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导演: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2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4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5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6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4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5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6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7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8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9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00

详细剧情

  塔可夫斯基之子亲自编导,由导演父亲塔可夫斯基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作相互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哲思与信念。片中更罕见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对部份 作品的诠释,为其如梦的影像世界留下注解。  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的创作历程为经,对电影艺术的思索及追求为纬,八段章节串起塔可夫斯基的艺术创作与成长经历,在个人生命的生灭之间,镜头下流动的诗性与灵性如祷词般信仰坚定、永恒不坠。在生命真理和创作意义的叩问之余,更见证艺 术家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在导演眼中,在时间之流 里,父亲的身影永远鲜明。  「我期盼引领观众一窥其创作源头,分享我与他互动时的感受。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人,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是我的父亲。」──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

 长篇影评

 1 ) 塔可夫斯基:镜子望故乡,童年旅乡愁

塔可夫斯基作为影人中的诗人,巧妙而精确地潜入孩童与成人的意识。在意识中,他将自己置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缝合之处,那是一所能观望大地与人生的房间。

塔可夫斯基作为影人中的诗人,巧妙而精确地潜入孩童与成人的意识。在意识中,他将自己置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缝合之处,那是一所能观望大地与人生的房间。

电影《镜子》

童年的影子即将远行,跟随人的一生。普通人或艺术家,都不会错过。

《伊万的童年》,一位青年影人的年少心事,不显山露水。这部电影多得是历史和哲学的解读,却恰恰缺乏艺术的解释。

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孩子很重要。

孩子感知世界直接。他们感受和形容外部世界,有时比成人还要精准。

成年人睁着眼都不能说清楚的,孩子闭着眼就说出来了。

塔可夫斯基时常提醒,别忘了,我们是人。人应该有文化,有信仰,有显性的或隐性的宗教。

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应无穷地接近大地,把头埋下去。一手触摸大地,一手触摸超验的上帝。森林的愠气联结着俄国人与自然和大地。

腐蚀的潮湿烦扰着皮肤。天空枯萎,擎着枫叶,皱成玫瑰。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少不了自然。

对我而言,俄国电影的色调很质朴,就是大地的颜色。

影像无法弯曲。

诗意的影像无法解读。象征意义充溢自然与大地。

诗歌与电影艺术的潜质十分相近,零散分割的段落,组成一首诗,在情感肌理上铺一层叙事。

托尔斯泰,布列松,达芬奇,巴赫。塔可夫斯基战战兢兢地称他们——圣愚。

这样的人让我害怕,也给予我启发,他们的艺术无法解释,没人写得明白。好在没有人写得明白。
塔可夫斯基

没有艺术家,就没有社会。

艺术家是什么?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

艺术家越是被限制表达,限制与公众、人民交流,社会就会变得越糟,它将会失去灵魂。人们将无法完成他们的工作,无法实现生活的目标。

当最后一位诗人消失,生活的意义不复存在。

《镜子》的主题是忏悔。

俄国人的自传都包含忏悔。俄国人需要被保护,且擅长自我保护。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共同点,让人沉浸在高度紧张,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如雾中的一棵树,打破信仰和理念。

电影用来释缓时间的压力,电影是时间的矩阵。

人们反复观看电影。因之,时间留存下来,恰似冰上火,一团永恒的活火。

《伊万的童年》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它无关权利,权利是可以被剥夺的,但你无法剥夺自由,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特权。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道:“我即使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若你想要自由,就成为自由。

自由是一个个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的权利被剥夺时,他的自由是无法被剥夺的。这恰恰就是为什么,在政治不自由的地方,我们会遇到非常自由的人,而在那些历来民主的国家反而并不自由。

艺术家的自由是创作自由,只关注作品本身。

一个不设防的人,受了沉重的打击,落下了沉疴,还死命保住骑士气节,真是理想的潜行者。

《潜行者》

一个人做了什么不重要,如果行为由灵魂驱动。行为可以是荒谬的、旁人看来无意义的,那种力量驱使他这么做。

没有希望,不受欢迎,别无所求,幸福不可言,一连串词汇表现体面的脆弱。

人不需要离开家乡才有乡愁,愁绪无处不在。

爱难以述说,如鲠在喉。说出来,如芒在背。

托尔斯泰因无法爱全人类而痛苦。

飞吧,你轻盈地飞,胶片上的爱,抓住灵魂的衣袖,遗忘,像一只鸟偷食谷粒。那又如何,至少风没有吹走它们,你虽死犹生。不是完全活着,而是百分之一地活着。无声无息,恍然如梦,如游荡在田野上一般。

最后,镜头的天使,会将你包裹在他的羽翼下。

 2 ) 关于塔科夫斯基对于电影和自由观点的一些摘录

关于电影

电影,究其本质,究其偏好,是由影像组成的,诗意的实体,因为它可以没有文字意义,也不一定要符合日常规律,甚至连我们所谓的剧本都不是必须的,电影的独特性,包含这样一个事实,即电影是用来留存和表达时间的,哲学感知、诗意感知和文学感知上的时间,它实际上产生于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时。

电影是唯一能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艺术形式在其最好且最极致的状态下都是诗意的

在当代社会,艺术家的职责是巨大的 ,没有艺术家就没有社会

因为艺术家是什么呢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 艺术家越是被限制表达 限制与公众、人民的交流 社会就会变得越糟 它将会失去灵魂,而人们将无法完成他们的目标,无法实现生活的目标,这样的事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随着最后一位诗人消失,生活将会失去它的全部意义

关于自由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

它无关权利,权利是可以被剥夺的,但你无法剥夺自由,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而与生俱来的特权

Hamlet: 我即使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若你想要自由,就成为自由

自由是一个个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权力被剥夺的时候,他的自由无法被剥夺

这恰恰是为什么 在政治不自由的地方 我们会遇到非常自由的人 而那些历来民主的国家反而并不自由

个人想法

Be your self, think indepedent 要有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贩卖焦虑与欲望从众的时代下坚守自己

我国是人口大国,电影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为了圈钱逐利,要关注好的导演,优秀的演员,

毕竟看一部垃圾片等同于谋杀一个人5小时(观影2h+为了观影赚钱1h+因观影挤占的它用时间2h)

多看经典影片,20世纪经典电影,多挖掘扩展电影背后的故事。

2021.11.03 01:00 HZ Wed.

 3 ) 亲眼见到导演的一场放映

塔可夫斯基的儿子导的片子。根据一批塔的录音来串出背景讲话者,画面截取了一些塔的电影和导演自己拍摄的。觉得这个片子对于塔的电影的诠释来说太棒了。“La création de l’art fut une imitation de celle du Seigneur. La religiosité fut omniprésente dans son film, car déjà la réalisation elle-même fut une prière. 艺术创造是人类对造物主的模仿。宗教性无所不存在于塔的作品中,要知道其创作的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场祈祷。”

ps:塔的儿子在现场讲着自己拍这部片的动机,他觉得许多对于他父亲电影的分析没能真正理解其作品。所幸在资料库中找到了一批塔的录音,便着手了这部纪录片。在现场,他还一一回答了观众的提问。(原来塔最喜欢bresson,他儿子说他一直在看他的作品)觉得是个随和的人。可惜没能搭上话…

 4 ) 一些撷取,永远伟大的塔可夫斯基

1、生命的意义在于知晓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本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以及为什么而活,人需要感知自身对造物主的依赖,如果无法感知,人就变成了动物。

2、艺术是人类最无私的行为之一,艺术的意义是祈祷。

3、自然远比我们重要,我们本身就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认为忽视自然从情感和艺术的感知上来说,都是罪恶的……因为自然是唯一一处有真理在等待着我们的地方。

4、电影里共有的东西是想要将人们沉浸在一个高度紧张且缺少情感平衡的角色身上的欲望,而这样的角色最终将打破或者坚定他们的信仰和原则。

5、电影是用来留存和表达时间的,哲学感知、诗性感知和文学感知上的时间,它实际上产生于人开始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时……而电影从本质上是用来诗意地理解这个问题的。电影是唯一能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时间的矩阵,如此来说,那些韵律、长度、节奏的问题都在电影中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重要性,因为时间能够自我表达,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艺术形式在其最好且最极致的状态下都是诗意的……电影有它自己的诗意,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世界的某一部分是无法用其他艺术形式所理解或体悟的。

6、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艺术家越是被限制表达,限制与公众与人民交流,社会就会变得越遭,它将失去灵魂,而人们将无法完成他们的工作,无法实现生活的目标。

7、自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他无关权力,权利是可以被剥夺的,但你无法剥夺自由,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特权……没有创作自由的概念,艺术就无法存在,它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的,应该只有作品本身。

8、行为可以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不现实的。做不现实的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标志,它是无私的象征,因为其他看法,因为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无法创造一个有精神力量的人,但那种力量会让他以一种梳理现实的方式去行事。

9、人是由爱组成的,爱是一种牺牲的能力,一种把自己赋予别人的能力,如果爱受到了阻碍,人就会变得扭曲、痛苦,而当你感觉到爱,当你看到这些人为建起的可怕的限制,这些我们在彼此间设立的障碍时,人就会因此受到折磨,爱人分别时的感受就是如此。

10、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精神的演变比物质的演变要少,而我们还在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人性将死,原因只会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受阻,也因为人性没有在精神层面上发展。引领人性的是恐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抵抗世界,而非寻找办法与世界共存,以及与世界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转变为了在彼此身上施加痛苦、怒气、负担和病态,而非把交流转变为快乐,我们抓住离我们最近的玩具,我们信仰石斧,而非慈父的注视或一个愿望能产生的奇妙影响,而它本可以抵挡铁锤的击打。

11、至于拯救,我们上一次在地球上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的拯救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否定生命和艺术,现在如果没有共同抵抗世界上的邪恶这样的想法,就没有希望……可能我们未来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战争,而是人类的情感所保留的生态位(生态位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的逐步毁灭,即使没有战争,我们也会窒息而死,因此艺术和拯救的问题与我们这个时代更为息息相关,是亟待完成的事。

12、当我谈到精神性时,首先指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意义所产生的兴趣,这是最基本的第一步,一个人只要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就不至于在当前的水平上倒退,他只会不断向前进化。去问自己为什么活着,问我们去向何处,问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意义…坦白说,一个不问自己这个问题的人或者到现在还没有这样问过自己的人是没有灵魂的,而不关心这个问题的艺术或艺术家根本算不上是艺术家,因为他不够现实,因为他回避了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问题,只有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所谓的真正的艺术才会出现。

13、我觉得在我们活在世上时,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哪怕可能吃比我们出生时高了那么一丁点,我们的生命就没有浪费。

14、于我而言,邪恶和恶魔是美德和上帝的缺位,就像影与光一样。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如美德也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那样我们就拥有了所谓的自由意志,我们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被邪恶战胜,其中的责任只在于我们自己。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开始与他人的恶而非自己的恶作斗争。

15、我不畏惧死亡,死亡并不让我害怕,唯一令人畏惧的是身体上的折磨,死亡对于有生命概念的人来说并不可怕,这一点我敢确定,死亡即将来临的念头并不会令我不适,一点都不会,而且恰恰相反,有时我甚至觉得死亡那种绝望的感觉能让我对自由有最为美妙的感受,那是一种我们在生命中未曾体验过的感觉。

〔摄影〕—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

心底吹起一股清风

飞吧,你轻盈地飞

胶片上的爱情

抓住了灵魂的衣袖

遗忘,像一只鸟偷食谷粒

那又如何

至少没有让风吹走它们

你虽死犹生,不是完全活着

而是百分之一地活着

无声无息,恍然如梦

如游荡在田野上一般

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

一切甜蜜、清晰、生动重复飞行

而镜头的天使

会将你包裹在他的羽翼下

 5 ) 无题

欣赏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当作者将个人记忆与经验化作意识投入到作品中会产生怎样的魅力;以及强行的解读在此种影像面前会是怎样的苍白无力。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其生平,关注他的经历与童年对于观赏私人性很强的作品的帮助是巨大的。塔可夫斯基向来反对评论家及观众对于自己的作品做过多解读,他将“诗意电影”带到人们面前并从此改变所有人的审美方式。你可以倾听塔可夫斯基,但你不能解读他或者他的作品,就像你不能将一首诗带给你的震撼给量化——情感、心灵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即便脑海中得到的意识不能转化为文字,它依然具有无穷的价值。听塔可夫斯基娓娓道来他对艺术、生命、电影的见解于我仿佛醍醐灌顶一般。在听他讲到他的观点:妥协之中可以诞生自由——之后,我整个人好像被钉在椅子上无法动弹,我甚至想大言不惭地称他为我从未谋面的知音。创作自由对于艺术家是宝贵的,而当一个艺术家同时拥有自由和物质条件的时候,他便无限接近于造物主从而向人们传播真理。人类应该感恩曾经拥有过塔可夫斯基。

 6 ) 塔可夫斯基:请不要用庸俗的诗意定义他

塔可夫斯基

苏联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几年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拍摄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他的工作室和瑞典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在同一座大楼里。事实上,他们互相仰慕,对对方的电影都赞赏有加(塔可夫斯基看得起的导演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两个大神却从未见面。他们似乎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对方,仿佛他们的会面会带来灾难似的。齐泽克对此的解释是:两位电影大师发明并尊重了他们自己的“审慎守则”。

1986年,《牺牲》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塔可夫斯基则因肺癌同年在巴黎病逝。弥留之际,苏联当局终于批准他的儿子来巴黎见他。这一幕被法国电影大师克里斯·马克记录在《告别塔可夫斯基》中。它是虐心的,已经病得脱相的电影大师看着儿子,流露出温情,而孩子似乎有些茫然。这一幕当然是创伤性的,也最容易被用来当作控诉,对塔可夫斯基电影做一种单向度的解读。

30年后,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的单元,《牺牲》和其它四部塔可夫斯基电影一起登陆北京的大银幕,不出意外,网络售票一开放,几千张电影票便瞬间售罄。 我们或许不应该将此看作文艺青年集体“刻奇”( 编者注:“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的大爆发。毕竟,这批大电影来得太晚,毕竟,数码时代的电影观众早已在网络和盗版光盘中温习膜拜了无数次大师的光晕。

但是,我们毕竟可以在那个黑暗的、神奇的公共空间里,不是以膜拜大神的心情,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以证明自己的格调,不是先入为主地复制“专家”或网帖的名段。而是借助自己的经验,不仅是观影经验,更是生活经验——你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阅过的人——去细细体会。就像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说的:

“人们为什么要去电影院?是什么让人们走进黑暗的剧院,花上两个小时观看银幕上光影的杂耍?是为了找乐子?为了获得某种麻醉剂?的确,世界上到处都有娱乐业的托拉斯与康采恩,对电影、电视以及其他视觉经济进行剥削。但我们的出发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和人类认知并掌握世界的需求密切相关的、电影的原则性本质。我认为,人们去电影院的一般的目的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人们为了生活经验去看电影,因为电影有一点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它能够开阔、丰富、浓缩人们的实际经验,它不仅仅是丰富,而且延长,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这就是电影真实的力量所在,而明星、情节、娱乐性,都与此无关。在真正的电影中,观众不仅是观众,而且是见证人。”

这段话放在当下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中,倒像是一张诊断书。人们对塔可夫斯基的解读,最大的盲区就是误解他的“诗意”。事实上,他从不刻意去营造什么“诗意”。观影者可以不理解他的那些突然飘浮起来的人物,不理解到处滴着的水,不理解突如其来的风,但也不要用庸俗的“诗意”去概括他。那种“诗和远方”是离他最远的,这样的理解对他或许是一种羞辱。因为他早就说得很清楚了:

有一个已经被用滥了的概念:诗电影。它意味着电影可以通过其形象大胆脱离开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与此同时,它强调自己独特的结构价值。不错,这其中潜藏着特别的危险,即对于电影来说失去自我的危险。“诗电影”产生了诸如象征、隐喻,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它们恰巧与电影与生俱来的形象性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属于塔可夫斯基的“诗意”其实是一种“诗的逻辑”。这是有别于科学逻辑的一种对于生活的忠实捕捉与记录。只不过,他不像平庸的画匠那样,把现实事无巨细地复制下来,而是忠实地表达现实给他的心理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在《镜子》中,当我们看到母亲登门求助,却遭到女邻居的羞辱,在门口等待的男孩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这时普赛尔的音乐响起。我们能够准确体验到其中的情绪,那是因为这段影像引爆了我们本人的生活经验,我们有过类似的心理状态。

再如,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充满了梦境,他电影中的梦,是一种由梦境的逻辑所产生的特殊印象,全部由现实因素构成的非同寻常与意外惊喜在冲突与融合。 难道不是吗?我们在看《镜子》时所得到的快感,不正是源于自己生活的累积?我们正是在这些镜头中体认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由此引发了思考。《镜子》的奥秘就在于,它是借助影像进行的一次心理治疗,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无法顺畅表达、交流的痛苦。它和格调无关,与论文无关。

再例如《安德烈·卢布廖夫》,塔可夫斯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去复制历史细节的真实,就像邦达尔丘克在《战争与和平》中所做的那样。他深知,如果那么做,只会拍出一幅供在博物馆里的圣像画。他所做的,恰恰是在镜头中剔除掉古建或是修复博物馆文物的印象,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以当下观众容易接受的、非常鲜活的方式,进入15世纪的生活。 这种精神生活就是对基督教的爱、善、兄弟之爱的思考。

这种意识形态当然也是“苏联”的。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正是苏联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电影也是真正的苏联电影,而不是概念混乱的“前苏联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在离开苏联后,塔可夫斯基拍电影感觉到重重困难,比在苏联时困难更大。不仅是因为资金预算的巨大压力,恐怕他也和《乡愁》中的主人公,诗人戈尔恰科夫一样,发现离开那个诱发他们幽闭恐惧症想象的环境后,却陷入了另一种更深的幽闭恐惧症,在这里,他们与之前的那个想象的他者相遇,却发现根本无法沟通。同样,他们也发现了自己对“苏联”的依赖,正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和爱国者,而不是被官方话语所指控的叛国者。

或许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像塔可夫斯基与伯格曼这样的大导演,住在同一个楼里却彼此不拜访,因为他们深知,真正有效而安全的惺惺相惜,用电影来表达就足够了。

 短评

在放映前半程中我陷入了梦境,一瞬间的惊醒;后半程则一直非常猛烈的抽泣与喃语(好老塔

2分钟前
  • Geelong
  • 力荐

我命辞遣意,我雕心刻肾,我试图在可及之地,可触之处去截取老塔语意的半丝半缕,写一首可以翻译的诗,只因为……

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BJIFF2020#【北京剧院】较为完整地回溯了俄罗斯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及其艺术追求。老塔说:成年人有很多无法表达的情感,孩子可以很轻易地将其诠释清楚,即使他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有时候孩子才是连接这个世界和超验事物的桥梁,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很多导演和艺术家,他们往往注重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视觉冲击、影像张力、及戏剧冲突,但是这很荒谬,作为艺术家,应当保持高度的理性和克制,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表达欲来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有一次在一个讲座上,很多评论家云集,还有各路艺术家讨论他的一部作品,但是只有其中一个不起眼的阿姨说出了他作品的故事。老塔说:说达芬奇是画家是很荒谬的,他是诗人;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家很荒谬,他是诗人;说贝多芬是音

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电影不是一种纪录,而是一种梦幻。为什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那么伟大,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他并不诠释什么,问题是,他要诠释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穷毕生之力在轻叩那个梦幻世界的门扉——塔可夫斯基能够悠游自如的世界,却只能偶尔一窥其堂奥而已,我的大多数努力均未能如愿以偿……”——英格玛·伯格曼

1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聽大師講話已夠。就是佛家。沒有在講電影 都在講人生。人與大自然。人生的意義,只要想就已經不會墮落,只會成長。藝術都是無私的在寫祈禱文。

16分钟前
  • 尋找答案的人
  • 力荐

当一个艺术家拥有了哲学家属性,他就有相当几率成为大师。

17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奶奶的,看得我倍儿感动。。。

22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导演都是大骗子,尤其是在电影以外的时候~

27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2019威尼斯经典单元纪录片。老塔学必读必读必读,解决不少疑难问题。真的用料特别足,小塔尔科夫斯基手里真的还是有很多独家素材,还有难得一见的苏联时期几部片子的片场工作纪录片(以及“1983年戛纳丑闻”和老塔的发布会!!!!);但是离五星还是略差一点……形式上突出特点是全部用老塔的各种录音进行对自己创作和艺术观念的阐释(以及老老塔的几首诗作的朗诵),特别强调了宗教的巨大作用。另外,奇遇字幕组的翻译和后期可以送满分。

3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电影院里掉落的手机声

37分钟前
  • Atsm
  • 推荐

塔可夫斯基以影像做编年史,以其存世的八部作品作为时期刻度,自我解读电影本身与其生命的意义。因为本片的存在,使得错过影史神话的影迷可以有机会走进导演内心情感。从出生回归出生,探寻老塔的人生轨迹。老塔用八部作品遗世独立,而这部影像自传,就是在标记永恒。

38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力荐

QY-354,没想到老塔的自述竟然到处都是干货,我有一种预感,老塔的一些言论截图会在社交网络上刷一段时间了。透过这些充满诗意的镜头和言语,系统地又拉了一遍老塔的电影,这部纪录片借老塔之口,告诉你他为什么拍了这些电影,跟他当时的想法,经历和时局有什么关系,看完之后让人又有一种重刷塔可夫斯基的冲动!可以作为老塔入门必看!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和老塔自己的片子一样,大睡,状态不好时真无福消受,等某天再看吧

44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从纪录片本身,其实制作不算特别突出。但是,料确实足,而且不少独家内容,又有老塔评论音轨,还是很适合回顾导演职业生涯,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是老塔的自述录音剪辑,是解析老塔电影的评论音轨,也是描述童年生活、拍片经历、移居国外心路历程的口述自传。可以看到宗教对塔可夫斯基及其电影的影响之巨大,也可以目睹苏联官方对老塔的自始至终的打压,甚至派出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戛纳电影节上不遗余力地诋毁塔可夫斯基。这令老塔无比失望并去国不回。除了自述录音,还有几部电影幕后纪录片、发布会等珍贵素材。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挺重要的资料片,理解塔克夫斯基既不能离开他的作品,也不能离开他源于宗教与艺术直觉的哲思。他本身是一个极为本真的存在,对超验之诗的敬畏,对主体自由的唯心认知,对人精神内核的高度重视,都是以实际艺术践行的严肃方式作为承载,他所处的时代和境况让他势必比一般艺术家承担更多的苦痛,他的过去参与构建出梦境般的诗意影像,他的现在以牺牲的方式为电影艺术留下注解,他的未来则是在经受苦难和牺牲后仍然心怀对文明的希望。他无比温柔却又让人敬畏,这就是塔克夫斯基。

52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三塔集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做得一般,创作生涯甚至有点太流水帐了,但是幕后影像和音轨资料非常珍贵。我是第一次看到Hamlet directed by 塔的视频资料。Myshkin!塔 is my weakness😭

59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有深度、有见地,却不乏宗教性的艺术观点。而宗教性,注定了这种艺术观点是排他的——而且并不像小津与今村的那种对照,那是一组对立而不排他的互补。你可以参考,可以欣赏,却不能认同。一旦 (完全) 认同,那就意味着你不可以再认同与之相悖的艺术家。

1小时前
  • Hiina Kapsas
  • 还行

艺术是祈祷,我的电影就是祈祷文。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如果没有个人的自我表达,只能会越来越糟。存在的意义在于用自身的善来抵抗那些邪恶,作用到别人的内心之中。塔可夫斯基之子用爷爷的诗歌,父亲的录音照片剧本分镜图电影片段跟作品数量相等的章节完整的回顾和纪念了这位伟大的电影导演。素材都是经过高清修复,尤其是在片场的导戏和家庭私人的录像都很珍贵,自述部分也有些耳目一新的内容。《镜子》首映后坐在那里讨论的影评人他们什么也不懂,还不如扫地的大妈,根本就很难互相理解。前苏联的郊外小屋到放逐欧洲后的住处,结尾的返老还童让人感动。#金马56#

1小时前
  • seabisui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