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

恐怖片其它2021

主演:埃米尔·赫斯基,安迪·马蒂切克,卢克·大卫·布鲁姆,罗科·西斯托,瓦妮塔·沃姆斯利,克兰斯顿·约翰逊,David Kallaway,艾琳·布拉德利·丹格,Ethan McDowell,布莱恩·梅,Sami Bray,Britton Webb,Matthew Sean Blumm,Kristine Nielsen,亚当·亨斯利

导演:伊万·卡瓦纳

播放地址

 剧照

骨肉 剧照 NO.1骨肉 剧照 NO.2骨肉 剧照 NO.3骨肉 剧照 NO.4骨肉 剧照 NO.5骨肉 剧照 NO.6骨肉 剧照 NO.13骨肉 剧照 NO.14骨肉 剧照 NO.15骨肉 剧照 NO.16骨肉 剧照 NO.17骨肉 剧照 NO.18骨肉 剧照 NO.19骨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0

详细剧情

  安迪·马蒂切克([月光光心慌慌])、埃米尔·赫斯基([荒野生存])将主演恐怖片[儿子](Son,暂译),伊万·卡瓦纳([永生之地])自编自导。影片讲述一位母亲在她儿时曾逃脱邪教组织。而她成为母亲之后,邪教组织的成员让她的孩子感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治愈方法比她想象中的更可怕。该片将于2020年1月在美国开拍。

 长篇影评

 1 ) 母爱浇灌下的恶之花

恶之为花,色艳而冷,香浓而远,态俏而诡,格高而幽。 ——波德莱尔

母亲,永远都是光影交错下的主角,阿莫多瓦早在十年前就匠心独运拍出了不可逾越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相同题材下,又有山田洋次在《母亲》中返璞归真地描构出永济小百合的质朴,张艺谋在章子怡的奔跑中藏匿了母亲年轻与老年时的容颜交叠,《母亲的城堡》中普罗旺斯花团锦簇中温情的拂煦,当然也有像《欲海情魔》那样刻画出舐犊情深极致到牺牲自我的克劳馥。

如果,你抱着早已演绎过的轨道期待奉俊昊的《母亲》,你就大错特错了,奉俊昊娓娓道来,一出暮霭重重却母爱失调的悲剧。拨开血色云雾后,母亲脸上的血迹依稀可见,自白书似的的狂舞在金色涟漪中蔓延开来,轻盈曼舞紧跟节奏,实为母亲意识错乱,呜咽阵阵却隐没于风中,亦疯亦嗔,倚风自笑,洗尽韶华,毒汁浇灌。

当奉俊昊在几年前的《杀人回忆》安排了一个未知答案却令人玩味的结局,如今的奉俊昊即使将答案揭示给所有的观众时,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炙人心扉的残酷,你也许才能感觉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你的心底上偶然蹀躞后留下那段段伤痕。当《杀人回忆》编织光怪陆离的谜团在隐匿真相的雨夜渐行渐远,当《汉江怪物》记述荒诞不经的怪物建立在一个家庭下体味社会冷暖百态,奉俊昊在《母亲》中揭晓了答案,却让观众着实感受到那种“龟裂的花瓶疼痛无声”。

母亲很显然没有预料到儿子对于自己的“背叛”,母亲依旧认为她一味的溺爱能够让弱智的儿子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你会发现这些都是泰宇5岁时和母亲一起喝农药妄图离开这个世界后的事情,生活的困顿,生计的压力,命运的嘲弄,世道的冷眼都让母子俩无法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环境下来维系一个简单的两口之家。隐约着父亲确实带给泰宇人生多少的缺陷,只能跟随着镇宇这样的小混混去玩耍,然后就在自己坐牢的期间,家中唯一的一些财产尽入镇宇囊中。

昏黄的天际下,儿子泰宇就像调皮的影子,奋力的想摆脱本体在阳光——母亲下的束缚。然而母亲一次次的要求儿子去绕“命运的太阳穴”来回忆,最终被儿子的记忆嘲弄般的带到了死胡同,而且就在儿子不停的回忆中,儿时的记忆逐渐被唤醒后带给的母亲更多的是伤痛和崩溃,5岁时的母子共喝农药的记忆霎时让母亲频临崩溃,更加的贴近一段悲剧性的结局,矛盾的母亲甚至又企图封存刚刚破解的记忆,母子之间岂能用针灸所能解决呢?当母亲的那片亲情的暖色调夹杂着病态的溺爱和泰宇的弱智下后逐渐的冷色调才真正把母子情与迫于杀人事件的遮掩,藏匿,涂抹才把影片推向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无涯人生画卷。

除了个别几个镜头意外,母亲和儿子的对话都是在探望房里进行的。你分明可以发现,虽然栏板是透明塑料的,但是无形的隔膜渐渐在母子之间产生,彷佛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剖视儿子对母亲逐渐的冷淡,但是泰宇永远离不开母亲,当母亲去见那最终被定罪的日本小疯子,怔怔的问小疯子有无父母的时候,小疯子淡然的说没有,母亲此时已经不能自拔泪流满面,不仅仅是因为她在疯癫状态下杀死了拾荒匠带来的一定的后悔,还有的是来自她通过小疯子而间接的联想到泰宇如果失去自己的话将会如何面对这个冷暖自知的社会——势力歧视的酒吧老板娘,强势狡诈的镇宇,昏庸无能的警察,冷血骄傲的律师等等。然而,更多的是母亲得知自己呕心沥血尝尽酸苦不择手段最终为儿子脱险后的欣喜之情,那哭声似有似无,却无疑是影片中宕开的令一段妙界。

元彬的表演的确让人着实一亮,韩国这十年的影视把“傻子”这类角色演的是风生水起,大有和主角夺彩的势头(《色即是空》里的同学们,《杀人回忆》里的那个饭店儿子,《马拉松》里的曹承佑等)。这次奉俊昊直接将主角归结为一个傻子,而且那种傻子非傻的感觉也在胶片中零散着,让人捉摸不透,疑云不散。泰宇能够把刚刚肇事过的黑色Benz记成白色,把车牌号“5392”记成“5362”;把母亲撕好了并且夹给他的鸡肉一条条的放回碟子里;在公交站台上一边小便一遍喝母亲端来的药水;接听电话以为是镇泰而是母亲的语气的转换;像一休哥一样那样转动“命运太阳穴”的手指绕;以及他那双“像鹿的双眸”的清澄的眼睛。最令人欣喜的是他充分的表现出一个弱智的傻子,却又有些让人捉摸不透,感觉在某些时刻(尤其是在记起5岁时候和母亲喝农药的那段)泰宇似傻非傻的感觉和金惠子演绎下的母亲相得益彰。早就应该叛逆的泰宇经历过这段牢狱生涯后,连回家后和母亲睡觉的姿势都变了,原先睡觉要面朝母亲,并且手要搭着母亲的乳房;回家后开始背朝母亲,和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这些的代沟早就产生,只是母亲一味的希望通过把自己能够得到最好的东西全都给儿子就能使泰宇幸福快乐,母亲的不愿面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儿子悲剧的策划。

文雅中和她的祖母,无疑也是影片的关键所在,她俩都是影片中的接榫处和罅隙,接近了母亲和事实真相的距离,当母亲为泰宇伸冤去雅中的葬礼,遭遇到一群原本不关系雅中祖母女的亲戚的肆意谩骂和耳光;当孩子们得知母亲打听雅中时,都会戏谑其是“年糕女孩”,每个人都可以和她进行关系;借助两个中学生丑陋的嘴脸,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出雅中对于自己将不久于世的无奈;黯淡无光的破烂房子里,祖母从米锅里拿出了找寻罪犯最重要的证据——手机,你可以深深领略到祖母喝的米酒用的就是文雅中用自己的肉体兑换的大米酿造的,一个孩子作出了怎样的牺牲,虽然镜头交代不多,但细细一推敲,可见其悲惨不亚于泰宇,至少泰宇拥有一个能够时刻呵护的母亲。

逼仄的药店狭道里,从门口到母亲的切药铡,影片开头那段母亲心系泰宇让人叫绝,先是母亲切药材,听闻到汽车声,侧耳注意;接着,由母亲的视觉转到泰宇,泰宇和小狗亲热,用狗爪向母亲打招呼;立刻切到母亲继续切药材,药材逐渐切刀末端,观众显然已经注意到继续切即将切刀母亲的手指;母亲抬头,泰宇走到马路上,强光闪过,泰宇被撞,母亲脸上表情瞬间迸发;最后,母亲尖叫的跑出来,追车未果。这连续的主客观的视觉转换不仅仅表现出来的是母亲对泰宇的细致关怀与担心警觉,而且一次次随着药材末端贴近铡刀的镜头很好的铺垫了事件,以及事件的那种突然爆发,奉俊昊短短几个镜头的转换,只是随着简单夹杂着药材逐渐铡完的零星镜头,就让人拍案叫好。第二次镜头落到这个狭小的药房,那是警官季汶告知母亲抓到日本小疯子的时候。当时的母亲刚刚把拾荒匠杀死,目光有些迷离散落,你丝毫看不到母亲当时关注泰宇的真切,又是在切药的镜头,然而,你会明显感觉到这段场景布置和第一次虽然一样,但是影片的走势已经跌宕进入真相的背后。你依旧有担心铡刀似乎又要铡刀母亲的手指,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深刻的视觉转换,也说明影片渐渐走向平淡,然而平淡的背后却是母亲的秘密以及她内心独自的波涛汹涌。

轻拢慢捻,抽丝剥茧,却是让母亲不能接受的事实,甚至在残忍地杀死拾荒匠的镜头中,她说出“你连做我家泰宇的指甲垢都不配”的忿忿之词,当水管钳重重的七下落在无辜拾荒匠的身上,使他肝脑涂地,猩红的鲜血就像真相一样浸入了地表以下,随着那场“意外的大火”永远湮没于2006年的10月15日。

当儿子愣愣的拿出母亲的针盒作为礼物给母亲的时候,你可以从母亲的鱼尾纹着实一颤,不动声色却内心波涛汹涌。针盒不仅仅是她杀人的证据,而且也是她掇拾起这个家庭的饭碗,而你可以轻易的引申出母亲对半傻半真的儿子那种欲说还休的爱护。母亲在感恩旅游的客车上先是选择了沉默,木讷的面对狂欢的中年妇女们,但是为了给镇宇伸冤而面临了诸多考验的母亲早已精神崩溃,此时的她已经不能继续承载所有的压力和烦恼,她选择了当年治疗儿子一样的办法,毅然向自己的大腿的那个毁掉恐怖记忆的穴位扎去,随后,苦多乐少颠簸流离的母亲终于解脱,与众位中年妇女浸没在血染黄昏下的疯癫。

母亲就像深陷在大观园里的一朵落寞康乃馨,渐渐脱落凋零,低头是不断缠绕变幻的梦魇,追寻着自己的种子最终的属相;温煦阳光照耀,然而,抬头末处尽是自己一步步迈向血色残阳下的轮回。

 2 ) 以爱的名义

韩国导演奉俊昊的风格是令人过目不忘的那种。最先抓住我的是《杀人回忆》中韩国警察的腾空双踢,狠、准、稳,踢人的同时自己也全身而倒,不怕摔不怕疼,个个勇猛凶恶,审问罪犯无所不用,比黑帮还敬业,看得人倒吸凉气心惊肉跳。

《母亲》也有类似的审问细节,但故事并没在审问过程上逡巡——无论如何,这虽然也是部寻求案情真相的“侦探类”电影,但重点远不在于案情的真假,甚至你一开始便大概能猜出来这案情的真正罪犯到底是谁。令人意外的,是在寻找过程中我们随着母亲的眼睛所观察及感受到的一切。

韩国影后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很有一切伟大母亲的共性——对智商偏低记忆紊乱的儿子不离不弃,百分百以儿子的利益为己任,为孩子打理一切安排一切,竭尽全力的保护儿子,不论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表现在故事中,是儿子被当作杀人犯收监后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儿子的口供是事实真相,而是倾尽全力找律师,找儿子交往的朋友,找儿子曾去过的地方,不放过任何线索启示,只为了替儿子脱罪。

电影中有很多表现这种无条件母爱的细节,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儿子(元彬)跟朋友在高尔夫球场闹事后被抓进警署,母亲带着一篮子瓶装饮料来领儿子的片段。她垮着篮子,经过警署每张桌子时都给人家放上一瓶,同时点头哈腰面带讪笑。母亲的卑微姿态让人觉得心酸:这世上有什么是一个母亲不愿为了孩子牺牲的!

在表现母爱的同时,母亲的独自调查过程也展示出了韩国社会底层形形色色人群的生活状态:拣垃圾的老头,孤身疯婆子,被欺负的高中女生,被抛弃损害连母亲都没有的先天愚儿;对比他们的,是行乐的律师,酒醉的精英,行凶的学生恶霸,还有儿子仰慕模仿的混混朋友。母亲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站在她一边。但母亲的姿态与作为背景的弱势群体又有所不同:她抗争,用一种决绝的勇气毫无保留的为儿子奉献一切。

但母爱便是尽头吗?奉俊昊让我们看到了母爱惊心动魄的另一面:五岁儿子的回忆,金色荒原上烧作焦黑的废墟。母亲以爱的名义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尤其当这爱被逼至绝望尽头的时候。爱在创造的同时,又能毁灭一切。超现实主义影像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曾说过:“人从不自由,却不断奋斗想成为他永远不能成为的。这便是悲剧。”《母亲》的悲剧并不止于人终生无法自我实现的绝望,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知不觉成为所对抗反面的一部分,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降格成为侮辱者及损害者,并因此带来的情感坍塌与位置失衡。

但个人的悲剧比起制度的悲剧,又算得了什么?缺乏家庭关爱的死者,脸上被人刀刻的女学生,沉默寡言的拣垃圾老头,还有最后那个被关起来的愚儿。他们才是真正的牺牲品,这些被社会遗忘抛弃的弱势群体们,除了沉默与忍受,他们别无所依。母亲在荒野上的悲怆舞蹈,或者在公车上忘乎所以的庆祝,与费里尼在《卡比利亚之夜》中最后的狂欢何其相似!除了遗忘,除了沉沦,除了自暴自弃,母亲们还有什么选择?

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那么,便让一切都落幕吧。我们以爱的名义,弘扬这个运转和谐自成体系的文明社会,弘扬所有的母亲和她们的牺牲与毁灭。就让舞蹈继续,狂欢继续,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3 ) 冰冷社会下的罪恶

步步悬疑,环环相扣,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细节、一句话却都可以与后续发展的剧情相对应,光从推理悬疑的角度来看,奉俊昊的导演功力也是非常出色的。但纵观全片,导演要阐述的并不仅仅是亲情与犯罪,显然,他关注了更多更广的东西。 从《杀人回忆》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奉俊昊对于社会不公、古板教条、冷酷机制等进行过不遗余力的讽喻。显然,我们在本片里看到了更多,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漠视与不公、腐朽不堪的法制体系、血淋淋残酷的真相、恐怖的记忆。。。等等无不渗入到影片的叙事发展中去。开头便喻示了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待遇,高贵阶层撞了人扬长而去,揭不开锅的低层人物却还要负责宾利车的损坏赔偿?弱智的儿子与母亲处处受人岐视,但弱势群体却可以欺负更弱势的人,儿子用石头砸死了卖身女孩,低能儿的母亲只能通过残杀另一个弱势人物拾荒老头,最后还要依靠一个更弱势的无亲无故的低能儿才能还儿子的“清白”,太可怕了,太冰冷了。而这个社会中所谓的精英们在哪里呢?警察胡乱定证判案,律师搂着小姐说法律,买药的光鲜太太既要命又要立牌坊,正义只能用暴力来体现,友情也只能依靠金钱来维系,所以说,他们,也就象冰冷的镜头,冰冷地注视着这些不公与不幸罢了。

 4 ) 电影真的是以余味定输赢

       奉俊昊的电影看的不多。一部《杀人回忆》,一部《汉江怪物》,《母亲》是第三部。原以为是一部催人泪下但是情节恶俗的亲情电影,没想到带给我的震撼远超于此。从金惠子拿起扳手杀了乞丐,徒劳地擦拭满地的脏血之后,我开始真正喜欢上这个有风格的导演。并且决定为这部影片写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评。
       看过讲亲情的片子不少,我也是每次看这种片子都会哭的跟个傻逼一样。唯独奉俊昊的《母亲》没有让我流出一颗眼泪。我想导演的本意也并非煽情,那种冷到骨子里的绝望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神经,甚至让我觉得嚎啕大哭一场并不能驱散这种冰冷,反而会让我觉得羞耻。就像面对一个极度悲伤的人,你无法拍着他的肩膀轻松地抛出一句:“不要紧,开心点。”我形容不好这种绝望,甚至不知道将这种感觉称呼为绝望是否恰当。只是觉得这部片子非常冷,让你恍惚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当所有的粉饰太平都烟消云散之后,你发现原来人生彻头彻尾竟是个“冷”字。
      影片的开场很是抓人。绝对可以进驻我的10佳开场。夕阳映照下的一片麦田,镜头慢慢拉近,一个看起来背负着巨大秘密的中年女人低着头缓缓走来,然后跳起了扭曲的舞蹈,此刻的音乐也配得很合适,浑然天成一般。不禁让我想起《杀人回忆》里也有一片金灿灿的麦田。似乎导演很喜欢麦田,可是站在这片麦田中的角色没有一个充满希望。宋康昊的一脸迷茫和不甘,金惠子的扭曲和痛苦。影片结尾也同样是一段舞蹈,一样是耀眼的阳光,扭动的身体,你看不清此刻母亲的表情,但是肯定感受到了她的挣扎和无奈。故事的发展很像是《杀人回忆》的补充版,一样是小镇发生了凶杀案,一样是误抓了一个傻子当替罪羊,只是元彬版的傻子要可爱多了。出乎意料的是,当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时,原来杀人犯真的就是元彬,而此时金惠子扮演的母亲也变成了失手杀人的凶手。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并不伟大,她只是做了所有母亲都会做的事情。我想要是我杀了人,我妈妈也一定会抡起扳手狠狠地砸向那个唯一知情的乞丐的头。让我动容的是金惠子去监狱探视那个代替元彬的傻瓜。当得知他没有双亲时,在整个事件发生后第一次痛哭。那是属于母亲的眼泪,没有当过父母的人是一定不能体会到那种心情的。我也愿意相信这一幕是最贴近影片名字的。
       
       最近在看讲解小津电影的书。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看得影片多了慢慢明白这句话的深意。有些电影看后一笑而过,并没有在心里留下什么瞬间。但是有些电影看过之后却能在心里留下痕迹,时不时便冒了出来,让你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和天气。奉俊昊能做到。比如《杀人回忆》里,宋康昊最后坐在水沟旁的眼神,比如《汉江怪物》里父亲最后挥手告别的画面,再比如这部《母亲》里,金惠子片头的舞蹈和走在马路上失魂落魄的身影。
       的确,现在再反过来看当年的那些老片子,听时代的那些老歌,也一样会被击中,会感动会流泪。不管画面有多旧,歌词是否听得懂。有些东西总是共通的,比如母爱,比如善意,这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关于人性的东西。
      
       
        
       
      

 5 ) 血与火的母子悲歌

■一句话点评:面对被视为无法超越的《杀人回忆》,奉俊昊告诉世人他可以出乎所有人意料。


有智力障碍的儿子,记不清事情。含辛茹苦的母亲,千思百虑为孩子。儿子被当作杀人案件的嫌疑犯被捕入狱,周围没有任何援手,只有母亲一人去拼死抗争。铁窗泪、母子情,这样的题材放在中国,必定会催生悲情版的事迹。放到日本,前年刚好有一部《即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儿子被错抓,母亲极力为他争取机会,请到了负责任的律师相助。在《母亲》里,母亲并不是一开始就想铤而走险,无法回头。对她而言,那样的做法就显得过于非常规,不符合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她也找了律师,可惜对方贪钱且不负责任。她动用直觉判断,结果证实是假象。她被误导,虚惊一场。最后接近了真相,结果当即崩溃,酿成惨剧。

影片没有耗费大篇幅去渲染母子亲情,更准确的说,《母亲》一片并非要追求建立在母子关系基础上的依赖与信任,正好相反,看待里面的母子关系不能选择常态角度,一旦你这样做了,那么就被导演很顺利地牵着鼻子走了。在相同的场景里,母亲忙着手头的事情,双眼一直离不开儿子。虽说儿子就在不远处,也是个眉清目秀的大人了,可在母亲眼前,他依然是个稍有不慎就会出事的小孩。然而别人说她儿子是傻子,但这个小哥也不是智商全无。他知道很多事情,会抗拒母亲无时无处不在的出现,会向母亲证明自己有正常人的能力了。《母亲》遗留给观众的最大问题就是儿子到底傻不傻,有几分傻,暗藏了多少事情。

孤儿寡母的人物设置令人同情,儿子锒铛入狱,母亲悲痛无语,这完全是老天不公,法律不正。过了开场序幕,《母亲》就进入了找凶手时间,一个几乎所有观众都会感兴趣的话题段落。原因就在于多数人都秉持了善恶有别的天性定论,一定要把凶手绳之以法,不能冤枉好人。更何况影片用一些黑色手法去表现了不中用的警察还有贪得无厌的律师,这些令人厌恶作呕的嘴脸,成为了引发悲剧的根本原因。

可以注意下影片人物的出场顺序,高尔夫球场事件带出了警察,对儿子朋友印象不佳导致母亲有了怀疑对象,朋友的分析进一步误导了观众,母亲又借他来审问学生,所有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没有错漏。再到后面的垃圾老头和猥琐学生,他们的出场也完全是精心设置过的。老头就在指认现场的前景处,母亲在路上问他拿了把破伞。两个男学生一开始都是以背景人物出现,后面才有正面表现。就连警察嘴里的某个案件、女学生流下的鼻血,最后都成了关键的细节点。

奉俊昊也擅长指导群戏,《杀人回忆》里的案发现场,《怪物》里的混乱葬礼,《母亲》同样有类似的戏,指认现场后紧接着葬礼,一样的精彩独到。有恶搞的细节,像人模的头部掉了下来。有暧昧的细节,儿子脱下面罩和女学生招手示好。有影片必须的细节,母亲在现场发传单,争取民众支持。换到葬礼那边,家属故作悲伤的姿态,疯老太的出现,双方扯打,激化了矛盾。再到可以单独分出的段落戏,母亲的两次小屋探访都相当有代表性,前一次涉险过关,后一次万劫不复。朋友意外来访、游乐场审问两段更是采用了不同拍法,前面的阴冷诡异,后面的血腥暴力,奉俊昊掌握了如此的技巧,一点都不会有堆砌的嫌疑。处理过去时空的闪回闪念上,影片就好像在一道滑动门上任意穿越,在不同部分的讲述里跳来跳去。死者的现身说法,更加重了电影的悬疑气息。

《母亲》能轻松地把一般杀人犯罪片比下去,原因就在于它一直鼓励找凶手,也明确告诉观众有凶手,到头来观众发现原来凶手就在那里,是自己失去了判断能力。然而《母亲》不是一个推理片,它用了亲情伦理片的包装手法,母子情的存在让很多人失去了分析的依据,更加重了反思的难度。如何跳出母与子的泥潭,影片似乎给不出答案。当母亲用针灸让自己暂且忘却伤痛,随着车内的人欢歌起舞,记忆能否随之而去显然是个麻烦问题。在儿子身上,记忆表现为毫无征兆地出现,也毫无征兆地消失,他会不时记起,又时常忘记。那场大火,那个黑夜,母子的记忆之殇就在这里。他们无法离弃对方,也不存在伤害。从内在的血缘到外在的身份,由始至终,他们本就是一体,命运将他们紧紧地捆在一起。【……】

 6 ) 奉俊昊学希区柯克的错位与尴尬,以《母亲》为例

《寄生虫》让奉俊昊一战封神。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电影,商业电影圈、艺术电影圈同时买单,夸张一点的广告词,“亚洲版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呼之欲出。遗憾的是,影人历史地位的获得从来不纯依赖奖项、票房,只有时间以及持久的影响力才能证明一切。

并不需要把奉俊昊放在世界范围比较,降格一层,在亚洲电影圈,他有没有独树一帜的形式风格?在叙事艺术、场面调度层面,他有没有显示出明显高人一筹的能力?奉俊昊的同胞洪常秀,经常以重复与差异的叙事结构,来折射记忆的不确定,情感的暧昧,生活的可能性直至自我的反讽。泰国的阿彼察邦,以佛教的无常不定、似曾相似的轮回式时间结构来构筑幽冥空间。日本的北野武,以动静对比强烈、刹那间生死转化的场面调度艺术,予生命体验以澄明之感。即便与艺术片导演比有错位,那香港的杜琪峰则算是相当契合的对象。举凡看过银河映像电影的影迷,都不能忘怀其过于鲜明的形式风格:复杂的叙事诡计、无限放大静态空间张力的场面调度、多人之间不可捉摸的关系矩阵、黑色宿命的母题。

在《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母亲》、《寄生虫》这些奉俊昊拍摄的韩国本土电影中,以作者化标签来说,奉俊昊确实构筑了一个非常奉俊昊的世界:罪案类型、游戏化叙事、阶级对立、反抗强权。他在叙事和场面调度层面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反转叙事。但反转,实在是不能算什么高明的叙事。其感官效果简单形容,即是一时爽。这有点类似近年国人饮食口味的嗜辣特色。辣,本就不是什么味道,只是痛感,但却有即时到来的爽感。辣,不需要精雕细琢。简单粗暴,即时即出,瞬间满足。这与传统的淮扬菜、粤菜耗时耗力打造出的回味无穷的鲜味风格大相径庭。

杜琪峰银河映像团队可以动作片的节奏与母题拍出即时爽的《孤男寡女》、《单身男女》,在《枪火》、《PTU》、《暗花》这样的电影中,他们又能集体脑力激荡,炮制出需要观众不断回味、解析才能体会妙处的无限余味,而这一切又都应和了江湖社团世界看破不说破、台面下运作黑色政治的内蕴法则。

在《杀人回忆》中,奉俊昊使用的反转,密度频次已经很高。不过倒是与整部电影的母题有关。不断的搞错凶手,其反转带来的一惊一乍效果,根源来自案件发生年代韩国社会低下的人治、人情社会的运作机制。愚蠢低智的办案方式带来了反转,不断的反转成为一种讽刺。《母亲》中的反转则是与影片设置的角色认同机制有关,不断的反转,使得观众对母亲的认同感发生变异。但问题在于,认同感变异对角色本身的塑造以及母题的拓宽并没有带来实质影响。到了《寄生虫》,则完全降格至为了反转而反转。

奉俊昊在无数次采访中,都坦诚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导演是希区柯克和夏布洛尔。审视其作品,夏布洛尔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阶级对立的母题,而实质性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悬念电影一代宗师希区柯克。《母亲》是奉俊昊作品中所获赞誉颇高的一部电影,有大量的影迷为母亲主角的夕阳之舞所沉醉,以至于贾樟柯后来让赵涛在《山河故人》结尾起舞的原创性打了很大折扣。而以《母亲》为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明显见到奉俊昊使用希区柯克法则所遭遇的尴尬以及错位。

《母亲》对于希区柯克的借鉴不是仅仅停留在几个小场面。开场母亲用铡刀砍药材的镜头与儿子陶俊耍玩镜头构成的交叉剪辑,构成强烈悬念感,但这剪辑中有特别意味的母亲凝视镜头,这是非常希区柯克的手法。在母亲潜入振泰家中寻找罪证的一场戏中,母亲蹑手蹑脚逃走,不慎碰倒水瓶,水缓缓流出,眼看就要碰到振泰手指,触发危机。用博尼策的术语来说,这是污点的扩散,在调动知觉注意力,嬉戏观众的同时,嵌入了罪行的母题。这场戏的历史性源头是《惊魂记》──女主玛丽昂的白色轿车被诺曼·贝兹推入沼泽地,车沉到一半突然不动了,凝视的贝兹和观众一起陷入惊恐,未曾想到几秒之后,车又沉下去了。这场戏,希区柯克在调戏观众的同时,让观众与诺曼·贝兹产生了可怕的认同感。不过《母亲》这场入室盗窃戏的调度过于简陋,和希区柯克《艳贼》里玛尔妮入室偷保险箱里钱财那场戏的繁复、惊魂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西方电影学界对希区柯克的研究汗牛充栋,其规模之大、强度之高、影响之深远,早就形成一门堪比莎士比亚学的希区柯克学。但不论各家各说如何争奇斗艳,有一些基础性的共识是早已达成。希区柯克电影美学的轴心原理,是控制观众的机制。戈达尔的说法是,“凯撒、拿破仑和希特勒失败的事业,希区柯克成功了,那就是统治世界”。但希区柯克控制观众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票房。他控制观众的方法是利用悬念,让观众对角色产生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人性深处潜藏的普遍性恐惧与罪恶。以《惊魂记》为例,女主玛丽昂在开场的时候,类似换车、警察跟踪等一系列细节性很强的动作,都是为了强化观众认同感。一旦认同感产生,一系列希区柯克的母题,罪与非罪,罪行的转移,所知太多即危险等等就开始渗透出来。在希区柯克登峰造极的《迷魂记》中,对死亡、性、幻觉的迷恋与拒绝的母题正是在认同的基础上慢慢表达出来。希区柯克是以认同为基础,凝视为依托,制造出关于人类普遍性的罪恶母题。如侯麦、夏布洛尔早年所总结的,这确实是天主教的艺术,是人面对一个超越性的外在客体发出的告白与忏悔。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宾·伍德会看似不可思议地把《惊魂记》、《迷魂记》与莎士比亚《麦克白》、康拉德《黑暗之心》、济慈《拉弥亚》、《夜莺颂》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再来看《母亲》的内核。影片讲述的是母亲(没有名字)在弱智儿子陶俊被抓捕后,竭尽所能地要找出真凶,解救儿子的故事。影片的悬念在于母亲能否解救儿子,真凶到底是谁(“凶手是谁”是最被希区柯克唾弃的悬念)。

奉俊昊在整部电影中,都成功控制住观众,整个叙事机制、视点都围绕母亲展开,对母亲的认同感贯穿整部电影。与此同时,影片有好几个反转点。振泰洗去怀疑是一个反转,接着是捡破烂的老人被怀疑是真凶,最终发现真凶就是陶俊。尾声处再来一个反转,另外一个弱智儿童被当做替罪羊被捕。弱智,奉俊昊的标签式人物,其功能不外乎是无法觉醒的愚昧个体的隐喻。

几个反转中最重要的反转当然是饶了很大一个圈子发现真凶就是最初的怀疑对象儿子陶俊。当这个反转被揭示出来后,之前大量剧情铺垫形成的对母亲的强烈认同、同情的机制,在这里也会产生变异。但这种变异并不会像希区柯克电影中的认同机制那样所导致的复杂化。观众对母亲的认同,在反转之后,造成的结果不过是更加的同情,强度的提升罢了。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小个体,反智、愚昧,被强权势力侮辱,每日的生活不过是苟且偷生,当生活突然出现严重危机时,在源自血缘的本能性的母爱驱动之下,能做的不过是疯狂的挣扎求生。为不少影迷沉醉的结尾,母亲的夕阳之舞,渲染的是凄迷哀婉的华丽抵抗。而整部电影的真正内核,就是在控制观众的认同机制驱动下,让观众对母亲这样一个弱小个体疯狂抵抗的举动产生情感共振,继而对韩国社会的不平等结构进行批判。这其实就是韩国电影的国家主义美学,弱小个体自我悲情化的、一味死扛、扭曲至狰狞变态的抵抗。绝大部分韩国商业类型片、艺术片都无法跳脱这个美学怪圈。

这种反超越性、向心力极强的儒教威权系统在韩国畸形变异之下催生的局部的、特殊的、具体的、实际功利的美学叙事、政治伦理,与希区柯克天主教机制下对人性普遍性、整体性、超越性的自我反刍与忏悔,完全是两重境界。

这是奉俊昊学希区柯克真正的荒腔走板之处。

(首发于虹膜公众号)

 短评

终了,一针扎下,一场舞,但面对不是凶手的凶手时撕心裂肺的痛楚是否就此抹去?

7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为什么那个老头也会出现在那个手机里呢?

8分钟前
  • Ephemera 嘉炜
  • 推荐

吹毛求疵一下吧,那个女孩连拾荒老头都接?以她的姿色,拾荒老头根本就排不上队。

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金惠子独角戏,结尾挺厉害的,元彬长得帅也不是什么都能演,尤其是大傻小子,不如车太贤演的入味

1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迷案发生时的阴雨绵绵,以及结尾的温暖夕阳,智障,腐败,沉重的情感。奉俊昊的独特元素已经让人如此熟悉了,因此剧情不丰满的时候难免会让人觉得是这些元素的堆砌,导演的自我复制。个人感觉元彬演的不好

12分钟前
  • Orchid
  • 还行

比弱势群体更弱势的群体,是没父母的弱势群体....这所谓的“母爱”真的太讽刺了....

17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力荐

所有的弱势群体都遭到了草率的对待,他们的利益是不被重视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也只能依靠直觉来解决这些不公平的事情

19分钟前
  • 卡卡同学『弗洛Y德』
  • 力荐

既要避免打人痛处,自己也要小心不要暴露。以前经常觉得自己作为纯粹的放养长大的小孩,能长得这么上进、善良、健康真是天赋异禀、运气非常(。),现在看来没准就是因为放养。人生的浮沉几多激烈,你可知广场舞大妈心底的负罪与伤悲:如果她跳得足够快,她的孤独就追不上她。青春期的混混最危险。

2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他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她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

2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28/12/2018重看加满五星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母亲用爱心浇灌下的恶之花,前后的舞蹈很诡异却很贴合心境,奉俊浩没有让我失望

29分钟前
  • 二甲
  • 推荐

《杀人回忆》之后又一次逻辑的崩溃与常识的颠覆。最不可能成为杀人犯的弱者,却做出惊天骇闻的事,只是因为荒诞。但这种荒诞更像是这对母子的命运本身。开头与结尾两段母亲的独舞,是一个人与世界无缘的狂欢(《山河故人》结尾是否受本片影响。。。

30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当你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即是真相时,该有多绝望?

3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开篇不久,母亲喂药、儿子撒尿,母亲尽力遮掩那流淌一地的尿渍,而后来当她砸破拾荒老人脑袋时,她又忙不迭地拼命擦拭地上的血液,她的所有习惯动作都在示范如何抹去,她一定会扎下那一针。

36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A / 构图、运镜皆蕴含着极端残酷的浪漫。克制的叙事节奏达到了极佳的反类型效果。和《杀人回忆》比很难说哪部更优秀。没有后者广阔的维度,更专注刻画畸恋般入骨的亲情与痛不欲生的底层。最精彩的隐喻莫过于高处“晾晒”的尸体:他们自以为向世界伸出了求救的手,最终不过是徒劳的示众。

3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两次震惊,一次是在母亲杀人,二次是在儿子递给母亲针灸盒。

38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母爱,究竟是疯狂的,还是伟大的,还是既疯狂又伟大的呢?疯狂,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既褒义又贬义的呢?

41分钟前
  • 不许没未来
  • 推荐

金惠子饰演的母亲让人毛骨悚然。两个犯罪嫌疑人的寓意再明显不过:先天智障的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其被牺牲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有着疯狂爱他、会为他付出一切的母亲。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叙事更见功力,但还是封闭起来的世界;题材较《杀人回忆》少了些内涵,所以很多地方虽然处理得很微妙但却欠缺力量,回头再看就显拖沓了

44分钟前
  • 东遇西
  • 还行

一头一尾两段舞蹈,改变了我对广场舞大妈的既定偏见。如果她舞得足够快,她的记忆就追不上她。

46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