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

记录片美国1992

主演:内详

导演:罗恩·弗里克

 剧照

天地玄黄 剧照 NO.1天地玄黄 剧照 NO.2天地玄黄 剧照 NO.3天地玄黄 剧照 NO.4天地玄黄 剧照 NO.5天地玄黄 剧照 NO.6天地玄黄 剧照 NO.13天地玄黄 剧照 NO.14天地玄黄 剧照 NO.15天地玄黄 剧照 NO.16天地玄黄 剧照 NO.17天地玄黄 剧照 NO.18天地玄黄 剧照 NO.19天地玄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5:56

详细剧情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归往何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导演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致——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从广袤天地带来的感动到婴孩单纯的笑脸给予的幸福,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美好的一切正时时刻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全片没有台词,片名Baraka在古伊斯兰语中代表祝福,这也是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祝福与我们共同存在在这颗蔚蓝地球上的一切。

 长篇影评

 1 ) 观看的艺术很难找

1

天地中最神圣的地方,是性灵。

在看到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的帕苏帕提神庙,一个湿婆教的圣者在念经,两个破砖头就可以烧香,两个指头就把厚厚的经书撑起。如斯瓦扬布寺的工作人员一泼撒就用油画出了两个佛眼。哭墙的犹太人戴上了人造天眼。

鲁拜集里有一句诗,我找到一扇没有钥匙的门,我发现了使我看不见的纱幕。在麦加你就能看到很多妇女在亲吻没有钥匙的锁。就好像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大家在卡维山圣泉寺里不知道为什么传导性的翩翩舞动着身体,倒伏成鱼鳞铠甲的模样。23分钟,33分钟巴西卡雅布族身上奇异的纹身。

如果关闭字幕看,根本就不理会它在世界的什么角落,那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

2

厄瓜多尔的白色墓地和印尼的大城市聚居,没什么不同。满满当当,密不透风。似乎活人和死人,都受到高密度空间的困扰。

然而一个高野山的密宗和尚就可以不受打扰。他在东京新宿区的人山人海中穿行。那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和浮躁矫饰毫无关系,一个人的心完全内守。我们看到他嘴部在念经,我们看不到他斗笠遮蔽起来的眼睛。

近期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巴厘岛的凯卡克猴舞。Kecak其实是在模仿猴群的声音,check,check,check——是一种男子组成的合唱团。故事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罗摩与公主的爱情故事。 3

看到日本和尚的耳朵,我想到了孔子说的耳顺之年。耳顺就是所闻之物,能够顺从无为。老年人眼睛不太好使,所以依赖耳朵。让他们去做核酸就做核酸,让他们听报告就是听报告。这是一种好现象。内外趋于和谐。

我们还看到在美国大峡谷的巨大的空洞,透过这个巨大的孔洞,可以照见群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见,洞见就是要把东西望空,然后才能看到是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会遮蔽。

还有在恒河边上看到烧尸体,我记得纪伯伦专门写了一部诗剧叫大地之神来谈这个事情,表示神人共乐。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身败名裂的原型。正是意识到自己身败名裂,我们才有可能从幻灭中了解真相。

 2 ) 《天地玄黄》——关于“格”

首发于 “影子的影” 公众号

《天地玄黄》

导演—罗恩·弗里克

类型—纪录片

个人评分—8分

个人观看次数—one

可重刷指数—75%

版本—96min

字多图多预警!

开头便是几段宛若静帧的画面,静谧平和让人不忍打扰,再配合古朴的音乐,整个意境深远的基调就被奠定下来。有人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此片,我不知道该说这是完美的诠释还是狡猾的辩解。

这部纪录片于我个人而言,美则美矣,但空无一物。画面精致配乐高级,但是只有高级的表现却没有配以高质的表达,导演剥夺了太多太多,环境音被抹去,影片内核难觅踪影,观众丧失了参与的权利,只保留了参观的距离。

我第一次看这种纯旁观者视角的纪录片,我看过的其它要么是暴露问题引发思考,比如《印度的女儿》、《海豚湾》;

要么是走近一个或者一群人,近距离观察其生活or工作状态,以此让鲜有人知的人事物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即使是我们从未触碰到的领域,也能在讲述中一点点去展现了解一个/群人、一种职业,比如《徒手攀岩》、《我在故宫修文物》;

又或者像BBC做的那些,《地球脉动》、《地球:神奇的一天》这一类的,每一帧都让人感叹造物神奇,敬畏并热爱这颗蓝色星球。

导演有多吝啬呢,每一处的场景、人物都没有进行解释说明,比如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有什么历史缘由?没有,就只是介绍下地点,而我甚至不知道这是片中原本就有的还是字幕组自己查资料加上去的,于是距离感产生,屏幕内外的世界当真是泾渭分明。不过,观众虽然被限定在旁观者X的位置,但是片子所提供的Y轴还是很丰富的,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站在上帝角度俯瞰众生,有的时候又仰视万物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当然也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平凡存在。

印象最深的镜头

一个是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Kecak),一开始我以为是个什么祭祀仪式,导演也不解释说明,看得我不明所以不明觉厉,于是一种文明注视着另一种文明,中间隔着无知的距离,但无知并不影响敬畏,甚至会带来敬畏。首先是数量上带来的视觉冲击,百余名男性赤裸上身盘坐在那里,做着奇怪的动作发出奇怪的声音,是现代文明难以理解的行为;

其次是音乐的配合,这个部分我反复看了5遍,还是不确定到底有没有音乐,那就假设它有(我说有就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是少有的几处没有处理掉原声的片段,而音乐与原声简直无缝融合。好的配乐应当是一片合格的绿叶,最终目的是衬托而非喧宾夺主,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没有它整个片段都会黯然失色,毕竟是电影不是MV,起码分清主次关系,不然看1、2个小时的MV也是蛮尴尬的(《小时代》我说的就是你)。

说到这里必须科普下凯卡克舞

凯卡克舞约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发展出来, 当地仍定期在演出。 全剧依据印度史诗《罗摩耶纳》(Ramayana)故事撰写,描写 Rama 王子得到猴子军队的帮助, 企图从邪恶之王 Rawana 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

表演时间都在黄昏居多,现场灯光极弱,凯卡克舞比巴龙舞更具宗教色彩, 它的名字起因于迷咒舞桑扬(Sanghyang)中所发出的 "kechak-kechak" 伴唱声音。表演时由一群青年人环绕着一个火炬而坐,一边摇晃着身躯, 一边发出宗教式的呼声。 似乎也将观众逐渐带入远古的传说之中。凯卡克舞艺术性不下于巴龙舞, 可是不明其背景文化故事的观众反而不易接受。

因为我这个星期又重温了一遍《阿凡达》,发现里面有一个片段跟凯卡克舞很像,就是在灵魂之树下救格蕾丝博士以及结尾的给杰克换身体的片段,十年前的片子啊,愣是给我看上头了,看完之后我就下了 20 多 G 的超超超清版,还下了关于阿凡达制作的纪录片,大大小小总计50多g吧,下下篇准备写《阿凡达》!

再一个是巴西卡雅布族的女孩们,镜头缓慢扫过尚未发育成熟的躯体,性征被隐藏在涂色与挂饰之下,这里没有裸露的羞耻,只有脱离性别之外的原始。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视觉感受,你看到画面的第一反应绝不是任何带有情欲裸露的字眼,而是最纯粹的“躯体”。

我不否认《天地玄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它带来的视野之广阔内容之宏大,哪怕到现在我去搜凯卡克舞、卡雅布族、提维族这些信息,出现的也都还是与这部纪录片相关的影像资料。一些经典是无法被超越的,哪怕过去十几二十年,也依然能被时代认可,《天地玄黄》如此,《阿凡达》亦如此。

好了,我要进入正题了——“格”

(我晓得快结束了的时候才进入正题有点晚,never mind)。

这里的“格”包含了两种意思,首先是具体的在影片中直观呈现的“格”子。

回顾拓展人这一生,你会发现从生至死,包括中间几十年的生活,我们都是在不同的“格”中:婴儿时期的摇篮、上学后一人一桌、工作后的格子间、我们住的楼房、死后的骨灰盒、墓地等,形形色色的“格”,这一生啊,就被平面的“格”和立体的“盒”框住,然后人与人之间产生无尽的“隔阂”。

然后是抽象的“格”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屈峰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即“格物致知”, 我从自身角度去观看解读我看过的电影,再反过来通过电影思考自己。上面的“格”是名词,就是格子的意思,而在这里,它作为动词,取“观察、理解、推究”的意思。

在影片差不多中间的部分,有大概十分钟时间(40min——50min)展现了都市中的车水马龙、工厂上的流水线、广场地铁上的人群熙攘,这一处之所以惊艳并触动到我的原因,一个是音乐与画面的绝配,这部片的音乐真的很棒,再一个是它通过剪辑有意识的堆砌素材,产生1+1>2的效果。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对照,养鸡场小鸡崽与来往人群的呼应,不同工厂流水线工人与机器的对比,你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大千世界众生同相。假如站在上帝视角,我们跟流水线上被挑拣被烫喙的鸡崽又有什么分别?

抛却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将视野放大到群体、物种,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又在哪里?我们没有像其他物种那样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出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程度不一的文明、贫富不等的阶级,我们很少展现动物性的一面,解决问题不只靠单纯的厮打,不再只考虑生存与繁衍,这是人类发展进化出来的复杂,高于生命,但低于世界。

影子

2019.8.9

END

 3 ) 亮点分析

亮点
画面
1.“摄影展级别”的画面
从构图,光线上来说,baraka的镜头都很非凡,把影片无限分割,baraka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来参加摄影展
    

2.画面定格
片子中常常一个画面会定格持续很久,景别、角度什么的都没有任何变化
·基本上是一种静镜头(相对)
·定格镜头中会有动静的对比
 如一个镜头持续了很久,三个女孩一动不动,可是后面的地铁在快速运动
3.大广角、延时摄影


解说词
全片没有任何解说,没有任何台词,除了出现一些介绍型字幕
虽然没有解说,可是整个片子有内在的逻辑,关于信仰:
一 起
斗转星移,陆地浮现,地球成型,生命的力量蠢蠢欲动
一只猴子忧郁的凝视,人类开始它的篇章

二 承
画面内容:宗教性地区和宗教行为
   
尼泊尔:佛塔,信徒用红色颜料祭拜诸神,苦行僧用经文获得能量
以色列: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哭墙摇摆身体,用最虔诚的姿态无限度的靠近上帝
土耳其:苏菲教徒用美妙的优雅的旋舞投入上帝的怀抱,一个多小时不停止的旋转
耶路撒冷:基督永远的仆从俯身膜拜他死前最后停留的印记
西藏:藏传佛教徒在酥油灯下缓缓转动着念珠
日本:金阁寺的尼姑看着眼前的石头发愣

三 转
现代文明的展示
持否定态度:展现大量现代文明的一些不好的地方
贫穷,贫富差距
 机械化
 快节奏
  空虚,隔离疏离

四 合
展现大量历史遗迹,进行历史探讨
纳粹集中营、柬埔寨的文明监狱、人民英雄纪念碑、秦始皇兵马俑···
这部分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历史遗迹的画面,跳入一个深度对比——那就是,在历史面前,一切改变,一切努力,一切穷忙,只是在改编自己,历史过去,一切云烟,伤痛留下烙印后依旧不停,权利留下追寻永生的不得

有信仰 无信仰 主张回归信仰,精神世界
后工业社会,生命只不过是一个毫无差异性可言的单调重复,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片中那段鸡的生命历程的展示,从刚开始的鸡蛋,被送上传送带,机械孵化,然后经过一系列机械化的流水线,最后被送到养鸡场,圈养在铁制的笼子里。
总觉得这是现代人生命状态的一个隐喻。在后工业社会,人的生命的那种由出生和死亡虽规定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不复存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状态。片中反复出现的原始人的充满生命活力歌舞和祭祀,和现代人那种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有激情、欲望和敬畏的本真的生命,一个是浑浑噩噩的活着的异化存在,生命不复存在,人只是流水线上的机械的延伸。
我们为了追求物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物质越丰富,心灵和精神越匮乏。战争比自然灾害更可怕,人们只能在一个巨大垃圾场上动物一起觅食。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大概是人类要思考的一个永恒的难题。



音乐
全片都是背景音乐,音效出现很少,除了有一处的风声
音乐的特点:神秘感
音乐作用:
1.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比如在展现现代工业机械化运作时,运用的是快节奏压抑的音乐
2.转场作用非常明显
每一个地方或说每一个小主题的切换都是通过音乐的转场

 4 ) 我们也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记忆最深的就是成群雏鸡在流水线上被分拣,打标签,送到养鸡场,期间镜头穿插了人潮涌动的地铁线,日本的胶囊旅馆,如呼吸般流动的的城市车流。人创造了流水线,然而人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加工,被打包。瞬间想到一幅漫画:高楼大厦就是一台绞肉机,我们一个个排好队往里面跳,被挤出来的就是一块块面目相似的肉块。
We are evaluated by the society in terms of success, without obeserving and questioning everything.

 5 ) 你在地铁上为kpi苦恼的同时,这世间正发生着美丽的一切

好久没耐下心来安静的看一部长片了,这部电影之前放在网盘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心境去看,今天正是时候。 当我们拘泥于身边小事时可以想想美好的未来,把心放宽,看看纪录片,看看这世界的参差,在你精神内耗的同时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正发生着美丽的一切,它们就在那里,静静的等着你,等着你 闹市中的僧侣令我感触颇深,我是否不该一味的寻求外界的安静,拼了命的想要离开北京,这令我焦躁。即使在北京,也拼了命的制造独处的环境,独居,去深山徒步,尽可能拒绝社交。可我并没有感到内心的安宁,我一直以为换了城市就可以实现,但看来并不是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内心的安静还是要靠自己的修炼才能达到,加油吧。 讲真每天通勤的我们像极了养鸡场流水线上的鸡崽子。 有人说以为这部纪录片拍的美景结果是宗教 失望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就是在记录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发生着的一些事情 结合了自然 人文 宗教。或美丽 或奇特 或震撼 让我们看看这世间万物 天地玄黄

 6 ) 静观天地无常

//www.yuque.com/docs/share/79406813-3d93-4417-b511-c2ffdb9816ee?#

这部耐人寻味的纪录片,用一种冷静的观察视角,营造出超脱世俗凡尘的神圣氛围,一种我曾经在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中所感受到的意味,那是一种对于世间无常本质的静观。

影片的镜头从满天闪烁的星斗、高天的流云缓缓降下,看日升日落,天行有常,然后掠过吴哥窟、非洲土著聚落、恒河河畔、中东的平民窟、东亚的寺院,进入繁华喧闹、熙熙攘攘的都市,体察处身其间渺小的人类,最后又从矗立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那些肃立的纪念碑中,回到包容万物的浩瀚苍穹,似乎在寻觅着,无常变迁的背后,是否有着永恒的真义?

导演的视角在天空与大地,在大自然与大城市,在无序与文明之间不停地摇摆,很难判定他到底更偏爱哪一个世界。也许在他悲天悯人的“天眼”看来,无常面前,普皆平等;两者都值得被爱,两者都需要关怀。

东南亚的僧人们,虔诚地履行着他们的修持仪轨;日本的持钵僧于闹市一隅坚守自我,默默地摇响铃铛;还有恒河岸边的洗浴者,麦加朝圣的虔诚信徒……记得诗人才子黄舒骏曾在《三跪九叩》中,礼赞过这样一种超然傲世的坚持。

然而,画面转向世间的残酷现实:现代化的养鸡作业,娇小的雏鸡们像《毕业生》里的Dustin Hoffman 不情愿地被传送带拖拉着前进一样,在流水线上被赶往未知的方向。他们被一双双无情的手摆弄、“检测”,甚至在他们柔嫩的喙上烧出烙印……这一幕惨剧,让人坐立不安、感同身受地痛苦非常。

接下来戏剧性的蒙太奇切换,则是高速呈现的人来人往的都市。从纽约的一座摩天高楼中俯视幽深昏暗的钢筋水泥峡谷下探,其震撼程度,并不亚于在美国西南沙漠中从天然的虹桥俯视真实的大峡谷……这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人造”的世界——一个机械化、组织化的高速运转的世界。而无论人类还是其他一切生命,困在其间都不得自由。

进一步,镜头在一个亚洲的废弃集中营中那样静默地摇过去。铺满整个墙壁的照片、成堆的破鞋与白骨、空旷破败的营房,述说着人们曾在此间承受的苦难。苍凉的女声吟咏中,间或有沉重而震撼的打击乐声奏响,也许是叹号,也许是问号。而那些死难者黑白照片的特写里,那些被掳夺去生命光彩的凄凉眼神,多么容易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无情的战火,在茫茫大地上烧过去……泪水,仿佛无声地落下。

片中出现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哨兵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默默地凝望着广场,凝望着世界流动。作为我们古老国度的都城,这里是太多历史与现实、苦痛与梦想的交点,反而处于一种令人玩味的失语的状态。正如何勇在《钟鼓楼》中问到:你怎么还不发言?

在无言的凝视中,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还无,却又实实在在地奔涌在观众的内心……这样一部没有一句台词的影片,是需要侯孝贤式的静观的。一切都在把我们带回遥远的时空原点,万物的本原。

让我们静下心来,静观无常,回归本然,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悲智观照。 相比Godfrey Reggio的生活三部曲: 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1983), Powwaqatsi: Life in Transformation(1988), Naqoyqatsi: Life as War(2002) 我更喜欢 Ron Fricke。

 短评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

6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12分钟前
  • 安狄
  • 推荐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

13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17分钟前
  • 熙寧
  • 还行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2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23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27分钟前
  • 力荐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2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31分钟前
  • lakeblur
  • 推荐

拍摄者是幸福的

35分钟前
  • Leito
  • 力荐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40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41分钟前
  • 紙舞
  • 推荐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44分钟前
  • 渡旻
  • 还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

51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56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59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1小时前
  • Ziggy
  • 推荐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