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记录片大陆2006

主演:内详

导演:金铁木,薛继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圆明园 剧照 NO.1圆明园 剧照 NO.2圆明园 剧照 NO.3圆明园 剧照 NO.4圆明园 剧照 NO.5圆明园 剧照 NO.6圆明园 剧照 NO.13圆明园 剧照 NO.14圆明园 剧照 NO.15圆明园 剧照 NO.16圆明园 剧照 NO.17圆明园 剧照 NO.18圆明园 剧照 NO.19圆明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3:07

详细剧情

  ◎简  介  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  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  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  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  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语言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  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  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  同时他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  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圆明园不仅有着与故宫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  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地位比故宫更为重要!  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  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  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挣,  同样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曾经实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  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  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  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  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  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  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回赞叹她的完美,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

 长篇影评

 1 ) 胜在细节

星期五晚上在校图书馆的电影院里看了《圆明园》,比较震撼。

我从初中的历史课本里熟谙了这个名字,也知道她是“万园之园”,但是,当电影将圆明园用电脑特技原景再现在我的面前时,她的恢弘与美丽远远地超乎了我的想象。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是法国作家雨果用文字向世界构画了“万园之园”圆明园华丽至极的画卷。是电影的开篇旁白。但圆明园,文字不足以形容之。

这部电影除了精湛的特技和独特的视角之外,特别之处在于对历史的反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电影除了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之外。还告诉我们更多。

记得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这样的一个角度来描述:“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你亦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这样的“末端小节”:
康熙皇帝对天文和数学很感兴趣,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惜的是,他并不清楚中西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想到科技能给自己的帝国带来什么,科学技术离这个古老的国度还很遥远。
而他的儿子雍正是一个复杂而富争议的皇帝。他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是如此不同:他可以如此的勤勉于政事至于在历史上没一个皇帝能与之相比;他在艺术上的修养却达到很高的境界,他正是圆明园的总设计师;他严肃不苟言笑;但在他的精神乐园——圆明园里,他却可以如同孩童一般与他的儿子弘历穿起汉装玩乔装改扮的游戏——扮作农夫,拌作樵夫,或者拌作下棋的中国传统的文人;但一点令人吃惊:雍正沉迷于炼丹。
雍正的死,被怀疑死于重金属中毒。
而乾隆,这位坐享太平的皇帝则更为可笑。你不能怀疑这位皇帝的天资,他因他的聪明伶俐如此见宠于他雄才伟略的爷爷,以至于一个说法康熙是因为孙子弘历才传位于雍正。中国的版图在这位皇帝手里达到了最广袤的程度,而圆明园也才他的不断修建下达到了最辉煌煊赫的颠峰。他的皇宫里有各种各样来自西方的先进科技的产物,但他竟将科学视为“玩物丧志”!!!特别令人唏嘘的是,后来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抵抗来福枪和加农大炮的竟仍是横刀与弓剑!而在皇宫里早就收藏了西方来使进贡的各种先进武器,中国的皇帝却从没想过用这些来改进自己军队的武器!!

所以你可以循着这样一个轨迹中找到一点答案了。其实可以想的更远一点:如果没有他们蒙古同胞的祖先成吉思汗当年横扫欧洲给予他们傲视西方人的心态,他们将会如何看待不断渗入东方的西方科技?还会这样不可一世认为科学是玩物丧志吗?历史没有假设。英国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正是圆明园建造的如火如荼的时候。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象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个奇迹已不覆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雨果

看电影的时候,只觉心痛。更憎恨英国人和法国人,相信人类有破坏的本能。但也明白,一切是历史的必然。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 由《圆明园》看解说词和画面关系

 假设有天逛街,邂逅一美女,这时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不仅是美女,而且优雅的走过来跟你打招呼,她的声音也很甜美;二是,美女是美女,可是却是个哑巴;三是,美女是美女,不过一开口你却发现她的声音很难听,不仅是难听,而且是非常难听,与其外貌相比简直是地域和天堂。
      再来猜测一下碰见以上情况对你逛街心情的影响吧!第一种情况,心情该是更上一层楼了吧,第二种情况呢,本来逛街的美好心情多少要打点折扣了吧,至于碰见最后这一情况呢,该是:先更上一层楼,然后又重重的摔了下了,惨啊!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该谈谈纪录片的画面和解说词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纪录片是个女人的话,那画面就该是一个女人的外表,解说词就是女人的声音和谈话内容了,大家所谈的完美的女人,大该也就是美丽外表和内涵的完美的结合吧!所以说,把纪录片比作女人话,那好的纪录片就是画面和解说词的完美结合体,这两者失去任何一方面,或者两者中有一方面不够完美,那么纪录片本身的价值和表现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时候,不好的一方面会深深的影响到人们对纪录片本身的价值评判,有时人们宁愿看画面和解说词都相对较烂的纪录片,却无法接受美丽的画面和很烂的解说词的混搭,或者是很好解说词和粗制滥造的画面的搭配,换而言之,人们的接受度真的很奇怪,因为如果画面和解说词都很烂的话,人们对该纪录片的期望值就相对较低,所以可以忍受,如果这画面和解说词其中一方面很好,而另一方面很烂的话,人们就会因为看到优点而自然而然的提高对纪录片的期望值,可是看后却发现,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两个层次的东西,一个很完美,另一方面相比就会逊色很多,那人们当然无法接受了。

所以说,好的纪录片是完美的解说词和画面的有机的统一。

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无法离开解说词,同样只有解说词而没有画面的纪录片不叫纪录片,该是广播了。从电影刚开始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无声电影,也需要必须的解说词来向观众解释画面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深入,卓别林否认电影的有声化,却被证明自己的想法的错误和幼稚,没有相关的解说,即使是他的电影也是难以深入发展情节的,只看画面而无解说词,观众们有时会感到故事情节的突兀发展,看着画面而不知所云,而解说词出现很好的解决了电影画面和观众之间的隔阂,因此,解说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沟通观众和画面的桥梁。

就纪录片而言,纪录片解说词是对纪录片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上段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不可否认,《圆明园》就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的上乘之作,其华丽的画面自然不必说,那是好莱坞的特技做出来的当然不一般,还有《圆明园》极为出彩的地方就是其解说词方面,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在纪录片《圆明园》里面,制作者别具一格的采用了主客两条线索解说词来对纪录片进行讲解和叙述,即旁白和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和英国随军牧师麦基的口述。
以往的纪录片大多采取的或者是创作者的主观叙述的旁白,或者是完全的客观的记录,一般而言,国外的那些介绍性质的纪录片则多采用创作者主观的介绍和旁白的叙述,此类代表有《北方的那努克》、《微观世界》、《鸟的迁徙》以及最近的《家园》,这主要是因为其记录对象的特殊性,而我国的记录人们生活的纪录片其解说词则是记录主体的主观生活状态和语言,比如说:《幼儿园》、《请投我一票》、《高三》等等,创作者所作的就是真实的记录主体生活的一举一动,当然对于有些较为深层的话题,创作者采取的大多是提问的方式,比如在《请投我一票》里面开头,创作者就率先向那些小孩提问“什么是民主?”等问题,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纪录片里面,创作者大多数时候所扮演的都是镜头的角色,他们只是忠于记录人们的生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所见所闻给真实的记录下来,而不表露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图和想法,而至于其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意图则需要观众在看后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答案,简而言之,由于所要记录物体的特殊性,在解说词的创作上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想法,要么是主观的旁白叙述性和介绍性的表达,要么是客观的记录和描述所见所闻。

当然,我们会发现其实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主客观结合的解说词的叙述方法,而《圆明园》的解说词无疑就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之所以采取主客观结合的解说词的叙述手法,主要是为了促进语言优美和客观真实性的完美的统一,这是大家在看过《圆明园》之后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旁白解说的语言无疑是优美流畅的,这和圆明园是统一的,不过在《圆明园》里面,主要的解说词其实是传教士郎世宁和随军牧师麦基的主观叙述,之所以这样,可以明显的增强现场和记录感,更有形式感,而且两人均是天主教徒有着更多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令人信服,尤其是对于外国人看来,这样做让他们知道,这并不是虚构的电影而是真实的纪录,因为我们都知道《圆明园》的画面是用很多的特技做出来的,而这样做有好有坏,好处当然是画面优美自然,给人以震撼,可是缺点却是容易被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电影,虚构的电影,尤其是对外国观众而言,如果这样,当然真实性肯定会受到人们的质疑,所以导演才会故意在影片中留下漏洞,但这还不够,于是就要在解说词上下大工夫了,所以当然必须要找到绝对客观的解说词来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当然史料是有着很高的可信性的,而且最好是经历过这一切的外国人,于是,郎世宁和麦基的画外音叙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圆明园》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重新带到观众面前。《圆明园》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电脑动画合成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圆明园》全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圆明园》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
 在谈到影片定位时,金铁木说道:作为一部电影,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既无法完成这个“凄凉”的主题,也根本无法进入电影院。我们得做一部非常态的纪录片。对于未来的观众而言,它似乎很像一部故事片。故事片所具有的人物、故事、悬念和视觉奇观,这部影片都应该有。这应该是《圆明园》的定位:像故事片一样的纪录片;像纪录片一样的故事片!“非牛非马”,“四不像”!宗旨只有一个:好看!
最后做出的《圆明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让观众回味了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而且在看后,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思考,同样是解说词,而让两个外国人的叙述做主角,保证了作为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但却是这种客观的不能在客观的解说词,让观众心里有了深深的震撼,不仅是每个看完后的中国人,当看到画面里那美丽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在火海里慢慢焚烧消逝的时候,即使是外国人也会感到很可惜的。解说词里面没有对侵略者的深深控诉,可是在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那里面,在那美丽的圆明园的特效画面里和两位旁观者的蹩脚的普通话的叙述里面,哪一个字不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没有控诉的解说词伴随着魅力无限的圆明园的毁灭给每个观众以深深的心灵的震撼!
《圆明园》的成功,当然就是做到了画面与解说词完美的统一,也正是因为这样,本来枯燥乏味的科教片《圆明园》被做成了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般的电影纪录大片,是中国的《指环王》,故事味道十足却真实可信,虽是纪录片却不乏味平庸,可以说《圆明园》达到了将纪录片和故事的统一,真实和虚构的统一,解说词与画面的统一。



                               

 3 ) 那些宝贝的下落

刚才看到一位同学的评论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38714/

简单摘录一下:

“很多人在扼腕的同时坚持要把当年被劫掠的文物争回来,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
“我从来不觉得中国文物被陈列于外国博物馆会伤害到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会让中国人抬不起头来。站在中华民族的宝物面前,我们都只应该为自己骄傲。它们的陈列,如同把西方殖民者和侵略者绑在了耻辱柱上。”
“事实上,夺回什么不能说明问题,也不能洗去过去的羞辱和历史的沉重感。在今天,拥有还那么重要吗?文化的所有权从来没有变过。 在今天,为历史上曾有过的失去而做无望的争夺已经失去基本的意义了。作为伟大建筑和艺术品的缔造者,中国不需要为要回物质上的占有权而丧失理智。”

------------------------------------------
也许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说这是有点一厢情愿的。

先不去谈他们到底怎么得到的那些东西。

事实上,目前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东西只是少数,更多的流落在民间。

那些宝贝并不都如我们所想象的得到“精心地收藏”,很多仅仅是作为普通的工艺品随意摆设在(也许潮湿的)空气中,昂贵的画作也只是作为(也许是洗手间的)墙壁装饰而已。

至于它们的主人,其实并不完全了解甚至并不在乎他们的价值。而且他们也不觉得有任何“耻辱”感,因为他们是从正规渠道购买到的。所以那些我们的宝贝们的待遇并不比同样来自异域的旅游纪念品好多少。

我们觉得是文物,他们觉得是装饰品。何况很多东西的市场价值并非高不可攀,普通人家拥有一两件并非难事。虽然我们拥有“文化所有权”,可他们并不会为我们传承这种文化,他们的后代也许对别国文化更感兴趣。

所以,“敝帚自珍”,自己的东西还是自己最知道爱惜,指望别人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不断地把东西买回来。如果留在国外,虽不能说是明珠暗投,可大多数外国人的确只是图个新鲜,并不如我们一样能够了解品味它们真正的价值所在,从文化意义上说,那才真的是一种浪费。

 4 )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我去过圆明园,那里什么都没有。 极目所及,尽是荒凉。野草丛生,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从废墟缝隙里迎风摆荡。可是在1715年到1840年间,她却是中国最繁华旖旎的一笔,而后,那繁华旖旎化作水露,供养直至永恒的那了寂无色的花枝。 甚至,连花枝也不曾留下。 “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注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境中的仙境, 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 这是维克多·雨果1861年写下的,也是电影《圆明园》开头的篇章。 前半部分是惊叹,后半部分也是惊叹,所有的一切繁华旧梦和愤怒屈辱都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曾经也应该一直是世界上最聪慧的民族,可我们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骄傲自大的人民,喜欢妄自尊大,沉溺自我膨胀,不管谦虚是如何从几千年流传下来世代严加管教的美德,我们仍然学不会,至今学不会。 当我们站到制高点,我们开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丰饶富足,衣食无缺。我们的耳朵开始听不见声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改变,我们的心哪,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点缓慢却一直持续的进步。 我们是最聪明的民族,却也是最懦弱的民族。我们民族根性里的强悍,是要到绝路才会爆发的。是要退无可退,才用血肉筑起长城长。我们要么极端聪明,要么极端愚昧,信奉中庸路线的我们,其实从不中庸。两千年的每一个皇室,都逃不过最终灭亡的命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学不会中间路线。不能在安享太平的同时,不忘鞭策不忘自省。我们总是要到了自掘坟墓的那一刻,迸发血液里与生俱来的骄傲和强大意志。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反抗、平定、太平、灭亡。 这样带有奴性的我们是该被惩罚的,不是英法八国联军,而是历史的车轮。我不能在意我们的民族要付出这样血的代价去学会前进,如果这是必须的;我在意的是我们在这次惩罚里,付出了圆明园的代价。 图书馆珍藏的画告诉我,圆明园曾经桃花夭夭绿水涟涟,曾经人烟鼎沸黄金凝玉;雨果告诉我那是一个人间奇迹,告诉我那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可是我去过的圆明园里,一无所有。 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你们所描绘的、所歌颂的、所赞叹的——圆明园。我所看见的,今天迎风傲立的,是一座遗址公园。仅此而已。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我在废墟前的狂妄野草边拍的照,背后写的就是这句话。但是,那真的仅仅只是一座遗址公园而已吗?我们从此不栽也不种,从此不建也不修,任由她继续风吹雨打,赤身裸体,我们是想从此不重蹈覆辙的吧!那里曾经猎猎生长着我们的骄傲与光荣,那里也永远埋葬了我们的荣耀和自大,那里永远提醒着我们不能忘怀的屈辱和愤怒,那里是我们永远的泪水,泪水结不成珍珠。 那不只是一堆废墟而已,那是苦难与屈辱练就的痛定思痛。 如同中国近代史叫我不愿面对,英法联军的暴徒行径更叫我震惊。人类天性中的抢夺和残暴居然如此毫无保留地暴露在1860年10月那一天,我无法想象的是,他们天性中居然一丝怜悯也无,面对极致的美,赞叹过后是绝对的破坏。如何能接受,这些列强是否受到过文明的洗礼,还是人类天性中的黑暗面遇到无言的大美后做不到爱惜便去毁灭。破坏真的令人感到快乐吗?毁灭真的叫人激动吗?如果是,生而为人,也难免太悲哀了。 但是,看过电影之后的我明白,再怎样不想面对,而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所有的伤痛和屈辱,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崛起,如果我们只喜欢那繁华盛世而避开战乱流离,那么圆明园的冤魂将仍得不到安息,她用她炫美的生命所付出的一切,将仍得不到我们的痛惜。 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个圆明园了,可是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我们仍然拥有着聪明和智慧,拥有着勤劳和刻苦,我们从来不入侵他人,但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要强大,但我们也要正义。

 5 ) 京华烟云

多少的离乱承合 
 
多少的恩怨不平

历史的一页尚未写尽 

砚上的笔早已凝乾
 
什麼是死生契阔 

什麼是岁岁年年

在梦境和黎明的交界 

曾经是我红底金字的爱
 
最辉煌时总是最沧桑 

最明亮时总是最迷惘

最美丽时总是最淡泊 

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
 
重重烟树 浩浩云山 

十丈红尘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星辰下 涛声里 往事霸图如梦

 6 ) 人间幻境

    
    曾经的中国,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但改革开放后,人们又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东西什么都好,甚至月亮都更圆。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年纪小的时候,学外语、看外国小说、电影,崇尚外国的生活方式,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国际性人才。慢慢地才感悟到,只学外国的东西,你永远不会比该国人懂得多,领悟的透,而去和外国人讲中国时,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的自己,其实谁也不是,浑沌一团。也就逐渐地领会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于是,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民俗、传统文化感兴趣,可是资料浩如烟海,无从下手,这时我看到了《圆明园》,它激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说起圆明园,唯有的印象仅是这里是一处皇家园林,充满珍宝,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付之一炬,其余的还真是说不上什么来。这部记录片从宫廷画师郎世宁的视角,以康熙雍正乾隆直到同治的朝代更替为主线,脉络清晰地阐述了圆明园的作用、由来、发展直至毁灭。看过无数部刻画大清王朝的电视剧,却从未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认识强烈爱好并具有很高数学、天文造诣的康熙,颇具艺术天分、细致而又勤勉的雍正,狂妄、每日撰写诗歌以希充当文人精神领袖的乾隆。也从来没有想象到过圆明园经几代扩建,规模如此之庞大,景观又曾经这样经历了皇帝亲力亲为的设计,雍正朴素的设计与山水的和谐,乾隆扩建的新景观的壮丽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当我看到郎世宁设计修建的西洋水法远瀛观时,更是感觉宛若幻境,甚至一度让我激动地无法呼吸,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准确描述影片中看到的圆明园,也许任何华丽的词藻和字句都无法形容它在各个方面的登峰造极。至于圆明园经典照片中的几处断壁残垣,看了影片才辨认出是远瀛观的遗址。
    八国联军的侵入,固然令人震惊、愤怒,但是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考和警醒。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抛开八国联军的无耻,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骄傲自大、国防落后也是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圆明园的历史之上,从这些皇帝的个性和作为之上,我们需要反省和思考地方很多。
    该片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皇朝更替三代,可身边的太监总是同一人,其年龄、作派、语言没有丝毫的变化,虽然这不是记录片中的重点,可是看起来总是让人有点不舒服。

    P.S. 花大价钱买票去电影院看记录片还是第一次,而且之前也基本上没有怎么看到这部片子的宣传,华星一天只放映这一场,开演前闲着无聊,挨个地看近期电影海报,可是居然连《圆明园》海报的影子都没看到,心想着正是晚饭时间估计放映厅里可能就三五个人,出乎意料的,里面居然有好几十人,于是,在感叹,历史和文化并没有被扑面而来的物质潮流湮没,精神比物质更具有传承的力量。

 短评

中国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把想象投影到现实的能力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想到同是人类瑰宝的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无一不毁灭在侵略者手上,真的让人心痛无比。虽然悲剧已经发生了,但是犯下这些罪行的人就是要遗臭万年的,不能以一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来为其开脱,得让后人记住教训,才能减少悲剧再次发生的概率。

7分钟前
  • 近似于
  • 力荐

且不论其内涵,光是视效就堪称完美!圆明园在很长一段时间(5岁到18岁)里是我北京情结的一个关键词,看来得再重新梳理一回了。

10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从北京回来,补完觉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部电影.园里面完整能参观的也仅剩大水法斜对面的迷宫了.说句烂俗的话,作为中国人真应该都去了解这段历史,不仅是这座绝世灿烂花园的摧毁, 也是大清从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咸丰,从鼎盛到没落的一个过程.电影本身一般.

14分钟前
  • 安生吴
  • 推荐

痛心!看个纪录片把我看的眼泪直流。人类的瑰宝就这样被无情的摧毁了,从此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清政府的没落从乾隆的自大埋下了祸根。

17分钟前
  • 小小芽
  • 力荐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18分钟前
  • Morgan
  • 推荐

愧为一个学历史的人,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焚于战火和断壁颓垣的影像。看着用数字技术还原的琼楼玉宇,只恨没有比叹为观止更厉害点的a.清帝王们如此聪慧勤勉,却也狂妄软弱。联军面对自杀方式呼啸而来的清军一定呆了片刻才拉响火炮。我老泪纵横,为骑士们坚守蒙古祖先的荣耀而吟唱的悲壮挽歌。名唤英格兰

22分钟前
  • 生如夏花
  • 力荐

圆明园=w=第一次看是初中团员培训课上,第二次看是大学军理课上。相比较前面两天不是军演录像就是旷世大阅兵,历史题材的才比较好。正大光明远瀛观 观水法线法亭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牡丹台九州清晏鸿慈永诂海晏堂方外观方壶胜境澹泊宁静别有洞天万花阵.....从今后,三山五园均不复。香妃原来是真实的存在。

24分钟前
  • 东海龙王小公主
  • 力荐

我未来的孩子你一定要看。

26分钟前
  • Amber安大倍
  • 力荐

民族的瑰宝啊...看得我心痛! 愤青之火炎燃烧得无以复加! 这是怎样一种文化遗产的屠杀,凶手现在居然还可以堂而皇之的大谈人权! F*ck that!

30分钟前
  • 辉少
  • 推荐

又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故事,不过这次的盛极而衰跟现代中国息息相关,中国近代史总是让人感到隐隐的痛心啊~相比《圆明园》我更喜欢《大明宫》不过还是大开眼界了!

31分钟前
  • 哇哈哈哈哈哈
  • 推荐

国产视效还不错,比圆环套圆环挂历城强多了,shame on 陈凯歌。

35分钟前
  • dormant
  • 推荐

我只想哭,说不出话

3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万园之园融聚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第一次直观且信息完整地介绍,视觉效果极度华美,作为观众十分享受。解说同时使用了旁白和郎世宁的主观视角,让我想到了很多nhk纪录片的风格。但是除了时间线以外,剩下的逻辑的确都是碎片的,很难理出头绪;以及最后的落脚点落到了国仇家恨上,的确是不够高级。的确是在期待一个掷地有声的结尾,但是最后失望了。

43分钟前
  • ~冰仔
  • 力荐

衰草枯场,曾为歌舞场。一个世纪的兴旺与发达瞬间消逝,满目疮痍的凄凉都是纪录片中显露。强大的3D效果让圆明园复原到原来的面貌,宏伟壮观,评价和评判都相对客观,想优秀的纪录片靠齐……

47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那种华丽和巍峨实在是靠想象都无法完成,我甚至相信这部电影里用电脑所描绘的场景也无法比拟真实情况.看着它慢慢被建起来,看着几代皇帝在其中更替,以及最后看着英法联军在里面烧杀掳掠...从骄傲到心痛,对圆明园终于有了如此的感觉.有时候往好的地方想想,可能就是让它变成了一座永远成为中国人想象中如仙境般的宫殿,那种想象,也许外国的人都是无法获得的.

50分钟前
  • 吃昊的🥤喝冰的
  • 力荐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

55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59分钟前
  • HiNeNi
  • 推荐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1小时前
  • Allen™
  • 还行

能通过数字还原的形式看到这座万园之园本来的样子,无疑是幸运的。看完纪录片去逛的园子,越逛越沉重和痛惜,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一扫而空,拿不走的也被烧光,只剩下拿不走也烧不掉的残垣断壁,如此瑰宝被人性贪婪和丑恶毁于一旦。而即使不被外族人侵略,本族人又能留存下多少?我们该憎恨和摒弃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自己基因里的丑恶。

1小时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落后就要挨打是没错,可强大了就意味着可以肆意欺负别人吗,顿时各种恨啊!!中国从乾隆后开始衰落,因为他们的不作为和安于现状。尽管电脑复原图已经够让我震撼了,可还是为不能看到真实的圆明园而惋惜,如今只留下一堆废墟提醒我们它曾真实的存在过

1小时前
  • 沉默的若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