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

战争片大陆2021

主演: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导演:刘智海

播放地址

 剧照

云霄之上 剧照 NO.1云霄之上 剧照 NO.2云霄之上 剧照 NO.3云霄之上 剧照 NO.4云霄之上 剧照 NO.5云霄之上 剧照 NO.6云霄之上 剧照 NO.13云霄之上 剧照 NO.14云霄之上 剧照 NO.15云霄之上 剧照 NO.16云霄之上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08-17 15:05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长篇影评

 1 ) 公司强制去看,还是自费,这片好大的官威啊。

真服了,什么电影这么大官威啊。全员都去看,还是在休息时间,晚上六点多,白天上一天班,下班还得去看你这🐶电影?费用自理出?还是指定影院。真的厉害厉害。花着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还美其名曰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你这电影洗涤啥了?我是要好好领略一下这电影到底多优秀。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2 ) 这不是你想象的那部革命诗电影

看完《我是古巴》之后,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一部属于中国的革命诗电影,《云霄之上》从放出预告片开始就一直被我赋予这种期待。但现在从电影院出来,心里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却很难直白地说好或者是不好。 观影之前,我心里对这部电影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在于电影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全程偏黑白的素色调,我很担心影片各种元素的辨识度。实际上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地无稽之谈,电影里我军和敌军的衣服颜色,就比较相近难以分辨。只是电影有很强的镜头把控能力,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这点,如我上面提到的这个衣服问题,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距离镜头的远近比较清晰地分辨敌我。 其二主要是担心学院派文青自嗨。现在中国不是没有好导演好故事,就是太爱整些过于符号过于形式的内容,就要把观众往看不懂里整。《云霄之上》不能说没有这种片段,但好在整体的主线明了简单,而且有文字和各种对白提示,基本还是看得明白每个人在干啥的,这点也没什么。 所以到最后,我担心的两点实际上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别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在电影的结尾,主角洪开枪击中了一名敌军士兵,可这一枪并没有让对方毙命,对方一边挣扎一边哀求「不要杀我我是自己人」,他举起枪瞄准对方,却迟迟开不了枪。这时,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是带着炸药包去炸弹药库的同伴,随着这声巨响,天空下起了红色的大雨,洪抬起头,直到像鲜血一样的雨把自己完全染成红色。啪,出现云霄之上四个大字,影片结束。 单看这段红色大雨可能没有什么,无非觉得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不过结合前面这段与敌军对峙的情节,影片的立意就值得重新思量仔细推敲。 电影剧情里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就是队伍里一直在争论的,究竟是要「冒险执行军令」还是「保护小队队友的生命」。先不谈这样的对立是否完全二元,至少这样的争辩对于人物来说可以说是有趣的,人物的转变也一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但当它同时伴随着队友的牺牲、与敌军的对峙时,它就不止想说「这是一场残酷战争」,还把「这一切难道是必要的吗」的厌战心态抛给了观众。 显然,《云霄之上》不是一部《我是古巴》似的革命电影,相反,它其实是一部《盲刺客》式「战争的双方都感到输了」的反战电影。 可这部电影的背景明明设置在 1935 年,那个不得不革命的 1935 年,不是为了瓜分利益而是伟大理想的 1935 年。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流了无数烈士的鲜血,正因为此,它才是那场「残酷却不得不经历,还必须要获胜的战争」。 认识到这点再来看结尾这场红色大雨,难道不会给人一种革命军是「踩着无辜人鲜血前进」的别扭感?否则何必要让革命军把枪对准喊着「我是自己人」的敌人,再让革命军淋满鲜血? 或许是我个人对立意的期望与电影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我的理解错误,导致结尾出来后我对电影的观感骤降。 但我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是,《云霄之上》至少不会是一部革命电影,更不会是革命诗电影。请千万不要抱着和我一样的期待去看,你不会看到你想要的。

 3 )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如何“听懂”一部获奖华语新片

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张凡凡从电视剧领域转战电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知名电影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监制徐小明担任总监制;《气球》《撞死了一只羊》《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雪暴》导演崔斯韦担任监制;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林裔、陈文元、陈雨泽主演。

该片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却采用了一个诗意的主题“云霄之上”,导演和编剧希望去探讨的,就是战斗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地渗透出一种抒情性,苦难与残酷中始终有一丝拨动人心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残酷的,但是决非绝望,因为有一种东西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慢慢生长,这就是命令、责任凝结而成的那种“非如此不可”——我们知道,这是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英雄是一种命运,这部影片是讲述英雄的,但是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谁天生是英雄,所有这些战士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所有的革命者原本都是人民,他们只是勇敢地担当起他们的命运。

导筒本期带来《云霄之上》声音设计和配乐德格才让对本片的幕后深度解析,一同走近这部追求”虚与实的诗意质感”的华语文艺战争片。

《云霄之上》声音设计之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

1.缘起 有一天万导(本片监制)电话过来说帮中国美院做个声音,我脑海遐想各种,万导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是一个主旋律战争电影,接吗?”我说:“让他们发样片看看。”我做过主旋律,也做过战争电影,但是美院做这样的电影? 当我看完粗片时,非常惊喜,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主旋律电影,被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质朴小人物故事所触动,尤其它在声音创作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决定了我痛快接手,并且在粗剪阶段进入声音创作设计。

2. 声音设计之概念 -------- 从写实到表意

(左德格才让 右边徐晶晶 在魔都SMG杜比全景声棚)

首次和刘智海老师简短的微信交流,我问有没有一些对标的参考电影,刘老师也是开玩笑说:有点像荒野猎人感就好了。我觉得电影气质在声音的叙事纪实层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但云霄之上有多次幻觉主观的表达是不同与荒野猎人的。所以,我脑海里对这部电影的声音概念是虚与实的交织,客观与主观的交替,那么这部电影的声音不能那么实了,因为给我感受这群人来自五湖四海,共赴一个目的,在当下的社会境遇我觉得它更像是个童话,所以整部电影的声音从非常写实做到写意才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3.对白 吴语方言的设计,地域色彩强烈,塑造人物形象 一部电影有味道,除了视觉风格外,方言对白的设计,使地域色彩增强视听的气氛,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本片中实际上是五湖四海的演员,但是故事发生地在江浙,统一使用吴语,还原历史桥段外,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有带入感,带入那个区域的真实空间,敌我双方都是用同样的语系,两位男主是江浙籍演员,但为了达到这种视听空间真实性的统一,所有演员都作了ADR(对白自动替换),基本是一个准工艺大片。同期由美院老师马晟老师录制,后期ADR则由徐晓晶老师负责,为了达到极致,以至于一个ADR录音和编辑前后辞退,花了5个多月时间一直在调整统一ADR(主要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版本多)。因为是第一次的吴语影像呈现,刘导在ADR制作就比较苛刻,同一个演员由至少从三四个人去试音,最终选择最接近人物角色音质的。一方面,配音人员的音色一定要接近每个人物的年龄感。另一方面,在后期重塑这个角色需要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来讲,对于非职业配音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ADR在本片呈现中人物形象,产生地域色彩感会引领观众带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故事,相信那个故事。

(徐晶晶ADR录制工作瞬间)

声音整个制作加音乐周期一个月!(按这个体量至少应该三个月)其实我发现我们同样在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极了这部电影。国美的老师同学们如同电影里的那些战士,废寝忘食迎头而上,加上疫情的不便,我是两次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的SMG的杜比全景声去混录,像我正常这样的院线混录最少也得20天,幸好大量ADR的工作徐晶晶老师提前完成,不然根本不可能短短一个月完成,我们用的音轨达到500左右了,为了还原地域色彩感,配音演员也是浙江各个地方,也是为了体现挺进师来自江浙五湖四海,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所以光从ADR来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我记得刘老师为了这种质感,非常严谨考究每种当地的方言,就打鱼妹来说,换了好几个人和音色去考量抉择,而且专门还请丽水话的老师指导,尽力口语化,力求达到本土语言的纯粹。 4.环境 环境声的丰满,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直在做电影声音中会强调环境声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声的丰满决定了电影感,而电影的画面有沉浸感、立体感,除了画面外,环境声的丰满和层次是实现这种空间感、纵深感、方位感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 《云霄之上》在这个层面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首先以黑白、非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影像,它从场景层面看似雷同,比如丛林、溶洞、芦苇地、小镇、破庙、河流、要塞、田地、幻境等等场景,因为你的画面的色彩度明暗度的不同,从声音层面如何塑造场景,如何塑造气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开篇窒息的气氛、男主出场后层层危险逼近的气氛(恶劣环境、横尸遍野、苍蝇萦绕尸体、死尸还在滴血、被吊打的战友、紧追不舍的追兵、毒蛇(意向)等等),第一次溶洞里相对安全的气氛(老鲁在溶洞强忍伤痛给自己包扎伤口,用风吹溶洞的回声表现孤独无奈与迷茫,直到小哨子吹口哨的声来化解不安情绪。)其实,每个场景我们都在做“层次”变化。比如,老鲁所在的溶洞和众战士宣誓的溶洞,通过空间大小、声音元素的不同来区别,在设计环境时候,老鲁所在溶洞是相对小的,所以在混对白的时候也相对比后者要“干”一些,直到他从火堆走到洞口才能感受洞穴的回声,包括设计屋外不安的情绪渗透进来“乌鸦”,小哨子紧张的叫喊,以及炽热的知了声,也是为后一场田野间的混战做铺垫。后者,在溶洞里设计了暗流的溪水、以及洞内泉水嘀嗒的声音、烹煮的声音、以及洞内的群鸟,为了区分两者气氛,后者特效来制作群鸟,不仅是为了画面呈现层次,也是声音来丰满洞内的动静,用这种气氛来渲染众人誓死的壮举。

(在预混棚指导四位学生林倩如、王文灿、龚毓琳、林海宏来编辑环境声设计)

5.动效与混录 实实虚虚,保真立意。 动效和混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调性和风格,影像的独特风格,使我并不想作的那么实,尽管看上去像纪实,如果视听不能匹配画面就会显得苍白做作无力。所以保真是为了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立意才是我们想用声音来去表现意境,以及战争的残酷,毕竟这个美学不是《敦刻尔克》也不是《1917》。它是属于这部电影独有的特质。

我们这边男主洪启程有两次幻景,第一次瀑布跳下悬崖掉入水中,我们设计了水中低频的运用,让男主预见死亡,在水下他发现到处漂浮的战友尸体前,我把所有的声音静默,先让他窒息片刻。我通常给学生上课也强调,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量的声音,从声音设计来讲,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画面的声音。听到某个声音,看到与之相应的画面。听到某个声音,期待与之相应的画面。那么我们把男主在水中挂了窒息的片刻处理成无声,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设计成枪林弹雨、激战惨叫声来强化战争的残酷,另一个方面,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加入了心跳声来营造紧张感,铺垫后面男主在尸体中穿梭中撞见了另一个他,达到紧张的极致,在此段落配乐也是随着他的情绪也是上升。(配乐段落,接下来讲。)

(第一次男主幻景)

第二次的幻觉其实挑战最大,反复实验数遍,才做成现在的效果。小哨子牺牲后把下雨的环境声抽离,把环境声(雨声雷声知了声加上EQ作闷作窄),只保留动效动脚步和气息声,男主的动效声空灵的(混响)、紧张气息声(很大),而虚幻的另一个他出现时动效是干的、实的、不发闷、不发空的,主观的男主越来越紧张,气息越来越大,被虚幻的他过来“碰”一枪干掉,此刻虚幻的他是没有任何气息的,他是一个虚幻,也是一个死亡的二次预示,用一声闷雷切回到现实世界。我突然想起来《寄生虫》地下室基佑拿着石头紧张情绪的段落,崔太用在环境声(空气声)加了滤波器和混响等效果来做出不安的气氛,加重基佑的气息声来渲染这种紧张气氛。

所以说在混录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它能否为剧情增色和叙事。 当然,在这点上刘老师和国美团队是大胆的,也是纯粹的,所以会让我们尽情地去创作,这是很愉快的,能真的带有激情的。我们本身追求的视听方向也是表意为主,这或许会对习惯了惯有体验方式的观众与其说是个挑战,还不如说是个尝新。或许,在某个层面我的创作有点偏私,在这么强大的影像呈现下,你的声音该如何发挥,如何在声音上匹配画面的诗意感。我想到了阿巴斯,想到了他的《如沐爱河》,影片中明子到教授家之后,画外虚焦的车流声的“侵袭”,以至于他们俩对话时候,环境声越来越大,这些杂音效果,会让观众下意识的以为是后期出了问题,以至于大家会分辨这些杂音而忽略或关注对话,虽然阿巴斯从未公开聊这段设计,但其实就是阿巴斯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所以两次男主的幻景,也通过环境声和效果的特殊处理及混录达到一个反画面的效果,反而会增强了整体这段视听效果,尤其是第二个幻景从色彩和场景无法区分人物,那么就要从声音上大刀阔斧,我向来不会在意被外界干扰,这也是让我觉得做电影声音最吸引我的地方。

男主最后一次的幻景是血雨,也是色彩叙事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混录时,男主听见远处白匪弹药库的爆炸声后释然,此刻闷雷变为响雷,小雨渐变成暴雨狠狠打在脸上、身上、帽子上,气息声也渐渐从强到弱,到正常,完成任务男主终于可以闭眼甩下心中的包袱,此刻在某种层面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深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了,环境雨声设计成抽离,进入主观情绪世界,只听到雨声打在男主衣服上的声音,伴随着主基调的小号凄美旋律响起,“砰”一声枪响结束。在这最后一枪上,曾多次和监制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觉得不要这一声,感觉还有一个希望的憧憬,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终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最终还是要尊重“牺牲”这个层面,我觉得全部倒下了,才更能懂牺牲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一个设计,刘老师最后还是认可了这样的观点。 6.关于配乐,简约克制中推动情绪 最初我拿到粗片工程时,是没有任何配乐的,我的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劲,因为整体基调都比较平,尤其画面感太突出的时候,感觉声音光靠声效还是不够,其实配乐的过程是根据听觉节奏去补气氛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首先不能煽情,不能用传统配乐来烘托,我想到最主要是需要体验感,想到了《老无所依》中混录师Skip曾说,这个片子在声音层面是反类型的,它以环境声、动效声来代替传统犯罪片中密集的配乐,让大家有种偷窥感、和追踪者有参与感。所以在配乐编曲时候抛弃了传统一种编配方式,用氛围音乐来去营造这样的气氛。 比如渡河水鬼那场戏,就用了很多两级的频率来交织,低频的律动暗流涌动,高频刺耳递进提琴来去升华紧张感,也有人觉得这是恐怖片,没错,没有比战争更恐怖的,没有比在水下为了其他战友的安全,捂住战友嘴窒息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动效配合音乐,在水下中淡的段落,我们设计只做点动效,其他部分让给音乐来去烘托,一直到他们安全浮出水面,用木船的划桨声、对岸白匪的嬉闹声、还有喇叭播放的音乐(《龙华的桃花》)悠然飘荡在湖面…..

( 在美院移动作战,白天做声音设计晚上做音乐,渡江片段的音乐创作)

一头白匪们在调戏打鱼妹,然而另一头的战士们却又人在水中牺牲,他们在树林间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别,此刻第二次主基调的旋律缓缓响起,第一次是在破庙里战友们意见不合到小哨子肚子饥饿辘辘,我觉得那刻需要一点音乐,尽管它不能音乐性太强化,那刻需要一点温情,于是只是用了两轨PAD,一轨打底,一轨旋律(其实和小号旋律一样,只不过变速放舒缓)。

( 在鲁博文牺牲的时候,音效音乐全都Fade out,只保留照片上人的开口说话)

其他部分的配乐尽力做到克制,迷雾森林中以低频Pad为主的氛围音乐烘托不安、危险、紧张,破庙里的战役,让音乐让出动效部分,手榴弹爆炸后,丁松柏完全进入主观世界,他感觉听不清其他战友的叫喊,那些喊声是模糊的,发虚的,而他被炸的耳鸣天旋地转,我们在混录时候把pan转了一圈,来营造这种眩晕感,来呈现他的痛苦。芦苇铺里的配乐尽力做到苍凉悲壮,因为一个个战友开始倒下去,老鲁中弹临死前也是牵挂唯一的念想,那就是让洪队长拿出相片,此刻他也是完全听不清队长在喊什么,而是所有焦点在相片上,这也是呼应在溶洞里他介意小哨子碰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张照片,此刻我觉得从老鲁眼睛看到了他是多么想“活”着的动力,那么我觉得他内心是可以和照片上的亲人对话,尽管他没有开口,我让照片上的亲人们开口说话了“老鲁,爹爹….” 甚至小哨子牺牲了,洪队长在歇斯底里挖土时,音乐也是点到为止,把洪队长最高的情绪留给他的肢体语言动效。音乐的设计一直是隐蔽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想更多的是观众有参与感,因为一开始我在设计声音时候想到了之前玩的PSP游戏,忘了叫什么,类似使命召唤,其实也有参考过《末日不再》那张体验感,音乐不能光自己好听就好,而是能配合动效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在动作戏的时候其实音乐更多潜伏的,让肢体动作脚步甚至气息放大,来破纪实感,让更加主观化。

(德格才让在指导小号的情绪演绎)

(让小号手邹子昊看大影幕来寻找感觉)

(最后用两种话筒(短枪Mic和U87)、两种演绎(带消音器和不带消音)来录制)

沈队长的牺牲到宏队长的血雨是比较难配,需要我一次性看着画面和人物情绪铺到底,其中包含了两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坦诚,需要悲壮凄凉但不煽情,选择厚重的Pad音色还是比较符合,洪队长在确认弹药库被炸释然,闭眼的时候音乐也变奏到一个情绪变化(也是一个情绪出口),最终音乐淡下去消失,小号既是冲锋号,在此刻是孤独的,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所以一开始旋律是用采样用做,后来在上海混录时,朋友叫了一个上音的小号手(邹子昊)来演绎,我让他在杜比全景棚找着感觉,陈申老师、马老师也不辞劳苦亲力录制小号,希望能捕捉到有肉有血的律动,我不希望他完全遵从我的旋律,当然规定的画面外,我更希望从他个人理解那些战士在那一刻的心境和感受,与是才有了溶洞宣誓的那段小号,也算是我唯一想音乐“煽情”。

(溶洞宣誓,群鸟飞舞,豪言壮语,悲凉的小号响起,将小号的Level渐渐推高)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遗憾,比如 沈队长和洪队长在配乐的音色上应该在反差更大一点,因为在芦苇地里的解释丁松柏的那段是沈队长的画外音,有些人认为那是洪队长,为此我们也是讨论激烈,这段画外音如何呈现为是“闪回”或“回忆”,有的支持用混响,有的则不,就要混的贴耳倾诉的感觉。 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说: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达不到。 至少我在声音设计和配乐尽力不留遗憾,也很感谢国美的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一个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此观影者们也请多多支持这部纯粹的创作吧,有交流我们可以在直播和微博微信继续探讨,谢谢。

(主创左起松柏、德格才让、刘智海、徐晶晶、马晟)

 4 ) 审美与战争

如果当时因为题材为“战争”就拒绝这次的影展,那将会成为我莫大的遗憾。这部电影与此前铺天盖地的战争片有本质上、手法上等等方方面面的不同,毫不夸张地说这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当中是一部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开始抱着单纯欣赏画面之美的期望去看这部电影,最后却被电影充满艺术感的表达手法所折服——其中主角在幻梦中分裂成二人游走、对峙的一段,哲理意味之浓发人深省,值得细细品味,也感谢导演解答了我对这一段创作意蕴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导演在这部电影当中意图传达的精神思想令人动容,从导演的对谈之中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美好理想信念,并努力维护坚持的清醒之人,有着世界性、人类性的广博情怀,最后国军士兵的一句“我们都是自己人”让我联想到迈克尔的“We are the world”,人类的每一份子都是兄弟姐妹,为何要手足相残?为何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被迫舍下生活和生命去参与这种政治游戏,甚至还有大把的人成为被煽动战争情绪的失去基本人性的一枚棋子,为之叫好?导演刻意选择了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队伍,刻画人物形象是也没有依循传统的英雄史诗套路,或许正是意图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每个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生背景以及幽微复杂的心理活动,却也是让人记不清面孔的群体之中的一员。在问及“云霄之上”的含义时导演说: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芸芸众生的一员,只有冲破云霄才能看到太阳。祝愿我们都能努力冲破云霄,破除战争的阴翳。

 5 ) 单挑一下《云霄之上》的挑剔主义者们

1、很有特点的电影,纪实电影,对那段历史做了很客观的转换,没有出现什么超级英雄,正面力量的艰难求生与自我怀疑,反面力量的强大,敌人的穷追不舍与多数的兵力。 2、红军长征时期遇到围剿与追杀只会比这个更加绝望,会有很多人动摇,也有很多人在死亡了绝望之间坚持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历史与希望就是来自于这么一帮“偏执”的人,我们远离了那段历史,所以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很多人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立场没有客观的去解读那段历史,综上两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是偏颇,因为一边带着谄媚,一边带着盲目的歧视~ 3、曾经解读过毛泽东的四渡赤水的战役,上述中国几千年历史,绝对可以说的上是经典战役之一,事实就是事实,没办法改变与诽谤;许多历史上的战争,在各种战争上,军队战斗意志力的培养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案例,失败的强势方多是临时拼凑,互相猜忌,战斗意志相当薄弱的,所以我们反推当年这帮红色战士,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何等的惊人,也许,但是民族危亡时刻无数人自愿树立自己一个坚定的信仰并投身极端运转的国家机器当中,献身与大局观因为历史的远去与当前社会的糜烂利己思潮,会让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完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视死如归,我无法去为所有人的投降和生命权做决定,但是我们可以去尊重那些选择舍身取义的英雄,这部影片也没有避讳的展示出了投降与逃跑主义的人性,面对死亡求生的本能,是人之常情…

4、影片的黑白色调算是一个特色,最近看过色彩比较丰富的法斯宾德的《劳拉》和阿基多的《阴风阵阵》都是对色彩运用比较特色的电影,这样水墨化的电影很有新意,同时也是对放映和观影的双重挑战,我比较推崇各种实验性电影,如果害怕失败,那么中国电影将死在人言可畏之下,于是在电影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批评与讨论是弥足珍贵的交流,而超出这个层面,而说不出因果原因的讨论,是无意义且卑鄙的。

5、目前中国电影是很艰难,认得一个编剧朋友,他的学生在一个一个放弃,艰难的原因我是对艺术创作者们抱有巨大同情心的,在八股限制的创作逻辑下,做出改变与调整是很艰难的选择,另外一个准二线城市,一天只有不到十场电影,台前幕后又是一个艰难的双重挑战,我跑了大半个城市才找见一家影院的小厅,为了热爱,为了致敬,致敬视死如归的英雄,致敬电影的夹缝求生者,致敬热爱电影的朋友们…

6、当前的部分污吏,对不起那帮信念者,从戊戌变法到今天120余年,无数奋勇者带着各自的主义,为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放弃了自己活着的权利,我们不能忘却,而且他们不少人还未成年~

 6 ) 原来战争片,也可以拍出文艺片的惊艳

刚刚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浙产战争新片《云霄之上》,在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举拿下三项大奖之后,迅速获得了国内影迷的高度关注。

其实早在去年6月,这部影片入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映盛典”片单时,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朴素的呈现手法和新颖的角度立意,在一众影片中崭露头角,让影迷引颈以待。

这部电影通过取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活动的真实历史,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

剧情讲述年轻的红军挺进师战士洪启辰,接到了来自师部的紧急任务,要求他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前线三百余名战友的性命。

但在敌人的层层围剿下,很快洪启辰的身边就堆满了战友的尸体,只剩他孤身一人还在艰难行动。决心完成任务的他一路躲藏,陆续找到了八个同样被冲散的红军战士,集结起来一起完成任务。

在生死的考验和信仰的碰撞下,九个各自操着南腔北调的战士最终汇聚成一股光明的力量,向着敌人的弹药库冲过去……

这个结构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成功用极其简洁且诗意又写意的手法,如水墨在宣纸上洇开一般,向历史上未曾留名的挺进师红军战士们表达了深情而隽永的敬意。

游击战在红军主题的电影中并不鲜见,但影片却通过铺垫一场不同于普通战争电影的游击战,拓宽了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所固守的边界,并赋予了其更为广泛的意义。

类似前两年的奥斯卡热门电影《1917》所采用的叙事脉络,《云霄之上》同样是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出发,展现他独自肩负重要任务一路克险摧难,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的全过程。

不同于前者的是,《云霄之上》使用了相当本土化的展现手法——影片所有对白都是方言,展现了历史上红军来自五湖四海的真实情况,同时凝聚了乡土和民族气息。

此外,影片的画面也用水墨丹青画的形式呈现,诗意而又空灵的笔触,描绘出战争画卷背面的残酷。

往深了分析其实不难看出,影片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并非只是为了独树一帜,而是真正想把这种手法融入电影的故事和主题之中。

作为一部以游击战为舞台的战争片,《云霄之上》并未着墨非常激烈的战斗场面,连最终战中红军战士的阵亡都仿佛悄然无息,好似花瓣无声无响地归于泥土中。

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云霄之上》不会是一部刻意描绘战争之艰苦卓绝的电影。相反,它对“战争是残酷的”这一主题的表达是极其形而上学的,既露骨又含蓄,就像氤氲在画纸上的浓淡兼具的墨汁,其绘出的图案若隐若现,却又直击人心。

本片在画面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贯穿全片的低纯度色彩和自然光的运用。

尽管全片画面都浸泡在黑白色和低饱和度当中,但是依然能看出,影片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自然光源,几处空镜头和关键场景均可以发现这一点,非常难得也尽显摄影的非凡功力。

而镜头中出现的青蛇和飞蛾,也都是片场的真实动物,这些大自然造物的出现,也为阴郁的影片增添了一抹生机灵动的亮色。

再者,低纯度色彩,让画面拥有了或浅或深的质感,进而让人物的状态随着画面风格的变化而更显得空灵,最终现实而残酷的战争故事,被描绘得就像一曲用画笔谱写出来的山水抒情诗——当然,这样的处理也是有目的的。

为了进一步凸显人物心理,影片以虚焦等手法,展现了相当体量的虚实结合场景,把红军战士内心的彷徨,以及信仰的追寻展现得入木三分:

在一个主人公洪启辰为躲避敌人追捕而掉进河里的画面中,他拨开水中漂浮着的战友尸体,无助地穿行在其中,一个人缓缓下沉,最终被岸上呼唤他名字的少年唤醒,从而升向水面,重获新生。

这是一段象征意味极其浓重的场景,对于剧情主线几乎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但也恰恰是这段看似无作用的场景,为影片的叙事和主题定下了基调——《云霄之上》关注的从来都不是战争,而是人,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的。

这种主题上的主张,也同样出现在影片其他方方面面。

比如,在一场与敌人的遭遇战中,红军战士们一度停手,对着对面正在开枪的敌人说,“我们是自己人”。是的,同为中国人,同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要拔枪相向,自相残杀?在这个问题面前,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影片中最能表现对人的关怀的,还是红军战士之间的碰撞和战友情。

尽管是一路遇到的素不相识的战友,但他们依然为了那三百多个战友的生命,以及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而聚在一起。他们嚼碎草药相互疗伤,他们围在火堆旁共商大计。

这也是全程都是低纯度色彩的本片,只有在火堆出现的时候,画面才有了一点点饱和度升温的原因——那是关怀的温度,那是人的温度。

正因如此,所以影片结局弹药库被炸,赤红的血雨缓缓落在闭着眼睛的洪启辰脸上,随后逐渐落满他全身的这一场景,才有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刻,影片的象征意义和对人的关怀双双达到了顶峰。

也是在这一刻,我们才明白片名“云霄之上”的意义:云霄的下方,只有勉强苟活着的芸芸众生;而决定人成为人的那些东西,永远处在云霄之上。

这一层意义,随着影片故事的落幕,与主题一同得到升华。

观影之后,心中激荡。《云霄之上》无疑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优秀文艺战争题材作品——它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通过简练且朴素的手法尽数展现,从视听上突破了传统战争电影的桎梏,展现了在艺术上的追求。

又创新地使用了相当大胆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为日后同类题材作品提供可贵的经验,更为影片本身带去深沉主题之外的可看性,以及更宽广解读空间。

在大银幕的视听效果下,相信《云霄之上》将会刷新观众对战争片的既往认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战争片观影体验。

 短评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5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7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11分钟前
  • 容若Wall.E
  • 很差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14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

17分钟前
  • 3A21LOL友豆
  • 还行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23分钟前
  • 畅导儿
  • 很差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27分钟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31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36分钟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38分钟前
  • WAY
  • 还行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41分钟前
  • 小汤包
  • 力荐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4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非典型主旋律

49分钟前
  • 电车
  • 还行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51分钟前
  • 还行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54分钟前
  • 闲看
  • 推荐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55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5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1小时前
  • mangojune
  • 推荐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1小时前
  • 马德仁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