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记录片大陆2003

主演:内详

导演:王兵

 剧照

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2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4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5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6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3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4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5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6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7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8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19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5:58

详细剧情

  《铁路》长不足两个小时,主要片段是大段的火车穿越铁西区的空镜,穿过一个个工厂,穿过道路,大雪飞扬或烈日炎炎。铁路边的货场住着一对相濡以沫的父子。

 长篇影评

 1 ) 拙见

九个小时的《铁西区》与七个半小时的《撒旦探戈》相比,后者有着无比精妙的结构、大师级的视听语言和出神入化的角色设计,但前者的粗糙与真实反而积累出更厚重的情感力量 男女老少脱口而出的脏话,日常谈话内容无非衣食财色,沈阳冶炼厂、沈阳电缆厂和沈阳轧钢厂等钢铁怪兽,破烂肮脏的居民区,无尽绵延分叉的铁路共同交织构建出一幅后工业人类生存图景,让你意识到进入了新千年,广袤无垠的地球土地上仍然有着,甚至是占大部分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极端贫瘠的这么一群人在挣扎。但老杜和他的儿子就这么生活,所以说人类是纯纯的蟑螂,只不过不靠个体被拦腰截断还能苟延残喘的顽强生命力,而是靠群体性、精神性的传承和自我麻痹 南方和东北的文化差异丝毫不会影响观影的流畅性和共情,实际上《铁西区》也在欧洲大放异彩,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青睐正说明它展现的问题(纪录片的属性使它成为展现而非输出观点/说教)已从民族上升到人类:人类不仅是蟑螂,人类是工厂,人类也是火车 火车是与影像媒介关系最亲密的交通工具(《火车进站》),也是具有最纯正工业血统的交通工具,是最美丽的交通工具,也是见证、承载了最多人类血泪和罪恶的交通工具(火车似乎也具有了记录的功能)。铁西区里的火车日夜不停地穿梭于无数座行将就木的工厂亦或它们的死尸之间,不是为它们送行,而是持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铁西区里的火车不驶向未来,它们只是一直在重复自己 这是中国最伟大的纪录片,记录下来就已是最大的胜利,因为“现在的总局已经无法承受如此尺度的影像”(摘自豆瓣评论),所以以后永远不会再有更多的《铁西区》,或者《成都东郊老工业区》,或者其他……

 2 ) 老杜父子那段极为动人

贫困潦倒的老杜父子那段极为动人……为强制拆迁派出所把老杜拘留,不久又被释放,出来后在餐馆跟儿子吃饭,儿子醉酒,老杜把儿子背回“家”,在床上一面哄儿子一面对着镜头吐露几句多年积淀下的心酸……

 3 ) 一个时代的最后记忆

能有这么一部如此真实的片子记录那一段国企的岁月很难得,真实记录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那一代人最后的命运,主要是那一代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受那时环境条件及思想的影响,没有机会受过太高的教育,知识财富被剥夺了,但是当年能成为了一名国企的工人是非常光荣的,工人阶级吗,不过现在都下岗了,终于成为“无产阶级”了

确实那个时候能进机关单位的都少数有条件的,多数都是在厂里当工人,有意思的是那时当警察是没机会当工人无奈选择的,那时有顺口溜:“邋邋遢遢当警察”。现在看起来,真讽刺,许多人被下岗领低保的时候,当年那些被看成“差劲”的人都是哪哪的什么什么的警察大队长了,到处作威作福,

同时也勾起了对当年那种国企的生活区的怀念,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区文化,虽然现在那些社区还在,甚至有些都盖新楼了,物质条件是乎是更好了,但是当年的甚至是筒子楼,经常的厂区间的各种活动,露天电影,体育比赛等人与人和谐融洽已经不在了,的确时代不同了,价值观不同了,什么都在变

 4 ) 老杜啊老杜,有多少人活得比你精彩?

老杜的儿子杜阳,在给王兵看他的家庭照片。此时外面的钟声响起,镜头转向屋内的挂钟,再转回来,杜阳已经满脸泪水。这是整部《铁西区》中最戏剧化的情节,称得上神段落。

当那个钟声响起,我心里一惊,这旋律太熟悉,回放看老杜家的外景,确认了那就是当年沈阳机床厂大楼顶上的钟声。

1998年到2001年,我上初中。有一段时间,每天乘坐210路公交车往返于学校和家,老杜家门前的铁路是必经之路。

那条铁路就是给工厂运货物和原料的专线,并没有客运。铁路与街道形成平交道口,一到火车通过,就要停车等待。很多时候,火车在这里倒车,翻来覆去的经过,公交车一等半个小时也是常事。

所以有时,远远地看到火车临近,公交车司机便会绕道行驶,并且甩掉一个站点——兴工街。此时的铁西区已经破败不堪,这一站确实鲜有人上下。

我可能在老杜家的门前附近经过过上千次,他说自己是在那里住了20年。或许我曾经遇到过他——这是种奇妙的跨时空感。

老杜后来居住的地方,说是在机场附近。他给自己的相好打电话,让她坐8路车到“薄板”(字幕中写的“海拉尔”显然是错误的),然后他去接。推算他居住的地方并不是桃仙机场(沈阳的客运机场),而是于洪机场——位于沈阳西部的一个军用机场。

那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铁路干线在那里交叉,许多工厂在那里聚集。我想,即便20年过后的现在,那里也能给老杜和他的儿子以藏身之所。

不知道算不算欣慰的事,居住在那里,老杜离铁路最多也就几百米的距离。

沈阳机床厂的那座地标性的大楼,在老杜搬走没几年便爆破掉了,原地成为了新的地产开发项目。如今,整个铁西区北侧的工厂区,都是新的住宅小区。这些土地大量的供给上市,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沈阳房价的上涨,虽然更大的原因是居民的收入确实跟不上。

如果在2021年来到铁西区,影片中的铁路都已经再也看不到了。那些铁路原本就是供给大工厂的脉络,工厂没了,铁路也随着消失了,甚至连存在过的痕迹都没有。

如果没有王兵的镜头,连年轻的沈阳人可能都不知道铁西区曾经有过那么多的平交道口。如果没有王兵的镜头,铁西区的工矿厂房最终都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如果没有王兵的镜头,老杜可能从来都没有活过。

可是那么多人都曾经活生生的活过,在时代中跌宕。

 5 ) 谁在乎,没有人,相依为命。

9个多小时的铁西区看完下来,心情激荡起伏,简直有强烈的共情作祟。 所以那天晚上激愤写出一堆【祥林嫂】式控诉,想想还是做记录发上去,以期记住。 我看着镜头里,老杜头一手从炕下拿上来一只白色小狗,嘴里嘟哝几声【毛毛,毛毛】。 镜头给这只狗的特写,清澈,水灵灵,随后哀愁,我从来没有见过动物这样的眼睛。 我希望他们一家这二十年来能平安。 你喝我的血,吃我的肉,吃干抹净还要把我挫骨扬灰,灰飞烟灭,查无此人。 可以这样吗?工人们,百姓们一辈子奉献给你了,遍体鳞伤,危如累卵。 你们这么对待我们,可以这样吗? 我们是奴才吗?你们发号施令,想怎样就怎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千钧一发,我们置若罔闻。 你们欣欣向荣,你们百花齐放,你们万物竞发,你们勃勃生机,你们大洋彼岸,你们酒池肉林…… 我要控诉,我要呐喊,我要声明,我要质问。 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

 6 ) 宏大叙事以外的小人物的情感刻画

《铁西区》三部曲中主题最弱的一部。相当篇幅都是火车穿越铁西区各个荒凉工厂的空镜头和铁路工人闲散的春夏秋冬,在这些过程中徐徐托出和展开了老杜父子的故事。后者成为本片和三部曲全篇的亮点和仅有的内心世界的刻画。老杜悲惨颠沛的半生、父子相依为命的真挚热烈的情感、小杜面对过往美好生活照片时的泪水、老杜被看守所释放后酒后小杜被压抑情感的爆发,太让人动容。

另一方面来说,人的共情机制就是这么怪,对个体、鲜活的故事更加敏感,对抽象的、更为广泛的客观真实却往往无法切身体会:第一第二部宏大叙事下众生的苦难和一对底层父子的苦难比起来,反而显得那么弱。

看到一篇评论认为铁路工人和收废品的老人讨价还价,毫不客气的态度很不好,缺乏同情心。我的理解是:底层边缘人群的可怜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实同时他们身上也充满着赖以生存的狡黠,铁路工人其实也算是底层人,比边缘人生活虽然好不少,但他们也同样江湖,对这些他们自然非常了解。他们虽然也普遍有同情心,会可怜比他们困苦的人,但不会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怜悯心态,同时这份同情心也相对局限于熟悉的人,比如对老杜,超过某个范围,他们往往比较冷漠。

其实我反倒是比较欣赏这种,知识分子往往是反着的,对身边的苦难往往是灯下黑,视而不见或者见怪不怪,对遥远的苦难却经常表现出一种圣母般的热情,同时向下撒播的爱心往往让受施者非常自卑和不安。

 短评

老杜找到了新的营生,儿子也有了收入,新房子看着暖和很多,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过个春节了,电视机在歌颂伟大祖国,而我亲眼所见,在过去和现在,依然有很多最底层的中国人生存在地狱边缘。其实第三部素材的剪辑和截取已经比前两部有所精进了。

5分钟前
  • 日灼
  • 推荐

老杜实在是个倔犟的生命。《铁西区》作为对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是新的开启。这个开启既意味着中国新纪录运动发展在一个广阔的世界电影的视野中朝向与世界电影的有力对话,也意味着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纪录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使命和标杆:良心和职责的标杆。

1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是第一部的回响,父子故事是火车奔向幽冥前的延宕,最终彻底脱缰成为无意识之眼。批评剪辑的省省吧,三部分构成了一个超过《浩劫》和《撒旦探戈》的雄浑结构,雷霆万钧。

1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6

12分钟前
  • VincentSakda
  • 推荐

列車穿過你的變遷,「人生不容易啊,孩子」

15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铁路延伸之处,是难以抑制的哭声

18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力荐

列车的不断行驶 父子故事

23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2011.Jan.9上海九亭 DVD

25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还行

剪辑和前两部一样粗糙,但铁路边的老杜父子真是让人难以忘怀。老杜被抓后儿子杜阳翻看着父母相片,镜头一转掉下泪来。忍不住去看守所寻父才得知父已回家。在饭馆他向父亲诉说自己的思念,跪倒在地,像孩子般耍闹…实在是太让人动容和感动了!真实、震撼而残酷的纪录片!//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看到老杜儿子那一段,再次忍不住泪流满面。任何影帝演员都无法演出如此真挚的情感。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铁西区》是我近几年看过的视角最好的影片,从底层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制度的毛病不经放大,也不经修饰,直白的摆在你面前,ZF鼓吹的未来是看的,是想的,不是过的,看到老杜儿子看着照片失声,我真他妈想骂他MB的。大学独自旅行计划的最后一站---铁西。

31分钟前
  • 乔大路
  • 力荐

其实这仨片拍得很拙,贵在选材

33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还行

百度百科:制作过程 → 该片开拍前,王兵拟定了一份拍摄大纲,铁西区最让他痴迷的地方有三个,这三个地方正好可以组成拍摄的主体——工厂、铁轨、艳粉街。王兵决定就用这三个场景来概括整个铁西区,这三个地区也正好是铁西区特点最为鲜明的区域。该片拍摄的过程中,王兵其实并没有按照区域的递进顺序来拍摄。摄影师出身的王兵,随机性的在铁西区内寻找最好的景深和景别。王兵不与拍摄对象接触,原因之一是性格内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王兵害怕有阻力影响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王兵及作品简介:…… ——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到2001年拍摄结束,一共积累素材长达300余小时。2002年,《铁西区》粗剪版完成。→ 王兵:当铁西区变成《铁西区》: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essay/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货运铁路专线上的工人,主要围绕着独眼老杜和他的儿子,“捡”煤球被抓,离开铁路边,在飞机场附近继续谋生。沿着火车前进的空镜很多,如果是铁道爱好者可能更喜欢。

42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这套纪录片终于在这第三部里有种奇迹发生的感觉,杜氏父子的故事讲着讲着就从铁路工人群体中轮廓清晰起来,很动人。好像也很少在王兵的其他电影里看到如此贴近拍摄者内心的段落了,儿子捧着一大堆家庭照片眼泪跟断线的珠子一样。铁路的镜头很写意,一路尽是废墟

4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3小时

45分钟前
  • YoyoRan🤍
  • 还行

当老杜因为在铁路边上捡煤块被抓,小杜拿出从前的照片给王兵看时哭了,我的眼泪也没忍住,要多硬的心肠才能对这些悲伤无动于衷?当火车驰过一座又一座工厂的残骸,一个时代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跟随镜头投去最后的一瞥,从此一切都不复存在。感谢王兵!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48分钟前
  • 梧桐更兼细雨
  • 推荐

还有什么比生活更破败……生活又像铁路一样漫长。

49分钟前
  • 南无老庄
  • 力荐

如同旋律在乐章中的重复 观察则更进一层 仿佛隐身了的摄影机越发贴近到人物内心 雪和铁轨都规律且冷 从工厂到艳粉街到铁路 镜头记录了一代人的轰然坍塌

52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所有交通工具里,我最爱火车。

55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