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岁月2006

战争片其它2006

主演: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罗什迪·泽姆,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马修·西莫內,阿萨德·包伯,贝诺提·吉欧斯,梅拉尼·罗兰,安托万·夏佩,奥雷莉·埃尔特韦特,托马斯·朗曼,蒂博·德·蒙塔朗贝尔,Dioucounda Koma,Philippe Beglia,Momo Debbouze,Abdelkim Bouchareb,Abdelhamid Idjaini,Abdeslam Arbaoui,朱莉·德博纳,Othman Ilyassa,Mohamed Nesrate

导演:拉契得·波查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2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3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4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5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6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3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4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5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6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7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8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19光荣岁月200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0:48

详细剧情

  1944年至1945二战期间,一群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小伙子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军队,参加对德国的反击战。阿布戴卡德( 罗舍迪·泽姆 Roschdy Zem饰)因通过军事理论考试而被授予下士军衔,在上级命令下带领同乡的弟兄们编进严厉的马丁尼兹中士(伯纳德·布兰肯 Bernard Blancan 饰)的队伍中。在首次训练中,矮小伙萨义德(贾梅尔·杜布兹 Jamel Debbouze 饰)在应对中士投手雷的考察时险些酿成大祸,幸好中士出手敏捷,反应神速,才让这批新兵幸免于难。在战斗中,这些新兵表现神勇,特别是下士,中士对他另眼相看。午餐时,出于对非洲士兵的歧视,食品分配极为不公,为了各种族士兵权益,下士不惜以下犯上,贸然顶撞了中士,两人是否就此结下私人恩怨?非洲士兵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

这样的电影看了很多
但是在昨天凌晨还是被感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战争面前。都是万念俱灰。都是扯淡,那又如何呢,就像好男不当兵最后改编的歌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子让我想起狼牙山五壮士
只是想表达的东西还不太一样,感觉法国和意大利的这类片子有更强的自省
现在一天一部片、一张唱片、本来想一本书来着,但是智商太低看不完
不过还好了。。。。

 2 ) 非版“狼牙山五壮士”——一群没能得到应有待遇的非裔法国军

《days of glory》(《光荣岁月》)是一部需要被铭记的电影,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虽然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而是那段历史和那些荣耀的岁月中,为法国乃至为全世界人民自由,尊严和兄弟之情而战的北非士兵们。本片没有紧凑详实的情节,但它却能以五名北非战士的鲜明性格和他们在山地战,丛林战和巷战中的表现来表达那段历史,一种精神和一种理想。当然,除了那段历史需要我们铭记,北非士兵的不公正待遇更值得同情。

非版“狼牙山五壮士”

虽然情节并不一样,性格更有差别,但是战争的主题,同样数目的士兵和为自由为理想所表现的精神不难让中国人将这5个北非士兵和狼牙山五壮士联系起来,故名“非版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性格迥异,参军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祖国”——法国能胜利。虽说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深层次上说,为了自由,尊严和兄弟情谊而战是一致的。

“小子赛义德”
(年轻 责任 知恩图报 尊严)

说他年轻,我们从外表可以看出,一副涉世不深缺乏经验的样子。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士马丁内兹接收新兵那天,他将手雷套在赛义德身上让他拔出来,结果他把保险环也给拔了,差点害得战友们炸飞天。

说他有责任,知恩图报,在这么一个年轻人身上的确是相当难得。为了不让母亲再忍受贫困,明知去参军意味着可能和爷爷一样有去无回,他还是别了母亲应征去了。对他来说,参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家庭摆脱贫穷,这出于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后来在阿尔萨斯支援美军的任务中,他可以拒绝,但为了自由和尊严的这份责任,他参加了。即使途中遭袭,队长受伤可以放弃任务时,他还是和战友一起肩负着那份责任。最后,为了救病床上的马丁,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对他救命之恩的报答,两人双双被炸死。知恩图报还表现在他主动跑到中士房间感谢救命之恩,并倒咖啡以谢。在随后的生活中,不断地为马丁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说他有尊严,表现在他发疯似的要杀马苏德。因为经常帮马丁做事,马苏德视他不是男人,还给他取了个女人的名字——“特丽莎”。为了挽回男人的尊严,他把刀贴在马苏德的脖子上逼他道歉。其实他根本不需要证明甚么,征兵的号召“是男人就参军取,为了祖国,将德国人赶出法国”已经证明了他的尊严,更何况北非士兵为了法国而战的事实本身就在不断地表现着他们的尊严。

“神枪手马苏德”
(爱情 责任)

为了爱情也许不是他一开始参军的理由,但是爱情确实他战争的动力。在马赛认识了法国姑娘伊莲后,他们相爱了,他喜欢她美丽的外表,也顾不上祖国拒绝和法国姑娘来往的现实。他们相约再见,承诺回来再续情缘。马苏德在军中不断的写信给伊莲,但是由于军中对北非战士的信件审查,他的信没有一封被寄出去,当然也就不会有回信。他虽然怀疑过伊莲的忠贞,但还是相信伊莲在等他,还想方设法像回去见她(但没成功)。

他的责任体现在对伊莲的一夜之情的负责和对写信给她并回去见她的承诺的坚持。信是写了,可没寄出,甚至想偷跑去见她,也没成功。要是最后的支援任务完成,他一定能回到伊莲身边,可惜他在巷战中牺牲了。他的责任更表现在作为一名北非士兵为了法国解放而战的事实上,那种精神,那种责任和尊严...

“下士卡德尔”
(上进 自由 尊严 兄弟情谊 平等)

卡德尔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他的上进。他一出现就是在军队的考场,通过考试他成了下士。当然他并不满足于下士,他一有空就拿着《陆军军官条例》读,希望能当上中士,甚至更高的头衔。

其实,我们在深入的思考他上进的原因时会发现,他要证明北非士兵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从而表达一种自由平等的愿望同时挽回他们的尊严。一次就餐,他们被拒绝享用西红柿,气氛之下他将一箱西红柿踩个稀巴烂。这里有句经典台词:“我们与法国本土的战友们并肩作战,在同一战壕里,抵抗共同的敌人,也应该有西红柿。子弹可不看人下菜碟。”为了平息骚动,上尉答应给每个人一个西红柿。卡德尔不断的通过语言,行动表现着他们追求平等的要求,他认为北非士兵可以当将军,没甚么不可能,至少可以试试。最后他选择支援美军的任务,并在只剩5人,且马丁受伤的情况下,担当其指挥任务。这是响应戴高乐将军的号召,为了世界人民的自由,为了尊严,为了兄弟情谊。可悲的是,最后只有他幸存,而且并没有得到事先的晋升承诺...

他的兄弟情谊也是相当令人敬仰的。在军中,他就像是一位老大哥一样照顾着其他士兵,帮助其他战友。当赛义德因误拉手雷被马丁痛批时,他在旁边说情;当战友伙食上受歧视时,他出面抗议,获得了西红柿;当赛义德和马苏德发生口角,他出面劝架;他站出来表示晋升方面北非士兵的不公,他建议赛义德识字...

卡德尔虽然没能晋升,但是在观众面前,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认可他的成绩,认可他的才能,他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将军了!

“中士马丁内兹”
(善良 两面性)

从头到尾这个长着阿拉伯脸的非裔法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善良。虽然一开始训练新兵会给人一种严厉甚至不讲情面的感觉,但是这掩盖不了他默默的关心这些北非士兵的事实。我们听到他告诉士兵要勇敢,害怕时抽根烟;我们看到他救下了赛义德;看到他不但没有训斥卡德尔踩烂西红柿反而向上尉反映该给北非士兵同样的待遇,尊重他们,不歧视他们;我们看到积极向上反应北非士兵的英勇;看到他建议他们放弃任务返回军中...很多很多不外露的关心。

不过在现实面前,他也只能适应,只能隐藏他作为非裔的事实。法国军队中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很现实的。虽然士兵们为了法国的解放,心甘情愿的战斗着,但是现实是他们总是处在不公正的待遇中...为了在那样环境中生存,马丁也只能隐藏他非裔的事实,当赛义德发现他的身份是,他甚至威胁说要杀了他。他的两面性不是他本性的表现,而是现实的逼迫,我们从他关心那些北非士兵和为之奔走疾呼中可以理解他,这样一个无奈的中士。

“虔诚的亚西尔”
(金钱 虔诚 好哥哥)

个人除了卡德尔,比较喜欢的是这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也许他为了金钱而参军的目的很狭隘,也许他夺取战利品的手段近乎强盗(拿走手表,竟打算撬嘴找金牙),也许他告诉弟弟参军目的很不高尚,但是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哥哥,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金钱而战的参军目的出于家庭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为弟弟争取更多金钱找个好老婆的一份责任,当我们看到他在雪地里脱掉弟弟拉比的鞋子为之取暖,自己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弟弟林中阵亡时,他哭天喊地,撕心裂肺的叫着“为什么,真主,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心灵难道不会受到一股暖流的冲击?

我说他虔诚不仅仅是他对真主的虔诚,更是他对耶稣的尊重。当他和弟弟进入一间教堂时,弟弟发现了教堂募捐箱准备将钱据为己有时,亚西尔阻止了弟弟,并告诉他那是犯罪,是羞耻。他还指着耶稣的像说“他们的神受了很多苦”。他对基督教的神的尊重和理解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真主是多么虔诚,对伊斯兰教是多么的信奉。

一群没能得到平等待遇的非裔法国军

作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为了宗主国心甘心愿战斗的例子,估计在整个世界史上都实属罕见。这群招募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北非士兵却为了“祖国”——法国的解放冲锋陷阵,表现出的不仅是他们的尊严,更是为了人类自由而战的精神。可是法国人是如何对待呢?——当被问及伤亡人数时,上校说道:“一场伟大的胜利。我们祖国法兰西沦陷以后,第一次打败了德国人。法兰西不仅恢复了荣誉,也获得了同盟国的信任。”他们的战争居然为的只是荣誉和信任!实在是令人气愤。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共同的军队中,北非士兵和法国士兵却是极不平等的生活在两个世界。观影时我所觉察到的不平等程度远没有写这篇文章时所深深体会到的甚。“不平等”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愤慨,简直就是“歧视”,文化上的歧视,如病毒般的存在,如此之多。

I 倒咖啡
中士的咖啡由普通士兵乃至下士倒,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在军中可能也存在,但是,这倒咖啡的角色总是那几个北非士兵

II 伙食
好的伙食是给法国兵的,而北非士兵的伙食就差了点。甚至连伙夫都欺负人,不给黑人西红柿吃,他还理直气壮。

III 炮灰
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是北非士兵。都说战场上挨枪子的机会是平等的,冲在前面的真的和冲在后面的,甚至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平等吗?显然不是。一场战役后,一具具的尸体,裹着白布,很显然是阿拉伯传统的葬礼,我们明白很多北非士兵阵亡了。虽然纳粹令人憎恨,但是他们在心理战中运用的传单上的话实在有理:“政客们让你们(北非的士兵)充当炮灰,替法国人送死。穆斯林士兵,你们并非天生的奴隶…”

IV 晋升
除非你相当出色,像马丁内兹那样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否则作为北非士兵永远没有法国士兵晋升快,甚至没有晋升机会。同样为下士,迪里厄没有多少战功,却和马丁一块晋升,马丁为上士,迪里厄为中士。然而卡德尔最后在任务中幸存,上尉却没理他,甚至将他编入了另一个中士的队伍中,还是下士,而那个下士是他努力考试得来的。想想,如果他没有去考下士,不知道需要多久,他才能晋升为下士,可能一点机会都没有,牺牲的那几个士兵就是很好的例子。

V 信件
当兵的写信是他们和家里联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们的信件居然是要审查的。OK,也许是为了军事机密,那么审查后是不是应该寄出去呢?马苏德写的三四封信没有一封寄出去,害得伊莲以为他阵亡了。原因很简单,他是北非士兵,法国人不放心,那些法国士兵的信可没搁置呢。

VI 劳军演出
军队中的劳军演出对于士兵来说是身心的一次放松和愉悦。法国人给这帮北非士兵的劳军演出是甚么呢?两个芭蕾演员的芭蕾演出,原因可能是军中有部分法国兵。法军根本不关心他们,要是真的重视对这些士兵的慰问,即使没有阿拉伯文化特色的节目,至少也得安排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只可惜他们不在乎,随后士兵们一个个都走了,北非士兵不是没品味,而是文化差异导致的。

VII 回家
挽回荣誉和信任的一仗后,有很多士兵回家了,这里面没有北非士兵,全是法国士兵。军队的回答是,没有船可栽他们回北非...

VIII 支援任务
上级告诉卡德尔,美军在阿尔萨斯遭到攻击,需要支援和弹药补给。这么艰巨、危险的任务交给了北非士兵来做,说是他们是最勇敢的,最有经验的。是吗?还是他们好欺负?其实对于这次行动的原因,我有一点怀疑,等到他们到阿尔萨斯,根本没有美军,只有一群不知情况的法国人。一个老人说:“法国人吗?大部队呢?”我感觉居民知道会有大部队来解放他们,但是确是一群北非士兵。我估计美军需要支援只是借口,目的是要他们去冒险拖住德军,然后大部队可以顺利进攻。最后,等到法军来的时候,就只剩下卡德尔一人了。以上校名誉保证的嘉奖和晋升呢,已然…不仅卡德尔没有得到晋升,甚至连对他的安慰都没有...

IX 忘却
法国人令人气愤的地方,不仅仅是他们没有知恩图报,更是他们歧视北非士兵,忘却那段历史。忘却的不仅仅是卡德尔的晋升之允,更是战后对北非士兵养老金的支付,他们居然可以赖了士兵的养老金!

这就是一部北非士兵光荣岁月的电影,这就是需要我们记住的那段历史和那群战士!

 3 ) 所谓法国也不过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不是战争场面的壮观宏伟,而是那些二等士兵的信仰。
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公还愿意相信正义,有多少人在面对明知是死的结局里还愿意义无反顾,总之,我不可以。
电影有三个场景让我哭了很久,话说已经很久看电影不哭了,但是在面对那些平淡的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效果的画面时,心里最人性的那个地方还是被碰触了。
第一个是小个子回到普罗旺斯的时候,他说,我救了我的国家,尽管我从没见过我的国家。我从来是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力量的,仅仅依靠着一个未成谋面的梦想就可以为他付出所有,更何况在这个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祖国里他得到的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在法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穆斯林,或是一个卑贱的下等人……反观今天,多少人还对自己的国家有这样深刻的情感,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带给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能够依然深爱她?
第二个场景是在去阿尔萨斯的途中,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任何理由前进了,没有指挥官没有弹药……可是中士任然前进,他说,去阿尔萨斯是我们的任务,即使要付出10倍100倍,我们也要付出……在这样一场彼此都知道去了就是送死的战役里,因为心里的信仰因为一直以来的理想所以他们前进了。然后,个人觉得这4个人捍卫那个小村庄的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4个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天真的在面对那么多欺骗和歧视之后还愿意相信赢了这场战争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自尊自由的勇士开始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第三个场景与其说让我哭泣,不如说让我深深的为当年的法国政府感到一丝汗颜。当记者拿着相机去拍摄那些完全没有在流血付出的法国士兵并赞扬他们保卫了法国的时候,最后活着的那个中士默默从前面走过,而那些成果却是他和已经死去的那3个勇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啊。但是他已经没有在面对不公平分配西红柿以及在得知晋升只针对法国人时的那种激昂那种愤愤不平了,那个时候的他还是相信他可以最终得到法国人的认同的,此刻的他凄然发现公平从来都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可怜人罢了。何其可悲……
影片结尾的字幕是一个升华,在如此对不起那些二战士兵的历史里,法国政府还是有脸去拒绝为退休士兵支付养老金,原来一个一直标榜人权的国家也不过如此!!

 4 ) 永远追求自由的国度

法国版《拯救大兵瑞恩》,但我觉得这部片除了战场效果外比 《大兵》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身为非洲亚裔,导演大胆的对法国人高傲的建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提出强烈质疑与拷问,黑人和阿拉伯人就不是纯种血统?殖民地的人就该为解放“祖国”而无偿牺牲?非洲籍法国人就不是法国人?其实,诸如阶级矛盾、种族歧视、宗教仇恨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出于私欲和政治需要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根本谈不上正义与否,优劣与否,片中这一群被国家和历史遗忘的男人带给上层建筑里的人们只有反思、反思、再反思!

 5 ) 从《光荣岁月》里的两个女性说起

周末佳片有约播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合拍的《光荣岁月》。本来我不爱看战争片,但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很有味道,在情节中慢慢把你融化。《光荣岁月》讲的是1944年到1945年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入侵。几个北非法属殖民地的小人物受军队征召,为奴役自己的宗主国而战,进行着一场以解放法国为目标的战斗。而实际上,他们与法国籍的士兵不可能真正的平等,所谓的自由、民主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不可能惠及他们所在的殖民国,因此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玩笑,并且是一个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不允许撤退的玩笑。

一样描写战争,《光荣岁月》选取了几个小人物的视角,另辟蹊径。比之于宏大的叙事,也许就是小人物的生活才让我们觉得这是最真实的历史。豆瓣上的网友已经写了很好的评论,我只须看就是,写不出更好的东西。只是我想说说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少有的女性。

一个是赛义德的妈妈。几十年前,法国人杀害了这些阿拉伯人的亲人,焚烧了他们的家园,而现在他们却会扛起枪,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似乎根本没有爱过他们的宗主国而战,这是为什么呢?不同的人对入伍怀着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希望摆脱贫困的命运,有的人希望在军队里得到晋升,成为法国人认可的主流。而赛义德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他决定要入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就是要解放法国。赛义德的妈妈哀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参军,就陪在自己的身边。而赛义德告诉她,哦妈妈,没事的,他们一定会解放法国,他一定会平安回来的。年迈的母亲不需要财富,也不需要所谓的解放祖国的荣光,对于女性来说,家庭远远是高于所谓的国家的。她只希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唯一的儿子能守在自己的身边。有谁知道一个即将送儿子上战场的淳朴农妇的心酸呢?或许他将一去不复返,留下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故土痴痴地凝望北方。

另一个是马苏德的法国女朋友伊莲。在一次庆贺战争胜利的狂欢中,马苏德遇到了伊莲。在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禁止阿拉伯人与法国女子来往。对于单纯的马苏德来说,在战争中能遇上一个和自己相爱的人,并且是比他有着更高社会等级的法国女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爱情突破了禁忌,他以为现在他已经参了军,是法国战士中的一员了,只要他胜利凯旋,就可以和伊莲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实际上,他和伊莲之间的书信,被军部审查扣下,因为他是阿拉伯人,没有权利和法国女人相爱。伊莲一次次地探问,却总是杳无音信。终于在解放阿尔萨斯的时候,马苏德在一场艰苦的巷战中牺牲了,他头上的钢盔里,还藏着伊莲的照片。如果你决定要爱上一个人,不要去爱一个战士,因为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会让所有的爱恋消退,死亡的残酷也让恋爱的乐章戛然而止。“你会等我回来吗?”在清幽的石板路上,马苏德仰头问窗台上的伊莲。她在两株艳丽的花朵之间,那样地美好。“会的。”只是她真诚的回答,再也等不回她的爱人了。

电影轻描淡写这两个女性,其实也是突出男性世界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贾樟柯在接受《城市画报》对他的采访时说到,男性被体制奴役的程度更高。更多的男性太认同于体制和主流,首先在意识上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维护地更加用心。而即使在高级体制化的国家和年代里,女性显得更加本能和自我,还能保持很多非体制化的一面。这点我很赞同。不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女人更加偏向于陈述自己的情感诉求,因为这比所有的以高尚和庄严为名的政治需求都更加重要。

法国人拍的电影让我爱不释手。另外一部《漫长的婚约》也写到战争,却让人看到坚守、可爱、调皮和明媚。再残酷的事,它也不会刺痛你,不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而是让你觉得辛酸就好,点到为止。甚至百转千回之后,还给你一些启发和带有些许乐趣的感悟。

 6 ) 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被影片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误导,以为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片,其实,影片关注的不是反战,而是尊严与自由。Indigenes,土著。二战末期,法国大量征召征召其在北非的殖民地的青年去法国本土抵抗纳粹侵略。这些人,每每冲在战场的最前线,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炮灰,为“尊贵”的法国士兵扫清障碍,减少危险。而人们记住的,是法国士兵们灿烂的微笑,和胜利的喜悦。没人记得有那么一批人为了法国的自由而长眠在了不属于他们的“祖国”的土地上。
即使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依然选择了前行,不为别的,只希望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有朝一日,他们能获得尊严和自由。但是,影片中他们并没有得到。现实呢?我们看看本片最后的字幕:“1959年,一项法律被通过,用来冻结获得独立的法国旧殖民地军人养老金。2002年1月,在经过冗长的听证后,欧洲议会要求法国政府全额支付这些养老金,但是继任的政府拒绝支付。”若不是有这部电影,或许,随着老兵们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尘封。
纳粹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种族清洗,而法国在本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也如纳粹一样呢?而至今不承认那些士兵的地位,是比当年的歧视更为悲哀的事,因为这不自觉的影响了不了解历史的年青人的思想。2005年能爆发种族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短评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