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

动作片大陆2021

主演: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余皑磊,飞凡,雷佳音,沙溢,韩昊霖,赵毅

导演:张艺谋

播放地址

 剧照

悬崖之上 剧照 NO.1悬崖之上 剧照 NO.2悬崖之上 剧照 NO.3悬崖之上 剧照 NO.4悬崖之上 剧照 NO.5悬崖之上 剧照 NO.6悬崖之上 剧照 NO.13悬崖之上 剧照 NO.14悬崖之上 剧照 NO.15悬崖之上 剧照 NO.16悬崖之上 剧照 NO.17悬崖之上 剧照 NO.18悬崖之上 剧照 NO.19悬崖之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5 16:19

详细剧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长篇影评

 1 ) 《悬崖之上》背后的真实故事,远比电影展现的更加残酷

《悬崖之上》是国师张艺谋继《一秒钟》之后的又一部与张译,刘浩存合作的电影

影片讲述四名在苏联受训共产党特务执行名为“乌特拉行动”的秘密任务时遭遇叛变,被伪满洲组织内部特务发现后与之周旋并尝试继续执行任务的故事。

国产谍战题材在电视剧层面有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作品,但其在大荧幕上始终缺少令人信服的作品,如今《悬崖之上》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类题材电影的缺失。

电影本身质量是足够优秀的,但前后有一定的割裂感,开头雪地黑松林中的跳伞主观镜头让观众迅速入戏,而影片前半小时始终保持着如此快节奏,高效率的叙事,配合精彩华丽的打斗与悬疑氛围的加深牢牢抓住观众。

影片故事以''救出从背荫河试验场越狱出逃的王子阳''的乌特拉行动为麦格芬

这里着重说明一下,所谓背荫河试验场就是臭名昭著的731人体试验场的前身,日军在此对战俘进行一系列细菌实验,鼠疫注射,活体解刨,四只交换,人畜杂*等惨无人道,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到生理不适的活体实验。

剧透预警~~~~~(不涉及关键情节)

张译

片中张译受审讯时,影片展现的酷刑场景令人揪心,让一些人猜疑是否是过度夸张的戏剧化处理

张译受审片段

然而事实是,如今进入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审讯室纪念地址参观,你会发现,当时革命者所受的酷刑远不止于此。

审讯方发明并使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严刑逼供

最广为人知的当属赵一曼、傅烈等烈士,经受了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包括辣椒油、燃油直灌喉咙等酷刑直至死亡也没有透露任何情报,只留下给予子女的家书

所以,当有人惊异于片中戳眼,割喉,爆头,飙血等血腥场面时,导演想表达的,就是那种残酷,以提醒世人那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

说回影片,在惊艳的前半段之后,叙事效率与节奏明显放慢,影片中后段的处理就不尽如人意了

不仅如此观众原以为的剧情核心拯救行动被完全搁置,而伪满洲政府内部的抓内鬼与共产特工如何破局成为了核心,尽管紧张压抑的悬疑氛围依旧保持的很好,但拖沓的情节让后半段故事显得有些乏力,剧作的问题逐渐显露

最后,伪满洲政府内部的抓内鬼行动甚至演变为了幽默桥段,影片的处理让观众仿佛忘了革命烈士正为国牺牲

虽然剧本稍有遗憾,但影片质量整体尚可,尤其是各个演员的精彩演绎弥补了人设的单一与不完整的弧光。尤其是各大反派性格迥异,又十分强劲手段残酷,于和伟的饰演的角色周乙微表情丰富令人难以捉摸;余皑磊饰演的角色在行刑前将酒喷洒在囚犯头上的动作,只为减去血腥味,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很好的展现了反派的狠劲。

余皑磊饰演金智德
于和伟饰演周乙

'乌特拉'在俄语中是'黎明'的意思,正是各个革命烈士如此的英勇奋斗换来了我们后代黎明的曙光

珍惜黎明

 2 ) 既然是悬疑剧情片,麻烦能不能注意些逻辑

想像一下,当你手下有三位最佳男女主角,同时还坐拥两位当前大热的实力派演员,另有青春偶像颜值当担,而你自己又功勋卓绝家喻户晓,这样的全明星阵容起码能够保证是一部水准之作吧? 然而现实却是,悬崖之上可以说是一部毫无诚意的作品,全片剧情充满逻辑硬伤,强行制造悬念,几乎所有的冲突和高潮都是片段性的,比如进书店的明明是个女人,走在路上的张译突然成为目标,躲过追捕,又强行制造冲突被敌人发现,然后在港站中化身燕双鹰大杀特杀,帅气转身被车撞强行下线;后续的无数场景都是类似这样突然生硬的转换,强行制造冲突,如秦海璐和朱亚文两个人生死关头发动不了汽车,朱亚文舍生取义的说分头走,朱下车后,秦立马就能发动汽车,明明可以一起走却强行送一个;以及各种没有任何伏笔毫无逻辑的突然拔枪警惕,失望的东西太多,国师还是比较适合拍风景记录片。

 3 ) 悬崖之下,剧情全解析

画面很美,情节也很棒。

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各个场景(或者说章节)里的「信息战」,里面不同角色基于自己信息的行事逻辑,很漂亮很有美感。

还是试着用问答的形式,来梳理一下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

.

先说下演员和角色的对应,以便下面好指代

.

一开始张为什么会怀疑来接头的人是特务

张如何识破特务,这个在电影里本身就交待了。

张自己对兰解释说,「我跟他(特务)聊天时提到的老夏,根本没这个人」。等于是扔了一个烟雾弹,但特务咬钩了,于是识破。

但问题是,张是如何想到去试探的?答案在所有人的台词里都有:

  • 张主动说了,他在试探;
  • 兰为什么两把枪只上交了一把?因为她听楚说「特工永远要留一手」;
  • 这说明楚也认为,永远不能充分相信身边人,而且他也一直藏着一把枪(后面起了关键作用);
  • 王去卫生间看张留的信息,信息其实已经被叛徒篡改成了类似于「一切顺利」的废话,但王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因为张不会冒险留废话),肯定是出事了;
  • 周在后续的台词中也对特务科长说过,楚身上藏着枪「可能是一个特工的本能」,并不意味着行动暴露了。

这是全片第一场信息战,也是全片的基调——所有人都在隐瞒,没有人完全可信。

张识破特务(沙溢饰)的这个桥段非常简单,没什么信息量,但它给全片定下了起始点,这又很有信息量。之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线之上,越发复杂诡秘起来。

.

火车上的戏,精彩在哪里?

这段戏是我觉得特别妙的一场,开头才不到半小时,已经渐入佳境了。

一共 7 个人,一场戏演出了 7 个层次,由浅到深依次是:

  • 1. 最浅的是兰,她知道有特务,也知道楚和王不知道有特务,但有张在行动提醒,所以她待命。后来她被明面上的特务当工具人带走,戏份在此处最少。
  • 2. 其次是楚,他看到明面上的特务把兰带走了,年轻人没经验同时又关心恋人,所以主动找「队友」帮忙,却没想到队友其实也是特务,导致了兰的暴露——这里老周已经看出楚沉不住气,比较嫩。而楚在后续的快速成长,也需要与这里的稚嫩进行对比,才更显升华。
  • 3. 然后是张,他知道王和楚身边是特务,但却不知道是谁,不敢冒险接头,于是进卫生间留信号。但事后我们知道,张其实认识老周,也知道老周是深层卧底,所以张了解的信息远比当时观众以为得多,可张完全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同队的兰),可见张的心机非常深,是经验极丰富的老战士。整部片子演到这里,观众甚至会误以为主角是张,张艺谋的叙事手法非常狡猾。
  • 4. 接着是王,她看到张进了卫生间,于是随后去收信号。观众以为她收到了警告,所以才觉得她后续的一系列警惕行为很合理。但过了一会儿,导演才告诉观众,其实王没能收到原始信号(有特务),只看到被篡改后的假信号(一切顺利)。但王仍然通过假信号识别出了队友的真实意图——No news is good news, 而冒险发出无效信息说明已经遇险——这个细节说明王也是老战士,非常机智。另外,也从侧面说明王与张的感情很深,双方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在后续的找孩子和死别时,更能彰显王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
  • 5. 然后是特务们,他们一早就控制住了王和楚,又误打误撞抓获并(在楚的无意帮助下)识破了兰,现在只剩下一个他们知道名字的张姓男子没落网,可谓占尽了先机。观众到这里其实会有点紧张,当然不太会担心主角团灭(毕竟是主旋律电影),更多是担心导演怎么把故事圆下去。后来我们知道,导演的手法在于,利用特务们对老周的不知情,以及张和老周不为其他人知的深层关系,实现情节大逆转。个人看法,这个反转完成得很漂亮。
  • 6. 最后是老周,这段他几乎没有存在感,隐藏得非常非常深,根本看不出他和张认识。观众回过头来回忆这一段,就能意识到老周的经验只会在所有其他人之上。他才是真正行走在悬崖边上的那个人(没有说其他人处境不危险的意思)。多说一句,老周在片中第一次刷存在感,是在洋房里听到楚和王说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稍微秀了一下自己的俄语(只说了一个单词),既露了一点点线索(以备王楚不时之需),又做到了守拙(没让在场特务看出端倪),拿捏得很到位。所以全片以周为主角,找于和伟来演,完全撑得住。
  • 7. 最后一层是导演,张艺谋刻意不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却又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对信息尽在掌握。这也算是侦探小说里常用的「叙述性诡计」了,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诡计,难度显然要更高。张艺谋选择了用一个装成醉鬼的叛徒(雷佳音饰)来完成这个戏法,实际上也不难被观众第一时间看穿——这算是卖个破绽,和上一场里的刻意降低谜题难度目的是一致的——导演在提醒观众,注意思考每一个角色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他们基于对别人信息量的了解而如何行动,以便达成不暴露自己便击败对方的目的。

张在雪地里的那场试探,只是热热身。到了火车上这段,「信息战」或者说以个体为单位的情报战,就正戏就开始了。谍战大片的基调就定稳了。

.

张如何让自己「废物利用」?

张被捕后,在老周的帮助下(提供别针)成功逃出囚室,但却无法逃出监狱。

老周的思路是,让张假装胁迫自己,一起开车逃走。张逃走前开枪打伤老周的非致命部位,用于掩护老周的身份。但这个办法有两个致命漏洞:

  • 一是如果特务们宁可牺牲老周也要抓住张呢(或者擦枪走火意外击毙老周),那就两个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团灭;
  • 二是就算张成功逃走了,老周非致命部位中了枪,也无法洗清老周的嫌疑——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工,刚死里逃生,近距离用枪劫持了一个敌对方的高级情报人员,居然会在开枪时打偏?根本不可能,所以老周就算中一枪,也仍然会被列为头号嫌犯。

因此,老周的思路是下策——弄好了,也不过是跑了一个重伤员,却废了一个高级卧底;而且弄不好,俩人都得交待掉。

所以张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应该上哪辆车」。

全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不光情感上克制,连台词都大片大片地留白。我个人觉得,这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观众思考的机会,逼着观众把演员没说完的台词补全,这样观众会更投入在剧情中,共鸣更强;二是在观众通过思考才理解台词的意思后,会不自觉地赞叹剧中角色的反应敏捷、彼此心有灵犀。这是一种风险比较大、但收益也很大的剧本技巧,要把难度保持在观众必须得想想,但又肯定能想通的水平上,效果才会最拔群。

张的意思是说:反正我身体已经废了,出去也没法执行任务了,而且露过脸了以后也没法做地下工作了,为了救我而牺牲你,不值得。倒不如反过来,如果我的牺牲能为你的身份带来一些好处,就把我这个「废物」给「利用」起来吧。

怎么利用?无非两层:一是尽量消除老周的嫌疑,二是顺便把祸水引向其他人,把水搅混,让老周在敌人内部更安全。

只是一瞬间,老周就明白了这个意思,一方面说明两个人有默契,另一方面说明老周肯定也想过这个方案,只不过不愿意主动提出来让张牺牲,宁可自己中一枪也要把战友救出去。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完全没有直接体现,但你越是回味,越是觉得真实可信,让人动容。

战友之间每句台词,都饱含血泪。张最后回来带着勉强的笑说了一句,「还真有件小事,马迭尔饭店前面要饭的小叫化子里,有我和王郁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件「小事」,是最后决定要牺牲的时候,才不好意思地拿出来去麻烦战友。这与片头雪原里 4 人刚落地时,王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就去找孩子」相呼应——一个梗埋了这么久,一直引到片尾,是煽情了,但非常克制。

所以实际上,「废物利用」的方案是这样的:

  • 张能从拷打之下逃出来,一定有内应,那么特务头子事后一定会找内鬼。实际上内鬼是老周,那么要怎么样布局,才可以让老周摆脱怀疑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是「嫁祸」给另一个也在场的特务,还不能是喽啰,因为喽啰活动空间有限很容易被洗清嫌疑。
  • 那就干脆上特工老金(余皑磊饰)的车,就成了上策——如果张真的成功逃了,那么老金必然要背锅,前面所有的拷打都成了苦肉计;如果张被抓了,坐的是老金的车,老金也有作案机会,那么特务头子肯定会拿这个事来试探老周,老周就可以反过来「力保」老金的清白,以证明自己并不急于把锅往别人身上扣,也就侧面说明了老周不担心自己被怀疑(特务头子就会倾向于认为老周是「清白」的)。

一句台词,交待清楚了全部逻辑,还是挺漂亮的。

.

插入一句题外话

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也是用一句话描述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公路管理方想要在隧道出口处立一个告示牌,提醒司机注意控制自己车辆的灯光。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么出隧道最好关掉,省电,免费电瓶耗尽了影响行车安全;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一直没亮,那就无所谓,正常行驶即可;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没打亮,那么出隧道前最好开灯,免得一出去没路灯特别黑,瞬间致盲导致危险;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就无所谓,视野仍然是清晰的。

这么长的情况,要如何在告示牌上写清楚呢?而且就算用很多字写清楚了,车速很快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司机看清楚呢?

最后告示牌立起来了,上面只有一句话:

「您的车灯亮着吗?」

后面你该怎么办,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做决策,都交给了智力正常的司机来进行。(现在这种情况似乎得到了改善,因为大部分新车出厂时都会有自动常亮的日行灯,除了提醒其他人我已经启动了之外,也多少能起到一点点照明作用)

跟这部电影很像,大量留白,信息交给智力正常的观众来解读。

.

老周为什么要在电影海报上打勾?

表面上看,很简单,老周当然是要向小兰传递情报,约定见面时间:周二四六的首尾场次里,随便挑一场打勾,然后两人在 4 天后的同一场次见面。

但影片里,老周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教育特务老金。老周一本正经地问老金,真的什么也没看到吗?老金说没看到,然后老周主要说自己是地下党,接着气氛一变,才又笑呵呵地提醒老金要注意各种情报细节,有助于升职加薪。看到这段的时候,电影院里有笑声,谍战片突然成了职场剧,哈哈。

可其实,老周这一手背后,还有另外 3 个目的:

  • 一是试探老金。老周走过去打了勾,老金马上说自己也要过去看看,免得被特务科长怪罪。但实际上,老金的真实目的是替特务头子监视老周,抓他的尾巴。而老周主动问老金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之处,就是想看老金会不会跟自己说看到了打勾。老金果然没说,于是老周确认自己已经被特务头子怀疑了。
  • 二是让老金产生内疚感,换取他暂时的信任。老周打了勾,老金看到了却说没看到,老周趁机教育老金要注意细节,因为「科长最在意细节了」,又说「你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吗」。老周摆明了是一副前辈提拔后辈的姿态,这肯定让老金的心里一时不是滋味——人家只是想帮我升职,我却怀疑人家是地下党,我这太不地道了。所以,在老周假装车打不着火之后,老金才会更加热情地叫老周坐自己的车,而老周也才更有机会往老金车里塞书,嫁祸给老金。
  • 三是在特务头子面前继续搅混水。老周打了勾,老金肯定会向科长汇报,而且肯定不会告诉科长关于「老周教我如何注意细节」的事。所以科长回头肯定要问老周,为什么要打勾,老周就可以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教老金注意细节,是为了传达科长您的工作精神。接着老周就可以反咬一口,「怎么了,老金没跟您说这些?老金肯定不会胡说八道的吧!」这一下子就显得老周自己高风亮节,而老金更加人品下作了。此外,科长肯定还是要安排,在打勾的场次监控地下党活动,可是由于「保护措施」的存在(4 天后同一场次才是正确场次)科长的安排必然扑空,这反过来又让科长对老周有了内疚感——原来还真是瞎打了个勾,我怀疑自己人老周,是有点多虑了。这一里一外,科长就更瞧不上老金,却更不愿意怀疑老周了。

这个勾打得,太漂亮了。跳伞 4 人组安排的打勾保护措施,固然很安全,但经过老周这一手演绎,简直是彩蛋套彩蛋、圆环套圆环,所有人都被绕了进去,只有老周一个人站在至高点成竹在胸。

所以我上面才说,老周的能力在所有人之上,他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也是那个真正走在悬崖之上的人。

这段几乎是高潮了,但非常克制,所以仍然算不得是最精彩的桥段。这段只说明了老周一个人能力非常强,但下一段将会说明两个老地下党打配合的时候,能力能够强到什么程度。

.

老周和楚明明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向对方开枪?

这段是我个人觉得全片最棒的戏,是绝对的高潮。我们可以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以终为始,反推出角色的行事逻辑。

老周为什么要在楚服毒之后,冲上去撬嘴?

肯定不是为了拦着楚自杀,而是帮助楚顺利自杀。

老周不仅知道,而且亲眼刚刚见过张被捕后的惨状,同时也明白张被打了迷幻针之后不由自主地泄露了情报,所以于情于理,老周都不希望楚被捕。所以他冲上去,假装撬嘴,实际上是阻止别的特务来撬嘴,确保楚能自杀成功。而且楚是自己人,老周也希望这个年轻的战友能在临死前,一直躺在自己人怀里。

楚临终的眼神特别好,死死地盯着老周,一方面是服毒后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托付——兄弟,我不行了,以后就要靠你了,不要让我白死,不要让我白死,千万不要让我白死。这一切,都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那楚为什么要服毒?

当然是因为无路可逃,而又绝对不愿意被捕。服毒虽然痛苦万分,但毕竟短痛好过长痛。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张在被捕并经历了严刑拷打后,仍然被枪毙了。横竖是个死,自杀要痛快得多。

楚反正是个死,老周为什么不一枪直接打死楚,偏偏在近距离还打在了楚的腹部?

手枪的精准度是很差的,但近距离瞄准打胸口肯定死,老周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倒推回来,周和楚都知道楚必须死在这里而不能被捕,那么周为什么不直接结束楚的痛苦,还要给楚在临死前增加痛苦?

子弹击中腹腔是非常痛苦的,内脏疼痛是深层疼痛,人平时不会经历所以毫无经验,一旦疼起来异常不适应。另外腹腔里血管非常多,子弹打进去疯狂内出血,最后很可能是失血过多而死,时间很长很痛苦。

老周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防止自己被特务头子怀疑——对方被逼进小巷,弹尽粮绝,重重包围,瓮中捉鳖,这个时候你一枪把目标打死了,这等于跳出来告诉所有人「我是卧底」。所以老周哪怕开枪,也不能近距离一枪毙命,而必然要瞄准既容易命中又不会把人打死的地方。打手打脚那都是扯淡,最稳妥的就是打躯干。而胸口不能打,所以只能打腹部。

可是打了腹部不会快速死亡啊,万一楚因此被捕,抢救回来了经受拷打,怎么办?没关系,老周知道楚随身带着毒药。什么时候知道的?王吃了一点点药片之后食物中毒在医院病房里呕吐不止,老周进去「跳警」的时候肯定顺便就知道了前因后果。但电影没演这部分,留了白,给观众自己去想。影片最后,老周让小兰把她的毒药交出来,并说「我希望你活下去,看到天亮」,既呼应了毒药这个细节,又点明了主题——是这些先烈的无畏牺牲,才让年轻的下一代(以兰为象征)也就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光明生活。

总之,近距离用手枪打腹部,这个细节简直是超神。

反正楚有毒药可以自杀,周为什么还要开一枪增加死前痛苦?

因为楚对周开枪了,周必须本能地反击,不然就太假了,一看就是串通的。

特务把楚逼到墙角,又把楚逼得打光子弹,老周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发声逼楚现身,提醒楚我是自己人。但其他特务就跟在后面,老周一句明话都不敢说,不然当场就会暴露自己,两个人都完蛋。

楚意识到追得最近的是自己人老周,于是也主动现身,希望能够在老周的帮助下完成自杀,避免被捕。楚的想法很清晰,我拿另一把被动了手脚的左轮打你,你老周只要还击,我就死了,安全。

确实,楚一现身,用枪指着老周扣扳机,老周只能还击,否则不合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周是被迫还击的,那楚为什么必须对周开枪?

楚是在假装昏迷的情况下被人把枪摸走又还回来的,楚还提醒兰「特工永远要留一手」,所以楚肯定仔细检查了这把被做过手脚的枪,知道它无法击发。

但特务头子知道,楚不该知道这把枪有问题,否则就说明老周肯定有问题。当时清醒的人里,除了备受信任的女特务(因为据叛徒说,卧底是男的),就只有老周了。楚居然在枪战中一直没开这把枪,连子弹打光了都没用这把坏枪,只能说明楚知道枪有问题,也就说明是老周提醒了楚,于是老周就会暴露。特务头子的台词说得很清楚,「看看这把枪会怎么开」。

所以楚必须要让这把枪在自己手里开一次,以向特务头子证明自己不知道枪有问题,从而保住老周。因此,楚明知自己要自杀,也必须在自杀前配合老周把这场戏演完——这实际上跟张的思路是一致的,对自己进行「废物利用」。

顺着理一下

按时间线,就是这样的:

  • 女特务对楚的枪做了手脚,楚在老周帮助下已经知道了。
  • 楚的另一把枪都没子弹了,他也不主动用这把有问题的枪,老周在特务头子眼里非常可疑。
  • 老周发声逼楚现身,楚意识到必须帮老周洗清嫌疑,于是用坏枪对他开枪。
  • 老周不得不开枪还击,而且不能将楚击毙,所以只能打到腹部。
  • 楚演完了戏,赶快服毒自杀,以免被捕。
  • 老周冲上去假装撬嘴,帮助楚完成自杀,让战友死在自己怀里。

即便如此,特务头子还是用这把枪最后测试了一次老周:他在把老周软禁几天后放他离开时,利用归还老周配枪的机会,说了一句双关的话,「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啊」。这话的意思是两层,一是把老周比喻成自己手里的枪,希望他继续为自己效力;二是侧面提醒老周,楚的枪当时之所以没响,没打死你,那是因为我对楚的枪做了手脚。

假如老周这时没有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没有上前拥抱来感谢特务头子的「救命之恩」,那么特务头子就会马上明白——老周早就知道枪是坏的。给枪动手脚的事,只有特务头子和女特务知道,枪还给楚之后楚或许也有可能知道,但老周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假如老周没有表现出惊讶,说明老周和楚有过串通,也就说明老周也是地下党。

所以哪怕是这么一个极小的细节,都透着杀机。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再插一句题外话

倪大红演这个特务头子,实在是太合适了。那个从背后看人的眼神,真是冷刀子一样,不寒而栗。他在 大明王朝1566 里也有过类似的精彩演出,有一个桥段也是通过大量的留白,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嘉靖帝要查「改稻为桑」案的内幕,派太监连夜从外地搞来了满满几大箱子证据,又命令当地大员胡宗宪星夜入京,接受审问。一方面,是嘉靖急于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想要试试胡宗宪这个被严嵩提拔上来的官员,看他到底是忠于王室所以第一时间来见自己,还是隶属严党所以第一时间去见严嵩。明朝亡于党争,嘉靖这是在借(手上所有的)案子来打击党争——真相,根本没有政治斗争重要。

而胡宗宪面圣结束后,又连夜去见严嵩(倪大红饰),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仍然感念严嵩的知遇之恩,希望能劝严阁老回头是岸。严嵩一见面,只轻飘飘问了一句话,「你吃饭了没」

乍一看,这句话毫无出格之处,纯粹就是一个长辈关心晚辈、上级关心下级、主人关心客人,正好自己要吃夜宵,你来得巧,要不要一起吃。

但实际上,这句话满是杀机。

严嵩真正想问的是,你胡宗宪作为外派的高官,深更半夜跑回京城来,有没有来得及先吃晚饭?如果你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夜赶路到京城了却连饭都没顾上吃,那么你是急着去见谁了呢……你只能是去见嘉靖帝了……

所以短短一句「你吃饭了没」,既明面上表达了关心爱护,又暗地里提醒胡宗宪「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也知道你见过了谁,还知道你现在来找我是想干什么」。所有政治诉求都表达清楚了,甚至还给出了明确的威胁和拉拢,但没有任何人能从面子上挑出任何问题来,严嵩实在太老辣了。编剧实在是太懂了。

就只这一句台词,大明王朝1566 就已经封为神剧了,只可惜收视率奇差,没有能拍续集,太可惜了。

.

张为什么要跑去找孩子,导致自己被捕?

发现有很多人纠结这一点,其实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些困惑,看完重新想了一下,有点小看法,简单补充一下。

还是从「信息」的视角。

首先,观众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张作为老战士,明明背负着这么重要的任务,明明两组人已经有一组被特务控制了,而且自己同组的另一个队员兰还是新手使不上力,可以说千斤重担一肩挑了,怎么还有空在执行任务被人追杀的半中间,路过电影院就跳下来办私事?——这个让我当时觉得非常困惑。

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里可能大部分观众都会和我当时一样,漏掉一个重要的细节。张在被捕的前一天,和兰站在安全屋的阳台上时,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当楚(你男朋友)已经死了」。这话说得非常狠,兰听完就哭了,边哭边问张,「那王郁姐(你老婆)呢?(也死了吗)」。张沉默不语。

把这个细节加进去,跟张王跳伞刚落地时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去找孩子」结合在一起,张就又多了一个理由,去「办私事」。注意,我不觉得张因此就有了办私事的充分理由,我只是说这个细节可能容易被忽略,导致我们作为观众去理解张的行事逻辑时,没能完全代入他的处境。

张当时实际上是个什么处境呢?或者说有哪些理由逼迫着张在逃命时还要找孩子呢?

  • 一是父爱,这个不需要解释。
  • 二是亲眼看到(疑似)亲生孩子在要饭,情感冲突强烈,电影里演了。
  • 三是张王夫妻去前苏特训没多久,但他们回来时已经不认识孩子了,还要靠胎记(有点老套)。这是因为小孩子长得非常快,拖越久,找回来的可能性越低,所以张内心很急迫。
  • 四是上面提到的细节,张在心里其实已经当王(自己妻子)牺牲了,所以他不光没法指望妻子去找孩子,而且还得兑现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谁活下来,去找孩子」。
  • 五是结合后来张的结局,他被严刑拷打成那样,准备开车自杀式突围前,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找孩子。可见张根本不怕死,怕的是孩子受苦。这种时刻走在「悬崖之上」的人,心里肯定很清楚自己随时会死,所以坐车执行任务时偶然看到一个面熟的孩子,本能冲动下头脑发热停车查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些都是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跳到支线里去找孩子的理由。还是要强调,我并不觉得这些理由就能充分解释一个老地下党的失误,我只是说其中第 4 条理由可能有些不明显。

我自己的想法哈,张艺谋在这里的时间线,设计得不太好,似乎可以优化一下。仅供参考。

旧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坐车回安全屋,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耽误了时间被特务追上,最后被车撞晕被捕。按这个时间线,就是老地下党明明成功取得机密文件并脱身,去犯低级失误开小差被捕,非要说这是人之常情也行,但故事是人编的呀,非这么编总觉得太强行了。

我想的新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出门执行任务,坐车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孩子被这个「变态」吓坏了,因此给街边埋伏的特务留下了破绽),时间紧急张只好忍痛先去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准备回安全屋,没想到特务魔高一丈,沿着电影院那里的破绽守在张回去的路上,将张撞晕逮捕。

换成这个新的时间线后,原片的所有元素都仍然在,只是顺序换了——简单来说,就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没开小差,是开始前开了个小差,张的「过失」就变小了,被捕主要是特务太无孔不入了。就有点像,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那个意思。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张越狱后自知无法逃走,为什么不干脆自杀?

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甚至因此觉得张的选择不合理,认为这是本片的一个 bug.

我倒不这么觉得,原因如下:

一是在当时的张看来,自杀并不是最优解。

张被捕后,已经熬过了一轮拷打,没招,说明拷打对经过特训的张来说不算什么。张拒绝了老周的假装胁迫的建议,选择自己开车冲出去送死,说明张并不怕死。不怕打,也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张没必要自杀。张开车往出冲,运气好说不定就跑掉了,可能还顺路撞死几个特务,运气差也不过是再被抓回去再继续无谓拷打,最后枪毙。不管如何,都比直接自杀强。

二是当时的张还没被注射过迷幻剂,并不知道药效有多强。

特务科长提到迷幻剂时,也说的是试试这种新玩意。在审讯过程中,特务们也是先动肉刑,费半天力气实在没辙了,才派人来注射迷幻剂。负责注射的人还是个菜鸡,被拿到别针的张给反杀了,而本该全程在场负责审讯的特务老金当时还出去抽烟了,这其实侧面说明了特务部门并没有对迷幻剂抱多大期望。连使用迷幻剂的特务都没指望这个神药,那没被注射过的张更无从预想其效力,所以张根本不怕再被抓,大不了一死,不会招的。

三是张上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废物利用」,嫁祸给特务老金。

假如张发现逃不出去,直接偷摸自杀了,那白丢一条命,完全是「废物」了。可是如果能用这条反正要丢的命,临死前偷特务老金的车在特务们面前现身,就有可能把水搅混,保护卧底老周。当然,如果张能在车胎被打爆、车辆失控的瞬间,直接开枪自杀,那似乎更「理想」。但一方面这也太难为一个刚受过重刑的伤员了吧,另一方面还是回到第一点,张并不怕再次被捕,所以实在是没必要抢着自杀。死了就没机会了,活着还可以继续越狱啊……

虽然说这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不妨碍我们把里面的人当成真实的人去看待——从真实的人性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想要自杀呢?比如楚后来自杀,那是他不愿意被捕,因为被捕了不光要死,死前还要被折磨,还可能被新玩意迷幻药给整到招供,所以楚自杀是最优解。但张是被撞晕后直接绑起来了,没机会躲避受刑了,受完了发现没事,又不知道迷幻药的事呢,也就不担心再次被捕了。

张所掌握的信息量,还不足以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正因为张的前车之鉴,楚才之后有机会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观众容易开上帝视角,反过来去质疑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有时容易误判。

.

到底什么是「乌特拉」行动?

剧中角色反复解释过了,就是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包括结尾,老周也对年轻一代的小兰说,「天亮了就好了,你要活下去,看到天亮」。

然后我也看到有人说:整部片子的起因是 4 个地下党去执行秘密任务,解救一个被日本人迫害的中国人,让他出境去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但整部片子里完全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也没解释到底是什么暴行,甚至连要救的那个人也只是片尾露了一面而已。觉得这片子这样拍很奇怪。

我一开始也有这个困惑,但我看完去搜了一下,就惊到了。我觉得全片所有的精彩,都不如这一处「留白」精彩。如果说张艺谋的一切设计都让他更像一个能工巧匠,那么这一处留白就足以让他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国师。

片中的「乌特拉」行动,是要解救一个被关在日军集中营里的中国幸存者,而日军为了毁灭证据不惜杀光了所有知情人——鬼子到底要掩盖什么?

全片有且只有一处,提到了「乌特拉」行动的目的地,是东北的「背荫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背荫河,沉重血腥的历史扑面而来。

背荫河,黑龙江,五常市,细菌战,731,黑太阳,人体实验,活体解剖,惨绝人寰。

这就是乌特拉行动的真相——通过解救人体实验的幸存者,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真面目。

这也是导演在片中完全没有解释什么是乌特拉的根本原因——这么深的仇恨,这么惨的历史,这么大的事件,我们居然需要有人解释才看得明白???

张艺谋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你,就是 731,就是细菌战,就是人体实验,就是日本鬼子没人性,但他没这么直给,他希望观众自己看完了,随手搜一下,了解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背后,血淋淋的民族历史。但有多少人会去搜呢?又有多少人不光不知道,不光不去搜,还认为这是电影的「漏洞」和「缺点」呢?

我想起去年有次去理发,邻座是一个女孩要理短发。女孩叮嘱年轻的理发师 Tony 老师,说「不要把我理得像刘hl那样,太土了」。理发师反问了一句,「刘hl?是谁啊?」两个人都完全没有要侮辱先烈的意思,和平年代的人也不该生活在无时无刻上纲上线的恐惧当中,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连刘hl是谁都不知道的新中国了吗……

遗忘的神已经降临了,已经开始了祂的统治。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说的,人啊,为了安逸,连命都可以不要,就为了那么一点安逸,就把一切都扔掉了。

「人要想说清楚自个儿,心里得有个信。 他信什么,你信什么啊! 他信少年中国, 他心里边自然有一个少年中国。 欲言国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 你心里有少年中国吗?」

.

 4 ) 好看,但又不是完全好看

7.5/10

张艺谋导演的基本功力还是在的,寥寥几笔就构建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开场一个俯拍降落伞镜头,我以为我来到了欧洲文艺片。摄影师出身,镜头语言、打光绝对一流。内景大量的黄,外景大量的蓝,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暴雪的白,以及自带霓虹色的哈尔滨,共同缔造出一幅外表温和内心却暗流涌动的古典油画。

与画面相比,叙事层面就差了一大截。

张艺谋应该是想玩一个双线甚至多线叙事,但不知道是剧本编排问题还是怕搞太复杂崩掉,这两组三波(张宪臣被捕后)一直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组和二组始终没有联系起来。联系不紧密,就无法营造文戏上的紧张感,那就只能靠动作戏往回拉。

除此之外,中心事件始终不够明确。电影一开头就给出了主线:营救王子阳、破获日军阴谋,支线应当是张宪臣找孩子,和中间加入的周乙暗中相助。结果电影叙事叙到了一半(张宪臣被捕)仿佛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此后的重心全部偏移到周乙的身份以及二组的脱逃上。拯救王子阳只给了结尾的一幕,仿佛为了给一脸懵逼的观众一个交代,便草草收尾,至于小兰怎么找到的王子阳、周乙后续身份有无危险、王郁脱身后有没有再次参与任务,全然无了交代,花两个小时只为了看二组逃出生天,这是很不令我满意的。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在对情绪的把控中可以说堪称糟糕了。当故事进展到周乙逃过一劫,老金被当成卧底之时,故事已经进展到了最后的大高潮阶段。而当我看到血肉模糊的老金被架到审讯室、并最终抬上刑场之时,我心中丝毫没有替周乙松一口气,我反而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幽默。其他观众也感受到了我所感觉的幽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电影院充满了看黑色喜剧似的快活的气氛,全然忘却了跟随老金一同被枪毙的还有这位宁死不屈的张宪臣。电影的第一主角、最用力刻划的一个人、承载最大悬疑与悲剧情节的一个人就这样极其草率地作为一个配角落幕了。而在此之后,张艺谋导演如神来之笔般地加入了周乙对小兰的也是对观众的猛灌鸡汤与强行升华,周乙与小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以及一段对我来看毫无作用的周乙锄奸彩蛋。

这电影的结尾就像什么呢?这就好比在装饰豪华的大酒店享受总统级别欢迎的我,坐在巨大的实木餐桌摆弄着贵重的象牙筷子与银质刀叉听西装笔挺的服务生讲完复杂的用餐礼仪之后你给我端上俩烧饼一碗豆汁儿告诉我:你吃饭得快乐,做人要有希望。这都哪跟哪啊?

几个小bug就不用赘述了,张宪臣换火车票小兰乱跑,差点交代在那; 张宪臣看见个孩子就下车直接被捕; 老金烟瘾大发出去抽烟张宪臣差点越狱; 周乙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冒险突进,就差开枪杀科长了。(说一下于和伟这个演员真好,但角色真不行,开场我见到他第一面就寻思这像个好人,果然是卧底,前半段全等他啥时候亮身份呢)。

再说说选角和演员吧。

这老几位演技是真没话说,尤其是张译和于和伟,基本代表了中年男演员的最高水准,几个配角也出色发挥。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为数不多的亮点,那可能就在于此了。至于刘浩存…看得出来张艺谋是真想捧她,甚至你说这电影就是为她拍的我也同意,刘浩存倒也不是不争气,只是这个台词功底是在太差,基本到了一张口我就出戏的程度,情绪表达也差了一大截,稚气和生涩完完全全地保留在身上,高情商叫未来可期,低情商叫现在真不行。

这电影放在别的导演上挺好,放在张艺谋身上,还不够好。回到我的大饭店比喻,虽然最后上了一碗豆汁,但毕竟之前的待遇不是幻影,扎实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那场飙车戏还是实实在在地令我沉浸。综合我家乡哈尔滨滤镜,给个7.5吧。

看完电影我去吃了顿饭,烤盘,很好吃。边吃边回味这部电影,不知为何,越想,越想不起来讲了什么,越感受,越感受不到什么触动,可能是食物太好吃了吧……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呢┐(´-`)┌

5.2补充

真没想到能火,大家点赞让我受宠若惊,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时间精力所限,不再看后续的留言了。

如果想赞同、反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可以继续留言,欢迎大家交流,我随缘看。

如果想攻击、揣测、教育、甚至辱骂,就不要玷污评论区的讨论气氛。尽管私信给我,让我认识认识你。

我没资格奉劝、教育、引导大家,我也不会接受大部分人的奉劝、教育、指导。萍水相逢无亲无故的凭什么啊。

但我珍惜并吸取每一个理性的意见,就像《批评官员的尺度》所言:“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的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享安全的基石所在。”

至于情绪化太严重太戾气或恶意揣测的人,咱们还是趁假期多出去走走、多见见阳光,如果在家就多读一两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是在控制不住就看看大夫、谨遵医嘱、积极治疗。犯不上在我这倒脏土、扬沙子。不懂这段啥意思的话参见上一段。

影评是一个很私人很主观的东西,它有标准(比如镜头语言、景别、服装、调色等等,拉片嘛,不是不行)但评论性文章总归逃不脱炫耀与感性,所以如果谁跟我说影评应当是客观公正的我肯定跟这人急。影评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的,我很满意这篇影评,但这不是我最满意的。我会一直写两句,不写给任何人看,只写给自己看。

So long~

 5 ) 《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这一篇,要先看过上篇《悬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来就着《悬崖之上》的解析的评论再展开聊几点,不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当然这里完全不是怼评论和吐槽,相反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种二次讨论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冲动,这次趁着这股冲动劲还没过,就来这么一期。

首先就是评论不少小伙伴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解救人质,而是接人。

感谢纠正字面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单纯的接人出境,为什么他们这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出境就好。

这里也就说明“接”王子阳是很难的,会要被送命的那种。

而且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区迟早被抓捕,那就是个死,从这层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质”王子阳吗,王子阳是这部电影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过影片后半段因为被敌方反咬,并一直被敌方抑制,因此才转成了我方逃脱为主。这也是我看完后觉得前后有些脱节的原因。

但张艺谋导演这么拍可以吗,可以,前视频我也说到,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挚感情。

那么张艺谋导演前后衔接处理得好吗,相当好,起码全片节奏一直很稳,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还是提出我的观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场描写如何救下王子阳的戏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线呼应更强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那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了对比手法,来体现影片里的残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get太到,起码我进影院两次,这场戏观众都笑了。两次,大家都在笑老金,从效果来看,余皑磊确实抢戏成功。

从剧作角度看,这不是对比,这是做了一个讽刺,讽刺敌方杀错人,敌方真正的对手还潜藏在他们队伍中。

也讽刺了老金一直是敌方忠诚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

但从观影效果来看,这场戏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了张宪臣牺牲的高光时刻。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全片看下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安排我没有get太到。

再来就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了。

有一段点赞很高的评论原话是这样子:我认为小兰的天真烂漫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没有特工紧张感的“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的台词,然后紧接着被张批评。

所以她的人物设置就不是一个紧绷着的特工,这个角色有着生长在阳光下的单纯,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说的,这是送给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台词“我亲眼看到了”、“我在现场”,其实是替我们这些观众对那些革命先辈说的,而小兰放肆流下的眼泪,其实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的。他们为了我们留在了黑暗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个的解读很好,我也点赞了。那以下也同样是个人主观解读。

评论里您用小兰这个象征符号去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挺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是从表演和影片角色设定前后的逻辑去解读。

不妨其实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真实情景里,小兰并不生活在未来,也还没真正见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义,是观众给予的,有着很强的个人解读和辩证性,这里无关对错。

我只是觉得,小兰是和其他特工一样,在苏联接受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这里影片有提到,他们都是优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仅仅因为小兰的记忆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进来临时当特工。

而影片开头也确实呈现出了小兰是合格优秀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这是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您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前后经历来说,小兰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车戏人设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车戏我看到的是有着和样貌反差很强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过了好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了人,下火车后也开枪打死了人,还成功到了电影院和张宪臣见面,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有问题。

所以为何我觉得第一场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设定和特工的气质都吻合,哪怕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的表演也一样。

那至于评论里您说的小兰放肆流眼泪,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泪,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读了,我支持你的解读,但我也有我自己对刘浩存极为肆意的流泪表演有着自己的见解。

所谓电影中的象征隐喻,其实都是很个人解读,比如我上个视频说的,影片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了,代表着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兰可以作为象征着我们,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对被战争摧残,从伪满洲控制区解救出来的儿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来天亮一代的意义呢。

因为那对儿女不管从年龄,从他们的属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做任务的对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中听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6 ) 演员秦海璐,悬崖高处亦胜寒

《悬崖之上》这种偏男性的、偏刚猛的谍战电影,最有看头的往往是女性角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红的是那种温软柔情,柔中又刺得出一种刚强,反差有了,层次有了,值得依附的情绪也有了。

在这部电影里,目光最情愿流连的,是秦海璐。

秦海璐真是那种见到了就能细味出幽微精妙的好演员。你知道她会出现在一个戏里,心中就有一种安定的知觉在落地生根。

电影《榴莲飘飘》《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桃姐》,以及电视剧《红高粱》《白鹿原》《老酒馆》《装台》等等行云流水的表演,大概无需赘言。光影里见多了,心悦诚服,那年又去捧舞台剧《四世同堂》的场,看她桃红柳绿地把人折服在大赤包的阴阳腔调与瑟缩身段中,又是一种簇新的受用。

看《悬崖之上》,最是冲着这些年鲜少在大银幕上亮相的秦海璐去。看完《悬崖之上》,唯一能够催动我写上几笔的演员,也自是她。

她的表演实在值得回味。如同面对悬崖,总有高低错落,更有那种仰望时不由倒吸一口气的惊动,有那种发自内心想多看两眼又不忍细看愁云的矛盾。

前段的出场,她印证了自己不动声色的本事。尤其是在列车上,要靠目光蛇行,警觉地按捺一切反应,只等该起头的时候,迅速进击,然后收回,仿佛一切无事,但无数复杂念头早在内里舞出了刀光剑影。

控了良久,要等之后厚积薄发。那么最有情绪感染力的,是哭戏。这哭,又哭出了不同的天地。

食物中毒后进了医院,人是魔怔的,疲沓的,最无防线,却又最需要防线。周乙猝不及防地亮了身份,人还没来得及深信,就接住了丈夫张宪臣被捕的重磅炸弹。这炸弹太凶,一时把潜藏心底的关切神经给轰了出来,脸上皮肉都止不住地惊颤,可又想再去确认,确认周乙几分真假,也确认自己是否能把外放的情绪给塞回去。理性的禁制与感性的崩溃短兵相接,秦海璐的脸上,瞬息变动的都是战局的摇摆。

终归还是要等到夜阑人静,密闭的医院中密闭的病房,还有一个密闭的厕所,钻进去,才好谨慎地把情绪泻出五分。人已经矮到了马桶边上,气压还要再锉向下方,要靠那种极差,一下子就把眼泪给崩出来。想嚎,但只允许自己干嚎,声浪拍到了唇边,把嘴一合,就当是吞下一片苦海。彷如历经一场情绪的海啸,连带着把五官都给震荡,发丝乱了,劫后余生一样无从顾及。那种情绪的震撼力,戳到心窝,捣碎了才肯抽出来。

张艺谋说她的好,是好在情绪来得快,又来得准。这场戏,秦海璐自己在洗手间里找到了发挥的高度,自己一蹲下去,千军万马的委屈就撞到了镜头上。拍完了说再来,可再来,早已没有任何的必要。如此浅显的道理,敏锐的导演都知道,如此了得的演员,再蒙昧的导演也不会不知道。

张艺谋确实选对了秦海璐,前前后后不同需求的情感戏,都被她捏稳了。街头枪战中楚良负伤下车,要成全她一个逃出生天的希望。她把着方向盘,千钧一发中只是任泪眼自断牵绊,一个侧影,剪出了一种乱局的悲壮,不想独自潜逃,却又不能让牺牲付之东流,那种矛盾,都是心火,把人烧得心急如焚,却要静若止水。多难都好,果然也没难住秦海璐。

那么多风风雨雨飘来荡去,电影给她指了唯一的温存。行动过后,周乙带来了她与张宪臣赶赴苏联前不得不托付出去的孩子。黎明似乎如期而至,带着那些象征美好的物事一并走来,她是要开怀的,但眉目来不及笑开,泪水先泛了一轮,这乱世中几乎陌生了的喜悦,大概谁都不知该如何体体面面清清爽爽地迎接。只是这种真真切切的波澜,接上了,总有余波泛在心间。

而这心间,总会有演员秦海璐的位置。

 短评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14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21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26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29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3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3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36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37分钟前
  • seth
  • 还行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41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42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5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56分钟前
  • Sean
  • 还行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58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59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