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

大陆剧大陆1993

主演:文兴宇,宋丹丹,杨立新,梁天,关凌,赵明明,沈羽倩

导演:英达

播放地址

 剧照

我爱我家 剧照 NO.1我爱我家 剧照 NO.2我爱我家 剧照 NO.3我爱我家 剧照 NO.4我爱我家 剧照 NO.5我爱我家 剧照 NO.6我爱我家 剧照 NO.13我爱我家 剧照 NO.14我爱我家 剧照 NO.15我爱我家 剧照 NO.16我爱我家 剧照 NO.17我爱我家 剧照 NO.18我爱我家 剧照 NO.19我爱我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0:09

详细剧情

  20世纪90年代,在老北京的一片普通生活区内,住着平凡的老贾一家。一家之主傅明老人(文兴宇 饰)是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退休之后依然官腔不减,但在商品社会抬头的今天,他的言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和可笑起来。某机关任职的长子贾志国(杨立新 饰)和在曲艺团工作的妻子和平(宋丹丹 饰)共同抚养着可爱的女儿圆圆(关凌 饰),加上不务正业的二儿子志新(梁天 饰)和时常搞出状况的小保姆(沈畅 饰),令这个人热闹的大家庭内上演着一段有一段爆笑可爱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平常可见,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古老大地上的国人真实的倒影……  本剧为中国首部情景喜剧。

 长篇影评

 1 ) 经典台词-里程碑

1994 国际家庭年 情景喜剧的鼻祖里程碑式的电视剧,看了10遍不厌倦,往后的英式情景喜剧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走路,什么时候学会了哭……


我爱我家 25集《爱你得商量》

老傅:分给你一个什么题目?
小凡:第三者插足问题,我的辅导老师姓孟,人长的特别帅,真是我的运气。
志新:我对你们学校这种安排有意见,,这恐怕不大合适吧!
小凡:老师长得帅还不许啊?看着也舒心啊!
志新:你做学问,你图舒心成吗?再说你们那儿题目,啊,你说你大姑娘家家的,年轻轻的,正经连个第二者还没捞上呢,到研究起第三者,什么学校?
老傅:我看你们学校给未婚女青年安排这种题目也是欠妥,啊,小凡啊,是不是让他给你们换一个题目啊?
小凡:也行,反正其它题目还有,嗯,嗯,啊!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关;真变态;同性恋;小秘为何谤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你看我选哪个合适呢?
老傅:算了算了,你还是来第三者吧!

小凡:让我们孟老师说啊,这种类型的女孩儿其实属于最不幸的。她没有现在,因为她孤独地站在世界上;也没有过去,因为她的过去还没有到来;也没有未来,因为她的未来已经过去;她不可能也变老,因为她从来没有年轻;她也不可能年轻,因为她已经老了;她不可能死,因为她从来没有生活过;也不可能……
志新:诶诶诶!我说,我说,你这绕来绕去,说的是人话吗?

和平:原来你又混进了知识分子队伍,在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按捺不住反革命野心,公然从阴暗的角落跳出来,煽阴风,点鬼火,或造谣于街头,或策划于密室,拉少年下水,诱少女上床,唯恐天下不乱,企图乱中夺权,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和平:“校长室被盗是怎么回事?校办工厂车间着火又是怎么回事啊?咱们班里的一名同学怎么就从单杠上摔下来,摔成一个粉碎性骨折啊?一定有人在背后给他下毒手啊!咱们班的管晶晶同学,怎么就在半路上晕倒,经查明是食物中毒啊?一定有人给他下了毒药!还有,咱们学校东面的那条胡同,高台阶那段,归国华侨王老太太,家财被盗,本人被杀,一定有人给犯罪团伙财点观风,收集情报!而那条胡同,正是你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咱们学校西边的胡同,大钟楼那段,从小吃羊肉吃多了的傻小子,天天呆在胡同里不动唤,那天怎么就跑到马路中间,被迎面而来的车子撞伤了?一定有人害他啊,而那条胡同,正是你放学的必经之路……”
孟朝晖:“停!我上学从东边来,放学从西边去,我怎么回家啊?”
和平:“那我就不管了...还有!咱们教语文的王老师,上学的时候为什么给小流氓围攻?教数学的李老师,为什么放学的时候被人爆打?教地理的彭老师,为什么大儿子长的一点儿都不像他?而彭老师支援西藏建设的一年多,彭师母怎么又怀上了?……”


我爱我家 26集《电视采访》

志新:我是在公园背英语 A B C D....
  正背着高兴呢,忽然听见有人喊,
  河里面小孩大大有!
  我管他那人呢,喊声就是命令,
  从到河边,往下一看,哎呀呀!!
  情况万分紧急,孩子生命垂危。怎么办!
  跟领导汇报?来不急了。
  向组织请示?等不了了。
  教孩子游泳?不赶趟!
  袖手旁观!孩子就完了,下水救人。自己就悬了。
  怎么办!怎么办!
  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我的脑子里刷刷刷刷浮现出许多英雄的光辉形象!
马羚:您都想到谁了?
志新:我想起里董存瑞炸暗堡。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邱少云焚烈火。熊熊火光照亮了我。
  黄继光堵枪眼,我用青春堵明天。
  欧阳海拦惊马,你用真情换此生
  就听见我大吼一声,助跑,起跳,加速,再起跳,“嗖”,
  一个漂亮的转体三周半加曲体后空翻
  我下水以后我是先是仰泳,再是蛙泳,再是蝶泳,最后我是自由泳
  迅速我接近这目标,一个金蛇缠身把孩子锁住,
  乘风破浪,游向对岸。
  不光救起了落水儿童,捎带脚,我把全国纪录也给破了。


我爱我家 17集《不速之客》

和平:出力多少,那也是个阶级感情,当然啦,真正解决他这问题还得靠上信访站。呦,春生,着什么急呀,吃饱为止
春生:实在是不能再吃了……没了。
志新:二百多全周进去了!不是你不怕撑死你!?
春生:没有敢使劲吃啊?
小凡:爸!一礼拜全白盼了!
和平:行!我们改吃挂面啦!啊?春生,你一下子吃那么多饺子,肯定叫渴,到屋里盛碗汤喝去
春生:不渴,阳台上那两瓶啤酒我给干了。
志新:你还真不拿自个儿当外人,嘿,这事怨我,早知道您好喝会儿,我应该早早吩咐小张把凉菜给您端上去
春生:您是说冰箱里那肉皮冻吧?吃了。味道不错,再多搁点香油就更好了。

葛优(嘴里塞着面包片):大哥早
志新:没你早
葛优:醒的早,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这也是坚持长期睡水泥管子练出来的,早晨5:00,这扫大街的一准儿把你吵醒,赶上运气不好哇,夜里3:00让联防查夜的给抄起来也是常有的事。
志新:那抄完以后呢?是不就平安返回原籍呀?
葛优:他送一回,我来一次,猎手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狐狸,还是城里好,有吃有喝不用下地,弄好了还能有俩花的。(将手里剩下的面包递给志欣)给,大哥,咱俩别客气,一起来,边吃边聊。
志新:我吃什么我吃啊?这点渣还不够喂鸟儿的呢
葛优:面包是准备少了点,不好意思
志新:还少啊?这是我爹一礼拜的早点。您那是肚子呀还是面缸啊?
葛优: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特点,有吃吃得下,没吃抗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礼拜,这样的胃口才过的硬。
志新:我都纳了闷儿了,你说你挺大一小伙子,往那一戳吧也一人多长,往那一坐吧也半人多高,你往那一蹲吧远远看还像个人,你往那一趴吧……
>葛优:大哥,怎么一大早上起来你就让我满地打滚儿啊?


其他

志国:我不是,得,那我就甭谦虚了,我就冒充一回大夫吧,您坐,您说吧,您哪不好啊?
患者3:我哪都好啊。我就是奇怪,你说这人要是长得好看点吧,生活怎么就这么难啊?
志国:长得好看点?咳,别人的事你就甭操心了。
患者3:我没说别人,我说我自己呢。
志国:你长得好看?
患者3:在我们家我长得最好看。我姥姥长得那难看劲儿啊,您是没瞅见,十八岁就像八十似的。日本鬼子,好色吧?可他们修了炮楼,走到我们村口,一见到我姥姥——他扭头回去了。我跟你形容形容我姥姥那长像..
志国:您不必形容了,我一看您我就能想像出来了。
患者3:我跟我姥姥可是两码事。我走大街上吧,净遇到那男的追我。远远的吧,就冲我笑模笑样的,走近了就冲我指指点点的。哼,一个个都没安好心!吓得我吧,每天晚上都不敢睡觉,就怕他们欺负我。
志国:我跟您说啊,您尽管踏踏实实地睡您的觉,我可以代表广大男同志,向您表个态,我们就是再——怎么着,也不会把您——怎么着,一看见您啊,我们什么想法都没有了。


傅明:“怎么能留下文字性的东西呢?!志国你受了党的教育这么多年,怎么连这点儿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呢?”

贾媛媛:“哎呦,饿死了,现在谁要是能给我两馒头,我立刻跟他私奔!”

和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姆恩!姆恩!姆恩!姆恩不说谁说?姆恩不管谁管?”

 2 ) 醉笑陪公三万场——再话《我家》



按:《我爱我家》,是属于电视剧的年代的。它在网络上,近些年又火起来,是因为葛优瘫,因为综艺节目,比如近日浙江卫视的某节目。其实对很多在电视机前边写暑假作业边看电视成长起来的家迷来说,《我家》不应该是任何其他产品的陪衬,不应该被随便消费。其实家迷也不太在乎它多次被拿来和《武林》pk,和《家有儿女》并列……看得懂“我家”的人,都有点儿岁数了。我们是贾志新的灵魂伴侣,爱好文艺,擅长各种雕虫小技。我们曾经想做时代的好青年,如今偏于一隅,睥睨着时代。面对各种“毁我家一道”的事情,也不那么在意。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重聚,其实如今的种种“不能”,世态炎凉,才更是真实。让美好的永远留在剧里吧,“物是人非”了。这样的情感,才是回味无限。“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下面这篇文,写于去年北京台重聚后,《我家》开机23年纪念日,暨导演生日当天。

《醉笑陪公三万场——再话<我家>》

十年前,我大学快毕业,写了一篇文章,评论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文章不到五千字,道出了自己离开北京,异地求学几年,逐渐对这部剧产生的感情。那时候一个北方人孤身在南方,就像北京人在纽约,身边喜欢这部剧的好像不大多。为了觅知音,我把文章贴到了一个叫“我爱我家痴网”的论坛,不想因此结识了几位铁杆“家迷”,也参加过小型的线下聚会。渐渐地,我发现《我家》的群众基础相当广泛——平日里玩儿摇滚的、唱京戏的、听西洋古典音乐的,看美剧、看韩剧的,包括号称只看美剧的,到了《我家》这儿,竟然审美趣味一下子空前统一起来。很多人每天都伴着听剧吃饭、入睡,台词已经相当熟,任何一句,只要一个人说了上句,另一个人就能接下去。多年以后,从一个家迷那里听到一种说法,像我们这样的听法,是和许多戏迷一样,把这剧当戏曲来欣赏。随意点一段剧集(包括花絮),就像点一段戏一样,从词到表演,都要学的惟妙惟肖,自是乐在其中。
 
今年春天,也就是这五千字码出来贴在网上十年后,我仍旧是个学生,这回是漂洋过海读博士,还没毕业。有一次和其他几位老博士喝酒的时候,不知怎的又聊起《我家》,一时兴起,翻出老文章,厚着脸皮,贴在博士扎堆儿的豆瓣上。
 
我的文章一发表,全国震动真不小。
 
在这新的一番以文会友中,我认识了一位超级家迷,来头不小。他是梁左当年北大的校友,与梁私交甚好,两人经常坐在一起论学问,于是和《我家》剧组也颇有些接触,知道不少梁左本人及剧组幕后的故事。经过和他的亲切友好的、事先未经宣布的、深度严肃的学(ba)术(gua)交流,我意识到自己当年那篇文章简直就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一些自鸣得意的“发现”,也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以下,我就要就江湖上的几个关于我家的耸人听闻的传言,进行辟谣。
 
一、我家和红楼梦,到底是什么关系?
 
十年前,受到很多资深家迷的影响,我认定作为红学家的梁左,一定是有心安插了很多元素,向《红》致敬。我以为“家学”的发展潜力不输“红学”。
 
我们知道,红学有三大派别,其中索隐派最喜欢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比附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政治事件;考据派则着重研究没有出过国的文学家曹雪芹的生平、其创作的社会背景;而评点派类似西方的“新批评”,提倡从小说的文本本身入手,关注其文学性。
 
家迷也可以大致分为这三派,或者说三个阶段。首先,大家喜欢《我家》,自是因为像评点派一样,被作品的艺术成就本身俘获,被情节牵引,被台词逗乐,被表演惊艳,然后成年累月反复听,几乎能把台词背下来。
 
接下来,由于《我家》极具时代特色,客串阵容又超级强大,一部分自身家迷就自然步入了“考据”阶段,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在评论赏析中,不断重回九十年代的北方都市生活现场,细数剧中提到、用过的各种90年代独有事件、器物,顺便八卦彼时的娱乐圈阵容——这个级别的家迷,会发现很多初期家迷错过的彩蛋。随便举个例子,比如除了季春生、DEC总裁以外,《我家》里还有一位演员和《霸王别姬》有关,那就是“要变个女的给你们瞧瞧”的贾志国——他在《霸》里面为张国荣配音。
 
最后嘛,就当属这索隐派的观点最慷慨、最激昂、最具体、最邪乎。我个人就属于索隐派——当一般的剧情赏析和创作背景考已经难不倒姆们的时候,姆们就开始往脑洞大开方面发展。比如,这一派认为,傅明老人姓贾,绝不是偶然的,那一定是为了跟织造府贾家认亲。又如,本剧前40集,后80集,而《红楼梦》则是前80后40,肯定也是为了刻意照应嘛。再者,那“万燕杯”莫不是对应“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另外,梁左作为红迷,不但专门植入过一个“林妹妹”的角色,而且他应该是对晴雯情有独钟,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小晴”的角色(扮演者又怎么那么巧就是电影版《红楼梦》里黛玉的扮演者陶慧敏),并把晴雯的判词“彩云易散”送给了薛家小桂。除了这些,还有那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从《红楼梦》里幻化出的句子——
 
“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
 
“于大妈那人你们知道,也是个专管六国贩骆驼的……”
 
“我一世的名节毁于一旦呀!我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呀……”
 
作为国史研究者,我甚至一度底气十足地认为“818大案”的名字影射的是1966年8月18日他老人家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而其剧情则讽刺的是祸事发生后,始作俑者不愿意负责,挑动群众互相指责,结果没有一个坏人,这事儿糊里糊涂过去得了……
 
然而和红学中的索隐派不招人待见一样,我的这些疑神疑鬼、自作聪明,被那位梁左好友否定了。据说,梁左本人是中国红学会资深会员不假(会员号13),但他并不屑搬上银幕的那些《红楼》作品。一家人姓贾也是巧合而已。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反证……证据之一是:英达的另一部作品《起步停车》男主人公也姓贾,女主还姓林,但这部剧的人物构思,是完全独立于梁左的。再有,剧集集数的设定,据说是制作方的要求起了主导作用。至于“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则出自另一位编剧张越之笔。为何叫《818大案》,则是因为拍这集那天,正好是1994年8月18日……
 
最让人失望的,之所以有一个“小晴”,竟然是因为梁左当年看了《来来往往》(注一),成了许晴的粉丝,那一集本来是想请许晴来演的,但由于许晴档期不和,才请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小白菜”陶慧敏老师。
 
索引派自诩的博学和细腻受到一万点暴击。那些本以为处心积虑布下的草蛇灰线,不过浮云一朵,偶尔倒映在谁的波心。正可谓——
 
“小晴原来是许晴,真作假来贾亦行。不言红楼聊白菜,且由家迷猜论平。”
 
 
二、梁左的气魄与技术
 
家迷们在一起讨论《我家》为何空前绝后的时候,一致认为此剧的语言形式,开天辟地,无可复制。如果我们找来梁左的遗著文集《笑忘书》,可以发现《在那遥远的地方》、《灭鼠记》等集,原本就是梁左之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另外,如果回顾90年代家喻户晓的几段梁氏相声经典,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不难发现《我家》的气质和这几段相声一致——都是站在小人物的视角,解构大时代的命运,讽刺伟光正、挖苦高大全。
 
是的,一手托起小人物、一手扳倒大时代,我以为这是梁左的新相声写作最厉害的地方。《特大新闻》中,卖烤白薯的站在天安门广场,分分钟点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偷公司》里的小偷于抱怨生计的同时,辛辣地讽刺了官僚主义。这些到了《我家》里面,就是傅明老人主持居委会工作日常工作的心,还会不时飞到中南海和大会堂;后进青年贾志新ABCD念不利落,却也不忘感谢伟大时代哺育了他这样的好青年;贾君志国先生为了中奖一箱方便面,还要跑遍国家统计局,贸易部粮油司,食品研究所,经济半小时——
 
同样是北京话写作,“小人物”在梁左的体系里,不是老舍笔下南城的市井底层,也不是王朔笔下的大院子弟,而是介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九十年代的首都市民。他们可以住在虚构的杨柳北里,也可以住在现实中的木樨地、西便门、六铺炕。他们中有国家离退休干部、中年知识分子、不景气国企的职员,待业小青年,做美国梦的大学生,闹着要追小虎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作为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主体们,他们曾经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也曾热情地迎接亚运会的召开,真诚地为中国足球失落。他们当中,即使是旧社会艺人习气最重的大鼓演员老和同志,梁左也把她的台词从“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配大王八”改成了“绿叶专配大红花”,一下子“五讲四美三热爱”起来。
 
他们是梁左为时代量身定做的虚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抽象的体制文化与市井小民的柴米生活对接在一起,产生了微妙的喜剧张力,滑稽可笑,又回味悠长,成为多年以后,我们理解转型社会最好的文本之一。
 
梁左除了气魄,还有技术。作为相声大师,他把“三翻四抖”带入了情景喜剧。就这样,一些本来已经很可笑的表达,再经过技术性的“翻”,即反复铺垫,最后一个抖包袱,便成了喜剧史上无法跨越的丰碑。比如季春生说的那句笑死人不偿命的“在一个伸手不见六指的夜里……”,本来是英达想出的一个包袱,但梁左统稿时道,“这里要先铺,不铺就抖哪儿行?”于是有了我们后来听到的三次铺垫——
 
“这位新娘子是又老又丑不说,外带着眼花耳聋腿脚不利索,还是个六指儿!”
“别说她一个六指,没有真正的爱情,就算她是张曼玉林青霞————”
“最后还把我和六指反锁在一间屋子里,妄图利用我们男同志的某些天生弱点……”
 
另外一段展现梁左“翻、抖”技术之炉火纯青的,就是为很多评论家青睐的“老太太抓坏人”梗——
 
“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么?【一翻】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二翻】那么大的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的好嘛?【三翻】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呐【四翻】,你说你们闲着没事儿抓他干嘛……”【抖】
 
 
三、《我家》编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
 
由于梁左的创作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外界评论一般喜欢把《我家》的编剧约等于梁左一人。我曾经也是这样想当然的。但仔细想想,梁左不可能构思洋洋120集所有的故事——按每集20分钟,平均每分钟让人笑1次算的保守估计,这可意味着两、三千个笑料,以及数百个笑料背后的故事。细心的观众可以在每集片头留意编剧的名字,制片主任英壮自前40集开始,就一直是与梁左共同担当编剧。他不但贡献了《死去活来》中一“抬”成名的病人杨大夫这一经典角色,还参与了将近20集的编写,其中,包括诞生了“葛优躺”的《不速之客》、有着梁天拦惊马的《电视采访》、还有那句惊为天人的“少年壮志无烟抽”……
 
另外,英达作为导演,也发扬了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贡献出了好几个自己家的糟心事儿,亲手把它们编排成段子。比如那个手举干枝梅,喊道“请收下这一束花”的小兰,就确有其人——一个拿着干花儿去英若诚老先生家楼底下堵截偶像的迷妹。
 
到了后80集,由于制作速度需要加快,主创库存渐渐不足,编剧劳力严重短缺,剧组开始启用梁欢,并拉来了张越、束焕、吴彤、臧里、臧西……这个编剧作坊人最多的时候,居然有30人,俨然一支队伍。根据张越后来的回忆,当年她受英达之邀加入剧组,第一次去见梁左,就撞见传说中好脾气的他在凶巴巴地骂人,吓得大学毕业不久的张越撒腿就跑,死活不愿意和梁左一起工作,于是和梁欢等人不分男女、自愿结合,形成了编剧二队,不仅写出了《从头再来》(送走志新、燕红和小张)、《请让你来帮助我》(迎进小桂)、《远走高飞》(送走小凡、带来昭阳)、《恩怨》(送老郑、迎老胡)、《为情所困》(带回志新、燕红、张总)等迎来送往的功能性剧集,以及最后的大结局,还写出了《失落的记忆》、《心理诊所》、《目击者》、《真真假假》、《姑妈从大洋彼岸来》这样为家迷所津津乐道的经典剧集。
 
另外,许多观众们日后乐此不疲的梗,可能并非创作者们有意而为,而只是源于巧合、偶然,甚至错误。比如现在家迷按说“生末净旦丑、神仙老虎狗”,但其实一般的说法是“生旦净末丑”,只是当时文老爷子在台上最一哆嗦,说错了,导演没有喊停,也就将错就错。
 
还有那句志国说的“我们老了,无所谓了”,大家本以为这大手笔,一定是梁左的伎俩,不想竟是杨立新老师自己的临场发挥……后期看粗剪的时候,梁左本人倒是惊出一身冷汗:“你们还想不想播出了?”大家居然揶揄:“你这戏已经够反动了,不在乎多这一句!”也许主创们也想不到,当年他们当着或背着梁左留下来的“张志新、遇罗克”,在90后家迷那里,已经失去了讳莫如深的含义。他们需要查维基百科,才能懵懵懂懂了解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四、《我爱我家》是一部元喜剧
 
当英达、梁左们搞创作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情景喜剧在中国,会拍成什么样子。毕竟,连“情景喜剧”这个名字,都是王朔帮他们现起的。它其实无法和美国的sitcom直接对应,也不能拿来与日后的任何中国情景剧做比较。因为在《我家》创作的时候,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还远远不是如今一副高度工业化的图景。主创团队中的导演、编剧、演员,都多少参与了创作,分工没有完全分化、清晰地标定界限。今天我们感叹《我家》的演员阵容强大,从主角到客串,不是当时已经红遍大街小巷,就是成了后来的大明星。就连主题曲的作者和几名演唱者,也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儿。这样的卡司,是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无法想象的。在今天,你的投资要有多少,才能请得起剧中所有人?而在当年,话剧界积累了几代优秀演员,市场经济大潮刚刚来袭,电视剧艺术方兴未艾——人才、市场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召唤之下,《我爱我家》呼之欲出,只待有人能将这几方力量,聚合在一处。
 
英达就是这个人。他在美国学习戏剧,作为制作人,把新鲜的艺术形式理念带回国来,而英家父子两代与文化界、人艺的渊源,又让英达作为导演,有着一手打不完的好演员牌。这些新概念与老艺人的碰撞,火花四射,不但高度完成了《我家》的创作,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行文至此,我想我再次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二十多年间无数人问《我爱我家》为什么经久不衰。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不是一般的电视剧,甚至不是最典型的情景喜剧,这部作品,台词和剧情的密度,是一般电视剧的十倍,几乎句句有典故,处处有设计,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纯粹承接剧情的白开水。或者说,这部剧可以叫做“元喜剧”,它是1994年以后许多喜剧的剧上之剧,作为源头,为后来很多的作品提供了桥段、包袱、类型语言、表演风格、角色灵感、舞台美工,当然还有编演人员。而它的最核心,是艺术——文学、表演,乃至美术、音乐,在剧中都表现出的高超水平。以上种种无法速成,需要艺术家经年积累,所以恐怕也就不会产生于今天这个一切都在迅速发生、迅速腐朽的时代。
 
就像贾圆圆的扮演者,我的同龄人关凌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所说,“《我爱我家》23年了,还是深受大家喜爱。看看我们今天的各种作品,再过二十三年,有几部还值得重新回味?”何止是值得重新回味。二十三年来,《我家》还是能让我们一遍遍笑出声来。听说,后来的很多情景剧不带观众,后期灌制的,也是我家当年的真笑声。
 
如果笑声可以统计,二十三年,我们加在一起,一共笑过多少次?小时候,是和圆圆一样,不识愁滋味的哈哈大笑;而今,电视内外出现过在我们生命里的人,交错着相逢,又接踵道再见,我们也懂了笑中带泪的滋味。《我爱我家》像我们的一位爱叙旧、爱喝酒的老朋友,他说,“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今天是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机23周年纪念日,也是那位告诉了我很多创作内幕的北大学长的生日 。这位学长网名胖头鱼,是我见过的最懂我家、最爱我家的家迷。我祝他生日快乐。
 
——此文献给《我家我家》全体主创和全球家迷

注一:《来来往往》是胖头鱼讲的,他应该是因为年代久远,把这个1998年拍的剧和1992年拍的《皇城根儿》记混了。《皇城根儿》是由赵宝刚导演,许晴和王志文主演的。

 3 ) 《我爱我家》空前绝后的原因

以下文字发表在“我爱我家痴网”http://www.3xia.com/bbs/
作者是北男,特此转发



早就想动笔写“家”了,可就是懒。
这两天论坛改版,新版主上任,
俺梦里都惦记着的绵羊美眉和小晴表妹当上了品评区的领导,
俺要是再不写点东西,那可就无颜见佳人了。

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爱我家-英达的以及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能够一出手就达到了空前绝后成就?
看了论坛里的很多帖子在分析我爱我家的精彩之处,却似乎还没看到有人分析它空前绝后的原因的。
且不说别人拍的情景喜剧无法超越我爱我家,就连英达自己后来拍的且
仍然是由梁左担任文学师的那些情景喜剧也都无法再创辉煌。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刚好就在“英达梁左自己都无法超越自己”这一点上。从这里切入,就可以直指问题的核心。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我爱我家跟后来英、梁的喜剧之间有些什么样的根本差异?
是编剧吗?当然不是,我现在说的就是梁左继续担任文学师的戏。
是导演马?当然不是,我现在说的就是英达继续担任导演的戏。
是演员吗?不是。他们后来的戏还是用了不少我爱我家的演员。而且就算是新找来的演员,也都是很会演戏的。

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整部戏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故事背景这两方面。
“中国餐馆”是最失败的作品,虽然那是英达投入最多心血而且抱最大希望的戏。
这部戏的失败是英达活该,也是他才华有限这一事实的铁证。
整个主题跟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经验完全无关,完全是在炫耀他的留美背景,
那么这种脱离群众的作品怎么可能引起共鸣呢?
(我经常跟你们说:艺术嘛,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候车大厅”也不能称之为成功,
整个主题框架就是几个火车站候车室里头的员工彼此之间
以及和旅客之间的鸡毛蒜皮无中生有的故事。
诸位家痴们要说没坐过飞机我信,
但要说没坐过火车那我还真有点怀疑;
你们大家说说,回想一下,满中国的火车站,
哪里会有铁路员工对乘客那么好那么上心的?
这根本就脱离实际嘛,于是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了。

而无论是他们彼此之间或是跟旅客之间,
其实哪里可能会有很多好笑的事情发生嘛。
再加上旅客来来去去,造成一种混乱的视觉效果,
让人看着心不定。
既然“候车大厅”这样的地点人物背景已经注定了给人一种
躁动不安、疏离冷漠的感觉,那么它也就很难形成什么戏剧张力了。

每当要讲述一个旅客的故事时,
单单烘托出人物背景和故事缘由就得花上不少篇幅;
不像我爱我家,每个主角的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了,
哪里还需要再费唇舌,通常都是三两句话就把某一集的主题点出来了。

比方说,小晴表妹的那一集,一句“志兴的表妹”就一切都清楚了。
那个文姨,老傅一句“我中学时候的老同学”就解释清楚了。

再说“新72家房客”,这也是非常失败的作品,
也显示出导演英达的才华有限。
编剧小组明明全都是北京胡同或是大院里头培养出来的京油子,
那么你把故事背景放在上海,然后找一帮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来扛,
他们/她们能扛得起来吗?

明明很好笑的台词,用带着上海特色的普通话说出来,
那笑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了。
我看那部戏的感觉就有点像在看中国人演莎士比亚,
那种文化隔阂就好像葛优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呢。
反正我看那部戏是没有笑过,即使里面有不少抄袭我爱我家的情节和台词。

这三部戏的失败我们或许可以归因为主要人物关系结构上
跟我爱我家完全不一样,所以产生不了那么多好玩好笑的故事。
但还有一部戏就不能这么解释了。

“东北一家人”,这应该算是在人物关系结构上最模仿我爱我家的了,
也是一大家子人,多了个老妈,把大哥大嫂改成大姐大姐夫(已离婚),
贾小凡改成二女儿,贾圆圆改成小儿子,然后也有个邻居老头儿
是父亲的老同事和老对头。


我的看法,东北一家人和我爱我家即使都是讲的“家”,但两部戏的“一家之长”决定了两部戏的各自命运。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两位家长的演技有高下之分,主要还是在于两位家长的身份决定了一切。

东北家长是个退休的工厂普通工人,北京家长是个退休的老干部,局长,老同志,1945年就参加了革命。这两种身份能相提并论吗?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群众;一个是参加革命的,一个是被解放的;一个形象高大,一个谈不上什么形象。

都是领导干部,如果是个台湾的或美国的领导干部,那也就不会引发那么多的笑料;关键还是在于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局级领导干部,这下子就完全两码事了。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塑造成神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罗马教廷的形象,把老干部塑造成神父的形象。
神父代表了忠贞、纯洁、无私、奉献,这些老傅嘴里的自己都具备;
但老傅(文老爷子)还具备了一项优点:身材高大,这下子就更加衬托出共产党所标榜的高大形象了。

但后来问题出来了,文革和之前一次次的“运动”,
让现在的人怎么看都觉着是笑话,尽管是血泪凝成的笑话;
改革开放后,干部们的徇私枉法,贪渎腐败
又让毛泽东时期干部的“神父”形象成为笑话。

这里就可以总结出【我爱我家】剧情结构所独具的两方面优势:
1,一次次历史事件所隐含的血泪凝成的笑话;
2,老傅那高大光辉的高干老同志形象所隐含的笑话。

比方说,老胡搬到老傅家对门后,老傅连着对家人骂了他好几天,
其中一句就是:“当年要不是我,早就把他给,,,错划成右派了”。
这句话就很好笑,即使很血泪。

比方说,圆圆讲的“白天让我上学,晚上回家让我上山下乡,这还让不让我活啦”、“听说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也没这么迫害知识分子的呀”。

比方说,闹鬼那集,孟朝阳拿着放大镜找鬼,照到圆圆小桂时她们都很害怕,照到老傅时,老傅把右胳臂往胸前一横,把左手往身后一甩,抬头挺胸,脸上摆出浩然正气,这动作就足以把人笑翻了,因为这是文革期间的样板动作。

比方说,大家都很喜欢的“失落的记忆”,那里头真是笑话不断。
不用我再细说,咱们新版主绵羊美眉早就已经总结得很好了:
以下是引用房东大绵羊在2005-11-29 21:59:43的发言:
我认为最好的一集《失落的记忆》
 理由:
 1、通过失去记忆这一独特视角,回顾了从文革到改革开发以来二十年的历史,堪称一部小而精的编年体史诗。从大快人心事,揪!揪!揪。。。到南巡讲话,一一娓娓道来
 2、笑声中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幽默中令人感到辛酸。“现在可正追查这个呢。。。谁问我,我都说我没听见。。。”
 3、细节表现精彩,化妆,服装、道具全部真实可信,台词句句出彩。“等我这儿粉碎了四人帮,你就把三中全会开喽!” 三毛八一斤的带鱼,半两芝麻酱,迎宾迎西哈努克亲王
  



特别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圆圆换了身旧衣服,老大不情愿地,治国就说:“我早说了这活动你和小桂就别参加了,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装也装不像。”在他说最后一句的时候,他也摆了一个上述老傅的那种“样板pose”,笑果也特别好。我觉得这镜头真是经典里的经典呀!

由于老傅在抗日战争末期参加了共产党部队,于是梁左把老郑的身份安排为前国民党高级军官,这样一来两人之间就自然隐含了很多笑料可供发挥。比方说,在戒烟戒酒那一集的后段,老傅和老郑互相坦白交心,诉说了自己戒烟戒酒所产生的痛苦,那里头就使用了国共战争的素材。

老郑搬走后,梁左安排新邻居老胡是个留美博士,于是老傅那土八路出身的封闭排外反美反帝思路跟老胡的新潮开放博学小资形象形成了格格不入的鲜明对比,矛盾和笑料也由此源源不绝地产生出来。

再说到老傅那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老干部语气、用词、动作、派头、气焰,那更可说是一举手一投足都令人发笑。尤其是当他一次次说话做事内容跟他所代表的“高大光辉的党员干部形象”不符合时,当他一再显露出与群众相比毫不逊色的大量缺点时,当他赤裸裸地显示出党员干部和一般群众其实都是“凡人”不是“神父”时,笑料就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可以这么说,梁左其实是在拿老傅当作整个共产党和党员干部的“样板”,然后尽情地挖掘挖苦讽刺嘲弄那“形象”与“真相”间的巨大反差,而笑料也就自然从中产生了。另外就是大量地随时地直接或者间接地引用重大历史事件,用当年的血泪教训转化为今日带着酸楚的笑料。

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我爱我家】会造成空前绝后的局面了,这是因为梁左有才情,有历练,有胆识,有机敏,举重若轻,化简驭繁,隔山打虎,笑里藏泪,让一部民族伤痕史浴火重生,转化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景喜剧。其它的情景喜剧,甚至是梁左、英达之后合作的几部喜剧,都无法达到【我爱我家】的高度,因为它们都缺少了那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回头再看【东北一家人】我们就明白了,它空有与【我爱我家】类似的一个家庭结构,却少了傅明同志这样一个关键性人物和他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而且它也不大触及那段民族伤痕史。纯粹为了让人笑而制造笑料,那就很难避免流于庸俗。

另外,从这篇文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武林外传】不该拿来跟【我爱我家】相提并论了。前者的成功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紧跟流行,二是时空错愕(用武林背景演绎今日的流行事物)。它可以在商业上很成功,但是在艺术上文学上却没有我爱我家的那种份量与深度。这就是为什么喜爱前者的通常还很年轻(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大学生),后者的粉丝(fans)则多数是二十多岁以上年纪的人了。

谨以此文献给 梁左先生
并在此感谢【我爱我家痴网】创办人为我们这些家痴们所做的一切。

 4 ) 《我爱我家》里的北京方言

作者:神圣午睡

微博://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61892049413851

美国的影视剧里是没有所谓普通话的,每个人都说着符合角色身份的方言。我上戏剧课时,老师也提到方言是角色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法,它揭示了人物的成长背景和性格。方言使用得当,角色会更生动。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那句陕西腔的“额奏是要讨个削法”,如果换了普通话,人物的力量就会削弱很多。

在以北京话为主的影视作品中,《我爱我家》就是这样一部方言运用到位的佳作。

提到《我爱我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女士。和平女士的人设是出身于曲艺世家的大鼓演员。这部戏拍摄于九十年代,和平女士已经是剧团演员。但在旧社会,曲艺艺人在艺人里属于底层,文化素质不高。于是在剧中,和平母亲的北京腔是最贫民口音的,其特点为有说话闭口音多,也就是我前几天在微博上说的“说话不张嘴”。

和平母亲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母们母们母们!”母们是典型北京下层贫民口音标志之一,实际上高级一点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地说“我们”的。比如居委会的于大妈,就是典型北京普通市民的口音:绵软,放松,透着一股亲热劲儿。因为是居委会的干事,所以用词也要讲究一点,不会像和平妈妈那么胡同腔。

和平女士的丈夫贾志国也是标准的北京话,但他的北京方言显然与和平女士截然不同。贾志国是副处级干部,他说话字清晰,中速,有明显的北京音,偶用土语,是明显的北京籍机关干部特点。如果大家注意观察,会发现贾志国连儿化音的使用频率都不是很高。因为只是副处级干部,所以贾志国的官腔里没有报告腔,只是一种“区别于群众”的体面感。

与贾志国的口音形成对比是他的弟弟贾志新。贾志新的人设是北京混子,每天无所事事,有时候折腾点小买卖,后来还下海去了海南。贾志新说话就慵懒的多,经常有拖腔和吞音,是一种介乎胡同串子和小痞子之间的口音。最精彩的是,当贾志新南下之后,他说话时经常带了一点南方口音,像足了那时候北京第一批倒爷。

妹妹贾晓凡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后来又去美国留学,属于新时代的优等生。她的口音和两个哥哥就又不同。贾晓凡的京腔已经比较淡,基本上一直都使用带北京口音的普通话,也很少用土语。

贾圆圆这个角色大约是北京最典型的小女孩了,相貌可爱但并不是美人,长得有点机灵,微胖。符合老北京人喜欢胖乎乎的女儿的审美观。圆圆的北京话带着北京三好学生的范儿,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经常和爷爷一老一小使用书面语和高级词汇进行对话。

傅明老人的人设大约是局级干部,算是高干,但在高干里又属于入门级,何况还退了休,影响力又下降一层。如同一切留恋官场的老干部一样,傅明老人总是一口官腔,拖着尾音,使用着大量冠冕堂皇,仿佛摘自人民日报的词汇,仿佛随时在为下属做报告,搞思想工作。

剧中傅明老人的老相识兼对头,英若诚饰演的老胡人设是留学美国的上一代海归。老胡的北京口音就带有明显的旧社会上流社会色彩:有轻微的关外味。因为满清皇上一家是从东北来的,所以满族人的北京话略带关外口音。溥仪的影像资料中,他的口音就是北京话带关外音。

蔡明饰演的艳红,贾志新的发小,则是胡同大妞的代表人物。小时候和男孩子一起疯疯癫癫,外号老玉米。但大了以后自有一股野蛮生长的魅力,自己开咖啡店折腾人生倒也活得洒脱。艳红说话口音有点赖,又有点垮,符合她小市民普通人家女儿的口气。与女大学生贾晓凡的口音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爱我家》之所以经典,与其人物优秀细腻的塑造能力是分不开的。而在人物塑造中,每个人的口音都非常到位,让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很多喜剧会刻意使用浓重的方言,让人物显得可笑,如《武林外史》。这种喜剧手法类似于相声中的“倒口”,属于较为表面化的做法。而《我爱我家》口音的呈现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是较为高级的戏剧表现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剧中很多演员都极为出色敬业,他们的口音都是演技的一部分,因拿捏准确而活灵活现。比如宋丹丹在生活中,并不是和平女士那样的口音。而和平母亲韩影女士虽然确实是曲艺演员出身,在《渴望》中饰演刘慧芳的母亲时,就完全没有和平妈妈那一嘴的垮腔调。

剧中有一集是贾圆圆追星,喜欢上了张国荣。和平指着张国荣的海报对贾志国说:“快瞧瞧吧,你闺女爱上这个人啦!”贾志国推着眼镜仔细端详海报上的张国荣后,说:“长得还不错么,就是年纪大了点。”

有趣的是,影片《霸王别姬》也是93年拍摄,与《我爱我家》属于同时期作品。贾志国的饰演者杨立新在霸王别姬中担任张国荣的配音,大家可以听一听,虽然听得出是杨立新的声线,也依然是京腔,但和贾志国的说法方式,又完全不同了。

在情景喜剧这个领域内,《我爱我家》虽然是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了,但其在细节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迄今为止还后无来者。毕竟一部好的作品要云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经典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 ) 怎么打小三才爽?他们27年前就有答案了

谢天谢地,《三十而已》终于结局了。

刚开播时候大家特别期待。

三个都市女性一起撕掉年龄标签,光看宣传照就觉得有爽到,豆瓣上打到了8.2的高分。

然而,结局一出,令人闪腰,评分直接掉到了6.9分。

今天我就在这里回收一下被《三十而已》闪到腰的观众,整点真的爽的,安抚一下你们欲爽不得的心情。

要知道,打绿茶婊,骂小三,喊金句口号……这种小把戏的快感,转瞬即逝。

货真价实的上头是啥模样?

味道正,high点足,后劲够绵长!

现在,就拿你闪到的腰跟我换一部剧,一部观点先锋,暴打当代热搜的真实爽剧——

《我爱我家》1993年开播,当初看这剧的小朋友,现在都长成叔叔阿姨了。

不管你看没看过这部剧,但你肯定被这剧的存在感刷过屏。

技术大神做穿越视频,手工大神把剧中布景做成微缩模型,

用心程度路人都觉得感动。

更别提这剧的顶流食粮——葛大爷表情包。

仅凭一张截图,就能在27年后的今天继续引领时尚风骚。

同款T恤一炮而红,同款姿势cosplay被全民打call,顺利出道。

相比各季限定的爆款网红剧,《我爱我家》的粉丝爱得淡薄,也爱得长久

每日多爱一点点,日日复月月,月月复年年,年年复此生。

我爱我家后援会2013年注册的微博,7年如一日。

到现在还在为一部十几年前的剧蹭热点,比我们新媒体在职小编还敬业。

别人看电视剧,都是转发金句截图

《我爱我家》的粉丝,都是传阅剧本品读

玩台词梗那都不算什么,剧里的各个细节都要给你进行考究。

大到贾家住房位置,小到角色随口说的几个明星,他们都要扒上一扒。

知道答案的朋友,把名字打到公屏上

一个角色家里的房间位置,都能从2014年一直讨论到现在。

万字剧评、人物小传各个张口就来。

别的电视剧都要讨论最喜欢哪一集,《我爱我家》的粉丝只关心哪集最不好看。

互相安利看得上眼的剧,就像给失恋的姐妹推荐新欢,都是粉丝自愈意难平的证据。

从民间到官方,都把《我爱我家》捧在手心里宠。

上到《三联生活周刊》,下到粉丝自费出版,

一言不和就给你出一套专题杂志,就差把“我想死你了”写封面上了。

《我爱我家》的粉丝非常苦恼,感觉像是得了什么重病。

沾上《我爱我家》就戒不掉不说,看完这个剧,再看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

能让这帮粉丝爱到病入膏肓,这剧肯定有点东西。

说起来,《我爱我家》的出身非常了不得。

当时中国还没有过情景喜剧,观众走进剧场一起哈哈哈,这样的形式谁也没见过,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先锋剧

策划王朔,导演英达,还有灵魂编剧梁左

每一个都是big胆子的剧界icon,出了名的敢写敢拍。

这几位凑一起,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有的台词现在看起来都又爽又狠,只能狂拍大腿惊叹:“哇,这也能播!”

文良:你(当官的)爷爷一失误,
我(老百姓的)爷爷就要饭了。

现在电视剧讨论怎么暴打小三才解气的时候,27年前的小凡就已经在大学进修婚外恋课题了。

贾志国:学校分你的是什么问题啊?
小凡:第三者插足问题。

这剧的观点之先进,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热搜终结者。

前几天有个热搜,林小宅分手后立刻有了新男友。

“谈恋爱无缝衔接有没有错”这一个话题在网上吵了好几天,其实《我爱我家》里早就有解答了。

傅明:有爱的自由,也有不爱的自由;
有爱你的自由,也有爱他的自由;
有过去爱你现在不爱你的自由,
也有过去不爱你现在又爱上你的自由嘛!

这可是27年前的电视剧啊,我的朋友们。

《我爱我家》就是这样,披着最家常里短的外衣,说着最怼当代杠精的实话。

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女士,过着典型的中国已婚妇女的生活。

有工作,演艺工作。

有家庭,两个老人还有丈夫和一个孩子。

光看这设定,我就能脑补一万种影视剧里贤妻良母的角色。

隐忍、谦卑,不好意思,这些“优良传统”你和平阿姨统统没有。

现在的独立女性担心自己表达观点,会被说是打拳的时候,你和平阿姨就已经在嬉笑间重拳出击了。

和平:我白天上班,赚得钱交给家里。
回来还要伺候老的伺候小的,晚上还得陪贾志国睡觉。
我就是贾志国一通房丫鬟,地位还不如保姆小张呢,小张还有工钱呢。

先锋大戏之所以是先锋大戏,绝对不是说说台词,喊喊口号而已。

《我爱我家》这个“家”里,各种细节都散发着平权的氛围。

这部剧里爷爷傅明在家里年纪最大,而且是机关副局长退休,说话自带官腔。

一出场就散发着“爷是老干部”的气场。

不要说在电视剧里,就算是放在一般国内家庭。傅明这样的老人肯定是家中话语权最大的,所有人都得听他的。

然而在《我爱我家》里,完全没有

有一次傅明老人要大兴土木改造家里,包工队都呜呜泱泱杀进来了。

但是因为这件事没经过家里人同意,全家人果断合伙把他们哄走。

在这个家里,什么事都要大家一起商量,会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哪怕是保姆小张的意见。

小张:大姐,你前几天不是说让我当家作主。

这到底是个什么神仙家庭?我一点都不想去顺义富豪家里当月嫂。

我只想穿越到《我爱我家》当保姆,能管退休的副局长那种。

这部剧观点这么新潮,但是看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说教。

家庭氛围特别美好,但是不会让人觉得悬浮。

首先是台词很口语,很真实。每一个观点都很丝滑地流到你心里,不会给你搞假大空的金句口号。

更重要的是《我爱我家》场景特接地气,厨房挂着的锅碗瓢盆,感觉都是做饭随手放的。

餐桌旁的椅子摆放也厉害。

几个椅子都不是配对的,一看就是随着家里人口增加一点点添置的,处处都是生活气。

不像现在的电视剧,一点人味没有。

住房全是高级样板间,角色设定全员精英,追的是一种完美的假象

虽然《我爱我家》里傅明老人也是个典型的精英设定,退休干部plus大家长,在剧里负责慈祥就行了。

但是《我爱我家》没有把他符号化,而是给了傅明最真实的人性

显得正里带歪,格外可爱。

傅明:让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在我眼前晃悠,我要万一……啊。
我的晚节还要不要了?后人怎么评价我啊?
我的追悼会还开不开嘛!

真正好的作品会超越时间,角色会留在人的心里。

就算是10后的孩子看了也会觉得亲切,会想去串串门。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变的,身处的环境起起落落,身边的人会离开,会老去。

但是,经典的作品不会。

即便已经完结,即便角色的演员已经不在。

但是它营造的氛围还是会在你心里生长。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只要你想起,他们就在那里。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一遍一遍看老剧?

明明剧情已经不能够再熟悉,台词说了上句就能接下句,角色每个眼神都在我们心里早有预期。

但还是想跟剧里的角色多相处一会,想要在那种生活里多沉浸一会。

听听和平贾志国打情骂俏,小大人圆圆和小张拌嘴,傅明老人拿着烟欲言又止“这个这个这个……”

看看吕秀才和小郭吵吵闹闹,小六老白翩翩尬舞……

湘玉举着酒杯念念叨叨“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聊聊瑞秋和罗斯漫长的分分合合,莫妮卡和钱德勒教科书级的求婚现场……

乔伊永远用不腻的“How you doing?”

在我们还不知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生活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都预演了一遍。

当我们真正遭受生活的重击,陷入无助的彷徨,无人可依赖的时候。

They'll be there for you.

给我们安慰、纾解、答案和快乐。

如同我们第一次点开播放键的那一天。

作者/ 笑 我 编辑/ 影嘤嘤

视觉 / 奥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6 )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
默默地跟着你这么多年
当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难言
总是全心全意地出现在你面前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
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
当明天成为昨天
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
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向天空大声地呼喊
用心地试过了这么多年
当你热情迸发或是痛苦难言
谁的诺言会真地实现在你身边
爱是一个浪漫的诺言
快乐的内容每天都在变换
人心在飞转谁能让你我停留
当相逢成为再见
再见成为遥远的思念
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
==========
每当电视上重播 我都不会错过
年少时的欢笑 长大后的回忆
成为片段
我不想用更为深刻的思维来纠结这是不是部好的情景喜剧
我只怀念当初带来的那一丝丝触动
一直很喜欢片尾曲
我们都只是俗人 我们都只在生活
不必去纠结
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
靠谱的活
爱是长久的诺言
无论是亲人 爱人 还是朋友
这是一个持久战
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 足矣 足矣~

 短评

欣赏不了大多数情景喜剧,这个东西我没刻意看过,但是在各个地方被动的看过,简直是我最讨厌的背景了..其他所有被我评低分的情景喜剧理由同.

3分钟前
  • 球宝宝
  • 较差

确实一看就巨想家

4分钟前
  • 晚晚
  • 力荐

伴随我成长

6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很小很小的时候电视总播这个

7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这一家子人就是陪着我成长的一家人,有感情。

8分钟前
  • 元宝宝
  • 推荐

有多少星打多少星

12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最好的情景喜剧。可惜文兴宇老爷爷已经去了。

13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力荐

望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母们母们母们!

16分钟前
  • 普通美
  • 还行

100星

1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说我看过会不会暴露年龄。。。

19分钟前
  • shield
  • 还行

大陆情景喜剧的最高峰,120集遭遇大量的意外却仍然坚持下来。英达英诺诚父子最广为流传和受好评的作品,可惜收尾偏弱

2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这是个怎样的倒退过程啊???

27分钟前
  • 力荐

这就是我的圣经,思想启蒙之作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比内什么家有儿女档次高多了 起码嘎们的笑声都是真心的 八是配音!

33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很早的喜剧电视剧,宋丹丹演技真好,特别是喜剧演得自然流畅!

37分钟前
  • 婷婷爱八卦
  • 推荐

他们有老友记,他们有请回答1988,我们有我爱我家。

41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44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是我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

49分钟前
  • 南桥下午睡
  • 力荐

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

53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力荐

那时他俩还在一起~

5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