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

大陆剧大陆2003

主演:周迅  李亚鹏  王学兵  李霞  陈思诚  彭心宜  

导演:王丁

 剧照

海滩 剧照 NO.1海滩 剧照 NO.2海滩 剧照 NO.3海滩 剧照 NO.4海滩 剧照 NO.5海滩 剧照 NO.6海滩 剧照 NO.13海滩 剧照 NO.14海滩 剧照 NO.15海滩 剧照 NO.16海滩 剧照 NO.17海滩 剧照 NO.18海滩 剧照 NO.19海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2:52

详细剧情

  小鹏(李亚鹏 饰)是一名事业有成的都市白领,和女友林茜(李霞 饰)交往多年,两人之间的感情十分稳定。林茜想要结婚,可小鹏的心中却对此充满了疑虑,经不住林茜三番五次的催促,小鹏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旭日海滩,去那里寻找很久没有联系的父亲。  小鹏的父亲热爱大海,因而忽略的家庭,这让小鹏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这不,刚刚见面没多久,父子两人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在加油站,小鹏偶遇了名为阿童(周迅 饰)的员工,便将气撒在了她的头上,导致阿童丢了工作。之后,小鹏事业受挫,爱情亦不如意,与此同时,他接到了来自故乡的电话,说小鹏的父亲出海之后再未归家,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长篇影评

 1 ) 三刷杨德昌电影《海滩的一天》,才看懂林佳莉的“自私”

第三次看《海滩的一天》,每一次看观感都不一样。

也对女主林佳莉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认知。

第一遍看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男人有钱了都会变坏,如果不是跟着阿财,德伟可能不会变成后来的那样。

第二遍看,感觉佳莉也有点奇怪,她虽然是乖乖女,可为什么总跟欣欣这样的坏女孩玩到一处去?德伟这样的老实人,怎么会跟花天酒地的阿财混成哥们?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一类人呢。当德伟和佳莉婚姻出现问题,没有人能给他们一个好的建议。

阿财建议德伟“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欣欣给佳莉介绍新的男生平平认识。可能无论第几遍看, 这部电影中的婚姻观和责任边界感都比较弱,或许这也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一点。

第三遍看,认为佳莉实在是自私。

阿财最后的话不过是助长了她内心的自由女性之魂,说出了她一直以来游移不定的事情。

这样一看,阿财实在是聪明人,他看懂了德伟,更看懂了佳莉。阿财虽然有过很多女朋友,但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过来找他的麻烦,纠缠于他,证明他对女人还是厚道的。

阿财对待兄弟也足够义气,德伟跟了他干公司,他给足够的薪水,给了德伟家买房买车请佣人的条件。

以下从几点来分析林佳莉对德伟和对朋友的漠视,以及对于家庭的无视。

1,德伟的遗物佳莉没办法确认。

正常一个家庭主妇,就算再怎么无视家里的事,丈夫的贴身物品,应该多少是知道的。

可是海边的大叔接连拿出好几样疑似德伟的遗物,佳莉竟然一样都不能确定。影片中佳莉说好几天都没见到德伟,如果只是几天没见,怎么连丈夫这些贴身物品一样都不了解呢?

况且德伟服用抗抑郁的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连德伟的情妇都知道德伟服药的事,但是佳莉作为德伟的妻子,连德伟服药,平时的护肤用品,这些一概都不知道。

那么佳莉平时在做些什么呢?她真的有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吗?

2,直到结局,佳莉都没发现,德伟的那一通没打通的电话是因为佣人占用了电话。

阿财的公司初创,事情比较多,德伟需要经常加班应酬。佳莉就让德伟以后应酬了给她打电话,那一天也是德伟和佳莉结婚的三周年。可是那一天德伟电话都不知打了多少,从公司打到酒厅,都始终没有打通电话。

回家之后,德伟没有问佳莉为什么没接到电话。佳莉也没有问德伟为什么没打电话。两人都把电话这件事给忘了,只是后来德伟就再没给家里打过电话。

家里的电话那天为什么占线只有佣人知道,也只有佣人在意电话的问题,德伟和佳莉都丝毫不关心。那之后家中电话基本上就是佣人包办使用了。

佳莉和德伟说家里很多事也需要她来做,但仅仅打电话这件事情,佳莉一直也没发现。佣人对佳莉的态度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佣人对德伟很尊敬,但是对佳莉却不是很尊敬,因为佳莉在家里几乎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买买菜做做饭,学学插花。佣人偷用家里座机应该也不止一回了,可是佳莉却一次都没发现。

这多少说明了佳莉对德伟和对家里事情的不关心。佳莉控诉德伟一点都不关心自己,那么她又有多关心德伟呢?她知道德伟工作内容是什么吗?德伟爱吃什么,他平时护肤品生活用品是什么吗?

佳莉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她没有想到为德伟准备什么惊喜,减轻什么压力,只是追问德伟做了些什么。有了些空闲时间,就去报插花的班,去学习插花。

德伟回家晚了,佳莉会怀疑德伟。但是德伟往家里打不通电话,他从来不怀疑佳莉。这是佳莉的多疑与对德伟的不信任。

德伟虽然是个老实人,可是也从一些争吵中能够察觉他其实很不满佳莉婚后对他做事情方式方法的控制。

3,佳莉的翻译水平很烂。

不知道有没有记得,在佳莉和德伟刚结婚的时候,她也曾外出工作。佳莉是外文系的,她应该是学习英语的。毕业后找了一家翻译社的工作,但是她的工作能力堪忧,被老板骂:

“林佳莉你不是外文系毕业的吗,我想我不必告诉你怎么翻吧!”

这就说明林佳莉没有在工作和学习上太过花心思钻研,她之前也说过自己的学习就是随大流,大家学什么她也学什么,大家考什么她也考什么,相当没有主见。

佳莉其实一直没有获得人格上的独立,没有自己的想法,从小是被家里的想法推着走,长大了之后是依赖德伟,始终没有自己生活的能力。

4,佳莉爱德伟吗?

这个问题我看了三遍,也没有看明白。

佳莉开始是喜欢德伟的老实,好控制,后来结婚了,喜欢德伟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感觉,可是她有给过德伟什么,愿意为德伟放弃些什么吗?

好像没有,如果真的爱德伟,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条件之后,她和德伟没有要个孩子呢?佳莉后来也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幸福。

可是不幸福的人多了去了,佳莉的好朋友欣欣,她生孩子是因为感觉到了幸福,感觉到以后的生活会幸福吗?可能也并不是吧。

所以佳莉的一切选择实际都是过多的自我保护的结果。

适当的自我保护是应该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让身边挚爱的人都远离自己。

5,佳莉对原生家庭的付出

有很多回忆的镜头是一直穿插着佳莉的童年的,可以看得出,佳莉从小其实生活得还是比较幸福的,父母之间也没有怎么吵闹过,生活条件也是一直比较优渥的。

唯一给佳莉心里造成阴影的可能就是父亲的出轨和母亲的隐忍。

哥哥学习了他不喜欢的医学专业,毕业之后就接手了父亲的医馆。哥哥选择了不喜欢的人结婚,结婚之后共同管理医馆,两家医馆联营。

其实哥哥佳森是一直帮着妹妹抵挡住了风雨,为她撑伞。佳莉结婚之后就没有再回过家,更别提对父母的照顾,和帮医馆的忙。也直到父亲生病离世,佳莉才回到家看看家里,家里的大嫂虽然想表现友好,可还是和佳莉很有距离,外甥很害怕佳莉。

为什么佳莉和家人都变得如此淡漠?因为她没有对原生家庭付出,前途和经济上的支持她没有给过,家人的帮助她更没有。可是哥哥从未埋怨过她,母亲也没有,德伟前期也是努力给她创造幸福优渥的生活条件,从这些外在的条件来看,佳莉其实生活得非常幸福。

但是佳莉感觉不到这些幸福,陪伴在她周围的人就好像工具人一般,那么她的幸福就只能从自身上寻找。

————

印象很深的是林佳莉那一段“不了解自己”的论述,她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话可以变得越来越说,是因为后来已经足够了解到不需要说话就能理解彼此的心意吗。

佳森在离世之前想要再重新活一次,可是在《一一》中,男主却觉得再活一次也没什么必要,因为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杨德昌导演在《海滩的一天》里的“重新活一次”的愿望,在《一一》中给了回答。

人生中,我们可能也会有很多次“再重新选择一次”的想法,可是到了某个年龄段回望过去,就能看明白自己,懂得再重新选择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差别的结果。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海滩的一天》可以算是一部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可是,你也可以说她是一部家庭衰亡史和悲剧史,这么多人的付出,就只为林佳莉的觉醒献祭。

(PS:这部电影每次观看的难过程度都比前一次更高,适合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看。)

 2 ) 一杯咖啡談話 交待台灣歷史

 《海灘的一天》大氣魄 尤如史詩

  有幸在1983年便於香港大空館看到楊德昌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167分鐘),該部電影層層的結構、豐富的內容,娓娓道來的故事,極具感染力量,當時所感覺的震撼,至今仍然留在心中。在25年後的今天,於香港藝術中心再看這部中國電影經典一次,細節地方看得清楚,充份感受這部電影的力量,更覺得楊德昌編和導功力膨湃厲害。

  楊德昌在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便表現自己的特長,故事結構層層叠叠,情節豐富,人物刻劃深入。他藉一個家庭來寫台灣的社會和它的歷史,氣魄甚大,尤如寫一首史詩。

  電影中心是個台南四人家庭,父親是留學日本的老醫生,兒子是在台灣本土訓練出來的醫生。這個生活在日式大屋裡的家庭父權當道,嚴厲的父親尤如一言堂主,一個臉色已令全家上下的人心驚膽戰。他要他的一對小兒女乖乖認真聽西洋古典音樂。到兒女長大後,他要他的兒子當他的診所(在台灣叫「醫院」)的接班人,並且安排兒女的婚事。

  楊德昌鏡頭下這個台南家庭便是台灣這個社會的縮影,日本文化影響深深根植在那裡。這部電影的內容便是交待這個堅固的家庭一步一步走向崩潰瓦解,而電影的主角是由張艾嘉飾演的女兒,她違抗父命、離家出走,在台北經濟起飛的時候與事業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司高層人員私訂終身。突然有一天,她接到警方電話,說在偏僻海灘發現她丈夫的精神藥物,懷疑他已沉在海中。影片最後其實沒有交待那失蹤的丈夫是否真的死在大海裡,但卻強調了一點:那個天真可愛的女孩今天已變為成熟的婦人。

  楊德昌以很多細微情節,一點一點的鋪排小女孩轉變為成熟婦人,十分有說服力。在楊德昌經營下,這個女孩逐漸成長轉變,多少與台灣歷史發展呼應,該個海島經過陣痛、多次磨練,而演變成為自立自主的地方。

  楊德昌擅用鏡頭說話,他經營的畫面,不著跡交待出豐富的內容,例如片中那間台南日式大屋,便充份表現父權社會、強權人治的氛圍,以及該家人的教育修養。女兒在雨夜出走那場戲,處理十分精采,在月光燈照下,女兒出走的影子打在日式房屋的紙屏風上,而睡在房間塌塌米上的母親察覺到那個影子,卻不起來反應,明顯是接受女兒出走。這個細節安排包含千言萬語,真令人感動。
  女兒出走,原來有前因,影片裡有詳細交待,原來小女兒曾目睹父親非禮自己診所的護士,又曾目睹自己的父母怎樣遺走那個被強暴了的護士。一切前因後果都在無聲畫面中交待,而無聲的力量更勝有聲。這個原本有兩個醫生的四人家庭後來全面破裂,而生意興隆的診所亦要結束,整個過程令人入信。

  這部電影以倒鈙方式來交待整個故事,楊德昌巧妙設計留學奧地利的鋼琴家(胡茵夢飾演)回台灣演出,在演出前跟昔日戀人的妹妹(也就是張艾嘉)飲咖啡見面,電影開始不久她們便坐下來交談,到該兩人分手,電影也便結束。這部長167分鐘的電影,我感覺片中沒有一個畫面是多餘、是無意義的,楊德昌能做到這個成績,盡見他的苦心和功力。他在1983年完成他的第一部長片,便已經奠定他在華語電影歷史的地位,這樣的情況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是少見。
  片中各演員都稱職,胡茵夢在這部電影所表現的氣質,恰如其份,由於她的電影作品不多,所以她更令這部電影增添傳奇。這部電影美術設計方面亦不錯,大概是楊德昌親力親為的結果,而攝影由張惠恭與第一次拍電影的杜可風負責,也表現良好。可惜今回看這部電影,已發現拷貝褪色,看來此部電影將來不可能以最佳狀態流傳下去。

  另外,今回重看此片時才發現,香港林敏怡為這部電影做音樂,清新有餘,然而感染力量並不足,或許當時製作預算不够、或者製作時間不足,又或者具備才華的她剛從外國學成歸來,畢竟配樂經驗仍未够。我相信如果這部電影是由後來的林敏怡做音樂的話,效果肯定會更好。 (完)
  

 3 ) 细说杨德昌电影《海滩的一天》:有的不仅仅是比林青霞更美的女人

杨德昌的电影,基本上是不用在意豆瓣的评分的,要注意的是豆瓣上的评论。

在豆瓣上,每部杨德昌的电影背后,都有肉眼可见的说画质的问题。

甚至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中,很多小伙伴评论早前在看《牯岭街》的时候,

电影院内一片漆黑,但是台下的观众都在讨论这部电影讨论得热火朝天,这种画面不禁让人好笑。

因为杨德昌早期的电影基本需要修复,没有修复前,大家能看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黑暗。

幸运地是,我看到的杨德昌电影都是修复版的,很清晰;

这也意味着一种遗憾,我认识到杨德昌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看了《恐怖分子》,我以为这是我认为最喜欢杨德昌的电影,没有之一。但是看到《海滩的一天》我艰难的再次摧毁了自己,这个才是最爱,没有之一。

【三重叙事方式】

这部电影用了很文学性的讲述方式——倒叙

尽管影片时长166分钟,却全程抓住观众兴趣,丝毫不觉得乏味。

但是却又不仅仅是倒叙,还有倒叙中的倒叙,倒叙中的插叙。

如果按照时空来划分,则是现在的时空,回忆时空中的回忆,还有讲话中的回忆时空。

几段时空交叉在一起,却丝毫不显凌乱。

杨德昌在《恐怖分子》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方式,只是《恐怖分子》中的手法更显老道与纯熟。

在《恐怖分子》同样的场景,在现场的这场戏中插入过去相同场景时的声音,

例如在影片中前后出现女主独自一人在家,电话铃声响了的镜头。

在第一次,电话铃响之后,女主赶忙去接;

在第二次,女主准备离开这个地方,却插入了之前电话铃响的声音。

这里的妙用不仅仅是暗示了女主离开的原因,还巧妙地串联了两个时空。

倒叙,也就是电影中常说的“闪回”叙事方式,一般是当摄影机对准某个人的眼部或面部做特写的时候,

插入一段关于这个人的过去的回忆。

不过这种看似真实的“回忆”其实具有欺瞒性,有些注重细节的导演会安排几段闪回,

例如在悬疑类电影中,在第一段闪回时,让你以为这个人是个凶手;

但是随后再对第一段闪回进行补充,让你觉得是自己以为错了,那个人其实才是凶手……

这种方式其实是来源于西方流派,杨德昌出色的地方在于保持着叙事的完整性,

不至于沦为让人费解的“纯粹意识流”。

在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作品《八部半》就是这样,毫无预警的插入主角的童年或者以往的一段回忆,

有时让人完全分不清这是现在还是过去,还是梦中的场景?

(但这绝不是《八部半》的不足,这点以后再细说。)

【《海滩的一天》中表现的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的宿命】

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刚开始会有点日式家庭的感觉,刚看完甚至有种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既视感。

都是逃不开的家庭的宿命,无论怎么逃,无论到哪儿,都躲不开原生家庭对心灵造成的阴影。

女主从小就看到出轨的爸爸,于是她不相信爸爸,婚姻一定要自己选择,

可是后来自己选择的也在纷杂的环境中出轨了。

父辈的那一代还是婚姻包办的思想,看的是门当户对。

而上一代的门当户对指的就是对方的家庭背景,他的个人学识,就业,长相性格这方面基本上不是特别在意,他们总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硬件条件却不易获得。

在我们进入社会许多年后,发现也确实如此,但是三观上的门当户对更为重要。

小伙伴看完以后跟我说,哎呀,他们台湾怎么那么落后啊,80年代还婚姻包办?

我笑着说,你别说80年代,就是现在我们大陆的某些地区还是婚姻包办呢,例如在福建莆田地区,

很多都是这样,女孩子嫁过去一般都是不让出去工作的,就在家里持家就行了。

【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

在电影中,经过这“海滩上的一天”,王佳莉长大了,开始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电影开场,就介绍了胡因梦饰演的那个角色,大学毕业以后就出国深造,一直练钢琴,拿奖,

除此之外,没什么故事。

但是在电影开场前没什么存在感的王佳莉,却是满脸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在王嘉莉没有离家出走,为自己的爱情跟自己的家庭对立前,谭蔚青一直是王佳莉自由向往的对象,她觉得像谭蔚青那样的女孩子真是自由自在的。

王佳莉在家中呆着,觉得像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安排,结婚生子。

大嫂在电影中表现得始终是痴痴呆呆的,一句话都没有,这不是她要的幸福。

所以她偷偷离家出走,希望结局能有所不同。

离家出走那一段拍摄一气呵成,有所不忍又义无反顾。

妈妈即使发现了,也没有阻拦,算是默许了女儿的行为,希望她不要步自己的后尘。

影片中的两段舞蹈的不同,大概相隔了7,8年左右,也恰恰应征了台湾将近10年的社会变迁。

这部电影用生活小事,在影片中以小见大的默默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史诗级的表现如此地漫不经心,甚至让人毫无察觉。

也许,当我们自己在经历具有历史性的一刻的时候,也就像洪流中翻滚的小石子,只能随着水流被冲向四面八方,等待潮水过去后,才能回味出一点滋味。

【张艾嘉与胡因梦】

此片拍摄正直台湾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张艾嘉饰演的王佳莉就是代表,

从学生时代到家庭式的婚姻包办,到结婚后一段时期介于不工作与等待总是加班的丈夫的迷茫,

再到反省自身,找到独立的自己,成为职场精英,每一个形象刻画得都入木三分。

看完电影好像过完了一辈子。

这部电影神奇的地方在于,张艾嘉的年龄与心情的表现都让人无可挑剔,学生时代的她眼神都透露出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碰到的各种生活问题,让她的眼神逐渐犹豫。

在面对家庭问题,感到无解的时候,这时她也碰到寂寞中的诱惑,她换了个泡面的爆炸头,

这个发型反映了成熟,反映了她内心极其想要改变,也反映了她纠结的内心。

从学生时候的张艾嘉,到职场精英中的张艾嘉,变化的不仅仅是眼神发型穿着,是确确实实让人感到了年岁的变迁,演员的演技和化妆在这部电影中展露无疑。

甚至让人惊叹,这真的不是在演员十几岁和三十多岁的时候拍摄的吗?

胡因梦的出场非常惊艳,优雅知性的女钢琴家,随后切换到过去的她,长发飘飘,标准的鹅蛋脸,

跟哥哥跳舞的那段,我有个大胆的想象,这真的不是在拍洗发水的广告吗?!

有人把胡因梦跟林青霞相比,觉得二人的美貌相差无几,看完电影后觉得传言不虚。

怎么会有这么标致的人,怎么可以美成这个样子?!

随后查了胡因梦的资料,有两条介绍让这个女人充满了神秘感:

1,35岁不接任何演艺作品;

2,前夫李敖。

她还是个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生命的不可思议》中记录了她降临世界的神奇经历。

【看似无解的婚姻生活】

在王佳莉的大哥弥留之际,他们曾有过一次聊天。

哥哥佳森说自己的错误就是太信任了父亲,尽管不是那么喜欢医学,还是一辈子呆在了小医馆里,娶了自己不爱的但是门当户对的女人,最后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他也成为一个被社会的淘汰的对象。

但是这时候王佳莉说自己的婚姻,最大的错误就是太不信任自己的丈夫,如果再来一次,

自己一定要学会完全信任别人。

哥哥佳森告诉她,永远不要盲目信任任何人。

这好像看似无解的问题,到底是要信任别人,还是不信任呢?

哥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定要信任自己。

不管选择相信不相信,都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佳森在弥留之际,还想再好好看一遍这个世界,如果有可能,想要再次经历一次。

也许佳森当初选择抗争到底,他会跟谭蔚菁在一起,只是两个人的生活也许会平淡,也许会清贫,但是总还是快乐的。

快乐是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那么王佳莉呢?

我说好像王佳莉当初偷跑出来,但还是没有找到自由,丈夫德伟不知所踪,甚至是死了,

还不是悲剧?

走或者不走,她都走不出那个命运设定的怪圈。

笼子里的鸟像家里的每一个人,小佳莉是,妈妈是,佳森是,作为家长权力代表的爸爸也是。

但是朋友看完后觉得王佳莉已经自我救赎了,经过海滩上的一天,她彻底独立了。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丈夫德伟必须失踪,必须死,这样她才能够发现自我,找到真正的自我,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丈夫德伟到底是死了,还是失踪了?】

其实就像阿财在海滩上对佳莉说的那样,德伟存在不存在对他们的生活都不会有任何影响了。

不过在影片中只有德伟的形象显得比较单薄,有点脸谱化,唯一显得形象稍微立体一点的就是在德伟不停地打电话中。

阿财说公司根本没有那么忙,为什么德伟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德伟一直加班?

但是也渐渐明白了,即使工作没有那么多,德伟还是要一直跟在阿财身边。

如果他不跟在阿财身边,如果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阿财怎么放心让他做总经理,

把那么多钱款交给他处理?

这就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巨大的嘲讽,看似不是工作的工作才占用了最多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

现在很多公司里的高层整天加班,相信都是被这个矛盾和嘲讽所羁绊,所束缚。

明明他们的工作很少,但是跟所有人都要搞好关系,而关系这个东西才是最花时间的。

通过自己的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爱情,决定自己的婚姻。

随后又因为自己的多疑,间接导致了德伟的失踪,

王佳莉在海边终于获得了自由,她打破了那种所谓的家庭宿命,打破了轮回,

也说明自己的命运还是要自己去努力,相信自己,就可能冲破所谓的命运。

当然这个路程很长,有得必有失,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德伟就是她所失去的东西。

最珍贵的东西就要用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去换取,灰姑娘最终跟白马王子在一起了,但是却失去了自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开放式结局】

在80年代,《海滩的一天》就用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在当时的台湾是尤其先进的,

所以这部电影也是打开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

好像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每个人说的故事都不一样,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故事呢

我们不知道,但是真实的故事还重要吗?

这样的手法在《恐怖分子》中也有运用,而且运用的手法更加老辣。

很多人说《恐怖分子》是双结局,但是真正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只有一种结局。

那就是男主自杀了

不过导演让观众误以为可能有一种结局是男主把老婆和奸夫杀了,但这也只是男主的想象而已,

这是男主的理想,他想象自己终于勇猛一次,做一次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但是现实真相是懦弱的人始终懦弱,他最终能伤害的只有自己。

【杨德昌电影】

很多人说杨德昌的电影絮絮叨叨,始终的慢节奏,这样的4个小时电影还不如拍成电视剧。

我觉得不然,这样说实在是个误会,如果没有那么细致入微的铺垫,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夯实,

怎么能在电影进入高潮时发挥得游刃有余?

非要如此的细致入微,不然达不到这样的深入浅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看完觉得灵魂受到了重击我,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我却觉得是绵里藏针

在《牯岭街》中男主角小四给小明的那一刀,我感觉自己是杀人者,也是被杀者。

我被杀了,却说不出一句话。

人在悲伤到极致是寂静无声的,这是绝望的声音。

杨德昌的电影后劲是很大的,不是那种给你特别猛烈的一刀,而是杀人于无形,我觉得自己被温水煮青蛙。

也明白,像这样的导演就像一个默默站在幕后的人,什么都不说话,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候,

发出最致命的一声。

他太冷静,太洞明,太聪明。

每次看完杨德昌的电影,总觉得好像过完了一辈子,好久说不出一句话,

而后爆出一个粗口,牛逼!

抱歉,用如此粗俗的话来描述,但也找不出任何确切的词来表达。

觉得很累,虽然他在电影中从来不会给出任何答案,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答案的啊。

也正是这样,正是他让我看到生活的无解,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方向。

 4 ) 这个真的顶唔顺,艰难看完

因为买了杨导的一本书,所以最近打算先刷完杨导所有的导演再开始看书。目前只剩下两部早期作品了,《青梅竹马》和《海滩的一天》。《海滩的一天》因为有胡因梦,张艾嘉,所以我先选择刷的是这部。

一周前,地铁上刷完了前三十分钟,刚好停在胡因梦跟张艾嘉哥哥的那段情,观感还不错。构图,摄影很漂亮。年轻人的相处模式,也好过现在的青春片很多。胡因梦气质,颜值都绝佳,短发张艾嘉也很惊艳,清纯可人。1983年,张艾嘉一边在香港拍《最佳拍档》里的男人婆,泼辣搞笑,另一边回到台湾,拍起杨导的文艺片,毫不违和。当年的演员真是厉害。

今天下午正好有时间,看完了剩下的2个多小时。整个观影过程老实说,不很友好。后四分之一处很乏力,最后15分钟戏忍不住看进度条了。接下来我想试着从我个人(普通观众)的角度,说说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1,同样是慢慢的叙述,在《牯岭街》,在《一一》里,感觉就是一种行云流水,一种很自然的感觉。但这部戏里,我只觉得太慢了。张艾嘉跟他男友的独角戏,每每再加上一下大的场景,镜头总是慢慢的移动,真的太温吞了。

2,我对这个故事无感。女主为了男主离家出走,两个人终于结婚。结婚后一个是全职太太,一个是事业上奋力上进,后来又出一些幺蛾子。我不知道这种现实到底有多现实。我只知道杨导这次拍的让我提不起兴趣。我斗胆说一句,那话的杨导还不是“当代社会的解剖者”。只是把一个现象拍出来,而且大量的插叙,插叙里再回忆,倦到不行。

3,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阿财勉强算一个。后来先不说那两部传世经典,单《麻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都有一些鲜活的人物。这部戏里的主角,只有苍白的叙述。我始终无法跟任何一个角色共情。张艾嘉的老公,被阿财pua这一段,是我为数不多印象深刻的地方。阿财这个角色有点意思,口口声声说把男主当作好朋友,可一有事就急着提醒男主,我一定会公事公办,你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要给我丢脸,这是哪门子朋友。

4,故意写错信,给两个不同的女人,算是一个情节上的巧思,但也仅限于此了。

天才也需要成长,天才不是一蹴而就的。

 5 ) 一生在一部电影里讲完

总是奇怪杨德昌的电影怎么可以讲这么多东西,短短3个小时可以讲完人的一辈子;总是期待电影里的每个人替导演讲出人生的哲理,好回答我自己的疑问,但是分明那些话里包含着迷茫,包含着无奈。从片子里的每个人口中讲出的仿佛都是身边发生的故事,都是我们日思夜想,盘旋在脑中,踟蹰着,思考着的问题。婚姻,信任,诱惑,电影中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分崩离析的“我”,组装起来就成了你,我,他。
人,太信任一个人会怎么样,会失去,会得到。得得失失都是再正常的事,太在意得失,是永远不会前进的,这不是关键,我觉得关键是人要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之后不要后悔,这样,风风雨雨多少年后,你还能自信地面对生活。个人觉得佳莉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很糟,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很糟的。不会说佳莉若是早年在婚姻上听从父亲的安排,就一定会好到哪里去,个人觉得她和德伟的婚姻不是错误的,(婚姻本就是错误——非诚勿扰)。快乐是什么,很难定义,家森的一句反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回答的问题。个人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对生活报着期待,希望,那就是最大的快乐。家森早年过于信任父亲,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他全盘接受,到头来家道还是中落了,不是说不该听从父命,就是最后杨德昌搞出一个因为听从父命之后,家森的结局相当之好,我也不会惊讶。或者导演的本意就是分两条线,起点不一样,但是两条线到中途却同时交汇在了不快乐(佳莉和家森的第二次谈话)。之后两条线又分开了,但是最后再次相交了,相交在了快乐,暂且叫“快乐”吧,或者叫它作领悟好了,这个比较中性。
佳莉走在阳光中,自信而美丽,家森躺在病床上,感受到人最初的触觉,仿佛这个世界焕然一新一样。真正就像他说的,就是从最小的事物中也可以寻到生命的惊喜,一封好友的来信,一首动听的好歌``````个人认为她们兄妹的区别在于,一个理解了生活,缺没有勇气去选择生活;一个却相反,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她没有完全理解生活的含义,没有理解选择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毕竟没有一个人会回答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要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重要真的不是选择之后怎么怎么样,重要的是自己选择。
或许生活本就无奈,有时候好像一个人要挑战整个世界,再好的生活最终还是会走向混乱,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吧,重要的是从这个混沌中领悟到而已,或许生活就只是学会领悟而已,其他真的没有什么了```````匆匆收笔

 6 ) 我想一切重新开始。

第一部作品有些略微偏长,有些地方处理手法有些幼稚,导演个人宏观视角和叙事方法在第一部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见,看来一个导演行不行,拍三部片子基本就知道了。这一部这么多年一直放着没看,之前可能对自己下载的模糊的画质,复古的画面 没有信心,对于标题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讲述当代人的生活,跟以后的作品如出一撤。

年轻人,从青年到老年,该如何过自己的生活呢?什么是快乐的生活呢?德伟到底是死是活?哥哥的两次对话,像导演在审视自己,也多么像无数个面临选择问自己的时刻。面对成长中的无时无刻的竞争,我们拼命的向前冲,拼尽自己所有的力气,想冲到更多人前面,一刻都无法停下, 到了中年,人们又要考虑生活中什么是幸福,两人在一起如何过生活。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个答案,也没有彩排。

导演在这个时期已经意识到,人每天看似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行动,其实人在社会之中,人的成长不过是按照社会安排好的,包括人的一切行为,意识,决定。 男人和女人刻意被分开,让他们无法过自己的日子。仿佛这一些都是故意设置成这样的。。而到如今,自己在生活中才有深切的体会。

最后有哥哥在病床上用虚弱的手指触摸着床单,床边的铁架子,书桌,再一次重新感受这个世界,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活了这么久,已经足够感受到幸福。 我想杨德昌导演在病床上的最后时光,是否会触摸身边的一切呢?该如何过自己的一生?要充分的信任一个人?不要充分的信任一个人?还是听从自己的决定?我想这些都需要自己亲自去体会。 生命的诞生了,是什么支撑这个渺小的生命一直持续活着呢?

看着身边的一切,我想一切重新开始。

技术部分:

杨德昌的影像这时候就已经到看自己的特点,不像是王家卫的暧昧,潮流,也不是侯孝贤 李屏宾的朴实,随心而为抓取出现在眼前的生活。杨德昌导演的影响可以称作超理性的影像构架,对于这类影像的美,我想不能按照传统视觉画面的标准去评判,它可以很平实,可以很没有特点,甚至有些角度构图有些丑,这些一切都不是他考虑的重点,影像美学在他看来,能够完成叙事,画面每一处刚好能表达他的意图即可。杜可风在这部影片里的一些手持摄影,已经看出来一些特点,可是并不适合杨德昌。杨德昌的电影,不需要摄影方面表达强烈,他只需要画面框住的是他构建的世界即可。杜可风的手持灵活的视角,还有他拍的一些人物漂亮的近景,在日后与王家卫的合作中发挥了最大的能量。

 短评

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就166分钟,的确容量很大,多线交织还原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史诗,时间线剪切很到位,情节交代的很清晰明白。刚开始以为是两个女人忆恋爱旧事而已,没想到话题越扩越开,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图景和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后来都成了华语电影的神话。

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大二时候百老汇有杨德昌电影展,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9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没想到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我到最后才看,惊讶的是他在近四十年前就在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女主佳莉逃离了家庭中的父权控制,却又无意中掉入新的婚姻陷阱中。在和丈夫貌合神离后,她一边回忆儿时父亲的出轨,一边问母亲,难道你不怕爸爸抛弃你,然后没人照顾你吗?母亲回答,你爸爸一直都是小孩子,是我在照顾他才对。全片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自私强权就是虚伪懦弱,就连逃避都各有不同的方向,德伟面对难题缺乏担当,佳森面对强权不敢反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德昌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无论是什么选择,最后总是指向人生的遗憾与失意。但好在仍有一些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能保持着直面人生的勇气,所以佳莉忤逆父母之命选择了爱情,又在丈夫出轨失踪后重新振作起来回归到事业中,好友小慧也离开了年轻男友开始了新生活。也算是一点鼓励和希望吧

11分钟前
  • RealNoémi
  • 力荐

超强悍的处女作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在台湾看2K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极佳,画质感人,如同新片一般清新亮丽。张艾嘉与胡因梦的美无比清晰。徐明的表演也很出彩。全片倒叙且几乎无配乐,令很多段落显得沉闷冗长。杨德昌处女作便直击台湾的中产危机与情感困境问题,非常凌厉,开放结尾也很厉害。但台词过于直白说教,不如后面几作成熟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正如谭蔚青所说,那一刻最残忍的,莫过于追问那天海滩上还发生了什么。

26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八一年,徐复观在美国,名动朝野,华人知识分子纷涌而至,一面诉说思乡之情,一面怒斥大陆的知识青年深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媚外的心理极盛。时光若倒退四十年,我们也可以说,杨德昌也是那个深陷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台湾新青年。生活仪式化给他的启发,就是离开男人的女人烫着杀马特的卷发,在马路上一走一扭;而濒死的男人只好躺在病床摇头晃脑,爸爸的威权让儿子没有选择,毕竟千错万错都是肉体的错!这哪里是身体长了癌,分明是脑壳也坏掉了,不是说杨德昌和侯孝贤这样的电影没法看,而是只能眯着眼睛看,看得太清楚怕是金马顶上了鸡屁股,铁鸡啄歪了毛驴的蹄。

30分钟前
  • 欢喜陀
  • 很差

一口气看完《海滩的一天》蓝光修复,166分钟,摄影、色彩、剪辑极佳,实在精彩,杨德昌这个人像哲学家,太通透,好像生下来就苍老了,从没幼稚过,长片处女作就这么厉害,80年代这批年轻人时髦大气,个个气度不凡,尤其张艾嘉灵气逼人,懵懂少女,纯情学生,成熟人妻,深闺怨妇,职场女性,全包圆了。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如果蔚青如愿以偿嫁给佳森,恐怕与佳莉嫁给德伟的本质是一样的。。“沟通”其实是句鬼话。

3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真是难得牛逼的处女作。160分钟的片子,但是一点不觉得累赘。看了一些人的影评,深有同感的一句话是,独立意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确有帮助,但未必是婚姻的一剂良药。女儿对妈妈说当初我错了的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以为的理解是,无论她当初的选择是什么,在时间的覆盖之后,结局未必会比

36分钟前
  • 伤心苹果
  • 力荐

159min版。杨德昌处女长片,仍聚焦于都市症候群患者,此时风格已初现,只是惊叹于已有情感时空化的概念:电影用闪回与叠加闪回辅助叙事,把每个人封锁在单独的困境,逼发出不同个体在空间中的情感变化;同时注重于对过去的重塑,对不同视角的回忆进行回音式处理,与现实共同编织出畸形的都市传说。

37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有胡因梦这样的大美妞在,谁还看张艾嘉演什么受气小媳妇啊,真是选角失败……话说回来,爱德华杨的视听观念确实甩当时华语片一大截,可他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太爱用台词发问、说教,要个答案。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佳森太过于相信一个人,佳莉则是不相信,两人却都不幸福,杨德昌的电影有难题,最后又都解决不了难题。

41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社会好像故意将丈夫和太太分开,男人有男人的场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围”,这是婚姻模式的外在窘境,而其内在冲突,源于男权支配扩张的习性遭遇了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再加上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天性,由臣服向平等过渡的道路步履维艰。独立意识虽能让女性找回自我,但未必是拯救婚姻的一剂良药【9 ↑】

4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在海灘那一天,佳莉解開了某種生活的謎,得到嶄新的自己,這一切說是德偉消失給她帶來的也不為過。然而,德偉呢?必須瞞著老婆同事吃藥的他,有解開這個謎嗎?被困住的男人,連離開海灘的權利都沒有。

51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新的开始」是杨德昌电影从处女作开始就在探讨的一个母题:试着开始完全信任对方,试着去美国,试着搬出去住,试着和旧情人重新开始。但无论如何挣扎,一切都会像宿命般指向徒劳。生活很冷,在风中奔跑更冷,所以我们只好停下脚步,独自拧巴成一团。

54分钟前
  • 張抽空
  • 力荐

「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56分钟前
  • kayiw912
  • 力荐

三重叙事,长度可怕(但是难得不乱),简直是一个二十集电视剧的架构。老杨第一次拍电影,各种东西都往里塞,理一理其实足够拍三部片了。核心是都市对人的异化,强悍小三面对正妻那段着实惊艳。国语台语日语德语,侯孝贤吴念真。声音剪辑是亮点。海滩那个刻意模糊的处理很欧洲范儿。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4.5,其探讨的女性觉醒和中产阶级迷失的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前卫的,再者超强的电影意识像交响乐一般恢宏,张艾嘉看着跳舞的人,舞姿的投影映照在旁边白墙上,还有哪些黑暗中的细节和光影,具象的电影竟可像文字一般描摹人物内心,不可想象,缺点是说得有点多

1小时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没啥多说的,抛开那些乱七八糟说给迷影青年的鸡汤,杨德昌本人就是天才。并且杨德昌也再次证明了,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创作者审视女性的态度,反映(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段位——道理很简单,这体现得是你的洞察力与共情能力

1小时前
  • 撕撕撕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