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富与我们

综艺英国2015

主演:Jacques Peretti

导演:Mile Radford

播放地址

 剧照

巨富与我们 剧照 NO.1巨富与我们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07-20 11:01

详细剧情

  Never before has money been so polarised in Britain. The richest 85 people now own more than half the UK population. The rise of the Super Rich has meant that wealth in the UK is dividing our society at an extraordinary rate - but how and why did it happen? In this two-part series, Jacques Peretti explores how the Super Rich are transforming the very fabric of British society. Why have the Super Rich flocked to Britain, and why does it matter to us? Peretti examines how the wealth of the top one percent of society does not exist in a bubble, but directly affects all of our lives.

 长篇影评

 1 ) 金融等式

难得有剖析富人与穷人的纪录片,希望以后出更深刻详细真实犀利的续集或片子。拍摄风格看着很舒适,英式英语也很好听。男主持每天西装革履像个华尔街大佬哈哈哈。中间换了套穷人服打零工一天。富人、巨富(1%)从何时、怎么样产生的。期权等式和资产证券化。穷人(99%)的麻木与挣扎。贫富悬殊到了某个极限度时,穷人会被迫暴乱与摧毁。 顶层并不在乎带富穷人,只是不希望穷人搞毁灭。适者生存,人性善妒。但共处地球若不讲武德不搞共赢……怎样科学管理社会和经济,咱也不懂还是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叭😂

 2 ) 我们是99%

2015年,最有钱的85个人占有英国一半的资产,伦敦七成的房产是中东、俄罗斯和中国等外国人在买的……其中有位西雅图长得很好看的电子新贵接受访谈,说给穷人减税让他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比维稳省钱多了。

事实上,70年代,1%的人占有6%的资源,银行家的收入和老师医生一样,慢慢地政府用各种方法鼓励消费,保护欠债的人,资源向1%的人聚拢,达到14%。底层劳力,做到死,不过三餐。。。

不平等会带来暴力,这是常识。但是,不安还会带来仇恨。这解释了脱欧和川建国的上任。后面会如何,继续看呢。

对了,英国那点事,改革同龄人的我也感觉熟悉。

 3 ) 情绪大于观点

片子的情绪很有煽动性,但是指出的东西呈现点状,有些观点也难叫人认同。

首先,我认为人类社会在财富方面绝不是零和的,那种把穷人赚的少直接归咎于富人挣得多的指向,简单粗暴了。

而说到所谓“公平”,这个东西确实是不存在的呀。运气、环境、天赋等各种因素使然,人和人之间必然会有差异。希望求得某种形式的公平,希望政府像爸妈给小孩子分果果一样重新分配金钱,似乎有些天真。

不过现实确实是,我们如今的财富游戏难度很大,富人有各种金融杠杆加持,大公司对消费者隐蔽的引导诱骗,社会观点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施加压力……对于“穷”人们来说,处境真的很难。

比较起来经济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单纯性,政治,就更为复杂了。在这方面我是悲观的,99%的人推翻1%的人的历史,其实刚发生不久嘛,然后又怎样呢?《动物庄园》的故事还是正在上演。

这部英国的纪录片拍于2015年,带着一些观点和情绪,试图去探讨“巨富”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但最终,没有明确和清晰的结论。不过片子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对所处社会的透明的参与感,就我们当下来说,值得向往和学习。

 4 ) 巨富视频资源

资源链接点我

《福布斯》2012年亿万富豪榜上有1226名富豪。其中840属于“白手起家”类。的确,如今的顶级富豪几乎不会生来就穷困潦倒,以至于与机遇完全不沾边——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大先决条件,有一个富裕的任专职的父亲也帮了大忙——但他们的巨大财富通常来自辛勤工作、聪明才智和很大的运气成分。总体来说,他们不是贵族,而是经济精英,他们不仅专注于消耗财富,而且一心创造财富。

巨富与我们的差距毫无疑问不是一般的大,是巨大大大大的。

作为剩余的99%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过好当前的生活下,可以看看《巨富》这本书,一探巨富是怎么成为巨富的。

在目前的社会,普通人致富主要有以下途径:

1 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换钱,即打工获取工资;

2 让资产生钱,例如钱生钱,收租金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通过钱生钱,来实现财富增长。

在目前的社会,大部分人会选择通过股票,基金,证券来让财富增值,假如你准备通过股票,基金来让自己的财富增长,下面这篇文章是必看的。

点我看读者专属福利

 5 ) 涓滴效应理论的破产

1、涓滴效应理论认为,降低税收,能让富人创造更多的财富,最终这些财富以富人消费和投资的形式向下渗透,流向社会大众,会提升国民的收入和财富。然而事实是,1%的超级富豪的财富成倍增长,而99%的普通国民的收入却长期停滞不前。

2、超级富豪们的财富,消费方面,都花在直升飞机、豪宅、游艇、奢侈名表等炫耀性资产上了,他们的投资虽然创造了部分就业,但并没有提高工资。财富从社会底层向上输送,最终在富豪阶层内部流动,并没有流回公共社会。

3、涓滴效应理论是谁提出的?70年代,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美国经济学家——亚瑟拉佛,提出了通过减税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他认为政府无法创造财富,而富人可以创造财富,所以政府要通过对富人阶层的税费优惠,吸引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富人的财富最终会想水滴一样从富人手中向下渗透,流向社会。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都接受了涓滴效应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降低富人税收的政策。最后富人确实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但他们的财富并没有如涓滴效应般流向公共社会。

4、在英美,合法避税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不会因为国家争取税收的增加而升迁,却可能因与企业的争端而自毁前程。非常荒谬的关系,代表国家利益的税务工作者,却和企业关系密切,甚至成为企业利益的代表。

5、30年后的今天,对富人减税的英美,经济增长是停滞的,对富人减税并没有让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的收入也没有提升,涓滴效应期待的结果并未出现。而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却出现了。地产投资也加剧了不平等:在英国,90%的人租房,买房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伦敦新建房屋中,70%是外国投资者购买,炒房无处不在……

6、意外的是,片子中后段对西雅图的互联网富豪的采访,他自己也认为涓滴效应是错误的理论,让富人更富并不会让每个人都更好。富人每小时赚到的钱是中产们的1000倍,但是他们并不会消费1000倍的东西,所以靠富人是无法维持国民经济增长的,只有中产阶层可以。而且他认为巨大的不平等将威胁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不平等,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但是水太多会淹死植物,巨大的不平等也会扼杀中产,从而扼杀资本主义。财富并没有向下渗透,而是不断向上输送,这在经济上愚蠢,在道德上也不道德。难得这个富豪有这样自觉的清醒。

7、贫富差距的加大,不平等的加剧,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实,从英美到日本,都是如此,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理论也是基于中产的收缩而提出的。然而,如何改变?如果是富人减税会导致的不平等的加剧,那么通过提高富人的财产税,以提升公共福利支出,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吗?但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

8、另外一个对照组,是丹麦和瑞典,他们采取高税收政策,但是他们的经济增长并不比英美低。而且88%的丹麦人对自己交的税也乐见其成,因为政府高税收,同时将这些税收用于每一个国民身上。

 6 ) trickle down theory还是hourglass theory

1. 战后时期相对来说不平等缓解,实现相对和绝对的社会流动,而不平等鸿沟从70年代逐渐开始,包括non-dom(外国定居者)的税收减免等政策,把伦敦转变为一个富人聚居的避税天堂。随后撒切尔等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都以所谓的“trickle-down theory”为基础,相信super-rich可以使经济总体变得更好,下层因而也可以受惠。Laffer曲线等理论都是为此张目。但实际上,80年代之后,经济并没有变得更好,而社会不平等显然扩大了,底层的实际收入减少,中产阶级收缩。只有中产阶级扩大,才能使得经济发展和发展共享。近四十年的变化,可以更多的用“hourglass theory”来解释。不是trickle-down,而是trickle-up。

2.就1%一方面来说,财富越来越积聚,所以Piketty提出要对财富收税。伦敦出现了各种高端服务业、各种避税的scheme为之服务(比如投资失败的英国电影)。避税的机构雇佣前政府税务专员为之服务。他们即使在政府内部时,也需要和企业搞好关系,实际上为企业而不是公众服务。在经济危机的时期,富人受影响很小,有可能反而更富;政府的bail-out计划实际资助了富人。

3. 就99%来说,失业率越来越高,self-employed 比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只有临时工作,比如zero-hour agency就是专门提供这种就业服务的。“people per hour”这样的网站也是这种提供“micro-jobs”的。此外,越来越多人丧失了住房产权,由于普遍的gentrification普通民众被赶出他们的居住地,丧失了原有的家庭和社会网络。取而代之的是市中心的高档公寓。“buy-to-let”兴起,即一种为了租房而兴起的产权模式,并有相应的贷款工具为之服务。这意味着buy-to-let越普遍,租房的人越多,失去产权的人越多。Buy-to-let教学宣讲会令人印象深刻。

4. 中产阶级的衰落和收缩,意味着为富人和为底层提供服务的企业仍然生意兴隆,而为中产服务的行业衰落。除此之外,跨国垄断性公司发展,取代了原来的基于partnership或家庭的小公司,进一步加剧了分化。

5. 华尔街以及其以black-scholes模型为基础的金融操作,拥抱风险,并且扩展到了全球;新金融工具与次贷危机;

 短评

trickle down 撒切尔的采访表情好可怕。。

6分钟前
  • reneryu
  • 推荐

message i get from this series: plutocrats will prevail, it is a fact, whether you are willing to accept it or not...

11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美国昨天刚通过给富人和穷人减税的法案(竟然把遗产税都砍掉了),我今天就看到了这个片子。美国中产阶级的流失比片子里的英国更严重,什么政策手段都是美国先搞起来然后才流传到英国的……

16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想起前阵子工党因增税和免学费政策拉得大量选票,国内互联网上对英国人的冷嘲热讽。大量连中产都算不上的人自动把高教育群体代入高收入人群,生怕被动了奶酪。适者生存,奋斗以进入1%俱乐部的思想在我国比在资本主义国家更深入人心,悲哀。英国的涓滴效应其实是一个魔术,前车未覆,也可以做后车之鉴

20分钟前
  • 雲水
  • 力荐

采访有代表性,论述浅尝辄止,搞得像在威胁巨富不掏钱就革命。巨富这群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在差距有多大,只在忍耐底线有多低。实在不能忍了就从物理上消灭巨富和极权,历史上也不止一次两次了

24分钟前
  • 苗斑
  • 还行

很同意片中某个被采访者(应该是美国的一个富翁,亚马逊的投资人)的意见:如果富人们不愿意花钱去改变目前日益加剧的贫富不均的局面,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会付出比现在多得多的代价。

28分钟前
  • 天兵
  • 还行

我们一直都觉得品德 法律 礼貌这些规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不知道创造时代的人基本上都是jerk,上流场上多的是违背规则的交易和绕过规则的技巧,彼此对对方的表演也都心里门儿清。

31分钟前
  • 王半妖
  • 推荐

少年,就不要____了。

36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世界由资本运作

40分钟前
  • Macadamia
  • 推荐

不平等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巨富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体现,怎么可能主动去推翻不平等呢,他们只想用各种手段维持这种不平等,资本主义试图把一切东西量化,再发展更多索取更多,金融则是把资产证券化后的游戏,只有富人玩得起,穷人只能当劳动奴隶。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里,只有针对穷人的产业和针对富人的产业,想富起来的穷人只能拼命靠近富人,好在他们吃肉的时候能喝得到汤,但是富人永远是富人,阶级的不同、立场的不同简直快让富人和穷人成了两个物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本质问题是,除了优胜者和精英,普通人就不配过得体面有尊严了吗?

41分钟前
  • away
  • 力荐

一些人对进化论的曲解和滥用正好应证了他们被overpay的事实,如此肤浅的洞察力和几乎神经质的固执愚昧才是会被自然淘汰的那一个。

42分钟前
  • 西莫洛托
  • 力荐

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看了以后,我才发觉,我真的是底层的底层阿~

44分钟前
  • 风舞狂澜
  • 推荐

看完想拾起落了几层灰的《资本论》

46分钟前
  • Grey灰
  • 力荐

中产有点像东北的雪橇犬,一生辛勤工作,虽然比不上宠物犬幸福但比流浪犬好很多,不愁吃喝。最后老了拉不动了,被卖到了狗肉店。

47分钟前
  • mckelvin
  • 力荐

还在看,不过感觉到不仅是英国,某个国家情况完全一致。我过几年再看一次。

48分钟前
  • bill910
  • 推荐

多了一种视角。懂了一种世界。

53分钟前
  • TAKASHIXXX
  • 力荐

1观点比较左 2对中国当代社会有很强的预测和启示作用 3欧美人在"人生来平等"的虚假教育中长大,成年了发现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残酷,这确实挺拧巴的

57分钟前
  • yezzi
  • 推荐

資本主義的昨天就是我們的明天wwwwwwwww/08年真是開始兩極分化的分水嶺/全球都一樣,大局來看gcd確實做得不錯/想要成為1%首先是要瞭解經濟活動的奧秘,而不是哭著嫉妒。

59分钟前
  • 神威太太
  • 力荐

主持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救世主心态,差评。

1小时前
  • CP
  • 较差

其实不太明白这个片子的目标受众是什么人群,而且讨论这样的问题总是只有现象说不出解决方案的。但是能有这样的思考总是好的,没有成功是不够努力这样的论调未免太过冷血,尤其是游戏规则本就不公平的时候。说起来,我为什么想起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小时前
  • 且相忘于江湖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