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综艺英国2014

主演:雅克·佩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3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5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6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7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8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19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02

详细剧情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谁让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调查记者雅克•佩雷蒂审视了无节制消费潮流背后的机制,得出了答案。原来,使这个世界变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广告员和市场推广员,而是这诸多因素背后那些首先改变产品然后改变我们的人们。纪录片表明,长久以来,制造商都梦想着在消费者大脑中植入“升级”观念,从而让无限消费成为现实。他们首先瞄准未被开发的儿童市场,学习应用向儿童销售的方法,从而增加向成年人的销售。但是,那头最肥的能够带来现金的奶牛却来自恐惧——通过挖掘消费者的恐惧,制造商发现了一个对健康和安全产品有巨大需求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马云最害怕的,全被这部良心片说出来了!

双十一到了,你们又要剁手了吧?

在各种打折促销的诱惑中买买买,曾经千手观音,如今断臂维纳斯。

千万要记得留一只手,用来吃土。

如果土不好吃,没关系,冬天已到,西北风也来了,管饱。

作为一个热爱思(zhuang)考(bi)的影评人,此时此刻,我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热爱买买买。

看书解惑模式走起。

在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时会》,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和德波的《景观社会》,我发现——读书太花时间,看片时间都大大减少了。

对求知欲旺盛的你而言,书要读,这部纪录片更要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第一季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Season 1

纪录片王者BBC打造。

第一季有三集,每集48分钟。

豆瓣评分8.8,可见它的质量。

网友表示值得看,

因为长见识。

消费社会,处处都是套路。

它也说出了马云最害怕的事,见招拆招,让剁手党明白,为啥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因为商家有一百零八个套路操纵我们去消费。

套路一、计划报废

将产品做成易损品,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这已经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在电灯泡上。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组成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约规定,灯泡寿命限制到1000小时。

而之前的寿命可达2500小时。

协约还规定,如果有公司违约,将会被处罚。

福玻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是它们的精神却源远流长。

比如洗衣机中会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内置计数器的打印墨盒。

这样只要打印到计数器设定的数量。即使有墨,也会提示墨已用尽。

事实上,只要重置计数器,墨盒能够照常工作。

不用打印墨盒,照样会被套路。

苹果手机“计划报废”的电池门事件了解一下。

非苹果手机用户也不要开心得太早。

其他手机品牌为了增加销量,依旧会向计划报废低头。

在计划报废面前,物的消亡成为顺其自然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逻辑,正如我们尊敬的鲍德里亚老师说,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因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使明白计划报废,我们也不会愤怒。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这是不是在说你?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其实利用了人性中的猎奇和攀比心理。

对于某些人而言,我最喜欢看到那种我买得起而你买不起的羡慕模样。

这个套路的提出者是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

他希望消费者像购买衣服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为此,斯隆决定每年都推荐新款。

汽车硬件配置没啥更新,就在汽车外观和颜色上做文章。

肯定有人问了,颜色改变也能刺激购买欲?

当然,有钱人可以买来搭配自己的衣服或者鞋子。

那些换不起车的,可以换衣服鞋子手机。

苹果不是出了土豪金款吗?

商家每年都出新款,专注刺激你的消费欲望。

在金钱就是王者的消费社会,钱包的速度似乎总是跟不上产品生产,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王尔德的名言吧。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套路三、植入广告

影视剧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它也成为广告植入的风水宝地。

让影视剧成为商业的宣传平台,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寻常现象。

有钱赚,影视制作者也乐意为之。比如知名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在拍摄《非诚勿扰》时,单凭广告植入费用,就已经收回制作成本。

调查发现,植入广告的营销效果确实很棒,能够深入影响大众购物清单。

明星同款热销,彰显着明星超强的带货能力。

举个例子,《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就带动同款系列服饰的热销。

影视衍生品,足以让商家财源滚滚。

套路四、超前消费

以前的穷人是没有钱的人,不知从何时起,穷人指的是不消费的人。

然而,消费社会最大的矛盾恐怕还是人民的钱包跟不上商品价格。

买不起成为很多人的内伤。

于是信贷服务横空出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网购高度普及的今天,某宝推出花呗,某东给你白条,就是让你买买买。

双十一到了,你也和我一样,收到了花呗和白条的提额权限了吧?

还有更过分的,总有大学生忍不住剁手,走上了裸贷的道路。

套路五、营造恐惧

营造恐惧,就是为了控制他人。

在《围城》中,大色狼李梅婷见到颇有姿色的小寡妇,色心又起,就开始营造恐惧,

小姐姐啊,外面坏人多,你可要当心啊。

如果小姐姐涉世未深,恐怕就会落入李梅婷的“温柔”陷阱,

奴家独自一人,仰仗大哥照顾啦。

这样子李梅婷就有可乘之机了。

▲葛优饰演的李梅婷,可谓神形具备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也能够让商家财源滚滚。

比如SUV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人类的恐惧。

因为车型大,洋溢着一股“别惹我”的彪悍气质,让人更有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911事件之后 ,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

21世纪初,SUV占据了美国汽车销量的20%以上。

吊诡的是,SUV的安全性并非提高,反而更低。

因为设计,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更可怕的是,60%以上的车祸都和翻车有关。

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大众对于SUV的消费热情来自于情感,而非理性思考。

利用恐惧发家致富,汽车行业当然不是唯一。

比如嗽口水利用了大众对自己口臭的恐惧。

比如益智游戏利用了人们对智力退化的恐惧。

再比如,保养产品的盛行更是抓住了我们对衰老的恐惧。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们有没有听过酸碱体质理论?

该理论宣称,偏酸性的体制会导致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

而这只是一个叫罗伯特欧阳(RobertO. Young)的人为了推销产品制造的噱头,就在11月2日,他要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的赔偿金。

除了上面列举的套路,节目中还谈到很多。

比如一次性消费文化,品牌授权营销、成人童稚化等等。

当然,看完这些套,或许依旧有人表示套路虐我千百遍,我待购物如初恋。

还会有人表示,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骚年,你还是太天真。

因为这种需要很可能是虚假需求。

还是再次掉书袋吧,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在《单向度的人》中有精辟论断,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所以,扪心自问,你想买的真的就是你想买的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我们与这个消费时代暗中合谋,眉来眼去,从而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才造成今天的困境。

正如网友所说 ,

以商业化来满足消费者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及暴食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乃至除罪化,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社交软件负责满足你的傲慢、嫉妒与愤怒,外卖业务满足你的懒惰,泛滥而便利的金融交易满足你的贪婪,而娱乐产业是淫欲的出口,食品工业的核心则是暴食者最爱的糖与脂肪。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有些消费是生存必须。我们不反对消费,反对的是无节制消费。

这种无节制消费,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流逝,让人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它更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

老牌时尚杂志《ELLE》日文版2018年8月号,公布了一组让人相当触目惊心的数据:

“2014年全世界生产的服装超过了10兆件,比2000年翻了一倍。 我们衣柜里的衣服,有70%是不会再穿的。 送去回收的衣服,其中80%只不过是找地方掩埋了。 地球降解一件亚麻衬衫需要2周,降解一件聚酯纤维的裙子则需要200年。 生产服装需要消耗大量水,一件棉T恤就需要700加仑(约合2650升)水。 世界上20%的水污染是由于服装行业处理布料造成的。 ……”

然而当下的消费环境,一直在鼓励我们买买,很难停下来。

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更加惊人,64分钟破1000亿,比去年快了43分钟27秒。

现在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会有人立下flag,郑重表示,老子双十一什么都不买!

然而,到了双十一,会说:真香!

忍不住剁手,无节制消费,让我们在隐形贫困人口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说到这里,我拿起去年双十一囤积的纸巾擦了擦微微泛红的眼睛,继续码字多挣钱,还未结清的花呗白条信用卡。

只是今天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年网购的初衷竟然是为了省钱!

P.s本文为特约稿,首发于毒药公众号(duyaoapp)

 2 ) BBC高分纪录片: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今天推荐一部BBC制作的高分纪录片,名字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豆瓣评分8.8。

网友高赞,“对消费社会来说,这是禁片”。

如果你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剁手次数再多,依旧是千手观音,没必要看下去——如果你非要看,我也不拦着。

这篇文章是对打工人的警醒。

啥叫无节制消费呢?

我的理解是,贷款消费。

这里的贷款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更是超出个人支付能力的消费。

大家比较熟知的手段,通常是某呗,某条,以及某某信用卡。

早在双十一之前,它们已经主动抛来媚眼,为你办理了各种提额手续。

这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到了还款日期,你就有支付能力。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要从两点来讨论这个消费时代的真相。

其一,他们如何让人做到无节制消费?其二,我们为什么会无节制消费?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露消费社会中的各种套路,让你看清楚,你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套路一、计划报废。

顾名思义,计划减少产品使用寿命,让消费者不断消费,从而赚到更多金钱。

而这早已经是各个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计划报废最早出现在电灯泡行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几家规模庞大的电灯泡公司组建福玻斯联盟。

联盟签订的相关协约,就有关于电灯泡使用寿命的规定,最高到1000小时。在此之前,电灯泡能使用2500小时。

将其使用寿命缩减到一多半,就是让消费者购买更多的电灯泡,厂家收割更多利益。

后来福玻斯联盟被解散,但是它的计划报废却成为各个行业发家致富的圣经。

洗衣机会采用容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比如苹果手机会缩短电池续航年份,让人重新购买新款苹果。

或许有些非苹果用户会很开心。

我只能说,骚年太天真。

手机卡顿,也是大多数手机品牌报废计划的一环.

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提到,我们正经历着和祖先不一样的文明生活。

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商家鼓吹新款能够带来更多快乐,辞旧迎新的消费观,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价值观。

套路二、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人都有贪嗔痴,会攀比,会炫富,会用凡尔赛学包装自己。

商家就会利用这种人性,制造各种不同款式的产品。他们就是要满足人类的物欲,让购

买的人得到一种人无我有的虚荣心。

通用公司的总裁斯隆就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的高手。

他提出,消费者可以像购买鞋子一样购买汽车。

汽车硬件设施无法更新,就改变它的外观,推出不同色系的汽车。

有钱人如张柏芝表示很开心,终于可以用不同色系的汽车来搭配自己的衣服了。

或许你对汽车不感兴趣,也不像张柏芝那样有钱,认为斯隆这种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的套路,对你不好使。

其实还会有影响,因为其他商家也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我当年买苹果6的时候,就看到有土豪金、银白和深空灰三种色系。

我的很多朋友选择了土豪金,而我最终选择了深空灰,因为它最便宜(贫穷让我理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能看出苹果的营销手段,用不同颜色打价格差,提高土豪金款的价格,给消费者营造一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优越感。

套路三、营造恐惧,控制他人。

对消费者营造恐惧,就能更好地控制消费者。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用SUV车型来论证这一观点。

它的产生就利用了人类恐惧的本能。

巨大的车型,让人感觉更有力量,气质更彪悍,安全感更高。

尤其在“9·11”之后,恐怖主义成为美国人的梦魇。

在21世纪初,SUV车型就达到美国汽车总销量的20%以上。

有意思的是,SUV的安全性并不高。

因为体积较大,SUV的翻车率是普通车型的两倍以上。或许你觉得这只是翻车的情况。

但你要清楚,60%以上的车祸,都与翻车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对SUV车型的推崇,并非理智的选择。

利用恐惧推销产品,各行各业都轻车熟路。

漱口水利用人们对口臭的恐惧。

老年保健品,是利用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

保养品是利用人们对衰老的恐惧。

酸碱体质理论的盛行,是对失去健康的恐惧。

2018年11月,“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阳已经承认其理论是营销骗局。然而,他的酸碱体质理论依旧在国内大行其道,至今仍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除了上面三种套路,商家还会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来给消费者催眠。

穿明星同款,成为很多观众的嗨点。

千条路万条路,大家还是玩不过商家的套路。

商品的生产者是套路高手,销售者也会利用各种促销手段来拉动消费。

“双十一狂欢,全年低价”,现在买立省50%,多买多省的营销口号让很多人心动。

但我们也要明白,不买,立省100%。

我不是在抵制消费,而是希望大家保持一个理智的消费观,在消费之前要思考两点。

其一,你的消费是花明天,圆今天的梦吗?

其二,你的需要,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先说第一点。

前文也提到当下便捷的贷款消费,各大资本也都推出了各种消费贷,甚至现金贷。

它们就像魔法棒一样,扩大消费者的购物欲,开始各种买买买模式。

然而,在买买买之后,你真的可以还得起这些贷款?

再说第二点。

总有些人声称,我买的就是我需要的。

其实需要也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马尔库塞就曾说过,

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并当他们确能给自己提供答案的话。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分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很容易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

如果一个人,用借贷的手段,挎昂贵的包包,买下几十只轻奢款口红,拿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去网红餐厅打卡。她的大部分消费都是无节制的。

想要避免陷入无节制消费的漩涡, 不妨听听老舍的话。

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一部在任何时间都值得看的纪录片。

因为我们始终面临一个刺激消费,鼓励消费,以贷款消费为荣却很少反思消费的时代。

或许你会问我,为啥今天才推荐?

因为我刚刚清空购物车。

淦。

BBC高分纪录片: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BBC高分纪录片:自以为薅羊毛,却成为资本家的韭菜

 3 ) 极简主义观影清单-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第一集:通过减少产品寿命促进购买(灯泡使用时间/Ipod电池不可换)很多人购买并不知道为什么。营销让人们觉得购买能让自己跟上周围,更加时尚(比如最新款的Iphone)

第二集:利用人们的恐惧。利用人们怕变老的恐惧,医生开发了血清注射;利用人们对心脏病的恐惧/创造出没有的恐惧,药品和漱口水畅销。人们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抗衰老行业的大部分行为被医学机构认为无效。

第三集:对孩子,最佳的方法是创造一个受欢迎的卡通人物。licencing可以增加物品50%的价格。如果把成年人变成孩子,那么商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现在每个人都想要智能机,想要玩游戏。营销人员希望客户像孩子一样,想要,立刻就要。信用卡成为了使成年人购物儿童化的推手。用现金会有一点类似疼痛感的感觉。

 4 ) 我们在制造多巴胺

观看地址B站!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百度百科

本片又名《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一共三集。

主要内容:

第一集:计划报废

从缩短灯泡寿命开始,揭露了消费走向快消的真相

第二集:消费心理

利用恐惧和焦虑等消费心理制造及扩大消费需求

第三集:市场营销

利用广告、设计、包装、折扣、文化、信贷、移动支付、奖励等手段创造非理性消费欲望。

作为消费者观看可以预防你成为一个剁手党!

作为销售行业的从业者可以作为教科书学习!

商品的价值是满足人性本身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

销售的价值是提高货物的买卖效率,最大化利润;

从满足消费需求,到创造消费需求,又到设计需求层级化,再到营造需求的非理性化……市场营销学更像在为每一个消费者设计了一个养成游戏,让每一个大脑在商品的世界尽情释放着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

本片带给我的思考是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意义是否只是制造了大量的多巴胺,从而让每一个人产生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价值是否值得整个社会鼓励亦或反思。

过度消费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该如何消除。那么谁才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大半夜睡不着手机随便打的,有空上来在修改。

特此感谢鱼叔的推荐

以上

 5 ) 既是对消费社会的无情揭露,也可作为营销经典教科书

首先总结一下本片提到的销售技巧(伎俩): 1.有计划的商品生命周期:如灯泡灯丝寿命从4500h改到2000h;iPhone等电子产品设计(电池难以更换,电池寿命短,胶水粘贴阻止维修,五角螺丝阻止拆修,高昂的配件价格等);打印机墨盒的终止计数器…… 2.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制造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健康——胆固醇抑制类药物、维他命水,怕衰老——各种抗衰老产品等);赶时髦和攀比的心理,制造出流行和过时的差异(iPhone,衣服包包) 3.制造ip: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相关玩具及大量周边,并且让节目和广告的界限变得模糊 4.精美的外表设计:千奇百怪的形状,精致的包装,丰富的颜色带来的诱惑,甚至可以把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如汽车,仅仅改变外形设计和颜色,就带来更新换代) 5.信贷机制:信用卡(包括分期付款)透支,实现当下支付能力外的消费 6.降低消费过程和消费场景的障碍:如无现金消费让你忘了钱包里的钱花出去的痛苦,网购使消费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7.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积累积分等奖励行为 8.孩子的钱比较好赚,因为孩子缺乏理性思维 本片还没有提到的技巧(伎俩): 1.明星代言,粉丝经济 2.打折促销(无论是真降价还是先提价后降价,也算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占便宜) 3.奖励推广下线(也可以看做增加粘性的一种方式) 4.女人的钱和孩子的一样好赚,原因一样 当然营销教学并不是本片的初衷,本片应该更想让我们思考以下的问题: 1.消费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2.过度消费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危害? 3.怎样算适度的消费? 4.如何破解消费主义带来的发展困境? 在各种高举所谓“消费升级”和“新消费主义”大旗的今天,这样的片子和其带来的思考无疑更加可贵。

 6 ) 淘汰式消费,竞争性消费让我们失去理智,买买买

这一集给我的启发有3点:

一、淘汰式消费

商业资本为了刺激消费,操纵商品的报废属性,人为缩短产品的寿命。片子利用了苹果和宜家两个被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的产品举例。其实家具的使用寿命没有那么短,而宜家的广告中在鼓励扔掉旧家具换新的。而苹果是通过缩短电池的寿命和设置维修障碍来让苹果成为快消品。

快消品意味着什么?年抛,月抛,周抛,甚至日抛。也意味着更新换代特别快,同样还有是cheap,低价值。让我联想到,现在人的属性是否也是商业社会为了自身利益,人为的缩短工作寿命,设置了报废属性(当到了一定年龄你对社会公司没价值,理所当然的被淘汰)。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否被洗脑了,被动接受了这种淘汰?流行的、主流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如何让自己不被这种淘汰式消费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二、竞争性消费

片子里提到的另外一个消费驱动因素:攀比。也就是很多消费并不是从自己真正需要出发的,而是邻居有了,我也要有,甚至我要比他的更好。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多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对比的对象变成了媒体。现在的网红效应也是营造竞争性消费的一部分表现形式吧。

购买也是一种习惯。世上并无好习惯或坏习惯之分,只有有效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上很有效。所有的习惯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你服务。给不理性消费贴否定标签之前,最应该思考,为什么想要买。买这个东西是服务于自己的什么,情绪?欲望?脆弱?嫉妒?或者是喂养自己多巴胺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找一个有同样服务功能但是无害的习惯来替代它。

远离竞争,远离攀比,远离不切当的比较,决定人幸福程度的绝大多部分。

三、变相的农奴制

图片

这一点是最最最最戳我的。虽然但是不能展开说了。

把责任和希望寄托给谁,你就是谁的奴隶。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解决自己的问题,是摆脱成为奴隶的第一步。

最后,所有的一切,是商业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创造和引导的。而我们,不假思索的被卷入对自己无益的消费中。可是,人不是都是自私自利,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什么在消费中,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利益出发呢?

 短评

剁手党必看。。。

9分钟前
  • 葳蕤Rene
  • 推荐

干货有限,能采访到一些牛人是亮点,但没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研究报告。

12分钟前
  • 茫然骑士
  • 推荐

对消费社会来说 这是禁片

17分钟前
  • feiran
  • 力荐

又名《富豪致富经》、《中产营销超级宝典》、《穷人是怎样炼成的》无节制消费十宗罪:1、计划报废,商品内置淘汰属性;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3、技术进步丰富商品,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4、一次性消费文化,让产品失去社会价值,潮流意味着周期短暂;5、技术无法革新,就改变产品外观,如颜色;6、制造恐惧、焦虑和需求,危险/安全,健康/长寿,衰老/青春…给出解决方案;7、消费者通常只能记住一个产品信息,但足够;8、商家与权威机构/专家合作,降低或提高某项标准,让商品与标准符合;9、粘性行为,攀比和竞争心理,游戏化营销;10、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推迟消费痛苦感,而满足和释放购物欲。ps:对抗商家的即时满足,好方式是延迟满足、叩问自身、理性思考。主持人与商家言语PK的场面太乐太炫

20分钟前
  • 零落成泥
  • 力荐

现代社会的猎杀,就是大公司通过心理学手段,从情感的层面来控制人的行为,把生活剥削地只剩下消费,来从中牟利。

23分钟前
  • 木华
  • 推荐

读硕士的第一年,师姐告诉我,实验是做不完的,身体是自己的。看了这个我觉得,东西是买不完的,钱是自己的😂

28分钟前
  • Ki×3
  • 力荐

消费主义盛行。要注意到商家操纵你购买的技巧,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什么让我们购买,我们购买是为了满足什么。也许意识到自己是为了满足什么,去寻找真正让自己满足的方式才是一步步远离物质主义的方法吧。

29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推荐

我觉得,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思考如何从人们口袋里掏钱,而不是切实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一种悲哀

34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经常反思,保持警惕。

36分钟前
  • limo
  • 推荐

总结!一,计划报废:被迫不断买新的;二,恐惧心理:不买就会“死”,买了我就是最“屌的”;三,巨婴思维:信用卡在手,我想买就得马上买。

4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集一计划报废,集二恐惧心理利用,集三儿童心理,马上要。移动支付也是这个思路。关于自我克制的。非常有用,值得再看。身处现在的消费狂潮里。

45分钟前
  • 三皮
  • 力荐

从生产的生产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天起,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生产型社会像消费社会的转型。只需随便刷刷网页,就能看到时尚博主争先恐后地告诉你:要买最贵的东西才是对自己好。一旦你相信了这些鬼话,就会掉进一个个名为“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营销陷阱里,开始你大杀四方的消费人生,并在日后为雪花般纷至沓来的账单饱尝苦头。把消费者的白日梦包装一番,再重新贩卖给他们,不仅可以收获用户好感度,还能增加粘性。广告作为一种刺激购买行为的重要力量,广告也是造梦的一种,那些我们购买回来的、自己或许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被广告和形形色色的流行媒体贴上了一些十分华美的标签,比如生活方式,比如品味,虚构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想象。

4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很好笑的是不断有弹幕说“这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纪录片”。xswl纪录片不是用来搞导向性的难不成是讲故事的。

51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力荐

前两集,主持对着电子产品/保健品/车/家具/饮品毫无波动甚至咄咄逼人,第三集,看着星战的周边,主持:我能摸摸达斯维达吗嘤嘤嘤

54分钟前
  • with
  • 推荐

资本主义的三大毒药:性开放、成功学、消费主义。

58分钟前
  • 粟阿姨
  • 力荐

每个人都在被操纵,但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1.刻意将商品设计成易耗品提高换代的速度;利用虚荣感引导消费者盲目追新。2.制造恐惧和焦虑,贩卖虚假的希望。3.将购买行为非理性化、游戏化,不断刺激消费者分泌多巴胺。

1小时前
  • 他们都叫我蒙蒙
  • 力荐

是部愿意一看再看的纪录片,揭露了各行各业的消费背后的机制,甚至是你很难想到的行业,都和陷阱/欺骗划上了等号,他们都非常了解人的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引起恐惧,促成快乐,或者延迟心理痛苦,从而最终达到卖消费者东西的目的。

1小时前
  • Stc
  • 力荐

主持人非常牛逼,逻辑滴水不漏,采访别人像是目的性看笑话,虽然不够百分百地客观,但聪明得让人着迷。

1小时前
  • 香蕉猫猫不哭啦
  • 力荐

一直同意影评里说的“管理好自己的媒介膳食,也是管理自己的消费”。其实片里为大公司辩护的一位律师说的“需要限制儿童摄入过多糖的是监护人”并不完全是诡辩,消费主义是双方都参与才会进行得下去的秀。如果政府如同大家长一样从生到死限制每一项消费,那就并不只是偏右人群的噩梦了。调控和规则在目前的文明程度下,只能对欺诈划清界限。成为更精明更有责任的消费者应是成年人的一种积极选择,分摊到社会负担中去的度是有限的。

1小时前
  • 埃尔贝瑞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