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1998

动漫美国1998

主演:温明娜  艾迪·墨菲  黄荣亮  哈维·费斯特恩  米盖尔·弗尔  吴汉章  

导演:巴里·库克  托尼·班克罗夫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花木兰1998 剧照 NO.1花木兰1998 剧照 NO.2花木兰1998 剧照 NO.3花木兰1998 剧照 NO.4花木兰1998 剧照 NO.5花木兰1998 剧照 NO.6花木兰1998 剧照 NO.13花木兰1998 剧照 NO.14花木兰1998 剧照 NO.15花木兰1998 剧照 NO.16花木兰1998 剧照 NO.17花木兰1998 剧照 NO.18花木兰1998 剧照 NO.19花木兰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2 15:04

详细剧情

  花木兰是家中的长女,性格爽朗率真,父母极力想帮女儿找到一个好归宿,可是多次努力未果。此时却收到了北方匈奴侵略的消息,朝廷召集各家各户的壮丁。木兰父亲也在名单之内,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花家的祖先为了保护木兰,便派出了心地善良的木须从旁帮忙。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

 长篇影评

 1 ) 又一部典型的美国动画片

又一部典型的美国动画片。如果是中国人来拍,且不论视觉效果、音响效果,中国人肯定是将木兰放在军中,也许她能出谋划策,但最终完成任务的一定是众志成城的。而看看美国人吧,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救了大家,却被发现了女儿身;被丢弃却意外发现敌人;无人相信却用自己的方式救了皇上;离开军队返回家乡却赢来了爱情。

 2 ) 当迪士尼遇到花木兰

这部动画片,说看过100遍肯定是夸张了,但50次,却是不为过的。不为别的,纯粹的喜欢而已。
虽然借用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但一看就是老美的手笔:创意、敬业,诚心诚意地做给孩子看,令各年龄层的人都着迷。这就是真正的动画精神吧?而其中尤以敬业最令人赞赏,只有认真才能造就经典。
一部片子做得是否精致,看第一遍就知道了,如何精致,却是要拿着放大镜翻来覆去研究细节的。以我看过50遍而依然乐此不疲的资格,可以判定,迪士尼的《花木兰》绝对是精致的动画片,经典中的经典,堪称完美。
来看看美国人的认真劲儿吧。

1、人性化——用美丽演绎死亡:
动画片本来就是给孩子看的——你可以反对,但是你必须承认,这部片子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虽然讲述的是战争杀戮的故事,除了木兰伤口的那一点血色,看不到任何血腥。
那场惊心动魄的雪山大战,匈奴的大军损失成了零丁,并不是靠刀枪棍棒,而是雪崩。多么用心的构思啊,用诗意的雪白掩盖了所有残酷。
最后可汗的灭亡则更加美丽,他化作了烟火,在深夜的皇宫上空,散开五彩斑斓。多么俏皮的想象,野兽般的匈奴用死亡成就了最后的浪漫。
而李翔父亲所率的部队全军覆没,则是用战火焚毁后的断垣残壁来表现的。一顶头盔,一个布偶娃娃,就足以传达死亡的讯息,不必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依然可以渲染沉痛的气氛,这种会意手法已然是中国文化的真传。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全心全意为孩子考虑的人,才会如此竭尽全力。

2、阴影——恰到好处的生动
画面中有没有阴影,够不够多,是我用来评价一部动画大片制作是否精良的武断标准(另类画风如水墨动画等不在此列)。我们都知道,油画对光线要求十分严格,有了光影,会更加真实立体。动画世界不追求具象,可以不管,也确实有很多片子是不画的。但是,可以不做,却非要做到最好,这才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花木兰》的绘画者们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认真,有光就有影。最着力的是在雪山上,匈奴的大军密密麻麻,从地平线上跃马狂奔而来,铺天盖地。用了一个航拍的镜头,每个骑兵都画出了阴影,突然一只鹰的影子急速掠过。千军万马而盖不住一只鹰,迅雷不及掩耳却能让你清楚看见,恰到好处,生动无比。

3、表情——细心描绘毫不惜力
人物的表情多姿多彩,十分细腻,很多只是几秒钟的镜头,但是画了大量的图片。比如木兰相亲之前的化妆,中途要穿过一条街,街上有一胖一瘦两个老翁在下象棋,一个将了另一个的军,木兰移了一个子,扭转乾坤。人物表情细腻无比,胖子先是愁眉苦脸,继而惊讶,继而狂喜,甚至幸灾乐祸。瘦子的眼神更是千变万化,先是沉着思索,继而是稳操胜券的挑衅,然后是决绝落子的笃定,接着是叉手闭眼看你怎么死的狂妄,突然被声音打断之后的大跌眼镜,继而不知所措,最后愤恨。而这一切,总共只有十秒而已。(插播一个穿帮镜头,瘦子的“将”走了对角线)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群众演员,就是主角身后充当布景的人物。在日本动画片,绝大多数TV版甚至剧场版如《名侦探柯南》者,人物一旦不说话,就“石化”了,说话那位也是只动嘴,十分生硬。而《花木兰》就算远远站在后面没有任何戏份的虚化人物,也是有表情的,比如“花瓶”这个名字诞生的那一幕,一群鼻青脸肿的士兵站在三位主角后面,和观众一起听着主角的搞笑对话,正常人看十遍也不会注意到他们,可是他们的形象并不静止,不是这个晃了晃脑袋,就是那个转了转头,总有人是动态的。光凭这个画面,就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4、道具设置——草蛇灰线不浪费
我一直认为在话剧中道具越少越好,一个道具用途越多越好。《花木兰》也有这么点意思。比如木兰座驾的铺布,既是马的装饰,显得威武,又是马儿内心柔情的昭示,木兰仓皇出浴时,马儿用它掩护撤退,木兰被驱逐在寒风中时,马儿替她披上做了寒衣,多么绅士的一匹座驾啊。还有那把纸扇,刚开始是相亲的作弊工具,最后关头又是救命的武器,靠它才缴了可汗的武器。还有些首尾呼应的东西,比如小狗和母鸡,其实这些都不算高明的创意,只是因为同一样东西,出现的次数超过两次,就说明设计者是考虑过的,这比那些连人物设置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导们要负责多了。


5、中文配音——同样出色
中文版的翻译和配音同样出色,基本没有损伤,有两处细节作证,阿尧向木兰发火时说了句:“It’will make your ancestors dizzy。” “ancestors”的发音是张大嘴的,不能用“祖宗”直译,如何对上口型呢?中文翻成“包你老祖宗两眼冒金星”,用“两”对应就轻松化解了。
还有宰相整队时说了句:“Order ,people order!”本意应该是立正点名之类,士兵们则顺势点起了菜来了。“I’d like a pan-fried noodle……”如果直译就不搞笑了,中文版改了改:“还吵,吵什么呀?”“我要炒个葱花蛋。”一样的效果,真是不知花了多少心思。
这得归功于成龙、陈佩斯、李玟等本土明星,还是美国人花重金聘请的团队呢?

当年,美国人要拍《花木兰》的消息传来,国人纷纷怒斥,就像端午节被韩国人拿去申遗一样愤怒。《花木兰》的造型出来,国人更是生气,怎么把巾帼英雄画成这个德行?美国人理都没理,只说了一句:“我们研究过资料,那时的人就长这样。”国人立刻闭嘴了,因为没人研究过,不好立刻反驳。
我也没研究过,我也觉得木兰长得确实有点对不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意境,不过我相信,美国人是做足功课的,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三从四德啦、老祖宗啦、算盘啦、象棋啦,风筝啦,纸扇啦,饺子啦、舞狮啦、笔墨纸砚啦、武术啦,除了京剧,能想到的都放进去了,刻意而为之显出他们的可爱。还有绘画中融入国画技巧、配乐中使用民族乐器。据说总共动用600名动画师,花了四年。光这两个数字,就值得我们闭上嘴巴了。
“迪斯尼公司为了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东方风情,特别派出一组创作人员赴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大同、西安、洛阳、敦煌等文化名城,参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还曾亲临嘉峪关感受长城的壮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几百名迪斯尼动画师不惜耗费时间,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所讲究的凝练传神的艺术风格和平衡和谐的艺术哲学,琢磨模仿中国国画的画风和手法。”还能说什么呢?
唯一令人生气的是,他们借了中国的故事,借了中国的手法,借了中国的票房,推销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美国文化。而且他们还没有错,我还不能对此生气,这就是我最最生气的地方。

 3 ) 木兰不是花木兰

本来题目想写花木兰的,但是因为去年年底屡出烂片不断的中国电影拍出了雷人大片,花木兰,所以这篇关于迪斯尼1998年拍摄的动画电影只能用原名:木兰。
作为迪斯尼2D动画的收官之作,(虽然99年又推出了一部泰山,不过两者都是同一时代产品,泰山的制作历时三年,仅仅是上映时间不同而已)花木兰已经是2D动画的巅峰了,匈奴骑兵雪地冲锋那段的气势后来只有在指环王中能感受到。影片的故事情节糅合了好莱坞因素,但是不觉得突兀,因为第二部的情节实在是太雷人了,所以这第一部就没啥了。
虽然以中国元素为主题,但是迪斯尼做得相当不错了,背景的绘制颇有水墨的意思,当然看起来还是美式卡通。而且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也完全是美国式的英雄故事,小人物经过不懈努力改变了大局。遗憾的地方也有,比如整个中国看起来好像只有一个小山村,征兵都征到老头和残疾人了,可是京城还有大批的壮劳力。匈奴虽然骑兵厉害,但是打仗其实完全没有战术可言。面对一小队残兵,用得着全军冲锋吗?而且就算冲过去又能如何,就算木兰不制造雪崩,难道让那几千骑兵直接骑马冲到悬崖下面?那段骑兵冲锋太有气势了,无论如何也不像能立马停住……另外看起来片中的中原太像广东或者香港了,不太像汉代的北方民族。不过这一点倒是无所谓了,既然中国导演都敢让战国时代的人超越人类历史2000年驾驭热气球升空了,我们还能埋怨迪斯尼弄不懂南狮和北狮吗?可笑的是,十年之后,美国人制作的《功夫熊猫》更加无懈可击,中国元素更加浓郁而正宗,十年后的中国电影却在雷人的道路上越走越欢

 4 ) 巾帼不让须眉

花木兰是北魏的一个女孩,那时北方柔然部落南犯,到中原抢劫。北魏皇帝下令从每户人家中抽一名男丁充军,花木兰家里只有父亲一个男丁,为了不让年老多病的父亲上战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战场上,花木兰隐瞒身份和男兵一起出生入死,她不仅勇敢,而且肯动脑筋,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士兵,花木兰屡建奇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人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是女孩子……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奇女子到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颂。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的故事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古有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冯婉贞、秋瑾等,今有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任长霞、为人生注入真爱的朴今淑。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和平年代,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巾帼英雄的赞歌。我常钦佩花木兰,钦佩她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

 5 ) 经典中国故事的美式解读

       1997年迪士尼公司根据中国古代花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传统民间故事制作了喜剧动画片《花木兰》,由此,中国人心中的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通过好莱坞的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在迪士尼动画高超的特技和唯美的音乐的衬托下,这部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的影片将这个传唱了千年的女英雄似乎穿越了历史,以一种美式的轻松乐观的方式,呈现在她曾经征战的国土上,带给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前所未有的关于女性的美式解读。
在享受好莱坞电影讲述中国经典故事带来的震撼与快感的同时,动画片《花木兰》引发的对女性认识的传统观念的冲击,更值得观影者深思。
    在两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感染熏陶下,中国人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就应该是小家碧玉的小姐、弱不禁风的柔弱女子。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那么花木兰的出现,自然具有划时代的悲壮色彩与影响深远的丰碑级纪念意义,影响的深远足以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的百试不爽的力证。这一点,美国人的解读尤为明显。在影片《花木兰》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桥段,木兰勇敢的担当起重任,男扮女装,替父冲上前线,这体现了中国所弘扬的孝道,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也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女性自身的问题,需要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花木兰作为社会的成员,她自觉的拿起武器去保家卫国,正是她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的唤醒意识里自身社会主体地位的行为。奋勇杀敌,凭借女性的智慧与勇敢,终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基于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大胆想象,虚实结合,张弛有度。在对中国故事的叙述中不乏美国式幽默,同时又大胆的改编,一改传统中国“三从四德”对女性的束缚,在影片中,甚至出现“美女救英雄”、“救了中国”的颠覆性解读。“救了中国”这一说法明显太夸张了,但西方人自然不会去为了制作一部动画片专门去考证历史中的花木兰到底立了多大功,只要把这个女人塑造成英雄就够了。这个西方人心中的女英雄,勇猛到能救了长官李翔——也就是她未来的丈夫。以往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常常是英雄救美,女性扮演的是弱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强者的保护。但是在影片《花木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成了“女救男”的反传统模式,而且一救就是两次。壮汉竟不如女子,这正是女性主义者非常愿意看到的。
    在分析了影片《花木兰》中女性主义的成分以后,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归宿。影片中的木兰凯旋后与李翔有情人终成眷属,,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木兰写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英勇善战的木兰终究是个女人,在她铁甲戎装下面也终究是个女儿身,她还是要一个归宿、一个家的。这一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惊人的相似,这似乎在传达某种东西,也是女权主义者极力回避的话题,女人还是需要男人的,需要爱的。抛开西方女权主义者的激进,同样抛开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用中国传统道家观念解释也许会简单一些:相生相克,阴阳相济。

 6 ) 造人还是造神?——浅谈迪士尼对木兰形象的两次改编

“木兰” 形象最早可追溯至乐府民歌《木兰辞》。这篇三百多字的叙事诗分为离乡-出征-归乡三个部分,记叙了家中长女木兰替父从军,后衣锦还乡的故事。长诗以动作勾连场景,详叙了情节而略写了人物:木兰长什么样?出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些问题,原诗均未加以解释,从而为木兰这一形象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1998年,迪士尼将这一故事搬上荧幕,使动画版木兰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时隔二十余年,2020年9月,迪士尼改编的真人版《花木兰》于中国内地上映,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木兰辞》的基础上,迪士尼改编的两版花木兰加入了友情线、爱情线,以及幸运符、气、真我等要素,显示了鲜明的创作意图:打破附着在传统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将主人公花木兰塑造成具有当代精神和女性力量的人物形象。但就改编效果而言,两版却有所差别。

一、普通女孩,还是战斗英雄?

与早期作品中作为男性欲望化对象的公主不同,女性主义思潮的洗礼使迪士尼在后期女性人物的塑造方面更注重表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力量。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反思男女不平等地位的优秀样本,《木兰辞》中“安能辨我是雄雌”、“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的花木兰则自然而然地被作为改编对象。

1998版和2020版《花木兰》均着重表现了木兰某种超出刻板印象的“异质性”:不优雅,不端庄,不顺从——这种女性的内在力量,在98版中被称为“WHO I AM INSIDE”,在20版则为“气”。两部电影均将这种力量与“真”挂钩,强调只有展露真实自我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女性力量。

但细究即可发现,两版花木兰在对“真”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别,也正是这差别,使二者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分道扬镳:如果说2020版木兰之“真”是天才的显露,那么1998版之“真”则更接近完整意义上“人”的探寻。在叙事层面,前者的“求真”着意讲述木兰“有气放气”的过程,而后者则更倾向于木兰“无气找气”的过程。

“气遍及宇宙和所有的生物,我们与生俱来,但只有最真实的人才会与他的气有深刻的联系。”尽管2020版木兰强调了“气”的普遍性,但在木兰这一人物身上,无不体现出“气”的强大和特殊:童年的木兰能从房顶跳下又平稳落地;从军后的木兰能在与身手不凡的男性士兵洪辉的较量中轻松获胜——“气”,更像是木兰身上的光环,一种与生俱来而不被他人所共有的天分。在2020版《花木兰》中,“气”早已建成,而影片叙事的重点,则集中在其后如何从“被压抑”到“被发现”的过程。

当然,影片有意编排了训练过程以体现“气”的可修炼性,但对此的呈现却过于潦草,以至于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象征性的表演:木兰提桶上山,滴水不漏,大气不喘——而在木兰的身后,其余男性士兵频频歇脚,气喘连连,有的甚至大哭着瘫在地上——这显然是不合现实逻辑的荒诞景象。“气”,作为加诸木兰的超能力,建立在男女对立甚至人神对立的基础之上。影片的价值判断也由此露出马脚:只有成为超越人性的绝对强者才算具有“女性力量”——不断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而抹除两性同作为人的共性,以贬损甚至妖魔化男性的方式来凸显女性的至勇至善、至真至纯,未必不是对女权概念的另一种迎合?

如果将“气”理解为人的内在力量,那么与20版“气”的发掘相比,98版《花木兰》则着重表现“气”的建构。虽同有训练过程,但在此之前,98版集中刻画了木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当然,98版木兰也具备某种“异质性”,但此“异”非彼“异”——它不指某种凌驾于人性之上的超能力,而是指女性超出刻板印象的自身特质,譬如活泼,自由,不讲规矩等。电影细致描画了木兰身上的这些特质,且未加以价值判断。

进入军营后,曾在家中显得调皮可爱的这些特质变得不合时宜:作为与他者无甚区别的普通士兵,木兰甫一入伍就因假扮男性弄巧成拙,引发一场闹剧。在此基础上,训练于花木兰则显出必要性:98版木兰的训练过程,着重点在剔除人原本身上的“恶习”,发掘自身潜能。它并非要求被训对象成神,而是在自身的基础上成为更好的人。它不仅针对男性士兵,也同样针对作为女性的花木兰:“你们笨拙散漫又扭捏,但我会改变你们的前途,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训练,本质上是如何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训练成一个独当一面的成人,与男女无关。

于是我们看到,在军官李翔的训练下,木兰由一开始调皮散漫的普通女孩变成了坚毅果敢的成年女性,而她在战争中的取胜,也并非通过使用刀剑的强力,而是灵活机智地使用了女性自身的力量。譬如,用女性衣物的缎带攀上宫殿高墙、用易碎的短扇撬走柔然的长刀——强者的世界里,永无休止的以暴制暴似乎才是正义的逻辑,但以柔克刚才显示了创作者对世界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女性,是否只有抹杀自己原有的性别特征才能在男权社会里获得一席之地?抛开强力,让女性回归女性自身并将自身特质发挥到极致,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力量。

而98版的木兰的可爱之处也在于此:她冲出了传统女性温良淑德的框架又未远离人之本性,“你偷走你爹的盔甲,不告而别,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欺骗军营长官,让军人蒙羞,毁了朕的皇宫,但你救了我们大家。”影片并未为着展现所谓的“女性力量”,蒙上双眼为木兰歌功颂德,它看到了她的“错误”、她的“缺憾”——也正是她身上为常人所共有的小“瑕疵”,让她远离概念的容器而更接近一个圆形的、真实的人。

二、被动求证,还是主动寻真?

作为女性力量的别种呈现,2020版《花木兰》加入了另一个女性形象:女巫。木兰和女巫,一正一邪,一个衣锦还乡,一个惨死箭下,两人看似截然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均有强大的“气”并因此被归为“异类”;均受到某种男性权力的施压,在女性身份和才能的冲突中挣扎;均试图通过某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取一席立足之地。在木兰命运线的另一头,女巫的命运线齐驱并进,作为木兰命运的观照;偶有交叉处,女巫与木兰相遇,成为木兰命运的“助推剂”。纵观全片,木兰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都有女巫参与。也正是在这几个节点上女巫的作为,彻底扭转了木兰的命运。

整部电影中,木兰与女巫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战斗途中,木兰居于下风。木兰来到一片秘境,在这里遇到了女巫。女巫说,你的欺骗削弱了你,它在毒害你的气。木兰仍坚持自己是华军,两人僵持中,女巫用飞镖杀死了木兰。此次相遇促成了华军向花木兰的转变——在凤凰的护佑下,木兰保住了一条命——此时画外音出现:华军死了,因为谎言只能活这么久,但木兰活了下来。

第二次与女巫相遇,木兰从其口中得知了伯里·汗的真实计划:调虎离山以击垮皇帝。此次相遇促成了木兰的“觉醒”:木兰以真实身份赢得了战斗胜利,但指挥官仍未原谅她对身份的隐瞒,将其驱逐出境。心灰意冷之时,女巫再次出现,劝木兰加入自己,共同为自己谋得地位。木兰说:我知道我该做什么。我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为王国而战,转而回到军队,说服军队回朝阻止伯里·汗。

第三次,回到皇宫的木兰在大殿里与女巫相遇。在这里产生了全片非常有意味的一段对话:

女巫说:一个女人领导男人的军队,这不可能。

木兰说:你是对的,我们是一样的。

女巫说:但有一点不同,他们会接受你,但永远不会接受我。

木兰说:你说我走的路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站在这里,证明我们这样的人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女巫说:不,对我来说太晚了。

木兰说:你仍然可以选择走向崇高的道路,现在还不晚。

这段对话揭示了整篇影片的价值取向:第一,于女性而言,道路有崇高和低劣之分;第二,崇高与否,由“他们”说了算——“崇高”,意味着符合“他们”的要求。由此观之,20版木兰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帝国军队的士兵”,“真”服从于“忠”“勇”“孝”,无论是作为华军而战,还是作为花木兰而战,其本质还是一个服从于强权逻辑和男性话语权的女性,区别仅在于是否被承认。这与影片一开始想要推翻的价值倾向形成了悖反:它从未推翻定义女性的标准,只是用另一种标准,代替了前一种标准而已。

忽视人之差异性的以强证强本身就是另一种虚弱:它假定世上仅存在一种标准,标准之外的个体均被视为“异类”——电影原想以木兰这一形象展现女性力量,却以二元对立的善恶观将女性分为“女英雄”和“女巫”两种,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而掌握标准定义权的,仍然是高高在上的男性话语体系——言下之意是,一位女性的自我只有在“英雄”光环加持和被承认的前提下,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在这种设定下,20版木兰始终未表现出“寻真”的主动性。女巫促成了华军向木兰的转变,凤凰的护佑让木兰活了下来,当木兰以真实身份为战争赢得胜利却仍遭质疑时,是众人的呐喊为其重获信任……行动始终靠他者推动的木兰像一台沉睡的机器,需人一步步解锁才能重获能量——这让人怀疑,褪去了气的加持,凤的守护,女巫的助攻,木兰,是否经得起现实的打击?那个不作为士兵的华军,不作为女英雄的花木兰,与女巫的命运会否不同?

相较之下,98版《花木兰》对此保持了警惕,这种警惕体现在对“幸运”的依赖上:

花母在求亲时找不到木兰,于是说:早约好了,她又忘了。我早该求佛祖保佑的。

这时奶奶走过来,拿出一只蟋蟀说:他们能保佑什么?他们早就上西天了。我已经有了这个幸运符。

这只蟋蟀,就是陪木兰走完全程的伙伴之一。而另一个伙伴木须龙也同样平庸:众神目睹花家的困境,试图唤醒石像神龙保护木兰。一只平平无奇,屡被嘲笑,却始终有着一腔自信和热情的木须龙求众神之王给自己个机会,却被王泼了一头冷水:你只负责唤醒石像神龙。木须龙悻悻而去,谁曾想,只被木须龙的锣轻轻一敲,石像神龙就碎了满地。

也就是说,作为20版中护佑木兰全程的凤凰的对照物,98版的“幸运符”石像神龙早在一开始就死了。花木兰、木须龙和蟋蟀均以单纯的原始状态进入未知世界,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和瑕疵如影随形,给其生活带来麻烦、幸福以及各种酸甜苦辣的瞬间。也正是在这些瞬间的连缀中,人物的成长浮出水面。

这显示了98版导演对“崇高”的怀疑和对女性力量的理解——女性力量,并不由自身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说了算。

三、人物形象有其自身的逻辑

萨特在《什么是主体性》中这样解释“主体性”:“当一个内在性的系统,即存在与存在之间的中介,以‘要成为’的方式,将无论什么外部的改变内在化,并以外部特殊性的形式重新外在化时,就存在着主体性。”换言之,“主体性”表现为一种方向的转变:不是“真理”引导着行动,而是行动构建了“真理”。一个人是谁,并不由其说了什么,而由其做了什么而决定。

这一说法在电影改编中同样适用:人物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人物形象呈现的关键在于让人物符合自身的情感及行为逻辑而非观念的堆砌,否则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失真。当电影以强硬的方式强调某种观念或力量时,在二元对立的夹缝中,人或成为概念的傀儡,或成为概念的牺牲品。20版《花木兰》的不足也正在于此:导演想让木兰这一形象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国期待,又在女性主义话语日益蓬勃的今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将木兰“封神”,结果就是让木兰本身在两种观念的抗衡中失掉了“人性”,以及自身的主体性。人不该成为任何主义的奴隶——一个女性人物,如何在女性主义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成长性,或许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所在。

 短评

很经典啊这个故事…很多年前看的…也是为数不多我看的非真人影视作品…反正我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我还是有点期待真人版的哈哈哈哈哈哈…动画的总是…我还是有一点偏爱真人演出来的戏吧…尽管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会想给真正想演好一个角色的演员们一个机会…

6分钟前
  • EL_CR
  • 推荐

陈佩斯延续了他在《宝莲灯》中的高水准配音~~

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唯一遗憾是没有细致刻画中国的大好河山,希望真人版可以好好弥补,人设简直教科书级的可爱

11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这是一个美国女兵,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巾帼英雄,效果和动画都很赞,但是get不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她只是一个叫花木兰的人,并不是那个雌雄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花木兰。

15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还行

故事很好莱坞,但不得不说人家来中国是做足功课的,首先开始的几个女人的服饰很符合南北朝时期的样子,高胸襦裙,还有那些发髻,相比我们一些古装片各种非主流造型人家至少用了心的了

20分钟前
  • MIKI莉莉
  • 还行

虽然少了些创意,但这部电影的内核很强大,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不需要三从四德不需要贤妻良母也能为家族争光,迪士尼太会挑选主题了

23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推荐

李玟唱的主题曲我很喜欢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中国学外国 外国赚中国

31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拍我们的素材还能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我们有的努力呀!

36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我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38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推荐

原版的艾迪·墨菲和国语版的陈佩斯都碉堡了

4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东西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精髓,因为老外都是浮于表浅,但让人心痛的事,中国人自己根本不抓,抓不住自己的文化。

44分钟前
  • ᥫ᭡້໌
  • 还行

这是迪斯尼唯一一部完全的中国故事的动画电影。音乐很好听,里面那只苜蓿的小龙特别有趣。但是故事里的文化底蕴不完全是中国的,有点不中不洋的感觉,各位主创们对于这一点功课做的不够。听说要拍真人版了,希望能够改进。

49分钟前
  • 露咪亚
  • 还行

为什么涉及中国题材的我都觉得老外实在不能理解我们的文化。。。。。

51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外国人YY下的中国古代社会

54分钟前
  • 暴富的女孩是我
  • 还行

这是一个真正“人文主义”的中国,所以它一点也不像中国。但伟大的迪斯尼们又把所有关于中国最美好的意向编织在一起,所以它又是最中国的故事。想象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古典中华,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梦。我真希望我能看见这个中国梦实现。

59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刻板印象太明显了,西方思维披上东方的外衣。没啥意思。

60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还行

除了对中国文化理解有些误差以外,本片的制作堪称上乘。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喜欢这部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木须龙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

1小时前
  • 宇宙
  • 推荐

“你的孙女居然是变装人士!”哈哈哈哈这句话承包我的笑点。太久没看2D动画了好怀念~~~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