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欧美剧美国2020

主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阿尔登·埃伦瑞奇,哈里·劳埃德,尼娜·索珊娅,约瑟夫·摩根,黛米·摩尔,凯特·弗利特伍德,凯莉·班伯里,汉娜·乔恩-卡门,三辻茜,索菲·麦金托什,埃德·斯托帕德,安·阿克因,拉腊·皮克,娜奥米·杨,凯西·克莱尔,查理·汉布利特,斯塔奇·希克斯,布鲁斯·约翰逊,帕斯·萨克勒,弗莱迪·怀斯

导演:欧文·哈里斯,克雷格·齐斯克,伊费·麦卡德尔,安德里杰·帕瑞克,艾伦·库拉斯

 剧照

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2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3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4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5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6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3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4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5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6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7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8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9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04

详细剧情

  新伦敦市民伯纳德·马克思(哈里·劳埃德 Harry Lloyd 饰)和列宁娜·克朗(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 Findlay 饰)只知道严格的社会秩序,和一种叫做唆麻的完美药物,服用这种药物是一种即时满足并无处不在的性文化。然而为了探索超越社会限制的生活,二人开始了他们在野蛮之地的假期,却卷入了一场可怕的暴乱。伯纳德和列宁娜被野蛮人约翰(阿尔登·埃伦瑞奇 Alden Ehrenreich 饰)救了出来,约翰和他们一起逃回了新伦敦。

 长篇影评

 1 ) 既不美丽,也不是新世界

“破除家庭,斩断情缘,隔绝爱恨,消灭痛苦。之后的活着,存活的意义在哪里。

不经历痛苦的快乐,是否是真实的快乐?

社会制度能否进化到消灭阶级的地步,或者说,消灭阶级带来的动乱和痛苦。”

——三点感想

Brava New World 美丽新世界改编自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同名小说。作者本人出生于1894年,但今天看他对自由主义,人道,社会秩序等进行的拷问依然没有过时。

我是因为预告片配乐和演员阵容惊为天人,刷了3集之后,觉得剧实在是太对胃口了。无论从题材,世界观,演员,情节还是细节处理上,都太赞了。

查了下,原著写成与100年前,剧应该基于书的背景应该做了一些剧情的调整。包括无菌环境、物种灭绝等设定在内的前因后果在我这里不够完美,但是瑕不掩瑜。它不应作为上个世纪对未来的简单空想来看。相反,从某个侧面看,它提出的一些隐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正因为当今世界建立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石之上,自由主义诸多关于乌托邦的幻想陷阱在如今的世界中并不是空谈,除却经济危机,气候问题,可能人类本身对自己理解的美好、平等、制度也正在一步步向着描绘的那个美好深渊靠拢。

剧开始于一个叫新伦敦的地方,这里包含一切美好的东西。新伦敦与其说是一个国度,不如说是一个文明。里面没有痛苦,没有统治与压迫,大家都各司其职,做自己喜欢的事,建筑华贵,阳光清美,社区街道城市成为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很快乐很满足。

作为一个和谐又美丽的社会,新伦敦通过一些方法很好地维持了所有居民的日常生活乃至一生的历程,人人"平等"。其中包括一种叫嗦麻的药和以基因优劣排序建立的等级社会。

新伦敦的社会规则可以三句话阐述: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单一配偶制。

没有隐私。并不是指赤身裸体。剧中的服饰建筑的审美逻辑颇符合极简轻奢的概念。其无隐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虹膜芯片,看到别人的视角,共享别人的体验。由此,整个社会为一个整体,每个个体之间的边界感完全消失。隐私对人意味着什么?我理解为隐私是人的一个保护屏障。什么事情让人只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耻与罪。这个社会太安全了,没有人犯罪也不会有羞耻的事情。无罪与无耻,像极了西方神话中的伊甸园,但伊甸园中的人类,从我的视角来看,不就是上帝饲养的可怜小宠物吗?

没有家庭。在到现在为止的文明社会里,无论是母系还是父系社会,我们认为家庭是最基本单元,是生老病死的依托。新伦敦不仅没有家庭,而且从社会文化上唾弃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认为所有的亲缘关系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前面提到,每个人通过一个视网膜虹片联系到一个叫因陀罗的系统中。这里因陀罗翻译地很妙,印度教中的因陀罗是最高位的神,佛教因陀罗又称帝释天。后面剧情进展发现因陀罗也具有了自己的人格,而创造因陀罗的,竟也是人,一群沉睡于新伦敦地底的人。他们之于新伦敦来说,是神,以他们为基因蓝本制造了整一个新伦敦的人类。这一部分人物关系又牵涉到一部分剧情走向,这里不多赘述。

没有单一配偶制,因为单一配偶制也是“旧世界”不可理喻的野蛮行为。这就意味着,大家都是想跟谁跟谁过,看上谁都可以与ta交配。前面说到的没有隐私,隐私里羞耻的关于性的部分,在这里都是开诚布公坦坦荡荡的。而且性只为欢愉存在,不为生育服务。自然两个人之间也不存在缔结感情,相互扶持,相互爱慕。如果两个人相爱并只拥有对方,是将彼此“剥离”社会的自私行为。这让我非常跳脱地想到了“斩断情丝”,爱情是烦恼由来,是恨与妒,是贪嗔痴的由来。

看完它的世界观,我不得不拍手称赞。家庭的这套体系对应完全自由主义的那一套体系,简直是站在自己阵营看对方,乍一看都是天堂。实则是深渊对视,相互拉扯人性。我对朋友开玩笑说,正儿八经实现了社会按需分配配偶,而且是随你挑的靓仔靓女,还完全不用承担任何承诺的责任和义务,那岂不是天堂吗?

想想都觉得太好了,简直太好了,好地我仔细想想都有点慌。

——————————————————

故事从女主展开,女主列宁娜·克朗是科学家,非常骄傲的B+(之后会讲等级哈),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胚胎打针,真正意义上的打针。放图。她上班的时候被男主一伯纳德·马克思叫去谈话,原因是伯纳德发现她与一个人已经维持了很久的单一的性关系。

此处有多个大尺度镜头。

但最惊悚的是,伯纳德不仅毫无障碍放了遍他俩三维全息的车学足了姿势,而且对女主说没关系别害羞这类的我看得多了...不愧是你,航天火箭驾驶员!

然后伯纳德笑眯眯地话锋一转,劝解安慰让她遵守社会规范,实际意思就是,你不能只跟这个人啪啪啪啊,不然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和谐呢?列宁娜当他的面表现地很好,在他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就有情绪了,最后她冷静清楚地说出这句话:

伯纳德满意了,然后给了她一个黄色嗦麻,让她去冷静冷静。伯纳德的社会职务叫做counselor,中文译作顾问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东方社会好像没有类似的职位。理解为随时发现并解决人的问题,事物的问题,给别人做引导的小官更为恰当,不是居委会调节那种概念,这类人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是英国对“精英”的定义,ta要有责任心,要有能力,要主动愿意地去改变一些事,服务于整个社会。

随着一个工人跳楼展开了故事线但除却新伦敦,还有一个地方跟他们作对比,叫“野蛮之地”。新伦敦的人看来那里是一个度假村,野蛮之地就是所谓的"旧世界",剧里展现的野蛮之地很有美国西部的感觉,卡车,房子,牧场,超市等等。野蛮之地的原住民被称为野蛮人,是拒绝迈向文明的那部分人,保留家庭关系和旧世界的东西:车,唱片机等等。

然而原住民与新世界的人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这点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不仅是两个社会,两个文明的冲突。

主角有三个,男主甲是个A,新世界的管理阶层(之所以不是统治阶层,是因为新伦敦人人"平等"),还有后面出场的男主乙John,他妈和他那个未曾谋面的做野蛮之地管理的爸都是新世界的人,但他出生在野蛮之地,被认为是野蛮人,他妈是B+他爸是A。他爸妈寻求刺激跑到野蛮之地体验爱情组成家庭,让他出生了。他是自然出生,基因等级A+。但基因再强有什么用,出生即原罪,其父母未曾学过如何做父母,爱与恨交织的河流中诞生他这个异类。

男主乙懂得爱情,并唤醒女主的爱,由此让男主甲体会到了妒与恨。整个美丽新世界的崩塌由此开始。这倒像是引来天火,不晓得是福还是祸。

———————————————————

新世界怎么维持和平呢?首先,他们有嗦麻,一种小药丸,感觉不开心,就吃一颗,吃完以后瞳孔放大,所有负面情绪就gone了。哇,这个暗示简直就是说看剧摸鱼刷微博以逃避干活痛苦的我。

其次,他们对生老病死这种大问题的处理:

生。第一集开头列宁娜在做实验,很专注地看着显微镜然后操作手上的仪器,直到结尾镜头才讲到她是做什么的。人造胚胎。

没错,这个社会里所有人都是人工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达成"没有家庭"的基础,亲缘关系压根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确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且镜头有一个细节,就是向胚胎里注入液体之前在选数据!这个细节超级重要,前面提到的A、B之类的登记表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就注定好的。

老。看到第四集了,整个里面最年长的人物应该就是首领,目测40-50岁的样子,没有更老的面孔出现在已知镜头里。个人认为可能是科技可以延缓衰老,到无法再延缓或达到某一标准的时候,人就被送去咔擦掉。

病。第二集首领提到"病毒"这个词,但是下属男一脸懵懂问她病毒是什么,首领告诉她那是很久之前的东西了,由此假设,致病病毒和细菌等都已经被消灭了很久很久。而第三集男主从野蛮之地回来肩膀被打穿流了大概一游泳池的血(不是)穿眼看就要gg,但是在第四集开头,他就活蹦乱跳的跟女主说,他又完好如初了。由此推断出,医疗技术发达到几分钟痊愈外伤的地步。简单说,这个世界不受病痛影响。

死。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男女主坐飞机去度假的路上和当妈的B+都提到一个东西,叫回收塔。回收塔冒着烟,我直觉应该是焚尸炉。两个细节,女主对着回收塔思考人生的意义,还有野蛮之地的傻小哥在逃命的路上非常暴躁地拒绝了他妈提议往回收塔方向跑,原话大概是我才不靠近那鬼地方之类。既然是鬼地方,那这个暗示应该没得跑了。

简单说,没有痛苦是这样达到的,首先,没有伴侣关系产生的爱,由此就没有父母子女等亲缘关系束缚。其次,但凡内心不痛快,就来一颗嗦麻,没必要悲伤,没必要愤怒,没必要嫉妒,嗦麻不好吗?再次,生老病死的问题,都通过科技解决了。社会结构上又通过明确的等级来规定每个人的工作,由此没有什么因为物质而产生的争端。这应该是乌托邦的最高体现了。

预言下剧情走向,break the old thing, pick the pieces of good, and rebuild the new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ury a new bomb.

 2 ) 这令人绝望的美丽新世界,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也许你并不讨厌美丽新世界。

独裁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但它早已成为一个人口过剩的星球。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提供的数据,全球人口在1950年时是26亿,1987年即达50亿,1999年升至60亿,到2011年10月已突破70亿,预计2050年将增至97亿,2100年会抵达110亿的峰值。

人口过剩对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社会稳定、个人福祉都会造成严重威胁,人类可能面临着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生活水平骤降的前景。

政府将被寄予空前艰巨的责任,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空前有力的控制权,民主机制也必定面临劫难。

但这又难以避免,民众的不安感与恐慌情绪正是独裁的催化剂。

新冠疫情相当于一次全球危机演练,在这次演习中,全球性民主危机的前景已显露端倪。

匈牙利总统奥班借机通过紧急状态法案,这让他有权在“紧急状态期间”冻结某些法律,架空立法机构,代之以行政命令;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借机关闭法院,推迟对自己的腐败审判,死赖在权力的宝座上不肯下台;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宣布自己可以关闭媒体;

土库曼斯坦甚至逮捕了在公共场合谈论疫情的公民。

与此同时,疫情显现出来的吊轨经验是,在大危机面前,更严苛的体制比更宽松的体制有效。

如果不能破除这道魅影,当人类面临更大的危机时,很难不作这样的设想:民主将被弃之如敝履,惊恐的人们果断拥护独裁。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500多名政界人士、公民领袖、诺贝尔奖得主和民主机构签署了一封捍卫民主的公开信,警告政府在利用新冠疫情加强权力控制,威胁自由。

仅仅是表明捍卫的态度,于事无补,灾难后的理论研究与系统修复,才是必由之路。

在《美丽新世界》中,万国邦的建立就源于一种紧急状态。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极有可能是由于人口膨胀引发的资源短缺,英俄之间爆发了一场“九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动用了毁灭性的生化武器,经济也陷入大萧条。

九年战争,然后是经济大崩溃。当时要么统一管理世界,要么等待人类灭亡。其实就是,要么选择稳定,要么……
因为炭疽炸弹,自由主义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过分残酷的战争使各国元首意识到地球有毁灭的危机,只有和平和全球一统才能拯救地球。于是,一个由数位元首共治的万国邦建立起来。

为了促进经济,维护稳定,他们鼓励肆意狂欢式的消费主义,消灭回归自然与古典的倡导者。

在高特格林,我们用机关枪消灭了八百个愚人。
然后我们又在大英博物馆大干一场,二氯二乙硫醚喷过去,两千个古典文化的粉丝就翘了辫子。

但是万国邦的元首们发现,暴力的成本太大,而且治标不治本。

于是,他们想到了体外繁殖、新式巴甫洛夫驯化、睡眠教育法,此类统治形式,成效甚慢,但是绝对可靠……

也就是从生理和精神上,从每个人生命的源头,直接对他们进行批量化地生产与改造,订制理想化的国民。

洗脑术

巴甫洛夫发现,长时间身处生理或心理的压力之下,被实验的狗会表现出精神崩溃的所有症状。他还发现,在即将崩溃之际,狗比任何时候都更易受影响。巴甫洛夫在实验室的狗身上看到过的所有症状,后来在世界大战的士兵身上重现。

巴甫洛夫实验启发了独裁者和他们手下的警察,在超越忍耐极限的虐待之下,任何人都会精神崩溃,坦白一切。此时是囚犯最为脆弱的时刻,刑讯者抓住时机,给囚犯植入新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洗脑,可以无往而不利。

《一九八四》用了大量篇幅铺陈的奥勃良对温斯顿的刑讯,展现了这种恐怖的技术手段。

现代独裁者都是精研洗脑术的,希特勒会将举行集会的时间选在晚上。

“身处白天,”希特勒写道,“人们的意志力强度极高,若有人试图将某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强加给他们,他们必极力反抗;但是在夜晚,面对一个更强大意志的主宰力,他们会更容易匍匐在地。”

在《美丽新世界》中,洗脑术的应用则体现在万国邦实行的睡眠教育。

但是睡眠洗脑也并非赫胥黎的独创。

美军在一、二战期间,用这种方法培训士兵记忆摩尔斯电码,二战后一些公司开始出售“枕头扬声器”、“定时留声机”以及磁带录音机,帮助演员记台词,帮助政客和牧师记演讲词。

科学家发现相比深度睡眠,人们处在浅层睡眠时更容易被洗脑。

西奥多·X·巴伯在1956年十月版的《临床与实验催眠学报》发表了论文《睡眠与催眠》予以论述,极富启发性。他指出,浅层睡眠和深度睡眠有着重要的区别,在深度睡眠之中,脑电图仪未能记录下α脑波,而在浅层睡眠之中,α脑波却现身了,由此可见,浅层睡眠更靠近清醒状态或催眠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α脑波都出现)。

《美丽新世界》中的万国邦完美而彻底地展现了睡眠洗脑的场面,每个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那八十个孩子满脸红光,深处睡眠之中,状态轻松,呼吸温柔。在每一个枕头下面,都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在传递……
一个辨识度很高的声音,温柔极了,众人听到:“……只有δ族的孩子们穿着卡其色服装。哦,不,我可不想跟δ族的孩子们玩耍,更别提ε族的孩子,他们更差劲,而且蠢到不会读、不会写。此外,ε族的孩子们穿黑色衣服,只有畜生才喜欢这种颜色。至于我,身为β族孩子,我再开心不过。”

正如书中名言:“六万两千四百多次的重复就能制造一个真理。”这些观念都深植在万国邦国民的潜意识里,成为他们奉行不悖的圭臬。

这种潜意识的洗脑,就不会被人们发现吗?书中女主角列宁娜,小时候就曾在半夜惊醒,她发现一个鬼魂般的声音一直在脑海重复、盘旋,在那半个小时的失眠中,她曾生出许多怀疑和猜测。但抵不住那些词句的催眠效果,她还是睡了过去。

领略了万国邦的睡眠洗脑,下一次从梦中醒来时,你还会不假思索地继续入睡吗?

幸福

在《美丽新世界》的正面叙事中,或许你会稍感意外,因为它全然没有《一九八四》之中的那种刻意、显眼的身体暴力。

即便书中三个主角明显产生了与万国邦背道而驰的反叛思想,他们也没有被公然判处,酷刑虐杀。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流放地,野人约翰甚至没有被流放,过上了隐居生活(最后还是自杀)。

如前文所提及,那是因为万国邦的元首们早已意识到了,暴力并没有那么有用,而且他们发现了更精致、更有效的统治技术。

这套统治技术的理论部分是他们发明的“幸福价值观”。

他们成功地使人们相信,“如今人人皆快乐”。

这一点是如何达到的呢?首要的一点就是实现性交自由。

和《一九八四》之中的大洋国不同,《美丽新世界》的万国邦是鼓励人们无度的交媾的。

大洋国的禁欲主义政策,是因为“性本能创造了它自己的天地”。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主角温斯顿身上找到深刻的答案。

温斯顿是一个并不勇敢的公务员,正是在情欲与爱情之中,滋长了反抗意识,甚至连酷刑都很难征服它。所以,性,以及由性引申的爱,都是自由和反抗的种子,最好扼杀。

而另一方面,剥夺夫妻性爱,家庭时光,更有利于将个人从亲密的小共同体中抢夺出来,归依在党的羽翼之下,你充沛的精力,将被转化为对战争狂热和对领袖的崇拜。

而万国邦与此理念不同,万国邦的合法性基础在于,给全体公民制造和供应从生到死,无穷无尽的幸福。

因此首要之举,便是性交自由。

从公民们尚在童稚之时,护士们会监督童男童女们在灌木丛玩低级的性爱游戏。

成年之后,性爱服务将更为丰富。人人自由约会,自由交配,享受特制的感官电影,食用性激素口香糖。

听起来虽然放纵、堕落,但似乎确实是在服务国民。

那是因为你没有嗅出其背后的暴力气息。

这样的性服务,并非你的自由选择,是每个人都必须听令如此。

从小你就被灌输单一伴侣可耻,组建家庭荒唐的价值观,不喜欢性爱的孩子会被要求强制参与,而一对一的关系会被视为异类。

和大洋国并无本质不同的是,万国邦也是反对爱情的。在大洋国,婚姻只为生育,生育是对党的义务。而在万国邦,自由性爱表面是为了公民幸福,实际上是为了国家稳定。

两个极权政府在消灭爱情上的殊途同归,似乎表明其认为,亲密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与极权相悖的离心力,国家必须制止任何民间共同体的产生,哪怕它只由两个人组成。

这倒令我想到了商鞅的思想,商鞅认为父子兄弟必须分居,甚至保障夫妻之间各有私产,听起来像是现代思想。其实还是拆散大家族,推行小家庭制度。推行小家庭制度还不够,还要分化、离间小两口的夫妻关系,甚至鼓励夫告妻、妻告夫。

说到底,就是恨不得将整个社会一股脑原子化,使民间一盘散沙,聚不起丁点的反抗力量。要不是考虑到人力即战力,战力即国力,孩子就是国家未来的花朵(其实是肥料),商鞅废除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都有可能。

除了性交自由,万国邦还提供索玛,这个被称之为“综合了基督教和烈酒的长处,却没有遗留二者任何一个缺陷”的药物,实则是一种致幻剂。

人人都在睡眠教育中,接受了“一克索玛及时喂,胜过十克同时服”的洗脑话术,将索玛当成个人与幸福之间的万能钥匙。

然而索玛并非毫无副作用?在科技发达的万国邦,人们的寿命只有六十多岁,药物滥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索玛也不是幸福的钥匙,它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的麻醉剂。

既然说到了寿命问题,就必须要提到一点,万国邦的人是永不会衰老的,这是通过使用性激素、镁盐和输入年轻人血液实现的一种幸福状态。

但永不衰老的容颜只是一个表相,死亡并没有被根除,相反不当的医疗方法还缩短了寿命,而且死亡往往骤临,在那青春永驻的面容下,心脏和大脑早已枯槁。

讽刺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座头顶光环的美丽新世界,其实难副。

那么必须要解构的便是《美丽新世界》这个书名。“Brave New World”这个词组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啊, 多么神奇!这里有多少美妙的人物;人类多么美丽!奇妙的新世界啊,竟有这样美好的人!” 莎士比亚用这句台词本就深具讽刺意味,赫胥黎将之移花接木,妙用过来。

"brave"的意思,一般是“勇敢的”,书名取另一个意思“美好的”;还有一个旧的用法“美洲印第安武士”。我们知道,书中主角之一约翰就来自书中所谓的野蛮世界——美洲印第安部落。因此书名可以理解为《美丽新世界》,也可以理解为《野蛮新世界》,看似矛盾,实则暗喻:美丽的文明世界,也是野蛮的旧世界。皮相虽变,筋骨如一。而书中第一次出现“美丽新世界”这句台词,正是出自连接文明世界和野蛮世界的约翰之口,使这样矛盾统一更为合理,也更为讽刺。

另一处非常显眼的讽刺就是所谓的“福特纪年”。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福特T型汽车,并第一次在汽车工业中引入流水线作业。书中流水线上对克隆胚胎的批量繁殖的构思,其灵感肇源于此。

我们还发现,万国邦宣称其国民人人幸福,却是一个赤裸裸的阶级社会。种族被人为分成五等,那些差等级的胚胎从一开始就会被注射酒精,放置在缺氧的环境,在成长期又会接受睡眠教育。这就是看不见血腥,却令人发指的暴行。

约翰曾经质问万国邦的元首之一穆斯塔法:

既然你对那些胚胎瓶可以予取予求,为什么不把所有人都制作为增增α族?

穆斯塔法笑了笑,如此回答:

因为我们都不想被人割喉,我们信仰的是幸福与稳定,每一个成员都是α人的社会却难免动乱、痛苦。一个工厂里全是α人,就是说,他们全部遗传良好,经过驯化能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抉择,并承担责任,而且可以独立为生、互不相关。想想看,会出什么事?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的共性,这两个极权社会显得如此不同,本质上却都是金字塔式的阶级社会,让少数人享受特权,让基数庞大的劣等人充当化肥。独裁者似乎都秉信,只有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才是稳定持久的。

这位元首穆斯塔法很有意思,他虽然满口诡辩,却表现得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特意准许三个思想叛逆的主角同自己辩论一场。

在一段非同寻常的自述中,穆斯塔法提到了自己的身世背景。他本是一个物理学家,因为违背同一化的国家思想,发挥个体意识,搞起了个人发明,差点被发配到岛上去。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后来凭借资历,当选为元首之一。他不无惆怅地说:

“有时,我非常怀念我的科学。幸福是个残酷的主人……”

这句话中,元首已经自行解构了万国邦包装出来的“幸福”概念。

我们会发现,书中的万国邦完全是一个反智的社会,是一片光秃秃的文化荒漠,约翰在印第安部落偶然获得一本莎士比亚,其文化程度已远赛万国邦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万国邦将艺术与科学都销毁了。

也许万国邦会给你科学发达、文明昌盛的错觉,其实万国邦所谓的科学不过是精致的极权技术,而其所谓的文明也徒剩空虚的感官享受。

这样的文明,还能称之为文明吗?这个美丽的新世界,连野蛮的原始部落都不如。

反讽的是,穆斯塔法自己却也有着对个性和文化的追求,他的房间珍藏着圣经,还和约翰大谈文学。虽然他口口声声在批判从前的宗教与文艺作品,但如果他真的恨透了这些东西,又何必自己留存一份。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伟人,他缔造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却在自己幽暗的大床上读透了二十四史中的南面之术。

万国邦不仅是一个抹杀个性的国度,更是一个泯灭人性的国度,从出生那一刻起,每一个阶层的人性就已经被设定好,每个人不过是一个被编织好的稻草人而已。说得更直白一些,万国邦的人就是一种产品。他们活着的作用就是工作和消费,因为工作和消费使万国邦能够一直存续下去。除了工作和消费,他们只需要打发完虚无的时间,走进死亡的熔炉,变成磷肥。

一个没有文明,没有创造力,没有人性的社会,即便能永生不灭,还有什么意义呢?文明已经毁灭,历史已经终结。

荷尔德林的一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把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恰恰是人们将其变成天堂的企图。

万国邦的人们也并不真的幸福,因为那只是被操纵被灌输的虚假的幸福。他们根本不知道从前的人类拥有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更无所谓有什么样的选择。

说到底,所谓的幸福,依旧是一种愚民术。

警示

可是,我们离美丽新世界真的很远吗?

在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也早已将幸福的定义偷偷置换。商家告诉你豪车和名牌香水代表幸福,成功学告诉你财富和地位才是幸福,新时代告诉你正能量才是幸福。

可我们依旧被困在一座阶级金字塔,整体社会的运行机制其实是一条单一轨道,人们面前的选择似多实少,社会一如格式化的牢笼。

科技进步没有解放人类的身体,繁荣精神文明,反而导致国际争霸,经济垄断,政治集权,传媒操纵,而穿梭在工厂流水线和写字楼格子间的亿万万劳工只是在为少数大人物服务。

组织愈发紧密了,而民众却越愈发松散了,孤岛尚有连成大陆的可为,沙子却怎么使劲也捏不成通天宝塔。

在一个变态的社会,去个性化的人才能正常地活着,而正常的人反而成为心理疾病患者。

我们将金钱误当作自由,将取暖误当作爱情,将苟且误当作独立,将封闭误当作孤独,将情绪误当作立场,将无知误当作个性,将偏见误当作智慧,将麻木误当作幸福,将丑陋误当作美丽。

可是,我们真的讨厌美丽新世界吗?

最令人绝望的并不是这巍然耸立的美丽新世界终将或已然到来,最令人绝望的是那些站外美丽新世界的门口翘首企盼的人们。

文章参考:NYT文章、VOA文章、庄蝶庵译本《重返美丽新世界》和《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黎鲲论文。字幕:远鉴字幕组。

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

 3 ) 猫薄荷的美丽新世界

7月15号前排预订 黑镜的导演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同名小说改编的后来发现跟原著没啥关系 算是第一代乌托邦题材吧 1930年写出来的小说呀 那后面的移动迷宫饥饿游戏分歧者都是弟弟吧。通过这部剧让我强烈感觉到人类有情绪是一件好事 也许再过几百年喜怒哀乐将会是人类最奢侈的感受。权游中梦幻般的龙哥当男一号了 在剧中憨憨形象恐怕第二季要黑化了 吸血鬼日记中的初代吸血鬼的声音还是那么磁性。 原本还是很期待的 高开低走让人无法接受 实在不行给砍了吧 只有和第二季连在一起才能让故事更加完整 第一季讲了个寂寞 就是介绍了一下故事背景 真正的冲突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小吊带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以后不爆的剧不看。但是有一说一 还是非常黄而且有海天盛筵的画面感 我最喜欢的片段我截图了 翻译君真的非常优秀了

 4 ) 不就是现实世界

Savage land是美国真的笑死了 咯咯咯~

一颗星加在演员颜值上,太养眼了。这个剧有意思的细节还蛮多的,写几个还记得的

剧里面Beta表现出对Alpha的攀高枝行为远超其他阶层,而beta设定是脑力工作者,是不是有点儿讽刺

第一集接触尸体后CJack60说自己变了, he can feel, he has feelings。这次事件中另外一个产生变化,can feel的人就是伯纳德。两个人产生变化后的反应截然相反,杰克想要打破体制,伯纳德却成了体制的继承人。

伯納德有点儿贪心,既想要monogamy,又想要升职加薪,又想社会稳定繁荣。有的时候特别局促,有的时候又特别果敢。尴尬的时候真的尴尬到死,我都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

John的设定太像星爵了,连演员都长得差不多。

Henry 真的是神颜,可惜了是个傻子(请给我来一打,谢谢~)。他遇害的场面真的令人动容,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新伦敦的感觉。

Everyone belongs to everyone 和no privacy的设定后期完全变成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了,没有讲得很深入。其实这样一个人人快乐,无忧无虑的新世界有什么不好呢?

 5 ) 2020的美丽新世界

这剧真的是歪曲了原著很多地方,但拍得未来感很强,其实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起码基础的世界观还是到位了。看过这剧又再一次感慨赫胥黎近一百年前竟然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预言。

【阶层】

过去一百年应该算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一百年了吧,很多人白手起家成为富豪。然而近些年来却又看到这一趋势的倒退,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我最感慨的一段经历就是来美国做高中交换生的一年,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州排名50%的高中。这个高中在一个中型城市的郊区,其实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中产。但让我最诧异的是,学习很好而且是真的很聪明的学生,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去常青藤大学,我们年级第一最后竟然去了一个当地三流的大学,这和中国人人想去清华北大真的是对比鲜明。大家都说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体系也压不住家庭阶层的影响。一个三线城市考入清北的孩子,和一个北京富裕家庭考入清北的孩子,就算在一个班,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比如找工作,北京小孩从小跟着英美外教,再加上见识阅历,这优势实在太大。我一个表哥曾经高中学习超级棒,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考入了上海交大,结果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被劝退了。大家经常说北京上海小孩高考考好大学很容易很不公平,但其实北京上海小孩综合素质确实平均下来高很多。之前每年搞的全世界PISA测试,中国第一次派上海参加荣获世界第一,后来变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下就跌到第八了,最新的一个测试变成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然后又回到世界第一了哈哈哈。广东就能凭一己之力拖入第八,更别说新疆宁夏教育水平了。

【隐私】

这电视剧改编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Optics。这真的很符合原著的精神还有现在智能手机的趋势。现在社会隐私真的是越来越低,中国有遍布角落的各种摄像头,全世界年轻人都热爱各种社交网络和直播。欧美很多人一边叫着要隐私一边无时不刻po各种自己生活点滴也是比较搞笑。现在谁要说他不用微信/Instagram/Linkedin,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他吧。

【Soma】

Soma这个原著的概念非常有现在社会的代入感。当时的年代毒品还没怎么泛滥,现在看看真是呵呵了。大麻在西方不断合法化,北美很多年轻人/留学生笑气能上瘾,再退一步说抖音/手游这种类似电子毒品,都是Soma的影子。要说最像Soma的恐怕就是北美如今的CBD系列了。CBD是大麻的副产品,现在北美到处都是CBD产品,有饮料,糖,茶,精油。不开心了喝一瓶,嚼一个。赫胥黎真是神预言。

【S.E.X】

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hippies已经实现了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场景了,但渐渐的反而之后大家变保守了。今天看来g/a/y圈和电视剧/书中描绘的也差不多了哈哈。

【娱乐】

书和电视剧中对人们娱乐的描述也是非常现实。现在的人真的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之中,近些年来最火爆的就是流媒体。连苹果这种不搭边的公司都搞出来了一个流媒体平台。(我自己也是订阅了Netflix/Hulu/Peacock/CBS各种)。Everybody is happy。

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一切是AI的阴谋,人类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但统治者阶层却会永远存在。美丽新世界其实是美国高中最常见的读物之一,但美国高中生你懂的,可能看看Spark notes背背答案,应付下essay和考试,并不真的在乎作者的真正意思。这剧拍成这样,借了个美丽新世界书的壳吸引大众,搞些大场面和如今火爆的AI概念,也是迎合如今反智的观众。叛变的AI比哲学辩论有意思多了。

 6 ) 《美丽新世界》美剧热播: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躺平”,而是“懒惰的权利”

最近,一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美剧上线引发了很大关注。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了让他名留青史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时隔将近90年后,这个夏天,这部小说也被改编为美剧上线。

剧中,赫胥黎原作的诸多经典设定得到保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维系“美丽新世界”运转的重要药物——“嗦麻”。如同剧中的经典台词所言:“来颗嗦麻,远离痛苦”,这种神奇的药物可以迅速让人摆脱懒惰、贪婪、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让人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和充沛的生活热情。美丽新世界将人们的消极情绪视作需要被消灭的社会隐患,包括主角列宁娜·克朗在内的多名人物,都曾因为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体现出某种“懒散”和“怠惰”而被约谈。

在一个推崇“天道酬勤”、“劳动光荣”的世界,懒惰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被批判的品行。然而,人类的懒惰真的越少越好吗?没有懒惰的世界,真的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吗?至少在剧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依靠嗦麻度日的人们远离了懒惰、不会懈怠,也同时将自己交付给了外界控制,大概也不会有人认为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类具有完整的人性。“消灭懒惰”作为《美丽新世界》社会隐喻的一部分,有力地提醒了我们懒惰与真实人性的紧密关联,也启发我们重新反思懒惰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美剧《美丽新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前几年曾经在网络空间中大火的“丧文化”、“佛系文化”,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懒惰”的重新反思。“谢谢那些曾经打倒我的人,他们让我知道了:躺着真舒服”、“我会开心,我会有钱,有你最好,没你随便”,这些被大量网友转发的“佛系青年语录”其实正是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对一味推崇个人努力的社会主流话语的抗争,也将一个长期以来不曾被视作一个问题的问题摆上台面供大家重新审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不那么努力、选择做一条咸鱼吗?

这个问题可能越来越有思考的必要,毕竟在“丧文化”流行之后,我们的生活反而越来越忙碌了,各大公司里的加班文化日益盛行,“内卷化”严重的北上广越来越无法兼容下肉身和灵魂。在“努力”的驱动下,人类文明创造了可观的“进步”,却给人们带去了越来越多的疲惫和挣扎。

每年的8月10日,也是“国际懒惰日”(International Lazy Day),鼓励大家从工作中抽出时间,懒洋洋地享受生活。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希望具体聊一聊“懒惰的权利”这个略显抽象的问题。纵观历史,懒惰对人类有什么独特的价值?怎样的懒惰值得我们追求?当我们在当代呼吁“懒惰的权利”时,我们究竟应该呼吁什么?

撰文 | 刘亚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1

叔本华的钟摆:

为什么“彻底躺平”并不值得欲求?

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归纳出了著名的“七宗罪”,懒惰和骄傲、贪婪、淫欲、嫉妒、贪吃、暴怒等并列,被视作人类的罪孽。可见,自人类文明早期,懒惰便十分不被待见。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懒惰的标签,似乎他的其他品质也随之降格了。

在探索新大陆的航行活动十分繁盛的16世纪,欧洲探险者们常常会将“懒惰”与“野蛮”和“未开化”等同。比如1570年的一部探险记录,就曾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原住民称为“不事劳作的海地人”。在探险家们眼中,刚刚被发现的大陆上的“野蛮人”们由于没有追逐金银财宝的兴趣,“天性”就是懒散的。然而,后续的更多探险笔记也推翻了这些偏见。

《懒惰的历史》 安德烈·劳克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年8月

历史上人们反对懒惰的理由五花八门,最常见的自然是懒惰容易荒废工作、影响社会运转。比如卢梭就认为,工作直接对应着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的身份资格,而懒惰是公民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他在《爱弥儿》中写道:“在社会里,他必然要依靠他人,所以他应当工作来偿还维持生计的代价”。作为“社会契约论”传统的重要理论家,卢梭的这番基于社会共同体利益的对懒惰的批判,至今也仍然是人们反对懒惰、提倡勤劳的重要理由。然而,许多人也认为,即使抛开社会利益不看,懒惰依然对个体贻害无穷。卢梭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达朗贝尔和狄德罗就在他们编撰的《百科全书》中写道:“懒惰是诸多疾病的根源,它不仅使体液变稠,机体松弛,还会刺激身体,加速老化”。

除了身体健康,懒惰对个人最大的伤害在于它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舒适。现代的网友们喜欢戏称“摸鱼一时爽,一直摸鱼一直爽”,可是在叔本华看来,不会有人享受“一直摸鱼”的“爽”——正如同他的名言“人生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荡的钟摆”。

美剧《美丽新世界》剧照。

叔本华的这番对人性的洞察并无实证研究的基础,但却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体验不谋而合。似乎只有存在外部压力时,懒惰本身才能获得更高的快感。人总是有一种行动起来的欲望,如果告别了一切外在的压力,做一条彻底躺平的咸鱼,反倒可能给人以一种巨大的空虚。布莱恩·奥康纳在《闲散的哲学》中更是将这种程度的懒惰称为“存在主义式的无聊”,他也认为,普通的无聊只是一种劳碌之余的放松,无聊者很清楚“什么时候无聊会停止”,这让无聊起到了合理的放松作用。而“存在主义式的无聊”由于完全缺乏外部制约,会让人不知道如何终结这段懒散的日子,进而引发无聊者对生活彻底的冷漠和厌倦。

这样看来,即使不伤害任何人,做一条彻底躺平的咸鱼似乎也并不值得欲求。看似对立的工作和懒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相互成就,“工作在场”的适度懒惰更值得欲求。为什么越到ddl(deadline,截止日期)打游戏越爽?因为“偷懒”的快感恰在于“偷”字,“摸鱼”的爽,似乎也只有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才能体会。

如果懒惰并不意味着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无聊”,那么它对于人类文明的作用可能经常在人们的批判和偏见中被低估了。必要的懒惰除了让人们获得充分的休息,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社会学家塔尔德就认为,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有赖于一个“有闲阶层”,他们可以不必受到劳碌的干扰,专注于积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动力。

《闲散的哲学》 布莱恩·奥康纳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除此之外,懒惰往往也象征着一种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异见”,一种可贵的“否定性”。在1619年担任加拿大魁北克总督的塞缪尔·尚普兰曾经对当地原住民有过一段有趣的记述:“他们努力地以物易物,但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劳作。”不难发现,“懒惰”的定义其实有其相对性,就像在曾经的欧洲探险者眼中,“不努力积累财富”就会被视为懒惰,可如果切换到原始人的视角,也许这个评价就并不成立。

懒惰不仅指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更从广义上形成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挑战。劳克将二战后的美国兴起的嬉皮士文化视为当时一场重要的“懒惰行动”,众多年轻人身着挑战常规审美的奇装异服,远赴世界各地旅游,用一种浪荡不羁的生活试图证明消费社会的肤浅与无趣。嬉皮士文化固然有颇具争议的一面,但它确实构成了一种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思。懒惰可以充当某种社会的“制动器”,通过对普适标准的“退出”与质疑 ,帮助社会的任何一种话语不至于趋向极端。

2

“周日午后”的消逝:

被污名化的懒惰

1886年,法国著名的画家乔治·修拉创作了一幅叫做《大杰特岛的周日午后》的名画。这幅画描绘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在平静的水面和柔软的草地边,有的人打着遮阳伞,睡眼惺忪地坐着,有的人悠闲却又专注地凝望着水面。许多看过此画的人评论道:这幅画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凝固感”,如同是一幕“幕间休息”。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没有人想着“下一刻”要忙着去做什么。

乔治·修拉《大杰特岛的周日午后》

同样是描绘一段“懒惰”的时光,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在1532年创作的版画《论浪费时间》却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气质。照片中的大胡子男人手肘撑在桌子上,什么事也没干,但却盯着面前的一堆沙漏、钟表焦虑不已,仿佛在被时间催促着赶紧找到前进的目标。彼得拉克描绘的是一种独特的懒惰经验,在这种状态下,人其实并不敢真正懒散下来,而是始终盯着懒惰何时结束。罗兰·巴特也认为,有时出于对工作的厌烦,人们会进入一种消极的懒惰中,此时人们任由自己“分心”,怀着对工作的厌恶重复各种让自己注意力分散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现代社会谈“懒惰”,我们拥有的经验更多的似乎是后一种:虽然名义上在“懒惰”,实际上却想着工作,并怀着一份对“偷懒”的耻感。修拉笔下“周日午后”那种“无目的”的闲适,似乎越来越稀缺。打开微博,几乎每天我们都能刷到各路亲朋好友的吐槽:到了下班的点,看见周围的同事都没走,觉得惭愧不已,又坐下继续加班。在一个懒惰似乎被污名化的时代,提“懒惰”的权利似乎有些反讽:人们一面央求着多一点懒惰的时间,一面对懒惰充满鄙夷。

彼得拉克《论浪费时间》

在《倦怠社会》中,韩炳哲认为当今社会已经由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转化为“功绩社会”,推动人们劳动的力量已经不再是工厂的监管、惩罚等否定性的力量,而是人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肯定性力量。即使没有“必须要完成”的指标,人们也越来越懂得如何自我剥削,去不断给自己寻找“应当要完成”的目标。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韩炳哲的矛头依然指向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现代性的新自由主义推崇“个人”的力量,个人看似拥有了无穷的选择自由,但当成功被建构为只和“个人努力”相关,个人也因此背负上沉重的枷锁。而当这套话语逐渐占领社会文化的中心,“懒惰”自然会被笼罩于污名的阴影下。

韩炳哲认为,自我剥削的“功绩主体”的形成是当下社会抑郁症泛滥的重要原因。抑郁症并不是一种对压力的逃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们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当做一种义务,却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完全实现义务,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挣扎最终让人筋疲力尽。更重要的是,对个人努力的过分推崇许多时候也并不能够产生真正的价值。就像最近一段时间,“内卷化”这个专业术语突然流行,豆瓣上更是出现了“你的行业里都有哪些内卷现象”的话题小组。这个词原本用来形容“增长但不发展”的状态,许多人质疑,不论是一线城市的基础教育投入的水涨船高,还是职场中员工之间“比着加班”,其中都有许多“过度投入”但并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的部分。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顾佳正是将“个人努力”的原则推崇到极致的代表。在剧中,顾佳常常以一种引导者的姿态,或是对闺蜜、或是对丈夫讲出“人生箴言”,网友甚至将这套人生哲学称为“顾学”。

《三十而已》剧照。

顾佳这个角色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顾学”的吸引力。然而,顾佳和她家中的劳务阿姨,她们的努力“境遇”是相同的吗?在不同阶层乃至不同性别的群体中,空洞的“努力”能被当做实现成功的不二法门吗?答案很显然是可疑的。当“顾学”将一切的成功都归结于个人努力时,却悬置了努力的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这或许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的人努力的起点。

在一个“不敢懒惰”的时代,修拉“周日午后”式的懒惰似乎正在消亡,彼得拉克画中那个盯着钟表的老人越来越多。当代人的懒惰景观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懒惰的被污名、对“个人努力”的过度推崇。

凡事都是过犹不及,重提懒惰的价值,其意义并不在于鼓励人们好逸恶劳,而是揭示出当代的懒惰景观遮蔽的问题。

3

不只是“时间自由”:

在当代,懒惰的权利意味着什么?

1883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保尔·拉法格的一本小册子《懒惰权》出版,书中,拉法格猛烈批判了资产阶级“旧世界”的“劳动道德”,他倡议无产阶级“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坚决摒弃基督教的、经济的和自由思想的道德偏见,就应该宣布他们有懒惰权,他们应该每天只工作3小时,而在其余时间里尽情地娱乐或者闲荡”。然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懒惰的权利”似乎并不只意味着时间上的自由。除了人们不敢懒惰之外,“不会懒惰”似乎也是另外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从调查中发现,人们很少认为他们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罗萨指出,事实上这些人每天依然可以找到许多“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但这些闲暇的时光都让他们觉得“愉悦度很低”。有了时间懒惰却感觉不到快乐,这似乎也符合我们许多时候的经验:经历了一周的劳碌,周末睡一个长长的懒觉,然后刷一整天手机,懒惰过后,我们似乎并没有更愉悦,而是感觉到疲惫和空虚。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哈特穆特·罗萨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罗萨认为数字媒介、高速交通工具等技术带来的社会加速效应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高速行进的列车令人看不清旅途的风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客户端的推送“信息流”永远在提醒你最新的热点。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本雅明所说的“体验很丰富但经验很贫乏”的时代。技术的加速让我们对于任何片刻的体验都失去了深度的感知,因此“在一个由速度的号令所整合起来的世界中,找一个短期内就能获得满足的欲望会比设定一个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满足的欲望要明智。”“刷手机”成为现在人们度过懒惰时光的重要表征:“刷”意味着追赶而不停留。加速的感觉如此迷人,即使我们有时并不愿如此度过我们的闲暇,依然无法摆脱刷手机的诱惑。

对于当代人来说,相对于“获得时间”的消极自由,“懒惰的权利”更意味着一种敢于懒惰、懂得如何懒惰的积极自由。它来自于对过度推崇个人努力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日益加速的技术环境的深度反思。

可见,懒惰并不是天然值得被批判的社会问题,相反,它很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入口。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走走;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短评

这种改编的方式居然出乎意料地讨喜,把乌托邦社会与人格独立性冲突的内核剖析至人人可理解的地步,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成功。人的复杂不能为环境所限制,人的利己和自我意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加以抹杀,没有了秘密的世界,那该有多么无趣。欲望,憎恨,嫉妒之流的不稳定因子背后,总有可贵的清醒和独立特质。在秩序井然的文明中保存个性与活力是规划者们苦思的命题,抛开社交的虚假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人性内里。无从得知,也许这是关于“上帝为何总是缺席”的解释,而文明的缺陷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7分钟前
  • AlexTheGrid
  • 推荐

英剧面向未来。

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John一出场我就呆住了,不敢相信,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过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憨憨

10分钟前
  • M殿下
  • 还行

刷完重发个评论, 头4集有一个完整主角受困逃离的故事线, 后面5集三角虐恋, 剧情寡淡, 太多意料之中. 整季里充斥太多肉欲和空虚泛泛的内容, 我甚至能深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迷茫...同样题材不如重刷黑镜...

15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较差

我就想问问谁不想和亨利一夫一妻制

17分钟前
  • XO酱
  • 还行

拿掉了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反乌托邦内核,魔改成了被拍滥了的人工智能科幻。很难讲这是成功改编。

20分钟前
  • 秋虫吊月
  • 还行

赫胥黎要气得活过来

21分钟前
  • Zooey
  • 较差

看过第一集,勉强三星半。似乎有些乏力。我目前依旧以为真正的"乌托邦"绝不会是《楚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具体边界,它是没有边界,正因为没有边界所以无远弗届。传统的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景观社会以及福柯的种种都是其中某种具体化的面相,新的时代中,新的天空下必然会有新的方式与手段,不再会有表面的规训亦不会有深刻的讨论,世俗与未知的方式必然会刺激旁观者的迷恋。这亦是我关注微观史/新文化史的动机之一。

24分钟前
  • 张汝荪
  • 推荐

喜欢对女主的描写 男主一路金手指 还没有bernard带感…

27分钟前
  • GasolineDried
  • 推荐

阿尔法们超美,但整剧太弱,毁了原著,成了《西部世界》的低配版。

28分钟前
  • bohegao
  • 还行

多pro视角叙述,无论尺度还是概念都有《西部世界》第一季的架势。

29分钟前
  • 秀逗麻袋
  • 推荐

哎,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书的震撼感。演员方面Henry Foster选角大失败,可以说零演技。Bernard Marx和Lenina都选的不错。真正的主角John美国味太重,失去了原著里生活在沟渠、靠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了解七情六欲的人类代表的象征意义。场景特效及格,导演和编剧较弱。

32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正如编剧所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 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 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 它们构成完美闭环 追溯人异化的原因又并未在此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33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推荐

期待的是关于巨大冰冷机器的反乌托邦呈现,而不是又一个全知全能AI vs 人类的俗套科幻。关于 CJack60 的再创作尚可,而 Indra 的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致命败笔。不必照着书拍,但也不能剥离得这么彻底吧?最后,这好几年了,最喜欢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剧居然还是疑犯追踪。

37分钟前
  • Toddler
  • 还行

第一集叙事很乱,什么阶级都想讲但是没有自然地链接到一起,没想到老妈是黛米·摩尔啊呜呜呜。以为后几集会渐入佳境,结果并没有,到第七集彻底垮掉无法收尾。给我颗药吧,骗我也没关系,没有比现在更糟的了。乱交公有制万岁。今年的科幻剧一番《上载新生》守住了,本剧白白浪费一张好牌,质量和《副本》齐平,不配和《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抗衡。

42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每去一座城市,必找一家书店,每到一家书店,总会下意识地去看闻名遐迩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否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不同的版本,旁边“辅佐”和“陪衬”的是历史类、文学类、还是其他。只要它们还在,就自欺欺人,某种“自由”还有喘息的空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多次以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来警告和敬告他们在原著中的预告。其实最恐怖的并非单一的成真和成谶,而是双管齐下的温柔杀戮。再说直白点:老大哥不仅在看着你,还哄着你,喂着你;不仅威吓你,还“宠你”你,“麻醉”你。让你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误以为看到了天堂的曙光。

4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稀巴烂 竟敢还用原著原名作为电影名 为了收视率把本来震撼丰富又讽刺的“brave new world” 拍成了一个只知道淫乱的三级场所 笑了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剪辑 只能配股导演的自信心和对流行文化的无脑追捧

50分钟前
  • 豆友183359332
  • 较差

两个男主一个愚蠢冲动一个自私暴躁都配不上女主角!!!

55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每当我想认真审视一下它时,它都会立马告诉我它就是在故弄玄虚

56分钟前
  • 🥯
  • 还行

剧版《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个已经成真的美丽新世界里的合格美丽新世界娱乐产品。

5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