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的情歌

海外剧其它2022

主演:内详

导演:未知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2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3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4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5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6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3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4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5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6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7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8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19爱人的情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2:52

详细剧情

爱人的情歌

 长篇影评

 1 ) (含剧透)

如此成熟的技法很难让人相信这是部1927年的电影,双重曝光以及影像合成,在那个年代确实算的上前卫了。很喜欢狗狗上船的那段情节,在岸边吼叫不仅是在提醒女主危险的到来,也是男主内心挣扎的物化,可男主最终还是不希望淹死女主留下线索,决定掉转船头将狗狗送了回去,这一段女主的长镜头很好地设下了悬念,男主将要对狗狗做什么?只能留给观众想象。在男主的“良知”被唤醒后,与女主在街头拥吻引起交通堵塞的情节也很有意思,司机们开始向他们抱怨,一方面展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情感的吞噬,也是城市脆弱的体现。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最后城市女在树上看男主和救援队去海上寻找女主,场面调度上角色位置的安排就很好地说明了人与人的悲欢并不同步。最后男主女主在小船上遭遇暴风雨,男主拿出那捆原来想淹死女主自救的芦苇杆,让女主依靠它上岸,可芦苇杆最初存在的目的就是只拯救男主一人,即使男主希望拯救女主,在命运下也成为徒劳。电影从前面制造悬疑到后面发掘笑点,运用的技法确实可圈可点。

但我对剧情以及人物设定多少有些不满意。电影虽叫日出,但我们不应该只看日出带来温暖的一面,日出也只是短暂的。第一女性角色的设定上还是过于保守刻板。女主在男主已经有外遇的情况下仍然过的如同无事发生一样,也没有女主怀疑的镜头插入,反而在男主夜间回来还给他盖好被子。在男主想要杀自己的动机暴露后买几朵花看个婚礼就能选择原谅,多少有点不聪明。在男主剃胡子的那段戏中,男女主都会对陌生异性的勾引对方产生嫉妒,但不一样的是男主能拿口袋里的刀威胁勾引女主的男性,而女主穿的裙子连口袋也没有,只能嫉妒。男主最后想活活掐死城市女,而城市女只是劝说男主去杀女主,男主接受了,这比劝说本身更罪恶,更何况女主是自己的妻子也是自己孩子的妈妈,掐死城市女就是在推卸责任,这也能说明男主并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很可怕的,再计划杀女主一次只是时间问题,就这种男的敢和他呆?但这毕竟也是一部老电影了,而且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很多,但我绝不希望在今后的电影中看到。然后是剧情方面的一些问题,这部电影浪漫主义色彩有点过重了,两个来自乡村的男女主角,在远离自己家乡的城市找到了快乐与幸福,又把城市女设定成一个反派,这不是自相矛盾?这些先不谈,以上当然是有可能的,但这也就是我想强调的:日出是短暂的。平时情侣一次吵架分手过后出去玩了一圈又复合了,他们难道不会再吵架了吗?人还是人,本性难移。而且城市本身就对两人来说就是一个陌生又遥远的地方,那个破旧的小乡村才是他们的家,那里没有马戏团,没有照相馆,只有生活,平庸的生活。当初不就是在这个小乡村男主移情别恋的吗?谁说日出后不会有乌云呢?我倒觉得剧情上没必要最后搞个暴风雨让女主假死一下,不如就让他们从城市回家生活一段时间,从幻想到幻想可没从幻想到现实更具冲击力。

 2 ) 被《日出》分裂的白天与黑夜

(原刊于公众号:21世纪赛车手。本文在原刊文基础上略有修改)

不知是什么原因,让在德国乌法电影公司(Ufa,Universum Film AG,又译为“全球电影股份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弗莱德里希·瓦·茂瑙(F. W. Murnau)接受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总裁威廉·福克斯(William Fox)的邀请,参与到于1927年上映的《日出》的制作当中。当时的德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茂瑙在自己的家乡,早已因“吸血鬼德古拉”电影《诺斯费拉图》(1922)、《最卑贱的人》(1924)、《浮士德》(1926)等作品明确了自己伤感而又技巧感充沛的个人风格。而彼时的美国本土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大多都是欢乐而保守的。可能是美国艺术自由的风气感染了他,也可能是美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和资金充足引诱了他,也可能是像格里菲斯一般被加州烈日迷倒(可以到户外取景拍摄),也有可能他只是听从了好莱坞经验丰富的旅德英国摄影师Charles Rosher的游说。不论如何,茂瑙选择离开德国委身于好莱坞片场制度,拍摄出了这部德美两国风格融合感强烈的《日出》。

《日出》在影史上的伟大毋庸置疑。无数次入选影史“必看”、“推荐”电影并名列前茅,也是第一届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以及“最佳艺术质量”奖的获奖电影。电影因它独特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成就而闻名——大量的奇特透视感的场景、梦境般的叠影画面以及著名的轨道摄影录制的“出轨”夜戏。《日出》这部无声电影可以有无数个理由被欣赏,穿越影史永不失其价值。

丈夫与“第三者”幻想城市美好生活的叠影画面(电影截图)

但即便在美学和技巧上颇有建树,电影却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潜文本,也是电影或者旅美导演茂瑙在影片中无意透露出的矛盾或冲突。主角三人的三角恋故事,流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是丈夫的“出轨”直至对妻子“谋杀”的场所。而当谋杀未遂,夫妻一同辗转来到城市,城市的五光十色便迅速让二人和好如初、信守当初婚姻许下的诺言。电影为描刻“城市的夜景”此刻达到前所未有的极致斑斓和理想。然而这一夜过后,电影又急转直下——返回乡村的夫妻二人遭受到生与死的灾难。电影这几下生硬的转折、明显的分裂感,一直持续直到影片最后朦胧的日出。

“夫妻”二人在代表着“乡村”的家中(电影截图)

城市的极致精彩与透视感奇特的艺术设计(电影截图)

这种分裂可以有一种解释。1920年代的美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前进,而美国人渐渐认为生活在城市要比在农村更加快乐刺激。更多本来生活在农村的人向城市迁移,城乡人口差距开始逐渐拉近。而放眼当时美国的电影制作以及电影市场,首先,由于电影院毋庸置疑都是位于城市当中,其中播放的电影理所应当要歌颂城市。而“明星制”刚刚萌芽的电影产业,大多都靠“色诱力”强的女星来拉拢观众和票房。于是乎电影少不了要安排一两个“危险的女性角色”,最好是“来自城市的危险而又风光的女性角色”。

“第三者”、来自城市的女性角色(电影截图)

《日出》当中,Margaret Livingston饰演的女性来自城市、穿着时髦、打扮艳丽,但同时她也是破坏婚姻“危险”的化身,不断挑逗着观影者的神经和欲望。据说在茂瑙和编剧Carl Mayer的第一稿故事里并没有“城市女子”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是老板福克斯建议并修改的。同样的观感出现在占据影片一半时长的“城市风貌”当中,这里面几乎看不到丝毫悲伤的情绪,或者说几乎看不到茂瑙的个人风格。这也极有可能是福克斯有意干涉为之,可能害怕过分消极的“德国风格”会影响到影片发售情况。于是乎,《日出》当中所有最阴暗的人物冲突都在乡村里,所有场景诡谲、情绪哀伤的茂瑙个人风格也都在那个破败而多灾多难的城市之外。仿佛只有加州的烈日落山后,昼伏夜出的“诺斯费拉图”才会开始行动。

即便电影分裂如此,《日出》给当时美国影坛的印象仍然是独特的、“艺术造诣高”的。不论从什么角度,我们都很难去质疑《日出》的杰出,尤其是置于无声电影坐标当中,让所有看过它的人都不停感叹电影无声也能如此美妙,相较之下有声电影却苍白许多。著名女性影评人Molly Haskell曾经说过(一个大概的意思):茂瑙的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正如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对立,可更多的,后者是前者经常去追寻的一种理想的避难所。

(部分史实资料来自于David Thomson所著《The Big Screen》和维基百科)

 3 ) 夜里朦朦

耐着性子看下去。有了收获。只想要看看能给予足够感受的影片。主角么,故事么,都不计较。
故事说不上太好。但是我想看默片的享受是在于,不用拘限于对白的框架,通过人物的眉宇之间,能收获的何止一盘。
看到眼里淌着泪的The man,这难过,忏悔渗出眼睛,而手有着安慰。我想女性的确分为两种或三种,一种是极尽全力的刻薄,一种为生活平淡里的调节品,一种是安然的覆盖生性。我想那个“可爱的新娘”是属于后者。两句的“别害怕我”,在屏幕看着,如果我能帮个什么忙,我真愿意,替The man安慰一番。
The woman感激着一切,感受着这美好的转变,足够忍耐,足够可爱。看得我心化得如她的微笑,在夜归的电车上,哪怕是一盏灯火,都了表大家的心意。
夜色朦朦,走上路,过条河。期待他的吻。

 4 ) 何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爱情片

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茂瑙(1888——1931)的默片,总是看不厌,隔段时间就会看看。《吸血僵尸》《最后一笑》《禁忌》都是他的经典之作。而被奉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爱情片就是他拍于1925年的《日出》,被英国权威杂志《视与听》评为世界十大经典片之一。该片在第一届奥斯卡奖项上就获得过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和艺术质量特别奖。

茂瑙于1926年加入好莱坞,《日出》是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1931年他为了挣脱好莱坞的束缚,与弗拉哈迪一起在浩瀚的太平洋塔希提小岛拍出了轰动国际影坛的《禁忌》。得承认,这是我看过拍得最美最令人心碎的默片,乃集大成的诗画片的绝世之作。而这,只说《日出》。

《日出》改编自赫尔曼·苏德曼的小说《狄尔西特的旅行》,自始至终体现了诗意影片的所有元素,亦充满了救赎的意味。夜阑人静的静谧湖面、浓雾笼罩的草屋、呀呀稚童不停抓闹的手指、老人一惊一乍的表情、城市女轻狂的口哨、窗花透过的剪影、静寂泥沼中奔跑的水花、叮当电车奔驰在山野、城市流动的人群车流以及暴风骤雨下的一叶小舟等等,都如一行行诗画跃动在观众面前。

而长镜头、移动镜头的相互交叉及近景、远景与叠影的稳定运用,都让影片萦绕在一个平缓、安详又波澜不惊的氛围中。而柔和光线所呈现的精致、散淡和简约,即或这部影片已过近百年,仍无懈可击,足可成为光影运用的最佳范例。

当然,我们还别忘了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那些简朴、阵痛又浓烈的爱情故事。乡间年轻的农夫(乔治·奥布里恩出演),本有一个深爱他漂亮又贤惠的妻子(珍妮·特盖纳出演),偏他走火入魔,爱上了一个勾魂的城市女,相约制造一起水上事故,让农夫借出游为名来淹死妻子,以达到双飞的目的。在静谧的河面上,他看到柔弱的妻子终不忍下手,妻子却发现了他的狠心伎俩,而伤心的逃上岸,并跳上了刚开来的一辆电动火车,小伙也一路追悔莫及地跑上去。

到了茫茫人海的大城市,如同一对可怜入林的孤鸟,从参加人家婚礼的教堂出来后,她终于原谅他了。接下来的一天,他俩一起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光了所有的钱,在欢呼雀跃的城市人面前,二人跳了激动人心的农家舞,出来后,他理了发,照了有生以来的夫妻亲吻照。这是照相师偷拍下来的,他说你是我今年见过的最美新娘。妻子的俏皮可爱,越发激起了农夫的深爱。他俩决定趁着月华的夜色划船渡河回家。

在宁静的河面上,他轻轻地划着船,而她抱着鲜花幸福的睡着了。哪知飓风来临,小船被打翻,尽管他奋力保护她,但船还是被巨浪冲走打散。被冲上岸的他忙叫来村里人呼救,可无济于事,只找到他之前抱上船两捆已散失的柴杆。他痛哭失声。

这时,城市女以为他实现了计划,就如往常一样吹起了口哨,怒中火烧的他上来紧紧掐住她,这时听到老人喊他说你的妻子找到了找到了,他听到立马松手转身跑去(好在松手及时,否则城市女也不会安然无恙的独自离开村子)。妻子被一个不愿放弃的老头救了,幸亏他那两捆曾想淹死她的柴杆,才让她得以在水中挣扎漂流。第二天,日出了,幼子吮吸着小手指,他俩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而经历暴风雨后的爱情将更长久。

令人痛心的是,在1931年茂瑙拍完《禁忌》首映前的一周死于车祸,终年才43岁。如同2012年1月25日安哲罗普洛斯被摩托车撞倒不幸身故一样,大师们(包括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普通人一样离去,却留给我们无尽的伤怀。遗憾的是他们的生命戛然而止而不能拍摄更多的好电影,欣慰的是他们拍出的诸多好电影留给我们慢慢抚平时光的伤痛。

2013、8、2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5 ) 短评不够短16

首先是以叠印作为操控全局的方针,开篇手绘字幕卡转实拍镜头定场,随后两张叠印砸脸表流动时间。在男主前往湖畔与摩登女幽会的场景中,月光、浓雾、树梢遮挡以及对都市的憧憬彼此交融,影片置入奇幻时间。演员以痉挛般的动作进行舞蹈与拥吻,同时,夜空中叠印以风格化的幻想:假透视街道、霓虹灯装饰、手绘背景板、摆动的聚光灯束、快节奏摇摄、乐队与舞者共同组成光彩炫目的都市。而在筹备暗杀的段落中,由于秘密计划男主不时陷入道德焦虑,负罪感引发的心理争斗以及妻子隐忍的个性都要求一种更为克制含蓄的表演(这在计划实施前一段时间最为突出),同时画面中以摩登女幽灵与湖水的叠印传达人物情绪。幽会与筹备两段因此呈现较大的风格差异,同时也宣示着好莱坞对同时期欧陆两股风格源流强大的吸纳能力。此外,在前往城市的列车上,一面玻璃隔开被摄人物和摄影机,观众在摄影机侧便能同时看见人物与映入玻璃的窗外风景的倒影,这构成一种实体的光学叠印(《雪国》中也有眼睛与窗外灯火的叠印),但没看出什么作用,车里太挤了可能。湖面场景中,男女主搭乘小舟时,一只计划外的狗意外闯进画面,提供影片短暂的悬疑点,也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不曾提供动机也未曾言明地,狗似乎洞悉了男主的秘密计划,这种超人的力量对男主备受煎熬的内心进行审判;湖面群起的水鸟使女主感到不安;最后的列车铃,显而易见也作为道德警铃阻止了男主的行凶动作,茂瑙并没有通过扭曲场景或镜头外化人物主观性,而是以一种传统戏剧中对符号的运用来合理化男女主心理转变,此外,在进入都市游历的情节中,教堂的钟声引导男女主进入婚礼现场,也见证了二人的和解,矛盾的解决按面包-鲜花-泪水-钟声循序渐进,这几个符号应该不是乱设的但我看不大出来。茂瑙对同一符号的戏剧式活用在《最卑贱的人》中便有所显露(外套),影片中的灯芯草从杀妻计划的一环到风暴中妻子求生工具的转变也承载的相似的戏剧化功能。有趣的是这个故事以都市人到乡村度假引发矛盾,却在村中的夫妻去往城市度假解决矛盾,结尾也可以视为多结局的,妻子活命与否、都市女郎被掐死与否,假如妻子或都市女死了男主又该面临怎样的审判,各指向全然不同的解读。记得片尾字幕滚完恰好赶上当天日出,可惜也没看着

 6 ) 有声片之前,一切都显得与神更亲近

茂瑙,德国表现主义大师,20年代拍摄《诺斯费拉图》,与编剧卡尔梅育合作拍摄室内剧《最卑贱的人》,海外放映后广受好评,也因此被好莱坞发掘。本片是茂瑙与福克斯签订合约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据《世界电影史》评述,是该公司1927年成本最高的影片——上映后却获利平平。

但《日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不仅使得约翰·福特等人深受鼓舞,也将德国电影的独特风格引入好莱坞。尽管经典电影史读本往往会归纳出风格和特征来区分各个国家的电影,以便进行历史分期,但不论是技巧或是技术,融合都显得更为普遍,并且无可避免——打破范式又深入其中,甚至早于新浪潮导演对希区柯克的评价。以本片为范本,不仅可以发现德国表现主义的阴郁、构图,早期喜剧默片的肢体运动和表情设计,好莱坞情节剧的流畅剪辑、必不可少的大团圆结局。这些特征相得益彰,让这部默片显得动人至艺术,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将默片的魅力最大化。

1、电影技巧

叠印,不断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时刻出现,用绝对外化的画面的方式使观众理解。收放自如剪切进字幕中间,仿佛调节情绪的按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夫妻进城之后走出结婚礼堂——仿佛又结了一次婚,他们高兴的像走入了幸福深处,花朵、辽阔、明媚,直到喇叭声渐起,却发现原来不自觉已经闯入路口中央,这个段落的表现方式是在胶片上做文章,人物与背景贴合,再分离,幻想打破滑落进现实,余韵却已经使我们都明白,丈夫已经痛改前非,他们的心彼此相连。

景别交错,移动摄影,为了突出人物淡化周围环境,特写表情,雨夜那一段的光影交织,泰坦尼克号借尸还魂。

2、默片美感

每当看到心动的默片,我就会想起巴赞说的“完整电影的神话”,曾经在无声向有声时代迈进时坚不可摧的理论,而时光流转,当电影技术已经摧枯拉朽,vr、120帧层出不穷且从不止步,回看1927年的默片,却以他的“残缺”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重新回到20年代。不管怎样,未来一直来,偶尔向过去投取一瞥,总依依不舍。

 短评

茂瑙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虽然票房不佳但影响很多导演,如约翰福特。值得一提是,在咖啡吧那一段。为了制造纵深。不惜人为的制造透视效果。如将地面抬高,眼前的灯泡改用大号,使用矮小的群众演员等等。另外,茂瑙为了怀念自己的深爱挚友也是恋人(同性)而改名为茂瑙这件事真是太浪漫了。

5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纯粹的好电影,作为默片我甚至觉得片长过短意犹未尽,一个感人的救赎故事以及令人目瞪口呆的影像,精致的幽默,还是一出华丽的城市幻想曲,两个主角太棒了,我作为观众为他们高兴、担心、难过、愤怒、又回到喜悦,这大概就是完美的电影的一个门派吧。

10分钟前
  • TWY
  • 力荐

电影在开头的情节上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很成功,但后面的剧情夹杂了许多的喜剧元素,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电影的摄影在当时算非常厉害,其中一个男主角在沼泽中行走去幽会的一个跟踪拍摄最为出色——一个客观性的镜头到主观镜头的自然过渡。

12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现在谁还会用狗的咆哮、疯狂来预示不安,谁会用涂黑眼袋来象征人的黑暗,谁会给大笑的主人公特写,谁还会关注在灾难发生前重归于好的夫妻,谁还会安排让观众误以为主人公死去,然后又被一个好心的、不放弃希望农家老伯救起的情节,谁还会用“日出”代表美好。

15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茂瑙代表作,影史最佳默片之一。①融合德国表现主义与好莱坞古典特质,处处可见欧美互动;②与情妇幽会的长镜头包含主客观视角切换,调度妙绝;③情节悲喜交加,感染力极强,无头雕像,醉酒小猪,结尾拥吻与日出;④叠印与多重曝光外化情绪,大赞;⑤配乐令人动容,摄影美如画;⑥教堂圣光与摇曳律动光影。(9.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B+】①剪辑流畅的难以相信这是默片时代的作品②卡梅隆借鉴了大量元素移植到泰坦尼克号里,没有的话我吃翔③我认为电影从无声变成有声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找不回来的。

2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总感觉这部电影的创作点有些过于阴暗,更像一出十足的黑色电影,丝毫看不出让人感动的点,如果你爱的人有过杀你的念头,你还能熟视无睹地爱下去吗,我觉得很多人都不会有这么强大,我爱你但我想杀你,与你共枕的人都这么可怕,而你还想与他过下去,实属理解无能,最好的结局就是妻子意外丧生,是对这个有过歹念的男人最好的回答,而不是用团圆来化解,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丈夫还会不会有下一次鬼迷心窍被邪恶侵袭的时候,暂时对创作的动机接受无能。

25分钟前
  • 炯之
  • 还行

啊,我的评论被折叠了,还有4个没用,骄傲受不了怒删了。贴这儿吧,十颗星解释一下→ http://www.douban.com/note/283013556/ ★★★★★★★★★★

30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电影史:充满了表现主义笔触的德国式场面调度。1927年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首届影后得主,茂瑙到好莱坞之后在好莱坞体系下的尝试。11分钟时的推进移动长镜头接连呈现3个视角,叠影、双重曝光、对比蒙太奇、跟拍、变焦、跳切转镜、多层胶片剪辑,充满了一种如梦似幻感。技术层面在那个时代都是创新,随便哪一段都是今天的影史教材。9

3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有爱不会死,这是好莱坞始终为爱情故事定下的基调。男女主角在马路中央接吻不会被撞,最后女主角也不会被淹死。就像同样是默片时代的《七重天》那样男主角在战争中死亡依然可以死而复生,或者是现代的动作喜剧《斯密斯夫妇》那样在枪林弹雨中也可以安然无恙,只要夫妻之间有爱情,他们就不会死。

34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临渊下返照的爱,是人间最美的回光。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默片,每一秒都像情与艺的结晶;它亦是一部诠释初心的电影,在戏内书写了爱的初心,在戏外象征着电影的初心。

3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德国表现主义和好莱坞通俗爱情剧的完美合体。主客观长镜头连续切换,茂瑙对于场面调度的掌控力极强;爱的分分合合,迷你断臂雕像/嗜酒黑猪/片尾拥吻看日出/海上遇浪,舟上寻妻;多重曝光+叠影,配乐悠扬美妙外放情绪,教堂宣誓催人泪下,好感人的默片。

44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观看《日出》,你会忽然意识到小津美学的源头。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里表现出浓烈的保守主义倾向,对城市和城市女人的妖魔化处理、男人在传统家庭伦理和现代社会间的选择、女性形象的处理,这些都是20年代末保守思潮的体现,更不用说整个故事就是德莱赛《美国的悲剧》的团圆化处理。但在晚期默片时代电影技法和声音处理的极大进步下,这一切都不再重要了。影片最神奇的段落不是各种叠画的应用,而是电车上男女之间那段无言的场景。茂瑙在二人身上找到了无尽的情感诗意,而这正是后来保守派的小津在生活画面里一直能成功捕捉到的人性力量。怪不得他那么喜欢拍火车,铁路旅行本来就是很电影化的经验嘛。

4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人心如此善变,让你猝不及防。即使最后给人希望,但细思总是恐怖。

4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开头如此平淡的一个婚外恋故事到后段却能如此波澜壮阔、直至结尾的升华。城市和乡村,情人与妻子,谋杀与拯救。杀妻(对乡村生活的厌弃)与救妻(对原有生活秩序的超越性回归),演绎了人生中最常见的否定之否定。影片也成功的展现了爱情中隐藏的杀与恕。人之为人,繁复至斯,简单至斯。

5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好莱坞经典通俗剧与德国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故事一气呵成,技术更是真大牛,一九二七年的遮罩给我看傻了。

5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开头几分钟还以为是黑色片,没想到是我看过的一出最无言的浪漫啊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原来跪着看完毫不夸张。经典就是永不过时,时看时新,每看必收获。除开电影语言的登峰造极,情节也是意趣盎然,甩现在的大路货N条高速公路。

59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这样的电影会让你觉得电影无声其实也没什么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太牛逼了了了了了,太感人了了了了了

1小时前
  • SWX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