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冬

爱情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周冬雨,刘昊然,屈楚萧,魏如光,刘白沙

导演:陈哲艺

播放地址

 剧照

燃冬 剧照 NO.1燃冬 剧照 NO.2燃冬 剧照 NO.3燃冬 剧照 NO.4燃冬 剧照 NO.5燃冬 剧照 NO.6燃冬 剧照 NO.13燃冬 剧照 NO.14燃冬 剧照 NO.15燃冬 剧照 NO.16燃冬 剧照 NO.17燃冬 剧照 NO.18燃冬 剧照 NO.19燃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4:04

详细剧情

延吉是中国北方边境的一个小镇,从上海来参加婚礼的浩丰(刘昊然 饰)感到有些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娜娜(周冬雨 饰),一个让他着迷的年轻导游。她把他介绍给一个厨师朋友韩萧(屈楚萧 饰),他们三个人很快就因为韩萧的一顿饭而结下了友谊。这次热烈的接触使他们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秘密,他们沉睡的欲望慢慢解开,就像长白山的风景和雪林一样。

 长篇影评

 1 ) 八月二十八通化参加婚礼

被公司前辈邀请来通化参加婚礼,几十公里外就是朝鲜,八月底山林还很葱郁,清晨细雨薄雾的场景,看上去和湖南也差不多。

合影环节新郎拉着我的手,担心我舟车劳顿,小声对我说,要不今晚就别回去了吧。我无言地笑一笑。周围都是带着他大学最珍贵回忆的朋友们,我想我不好打扰。

在这倒是比其他城市受欢迎,小软件一堆人say hi,如果不见一个,下午可能会在酒店无聊地死掉。临近电影开场二十分钟前,一位说话礼貌的留英博士赴约,身材壮实,拿着一杯苦瓜味柠檬茶,说也想给我带一杯的,我笑着摇摇头客气地拒绝,他边看边嚼冰块,我想问问冰块是不是也是苦瓜味的,让我尝尝吧,如果不介意的话。

早些年,和大哥们约会,被拉着手看电影会很害羞,他们把手伸进我的内裤里时,感受冰凉的手,热乎了还会伸到我鼻子前让我闻闻味道,后来带一些小弟弟看电影我开始主动了起来,但我把手伸进他们的内裤时,却总觉得他们的下体形状丑陋,手感不好,电影结束便匆匆散场。

北方是值得鄙视的吧,对于渴望强烈的年轻人来说,那么凄凉,那么绝望的地方,给予一个南佬精神上的支持就已经够疯狂了,这还一下来三个。但我几个月前坐雪地车冲上冰封的天池,看着远处倾斜的天际线,心情确实也变好不少,只要别和我说什么自然主义来治疗城市的忧郁症,那我就愿意站在自然主义一边,不然会让我恶心。

刘昊然当然是三人最贴合的,比起屈楚萧,又要文艺,又要痞酷,又要嘴炮,又要穷苦,还要包容友爱散发圣母光辉,这太可怕了,看着他的脸我感受到的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我想刘昊然沉默和尴尬地笑就足够完整。

之前和前辈散步,他喜欢挽着我,他说他不知道什么是爱,我心想,这有什么好在意的,更没有什么好愁苦的,选择对我吐露心肠,在问出这个问题时就肯定知道答案呀,我只要说,你一定会幸福的呀,然后笑一笑,我接下来吃饭玩手机便可免责。

很多时候和他人对话都处于接不上话的状态,没有很紧张但也兴奋不起来,我不想看着对方,也不想让对方太投入,参加婚礼挺开心也没啥忧郁,见面的网友没有使我厌烦,告别和再见不感到心慌沮丧,再具体一点确实像翻个身睡了一觉。

 2 ) 不必是爱情,只是一种无需被命名的亲密

作者:小野爱

对导演陈哲艺来说,这是他第五次带着作品来到戛纳电影节了。距离他的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在戛纳赢得金摄影机(导演首作奖)已经过去了十年,期间他带着短片多次重返戛纳,已经和这个海滨小城结下不解之缘。

今次这部新作《燃冬》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参与竞赛,对他来说更加意义非凡。

这位来自新加坡的青年华语导演,第一、二部长片都设定和拍摄于他所熟悉的新加坡。今次的新片《燃冬》一改往常,将故事发生的场景挪到了中国北部的延吉市。但这位来自南方的导演并没有显示出什么水土不服,他以清新节制的影像,讲述三个来自异乡的年轻人如何在冰天雪地中邂逅、发生了一段奇妙又温暖的情感联结。

刘昊然饰演的浩丰,从上海来到延吉参加老同学的婚礼。热闹的婚宴上觥筹交错,只有他一个人显得忧郁沉默、心不在焉。延吉飞到上海,一周只有一架航班。为了打发等飞机的时间,浩丰报名了延吉一日游的旅行团,从而结识了在旅行团担任导游的娜娜(周冬雨饰演)。
娜娜总是一副行走江湖的老练样子,对谁都是爽利甜美的笑容,行事体贴。娜娜带着浩丰在好朋友韩萧(屈楚萧饰演)家开的餐馆一起喝酒。酒至大醉,三个年轻人仍未尽兴,从餐馆转战娜娜家里接着喝。次日一觉醒来已经日上三竿,浩丰误了飞机,无法按时回上海。

韩萧和娜娜则自然建议,那就留下来多玩两天吧。三个人便开始了延吉深度游,一起骑着摩托穿越城郊,在冰冻的河面蹦跶……
浩丰在韩萧和娜娜的感染下,笑容越来越多,对人生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他仿佛一个冰块,在延吉的暖阳下慢慢融化。

看上去潇洒不羁的娜娜,似乎也有不愿意触碰的过去,这种反差吸引着浩丰。多年来守护着娜娜的韩萧将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看在眼里,并没有多表示什么,反而对浩丰愈加照顾。

浩丰提议,一起去长白山看看天池吧。韩萧跟着小姨从四川搬来延吉多年,但也没有去过天池,于是欣然同意。身为导游的娜娜带着他们一起向着长白山脉出发,谁也不知道,这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会深刻改变他们对人生的看法……

尽管故事发生的场景不再是陈哲艺熟悉的热带城市,但是陈哲艺以一个异乡人的角度将延吉拍出了冰雪的剔透质感和袅袅的烟火气息。
镜头温和地随着三个年轻人在延吉游荡,偶尔将朝鲜族群居的风情展现一隅。更多的时候,那些北方冰天雪地里独有的景观——诸如冰块砌筑的迷宫,只是他们漫游的寻常背景。

天越冷,角色们一起呵着气、裹紧衣服、依偎着身体所培养的情感就越暖。喜欢陈哲艺的影迷,更能轻易在《燃冬》中找到他偏爱探索的情感脉络:陌生人之间逐渐萌发的亲密关系。
冰天雪地里,三个年轻人骑着摩托疾驰,手牵手狂奔而过,把所有未曾言明的痛苦和烦恼都冻在冰块里,含化了、咽下去、吐出来,似乎人生就能容易一些。

周冬雨饰演的娜娜体育梦碎,她逃离了家人和教练,将自己放逐到延吉当一个普通导游。
屈楚萧饰演的韩萧,尽管总是催着小表弟好好学习、培养兴趣和目标,但他对于自己的人生反而是毫无目的、放任自由的麻木状态,不过他心里清楚,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在小姨的餐馆当临时工。

而浩丰的问题就则更为暧昧、更加中产:他频频接到浦江心理咨询中心打来的电话,催他继续去进行心理治疗。但他一再挂断电话,索性「不小心」将手机丢了,极为明显地对自己的抑郁状态保持逃避态度。三人行的游玩丰富热闹,但浩丰的那份疏离却给旅程保持了淡淡的忧郁底色。
很显然,在陈哲艺的笔下,延吉也不过是这三个年轻人人生旅程的一站,他们在这里短暂地逃避人生的问题、生活的真相,做一阵子没心没肺的鸵鸟。

这也奠定了电影淡淡的忧伤基调,观众从开头就明了「三人行不过是短效止痛药」。只是有了延吉的雪景和人气儿,烦恼似乎可以再等一等,今朝有酒今朝醉。而这三个年轻人之间,也对彼此面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心照不宣,这也成为了他们接纳彼此的一种默契。
娜娜和浩丰之间的好感最为明显——周冬雨和刘昊然为此贡献了出道以来尺度最大的激情片段。

韩萧对于娜娜则是日久生情,他早已习惯了对一个在异乡闯荡的小女生无条件的陪伴和照顾,甚至习惯了娜娜清晰的边界感、贯彻到底的倔强和一次次冷静的拒绝。

浩丰和韩萧之间并没有竞争气氛,反而有一种惺惺相惜。看上去吊儿郎当的韩萧奇异地给浩丰一种安全感,让他放下焦虑,安心入眠。
《燃冬》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三角恋故事,无数细小的瞬间,构成了三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的情感涌动。克制的镜头绝不给多一秒的煽情时间,使得观众总感到意犹未尽。

这种经典的设定非常像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名作《祖与占》,若观众还对这份映射有所怀疑,陈哲艺干脆让三个主角手牵手淘气地狂奔过书店,全面复刻了戈达尔的代表作《法外之徒》中三位主角牵手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卢浮宫的镜头,直白表现了自己对法国新浪潮影像的致敬。

但和新浪潮电影中爱情绝对的地位不一样,陈哲艺的《燃冬》中对于爱情的看法有着Gen Z的当代性:即便亲吻、做爱、拥抱取暖,那根本不必是爱情,只是一种不需要被命名的亲密。他们对于彼此将自己放逐在延吉的原因也很少被提及,即便酒醉了说起,酒醒了好像所有人都忘记了。
那份「不言说」更像是一种小心轻放的温柔,留给彼此充分的空间,尽力去消解生活的压力。

正是这样轻松的关系,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所顾忌地对彼此打开自己。

当三个年轻人在长白山厚厚的大雪里毫无顾忌地「躺平」,「噗、噗、噗」轻轻三声,三个舒展的「大」字,在漫山遍野的白雪中显得那么渺小,这一定是国产影片年度最令人难忘的画面之一。

《好莱坞报道者》对陈哲艺花几天时间写出来的剧本表达了肯定:

《燃冬》是一封写给中国年轻人的情书……基于陈哲艺多年来对于年轻人的生活和文化进行的广泛研究创作而成。

在国产影片中,这种轻松而温暖的感情并不多见。陈哲艺对此的刻画带着对当代年轻人的深切理解和共情。

这也令人想到他曾经在《爸妈不在家》中刻画的小朋友和菲佣之间的情感累积。陈哲艺对于边缘人群的边缘感情怀有无限温柔的关怀,成为他影片中一贯的人文主义高光。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电影无论设定发生在什么地方,总能在国际影坛上引发观众的共鸣。

诚如著名影评网站IndieWire对《燃冬》的评价:

《燃冬》让你印象深刻,因为它并没有带领角色走出迷宫,它只是融化了他们之间的墙壁。

《The Playlist》也表达了盛赞:

陈哲艺本次带着长片回归戛纳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必将收获丰厚的回报。(《燃冬》)在其聚焦的环境中探索呈现了一代人的希望、梦想和焦虑,是优秀的表演和复杂精神内核的结合,最终落点在缥缈的民间传说上,无比美丽。

影片已于今日上映,一段肆意解放、抚慰内心的疗愈旅程即将开启,这个七夕,一起邂逅吧~

 3 ) 娜娜是Les的几点理由

先指出影片里的三条线索:

1. 娜娜和女队友的关系。女队友来找娜娜的一场戏暗流涌动,言辞之间能感受到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女队友之前一直试图联系上娜娜,但娜娜一直逃避。当娜娜开门要女队友离开时,女队友对她说“我很想你”。

2. 娜娜受伤的原因。娜娜向浩丰解释自己脚踝的伤口时,说是她自身原因造成的(原台词是“任性”),而非意外事故。

3. 娜娜跟自己家人长期不联系,直到片尾娜娜与自身和解后才给妈妈打了电话。

以上三条线索指向的猜测是:娜娜跟女队友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但恋情的结果并不好(可能是被教练发现并曝光了,所以教练对娜娜心怀愧疚,多年来他一直想联系上娜娜,但娜娜一直躲着他),娜娜于是故意弄伤了自己,毁掉了自己的运动生涯,退役离队来到延吉谋生。娜娜之所以选择离开,既可以解释为她想逃避失败的恋情和前任,也可以解释为她主动牺牲自己好让女队友能留下(两个人中必须离开一个)。娜娜跟自己家人长期不联系,很可能是家人通过这次事件知道了她的性取向,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这也能解释娜娜与韩萧的第一场对手戏里,韩萧约娜娜吃饭,娜娜笑着说“你不会是要跟我告白吧”,韩萧说“告白个屁”。这段对话中两人的状态都很松弛,韩萧丝毫没有被识破“告白”意图后的慌乱和紧张。这是因为两人互相清楚对方的性取向,知道对方不可能对自己有兴趣,这段对话仅仅只是一对关系很好的gay蜜在互开玩笑而已。

而娜娜和浩丰的性爱戏,也可以解释为,两人都在为自己的性取向苦恼,所以都想试探自己能否对异性产生兴趣。娜娜甚至在浩丰犹豫的时候直接挑明了“喜欢男的?”,这其实是娜娜在告诉浩丰,我猜到你可能喜欢男的了,但我还是主动向你提出了性需求,因为我不在乎你到底喜欢男的还是女的,我只是想跟你试一试而已,你也不用跟我太认真。而两人第一次尝试性爱没能成功的原因,是浩丰摸到了娜娜脚踝的伤口(这是娜娜上一段les恋情遗留下的痕迹,也是她内心痛苦情绪的根源),这其实在是在暗示,是娜娜作为les的性取向导致两人的第一次性爱尝试失败了。两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姿态也都十分别扭(浩丰尤其僵硬),双方都表现出很不习惯的样子,娜娜甚至连上衣都不愿意脱下。

除此之外,影片中所讲述的朝鲜族神话“熊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在该神话中,熊女终身没有丈夫,她的孩子是她向天神祈求来的。而在影片中,三人在山上奇迹般遇到了熊(超自然现象),娜娜与熊亲密接触,熊甚至亲吻了娜娜受伤的脚踝(性取向给她造成的创伤由此愈合)。这暗示了娜娜就是熊女,而熊女由熊变人的经历,也是娜娜终于接受了自己性取向,从曾经的阴霾中走出来的过程。熊女没有丈夫,不婚生子,多么适合当les的守护神啊(一个脑洞)。


补充:我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是,这三个角色都没有完全接受和理解自己的性取向,甚至于他们的性取向都是变化的、流动的,所以才会都对其他两人都产生了莫名的情愫。浩丰作为一个独自来旅游的陌生人,才认识娜娜和韩萧短短几个小时,三人就能够对彼此敞开心扉,一起结伴旅行,这正是因为他们仨同病相怜,很快就识别出了对方是自己的同类。

例如,浩丰曾经两次接到心理诊所打来的电话,他却很不耐烦地挂断,此处的常规解释是“他作为抑郁症患者在逃避心理治疗”,而我的猜测是,这些心理治疗根本不是他自己预约的,而是由于在上海时他的“非正常”性取向意外暴露了,所以有人擅自为他安排了心理治疗想要“矫正”他。联想到下文特地交代了浩丰最大的心结是“他是从河南卷到上海的小镇做题家”,还提到了他有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他老家的父母在逼迫他去看医生“做矫正”

再加上,他明明跟婚宴上的同学们并不十分亲近,却还是大老远地从上海飞来延吉参加婚礼,未尝不是为了暂时逃离那个他“被迫出柜”的压抑环境。在长白山上,浩丰曾试图跳崖,这也符合性少数群体中的很多人都曾有过自我了断的念头。至于“我不想一个人”的台词、以及“与韩萧同抽一支烟”的情节设计,含义就已经相当直白了。在影片的最后,浩丰将自己的名贵手表留在了延吉,却选择带走了韩萧的大衣,可以解读为,浩丰在与两人共同经历了这段旅程之后,终于完全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不再感到压抑和迷茫,于是他披着同性爱人送给他的“盔甲”,鼓起勇气回去直面现实。

类似这种暗示三人“非正常”性取向的例子,影片中还有很多。这三人彼此之间甚至可以是多元的、流动的爱,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这样的固有模式(给习惯了单偶制国产片的观众们一点小小的“生活西化”震撼)。再或者,他们之间的情愫也可能既非爱情,也非友情,而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之情。总之,三人彼此关系的解读空间非常大,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的解读。我认为导演(兼编剧)尽管出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为同性角色之间安排明显的性欲戏,但他仍然为任意两个角色之间都设计了丰富的性暗示,这样做就是为了给观众留出足够的解读空间,让大家可以打开脑洞尽情想象。

当然,以上内容都仅仅是从“性别和性缘”的角度去尝试做了一点分析,本片明显还有相当多的主题表达,其它影评已经分析得十分透彻,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4 ) 燃冬,你那里也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冬天吗?

不讨论演技的问题。

年轻人是香烟、酒精和无病呻吟吗?当代年轻人的问题,可能更隐晦,更没法宣泄与反抗。我倒觉得电影在讲述当代年轻人困境的时候都比较温柔,或者蜻蜓点水。我反而觉得那个小偷才是真正的主角,或者人生里的大多数。他那么像大萧,留着胡子又像浩丰,奔跑像娜娜。娜娜我倒觉得如果导演将角色设计为一个化名会合适。一个个抹去名字的人远离家乡,或者正在离开家乡。在书店里偷书,是一个彻底小镇的小镇青年提出来的疯狂建议,由两个迷失的在各自人生旅途的人应声附和,去一起营造一场被偷来的时间和空间,去浅尝一次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如果单纯的以大萧的视觉去凝视另外两个人的话,也许更加奇妙。一个疲倦的游客被一个隐瞒自己经历的熟悉又陌生的女孩引诱,两个人的互相救赎,而他只是一个旁观和叙述。对于他自己作为小镇青年的人生,圆滑又简单。每日做的是重复的工作,买菜,运菜以及躺着。而我们大多数人呢?既没有滑雪的天赋,又没有在金融圈混得如此光鲜亮丽之后的郁结。这两个在互相救赎的人中,他们是最相似的,他们才原本拥有一个伟大光辉的人生风景。而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循环往复的废物青年,他有感受,他有自己的微小的私藏天地和美食手艺,他等着别人来发现他来唤醒他。

他们都不是本地人,却说着朝鲜话。屈楚萧说着家乡话,又为了融入说着蹩脚的朝鲜话。融入,或者讲被迫融入,离开家乡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外乎都是同一个主题“逃离与反抗”。有些人的逃离与反抗会表现得冲击力和杀伤力,比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里的选择自杀的昆汀,还是选择逃离和以自我贞操来做反抗的凯蒂,或者最后翻窗偷掉舅舅私吞的抚养费的小昆汀。虽然是去他妈的贞操以及去他妈的社会的那份期望,就像福克纳本人评价一样,看完了只会“最使我心烦”和“最使我苦恼”。燃冬倒不一样,拿在一起评价显然还不够。情绪和冲突还不够,画面的呈现和表达还不够。当然了,根本原因也许在于剧本本身就还不够。他太温柔了,温柔的就像是三个人都像是在用偷来的时间,度过了一场短暂的梦。早晨一到,每个人都会从梦里醒来。是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候到了自然会醒来”。我倒觉得导演想必是看过《一个人的村庄》。或许才那么钟情于选择在延边以及长白山的大雪,但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去选择表达少数民族的语境以及生活。汉族的表达太多,而少数民族的表达正在消散。

另外一点想有所期待的是更多异乡人的表达,中国人的变迁也许现在已经到了空前的时刻,河南人去往了哪里,四川人去往了哪里以及东三省的人又去往了哪里都是值得描绘的场景。那位融合了三个人面孔的小偷被抓住了,没有被冻死,但是他却在哭泣。周的角色在哭泣,在听到吉他旋律的时候哭泣。刘的角色在哭泣,在喧哗之内用冰水刺激自己感官体验的时候在哭泣,在疲倦的人生之下仿佛这个时候才有感官,才有知觉。大萧在哭泣,在背对着弟弟的时刻,为自己过往的人生。“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5 ) 从熟悉到陌生,自由地尝试

新加坡长大、学习电影,接着又到英国进修,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导演陈哲艺的身上兼具东方的克制和西方的自由。2013年,他凭借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一鸣惊人,成为国际电影界最受瞩目的华人青年导演。家庭成为他的电影最为人称道的核心。但他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漂流人生]和[燃冬],却不仅背离了家庭主题,还脱离了他熟悉的创作语境,在欧洲和中国完成。他试着用更快速但更自由的方式创作,走出新加坡,但仍以个人化的视角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焦虑一直都有

你在酒店隔离14天时,只写出了[燃冬]的剧本两页大纲,写的特别的焦虑,具体因为哪些事情焦虑?

陈哲艺:我觉得每次创作都是焦虑的,对,我的一些创作上的想法还没有理清楚,所以就会焦虑。就好像我这周也非常焦虑,很快要回新加坡,年底拍的一部(电影的)剧本,现在还没完全修好。我觉得这个东西是跟创作完全结合在一块的。我有时候会读其他一些年轻导演的访问,大家会说:“这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工作”。我就还挺疑惑的,因为我每次创作都有很多痛苦。

那你有做什么事情来对抗这种焦虑?

陈哲艺:我通常会给朋友打电话。我还记得开始创作[燃冬 ]的时候,我打给我制片人说,“啊,要不就放弃了,别拍了”。我觉得跟我的星座有关,因为我是白羊座,从小到大可能很不懂得面对挫 败。我 通常不会拍一个我不能掌舵或者风险太大的题材或故事。这次也是,我觉得整个项目都很特别。我还记得我打给制片人,说我想拍一部跟我之前创作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但是我在尝试做这个改变的时候,又很怕,有点恐惧。对,所以我每天都必须要 打电话跟 朋友聊天。我 就 说不如我们放 弃吧,不如我们怎样怎样。但是聊来聊去,就说那你已经决定要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完成挑战?有些朋友还会说他们也很期待最后会碰撞出怎样的东西。

因为那时正是疫情期,出行不方便,拍电影的机会很难得,如果是平时,你会不会真的放弃这次改变的尝试?

陈哲艺:我觉得我不会,其实我是一个说到就会做到的人。大家来挑战我,我就会迎接挑战。我为什么会发起这样的冲动,也是因为有人跟我说:“导演,你的影像非常的精准,剪辑、剧本也非常精准,感觉你控制欲非常强”。我在(拍摄)现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大家很好奇,更自由的陈哲艺是什么样子?我也很好奇,如果你不去控制所有的东西,它会是什么样子。疫情的时候,在家里关了很久,我就一直在重复思考这个。我要看到更自由的自己是怎样的,突破自己之前的创作。我只要迎接一个挑战就不会放弃,通常是这个样子。

诗意地捕捉情感

我看到一篇采访里,你说想把[燃冬]拍成中国版的[祖与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陈哲艺:我其实不确定我有没有说过这个。我说过我想要拍三个年轻人,想到的经典电影就是[祖与占 ]。我之前的两部片子都算家庭片,大家都会觉得你看起来挺活泼、挺阳光的,但怎么拍东西都很老成。所以我就想说要挑战自己,拍自己不常拍的东西。好,我要拍年轻人。疫情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视频,关于当代年轻人的焦虑。中国、英国、日本、韩国都有很多类似的文章。那我要拍年轻人,拍什么?我第一想到就是 [祖与占]。我也很喜欢特吕弗,可能最喜欢的前十名的电影就包括他的[四百击]。[祖与占]里是三个人的短暂时光,好,那我要写一个两男一女的故事。

三个主角在书店偷书后奔跑那场戏,很容易让人想到[法外之徒]里三个年轻人在卢浮宫里的奔跑。

陈哲艺:我是在还原[法外之徒]里卢浮宫的那场戏。我还截了那个视频,发给所有主创。你仔细看那场戏,他们跑的那个镜头,后面还有两个人在搬一幅画。基本上他们怎么站、怎么跑、怎么抓,我是直接把[法外之徒]里的那段抄过来。

因为太容易让人想到[祖与占]或[法外之徒],你有没有想过影迷会拿它们进行比较?

陈哲艺:我没有去想这个东西,我直接说是致敬这部电影。我本来没有这个(致敬)想法,剧本上没有。我因为堪景找到了这个书店,应该是全世界最长的书店,从来没有看过那么长的。正好我写了偷书这场戏,他们要跑嘛,我立马就想到了[法外之徒]那场戏。好,那我们就去致敬。

他们跑出书门口后又返回来付钱,为什么不直接让他们更放肆一点,跑走呢?

陈哲艺:我觉得这就是亚洲人跟西方人的不同,我们永远都有一种约束在。这个片子其实是挺东方、挺儒家的。我永远都是在传统中,寻找自己的一种自由或叛逆。

片中有不少骑摩托车的戏,这在中国台湾、东南亚电影中比较常见,内地导演很少拍骑摩托车,你对骑摩托车戏有什么情结吗?

陈哲艺:我不确定。我觉得在中国台湾会,但我是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摩托车也没有那么多。太热了,开汽车的人比较多,我也从来没有拍过摩托车的戏。我是选好演员后,专门去看了一些他们的资料,然后为他们写(剧本)。我去看屈楚萧的访问谈到他周末很喜欢骑摩托车,十岁就开始学吉他,所以我就在戏里面给他骑摩托车、弹吉他。

这跟你以前创作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陈哲艺:我这次创作的方式是更加自由的。它来自环境、来自我看到的、观察的,也来自演员。以前我的方式是硬要把演员套在我的想法里面。对,他就去演所有我已经设定好的东西。但是我现在想通过他们去建立这个角色。比如说周冬雨的角色以前是运动员,因为她小时候练过体操,我跟她说娜娜的背景,她可以理解。

你如何看待三个主角跟当下的联系,以及你怎么看待他们在故事中各自的一个作用?

陈哲艺:我在讲这三个人物的时候,想到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地方,各自被不同的东西打败的。一个是被梦想,就是周冬雨那个角色,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个东西上,不懂得怎么面对挫败、面对家人,所以她就离开了。第二个是被整个机制打败,在华人社会,哪怕是在新加坡,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理念,就是你要学习好,升到好的学校,找份好工作,但是最后你得到的又是什么?第三个是根本没有被打败就放弃了,从小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很优秀,不爱读书,有点躺平的状态。我是以这样的出发点去想这些人物。我觉得我是以一个更诗意的方式去捕捉他们的焦虑。整部电影像一场梦,三个人在三四天的时间里,培养出很特别的默契、很深厚的情感,但它是短暂的。

[燃冬]

你在创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你觉得你跟他们距离是近还是远?

陈哲艺:我很难说近或远。我花很多时间去看很多文章,在b站上面看了很多视频,在公众号上看了很多年轻人写的东西,甚至在豆瓣上面看一些发自内心的个人生活记录等。我觉得我是试着去靠近,但我毕竟不是年轻人。组里有一些年轻人对刘昊然演的角色有很深的感触。他们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走过那种黑暗。我会跟他们聊,我说你看起来非常乐观、阳光,有说有笑。我感觉真的是因为我已经不是一个年轻人了,虽然我觉得我的灵魂还算年轻。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由人物的状态带动故事,而不是情节,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呈现他们?

陈哲艺:我是一个外国人,第一次在中国拍电影。上班族每天的拼搏、每天的煎熬、每天都要面对的压力,我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处理清楚。我在拍的时候,我需要把一种灵魂、精神拍出来,而不是一种写实感。它的真实是一种灵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有点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我为什么会想到用冰块?因为我一直在捕捉的是这样的东西:他们三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水结成冰,但是你把它拿出来,稍微有一些温度,它就开始溶解。我希望捕捉是这三个人的关系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和消失。

为什么会选择延吉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陈哲艺:我是先选了长白山才选的延吉。为什么选长白山?那时我已经写了整个故事的架构,它前面是发生在城市,结尾的部分要去到大自然,我需要他们三个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种力量。我希望是白雪一片。我的制片朋友就跟我推荐北方的自然景区,看了很多长白山照片,我对它有一种遐想,也去搜了它的一些故事。有一个长白山的传说,我也把它写入电影里了。去了那里看景,到底拍什么我还不知道,但是大概知道我要的那些景是什么。好,那我们需要找一个城市离长白山不太远,就找到了延吉,然后在小红书里面刷了很多视频。哇,这个城市怎么那么特别,我就立马就跟制片、助理开车去延吉,找了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一些景点,感受一下这个城市,玩了三天。我把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写进这部电影里了。

逼着自己成长

你的第一部电影[爸妈不在家]里,有你以前积累了很久的东西,所以拍完这部片后,有没有突然觉得不知道接下来要拍什么?

陈哲艺:是有一度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那个片子非常成功,世界各地拿了40个奖,然后金马奖拿了4个大奖,包括最佳影片,也在戛纳拿了奖,卖到全球各地。那时候,我又签给了美国经纪公司,有英国的经纪人,美国的经纪人。他们会发各种各样的好莱坞剧本给你,大家都会跟你说接下来要去好莱坞拍怎样怎样。所以最后还是回归我只想拍我要拍的东西,回归到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做这样一个东西。很多年轻导演拍完第一部片子之后,特别是第一部片子就很成功时,肯定会面临一种(不知道)接下来第二部要拍什么(的感觉)。

你怎么看待你最近的两部([漂流人生]和[燃冬])脱离你的个人生活语境的电影?

陈哲艺:我每个作品都很个人,[漂流人生 ]也是。我拍那部片子还挺痛的,有时候是一边拍一边哭,因为我花了那几年去发展这样一个剧本,我跟里面的人物走得那么近,我能感受到她所有的情绪跟煎熬。[燃冬]也很个人。虽然说感觉很自由,但是可能又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即兴,因为我觉得它还是回归到我拍戏的一个方式。那个情绪的表达如果没有出来,我会很焦虑,感到很挫败。我拍的每场戏、每个人物感受,我自己是演的出来的。我自己演不出来的东西,我是写不出来的。

你的前两部电影有很大成分是来自于你个人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的两部又完全超出了你熟悉的语境。那么,在这些电影里,你创作的冲动主要来自于什么?

陈哲艺:我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一种人文关怀。甚至有一天我拍科幻片,它也是一个情感上的软科幻。但我很怕重复自己,也很怕遇到瓶颈不再成长。我不可能每部电影都回到新加坡拍家庭片,我需要一直逼着自己成长。我从小在新加坡长大,新加坡是一个双语社会,看你是什么种族,你是马来人,你学的是英语跟马来语,你是华人就学华语跟英语。它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就500万人。来自那么小的地方,你要成长、进步,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去,接触更多新东西,跟国际接轨。我在英国生活了15年,在新加坡学的电影,后来又去英国的电影学院。虽然我的技巧很西方,但我的灵魂非常的东方,甚至有些人说我之前的电影比中国导演更中国,很儒家。

[爸妈不在家]幕后

电影永远存在

从2013年的[爸妈不在家]开始到今年,已有十年,前面几年你的创作速度特别慢,反而从疫情开始变得特别快。这种节奏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陈哲艺:真的是因为疫情导致的。我在那段时间有很大的存在危机,非常焦虑,全球的电影院关闭了很久。我的第二部片子[热带雨 ]在疫情的时候在很多国家发行,在法国发了大概一两周后,整个欧洲就被封了,电影院关门。4月(2020年),我要去香港国际电影节,已经定复活节周末发片,然后电影节停办了,后面好像是年底才发行。我也去不了(香港),本来是要跑一些路演。我那时焦虑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人,我非常确定电影是永存的,电影院还会开门,大家还需要大银幕。但现在很多观影的习惯改变之后,大家都喜欢用手机、用iPad、用电脑看视频,我不确定大家还有那样的耐性去电影院看我这样的导演的电影。

这种危机感让你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欲?

陈哲艺:我那个时候极度需要创作,极度需要证明自己是存在的。我觉得我在疫情那两年,有很多憋在里面的创作冲动,这个东西我需要抒发出来。远程拍的那个短片([隔爱])拯救了我,它让我看到了拍片有另外一个方式。对,我以前可能是花三年去打磨一个剧本,把所有节拍、细节都写的非常细。我拍了[燃冬]这样的电影后,更加有勇气去挑战很多东西。现在很多的基本功,我都已经扎实了。到了现场,我懂这个戏,懂要捕捉的情感。我很清楚摄影机要摆在哪儿。

现在。我的创作更加自由。我的创作节奏更快了,也是因为我已经不年轻了。我拍完第一部电影后去了戛纳,那时我29岁。大家都觉得你是年轻导演。现在我马上就要40了,我想在还有很多冲动的时候,去完成更多的电影。以后你可能考虑的东西越来越多,就回归不到现在很赤裸、很自由的创作方式。

在整个拍片的过程中,你最容易感到快乐的时刻是什么?

陈哲艺:场面调度或者镜头真的感化我,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每次拍片都很辛苦,但最终你说:“哎,这场戏有了”,(我)会有一种无比的满足感。我觉得片子太容易拍坏了,导演永远处在确定与不确定当中。你感觉你很清楚这些东西,但是在很多时候你是凭直觉去抓、去想的,你又不确定你完全执行到心里想象的层面,这个让我很焦虑。所以你完成之后,光影、摄影,演员的动线、表演等,都对的时候,你就会有无比的满足感。这个非常感人。

就你个人来说,当下的电影如果还有魅力,你觉得它是什么?

陈哲艺:我觉得电影是不朽的,一群陌生人来到黑暗的空间,在那么大的银幕前,在同一个时刻有情感的交流,这是什么媒介都不可能取代的,是自己在家里看iPad不会感受到的。电影是大家共享的东西。在短短的那一瞬间,你感觉所有人都跟你感受了那一刻,给你很大的震撼。我在电影院看[晒后假日],全片没什么戏剧冲突,但就连一个背影,它都会有浓浓的情绪,你能够感受到电影院里观众的气息。大家在电影院观影时感受的力量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原载《看电影》杂志2023年8月刊)

 6 ) 距离神作,就差两场激情戏

《燃冬》是我热爱的电影类型,也是属于“后劲大”的电影,越品味越能揣摩出创作者的用意、关联到青年人的处境。世界是流动的,人是流动的,性取向也是流动的,但勇敢、希望、醒悟是确信的,这些有力量感的思想也许源于阅读、运动或是看电影,也许像故事的三位主人公一样,只是随机相遇,但却意外找到了前进的力量。这些形而上的内容如果更能以外化的方式呈现,想必《燃冬》更能在口碑上再上一层,避免了现在要靠大量的脑补、观测,捕捉电影的细节才能略知其中的情感,呈现出“灵有余,但欲不足”的状态。

为什么需要激情戏?

首先肯定能是博得关注,但也是最肤浅的一层理由。更多的是,这样的戏能把主人公之间的情欲做一个爆发式的体现。《色戒》中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三场激情戏,观众知道了主人公之间的爱在加深,在彼此特殊身份下依然爱得浓厚,同时也体现主人公之间的权利变化,铺陈接下来的故事,递进了情节,丰满了人物。《燃冬》中三个人物的情感在欲言又止中停顿,有一种“磕到了但又没完全磕到”的感觉,自然也有一番“不说”的美感。三人口传冰块,一起探险长白山,分别时互赠信物,无不呈现“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在我看来,《燃冬》中最美的一场戏应该是浴室里娜娜和浩丰激情戏,男生纤长的左手、女生性感的锁骨,一根头发黏合在女生的右肩,潮湿感迎面而来,氤氲出十足的情欲,隔着浴帘,两人相拥亲吻,情而不色,好看至极。如果能在娜娜和韩萧、韩萧和浩丰之间也有如此美的两场激情戏就好了,《燃冬》也可能会趋于完美。

三人在痛苦什么?

想必这是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疑问,随着电影深入,直至结尾,导演好像也并没有想给出直白的答案。但我想,答案就在谜面上——“他们本人存在于这,即是痛苦”。

浩丰的痛苦可以联想到一出他的个人前传。他是一个在上海做金融的年轻人,因男同学的婚礼奔袭千里来到延吉。故事开头的视点全聚焦在浩丰身上,我们能看到镜头里都是男同学的样貌,这也是浩丰所看的世界。婚礼本应该是开心的,可他沮丧,两人之间的关系想必自然也无限趋近于同性恋情。同时,他的职业未必能让他拥有一周的漫长假期,他却在丢失手机又误机后“半推半就”的留下了,这种企图逃离原本生活的欲望也呼之而出。浩丰这个人物的游荡感是最强的,从河南打拼到上海,发现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虚无,阴差阳错停留在延吉,意外发现同道知己,难不感慨命运实在够随机。

娜娜的痛苦源于童年起始的一连串事件,但也逃避不开同性情结。按她所说,她从小练花样滑冰,脚受伤不练了,同时她非常忌讳别人看到这个伤疤,背后的故事自然是她所想逃避的。结合结尾来看,娜娜曾经的“冰友”找到了她,有一种气势汹汹的样子,但言语中很想念她,很有可能是两人过往有一段情愫,但因为娜娜脚受伤放弃了花滑,也放弃了她。娜娜不联系家人除了不滑冰被指责之外,也可能和这段情愫“东窗事发”有关,于是她选择远走、逃避。

韩萧的痛苦似乎好理解一些,即“小城青年的逃离欲”,他每天没什么正经事,找不到什么存在的意义。与娜娜和浩丰不同的是,他的逃离偏向于现在,而非过往。当下的无意义感让他可以成为一切,他开车也骑机车,能做好回锅肉也会弹吉他,可以成为朋友的全勤地陪,能喝酒能蹦迪,也是玩游戏的高手,晦涩的、流动的性向也让他可以成为任何人,但就是找不到自己。故事末端,他醉醺醺的看到了一直被追捕的逃犯,比较巧合的是,这个逃犯在造型上第一眼看上去就是韩萧,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刻画了另一个元宇宙中正在逃避的韩萧,两人有着各自的宿命,在此时空偶然相遇了。

聊聊故事的散文化特质

《燃冬》有着所有文艺片的观感体验,即观众似乎像读一篇散文,说了很多事,但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故事会往哪里去。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片段令人深刻,但主题比较隐晦、多元,有时还需要结合视听,总体来看得出结论。拿《燃冬》来说,三人踩碎冰河表面、浩丰试图跳崖、娜娜轻抚冰刀、韩萧骑摩托直冲卡车而去等片段,都无限让观众联想到“死亡”、“灾难”,全片中时常出现的嗡鸣般的环境音,制造了一种虚无感,试图呈现三个生命火焰很弱的年轻人,在一个看似热闹的“绝望之境”中艰难地燃烧——逃避是人生常态,勇敢是随机的却也是肯定的,还好,有时我们挺了过来。

“熊出没”的桥段算是全故事最高潮的一场戏。在剧作结构上,熊出没避免了浩丰跳崖(熊出现了,韩萧叫了一声娜娜,浩丰突然醒来,三人团聚),也令三人在理想之地之旅(长白山)有了一个具有冲击性的结尾。在内容表达上,呼应三人在车上时所说的“熊女”的故事,整部电影开始“通灵”,有了一些神秘色彩,可以理解成“娜娜就是熊女的化身,于是熊不伤害她”,她的命运多了一丝灵性,也可以是“娜娜寻死未果,最终三人都开启向死而生的未来”,意义不唯一,故事也就更好看。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追捕逃犯”的桥段,这更像是导演的一个trap,我一直目不转睛地期待有什么桥段上的关联,但最后发现,可能只是一个指东打西,导演将逃犯的命运和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一起放到观众视线里,形成一种互文的状态。几个人的生命主题都不过一个“逃”字,逃犯的身份则更外化一点,他最终的结局是负面的(被抓住),但三个年轻人的逃,更多是想找到心之向往之地,寻找自洽与意义,更多是积极的、正面的。导演也借着逃犯被捕的桥段,引出了《燃冬》的结局,很正向,三人开启各自崭新的人生,韩萧走出延吉,娜娜和家人试图和解,浩丰又有了勇气回到上海,三人的情愫交错已不再是重点,观众看了也会生出希望。

《燃冬》很高级,导演没将三人之间的暧昧-耻感-憎恨的链路完全打通,以至于最后只能讲狗血故事,感情停留的点恰到好处,更多的意义还是落在了生命成长上,三人间的情感更多是一个切面,且这种情感对各个人物之间产生的效果更积极,结局也更舒服。

 短评

性也不给乱,药也没法嗑,死也很难寻,室内抽烟跟书店当小偷就算超出格了。不是你妈妈也一样,而是你他妈也一样,下次只能来我们云南吃菌了。

9分钟前
  • 噗效愚
  • 还行

不论贫穷富有疾病健康 年轻人除了smoke drink fuck再没有别的可做了 全中国不论上过学的没上过学的好学生差学生看完都受到了奇耻大辱 除了无病呻吟再没有别的可拍了吗?怪不得都不想活了

13分钟前
  • 在少女们身旁
  • 较差

B+. 并非想象中的狗血三角恋,而是三个受伤的人依偎疗伤的过程。燃冬燃烧的不止摇摇欲坠的爱火,更是冰封之下逐渐解冻的生之欲与知觉。比起确凿的起承转合,陈哲艺更感兴趣的是冰缝漏光前后的明暗两秒、拥抱分离时候的冷暖交替。用一连串的符号编排,去捕捉植根于情景、涌现于当下的情绪,即便并非总是奏效,却也不乏闪光的瞬间。演员们松弛又充满张力的状态真是迷人,让人无数次想要撕开屏幕加入他们。唯一让我困惑的问题:上海哪有刘昊然这样的金融男?请立刻介绍给我。2023.5.21 Debussy

16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燃冬》跟国内的那些青春片很不一样,看似是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欲故事,表面上是他们在互相拉扯,其实是三个迷失的年轻人在努力寻找自我,跟自己和解。导演压缩了故事的戏剧时间,把三个年轻人放在延吉那样一个环境里,给每个人都设计了人物前史,又把前史做成了悬念,让他们都充满神秘感。导演完全靠声音(配乐)重塑了一些戏份的节奏和情绪,能够很精准地呈现出人物的情绪状态。这种三个年轻人之间情欲流动的故事,碍于国内的审查,没法让刘昊然和屈楚萧的角色发展出某些可能性。如果能让他俩之间渐生出某些情愫,我会毫不犹豫地献上五颗星。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那边是朝鲜。。。阿里郎都响起来了,忍不住发出了笑声。真是一部比一部差。空洞的观光猎奇片。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想起了在天门山跳崖的四位青年,“死是需要勇气的”。作为异国导演,竟然敏锐又细致入微捕捉到这里的年轻人共有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情绪。甚至正是由于导演的多元身份,通过微妙的审视视角,传达了许多超越语言、文化的共通表达和比喻。中国有俗话“拖后腿”,西方神话有阿克琉斯之踵,它们是娜娜脚上的伤疤,直到熊亲吻她的腿,破碎的梦在鲜族当地传说中获得抚慰。跟《热带雨》比少了些匠气多了轻盈,明明一整部都在探讨“行与路”,无论是对白还是画面,均出现了无数交通工具和脚步,符号内部逻辑链非常完整,在情节上能妥帖得不动声色。可这些漫长的行走、畅游却在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边境小城发生,他们丈量脚下,哪儿也去不了,哪儿也回不去、不愿回去,如同三个人身在发光冰雕迷宫里,前不见通路,后不见归途,是有关当代青年和当下最深刻隐喻。

25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为什么嚼冰块流泪啊……是不是买了瑞幸 被骗了他心里不舒服又舍不得9.9,含泪炫没

28分钟前
  • Frh ces
  • 很差

被深深打动,进化的陈哲艺,《蓝色大门》的变奏,松弛而真挚。怎么能在平凡的陈设与景物中制造出如此丰富的浪漫?幻梦一场,在快乐发生的同时便意识到它们很快即将消逝,于是悲伤也如影随形。几乎没有华语电影会书写这样的故事,一段限时爱情、亲密关系中不可言说的陌生感、和青春里不堪重负与随心所欲的两面。电影里有一只熊,凶猛又可爱。以及他们吃的是回锅肉吗?我真的饿了。

3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认真的吗?这可是北电小孩们一直以来最爱拍的那种玩意儿,刘昊然咀嚼着冰块突然开启一阵暴哭的戏码,或是屈楚萧躺在床塌上眼角挤出一滴并不急于滑过脸颊的泪滴,空泛漂浮的人物状态凌驾于一切,表演太过廉价了,这错不在演员,而在导演。同样是周冬雨,就看看曾国祥是怎么用的吧。

35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很差

要是刘昊然和屈楚萧有吻戏就好了(-错乱-)

37分钟前
  • 瀚海云涛
  • 还行

三个病友在延边聚了几天发现彼此毒性太大赶紧各回各家。陈哲艺想拍又不敢拍的一些东西真让我捉急,以致于最后一脸问号:啊?就这儿?导演你拍“热带雨”的sao劲儿呢?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76th Cannes# 不知道是不是审查原因很多东西都非常隐晦 不懂想要表达什么所以一切都流于表面 像是看了两个小时的延边旅游宣传片 刘昊然演得好木… 台词功底一塌糊涂 反而屈楚萧是三人里最好的 这个角色很适合他

39分钟前
  • turnupthesun
  • 还行

戛纳第三部 很一般…真的很一般…用力过猛 太做作了

44分钟前
  • 胡诌
  • 还行

烂俗爱情为主线的延吉宣传片

45分钟前
  • 由虎七宿
  • 很差

看一位导演的功力如何,非常显性的一部分便是演员表演的延展空间。周冬雨、屈楚萧、刘昊然在舒适圈和外化的边界找到了未曾有过的可能性,陈哲艺绝对功不可没。尽管影片在部分表达上仍可再商榷,但陈哲艺在叙事上细腻、灵动的视听语汇,是他最宝贵的天赋。情欲戏暧而不秽,熠熠生光。屈楚萧的银幕魅力令人大受震撼。

50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三个人都看起来又脏又臭,好像在廉价出租屋里乱搞的嗑💊青年,一点儿文艺质感都没有,除了倒胃口就是倒胃口,别yx了我说,悄无声息的抬走吧

55分钟前
  • 闲豆浆
  • 很差

浴室情欲戏挺美的。好几个周冬雨的特写镜头都不错。卖点可能是刘昊然的屁股吧。没想到最sexual的屈楚萧捂最严实。

60分钟前
  • 列张
  • 推荐

刘昊然把屈楚萧带回酒店房间结果什么都没干是我最失望的。

1小时前
  • komori
  • 还行

还是熟悉的陈哲艺的细腻笔触,他太擅长描摹这些偶然发生、难以定义的情感,这次的叙事比前作更加流畅明朗,三个个性迥异的年轻人间暗流涌动的情和欲也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分寸拿捏刚刚好,弥补了华语青春爱情片的一块空白。周冬雨的率性洒脱、刘昊然的优秀独立、屈楚萧的大大咧咧都在三人的一次旅途中渐渐袒露出了另一面,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陈哲艺式的意象、符号也都还有,比如逃犯、天池、熊。有意思的是,《燃冬》宛如另一种“延边少年”,少年最终还是骑着摩托冲了出去,看似无忧无虑的他们终将在忧伤中长大。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他俩谈恋爱屈楚萧一直花钱…

1小时前
  • 脑叶切除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