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福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2

主演:冯远征  梅婷  马恩然  赵毅  曹翠芬  曹卫宇  张芝华  章杰  陈琪  梁丹妮  马晓峰  田岷  张涵  王宇  李婉瞳  王莹  夏军  张立秋  陆野  

导演:谢鸣晓

 剧照

平安是福 剧照 NO.1平安是福 剧照 NO.2平安是福 剧照 NO.3平安是福 剧照 NO.4平安是福 剧照 NO.5平安是福 剧照 NO.6平安是福 剧照 NO.13平安是福 剧照 NO.14平安是福 剧照 NO.15平安是福 剧照 NO.16平安是福 剧照 NO.17平安是福 剧照 NO.18平安是福 剧照 NO.19平安是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4

详细剧情

  《钱眼》又名《平安是福》是由梅婷、冯远征主演的一部都市轻喜剧。

 长篇影评

 1 ) 滑稽世界

哈罗德·劳埃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卓别林齐名的喜剧大师。他们几乎有着相同的命运,起于默片的酣畅淋漓,失于有声片的捉襟见肘。其实,乃缘于观众习惯性使然,先入为主的定式,是对他们的软杀伤。其实,从他后来拍摄的有声片来看,他一样的努力一样的搞笑,只是其中的对话削弱了他们的感染力和爆发力。观众觉得他们落伍了。挑剔的人们更乐意看詹姆斯·卡格尼的黑色电影。

常说时光无情,近百年后,反而哈罗德的电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世界上好多电影人专注于对他喜剧生涯的研究,以挖掘这位创意大师的超凡之处。《奶奶的孙子》(1920年)、《因何烦恼》(1923年)和《看在上帝的份上》(1926)等,现在看来都是无法逾越的喜剧片巅峰。他一生参与和演出的电影多达一百五十多部。

凡他主演的片子,皆与冒险有关。他是拿生命作赌注,用自己的奇诡创意与出神入化的表演,以博观众一笑。他饰演的小人物,总是一文不名,却要屡败屡战,愈挫愈勇。这在他主演的《最后安全》(1923年)得到最有爆发力的体现。本来生性怯懦的他,只因攀爬好友比利被警察一层层往上追赶,哈罗德只得硬着头皮循着他一波波向12层高楼冲击,这种提心吊胆的震撼,至今看来都难以置信。

后来他说,尽管是在洛杉矶大街上搭的景,但他从不用替身,总是挑战自己的生命极限。哪怕他后来成为好莱坞最有钱的演员之后,他依然钟情于冒险。1970年,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说“我唯怀不容有失的决心,一直向前。”后来,他的手指在拍摄过程中被炸断,当时人们都认为他不会再冒险了。一年后,他开始了更大的冒险,先后拍出了追逐狂奔的巨制《快速》(1928年)和《真情难诉》(1929)。其中《真情难诉》主人公左右奔突,急切要赶到心爱姑娘举办婚礼的教堂,这种情景,不由让我们想起四十年后的《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的一路焦灼,与其如出一辙。

其实,哈罗德从小生长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优越的商人家庭。他打小就表现得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爱捉弄人,不服输,太多鬼马的点子,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还有着旺盛的斗志。这倒是一个成功人士从小有的共性特征。有趣的是,1947年在他息影十年后,他应一直仰慕他的著名导演普雷斯顿之邀,出演了最后一部电影。之后,他的兴趣转向微生物的研究和画画。

难得的是,哈罗德出演的几乎每部默片皆为永恒的经典。为此,他自己在1962年特为自己剪辑了一部纪录片《滑稽世界》。晚年,他远离尘嚣,生活在科罗拉多绿意盎然的庄园里。占据他大量时光的,依然是欣赏音乐、画画、阅读和散步。1971年,他被检查出癌症,当他得知治疗也只是延缓生命而已,为此,他拒绝治疗,二十多天后去世,享年77岁。

当我们行走在人色匆匆的大街,凡有大本钟的大楼,都不由仰头一望,就仿佛不要命的哈罗德还一直惊呼的挂在那,无论是鸽子、老鼠和网绳都无法让他停下脚步,他要向上攀爬,他要给心爱的人一个永远的安稳,这是一诺千金的果敢。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登顶,他与心爱的米尔德丽德紧紧相拥。他那份得意之笑,是七十多年后英国憨豆才有的滑稽逗趣。

2013、8、30

 2 ) 以爱之名—安全至下(In the Name of Love, Safety Last)

时代的巨轮下总有一些东西会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化,比如“青灯古卷”的雅致,比如“剪烛西窗”的畅快,又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惆怅。
时代潮流的进步又总会在激荡中留下最纯美的积淀,这种历久弥新的积淀,比如爱情,哪怕是十年、百年、千年以后,也会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吧?就好像动画电影《WALL.E》向我们展示的场景,2805年的机器人瓦力,竟然也会被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爱情歌舞片《你好,多莉!》(HELLO, DOLLY !)所打动。爱情,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要素之一而永存。
 

自1895年电影诞生至今,有数不清的关乎爱情的电影得以在荧幕上一次次的上映,用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一个命题: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我爱你,就像病与处方一样难以分开;“爱在三部曲”里,爱情是细水长流的无奈和你言我语的絮叨;《雨中曲》里,爱情是金凯利于瓢泼大雨中起舞的欣喜;而在哈罗德劳埃德主演的《安全至下》(SAFETY LAST)中,爱情是敢于为对方做任何事的勇敢与无谓。
《安全至下》,这部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黑白爱情喜剧默片,与查理卓别林以及巴斯特.基顿主演的默片同属一个时代,颇有些“瑜亮”的意思。但是,三位喜剧默片演员,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相同的讲述爱情的默片题材里,卓别林的惯用套路是奉献:在他最负盛名的《城市之光》中,流浪汉查理用他无私的爱与奉献帮助双目失明的卖花女重获光明;巴斯特基顿,这位“冷面笑星”,却善于用他看似冰冷的面孔去面对一切;而到了哈罗德劳埃德这里,在影片《安全至下》中,饰演小职员的劳埃德采取的却是果敢与冒险的双重法则来俘获爱人的芳心……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奔赴爱情的道路上,三个人各自施展出自己最拿手的看家本事,也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左起分别为卓别林《城市之光》、基顿《将军号》、劳埃德《安全至

回到影片《安全至下》。为了自己的爱人,你到底能付出多大的努力?
食不果腹只为送给心爱之人一副项链;
奋不顾身的在车水马龙中穿梭只为不失去一份工作;
为了获得一千美元的奖金从而和爱人结婚而徒手攀登高楼……

这一切,全部出自劳埃德饰演的角色。这并非一个完美的角色,影片中为爱冒险的小职员也有着许多的缺点。或者说,他在影片中经历的一次次冒险完全是自己作茧自缚。他太爱她以至于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给她创造最好的生活,他明明只是一家百货店的柜员却要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在百货店身居要职。
而现实残酷下的他为了兑现承诺和弥补之前对爱人撒下的善意的谎言,不得不用更为冒险的行为去“呵护”自己一手创造的“美丽谎言”。这种冒险行为,首先是冒充百货店经理,到最后却演变成了为了得到一千美元的奖金不惜徒手攀登高楼的莽撞行为。当然,这毕竟是一部喜剧爱情默片,难免在情节上有夸大之词。当我们将这些言过之词剔除掉,再去审视电影里关乎爱情的东西时,我们会发现这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中讲述的爱情故事淳朴又美丽。
 


东西方之间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如此的迥异。在东方人的爱情观里,喜欢一个人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纠结和“欲说还羞”的踌躇,也是一切关于不离不弃和生死相依的如“梁祝”一样的故事;而在西方人的爱情观里,喜欢一个人是为了心爱之人而和情敌击剑决斗,也是每天一次又一次的对爱人的呢喃蜜语。就像《安全至下》中所呈现给观众的情节,为了心爱之人,区区小职员敢于欺瞒自己的上司、敢于徒手爬高楼赚取奖金。这两种爱情观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尽管东西方在表达爱情方面的形式各异,却在本质上都是高喊着“爱的名义”。

除了剧情,这部拍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在电影拍摄方面也有很多巧妙地摄影技巧。这些技巧于今天而言可能是在寻常不过的电影表现手法,而当我们把时间往前倒流一百年,回答电影的诞生初期,就不由得让我们佩服当时那些伟大的导演在电影表达方面所做的努力。比如《安全至下》中为了显示小职员徒手攀登的百货大楼的高度时,就利用了垂直俯视镜头,以突显爬楼的小职员当时处境的艰险;再比如通过俯拍地面上如蚂蚁搬渺小的人物,也通过这种直观的对照法则实现了导演本人想要向观众传达的意图。
<图片7>

大时代下平民的爱情生活,总是充满无奈,却又会在无奈中激发出相爱的人最为真诚的举动。这样的举动看似危险,却是满怀爱的承诺。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总会有人一次又一次抱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所谓的爱情也和以前的“纯洁爱情年代”相比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我也总在想,无论何时,哪怕我们因为社会的种种不公而灰心丧气的时候,当我们因为目睹一件件爱情离合的悲剧而再也不敢堂堂正正谈论爱情的时候,不妨想想这部《安全至下》,想想胆战心惊却又义无反顾徒手攀登百货大楼的那位小职员,想想这位在大时代下永远乐观的人,也做一个勇敢而乐观的人。
最后,还是要相信爱情的。
(附上一首个人最喜欢的小诗,算是影评后的小彩蛋)
======================================================================
相信望远镜-塞萨尔巴列霍(秘鲁)

相信望远镜,不相信眼睛;
相信楼梯,但从不相信台阶;
相信翼,不相信鸟
还相信你,相信你,只相信你。

相信恶意,不相信恶人;
相信酒杯,但从不相信烧酒;
相信尸体,不相信人
还相信你,相信你,只相信你。

相信许多人,但不再相信一个人
相信河床,但从不相信河流;
相信裤子,不相信腿
还相信你,相信你,只相信你。

相信窗,不相信门;
相信母亲,但不相信九个月;
相信命运,不相信黄金的骰子,
还相信你,相信你,只相信你。

 3 ) 1962年的访谈,介绍给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

哈罗德·劳埃德访谈录

Lloyd先生,每当你要开拍电影,你是怎么着手运行的?你手头有什么样的编剧?你的创意一般从哪里来?你又怎么把创意转化到制作中去呢?

至于编剧,其实那时候我们不称他们是编剧,叫创意男(idea man)或者笑料男(gag man)。那时候没有对白。完全是生意经,喜剧的生意,这是第一位的。我下面有一班写手,三个人,有时七八个。给他们很高薪水,周薪起码是800美元。那年头我们也不用剧本,我们从一个创意出发,一点点去丰富它。我把所有创意男召集到一个房间里,大家关起门来讨论,我早上或者傍晚会去一趟,他们把想出来的创意一个个抛给我,征询我的意见,我就一个个判断创意是否合用,是否正好能够用在拍的片子上。然后我把这批笑料男分出去单独工作,两个人搭档,或者几个小组,每天回来交给我一条创意。也许有的提议不是格外的好,但我们可以群策群力,来集中加工它。

这些创意都是具体的笑料(gag)吗?还是别的什么?

几乎都是笑料,但不要忘了一开始我们已经有个故事。笑料是最重要的,故事其次。

当你开始思考怎么创作一部影片的时候,打个比方,你是否在寻找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笑料,或者是否有什么核心的创意,让所有笑料围绕着它发展?

举个具体的影片作例子吧,就用最有名的Safety Last,这片子大家都比较好评。我来谈谈它是怎么诞生的。某天我正在洛杉矶第七街上走着,看到一座高楼底下围着很多人看热闹,就是Brockman大楼。我一问才知道,有个“蜘蛛人”在徒手爬高楼,自然大家都想瞧瞧,难得一见的绝活啊。我也站着看了会,看到一个小伙子出来了,背着一身广告,他很快开始爬。等他爬到第三、四楼时,我都有些不忍目睹了,心都提到嗓子眼,我赶紧走掉。我走过一个街区,但始终忍不住回头看他是不是还在那里,我站在转角处,本来看不到他了。但实在又仍不住探出头去看,我始终无法相信有人能完成这般壮举。最终他成功爬到楼顶,在大楼天台顶部的边缘骑了一圈单车。看到这里,我决定走回去,到楼上和那个小伙子见了一面,给他我的地址,那时我在Hal Roach制片厂,我叫那小伙子来见我,他名叫Bill Struthers。

结果他来了,我们给他开薪水,打算用他,但其实还没想好到底要拍什么。但爬楼的那个创意在我脑海里徘徊不去,试想如果一个创意十分吸引我,那么对观众也同样有效。于是我们开始想怎么来找个动机,去引起爬楼的事件。我找来那帮写手,坐下来聊,他们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情节——一个小年轻从小镇来到大城市,在百货公司找了份普通差事,然后给女朋友写信吹嘘自己多么牛逼,结果女朋友要来看他,他慌神了,于是和人商量了个法子,去跟经理讲,说自己去爬高楼给公司打广告。这就是基本的情节,后来经过润色修改。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先有了衣架,再把衣服一件件挂上去,衣服才是我们要卖的货。所以我们要改进笑料,我们也不是马上就能搞掂,先拍几个想好的段落,再停下来,回家继续想。随着拍片的进程,故事会一直改,牵一发动全身,总之这很灵活。

实际上,大多数影片,我们先拍结局,这片子也是,先拍爬楼的段落,成功之后,我们就有了极大的信心和激情回头再拍前面的。之前我们对开头有了初步想法,但还没确定。The Freshman结尾的美式足球比赛也是先拍的,拍了两天,但我们一直没找到应该有的那种激情和感觉,所以就暂时放弃了,从头开始拍。The Freshman这部影片是先有了一条主题架构,那个男孩极想成为大学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他一开始就把事情弄砸了,他老爹所言不虚,他会被修理得很惨,事实如此,那就是主题,他要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人,随之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困难和麻烦。

你提到了主题,是不是你所有的影片都有某种主题或者类似的线索?

对,没错,你必须得有主题,主题越是有用,拍出好片子的机会才越大。所谓主题对头,我另外举个例子,Safety Last里的爬楼,影片里我那个朋友,本来该他爬。但他遇到了麻烦,警察在找他,他说,没办法爬,除非甩掉警察,于是让我扮成他去爬楼,只需要爬一层就够了,然后从窗子溜回来,我们对换,我再爬完剩下的,我怕得要命,说连一层都没办法爬,但他说服了我。我开始爬第一层,结果不巧的是警察发现了他,他跑进大楼,警察在后面追,我爬了一层,他让我再爬一层,等他甩掉警察再换回来,结果我又爬了一层,他始终甩不掉,我就一直爬,他每次都说,你再多爬一层,等我甩掉警察。

这就是我说的什么是有用的东西,每次观众都会认为我该解放了,不用再爬了,这令故事变得更有力了,因为你吊起了观众的预期——什么时候那家伙才能来帮助他脱困呢?

对喜剧来说,麻烦都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出现许多变化。你找份报纸,报纸上登得最多的就是麻烦和惨事,至少75%都是的,这个比例很保守了,广播或电视上的新闻也一样。我想这是因为人们看到坏消息会反观自身,觉得自己没出事,挺好。电影里面如果一切都很好,那是不会有人来看。假如有人要杀你,要抓你,你的钱没了,观众就会想,他怎么来解决呢?喜剧就是征服这些障碍的过程。

你和笑料男们在想笑料的时候,怎么决定采用哪一些,而舍弃另一些?你怎么判断观众会否分享你的喜好?

有几点。时间长了我就有经验了。这可是基本功,也是本能,判断什么是真正好笑的,什么是无趣的。这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去粗取精”。曾经有个笑料男,他给我想的笑料比任何人都多,但我仍要说,他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创意是好的,其他绝大部分都不怎么的。后来我息影,把他介绍给其他人,别人跟我说,你介绍的这人很差劲啊,他给我的创意大都不能用。那些人错了,他们总认为每个创意都要派上用场,那是不可能的。偶尔才能得到的精华,值得上所有无用的创意。你得有自己的判断,去发现好的创意,这正是我在喜剧片这一行里的长处。不知道是练出来的,还是天生本事,我也不太清楚。

应该是天生的吧。我想问一问,你在剧场的时候经历了大量的专业训练,你以前也试过很多喜剧角色,最后才定下来专攻“眼镜男”——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家伙。你是否认为通过有组织的训练,一切都可以学会?比如说,某个学生进入我们大学,通过一定的训练,他可以成为你吗?

这事不能精确到那个份上。我想任何人取得成功,他都要热爱那一行,然后开始研究、观察,反复操练才能知道他到底是天纵英才还是凡夫俗子。不过我确实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喜剧细胞;也许有人可以去训练一辈子,但最后唯的一发现不过是自己走错了路。可能平时生活中有的人很搞笑,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平时一颦一笑都令人捧腹,开派对的时候是朋友们的开心果,于是有人说,你真应该去演喜剧。好吧,要是真把那人拿来演戏,就会发现他面对观众的时候手足无措,他那些只有密友才觉得有趣的笑果,对普通观众完全无效。完全是另一回事。

相反,一个成功的喜剧明星,无论是杂耍剧团的,是拍电影的,还是搞电视的,不管他什么媒介出身,你去观察台下的他,很可能他根本不是一个搞笑的人,他也没有任何欲望在生活中去和人玩幽默。或许这和多数人一样,是种伪装,但他们确实希望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人前,换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演员,就是永远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你能否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你喜剧的精华,什么是你的这么多年下来喜剧形象的精华。

我的角色一般都是你的邻家男孩,戴副眼镜。他的想法和一般人稍稍有点不同。我们编的大多数故事里,他似乎永远没有机会取得成功,或者他面对着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但他总是全力以对,不管多么绝望,他勇往直前,最终胜利。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你能够喜欢的角色,所以你会付出同情心。他是个怪人,又搞笑,又很惨,最终打动你。你可以取笑他,但那不仅是在取笑,也是在鼓励他。如果想探究喜剧的本质,那永无止境。

对我来说,我总觉得你的角色,相比其他所有喜剧演员,更能反映我们国家的形象,你影片里的所有角色就是美国的人格化身,我的意思是永远带着希望去追求成功,这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你这么看吗?

我读过一些文章,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不过我说过,我演的都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每天都从你身边经过,穿普通人穿的衣服,他的那副眼镜可能是唯一的特征。那是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他的弱点,也是他战胜困难的起点。喜剧就是从这里来的。你不能把他当成一般的喜剧角色,我也不想把他设计成怪人——很多喜剧明星喜欢这样干。他就是个你会喜欢的普通男孩。你会对他遇到的麻烦感兴趣,因为他的麻烦也就是你的麻烦。

可能正是这些普通的特质令他具有了普遍性。

当然,每件事各人有各人做法,同样的情境,你让十个人来处理,每个人肯定有不同。你会发现某个人能干得很漂亮,但其他人可能不行。比如我想到了现在的George Gobel,他有一种很个人化的风格,Gleason也是如此。

下面说说你最喜欢的作品?

有三部。Grandma’s Boy、Safety Last和The Freshman。

我注意到你的喜剧大部分都是基于冒险、悬念、危险和浪漫爱情。这在默片时代取得了很大成功。你觉得有声电影的出现给你的风格带来了很大困难吗?

是,有声电影确实带来了一些困难。首先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故事,然后把对白放进去。之前我们可以认为默片时期是哑剧,动作是第一位的。观众不可能去读你的嘴唇,但对白进来了,意味着你必须坐下来,说些生活中的话。这在制作程序上是不一样的。虽然一开始我拍有声片,对于加入声音并没遇到什么麻烦,但是我想当时要是有几个好的对白编剧,会好得多。实际上,有声片时代初期的喜剧,过于依赖口头上的噱头,而非动作。哑剧表演消失了,不过最近又开始回潮。有很长一段时期,喜剧就变成了比拼俏皮话,一句话要抖仨包袱。视觉流的喜剧消失了,所以后来又有回归,例如Red Skelton就是用了大量哑剧手法,Jack Benny很聪明地把哑剧方法放到电视秀当中。Jackie Gleason也干得不错,还有Danny Kaye,很多人。我想他们都很聪明,那快成一门失传的绝活了。他们都认识到,其实不需要每分钟说个不停,真实生活中也不是那样。George Stevens,很好的导演,是实践这种方式最好的喜剧导演,他的影片里可以长时间没有对话,很真实。John Ford是另一个这么做的。但有好长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必须不停讲话才对。

 4 ) 彼岸双生

看完真的是要给劳埃德跪了,每一层楼的惊险和笑料融合地无比巧妙,看得我真的是血脉偾张,连连站起来给他鼓掌。电影初镜的栅栏/监狱在基顿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不晓得是谁模仿谁的。还有那时的喜剧默片挺喜欢加上警察追逐戏的,每一次类似的场景却都能玩出新的花样。爬楼的错位拍摄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卓别林摩登时代里商场滑冰的拍摄也用了错位,但比安全至下爬楼的晚了十几年,看来这技术玩得也挺成功啊!   里面还看到了成龙致敬的钟楼镜头,真是怀念啊,成龙基本把默片里的经典的镜头都致敬了个遍,不愧是我偶像。   默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着消失的还有那些创意百出的独立电影人。现代商业套路包装下的电影我们真的很难再看到了能领我们赏心悦目的创意桥段。   劳埃德真的是一位喜剧大师,他对于喜剧的理解非常透彻,他认为喜剧电影笑料是最重要的,故事其次。 当你开始思考怎么创作一部影片的时候,打个比方,你是否在寻找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笑料,或者是否有什么核心的创意,让所有笑料围绕着它发展?   但我一直感觉他最大的败笔就是长得太像人样了,你们觉得呢?!?

 5 ) Safety Last!

在本片中,罗依德扮演一名百货公司的店员。该公司为了商业宣传,请了一位特技演员前来表演从楼下爬到大楼屋顶的绝技,不料那位特技演员途中与交通警员发生了纠纷而无法赶到。百货公司为了向围观的群众有所交代,只好由罗依德权充演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特技。

 6 ) 电影思考——默片的推动力

  默片是电影艺术的根基。一切关于表演的零零总总都起源于此……但不幸的是,也正因为此,表演极大的束缚了电影艺术的创新之路。仿佛,表演即电影。

  但,绝非如此。

  默片主要依靠动作来吸引观者的注意。没有动作而只有解说的默片不会“成功”,而且也没有这样的默片。于是,动作以及动作背后的动机和情节,一道成为了那个时代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动作,就没有电影。因为我们无法设想静止不动的画面或只有声音(当然还没有)的画面如何抓住观者的注意。因此,说默片只能通过动作来表现,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顺理成章的真理。以卓别林为代表的默片明星无一例外都是早期的动作明星。因此,真正在推动着默片情节发展的绝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动作;是那些或滑稽或惊险的动作在推动着人们继续看下去。与手舞足蹈的屏幕上的人物形象相比,情节反而不那么重要。

  这个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之一……可惜的是,所有的默片都未曾“发现声音”——按布列松的话来说——而是把焦点和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活动着的演员身上。

 短评

哈罗德·劳埃德代表作,一部伟大的默片喜剧。1.从头笑到尾,笑果横扫基顿,险胜卓别林。2.爬楼戏紧张刺激,悬吊于分针上的眼镜男是默片标志性镜头。3.大量借位镜头,如片头铁窗绳套=火车送别,及登高特技。4.小人物乐观追梦历程,正能量满满。5.光头"镜子"与消失午餐叠印。6.挂衣钩,边沿跳舞。(9.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相当了得的广告宣传,如果不违反某某行政法规,很多大型企业和商场或是房地产都可以善加利用,估计如今都会被取缔。2.两条线索,登高与追逐,紧张、惊悚和各种小俏皮,一过程都是惊险十足。3.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爱情的力量真伟大,一切都是为了爱,生命什么的都是浮云...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SIFF#重看,4.5;即使已知最后结局,一层一层不同的惊险仍让人手心出汗,这个最终的冒险举动之前已铺设到位,剧本和人设非常完美;强调夸张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默片表现喜剧是多么合适啊,本片叙事之丰富、桥段之巧心思,实乃先锋。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忠诚的有声主义战士也会在Harold Lloyd的表演前动摇堕落。

14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作为一个喜剧明星,劳埃德生得太帅了,因此要付出比卓别林和基顿更多的努力,尽管如此,影片深度还远不及后者,但是片中的喜剧元素已经很成熟了,有些梗远比现在的喜剧桥段要有趣

17分钟前
  • 罗夏
  • 力荐

曾经看过关于一个黑白默片如何拍摄爬高楼“特效”的长动图?然后上个月偶然看到此片的海报,知道刚好是那部电影就纳入观影片单。—— 遥想,在1923年的时期,片中爬楼的段落,想必会让不少观众看得胆战心惊吧?——《安全至下》在故事、情节、表演等方面相当无厘头、荒诞、夸张,如果以我看现代彩色有声电影的眼光去分析的话,那这片子会让我觉得好多细节太假、设计痕迹太重。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看的是Live Event,劳埃德孙女提供的胶片,因为是默片就请来了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好莱坞黄金年代的配乐,连火车声、警笛甚至塑料袋的爆破都模拟得惟妙惟肖。高潮迭起的为爱爬大楼故事,劳埃德自带满格喜剧效果,完美视听体验,赞!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基顿始终在电影中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地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劳埃德则更倾向于通过各种鬼机灵、小聪明与小把戏来蒙混过关弄假成真,这就是泡妞儿境界的巨大差距。

24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这大概是最早的“圆谎”类电影了吧,遍布牛叉的创意,后来多少喜剧电影的包袱来源于这里啊。小人物引人发笑又惹人共鸣,制造麻烦,解决麻烦,HaroldLloyd说:喜剧就是征服障碍的过程。哈哈,那段巨牛无比的爬楼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啊,好玩命啊~

28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劳埃德跟卓别林、基顿还是有点差距。

30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I'll be right back~~~Soon as I ditch the cop.

3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默片时代的经典喜剧都这么绝妙,后半部分的爬楼实在太厉害。这片同时还无意中记录下了早已逝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街景,成了一份珍贵的时间胶囊。 8.2分★★★★

36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看了影评轨(信息量真尼玛不是一般的大),才知道攀爬部分很多都是HL真实去爬的,而且很多楼层都是真的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拍的,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真实在楼边缘做出来的,这真是太让人震惊了!!!太疯狂了!无愧于被称为经典~HL用精益求精向后人证明了,什么是搞笑,而什么才是幽默!

40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全盘交响乐的画内音效和剧情配乐十分出色,而片里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爬楼大戏外,其实还有不少有趣的桥段,例如绞刑误导和经理圆谎……不过,最让我折服的倒是劳埃德的敬业表演——在1920年短片《阴魂不散》的拍摄中,劳埃德的右手被道具炸弹炸断,从此他都得装上义肢才能参与工作,尽管如此,他的演技也还是达到了观众若不仔细辨识便都难以察觉右手义肢的程度,因为他也唯恐观众发觉他卖命表演背后的危险而让观众分出不必要的神。这部1923年的作品,正是他在戴着义肢的情况下拍成的!

43分钟前
  • 子非材
  • 推荐

真是一部早期默片“不够电影化”的大全,与之相比基顿和卓别林显得多么才华横溢又有创造力。

45分钟前
  • 撕撕撕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伟大的喜剧。90余年后的今天,电影院的观众依旧被笑料逗得前仰后合,也被爬楼的惊险紧张吓得连连惊呼。哈罗德劳埃德融合了巴斯特基顿矫捷的身手与卓别林对爱情的执着。爬楼的错位拍摄让无数后人模仿致敬,扮老板桥段的巧妙构思让人叫绝,了不起!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装上司那一段 眼泪都笑出来了😂😂😂

55分钟前
  • Country Mile
  • 力荐

【电影史·默片】上课观看。被爬楼抓绳那一段吓死了...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是男人就上一百层

5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史上最值得拥有的主角光环。想变成一个活在1923年的人,坐在电影院体验一部这样的电影。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