夜的表象第一季

欧美剧意大利2022

主演:法布里齐奥·吉福尼,玛格丽塔·布伊,托尼·塞尔维洛,费德里科·托瑞,贝博·斯托蒂,福斯托·鲁索·阿莱西,Mattia Bisonni,Fabrizio Conti,Francesco Rossini,Gloria Carovana,Davide Mancini,莉迪亚·维塔莱,艾曼纳·艾曼,Jacopo Relucenti,Mattia Napoli,丹妮拉·玛拉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

播放地址

 剧照

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2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3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4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5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6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3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4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5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6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7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8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19夜的表象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3:12

详细剧情

  1978年,战争把意大利撕裂为二:意大利共产党(DCI)与该国保守主义的传统党派——基督教民主党(DC)——结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盟,这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支持的政府即将登上权利舞台。  DC党派主席Aldo Moro是该协议的主要支持者。  1978 年 3 月 16 日,就在新政府举办成立仪式的当天,Aldo Moro在一次伏击中被绑架。  他被扣押了长达55天,这也意味着55天的希望、恐惧、谈判、失败、善意和恶行。 55 天后,就在DC罗马总部和PCI总部的中途,他的尸体在一辆汽车后备箱中被发现。

 长篇影评

 1 ) 只是观看记录,个人存档用

23/4/23。看了第一集,果断跑来记录,克里斯托夫真是个有趣的人儿啊,剪辑好棒,将具象的现实场景与抽象的动画结合,出来的画面效果太好玩了,抽象很有趣!我很爱!发现我的桌面布局和克里斯托夫莫名相似,大概是碰到喜欢的人物时会下意识关注共同点吧,虽然关注点奇奇怪怪... 23/4/24。第二集,撑杆跳那里燃起来了,要有撞穿一堵墙的意识与勇气!这集看上去更像是在讲nike的发展史,但我对此兴趣缺缺,没太多感受。 23/4/24。第三集,手工爱好者大爱,布景师,原来还有这个职业啊,每次发现新事物总会感叹世界丰富而有趣,自己所知却有限,于是更加积极地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这集也带给我很多启发,比如“在我的创作空间里,我可以发现光,并且抹掉光,还可以塑造各种形状让光穿过”,让我对光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思考,还有其他,有空可以再看看。

23/4/25。第四集,实用主义的乌托邦,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魅力,比亚克的建筑设计真的很让人有付费的冲动啊,好想拥有,好想去参观比亚克设计的建筑。周围的房子大多像一个模具里做出来的,久而久之不免让人觉得房子好像就是这样的,而忘记房子其实也可以做得很漂亮,想起之前和朋友出去玩,看到一家比较特别的店铺都觉得很新奇。环形蒸汽出来的样子好像水母,有意思。纪录片里还提到人们对于比亚克建筑设计的质疑,但一方面又在暗示,质疑主要来源人们对于比亚克年轻有为的嫉妒hhh,而比亚克一直在强调做你觉得重要的事情,至于质疑,别太在意。“我渴望去发现那些我从未考虑过的事情”呜呜我也渴望!

23/4/26。第五集,“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赛车手”啊我也是!把他人的期望看太重也是一种不小的压力,看得出来拉尔夫对他爸爸的期望很在意,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累,但因为真的热爱而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爸爸为他感到自豪。

23/4/26。第七集,感觉波拉顿更像是一位人道主义的新闻摄影记者。摄影的意义除了记录,更深一层的是表达与传达。

23/4/27。好的排版真的让人赏心悦目,博兰对人们如何看待 理解 接受事情的过程分析蛮有意思,在恰当的时机阻止事情往坏的结果发展。

23/4/27。第八集,感觉会告诉我们很多事情,虽然我们可能暂时还不理解。这集也是强调艺术设计与人性的联结。

 2 ) 练习和体验

刚刚一口气看了Abstract前两集,觉得欲罢不能,趁着余热来写一下观影体验。

第一集:

Christoph Niemann是经常给《纽约客》(the New Yorker)画封面的平面设计师。他是在纽约生活过很多年的德国人,后来又搬回了柏林寻找灵感。他自诩为一个控制狂(control freak),虽然同意拍这个纪录片,但他却只愿意展现他在工作室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的时间段,外加一点参观博物馆的场景。

最近我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有点苦闷的状态,但是Christoph在这一集里面说的一句话却很令人受鼓舞:“运动员每天练习,音乐家每天练习,谁说艺术家就不需要练习了?”

诚然,对天赋要求如此高的这些职业都需要日夜的练习,我有什么理停滞和懈怠呢?

第二集:

恕我孤陋寡闻,此前我并不知道一手创立和设计Air Jorden的是Tinker Hatfield。我想这一集对于很多球迷,鞋迷来说一定很燃。

从这一集里面看,Tinker Hatfield是一个很典型的西岸酷大爷。他的很多生活方式,经历和想法和我去年在加州实习的老板非常像。我老板应该和Tinker Hatfield一个年龄,也是每周都会开着老爷大众小货车去海边独自冲浪两三次。

Tinker Hatfield有着令我羡慕和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职业:建筑师,撑杆跳运动员,设计师和成功的商人。比起Christoph Niemann,Tinker Hatfield更像一个实干家而不是艺术家。Tinker Hatfield是更加美国化和商业化的球鞋神话。

这一集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创业鸡汤《Zero to One》,Tinker Hatfield经历和最后话让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体验生活和解决问题是创新(innovation)的关键。

待续后面几集:)

第三集:

看这一集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舞台设计师是不是艺术家,但是看完这一集我觉得Es是我会喜欢和未来应该去多认识的那类女人。

舞台设计师不只是为别人的表演服务,这个舞台也是他们的演出。同理,好的舞台设计不只是作为演出的绿叶,而其本身就值得被当做艺术作品被欣赏。Es这个人很艺术,却又不是不是典型而偏执的艺术家。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像有些艺术家所拥有激情燃烧的小宇宙,而是从幼时学习音乐,漫游伦敦,屋顶幻想一点点厚积薄发而来的。为什么我喜欢她呢?因为她能够持续地探索自己,和其他艺术建立联系,创造出极具她个人特色的舞台却又不夺去别人的光彩。

光影舞台的艺术只存在在这一瞬间,和你的记忆里。

第四集:

纪录片的最后,工作人员问Bjarke Ingels:“你有梦见过建筑吗?”

Bjarke Ingels笑答:“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梦过我的工作。”

而建筑是我从小的梦想。至于为什么最后我没有学建筑,我自己和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在看这集之前,我以为这集会让我觉得非常惊艳,然而看完之后居然有种“丹麦建筑师年轻有为,敢做敢想走向人生巅峰”的感觉。这一集有一点像他个人作品和美国梦的宣传片,让我觉得有点苍白。

建筑的意义是什么呢?让人们住上经济适用的房屋?个人的艺术成就宣言?城市的地标和集体的认同?还是美学和文明的跃进?

我现在心里面想的是:以人为本。

5-8:

昨晚一口气看了6-8集。而前晚看完第五集没有写评论可能是真的因为我觉得有点无聊,无话可说。

可能因为这部剧每一集有不同导演的原因,我觉得风格差距挺大的。5-8集让我觉得有点意兴阑珊的原因就是少了第一集那样的艺术感,更多的像普通纪录片那样的演绎。第七集平面设计我觉得如此有趣的话题都被叙述得没什么意思。

本来看了第6集对这个叫Platon的摄影师还挺有兴趣的。但是看到一张他拍的中国politician的照片,我就不评价了,大家自己分辨吧。

P.S. Netflix这部剧第一季主要还是描绘了美国纽约附近和跟欧洲比较紧密的艺术家,对于想看一些西岸文化或者亚洲文化的观众可能会比较失望。

PPS = = 看到最后觉得《纽约客》是不是给了Netflix什么好处,感觉打了很多软广告。

 3 ) 看得我热血沸腾,会不会有第二季?

每一集都是大师级人物,真心觉得NETFLIX牛逼到炸裂。

第一集,克里斯多夫·尼曼,给纽约客画过二十多次封面的插画师,普通插画师能有机会画一次纽约客就很不错了,他这么多次,而且每件作品都充满脑洞。

第二集,汀克·海德菲尔德,Air Jordan系列运动鞋的设计师,连乔丹都在片中出现了好几次,真的给面子啊[捂脸]。

第三集,埃斯·德夫林,舞台设计师,做过碧昂斯、阿黛尔这些超级大牌的舞台,真的是颠覆传统舞台设计的概念……

第四集,比雅克·英格尔斯,建筑师,作品我都很喜欢,既不像扎哈那样仿佛空降地球的外星飞船般造型炸裂,也不像日本设计师的那种矜持收敛,两者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第五集,拉尔夫·吉勒斯,汽车设计师,菲亚特·克莱斯勒的设计总监。全片讲了他正在设计的一款概念车,有一个思考很有意思,他说,自动驾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没人会在乎汽车这件事,汽车会变成地铁、火车一样的东西。汽车的本质在于人与车的关系,在于驾乘体验。

第六集,看的时候,我真的是兴奋无比啊!薛博兰!五星设计的合伙人,然后另一位合伙人别奈特(billboard、希拉里竞选logo的设计师),她老公切瓦斯特(对,就是那位号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的切瓦斯特)全部出来露个脸聊两句[捂脸]

第七集,Platon(希腊人,不知道准确的中文译名是什么),摄影师,拍过的人像包括:奥巴马、特朗普、希拉里、普京、老布什、小布什、拳王阿里、昂山素季……[捂脸]

第八集,伊尔斯·克劳福德,室内设计师,作品都不太了解,怪我孤陋寡闻,没法涉猎所有领域[捂脸],不过作品你们看了就会知道,绝对的大师水准。

不知道NETFLIX还会不会拍第二季?

 4 ) 一部有意思的纪录片《抽象:设计的艺术第一季》

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据说也是它拍的最好看的一部。如果想了解时尚设计行业顶尖设计师的理念,这部纪录片是个很好的选择。简单记录下观后的感悟吧:

【插画】

本季最有意思的一集,没有之一,《论轻微社恐的插画设计师如何面对镜头大开脑洞设计作品》。

这集有个大部分场景下都适用的定律:DDL不会激发你的创造力,这让我想起了以往各种被DDL支配的时刻......

【鞋款设计】

本季最喜欢的一集,没有之一。讲的是耐克乔丹的设计师汀克的故事,这个人的经历很特别,作为一个退役的撑杆跳运动员,怎么会想着从建筑学中取材去设计鞋款,现在看来还是觉得很神奇,能让人看完后立刻去关注了下他设计的鞋(好贵...)。他的理念可能比鞋款更神奇:

走出去,好好体验人生吧~

让你的脑袋充满生活阅历~

再将经验诠释为独一无二的全新设计~

颇有人生指导意义的三句话。

【舞台设计】

一开始困得要死,但后面几分钟真的挺精彩,感谢我坚持了下来......

这位艺术家很迷人,她不同于那些典型而偏执的艺术家,愿意去探索一切,例如音乐、经历、思考等,从中沉淀和发掘艺术,这是我非常欣赏她的一点。

舞台设计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设计,这也由此引申出 并非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放在橱窗里静态展览,它们当然有各自的表达情境。但怎么去探索想象力、如何高标准表达、如何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其实是三件非常不一样的事情......好难。

【建筑设计】

开场就是盗梦空间的场景,有点炫酷。建筑师会和造梦师一样炫酷吗?

建筑设计师比亚克认为建筑设计强调包容性,包括山形住宅、8字形三维住宅等,都强调了这种将日常生活和田园诗意相结合的构景。虽然我不太能欣赏他的这两个作品,但这也不妨碍他设计出美国世界贸易中心、谷歌总部大楼、华盛顿红皮球场 etc. 这位建筑师还出了一本书,《Yesis more》,查了下,貌似大家都觉得不怎么好看......

【汽车设计】

dbq真的看不下去......

【平面设计】

说到五角星工作室,说到宝拉,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说到win8、Tiffany Co、POV logoetc.嗯,实力镇楼先。

我觉得这位设计师最有意思的点是:在出租车上想点子,然后记录下来。她的设计理念比较玄学:设计时必须带有兴味,如果缺乏兴味,你是设计不出来的。或许,这个兴味指的是设计的愉悦感?

她的丈夫也是一位设计师,但他们坦言,两人从不会一起工作。因为他无法处理她的作品,而她也不了解他的作品。双方都很尊重彼此,这一点挺戳我。

这部还有一个彩蛋,宝拉会教你——设计类人员如何和甲方battle,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节奏把握得绝妙。好了,这又是本季必看的一集。

【摄影】

这部关于摄影的纪录片,对我们日常接触的拍照/摄影,并没有太多可参考的价值;但是对于同其他人相处和交往的方式,可以给到我很多思考,比如:

-要了解你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要有同理心-

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无法经历被拍摄者经历的所有,所以需要同理心;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确实也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但理解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很快建立链接,所以同理心在这个场景下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去你的注重外表、八面玲珑,我想要真实的东西-

这貌似和我们平时的摄影理念不太一样,我们追求拍出来的内容可以好看、能PO到社交平台上;但很明显,摄影师普拉登是需要将真实事件展示出来,将背后真实的故事传达给全世界,他背负着最真实的使命感。

-当你坐着不动的时候,你的观察力就会飞升-

我试着以各种姿势和状态去观察周围所有人,被大家说今天状态不对劲......

这部纪录片的槽点是,部分内容各种马赛克,绝了......

【室内设计】

设计师伊尔莎一开始就说:室内设计是最不受重视的领域(What? Who? Why?)。我只能说,室内设计和居住or使用者体验感关联度很高,想一想逛宜家的经历就知道了......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体验,一直是设计类行业所追求的主题,对伊尔莎来说也是这样。她设计前一定要实地去了解客户的要求和生活状态,力求营造幸福的氛围(客户思维和前期需求调研真的很重要啊)。同时,纪录片也有提到她成长于思想自由的家庭,这和她的设计理念的萌芽和生长是分不开的吧。

小彩蛋:澳洲品牌Aesop店面也是伊尔莎设计的,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和筱瑾吹牛的场景,内容竟然是:等我有钱,要把全线护肤系列都换成Aesop......呵,女人。

 5 ) 令人着迷的艺术与设计

艺术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些背后无穷的奇思妙想还有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无限可能性。 E01没有人喜欢真实但大家又喜欢窥探真实;入门不是创造艺术而是体验艺术;有些人喜欢而有些人不喜欢,这就是生活。 E02有点酷,air Jodan max气囊外露的灵感竟然来源于蓬皮杜艺术中心,而Tinker竟然曾经是一名建筑师,设计是相通的且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跨行总是让人兴奋。 E03舞台设计太吸引人了,做舞美也太酷了,烧掉天堂然后在废墟上重建也太有感觉了。 E04我爱BIG!永远的神!Yes is more.这才是真正的做建筑设计啊,去创造去把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要去丹麦!要去哥本哈根!!!!!!!(破音) E05汽车设计太酷了,SM-1也很酷,啊!想去看车展!每个行业做到极致,研究到深处都是吸引人的啊~我喜欢有历史的一切~拉尔夫和妻子一起赛车跳舞的部分太喜欢了,这种可以一起做有意思的事情也太棒了~

E06画的美国地图也太有意思啦!

E07刚果的那一段真的是震惊到我,用强奸取代战争进行侵略,真的是人性沦丧。

E08从无到有的过程,以人性化为中心的设计,真的是太棒了。

神奇的地方是看的时候发现虽然设计行业不同,但好几位设计师都有受到建筑学习的影响,建筑也是相当迷人的艺术啊,让学建筑的人感到一点点热血沸腾哈哈哈

艺术也是相通的啊

 6 ) 世界顶级的设计师就能一稿过么?

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是不是过的很很悠闲?是不是都是能躺着过稿?是不是都不用被甲方虐?

我一直很好奇这些问题的答案,结果在新一季的纪录片《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都有解释。

这是Netflix 最新原创纪录片系列,深入探索现代各个领域的伟大设计师,一同走进世界顶级设计师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的作品塑造了我们的世界,一套共 8 集。

当中来自五角设计(注①)的平面设计师 Paula Scher (注②)这段我影响尤为深刻。



##金字塔顶层的设计师就能一稿过么?

提交设计时,过程类似于一条波浪线。初始阶段起伏很大,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弧度会变得越来越平静。

如果换成更通俗的语言说,一开始人们对设计预期会很高,到达一个最高的高度,随后有质疑的声音,设计师开始妥协,双方开始为此展开拉锯战。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各让一步,达成一致。


不管是菜鸟,还是大神,这个阶段都没办法逃避。哪怕你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设计师,同样会收到质疑。

影片中,最赞的是对于这种状态的描述,简单直接的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截取这部分资料,分享给大家。



##年纪大了能不能做设计?

众所周知,美国的设计进程要比国内快10-20年左右(这主要指的是泛设计领域)。某种程度上,美国设计师的现状能够映射国内设计师的未来。

每段时间,都有种声音在呐喊,年纪大了就不能做设计师了。这些声音,一直都在。

可是年纪大真的不能做设计了么?

影片某些镜头折射的场景似乎在反驳这种观点。

除了年轻人,Pentagram有一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人。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年龄段,但是从满头白发能猜测应该是50岁以上的人。




##做设计真的难么?

做设计不难,让很多人使用它很难。或者换句话说,让人对其买单很难。以标志设计为例,很多标志其实造型都很简单。甚至只是一条线,一个弧度或一个几何造型。

越是庞大机构的标识最终的形象越是简单,表面上看时候就是如此。但是,一般能让上下几万人的机构选择这个形象并认同,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提案和修改时间都基本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如何说服别人认同新形象,这点比造型本身难得多。

窃以为,优秀的设计师,往往都是优秀的心理专家和谈判专家。

(img)
(img)


##成功的设计师都是每天工作4小时?

大部分的心愿都是躺着就能赚钱,一生致力追求的目标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曾经江湖流传这个段子:

>朋友:设计师会经常加班么?
>我:这么跟你说吧,凌晨三点钟,街上只有三种人:妓女、嫖客、设计师;凌晨四点钟,还在大街上活动的动物只有三种:狗、醉汉、设计师;早上7点钟,大街上活动的动物只有二种:上班族和买完早餐继续加班的设计师...

那么,我很好奇,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是不是完全摆脱这种生活呢?影片里某种程度解释,是可以避免,但不是全部。


(img)

他们都很热爱工作,试想,70岁左右的设计师,还坚持每天醒来,一般9点左右开始,一直到凌晨1-2点。这种生活,并没有所谓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区分。创作激情来了,谁还顾得及时间是什么呢?

如果真正热爱,时间似乎就不是问题。


####一句话总结:世界上最顶级的设计师,比菜鸟更努力的工作(残念),并乐此不彼


------------------------------------------

**注①:Pentagram(五角设计)**

这家很有历史的设计公司1974年成立,Pentagram 采取平等合作的原则,加入公司的设计师都属于合伙人,他们彼此独立,各自负责自己的设计小组和项目。这些年,新加入公司的设计师大多是在行业内已树立了一定名声、在业务上已有实际经验的人。目前公司的合伙人有 19 位。如今他们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和和奥斯汀等地设有 5 个工作室,做了许多大型项目。



**注②:Paula Scher**

宝拉·雪儿(Paula Scher)是一个美国平面设计师、画家、设计教育家,也是Pentagram第一位女性首席执行官。生于: 1948 年 10 月 6 日(68 岁),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影片地址:
自带中文翻译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404910/]

 短评

相当都市感的纪录片,不仅纪录的内容是创意人士,纪录片呈现的方式也让人耳目一新。它的编排逻辑和《主厨的餐桌》如出一辙,不过在这里我们看到:设计是一种语言,它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传递他们的生活哲学。

6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运镜漂亮!// 膝盖献给Bjarke Ingels/Platon/Christoph Niemann/Paula Scher // 有种观念认为,在自己的家乡比较难成功,但如果你在其他大城市成功了,那家乡的人会说:"他是我们的同胞,他做到了!"

8分钟前
  • Song³
  • 力荐

第一集第三集都好看到爆炸。而且画面也超级美,分分钟想截图。

11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力荐

其实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开阔些,名字也可以变成Abstract: The Art of Life,如今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设计不只是工作,更多的是生活。

16分钟前
  • 九個9
  • 力荐

不管你想成为什么,都请你多多练习。

18分钟前
  • 龟兹人
  • 还行

空白符號的命運,虛空的旋進,空無意義的、義務式的眩暈,對任意的必要性的激情。無節制的多巴胺消耗與再生產。逼真的假象或施魅的擬真。刻奇設計的生命循環週期:生產 - 消費 - 即刻報廢。「讓意義疲勞,消磨它,弱化它,以便從零能指中,從空白詞語中解放出純粹的誘惑」——這便是當代設計的力量

20分钟前
  • 斯多亞
  • 还行

看完这部纪录片延年益寿至少三年。

25分钟前
  • JuJube
  • 力荐

Netflix的纪录片巅峰之作。每一集为了配合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而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片头设计。这个系列吸收了chef's table对于让的挖掘和tale by light的专业性。期待第二季。也期待哪天Netflix能做一个电影导演或者摄影师的纪录片。

30分钟前
  • 孤树傲海
  • 力荐

太好看了!通透,简单,有趣。第一集插画,12:40分开始的音乐盘活了整个节奏,soundhound搜了好几遍没结果,然后最后看到composer是Mark Mothersbaugh!真的绝了!

32分钟前
  • 力荐

"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 Us professionals, we just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37分钟前
  • Jus
  • 推荐

简直太棒。每一集深入采访一个不同领域的顶尖设计师,包括插画,建筑,汽车,摄影,平面,室内,场景,球鞋,带领观众进入他们的大脑,亲身经历他们完成作品的过程。非常inspiring。求快续第二季啊!

40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总体而言,鞋子和汽车设计的这两集质量赶不过其他。最喜欢的两集是舞美,字体和插画,其次当然是本行的建筑,室内以及摄影

42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怎么港,人类之光了。

47分钟前
  • 苦月亮
  • 力荐

每一次失败都只是上帝在问:你对这件事是不是真爱?

49分钟前
  • SHAN
  • 推荐

非常希望出续集,可是好像没有任何动静。

51分钟前
  • 鱼婆婆
  • 力荐

整个片子都在告诉你品位是什么

52分钟前
  • アイババ
  • 力荐

严肃的艺术家都是苦行僧。

53分钟前
  • 无名无姓
  • 力荐

设计源于empathy和humanity,最喜欢Platon,他能通过言语一步一步引出摄影对象独特且丰富的情感和性格,然后用快门记录这短暂的人性流露瞬间。清末的人们愚昧地认为照相会摄走人的灵魂,但是摄影的精髓又何尝不是抓取人的灵魂呢?

57分钟前
  • 张霹雳
  • 力荐

As a designer,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o become self-expressive. The end goal is to solve a problem for someone else.

58分钟前
  • nice_shinji
  • 力荐

喜欢1、3、4集,特别是舞台设计师Es好厉害!而且气质迷人。丹麦建筑设计师有一些我在哥本哈根看到的场景很亲切,喜欢现在的丹麦。

60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