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与将军

战争片美国2003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杰夫·丹尼尔斯,史蒂芬·朗,杰瑞米·伦敦

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2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3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4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5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6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3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4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5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6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7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8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19众神与将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04

详细剧情

《众神与将军》(Gods and Generals)名为《葛底士堡》的续集,其实是一部前传,算是赶了当今前传续拍的潮流。本片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既然是前传,讲述的自然是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南北战争的故事。按照导演兼编剧罗纳德·麦克斯韦尔一贯的风格,少不了对这开始两年的著名战役作一番详尽描述。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剧情,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战役作一些勾勒。      美国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这第一场主要战斗都比较小儿科,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

 长篇影评

 1 ) 险些错过

我承认第一次看时完全不在状态,连人都没来得及认清楚就半途而废了。重看一遍觉得真是战争片中的上品。能把十九世纪的陆军阵地战拍得如此详细的片子,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如何临阵变换队形、如何在枪林弹雨下一步一步地前进(而不是很多影片中都可以见到的短暂而单调的冲锋镜头)、如何在形势不利时撤退、夜间如何用同伴的尸体当作盾牌抵挡子弹、如何穿过密林奇袭、被奇袭的一方如何重新集结整编……感觉上完全可以当作扫盲片来看了呀。就战争形式相近的影片而言,苏版《战争与和平》自然也是上品,只是由于侧重诗意与感染力,无法像《众神与将军》这样清晰有条理就是了。

尤为难得的是,这样一个题材竟然还拍得很有人情味,而毫不显得做作虚伪。尽管现如今提起美国式煽情往往会被人鄙视,但美国人认真想打动你的时候,也决不仅仅是《勇敢的心》和《角斗士》那种程度啊……片头曲已经足够人感动一把,然后还有罗伯特·李对弗吉尼亚故土的赞颂,还有爱妻家杰克逊的深情祷告,还有张伯伦上校在曼萨斯之战前从容讲述着卢比孔河的往事,还有分属南北军的两个爱尔兰旅面对面悲壮的厮杀。对这般庄重而质朴的煽情,我素来是心甘情愿捧场的。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影片在南军身上倾注了更多感情,我本人的心却是向着北军的。所以,缅因20团最高!笑~~

很漂亮的几句台词:

“我要去宾西法尼亚,因为我不能留在一个听凭我的学生玷污他们自己国旗的地方。”
“当年我们一起越过重洋逃避暴政,如今却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战争是个错误,奴隶制也是。这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压迫。从《创世纪》以来,人们到处都是如此,每一个角落都是。但这并不成为我们忍受它的理由。”

原本听说《众神与将军》是三部曲中的一部,看到结尾方知第三部还没拍出来。据说导演Ronald F. Maxwell在今年会自编自导一部《圣女贞德》,这个题材拍到吕克·贝松那个水平怕是已经很难超越了,不知还能不能有新的发挥。啊,总之,先试着把《葛底斯堡》搞到手吧~~

 2 ) 圣徒与将军?

在还原历史上,这部电影做的不错,尤其是一些历史背景与史实。
比如表达南方对战争的真实想法,这一点以往的历史影片中一向很缺
失,因为那不是美国主流的观念。生产关系先进的一方欲强行改变
落后的一方,落后的一方纵有十万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也挡不
住历史的车轮。作为电影,传达历史中非主流的声音是有价值的。
以往的与狼共舞,如今的阿凡达都是成功的范例

但我个人不是很认同的一点是片子的主题和形式:神与将军——
把战争宗教化的太过了。作为个人,将军们虔诚的宗教信仰
无可厚非,但作为一部全景式史实式的战争电影主角,这样来
刻画,我实在觉得有美化这场战争的成分。一场很现实的生产关系
之战却被描写成某种宗教、神话式的圣战......其实美国的主流意识
向来爱美化这场战争,事实上内战就像法国人的大革命一样无非就是
历史发展的产物。影片主要刻画南方,但却用着力的将战争宗教化
(至少是将主人公刻画的像圣徒),意思是不是在说战争的一切
(包括结局)都是上帝的安排?
比如爱尔兰人手足相残一场,无论怎么看影片传达的感情和意识都是
同情怜悯,但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是质疑和否定的。战争中的理想
说到底都是现实问题。你想过这样的生活,他想要那样的生活,各自
过自己的就完了呗,干吗动刀动枪,你死我活啊?还不是利益有冲突。
不过神兴许本就很现实,就像众神的特洛伊之战,看来西方人的战争观
真是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中国人大概是进化的太快,打秦始皇起,就很少再把战争神化了。

 3 ) 更大的世界

    这里埋葬的,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而是100多万美国人。
    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着同一个上帝……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地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道,“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
    林肯低下头,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的话,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为“歼灭”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却没有为“牺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来,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虚伪的,有多少所谓“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不是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情况下登上权力的顶峰的呢。
    然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终是最杰出的一个总统,比罗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确有资格让人去尊重他,因为,用日常人们的“道义”去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义”可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很有作为”的领导人,都应该切腹谢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称为“政治家”的并不多,林肯就是一个政治家,他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美国、还有他的权力机构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价值观,对美国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很讽刺地死于激进者的子弹之下。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就只有创伤了。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这100多万人,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南方人亦视死如归;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北方人会抢掠民宅,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北方人会喊“战斗下去,兄弟们!”,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很难令人认同,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们是“死亡”,而不是被“消灭”了……
    这些电影的描写,早已超出了所谓“正统”与“反叛”之间的区别,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

    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是美国人,再之后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国黑人。

    近些年来,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除了《光荣战役》和《冷山》这些公认的经典,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

    好莱坞现在老拍“史诗巨作”,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史诗”,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大场面”,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爱情悲剧”,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辉”,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精神”……
    于是乎现在,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每当我听到“史诗巨作”时,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立马避退三千舍。

    可是,《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的出现,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美国内战三部曲”,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终极衡量》,目前还在拍摄中,估计2010年会上映。

    “任何人去评价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评价一个人。”
    以上这句话,来自《盖茨堡》,说的是对黑人的看法,但也适用于美国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书总喜欢简单地将这场战争中的人,片面地划分为南派或北派,但实际上,南方人有亲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亲人在南方,《盖茨堡》一片里就揭示了,南北战争中存在过亲人朋友因效力于不同军队,结果挥戈相向的悲剧。
    还有就是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隶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显贵之人拥有庄园、并养着一大堆奴隶,比如“某个”北方的常胜将军就是其一。
    正当我们中国的砖家们在“爱憎分明”地评价美国人的内战时,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认真地思考这场内战换来的得失,在美国人看来,南方亦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想保卫他们的家园的,他们只是不愿接受北方军的统治。
    简单对南北战争作出评价、以一个概述去衡量南北双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灾难面对,暴风雪绝不会因你信仰共产主义而优待你,子弹亦不会因为你供奉资本主义而赐予你金刚不坏之身。

    《众神与将军》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战火停歇之时,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结果处在远方时,两人彼此戏谑、嘲讽对方的价值观,可相互靠近时,却又相视无语。最后,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
    因为离得太远了,不了解敌人,所以觉得“敌人不是人”,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可是靠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还有,就是影片里的角色,都很人性化。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完全不亚于《帝国的毁灭》和《从海底出击》。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的美化,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辩护、翻案、吹嘘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也许南方人是恶魔,可一味地谴责恶魔,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众神与将军》第一场战役结束后,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相比较之下,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时,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们清楚地、痛心地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不会再与他们说话,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生命,是活着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只是数字而已,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就是胜利,就应该吹捧,高于敌方时,则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不朽遗志”。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战争的残酷。

    首先,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劳工的境遇,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总的来说,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正义”
    可是,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南方军民比较偏黑。
    如果说政府是“父母”的话,那么国民则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着一个“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就可以赢得“子女”的支持——不管这个“支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盖茨堡》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纷纷挥手请缨参战,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
    那些听众,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理应回家退出战争,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在这里,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北方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抛下了父母和子女,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胜利”二字,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此外无它,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南方军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然后再喊上一句“武运长入”时,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当魏巍、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场战争,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余下的就不过是“有效率地杀人”而已。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正如《众神与将军》里所说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错误的。然而,这两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伟大”这两个空虚的字眼。

    期待“内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不是哈美帮,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对美国始终谈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这些都离我很遥远,我只能从书本上看到这些,而书本上的观点往往很片面,对于追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我来说,这些书籍不利于我了解美国。
    真正使我对美国产生反感的,还是来源于1999年美军轰炸我国大使馆的事,那时我的家乡还暴发了反美游行,记得当时,我的反美情绪可谓达到了极限。
    但是,我没少接触过美国人的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到那些得奖无数的“美国大片”,我都数不清到底看过多少了,如果说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的话,那纯属扯淡。
    因此,我可以说始终是保持着距离去看待美国,避免自己对其过于献媚,或者过于盲目仇视。
    至于像战史沙龙上某些霉粉所摆出的“爹亲娘亲不如美国人亲”的姿态,只让我感到恶心。

    无论如何,反思是有意义的,反思万岁,感谢老美拍出了这些好片子:《盖茨堡》、《众神与将军》、《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附:美国经典南北战争影片

    内战三部曲1:《众神与将军》
    内战三部曲2:《葛底士堡(盖茨堡之役)》
    (内战三部曲3《终极衡量》拍摄中)
    《光荣战役Glory》
    《乱世佳人(飘)》
    《冷山》
    《与魔鬼同骑》
    《南北乱世情》

 4 ) ”The duty is ours...

The consequence is God’s.” “It must be the end to justify its cost” “我承认战争是一种罪行,但奴隶制也是” “如果你我的生命是以结束这种诅咒为使命 那就让神完成他的旨意吧” 在彼时的美国做军队政委工作还真是很纯粹简单啊👍 跟Glory的叙事方式一样 也是一个人在写信作引子

 5 ) 《美南北战争之第一集》

《美南北战争之第一集》

《众神与将军 Gods and Generals (2003)》
本片描述的是美南北战争初期的故事,主要是四个战斗:
1、第一之战。
发生在弗吉尼亚的曼萨斯的战斗,也是内战的第一场主要战斗,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曼萨斯第一之战"(First Battle of Manassas)。
从整个南北战争规模看,这是一场互相试探的交火,都没有投入过多兵力。这一役是南方军队赢了,他们突破了北方军的防线并导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体慌乱逃窜。这一战役也因此有了个外号:"第一轮牛奔"(First Battle of Bull Run)。
最大的意义是,彻底将战争扩大化了!
第一次马那萨斯会战的失败使北方清醒过来,放弃了最初的轻敌思想,开始着手准备一场长期而艰苦的全面战争,国会批准了组建一支100万人的志愿军,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被匆匆召至华盛顿代替麦克道尔实施指挥。与之对应,南部同盟议会也批准征招了40万志愿兵。这场血腥的战争将更多的人卷了进去。

2、沙布斯堡。
著名的南军首领罗布特-李将军决定向北挺进马里兰州(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北伐),不料作战计划落入了北方军队之手,双方又在靠近安铁坦小溪的一个叫沙布斯堡的地方展开了激战。北方盟军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强攻李将军的部队,结果南方军队不得不败退。1862年9月17日的这场战斗是整个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共造成双方23582名士兵伤亡,北方军略多,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由于此战的失利,本来想浑水摸鱼的大不列颠推迟了对于南方邦联政府的承认。同时,本次战役还有另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后果:林肯总统借此机会推出了《奴隶解放宣言》。

3、石墙之战。
1862年11月,由于不满意北方军总指挥麦克林纳的无能,林肯新启用了伯恩塞得将军,后者自然感恩图报地发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势,结果在弗雷德里克堡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将军的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在这场战斗中,北方军士兵人数依然压倒南方军,但指挥和沟通实在是很混乱,虽然伯恩塞得对南方军驻守的弗雷德里克堡发起了不间断的多达14次的猛攻,仍然没有冲破南方阵线,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场战斗可以说南方军全面胜利,他们造成北方军多达13000人的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约5000左右。此役过后,北方军士气急剧下降,而南方盟军的士气则达到了顶点。

4、突袭之战。
为了整顿士气,北方军又换了约瑟夫胡克将军作总指挥,谁知仍然不管用。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来天时间里,在11500对60000的优势兵力状况下,北方军还是在查斯诺斯威尔打了个大败仗,损兵折将17000余。本次战役一般被认为是南方李将军最伟大的胜利,但他这个胜利也来之不易,不仅南方也损失了约14000士兵,而且损失了外号"石墙"的杰克逊将军(经历了墨西哥战争,内战前是维吉尼亚军校的教授)。一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杰克逊将军的意外牺牲(被己方军队误伤致死)才是整个南北战争的真正转折点。
罗伯特·李在听到杰克逊的死讯后对自己的炊事兵说“威廉,我失去了我的右臂”。

北军为政府军,不过首先投入战斗的数万名也是很仓促召集的平民;南军就大多来自民间了,因此服饰杂陈,武器不一。双方初期部队都存在没有经验、缺乏训练!
两支部队的唯一区别是南军的服役期没有90天的期限,因此不用耽心士兵退役。

本片之后的历史顺序诠释就是影片《Gettysburg(1993)》,再之后为南北战争结束的标志《The Last Full Measure》。
第三部还没出来,也有说是因为各类原因被搁置了,不知道最后是否会拍成!不过有书,可以看看!
三部电影统称为美国内战三部曲。

本片作为序列的第一部,又是前传,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因而可以推断是和《葛底士堡》同一风格的。
但是正如豆瓣某位大神所言,本片居然还搞大段大段的凯撒、出埃及记等背诵,对于战争与联邦等等宗旨,显得说教味太浓,画面煽情过份了!
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由而战,至少对于战场上的双方将士而言,并没有正义或邪恶的一方,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男人气概。因为敢于站着死。
不过不站着,也不行啊!那时候枪的精度很差,50米外子弹就不知往哪飞,射速又慢(1分钟3发)。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火力,只好大家站一排开枪(反正也没几发能打中人)。这就是所谓线式战术。
 

一篇整理地较好的博文: http://www.zjgsdx.com/bbs/thread-37595-1-1.html

 6 )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小时候买过一盘世界著名演讲的磁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场公墓上所发表的那段讲演,至今已成为美式英语的经典段落。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葛底斯堡”,也知道了那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的战役,北方开始战胜南方。
    几年前,有幸买了一张长达四个小时的碟片《葛底斯堡》,就是讲述那场战役的美国史诗巨片,也是唯一被认为是完全真实全景式的展现南北战争的巨片。那张片子看完让我激动不已,也由此对罗伯特李等当时的历史人物深感兴趣。
    那时我就知道美国人还拍了一部《葛底斯堡》的续集(实际上是前传)《众神与将军》,但一直没有找到过。上周末,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众神与将军》,可惜没有看全,我便从网上购买了一张完整版配很长花絮的的碟片,终于达成了几年来的心愿。
    相比较于《葛底斯堡》,《众神与将军》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刻画,尤其是主角“石墙”杰克逊,南军最伟大的统帅当属罗伯特.李,但最伟大的前线指挥官则属于杰克逊,他率领的“石墙旅”成为南军无坚不摧的部队。
    剧情和战争我就不多说了,导演着重刻画了杰克逊的宗教精神,多次大段引用圣经的段落。在杰克逊的眼中,南方的独立战争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上帝必将使他获胜,使他的战斗具有了宗教圣战的气息——美国向来都是宗教气息非常浓郁的国家,至今在位的那位美国总统仍然保留了这种传统,而杰克逊的虔诚更超出了其他人,也使他自己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轻敌大意地脱离本部,从敌军阵营返回时遭到自己人的误击,结果被本方的子弹击中,在截去左臂之后因肺炎而去世。
    仅仅两个月之后,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大败!
    罗伯特.李失去了“石墙”,南方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虽然,无论是罗伯特.李还是“石墙”杰克逊,他们都是南北战争的战败方,若是按照我们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习惯,大抵是要彻底清算并将他们归入罪人行列,若按照以往我们编写的历史书,南军所有将领都可算是压迫黑奴的奴隶主阶级了。
    但历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已成为全体美国人共同崇拜的英雄,他们虽然是失败者,却虽败犹荣,虽然他们效忠的政府要脱离美国,并维持奴隶制度,但人们并不因此而鄙视他们,相反他们同样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南北战争的起因并不是奴隶制度,而是主权在联邦还是主权在各州的分歧,北方认为联邦拥有主权,南方认为各州拥有主权,这在先有州后有国的美国并不希奇。而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首先忠于自己的故乡——维吉尼亚州,其次才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当维吉尼亚人民决定脱离美国时,他们唯有义无反顾地向昔日的同袍开火。
    严格来说,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由而战,至少对于战场上的双方将士而言,并没有正义或邪恶的一方,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男人气概,足以令今天的美国人汗颜。
    而解放黑奴的命令,则是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才下达,南方认为这是北方鼓动南方黑奴叛乱的手段而已。事实上作为个人,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反对奴隶制度,在电影中也反映了这些,罗伯特.李早在战前就已让自己家的全部黑奴获得自由,而此时北方大将格兰特家里仍然蓄养着奴隶(后来登上美国总统宝座)
    全片都充满了历史感,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件衣服都经过了主创人员的严格考证,力求做到最最逼真和还原历史,想必之下中国的电影则是太草率硬伤太多了。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美国人却极其重视历史,尤其是南北战争的研究,至今已经有无数文学和电影作品了。不过,无论是三十年代的〈乱石佳人〉还是近年来的〈冷山〉,还有《葛底斯堡》和《众神与将军》,都主要是站在南方的视角出发,同情并美化着南方的人物和将领,也可见南北战争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绝非正义与邪恶之战,美国人对南方的战败者抱有更深的同情,尤其是南方人自己仍然对战败耿耿于怀。
    但通过这场战争,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精神,美国如今成为世界头号国家,绝不是偶然,诚如幕后花絮中所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人的《伊利亚特》”!
    期待再看到南北战争三部曲的第三部《The Last Full Measure》
    最后,让我引用海子的一首诗——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短评

280min的加长版 只挑了军事相关的内容 对排队枪毙的表现还不错 7分

5分钟前
  • 子安
  • 推荐

複習一遍南北戰爭,將軍絕對是個讓人羨慕的苦差事!看一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需要的更多是体力和耐心。

6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一场人间的争斗,居然并没有黑人的种种,这种显著的回避和对双方美化的描写,让我很难信服。没有烧杀抢掠,没有黑人的命运流转和普通人的生死,实在让我无法客观的评价这些将军和众神。美国人一贯把自己之于战争刻画得悲天悯人,上帝视角,但你不扒开战争背后真正的利益诉求和动机,拍什么将军,拍什么神也只是花架子。

9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非常好,制作及演艺都堪称精良。仅片中展示的当今美国人对内战的历史观一项就绝对值得每个中国人好好思索。

14分钟前
  • 旧城
  • 力荐

较十年前的葛底斯堡出色一些,可惜的是说教的味道太重了……动不动就来一段引用,来一段演说,来一段感慨,来一段抒情……

17分钟前
  • 推荐

每一个阵营都有高尚的灵魂。南方不仅仅只有3k党和滥用私刑的乡巴佬。

18分钟前
  • 和大人
  • 力荐

极致的美术,雾气氤氲的南方,石墙杰克逊为主,李将军为辅,弗雷德里克堡一战拍得太棒

19分钟前
  • 小水
  • 力荐

虽然说是在《葛底士堡》上映10年之后拍摄的,但总体精彩程度却实在是退步了,充斥着太多宗教和说教的成分,恐怕连上帝也会听得耳朵起老茧了,更别说是观众了。好在为时不多的战争场面还算过得去,只要忽略几处虚假的CG。

20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还行

第一次阻击北军南下的时候 史密斯上尉问杰克逊将军为什么面对枪林弹雨呼啸而过依旧那么冷静 杰克逊将军回答 既然上帝已注定我的死期 我又何必在意 不管何时死期来临 我都已做好准备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活着 这样 所有人都是同样勇敢了

25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推荐

实在太庸长,看不下去。

28分钟前
  • dt
  • 还行

无数的繁星,都属于同一个夜空,同一个家乡

33分钟前
  • tristan
  • 力荐

219分钟版,初以为是美式主旋律,后面发现居然不站北方,战斗场面的调度值得学习。本系列三部曲,可惜没能撑到拍出第三部,可能是这部太亏钱被砍了吧,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拍完,总觉得挖坑没填完让人好难受啊。但愿2023年导演你能填完坑。

37分钟前
  • Reset
  • 还行

美国南北战争影片,比较冗长。

40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太长了。

41分钟前
  • 小卓同學。
  • 力荐

南北战争题材全景式片子貌似就这部和葛底斯堡,值得推荐。这部从州权和联邦权力博弈的角度解读,且更偏向于南方视角,比较新颖。不知道真实历史将军的表现,感觉排队枪毙指挥官的危险程度是挺高的。因此能够在战争中镇定自若的指挥应该确实需要像影片里通过“上帝”对理想的坚信以及对死亡的置之度外。虽然不用非要通过上战场磨砺心智,但承认看轻自己随时会死的现实,看重人生的经历、过程、重视并珍惜当下的态度值得借鉴和学习。280分钟除了戏剧演员的戏份突兀以及杰克逊去世的戏份冗长外,对于奴隶制,州权联邦权的思考,以及内战导致的骨肉相残的痛苦通过平淡蕴含着的冲击的方式展现还是充分的。闷屋子里没人说话太久,心里状态不好,导致一天能看完的用了三天,以后恐怕很难一口气看这么久的电影。希望能拍出原著小说的最后一部,有始有终。

45分钟前
  • 豆友189957096
  • 力荐

很美国的一部电影,我完全无法受到感触,因为我太不美国了。要是换成山东和广东对峙我就一下子秒懂了。地名不懂,人名不懂,习俗也不懂。不可否认电影拍得不错,但是不是我们能欣赏的那种。最近看的最用脑子打仗的了,石墙杰克逊死的真戏剧,也不知道这片子相对于历史改编了多少。

47分钟前
  • 武奕虹
  • 还行

鸿篇巨制。南北爱尔兰军相互厮杀那刻很震撼人心。

52分钟前
  • AP
  • 力荐

219m。比盖茨堡画面精良很多,除了对战争描写加入更多后方家庭元素,圣诞夜停线双方士兵友好相处,南方妹子对北方士兵心生怜悯都凸显战争中的温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两部都把军人描写的非常感性,尤其本部似乎更加多愁善感了一些。南北战争原来是弗吉尼亚要独立?祖国对家乡的侵略?黑奴解放是噱头?历史真是婊子,任人装扮啊!

55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人物众多,情节跳跃,地点事件切换快速,对美国内战没有一点了解的人看了是一头雾水;而影片时间线战略方向混乱不堪,部分细节又与史实不符,了解的人又觉得电影与小说、史传相比实在太劣。。。只好看看战斗场面就罢。

57分钟前
  • 无趣
  • 较差

"They carried the same bible,they believed in the same God!"

6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