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战争片美国2020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姆,桑迪·范佩,让·雷诺,查德维克·博斯曼,吴青芸,阮英俊,德文·鲁默,亚历山大·威特斯

导演:斯派克·李

 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9 15:05

详细剧情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长篇影评

 1 ) 黑人政治类型题材,比起排山倒海我更喜欢暗流涌动

斯派李的作品辨识度其实很高,黑人题材,政治讽刺,黑色幽默,现实主义荒诞叙事等标签,都能在斯派李的作品中找到。

《誓血五人组》是斯派李耗资最贵的一部电影,网飞有钱!在网络平台上线,其中的角色有我们熟悉的《黑豹》饰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还有让雷诺。

《誓血五人组》算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审美隔离的商业大片了,烂番茄专业影片高达91%,观众爆米花却只有66% 。

嗯,你懂的,黑人题材+政治+如今美国的情况,这部片子想必是能引起不少西方专业影评人政治高分高潮,有没有为了政治正确打高分的人我们不知道,没有证据和数据我们也不好猜测,毕竟电影点评从来都是主观的。

《誓血五人组》有两条时间线组成,互相交织一直到影片结束,故事背景则发生在越南,为了理顺剧情我按时间线为大家梳理,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角色的名字我就不按原片来了,毕竟斯派李喜欢玩得就是群演角色太多。

我们都知道美国1955-1975间深陷泥潭的越南战争,影片用了不少的纪实照片和片段素材,来回顾那个时期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影片里过去的时间线就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画幅也变回了传统的4:3,并加上了复古的色调,在越南战争期间,黑人占美国11%的人口,却派出32%的黑人士兵上越南前线,从而有了“用黑人来当炮灰”的声音。

越南战争时期同时也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几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越南战争中黑人的复杂心态和困境。

看完电影我能理解《誓血五人组》为何能让一部分人拍手叫好,因为影片塞满了斯派李的很多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非常直接反映了当今美国的现实政治矛盾和摩擦,当然更多的是讽刺。

同时也反映了越战对美国尤其是对现今黑人留下的后遗症,对人心灵不可逆的创伤思考。

《誓血五人组》不甘心只是作为一部寻宝枪战爽片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要表达更多。

看到这大家以为我要吹爆这片吗,很遗憾我对政治批判并不感兴趣,我也不想妄自菲薄自己是专业影评人。

对于我主观观感来说,《誓血五人组》的剧本主线故事,就是传统得有些过时的西部片结构的一个分支,那就是给主角们设立一个黄金任务,然后展开冒险剧情。影片中还真的是黄金都懒得换成其他的。

正因为故事主线没有任何张力,再加上后面确实没有任何反转,导致影片对于普通抱着看爽片的大众来说,毫无刺激可言。

相比较于斯派李自己的作品《黑色党徒》,该影片是多么新鲜的设定,一位黑人模仿白人口音,用打电话的方式混进白人至上的3K党。这里面发生的戏剧冲突和讽刺调侃,让人听故事梗概都觉得有趣。

《誓血五人组》主线寻宝路线的乏力,也是为何影片进行到1个多小时,才真正挖到黄金的原因,因为影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寻宝冒险片,而是斯派李的私货片。

这也是为何有一大部分人爱这片爱得不得了的原因,因为斯派李的政治表达和讽刺,有时候确实玩得有趣。

如果细品的话,其实影片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解读,片中也充斥着美国政治文化的各种梗的思考和嘲讽。

再加上最近美国出现佛洛依德事件,更让影片得到了结合时事的加冕,尤其是影片结尾黑人那句口号,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趁热加上去的,太应景了。

但坦白讲,反而我对这种明着暗着都强调黑人平权的影片不太感冒,我更倾向于认为好的政治或种族类型影片,暗流涌动比排山倒海更为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逃出绝命镇》,《守望者》剧集,或者斯派李自己的《黑色党徒》,都比这部《誓血五人组》这样赤露露呐喊黑人平权要来得深刻和耐人趣味。

而且这部影片的一些观点,也让身为亚裔黄种人的我看了有些不舒服。

比如影片开头曾经越共的老人请黑人们喝酒,暴躁哥说他们可能杀了豹哥,但反过来想越战时期美军杀掉的越南人也不少吧。

然后还有在船上一位越南市民给暴躁哥贩卖鸡,虽然是刻意骚扰,但暴躁哥不断喊出越南猪,这样种族歧视的双标法则,让我完全对主角们产生不了更多共情。

当然这里有另一层更深的解读,这些其实都是斯派李最写实化的表达,以此来说明现今的社会就是如此双标的,用暴躁哥的话来说,就是“我最讨厌种族歧视和越南猪”。但这句话本身说话的人就很有问题。

这从中也暗示了在美国,其实最受歧视的或许不(只)是黑人,而是同样受到歧视或更受到歧视的有色人种,比如亚裔。

而对于越南人民来说,不管黑人白人,你们统统都是当年让越南陷入战争,让越南人民手足相残的美国人,越南不欢迎美国人,这里又多了一层战争思考的维度了。

在影片中,类似于以上值得讨论的戏份比比皆是,也正因为斯派李为了加入更多的解读,从而也把影片的节奏弄得很涣散,当观众想看这群老头如何展开冒险寻宝时,剧情却迟迟未发生,东拉西扯聊了很多和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些剧情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又长又臭。

到了影片后半段,节奏渐渐回归渐入佳境,而且更像是一则寓言故事。

就我的理解,其实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象征意义,简单来说,豹哥代表了黑人平权时期最初的声音,但这个声音演变的影片中的现今四人,分化成不同的目的和意识形态。

寻宝的五人组代表了美国,细分的话暴躁哥属于共和党,从他带的支持川普那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就能看出来,其中这顶帽子还被好几个不同立场的角色戴过讽刺意味十足。

主角叔则是真正能对战争反思,比较符合观众共情的角色。

让雷诺代表法国殖民者,大家不要忘了越南曾经被法国殖民统治长达七八十年呀,而法国小分队则代表了现今的法国,三人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想法。

更大的隐喻,我认为五人组进入丛林冒险寻宝的过程,其实是对越南战争的一次镜子隐喻,五人组代表美国,雇佣军代表越共,黄金代表着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目的,讽刺了越南战争的无意义,最后剩下的则是死亡和仇恨。

影片暴躁哥独自进入丛林精神失常迷路的片段,影射了在战争中迷失自我的士兵,而且还带有一些宗教的解读意味,暴躁哥口中不断念着圣经的片段,穿过如同伊甸园般的丛林被蛇咬,最后像耶稣受难一样张开双臂受死等。

影片的结尾的好几个片段,过分美好也显得非常不真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假象,也可以说真实发生,还有影片中过去的片段展示,除了豹哥是年轻的,其他四人都采用了现今年龄的演员,这里并不是斯派李不用年轻演员,而是刻意为之,增加更多神秘色彩。

总之,个人认为《誓血五人组》比较挑观众,能看懂片中表达的意图,会让你觉得影片是个宝藏,否则就是一部在及格线徘徊的作品而已。

 2 ) 瞎说几句

五个黑人越战老兵踏上了寻找遗失在越南的不义之财和战亡兄弟遗骨的路

战亡兄弟是黑人平权代表,马丁路德金式的人物,象征着团队精神领袖,是黑人平权精神的浓缩 底层嘴臭键盘侠Paul,见了谁都要敲诈一笔,口口声声为了平权,表面上视感情比天高,却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毫无兄弟感情可言。。。是现实生活中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的典型代表,真的太像了,那个流着泪还依然装着挺立的头颅,跟孩子断绝关系的狠劲儿,像极了自己作死逞英雄最后落的没好的老大哥 David,Paul的儿子,是整个队伍中唯一没有参加过越战的,下一代的希望,然而他加入队伍是通过要挟四个老头子得来的,他活到了最后 Eddie是上层黑人的代表人物,有自己的产业,对金钱名利早已看淡,虽然破产却依旧保持着资产阶级的清高 Otis沉迷在花柳巷的旧日春梦中不能自拔,小中产阶级,性情中人但是还保留着底线和理智 Melvin,团队中的和事佬人物

其实可以本土化一下,就是地瓜熊老六带着他的儿子还有李国庆,猎人瓦西里,胡锡进踏上了寻找不义之财的道路(不是

有人说老大哥Paul是个精神分裂,这部电影探讨的是战后的伤痛以及战争带来的ptsd。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电影可以说不及格,扯的别的地方太多

还有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平权的问题,我也想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涉及平权,还涉及阶层和国际关系。五个黑人分别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层让他们对感情和道德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战老兵来到越南寻找曾经美军机遗落的黄金还跟当地民间武装干了一架(看来黄种人才是歧视链底端)

有一说一,两个曾经在《黑色党徒》里面扮演3K党徒的老白在这个电影里面摇身一变成了正义的公益组织化身,着实让我非常跳戏

Spike Lee这次在画幅上做文章,不过我觉得结果并不理想。。。老爷子的镜头也经常怼着演员的大脸拍(从为所应为到誓血五人组都是如此),我也不喜欢,虽然是对电影媒介自反性的“生动诠释”。。。这部电影的配乐做得当然也比黑色党徒差远了。。。

6.5分

 3 ) 一部正确但又有些勉强的片子(附录片头详解)

#做了一个片头照片和视频的详解,来系统的讲越战。放在影评后面。

网飞上新了,是斯派克·李的片。我看《The Atlantic》给了本片很高的评价。自己看完,觉得兴味索然。

片子讲述了4个黑人老哥去越南寻宝的故事。越南战争期间,他们作为参战军人,找到一箱黄金,然后偷摸的埋了起来。如今,垂垂老矣,重归旧战场,要把宝贝挖出来。

除了宝贝这条线,还有老战友线。4人小队原来是5人,还有一个队长诺曼,原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队长英年早懂,早早明白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邪恶性,经常向他们宣讲美国不值得他们黑人送命的道理,毕竟本土白人都歧视他们,策反能力堪比越南播音员。

只可惜,队长被其中一名队员误杀,忠骨流落异乡。此番寻宝,也是救赎之旅。

除了两条故事线。可以清晰的看出,斯派克李的两个大致主题:黑人平权和越战反思。

电影一上来,就咔咔一顿美国历史课PPT。越战,美国参战,算起来应该从肯尼迪上台的1961年开,结束,则到尼克松任上,1973年撤军。之后,南北越还打了一年多,到1975年,北越完胜,之后南北统一,美国在越战是彻底失败了。

越战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主题。它不像其他局部战争,各方都打得那么理直气壮。越战里面有大国博弈,有反人类屠杀,有残酷的丛林战,有超长待机的时长,还牵扯了反战运动,种族平权运动,越战老兵回美国后还遭遇了不公正对待。

但也许正是这个主题太大了。所以,能把越战拍出深度的电影,好像还没有。斯派克·李很有野心,但我还是得说这片不成功,不成功到只剩下野心了。它啥都想聊一聊,但啥都没聊出来。所有主题的表达,都非常“强行”。

勉强的越战反思:

在反思越战这个主题上,本片相当生硬。斯派克·李找了个漂亮白人妹子,妹子组了个“用爱扫雷协会”。结果,这几个人彻底沦为花瓶,看完电影,我实在没有想起,这几个人出来对剧情有什么意义?!!!

一个扫雷组织,全片没扫出一个雷,扛着个探测器漫山遍野跑,还偷窥别人挖宝。好不容易雷来了,他们说“这个没救”,只能靠飞。我……

艾迪要表演个踩雷

这个踩雷的过程也相当滑稽,十足跳戏。艾迪拿着个金条,和保罗拌嘴,为了踩到雷,煞费苦心,边走边退,最后来了个不是惊吓的惊吓。大哥,连我都知道越南丛林里到处是雷,你们参过战的,居然走的这么六亲不认。

大卫也要表演一个

艾迪被炸后,所有人都看向前方被炸的艾迪身上,保罗的儿子大卫不服气了,突然向后转,走两步,自己也踩一个。看到这,我真的没办法不笑出声。太刻意了点吧。那么大个雷,还不是埋在土里,明晃晃,黑乎乎在眼前,居然都能踩到,这恐怕连埋雷的人都想不到——这也行?

斯派克·李为了突出越战的残酷性,真是煞费苦心。看了他们的风骚走位,我严重怀疑,斯派克·李偷看了黄圣依在《海娃》里的精彩表演。后面的剧情也槽点满满,解救的方式居然是“跳起来”,顺带穿插了一页埃德温摩西的PPT。“跳起来”?……好吧。

最后,保罗突然解开心结的过程,也是强行感满满。几十年没解开的心结,摔了一跤,在越南丛林里走两步,突然就解开了。中间出现危机的父子关系,也随着一期《朗读者》节目,以温暖念信草草收场,黄金也如诺曼队长所愿,献给了黑人平权的正义事业。

勉强的“黑人平权”:

就拿黑人平权来说,斯派克·李似乎自己都没想清楚“平权”的价值是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分裂。一方面,他们是越战老兵,是开枪杀人的人。另一方面,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弱势方。平权运动,本身是宣扬“人人平等”的信念,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人看,但战争不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吗?战争,是暴力行动,本质就是要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宣扬平等的“平权运动”基本都和“和平运动”联系在一块,因为平等理念,本质是人类的同理心作祟。“士兵”和“黑人”这两个身份是有巨大张力的,两个身份是撕裂的,前者是要加剧不平等,后者是希望平等。

但在这4兄弟里,我还真没看他们表现出这种深度。他们都好像是无脑的,一方面觉得自己没被平等对待,另一面又好像对自己的战功还蛮陶醉的。让我觉得挺分裂的,所以观影的时候,我一直无力共情。尤其,四兄弟里,个性最鲜明的是“保罗”。他同时是个“Trump”支持者,头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小红帽,出口成章,对越南人说“gook”。“gook”是种族歧视用语,专门骂东南亚人的,拉仇恨程度和“nigger”有的一拼。

独腿小孩在乞讨

一开始,那越南小孩,来乞讨,保罗一副嫌弃样。看那孩子少了一腿,估计就是地雷炸的。

当然,最后保罗强行一波“爱与和平”,他本人也深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斯派克·李想用这些反战,但这升华,升的好机械,作为观众的我,最后只看到了一片思想混乱,我是彻底糊涂了。

保罗讨厌越南人,可能是因为正因为他们,导致了小队长诺曼之死。但身处越战中的那些普通越南人,不也是受害者吗?

理念大杂烩

美国的BLM如火如荼。斯派克·李在片子里,算是为黑人兄弟们出了口恶气。我看到崔娃采访斯派克·李的片子。崔娃问为什么要突出“黑人”这样一个主题。

斯派克·李说,为美国独立战争献身的第一个人就是黑人,他在1770年波士顿屠杀中被害,当时很多民众对跋扈的英军丢石头,最终酿成惨案。斯帕克·李说,从美国建国开始,黑人就为它而战,为一个不爱他的国家而战。

我同情黑人的遭遇,反对不公平对待。但斯派克·李,在表现这个主题上也失败了。这样一个故事,是很难把观众往那个深度上引导的。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恐怕就是一个“夺宝”游戏。这个故事,缺乏深度。他用了太多理念,太多标签,太多PPT,雷区,PTSD,反战,平权,但没有一个表现出深度。电影,要用叙述去让观众共情,而不是把标签罗列出来,然后告诉大家,嗨,你们该共情了,该思考了。这太生硬了。

由于越战拖得时间实在太长。所以美国国内反对声浪后来越来越大。黑人也反战,白人也反战。黑人反战,是国内歧视他们,他们不愿意卖命。白人反战,就是不想打,到处都是学生抗议。越战也给越南人带去了苦难,光参战的南韩军,在越南强奸和买春,就造出成千上万的私生子。对,本片中老兵欧迪斯也留下一个私生子。越南有大量不知道爹是谁的战争儿童。

要平等的黑人,本应该在这个主题上走的更远,因为他们所呼唤的也是人类的同理心。但我在这里,没有看到真正把人当人来看待的故事。那么多苦难,只不过和那些歇斯底里的越南小贩和独腿小哥一起沦为了背景,造出一片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模糊影像。

本片某种程度上,真是紧扣时代主题,还黑了一把“Trump”,戴他那帽子的人都被枪毙了。天下滔滔啊,但越是滔滔的时候,越需要一点让人克制的艺术。就电影来说,本片及格,但也谈不上好。我们不能用“正确”与否来衡量作品的好坏。

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片子,我真渴望看到一部,能真正展现复杂性的越战电影,来真正展现越战里的那些更深刻的纠缠,看完那个片子,能让我长长叹息。

#片头详解

1、阿里拒服兵役

1960年,罗马奥运会,阿里拿下拳击冠军。之后,越战爆发,从小饱受歧视的阿里拒绝为美国服兵役,被判服刑5年。虽然最后没有真正服刑,判决被撤销。但正值巅峰的拳王暂时中止了拳击生涯。1970年,才获准复出,其后的四年里,因为长时间不打拳,体重和竞技水平下降,多次比赛败北。但终于在1974年,重夺拳王金腰带。1978年,结束职业生涯。

2、阿波罗11号发射

这两张照片可以放一块看。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成功发射,历时4天,于20日终于登月,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但就在发射前一天,发射场外有一场抗议,抗议美国当局把钱投给了NASA,在光鲜的航天科技下,美国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下面那张照片拿着牌子的是Ralph Abernathy,再后面一个是Hosea Williams。这两人是马丁路德金的助手和好友,著名民权领袖,当时马丁路德金已经被暗杀了。

其实,肯尼迪在任上对航天计划还是比较犹豫的,确实发钱太多。但1961年,苏联送加加林上天了,航天竞赛一开始是美国落下风,为了提振资本主义阵营士气,他才狠下心搞这个。登月以后,美国逐渐占上风,以后,NASA的航天活动在很多反对声中,逐渐削减了。

3、马尔科姆·艾克斯

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是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黑人民权领袖。但两人又不同,马丁路德金是基督教的,马尔科姆是伊斯兰教的,前者主张和平运动,后者主张暴力斗争,两人生前只在1964年见过一面。1965年,马尔科姆被一个他曾经供职的伊斯兰组织暗杀,原因是他批评他们的内部腐败。马尔科姆的争议比较多,早年是混混,还入过狱,思想较激进,早期是反向歧视,而且和黑人运动比起来,他在传教上花的精力更多。他名声刻意被压低了,低于马丁路德金。但美国在逐渐正视马尔科姆。他还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人。

4、这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汤米史密斯和约翰卡洛斯,代表美国队分别拿下田径200米的金牌和铜牌,然后在放美国国歌的时候,举起一只带黑色手套的手,向“黑人民权”致敬。两人没穿鞋,穿一双黑袜子上台,代表很多黑人还处于贫困困境之中。史密斯带黑色围巾象征黑人骄傲。澳大利亚的银牌得主对他们表示同情,也和他们一起穿带OPHR徽标的上衣(就那个胸口的圆)。OPHR是奥林匹克人权组织。

后来两美国运动员遭停赛,被逐出奥运村。但这个行为成为一次很成功的行为艺术,为遭受不公待遇的黑人发声。当时,阿里被剥夺拳击执照,他们也是在声援他。

5.哈莱姆区是纽约曼哈顿的黑人聚居区。此地住房条件差,公共设施差,学校教育质量也差,导致黑人小孩受教育水平低。在民权运动的年代,还爆发过多次骚乱。马尔科姆·艾克斯就在离哈莱姆区不远的剧院被暗杀。1970年开始,大量人离开此地,剩下走不了的,就是最贫困的人。

6.Kwame Ture是另一位当时的民权运动领袖。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原来叫Stokely Carmichael。发表这段讲话,是在马丁路德金遇刺后一天,之后全美爆发骚乱。他本人一开始是偏非暴力的,但后来入狱的次数多了,见得针对黑人的私刑和暗杀多了,就转向赞成暴力了。他学业非常好,学生时代就参加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帮很多南部黑人争取到了选举权。以密西西比为例,占40%人口的黑人只有6%的人是登记选民。黑人投票还是受到相当大的社会阻挠。1965年,林登·约翰逊签署《选举权法》,才以联邦力量压制各州保障黑人选举权。在越战期间,他还参与了反征兵运动。

7,.美军在扫雷。北越在越南丛林里放了很多雷来防御,雷多到,最后连放雷的人都不知道雷在哪,越南丛林里现在还有大量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死人。

8.“fuck the draft”意思是“去他妈的征兵”,成了越战期间很有名的标语。海报上面的人是保罗·科恩。1968年,这哥们出席洛杉矶法院的一个听证会,他去做证人,穿着一个印有“fuck the draft”的夹克,在走廊里被警察撞见,之后警察以“扰乱治安”逮捕了他。加州法院根据州法判他有罪,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结果加州法院的判决被联邦法院推翻。最高法院认为这属于第一修正案保护“yan乱码lun乱码zi乱码you”,不是“行为”,原判决无效。

9.1961年开始,应南越要求,美国开始大规模向越南丛林喷洒孟山都等公司做的除草剂。除草剂之所以叫橙剂是因为装农药的那个桶上有橙色条纹。美国的目的是为了让灌木等植物枯萎,让北越游击队无处藏身,同时迫使农民迁徙向美军所在的大城市,也能切断农村和游击队的联系,让游击队无法获得补给。孟山都原来说橙剂对人无毒,但多年以后,回国老兵却有很多得了癌症,于是怀疑是当年橙剂的作用,双方打了很久的官司,后来,美国政府出钱赔偿患癌老兵。整个越战期间,有9000万升的橙剂洒向了越南丛林。据越南方面说,有一百多万人因此产生健康问题,还有大量农民因为灾荒而饿死。美国不承认这是化学武器,认为除草剂不是直接针对人的。

橙剂中有少量剧毒二噁英,这可能是患癌原因。本片中大兵保罗得癌就和橙剂有关。

10, 安吉拉·戴维斯,她是共(乱码)产(乱码)党。也是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黑豹党成员。前10里面,出现了4个黑人民权领袖,但可以看成他们是有分歧的。有马丁路德金是盾,马尔科姆偏剑,Kwame偏中间,是以盾做策略,但也赞同剑,他们的信仰也不同。安吉拉,实际上偏共,共的观点一般都是国际主义的,左的很厉害,和当时黑人运动只着眼于提高自己种族地位的种族主义氛围实际上也是不同的,像马尔科姆都宣扬黑人独立建国,和白人分居。他们不是一路人。

她认为黑人受压迫,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她是马尔库塞的学生。后来到UCLA当教授,1969年9月,因共的身份被解聘,但法院判决学校行为违法。这个讲话应该就是她被解雇后的讲话。我好不喜欢她,她和萨特一样白痴。

1970年,有3个黑人在监狱反抗狱警对黑人的暴行,最终杀死一个狱警。其中一个的弟弟出来劫持该案法官,最后法官身死。劫持用的枪就是安吉拉买的。她因此被捕,但最后无罪释放,那一年名声大噪。连马龙白兰度都声援过她,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好像还写了一首歌叫《安吉拉》。

11.这三张是一系列事件。尼克松上台后许诺让美军逐步从战争泥潭中撤退,但1970年4月30日,越南战场有对美有利的转机,柬埔寨亲美政府上台,尼克松想抓住机会一举打掉柬埔寨的北越君据点,所以出兵柬埔寨。这个扩大战争的举动立马引起国内民意反弹,从5月1日开始,肯特州立大学举行游行反征兵,之后纵火烧掉预备役军官训练营。5月4日开始国民警卫队清场,驱散人群,在没人下令的情况下,开枪射杀4名学生,就是中间第二张照片,当年得了普利策新闻奖。11天后,杰克逊州立大学发生冲突,这是一所黑人学校,学生抗议白人压迫,向白人丢石头,警察介入,一阵混乱后,两民黑人学生被害。这两起事件,都上了法庭,但开枪的警卫队和警察都被无罪释放。

15.这两个也可以放一块看,释广德和胡廷文分别在1963年6月11日和10月27日自(乱码)焚。因为美国支持的南越当局总统吴庭艳是天主教徒,一直迫害佛教徒,他们不堪忍受,为表抗议,舍身证法。释广德之后,南越发生多起同样的行为。后来吴庭艳被暗杀。肯尼迪原来是支持政变的,吴庭艳的行为,也导致国内面临民意压力。但后来又同情他的遭遇。肯尼迪自己也信天主教。

16.1968年对美国真是多事之秋。先是马丁路德金4月遇刺,之后是罗伯特·肯尼迪遇刺。罗伯特·肯尼迪,是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约翰1963年被刺,1968年,他弟弟也要竞选总统了,但他6月遇害。当年民主党非常分裂,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作为副总统上台,但党内支持率太低,宣布不参加下一任总统大选。党内,一部分人反越战,反冷战,一部分人支持冷战,还有的人支持黑人民权运动,聚在一块,抗议骚乱不断,乱的一塌糊涂。这彻底撕裂了民主党,所以之后大选共和党大胜,尼克松上台。

17.胡志明是北越领导人,六一儿童节和小朋友在一起。这里能看出斯派克·李的倾向,他是想说敌人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一天天烂下去,是同情北越,把北越搞得很高尚,把美帝说成是邪恶代表。胡志明是共,但莫要以为和我们亲,都是塑料兄弟情,此间,不宜多论。

18.LBJ,林登·约翰逊,在1968年宣布不参与之后的总统大选。他任内是开足战争机器,但同时,约翰逊也推动通过了很多民权法案和福利政策,民权法案,打击了对黑人等群体的歧视行为。后因反战声浪太大,支持率太低,他还是没能连任。

19.这也是斯派克·李倾向性很明显的一张照片,这照片1969年拿下普利策。南越军官阮玉鸾当街枪杀北越俘虏,看了的人,无不痛斥南越和美国的不义。但这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就在不久前,被杀的这个人杀死了包括阮玉鸾下属全家在内的34人。被杀的人领导的是一个罪恶的暗杀组织。阮玉鸾后去美国,因为这张照片,在美国遭到歧视。

这张照片加剧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国内认为是不义战争。

20.这是当年南越的一个村庄被北越占领,南北双方要发生冲突了。南越士兵和一些村民往更安全的南越区域逃,然后南越飞机看到一队人跑,以为是北越人,扔了个汽油弹。中间的小姑娘被烧伤了,衣服着火了,所以都扯了下来。记者很快给小姑娘背部洒了水来降温,之后送往医院,小姑娘活了下来。小孩确实惨。当年这张照片也得了普利策奖,反战情绪更高亢了。

21.尼克松,不说了,水门事件,窃听民主党总部。1974年下台。在他任上,于1973年,美军撤离越南。南越后来独木难支,西贡沦陷后南越瓦解,于1975年,整个越战结束。

22.鲍比希尔,黑豹党创始人。黑豹党在1966年创立,鲍比希尔受马尔科姆影响很深,黑豹党是激进黑人民权团体。

23.西贡在1975年沦陷。美国派中途岛航母撤侨,行动叫“常风行动”,在4月29日,用直升机、运输机撤走近7000人,包括美国人和大量越南难民,南越的官员。撤退过程异常混乱,时间短,飞机多,甲板上到处是直升机,后来装了难民的直升机根本无法降落,美国人索性把甲板上的空直升机推到海里,让天上的降落。还有一架直升机没法降落,燃油耗尽后撞上甲板边缘后坠海。大使馆撤退时,大量南越人涌入,差点没撤出来。

还有其他船只从南越撤下10万人多。总的来说,撤退很成功,但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最伤感的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越南战争结束了。

总的看来,斯派克·李选的素材基本还原了越战,但依然表达了他的倾向性,他是在批判美国。但这不是个完整的论述,因为这些素材涉及北越的很少。论犯罪,北越也不遑多让。总之,越战好复杂,看了让人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4 )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有几个点看糊涂了:

1.老兵的战争时间是1969-1971,去寻宝的时间2017-2020左右(川普露脸),50年了,最年轻的都得70了,儿子看起来才20多30?

2.妓女阿仙是那哥们越战时期的相好吗?保养再好也得奔7了吧,女儿也是看着才20多30?孩他爹离开越南50年,难道中间又回去啪的?这个情节完全没交代,也可能是我中间出去撒尿没看见

3.那个被乱枪打死的老大爷,本来为了一己私利才冒险自己走的,摔了一跤就大彻大悟,金子也不要了,还让人莫名其妙的抓苦力自掘坟墓了呢?战斗力精神力都堪忧啊

4.都2020年了,越南还能随便拿枪突突突吗?又不是金三角。让雷诺到底是黑社会还是什么官方背景的负责人?轻飘飘就能搞一帮武装分子杀人越货?虽然法国妞提了一嘴,还是有点懵逼

5.cc家给了200万,黑人组织200万,排雷组织300万,还剩下差不多八九百万是自己分了吧?本来分了也正常,一把年纪翻山越岭过去不就是为了钱吗?可演着演着已经美版战狼了,那就和影片主旋律不符了啊,有点牙碜~~

*最后让我想起了《喋血街头》,人李子雄不顾兄弟情义非得要金叶子的时候,你梁朝伟义正言辞的一顿臭骂,等人拼了老命带回HK了又理直气壮的去跟人要钱,感觉有点婊,当然不代表杀张学友就是对的~~~~(这段纯属画蛇添足,不同意此观点的也别分神,俺们主要还是聊五人组)

 5 ) 誓血五人组--所有的立场到头来都只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2015年就拿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在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活动席卷全球之际,发布了自己的最新作品《誓血五人组》。

在影片中,黑人平权、人性贪婪、救赎、政治、战争、战后应激障碍(PTSD)等,均有体现。本片烂番茄指数91%,爆米花55%。影评人看好,路人缘很差,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影片似乎想讲的太多,杂糅一起,因意义太多反而失去了意义,让人迷惑。如果评价的严厉一些,这应该是大导演拍了一部烂片吧。

首先,关于黑人平权是显而易见的。结合场外因素看,此片于今年6月12日在网飞上线,近日美国由佛洛依德之死而引发的抗议活动正如火如荼。几十年过去,黑人群体解开镣铐,却仍未推倒围墙,白人群体放下鞭子,仍未抛弃偏见。但影片内容想表达的并不仅限于此。

西贡枪决

这张令人震撼的枪毙照片名叫“西贡枪决”(Saigon Execution),记录了南越国家警察局长阮玉鸾枪决越共囚犯的瞬间,被认为是关于越南战争最有影响力的一张照片,摄影者是美军军方摄影师埃迪·亚当斯。

又或许这本不是一部黑人平权电影,不是寻宝电影,也不是反战电影。当我们把特写的镜头拉远,在全景下,可以看到影片中更多的隐喻。

·令人迷惑的五人组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五人组,在越战中并肩作战。

影片的开始花了3分钟的篇幅来介绍故事的前因。美国的国力以登月为标志到达巅峰,种种政治、利益等综合因素带来越战。黑人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提升,以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为首的民权运动领袖在黑人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民权运动如火如荼。

黑人在政府的政策吸引下大量参战,而在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白人军官也冲突频发。黑人的平权抗争艰难推进,另一方面,无辜的越南人民生灵涂炭。

燃烧弹下的小女孩

燃烧弹下的小女孩。美联社记者黄功吾拍下了这张照片,并将其命名为《火从天降》,第二天,《纽约时报》将这幅真实展现战争残酷的照片刊登在头版上。这幅照片在美国掀起了新的反战浪潮,使美军退出越南战争的时间提前了6个月。这张照片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小组在一架坠毁的运输机中发现一箱金条。这箱金条是美国用于支持【南越】的,理应上交。但队长-诺曼(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提出这箱黄金用来支持黑人社区、家庭、兄弟,以改善他们生活。并且在获知马丁路德金遇刺之时,阻止了伙伴们对白人战友采取暴行,誓言要恪守马丁路德金的反战反暴力。

黄金由于无法带出而就地掩埋,小组的精神领袖诺曼在越战中死亡。40多年后,剩余四人重新越南集合,开始寻找黄金之旅。然而在过程中,由于人性的贪婪,所谓的黑人兄弟,曾经的战友分崩离析,相继死去。

红色帽子上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

最讽刺的是头戴红色棒球帽,上面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Paul死在法国让·雷诺雇佣的越南佣兵乱枪之下,倒在自己挖的坟墓中。五人组中只剩下一人,联合着法国排雷女孩,把黄金带出,捐献给NGO(非政府组织)和黑人运动组织。

箭头所指便是川普的支持者Paul

·隐喻

片中主要涉及了五位美国黑人士兵,法国排雷三人组,法国商人(让·雷诺),越南人,以及一箱金条。由此我们隐约可以看到现实中的一些映射。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殖民地,二战结束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向法国宣布独立,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

在此之后,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在法国支持下在西贡建立了临时政府【南越】。最后,【南越】得到法国、美国支持,【北越】则得到苏联和中国的支持。

越南便是世界各国眼中的那一箱金条。各国因利益牵扯,在越南本土打了一场战役。而美越战役结束后,中苏关系交恶,中美建交。中越战争爆发,美国又支援中国。

影片中角色关系的变迁,如同现实中几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亲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队长诺曼是完美精神的化身,希望在夹缝中能够把“爱与和平”维持,但他早早死在了走火的枪下,这看似走火的枪,也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吧。

当“战争”来临,真理早早的牺牲了,我们为了利益杀死自己的家人、兄弟。最后活下来的人,把“金条”分发,以期望还原一丝战争初衷,自己也好在干涸的鲜血中获得救赎。而那些倒在战争的血河中的人们,他们最后被媒体史记还原成数字,以及或正义或邪恶的所谓“真理”。这“真理”如同影片本身一样,没有好坏对错,一切让人迷惑不解。

《誓血五人组》也许无法像斯派克·李之前的电影,影史留名。原本一个越南老兵寻宝的类型片被他夹带了太多私货,变得有些摸不到头脑。又或许这也映射着更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越南战争?

所以黑人平权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隐喻,因为黑人的问题从来不是黑人自己的问题,他映射着人类的普遍问题。其所衍生的平权、战争,都只是表象,埋藏在其中的“真理”为政治、利益所把持,媒体通过某一立场强调,人们通过某一角度解读,不同的说法都标榜了自己掌握了世界的真理。

可真理永远都是一位处女,所有的立场到头来都只是自鸣得意的手淫。或许像《雪国列车》那样,到头来,我们所有人都被玩了。

斯派克·李让我们看到了诸多立场,这是烂片吗?我又不那么确定了。

 6 ) 《誓血五人组》:《绿皮书》得奖他愤而离席,于是自己拍了个新片

誓血五人组(Da 5 Bloods, 2020) 预告海报

在动作冒险故事《誓血五人组》(Da 5 Bloods, 2020)中,斯派克·李回看了越南战争的遗留问题,谈到了地雷、蛇和埋藏的宝藏。在以下的内容中,他与克里斯蒂娜·纽兰谈论了美国黑人士兵在这场冲突中的经历,以及他将好莱坞电影中的传统恶魔——北越——人性化的决心。

在斯派克·李的最新战争巨作——《誓血五人组》中,一群黑人越战士兵回到今天的越南,寻找他们曾经的指挥官诺曼(由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尸骨。当他们一起在丛林中冒险的时候,危险依旧,他们令人战栗的战争经历在闪回中穿梭。这些片段,均以当时电视画面比例的形式展现。这种处理对史上第一场被电视播出的战争来说,是十分恰当的。这部电影,在1960年代晚期充满伤疤的友情、和伤痕累累的现实世界之间的轮换中,坦率地,用年轻黑人的死,将激进主义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

稳操胜券(She's Gotta Have It, 1986) 海报

斯派克·李曾与奈飞就1986年的旧作《稳操胜券》(She's Gotta Have It)改编的两个剧作有过合作。《誓血五人组》由奈飞出资,部分场景在越南和泰国拍摄,李用流媒体巨头的庞大资金制作了一个旨在纪录美国黑人战争的、让人流泪的冒险故事。话题从和平运动到反歧视法草案,再到对非裔美国人是如何在前线士兵中,不成比例地构成了数量上比其他种族群体的美国人都要多的群体。电影开场即是一段胡志明城的片段。对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示威者的枪击,和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对战争激烈的拒绝——它们构成了对这时代历史背景的揭示注解,也是李在整部电影中提供的东西。不论是对已被忘记的战时黑人英雄米尔顿·奥利弗(Milton Olive)的提示,还是对《第一滴血》(First Blood, 1982)电影中“回去赢得越战”的笑话般的评注,这部电影是发散的,为这一系列的事件提供了略带狡黠的评论。

李渴望重新强调北越人的人性也同样值得注意——这与其它关于这主题的电影中的对这群体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这个小小国度曾经遭受过的伤痛。这以一个尤为辛辣的场景展现,一个越南人试图向林多扮演的角色售卖一些家禽,不料却导致了一场揭示双方几十年来的动荡的愤怒爆发。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誓血五人组》作为一部动作冒险片的核心。虽然片子涵盖了雇佣兵、除雷队员、蛇、地雷和战争时期丢失的宝藏,它的步伐并不总是缓慢的。当贪婪、紧张和旧创伤,开始逼近这一班好友,李用一切努力揭示着越南战争对美国黑人心理转变的影响;以及国内对这场战争的反应,是如何为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激进主义打下基础的。

第一滴血(First Blood, 1982) 海报

克里斯蒂娜·纽兰 (Christina Newland,以下为CN):越战最激烈的时候,你还是一个青少年,你对那段时间的记忆是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斯派克·李(Spike Lee,以下为SL):谢天谢地,我生于1957年。即便是55年和54年,上战场的人都可能是我。我一直告诉身边的人:你出生的时候,就是你出生的时候。我成长于一个对社会环境非常敏感的家庭,我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大。我父母保持让我们了解这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在纽约长大,我们可以看到抗议,看到游行,在新闻上看到尼克森和约翰逊,看他们如何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欺骗美国民众。

CN: 是什么让你想要拍一部关于这个年代的电影?

SL:我1979年从莫尔豪斯学院 (Morehouse College,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所学院)毕业后,获得了来自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奖学金,这是在我从莫尔豪斯毕业和秋天去纽约大学读电影研究生之间的事情。我是第一批参与《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的试映观众之一。那是一个周五,我休息了一天。这个故事我对科波拉讲了太多次,我可是在场的啊。中午十二点,日落大道圆顶剧院 (Cinerama Dome)的一场《现代启示录》放映,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精妙的声音设计让我看着头顶的直升机想,“这声音是哪儿来的?”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海报

我说这些是为了引出接下来这个点,那就是,拍摄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存在越南电影遗产这么一说。(《誓血五人组》的共同编剧)凯文·威尔默特 (Kevin Willmott)和我接受了由丹尼·比尔森(Danny Bilson)和保罗·德米奥(Paul Demeo)写的剧本,它们被制片人罗伊德·列文(Lloyd Levin)选中,递给了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那个时候,主角还不是黑人士兵。

我从小看着战争电影长大——这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尤其是关于二战的电影。我之前也拍过一部战争电影,《圣安娜奇迹》 (Miracle at St. Anna,2008),是一个曾在意大利、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纳粹斗争的、黑人士兵的故事。希望我有一天可以做一部关于南北战争的电影。

这是一切的缘由。我是个影迷,我的母亲在我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就带我去看电影了。那是种子撒下的地方,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电影人。

圣安娜奇迹(Miracle at St. Anna,2008) 海报

CN:片中有不少向《现代启示录》致敬的地方——比如对瓦格纳《女武神的骑行》(Ride of the Valkyries)的使用。

SL:我有很多兄弟,很多邻居,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就在隔壁,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我的兄弟。《誓血五人组》中的夜总会是真实存在的,叫“现代启示录”的夜总会,在西贡。这并不是搭景,电影就是在泰国和越南拍摄的。拍摄前我就知道那个俱乐部,并说过“我们必须在那儿拍摄,我们必须在那儿取个景。”

以及还有那个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场景,直升机突袭、罗伯特·杜沃尔(Robert Duvall)和演奏中的《女武神的骑行》。所以这是一次对我的兄弟——科波拉的脱帽致敬:我爱他,我爱他,我爱他。但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看到《誓血五人组》里那条船,配上那段音乐的时候,你有笑吗?

CN:我有。尤其是到那个河流的过肩镜头出现的时候。

SL:这也是一种幽默。但同样,是对科波拉表达敬意,一种致敬。

CN:越战时代——尼克松政权那段时间下的美国电影制作——是一段成果丰硕的时光,不仅是政治上,也是文化上。《誓血五人组》的开场片段掠过了许多属于那个年代的东西。你是如何决定要在那个年代电影里要保留的东西呢?

SL:如果你常看我的电影,就会知道我非常注重电影开场演职人员字幕片段的设计。有很多将要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可能都在越战后的年代里出生,因此并不熟悉这些历史人物。所以我想加入伟大的马文·盖伊(Marvin Gaye)的专辑《发生了什么?》(What’s Going On, 1971)。这专辑的创作来自于越战。马文·盖伊的哥哥出征过三次,并常常写信给在底特律家里的马文,描述前线的战火连天。那些信确实给了马文制作这张有史以来最棒的专辑之一的冲动。所以,当凯文和我确定要重新写剧本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用那些歌。

誓血五人组(Da 5 Bloods, 2020) 剧照

CN:在你看到的那个版本里,马文·盖伊的声音尤为脱离于音乐。我从未听到过任何类似的东西。

SL:噢,无伴奏演唱?是的,它非常自然。马文是在谈论战争,他在谈论平等,谈论爱,谈论黑人战士们——《内城布鲁斯》(Inner City Blues)是一首关于黑人战士从越南归来的歌,他们找不到工作,或者对毒品上瘾,没有雇主,被叫做婴儿杀手。我希望人们明白一件事,越战最激烈的阶段,非裔美国占整个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他们组成了越战前线部队的三分之一。我们这些黑人被直接送往前线。

我们一直都有这种——在黑人想到争取自己权益之前,已经被送上战场去为这个国家战斗——的想法在拉扯。也正因此,我有许多想要表达的历史评论,比如查德维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对五人组说的话:“你知道第一个在美国战争中死去的人是个黑人吗?他的名字是克里斯普斯·阿提克斯(Crispus Attucks)。他死在波士顿大屠杀中。”而现在这位总统——“橙剂”——竟然指责非裔美国人不够爱国?最轮不到他去指责任何人不够爱国,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身边都有一位医生开具假骨刺证明,所以不用上战场。

CN:你在提到电影中一个角色是特朗普支持者的时候,放了一小段特朗普的视频,并叫他“假骨刺”总统,我很喜欢。

SL:当然了,现在做这部电影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加入许多战后多年才出现的东西。但我还是想用这部电影来表现——再一次地,我要想向科波拉和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现代启示录》的共同编剧)致敬——越南战争的恐怖。它的恐怖,美国士兵们在这场不道义的战争中死去,而这国家的总统肆意妄为。美国人今天还是被售卖了一堆虚假的东西,我要用我的3S来形容:恶作剧(Shenanigans)、花招(Skulduggery)和诡计(Subterfuge)。

誓血五人组(Da 5 Bloods, 2020) 剧照

CN:电影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个点,是现在依旧非常激进的河内电台(Radio Hanoi)——越共宣传广播——为了让美军退缩,大讲美国政府对待非裔美国人是多么糟糕。河内汉娜(Hanoi Hannah)在节目里讲到马丁路德金被枪击,以及为何为美国政府卖命是个错误。我猜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美国人会为此感到被冒犯。

SL:为什么被冒犯?

CN:因为这把美国人的内部抗争与国外的敌人等同起来了。

SL:那只是她的一家之言。我们或许有了一点改变,但是大部分都还是同样的语汇。河内汉娜是个真实的人,同样,在日本还有一个叫东京玫瑰(Tokyo Rose)的女人,做着同样的事情。所以,旅程如此:放一些摇滚,摩城音乐(Motown)——美国大兵喜欢听。在歌曲之间插播其它内容。回想下河内汉娜说的话,她说的一切都很对,尤其是聊到黑人军队的时候。为什么要去为一个对你动私刑、会杀死你的国家?而那些士兵们如果想听披头士,或者摩城,就要忍受这些。

CN:但对越南人民的压迫可以追溯到法占中南半岛的时代——这部电影中对它们做了许多平行比较,就好像在说,这与非裔美国人的待遇间有许多共同点。这非常让人震惊。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会说,“天哪,他们怎么能说这种话?”因为直到今天,人们对越南战争的看法还是十分偏颇的。

SL:好吧,我希望,希望你是错的。已经过了很久,我们身处新世纪。但我并不是想恶魔化越南人。我不能那么做。你去越南的时候,他们叫这“美国战争”、“法国战争”。这也是为什么,梅兰尼·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 和让·雷诺(Jean Reno)饰演的角色非常关键。因为法国在越南曾有深远的历史,因此,如果拍一部关于越南、却没有法占元素的电影,会是我工作的懈怠。

誓血五人组(Da 5 Bloods, 2020) 剧照

CN:戴尔里·林多(Delroy Lindo)这个角色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并戴一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有什么意义吗?

SL:其实不管你信还是不信,真的有一些非裔美国人很爱特朗普这个人(大笑)。我不是无中生有。我觉得这非常戏剧化。这也是我不断告诉学生的事情——我是纽约大学电影系研究生学院的教授和艺术总监。我尤其要用非裔美国人作为一个特别的例子。不是所有非裔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他们也不是都有同样的长相和说话方式。我们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所以,我觉得这很戏剧化,还能增加一些紧张感。一边有四个共同长大、一起从高中毕业、一同参战的好朋友,男孩变成了男人,很多人会告诉你,再也没有比战友更紧密的感情。但战后,大家四散而去。多少年后,却又聚在一起,发现他们的老友竟然是一个特朗普的支持者。惊喜吧!这打开了很多种可能性。这也是我拍它的原因。

CN:你能告诉我一些你电影里的常客,林多试镜的故事吗?他为什么适合演这个角色?

SL:我选角的方式从在纽约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就再也没变过——试着去寻找就这个角色来说最合适的人。我曾荣幸与戴尔里共事过:第一次是在《黑潮》(Malcolm X, 1992),然后是 《种族情深》(Crooklyn, 1994)。所以我知道他的能力所在。但我真的需要反复斟酌,因为这部电影不能是全明星阵容。我需要考虑谁会更合适角色。我觉得——也是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表达的——我们真的作为一个集体付出了许多努力,每个人都知道他们该做什么,也努力去做了,每个人都很尽心尽力。

我们在越南和泰国待了三个月。2019年,《黑色党徒》(BlacKkKlansman,2018)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第二天早上,我就搭上了去曼谷的飞机。我的妻子会说一切都很好——我完全无法谈论同年最佳影片《绿皮书》(Green Book, 2018),再也不想!(笑)

黑色党徒(BlacKkKlansman,2018) 海报

电影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清迈(泰国北部)拍摄的。最后两周,我们去了越南西贡,或者胡志明市(现在的叫法)。对我来说,那是最美好的经历之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总是会去电影里故事的发生地拍摄。拍摄《圣安娜奇迹》的时候,我们在意大利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我们在费里尼位于电影城(Cinecittà)的工作室拍摄。我们在纳粹军队屠杀了全部小镇人口的地方拍摄。如果你真的可以去到真实事件发生的地方,你绝对能感受到那种精神和氛围。

CN:回到你刚才说的,不想在电影中妖魔化越南人的这一个点,我觉得这个电影有意识地在削弱《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这样的影片,或者说,部分人会有这种感觉。

SL:我很喜欢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我真的很喜欢他。我有一个意大利裔兄弟帮,斯科塞斯、科波拉、特托罗、德尼罗和帕西诺。他们都是我很喜欢的人。但是,俄式轮盘赌那种东西?越共绝对绝对绝对从来没有那么做过。但我觉得他们选的那位演员很棒,那个头目。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应该是在大学,看完这么一部影片出来,你很难觉得那些越共士兵也是人。但再一次地,没有任何不尊重我的弟兄罗伯特·德尼罗的意思,我爱你,你知道我爱你。但确实没有任何文件证明越共士兵让美国战俘玩俄式轮盘赌的游戏。

CN:你还在一个枪战前的越南语对话片段里,加上了字幕。在一些越战电影中,这一般是处理成面目不可辨的敌人用我们无法理解的语言对话的效果。但这里,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对话:“噢!他们只是在谈论日常生活。”

SL:让我们诚实一些。所有带有偏见的眼睛,查理,以及其它。做法会跟随想法不同而变化。

誓血五人组(Da 5 Bloods, 2020) 剧照

CN:这是不人道的。我有点脱轨了,但是某些美国大兵战时的行为……

SL:不,你在轨道上。

CN:去想象这种非人性的行为,并不牵强。你看过1972年的纪录片《冬兵》(Winter Soldier)吗?

SL:没有。

CN:那是一个由几位反战的越战老兵举行的战争罪证听证会,由老兵们拍摄,由几位纪录片人共同完成。他们请了一些老兵来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战时罪行。这不是一部容易看下去的电影,战时那些被许可的暴行让人震惊。

SL:我要去找找看。在剪辑的过程中,我们有过几次关于黑人越战老兵的调研放映。我们将注意力停留在国家黑人越战老兵协会——纽约就有许多这样的老兵。这是最让我感到惊奇的事情之一,去倾听那些已经过了中年,从高中直接去往前线的人们的故事。所有战争对人们来说都是难以讲述的。这些人边讲述边哭,或笑。有些人甚至需要走出放映室整理自己的心绪再回来继续。对我来说这就像是石蕊测试。我希望你听清楚我将要说的话:这并不是对你不尊重,观众和评论家尽可以写他们的想法。这部电影,我是放给那些去了越南打仗的人看的,十七八岁,刚刚毕业,那些学习杀人的孩子们。他们都给了我拥抱,对我说,“斯派克,我们等这部电影等了太久太久。”

我并不是想说这是第一部有表现越战中非裔美国士兵的电影。曾经有过这样的荧屏角色——当然,比如我的弟兄劳伦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曾出演《现代启示录》)——但是我们将它带向了另一个层次,因而,我不觉得存在一部关注非裔美国士兵战时经历的长片。有一本很好的书,叫《血盟》(The Bloods),是越战口述史。人们都应该去读一读。

CN:在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你还有参考其它的电影吗?

SL:我觉得有一个元素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想法。有关于越南战争的、伟大的悲剧,我们同样加入了《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的元素。我从来都是“混搭”的支持者,为什么事情只能以一种方法去完成?所以,我们还打算把这个冒险故事放进小说。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海报

我很想加入冒险元素。我是在电视上看着《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 1961)这样的电影长大的。所以,当我们接手剧本的时候,我们就想加入《碧血金沙》里这样的黄金元素。我们都知道,所有人都会对金子作出反应,它会改变人。我们在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过很多不同元素,因为我们想让它有娱乐性,所以总是要加点笑料进去。另一个我想要加的元素,就是序言和尾声。这两部分是由两位比谁都要反战的美国人完成的。他们为此承受了许多恶毒的攻击,还被称作是非美国的。序言是穆罕默德·阿里完成的,而尾声则是马丁·路德·金。是的。这两位是非常重要的“书立”,我们要把这内容给裱起来。

有文件证明林登·贝恩斯·约翰逊(美国第36任总统)感到自己被路德·金背叛。他觉得路德·金因1964年的《公民权利法》对他有所亏欠。金的公开反战,对林登来说是个爆发点。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尽管金在他的一生都做了多次反战的努力,但他确实是在公开反战后被暗杀的。因为当他站出来反战的时候,正是巨头们赚钱正酣的时候,比如陶氏(Dow,化学制剂公司,生产凝固汽油弹和橙剂)和所有其它在战争中赚了大钱的公司。挡人财路了,他必须走。

这电影中有许多这样的元素。我希望人们去搜一下克里斯普斯·阿提克斯,觉得斯派克在撒谎?去搜一下!我希望人们去搜索信息!为什么有一张写着“战犯”的林登海报?去搜索胡志明。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CN:我对指挥官诺曼的激进主义和他教给士兵们的黑人历史很好奇——你从他身上延伸出了一条“Black Lives Matter”的叙事线。对这部分的提及,也用了同样的意象,一个母亲拿着自己孩子的照片哭泣。你觉得越战时期的激进主义者们能教我们什么?

SL:激进主义就是激进主义,跟你出生的年代无关。它会有斗争,在任何区域,都会有民众,会有领导者,在权力和真相中选择真相。如今的激进主义者们的任务是将这遗产传下去。另一件事就是,当你看完电影走出来的时候——你不想留下一堆刻板印象——但是很多时候年轻人并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电影、音乐、历史。所以,我们把很多东西放到电影中让他们去点击。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要发生在今天的原因。这部电影不是一个简单的年代故事。它包含闪回,但它发生在今天。所以,我们在电影结尾处,给一切“打包”的时候,加入了像你提到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

CN:你之前提到了穆罕默德·阿里。你有段时间在准备一个关于拳击手乔·路易斯(Joe Louis)的项目。那依然是你的计划之一吗?

SL:是的,我和巴德·舒尔伯格(Budd Schulberg)——小说家、《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1954)编剧——一起写的。我和巴德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巴德观看了两场乔和德国世界级重量级对手马克斯·施梅林(Max Schmeling)的比赛。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DR)、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舒格·雷·罗宾逊(Sugar Ray Robinson)、希特勒、戈培尔,这些人都将在这部电影中出现。我承诺过巴德要在他离开人世前做好这部电影。我会信守承诺。电影名叫《救救我们乔·路易斯》,编剧巴德·舒尔伯格和斯派克·李。它也可以是一个短剧系列。我不觉得,如果我做成短剧系列,巴德会生我气。

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1954) 海报

CN:你今年本来要做戛纳电影节的评审主席,未能成行,你一定非常失望吧。你觉得它会怎么发展?

SL:我觉得我只是千万个感到失望的人中的小小一员。你知道,这是一场全球瘟疫,意味着全世界都受波及。对我来说,比起自己,我更加挂念着那些今年要从高中、或者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下一届戛纳电影节举办的时候,我还可以成为评审主席。

CN:那个时候,电影产业可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电影产业环境?

SL:会有很多很多的试验。即便是在独立的层面来说,人们需要在摄像机前或后感到安全。我觉得除非做了足够的试验,不然制片很难拿到保险。人们常常会谈论BC、AC,也就是公元前(Before Christ)和公元后(After Christ)。而对我来说,它现在意味着冠状病毒(Corona)前,和冠状病毒(Corona)后!

 短评

乃飛的東西也估得出大概。聖胡安奇蹟至少能看完,這部的戰時場景都拍的比較出戲。

5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仿佛如天启,算准了现时世界这一卦;形成了精准到过头、甚至会被误认为在“蹭热点”的互文。如若按最初愿景在戛纳上映,顺带两家破冰,怕是得几十个头条才覆盖得完所有讨论,没见到这幕“热闹”过于遗憾【。从带有年代符号的各种意义回溯出发,电影一直在中小规模的动作片和偏“高级”的时政历史片中游走,合格的“热带惊雷”气息与PTSD对诸个角色们的冲击与随意的时间跳跃组成了属于前一种类型的闪光点;但某些时候不加掩饰的“带货”与《黑色党徒》后走得还要远的刻板印象与事实混淆则让落笔变得更为致命。给四星赞扬Spike始终拥有的“个性”,但也更多是种保留。PS 媒体综评板块和用户得分的各自“表演”也十分精彩,甚至成了观影之外最神奇的“花絮”。

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又臭又长,但还是要给斯派克李点赞,黑老美政府的同时,主要还是黑自己的同胞,容易情绪化,被煽动,智商低,没有主见出尔反尔,以至于最后马丁路德金那段演讲也被我理解成警示黑人,这个题材虽然不讨喜,但对非裔黑人应该起到警醒意义!

13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还行

以黑人运动自身的反射,以及通俗影像上的互文/对照(几乎是明喻针对《现代启示录》)来重审黑人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前半段趋于经典而后半段沦为平庸,后期的斯派克李也越来越半吊子。

16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抛开结局去看吧。压根就和种族没太大关系,而是讲述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战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更加赤裸的金钱、资本关系:不再关乎你站哪边。越共还是美国,在大主角眼里都是一个样(典型的美式批判,不会站美国政府一边,更不可能站共产主义一边),他不在乎道义如何,“我承认我就是杀了无辜者,又如何”,也不是种族歧视链(白鄙视黑,黑鄙视黄),黑人之间也会相互算计——真正的“黑吃黑”,资本能够将所有人卷进来,无论肤色。五人组最后只剩下一个,而他是唯一一个与越南人结合的,两人的后代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跨国资本主义关系;余下的一行人只剩下下一代的大卫活了下来,标示着一个美国人真正想翻过越战这一页,想洗清手上的血污,只能等到一代人的消逝。而五人组仍有一人活下来,也说明一切并未翻页,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了而已。

19分钟前
  • LiM
  • 还行

给人的感觉是Netflix拿了一个大数据写的商业片烂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这位刚拿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大导演对剧本很不满意,就找来自己的编剧,一起往里加私货,为黑人群体发声,为剧本增加主题的厚度,呐喊的同时也想要要兼顾反思,无奈Netflix给的这个类型片的主线故事实在是太糟糕了。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文本的平庸与可预料性反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表述空间,“窄画幅越战回忆”从一开始就是Paul的脑内剧场,其情节甚至情绪牵引层面的有效性都被遮幅格式(现在时间线)下的“淘金之旅”完全打碎与抽离,这就是一种对经典好莱坞电影之时代局限性的高级逆反;而当两种画幅最终交汇,斯派克·李为打破次元壁的Paul和他的心魔 —“早已逝去的、如麦格芬一般存在的Norman”安排了相拥的镜头,并在后文中以相同的视听语言拍摄了Otis与女儿的相认,这就是战争与种族问题的一体两面,属于个体的磨难被永远局限在了过去,而属于集体的伤痛却被延续到了未来,横向对比《为所应为》时期,斯派克·李的作者表达体系绝对没有退化

29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观影之前先看了评分,当时只有6.1,现在只剩6分了,觉得疑惑,斯派克·李拍了烂片?观影过程中不断的质疑自己是不是不会看电影?这片明明这么牛逼!可能我对影史了解太浅,但李在本片的画幅调动、政治隐喻、人物间矛盾的处理上都让我眼前一亮。不知道最后那句“BLACKLIVESMATTER”是后来加的还是本来就有,如果本来就有那真的太牛逼了。还有缅甸丛林河流上挂着的AJ13“MELO”,完全彰显了李的属性。

33分钟前
  • 草间赤鼠
  • 力荐

趣味十足。

38分钟前
  • 李霁琛
  • 力荐

越战时期的那段复杂历史,在斯派克·李的戏仿闹剧下反而被简单化了。主线实在太“国产烂片”向,一不留神就会出戏到“低配林超贤”,两个时空拍得都和玩似的。不过片中对各介质素材的挪用拼贴还是有可圈点之处,虽然远远达不到重构历史的境地,但至少能做到言之有物,这个PPT还算能给及格分。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不能忘记斯派克·李的另一层身份,作为一个黑人导演的行动家身份,政治性的标签是斯派克·李电影中的最突出元素,很大层度上,电影就是他发声、示威、行动的方式。越战电影作为一类特殊美国战争片,担当了美国反思反战精神的重要题材,当然依然还是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所阐述的话语,斯派克·李所要做的就是拍摄一部属于黑人的越战电影。闪回视角的五人组营造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电影感,还包括毫无紧张感、如同在表演般的枪战情节,这种虚假情境设置正是斯派克·李对传统白人视角的越战片的反讽、戏谑、嘲弄,用这层虚假抵达历史记忆的真实,重申黑人历史的重要性,还包括其中穿插的演讲、照片、配乐表明导演毫不掩饰的政治立场。不必拘泥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把本片看做斯派克·李借电影所撰写的一本黑人宣言书,重申马丁·路德·金的坚定信念。

4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三个字:很糟糕。技术上,满满的电视感,丝毫看不出是《为所应为》的导演手笔。冗长,乱加戏,台词尴尬。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以上吐槽,而是,披着一个反战的外壳,执行毫无章法不讲逻辑的黑人平权内核,刻意和做作,引起不了观众的丝毫共情,反而徒增反感,这是最致命的私货贩卖。而且放在美国正处于肤色纷争的困扰时期来播出该片,还适得其反。

45分钟前
  • 老珂
  • 较差

真正的cinema,很开心斯派克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得电影。不过有一点说来好笑,这部献给黑人的电影,对亚裔的描写倒是充满了偏见。

47分钟前
  • 银河系系主任
  • 推荐

道理我都懂(BLM、反战等),可这片子真的让人很迷惑,满脸大写的迷惑。

48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黑惨。要不是他拍的。也只有他能这么拍。

52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不是 大伙儿都一道来的 怎么你拉个屎就能发财 我走个路还把自己走没了呢

56分钟前
  • bbotonmi
  • 推荐

在一个PPT里插一部电影也挺不容易的。这不是夹带私货啊兄弟们,PPT才是正片,那个所谓故事是附送的……所以胡编乱造刻板印象根本不是个事儿,本来导演也没上心不是,要不怎么连个年轻版的演员都舍不得请(我其实一直以为整个故事都是Paul的YY,但是看到最后发现并不是)。Netfilx给的自由让这些大牌都变得挺任性的,无论是老马丁还是斯派克李……当然视听上还是有点想法的,以及用电影写影评/提供非裔士兵的越战视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idea,但是完成得实在是糟糕……就这还要戛纳展映呢?得亏今年戛纳取消了……

60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无语,抢金子说成黑人应得。。。328

1小时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无耻混蛋式黑版现代启示录,今年最糟糕的配乐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在一个破缺的容器里努力填补着自我沉溺的话语,拼凑起的冗长内容时刻将你我带离出这个过往与当下都难以消解的枯燥表意,掺杂了社会性话语后的叙事似乎只能依靠画幅的变化来掩盖其疲软的原貌,只是支撑着我们的始终是未知的要素。那些控诉早在照片的记载里展现的更加真实,褪色载体里的个体回忆早就比拟定中的集体共情更有意义。

1小时前
  • NanSL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