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汹涌

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刘德华,肖央,万茜,程怡,黄小蕾,国义骞,狄志杰,郭京飞,刘天佐,路阳,郭帆,刘浩良,饶晓志,雷佳音,史航,魏之皓,王学兵,林海,隋凯,卫莱,邵逸凡

导演:饶晓志

 剧照

人潮汹涌 剧照 NO.1人潮汹涌 剧照 NO.2人潮汹涌 剧照 NO.3人潮汹涌 剧照 NO.4人潮汹涌 剧照 NO.5人潮汹涌 剧照 NO.6人潮汹涌 剧照 NO.13人潮汹涌 剧照 NO.14人潮汹涌 剧照 NO.15人潮汹涌 剧照 NO.16人潮汹涌 剧照 NO.17人潮汹涌 剧照 NO.18人潮汹涌 剧照 NO.19人潮汹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04:04

详细剧情

  陈小萌(肖央 饰)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残酷的现实令他至今扔在龙套的位置上苦苦挣扎。没钱没工作没恋人没朋友还欠了一大笔钱的陈小萌想到了死,可是就连死神都抛弃了他,他数次自杀都以失败告终。  一天,陈小萌去澡堂泡澡,意外邂逅了一位神秘且富有的男子(刘德华 饰),该男子在澡堂里意外摔倒昏迷被送进了医院,拾得了他的储物室手环的陈小萌决定顶替他的身份,享受一下富人的生活。头部的撞击令男子失忆了,凭借着零星的线索,他认定自己是陈小萌,并且顺藤摸瓜来到了陈小萌的出租屋,希望熟悉的环境能够令他更快的恢复记忆。在此过程中,男子邂逅了名为李想(万茜 饰)的自媒体人,两人之间碰撞出了火花。

 长篇影评

 1 ) 简单对比一下中日韩三版

之前在毕飞宇的《小说课》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毕老师将莫泊桑的《项链》换了个中国背景,把玛蒂尔德变成了一个公务员的妻子,结果这个故事立马不成立了。为什么?因为这不像中国人会做的事,打工十年只为还项链这种这么耿直的事,基本不可能发生。

所以改编一个外国故事绝不是直接拿来用这么简单,要让人觉得是同一个故事,又还要让你觉得发生在你熟悉的环境里,这怎么都得下点功夫。

应该说,《人潮汹涌》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了。不算改得特别好,但看得出编剧在汉化这件事上是用了心的。

这个故事的日版叫《盗钥匙的方法》,韩版叫《幸运钥匙》,讲的是身份互换的故事。在澡堂里,一位“杀手”因为踩到一块肥皂滑了一跤,撞到脑袋而失忆,废柴青年趁乱与他互换手环,用他的钱还欠款,住进他的豪宅,过上他的人生。然而有钱人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的,花着他的钱,也就意味着要做他当年的工作,也就是,杀人……

日版是最早的一版,我在看日版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面对命运并不是无可奈何,人生会变成怎样,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杀手与废柴虽然互换了人生,但彼此还保留着当年的生活习惯,杀手每天认真记录生活,认真学习表演技巧(因为废柴之前是籍籍无名的小演员),理性克服生活里每一个困难,一点点翻盘,最后成功把最烂的牌打出了最好的结局。

反观废柴,虽然从天而降一笔巨款,但他一点都不计划将来,只管花钱,过一天是一天,高级精装公寓在几天内就被他糟蹋成了垃圾场。

影片便在此处有了升华:如果人生重来,如果让你去过别人的人生,你会过得比现在更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命运是不公,有的人确实生下来就生在天上,有的人生下来就在水坑里,但是天上飞的要是没飞好,也会摔下来;水坑里的,只要自己不甘心破罐破摔,换身干净衣服,一点点爬,也能爬到高处。

韩版在这个教育意义上要差了点意思,它删掉了杀手对生活认真做笔记、认真学习表演技巧这个点,而是展现他因为杀手这个职业培养的刀工,碰巧被女主发现了,带去她妈妈的餐厅而成为受人欢迎的大厨。在片场被导演青睐,也是因为当年做杀手留下的武打功底。所以韩版杀手逆转命运还是运气成分占了太多,自我付出的太少。

大陆版在这一点上保留了日版精髓,我觉得是很好的。没了这一点,影片就成了纯粹的喜剧片,少了思考性。

我前面提到本土化的问题,在有些细节上还是看得出编剧是花了心思的。

首先,日版的废柴青年是因为穷到连肥皂都用不起,偷拿旁边的人的肥皂,被人一巴掌拍下,肥皂才滚落出去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因为但凡好点的澡堂,都是有免费的洗浴用品提供的。

另外,中国当下的环境对于信息审查还是比较严格的,面对一个只知道名字的、身份不明的人,警察一定会对其进行人脸信息比对,办理出院的时候也需要提供身份信息,电影如果跳过这个环节,那么就会显得水土不服。所以编剧设计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情节,让废柴在医院的时候直接与警察交涉,并且废柴亲自帮杀手办理出院,把这个地方圆了过去。这是韩版与日版都没有的地方,韩版与日版,都是女主帮忙服的医药费。

就演员长相来说,废柴的扮演者是韩版的李准最帅,这符合每年流水线生产俊男靓女谈恋爱的电视剧的韩国的风土人情。杀手的扮演者当然是大陆版的刘德华最帅,这也符合大陆当下的语境。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万茜所扮演的角色。

韩版男主:李准

这个角色大陆版做了很大的改动,韩版与日版都是单身女青年,日版甚至以女主公开招聘未婚夫作为开场戏(中韩两版开场都是杀手杀人),万茜则最为特殊,她是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大陆版在这点上没有做出改变,而是选一个长相比较平庸的大叔,搭档万茜这样未婚未育的单身美人,评论会出现什么?“国男就是这么爱意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真以为这样的美女会看上这样的油腻大叔吗?”“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而如果万茜没有这个孩子,评论又会出现什么?“这么漂亮的姐姐,做个新时代独立女性不好吗?”“才33岁,还这么漂亮,为什么要着急找男人?”

所以编剧选择不让女主恨嫁,而是让女主的孩子渴望有一个爸爸,进而把这份焦虑转移到女主身上。

是的,时代变了,这是一个女性主义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再让普通大叔与美女组CP,观众已经不会再答应了。这个改编,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高光的地方,也说明女性越来越得到尊重,我们社会也愈发在进步。

还有一点关于女性主义的,是日韩两版雇杀手的大佬,都是男的,而且想杀人都是因为金钱纠纷。大陆版不是,大陆版的大佬甚至是个酷帅的重庆女人,她要杀人是因为情,因为被渣男渣女玩弄了感情。

而不管是万茜抱怨自己的人生总差那么一点点的不甘心,还是黄小蕾扮演的女大佬细数自己一生遭遇的不幸,这都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丧文化,尤其是今年在疫情影响下,这份在人潮汹涌中弥漫开的“丧”更甚。这点,日韩版也都是没有的。

当然,最本土化的,要数片尾的字幕:“XX因为XX罪被判了XX年……”

所以虽说是汉化了一个已经被日韩拍过的故事,导演还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也结合了当下中国语境,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三十夜的饭桌上大家应该都和家人朋友说了很多吉祥话,恭喜发财平安喜乐也转发了很多群,但是,成事在人不在天,如何扭转自己的人生运势,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大家也会有更多思考。

 2 ) 换个活法,对一个人,对这部电影,影响有多大?

有用吗?

简单说下这个片子吧,《人潮汹涌》。

2021年春节档第一个掉队的电影,大年初一就被甩开了,虽然假期结束前后排片有所回暖,口碑一直也不错,但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就是一部春节档被遗忘的作品。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当自来水卖力吆喝,只是挖掘一下电影的潜力:

这部以戏剧结构见长的作品,究竟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有什么剧作上的特殊之处,而后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有刘德华有肖央,在春节档究竟输在哪里。

电影改编自2012年的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后来韩国也翻拍了一版叫做《幸运钥匙》),有着原版优秀的故事和剧本结构为基础,《人潮汹涌》的故事再怎么搞,也不会太差。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导演饶晓志的说法,这个故事的灵感,早在2007年就有了,是两位长得差不多但身份悬殊的人,因为一场车祸换了身份。由于早期创意与后来者撞车,所以还是买下了版权。

不过看过原版的朋友都了解,《盗钥匙的方法》在“交换人生”的基础上,最终诉求是讲述中年危机、社会压力的主题,而《人潮汹涌》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把原版这个颇为戏剧化故事,其中蕴含的主题,解读出本土语境。

我们可以从中读取一些相关信息,就是“环境的更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多大”。

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早已家喻户晓。同时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就是环境对人,至少是成长中的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毕竟耳濡目染嘛!

但假如这个人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三观,那么此时的环境的更迭,对他的人生影响有多大?

比如说有的穷鬼突然天降横财,那么这个人是拿着这笔钱坐吃山空还是会以财生财?又比如某位成功的大老板,突然被人卷钱跑了或者家里着火财物被烧光,那么他以后是一蹶不振,还是能够重振旗鼓?

《人潮汹涌》给出的答案非常明显,也非常理想化:生活环境的更迭,对一个成年人影响不大,因为他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一直遵循着自己的生活习性。

★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周全,起初是一个外表光鲜、在上海这种地方有两套豪宅的“有钱人”,当他站在垃圾堆一样的房间里,发现自己“没有固定工作、群演也演不好,长一张老脸,名字叫小萌”,所以“想死也是应该的”。

但是,这个周全人如其名,为人自律,做事有条不紊滴水不漏,从做笔记了解“自己”,到将垃圾堆一般的房子收拾得干净利落,还努力钻研表演、哪怕出演龙套也是一丝不苟,大晚上扮小丑做兼职,因为他还遵循着以往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废柴的生活,逐渐梳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大有人生逆袭之势。

★比如,肖央饰演的陈小萌,就是一个废物,干啥啥不行,而且生活的脏乱差。但中年废柴摇身一变成神秘富豪,生活富足且有了钱,但生活习惯无法更迭,偌大整洁的房子不一会就变得又乱又脏。

但是,缺点无数的陈小萌,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善良,纵然突然有了那些钱,但他并没有花天酒地,有个细节表示乱七八糟的豪宅里全是方便面桶,还遵循了以前的生活习惯,那些钱第一时间想到竟然是还账,然后还用来营救自己的“目标”,把钱都给了对方。可见,这个人虽然作风马虎,但天性善良。

PS,这时有人要说了,既然陈小萌诚实善良,为什么还要偷人家东西?

因他活不下去了,比如说一个本性贪婪的人,哪怕丰衣足食也会贪其他的奢侈品,不会因为拥有很多就变得大方多少;但出身非常底层的人,就算他本性善良,有时候被迫一定会表现出某种贪婪,因为不跟人抢吃的也许活都活不下去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电影的设定基础,让两人互换人生的契机。

这就是《人潮汹涌》想要阐述的观点:“环境的更迭,努力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烂环境,他的生活都会变好;而善良的人哪怕给他纸醉金迷,也不会丢掉天性”。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第一层主题,第二层主题,就是建立在失忆的基础上:环境更迭,改变不了人的习惯和天性,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周全这个人,虽然有着优秀的人生信条,但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是不诚实,他是个骗子,而且两头都拿好处,没有契约精神。而对比于陈小萌,这个人缺点一堆,但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且有契约精神。二者互补,才算完整。

两位的共同点,就是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闭环里,各自孤独,形单影只。

★一场失忆,造就的互换,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周全这个人,因为忘记过去,开始变得诚实,甚至遇到了一位姑娘,尝试着与对方谈恋爱,他的人生不再孤独。

而陈小萌,连群演也演不好的一个人,过上他人生活之后,演技开始越来越好,直到最后“演出”了一场张力十足的表演,差一点就瞒天过海。但他也因此交到了朋友,他也不再孤独

这就是电影宣传语里那句“换个活法”,但这个概念其实是错的。因为两位角色并没有这样,环境更迭,他们并没有“换个活法”,而是沿着以前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但环境更迭,改变的是他们的命运。

所以,假如电影的SLOGAN变成“逆转命运”,会更加贴切,什么换种活法,谁愿意换啊。

而关于《人潮汹涌》情节设计上,也是有所亮点,这是原版不具备的。

我们继续说回到陈小萌最后一场戏被识破的设定,其实不是他演得不好,而是剧情刻意追求这样的颠覆性设定,这叫“脱力式”幽默。

什么叫做“脱力幽默”?其实就是反常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某部电影里渲染一个考生备战高考,日以继夜地奋战,配上激昂的音乐,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就是各种抬高情绪,结果考试当天,丫睡过了头了。。。这种带有恶搞和颠覆性质的情节,就是“脱力”,在《人潮汹涌》里比比皆是。

比如周全来到陌生的环境中,想要找到密码解锁手机,发现海报上的一串字符,这在大多数电影中都是提示密码的关键,可结果并没有如愿,因为这串数字并不是密码,而是陈小萌欠的钱数。

还有促成结尾一刻的绑架案,到最后我们才明白,面目可憎的大叔,竟然是为了救孩子逃离“杀手”的魔掌,原来大家在生活里都是扮演着别人。

最大的颠覆,是结尾,人生中处处被骗的晖姐,最后竟然在废弃的剧场里,识破了舞台上三位主角天衣无缝地“表演”,一场事先张扬的“魔幻时刻”表演,从滤镜到配乐,把观众情绪调到最高,结果到了最后,竟然没有成功。

饶晓志多次使用了诸如此类的颠覆设置,说白了,这些完全不按照套路来,就是要突出剧情跟我们想的完全不同,是导演对剧作既定结构和观众惯性思维的打破,这是值得肯定的。

而那段“26年后的《天若有情》”,更是“迷影级别”的嗨点。

但说了这么多,口碑还不错的,《人潮汹涌》在春节档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上。

《人潮汹涌》的剧作,可称精彩,叙事完整清晰,逻辑自洽,故事结构精妙,值得反复回味的细节描写,每一处情节都能强烈的感受到编剧和导演在故事打磨方面的独到之处,但电影太工整了。

本片就像一个按照图纸安装的精密仪器,结构巧妙,逻辑清晰,每个环节都打磨得有棱有角,严丝合缝。确实是电影层面的“高级”。

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精密仪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庆档那部《我和我的家乡》,几个故事里,单纯地从电影技法和剧作上考虑,最好的就是宁浩那部《北京好人》,非常巧妙的“错位式”喜剧,但几部短片下来,观众印象最深的,要么是让人动容的《最后一课》,要么是让人笑掉大牙的《神笔马亮》。所以,剧本结构优秀,善于情绪管理的《北京好人》,在上述两部作品面前,其实是吃亏的。

可见,这种精确的计算,棱角分明的工整作品《人潮汹涌》,与《你好,李焕英》这种纵使不完美,但有旺盛的情感和饱满的情绪绽放的作品,是完全是相反的。

尤其在春节档,看电影的可不止有影迷,在这么大的观影基数面前,《人潮汹涌》这样工整的作品,纵然可以获得小众影迷的力挺,但能打动大多数观众的,永远是那种真挚动人,能让观众情绪得到释放的作品。

真该换个活法的,是《人潮汹涌》!换个档期的话,以电影的水准以及这个阵容,没准会更好。

PS,改编限定

据我所了解的一些信息,购买日本作品的版权进行本土化改编,日方对版权的限定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死板。通俗意义上来说,很多情况下,原版的一些基础设定,改编版是不能改的。

简单的例子,就是《人潮汹涌》,刘德华那个角色设定是“杀手”,但这个发生在本土的故事,这种职业显然就不够让人信服,中国版完全可以改掉,换一种职业,其实对主题是影响不大的。但是没辙,这一条是被限定死的,也不知道是写进了合同里还是怎么着,反正角色职业是“杀手”的设定,就是不能动。

另一条更著名的例子就是《深夜食堂》,当年剧版被喷成翔,说改编后,老板这么不接地气的设定,还不如中式大排档,苍蝇馆子。可惜的是,主角是日式居酒屋的老板的设定,改编版是被禁止改动的,就这么任性,要不就别买版权,买了版权就得照着原版走。

我想这些片方和编导们,也都不傻,肯定知道某些设定不符合本土语境,但没办法,能改早就改了。要是不买版权的话,依样画葫芦,被喷抄袭、山寨那就怪不得别人喽。

相比之下,韩国电影在这方面限制倒是不多,所以这几年改编韩国电影的华语片不少,但改编日本作品的则不多。但还是那句话,想要不受制于人,就得原创,比什么都强。

 3 ) 关于《人潮汹涌》

刚二刷完,还是简单地聊一点感想。 一刷的感受是非常超出期望的,剧情、叙事节奏和埋梗都带来了不少惊喜,二刷则没有了对剧情反转的惊艳感,多了一点审视的意味。在这种审视下,剧本存在的细节问题确实有发现,但关于创作者表达意图的线索也逐渐明晰起来。这里暂且抛开细节,只谈一些对主线的感受。 「戏中戏」无疑是导演最想呈现的东西。举重若轻是喜剧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人潮汹涌》还不止于此,矛盾的爆发和解决并不只靠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而是具有某种更核心的喜剧精神——人生如戏,别太认真。 「表演」二字贯穿全片。从周全躲的交警其实是在拍戏,到最后李由对着镜头说出的那一声「卡」,大喜大悲处,大起大落处,导演总要让你及时地从戏里出来,风流是戏,得意是戏,好的坏的都是戏,镜花水月,黄粱一梦。 这种表达在最后写着巨大「endgame」的废弃剧场里无疑达到了高潮,你方唱罢我登场,表演不一定按照剧本,却一定有迹可循。编剧借晖姐之口说出来:「你们都是演员。」 晖姐是全片唯一较真儿的人。说着「我最恨的就是骗子」出场,一开始就是冲着揭破这场戏来的。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只玩真实的人,也落败在了拆戏台的最后一步——她拿着那把道具刀,以和周全几乎一模一样的动作,完成了这幕大戏的最后一步。喜剧至此达到了高潮,露出其诡魅的底色来——没人能逃得出这场戏,没人能袖手旁观,观众与演员总在相互转换。 是极致的游戏,也是极致的解构,所谓的「现实」至此被剥得支离破碎,即使是片尾的判决书也无法拯救。 周全是一个真正的演员。出现在全片中心位置的小丑实在颇有深意,他的假身份千千万,而最能代表他的其实是小丑这样一个面目模糊的形象。扮演完小丑之后,他很快回想起了杀手的身份,很难不让人问一句究竟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他身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色彩和形状。一种是暗色的、锋利的,是皮衣和刀刃,一种是轻佻的、缤纷的,小丑的鼻子,机关重重的家里那一堆海洋球,唬人的手枪里装着的玩具子弹——杀手多少沾点变态,但他身上体现出的不是变态,而是一种更加茫然乃至童真的底色——刀头舔血,尔虞我诈,也不过是一场游戏。 他扮演了很多角色,失忆后的经历也毋宁说是一场表演,演陈小萌,演李由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与他从前的职业生涯并无二致。既然是表演,则又必须回到那个非常老生常谈的问题——他是谁? 这是每个涉及身份互换题材的作品都会面临的问题。身份互换诚然会带来巨大的戏剧冲突,但其也会触及更根本的问题,亦即自我认同与同一性的建构,毋宁说是忒修斯之船的变体。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再精巧的情节也难免显得轻佻。 《人潮汹涌》在这个问题上大致给出了两条线索。 第一条是所谓的「人格」,而这种人格某种意义上是以能力为其依托的。周全在本子上记录下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正是某种人格与身份的构建。 悲观,邋遢,平庸,这是陈小萌。整洁,聪明,精英,这是周全。陈小萌和周全因其本身而言就存在人格质量的断层,因此周全能过好陈小萌的生活,而陈小萌过不好周全的。 周全会收拾房间,会讲英文,能精确地背诵演员书籍。陈小萌把周全的大房子搞得一团糟,什么也不会,惹了一屁股麻烦。 这其实是很传统的成功学叙事,忽视了机会平等与对人本身的关注,将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更多地归结于「努力」,因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成功的人在哪都会成功,因此你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活该。「精英」与「庸人」,也因此成为了两种典型化的形象。 这种叙事显然存在某些逻辑上的问题,但却是最易被接受也最有市场的。但放在今天而言,在这样一个机会看似处处都有但其实被高度垄断着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叙事似乎构成了与前段时间大热的《心灵奇旅》的对话,而后者无疑对时代有更敏锐的嗅觉——在描述一段蒙上失败底色的loser的生活这件事上,后者至少显得稍微温柔一点,且不论这种温柔是强心针还是麻醉剂。 而传统化的叙事之所以仍然有其市场,是因为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代入周全,而不会代入陈小萌。周全当然有过人的天赋,同时也很努力,兼有好运气。观众也许会共情陈小萌,但绝不会将自己代入这个卑劣怯懦的失败者。从这一点上来讲,周全视角无疑更像一种「爽文」,大概来说类似于重生穿越文一路逆袭的女主。作为一部喜剧来说是过瘾的,但其背后的东西事实上禁不住细想,是非常悲凉的底色——有几分能耐干几分事,人与人的差距其实是流在血液里的。 不过《人潮汹涌》当然不止于此,其在某些方面也有破局的尝试。周全在《流浪星球》的拍摄里崭露头角又被遗忘,陈小萌作为「普通人」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但我们很难想象,倘若身份互换永远进行下去,仅仅依凭人格的一贯,周全会找到破局的可能性吗? 或者说,这种可能性是什么呢?功成名就,成为影帝?抑或发现做「普通人」的美好之处? 有点扯远了,这当然是禁不住细想的问题,或者说在这部影片里深究这个问题实在有点缘木求鱼,毕竟以阶层划分的身份差异正是这部影片的最高前设。作为喜剧而言,《人潮汹涌》给出的答案已经足够让人开心了:明天蕴含着希望,因此不管拥有怎样的资质与资源,都应该好好活下去。 第二条线索则是围绕身份的关系构建。在一个重视关系的社会里,这种构建无疑表现得更加明晰——陈小萌回原来的家时要挡脸以防被邻居看到,而周全作为陈小萌与李想建构起的情感联系,是无论他的身份怎样变化也不会属于别人的。 这种同一性来得更加直观和浪漫,某种意义上也贴合了「人潮汹涌」的主题——人潮汹涌,而爱是唯一的标记。 但这种情感联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他本人? 这是令人怀疑的,周全要占有陈小萌的身份才能和李想继续过下去,而李想爱周全失忆后的纯洁、善良、脆弱,她说「永远都不要变哦」,不禁让人怀疑她其实未必能爱他恢复记忆后的狠辣、强势、复杂。 但她仍然是爱的,这当然是意料之中的结局。身份与关系原本是一体两面,而男主和女主的关系,显然是必须超越一切身份的。 身份可以割裂他们,也可以被轻易跨越。「爱最大」的叙事当然不是敷衍和幼稚,而是不确定性的洪流中最重要的一份安全感。身份、样貌、姓名,什么都可以变,唯独情感的标的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构成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历史。在此处,历时性的同一性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下一刻的我还是不是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刻你我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不属于他人。 电影不是论证,抛开一切「成年人的」精细计算和考量,打动人的反而是这种直截了当的不管不顾。当然是很经典的爱情,是抛开一切现实顾虑后的奔赴,诚如饶导所说,是个童话。 这两条线索某种意义上仍然没有给「他是谁」一个明确的答案,像是戏中戏中戏,「真实」的他仍然面目模糊。但仅仅是侧写也已经足够了,毕竟人生如戏嘛,何必太较真。如果硬要说两位主角在身份互换后经历了什么自我觉醒的过程,那大概还是要回到老生常谈的「人性光辉」上来。是善良和爱,仍然经典和浪漫,构成人的内核,也构成平等的内在可能性。 这部影片总的来说具有很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也实在没有必要深究「为什么上海女人会爱上这种男人」这样的问题,如果实在要问呢,我的答案是:因为他是刘德华。 最后,我不太懂演技的问题。对演员,有人带着喜欢的滤镜看,有人带着讨厌的滤镜看,我是前者,因此大约一开始就被开除了评价资格。但还是想说,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所有演员的呈现,很舒适和动人。 最后的最后,希望《人潮汹涌》获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关注。

 4 ) 人潮汹涌中,一个寻找真我的中国故事

一个“功成名就”的冒牌职业杀手,一个负债累累、准备自杀的小演员,当他们身份互换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于是,刘德华(扮演杀手周全)只好在今年第二次失忆(在《拆弹专家2》中,他扮演了失忆者潘乘风),住进陈小萌(肖央饰)的、肮脏的小屋中,试图恢复“记忆”,而陈小萌则坦然躺在周全豪宅的浴缸里,感谢命运的惠顾。

然而,上帝给所有好运,早已悄悄标上了价格。

失忆的周全四处跑龙套,他曾经成功的潜质让他再度看到成功的希望,甚至收获了来自李想(万茜饰)的爱情;总是失败的陈小萌硬着头皮接下新的杀人订单,却怎么也过不了被杀者程怡(曾九蓉饰)的美人关……

一番阴差阳错、笑料百出的折腾后,陈小萌意外发现,在颓废、窝囊、懒惰、说谎之外,他竟然还有一点小小的善良,甚至周全都想“收购”他的人设;而周全也发现,在上进、精明、多才多艺之外,自己竟然缺了一份真正的勇气。

于是,这个“身份互换梗”以双赢而告终,不论是周全,还是陈小萌,都是最后的赢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故事,体现出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千载传承,至今不衰。

说句题外话,今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相较于往年,质量有明显提升,往年能打到8分多的,今年打分明显偏低,其他平台上能打到8-9分的,在豆瓣平台上也会低一些。竞争激烈是好事,但也应看到,商业片自身的显著进步,包括《人潮汹涌》,今年有好几部贺岁片其实已超越了传统贺岁的层面,具有深读的可能。

“身份互换”本是一个传了几百年的老梗

“身份互换梗”历史悠久。

严格来说,《丑小鸭》就是某种身份转换——一直自认为丑陋的小鸭子自卑到尘埃中,只在内心深处保存着天鹅梦,当它历尽折磨,谦卑却让它看到,自己真的是天鹅。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隐喻:每次长大成人,都要经历从自卑到自立的折磨,没有人能拒绝伤痕累累,但丑小鸭终会成为天鹅。

把“身份互换梗”用得最好的,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王子与乞丐》《申请爵位的美国人》《亚瑟王朝廷上的美国人》等,都是标准的身份互换故事。

在《王子与乞丐》中,沦落为乞丐的王子爱德华饱受嘲讽、谩骂之后,终于意识到,剥离了身份,自己什么也不是,曾经的庄重、斯文只能让他更多受辱,他也学会说脏话、怒吼,乃至拳脚相向,而突然成了王子的贫儿汤姆在宫中,把漱口水当饮料、拿传国玉玺砸核桃,出尽洋相……

正如爱德华所说:“我们俩(指和乞丐汤姆)要是光着身子走出去,谁也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太子。”这与《人潮汹涌》中,周全、陈小萌在澡堂互换身份,颇有相似处。二人互换身份后,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不适感,用对比的镜头呈现出来,也似《王子与乞丐》的况味。

不同的是,在《王子与乞丐》中,互换身份的二人是清醒的,有主动入局的意味,而在《人潮汹涌》中,两位主角是被动入局(周全患上失忆症)。

西方文学为什么特别关注身份

这是因为,《王子与乞丐》和《人潮汹涌》的创作背景迥异。

西方社会步入近代化前,是标准的贵族社会,身份对个体有决定作用。相当时期,西方小说中的爱情是贵族特有的情感,平民最多只能被动接受。

罗切斯特(《简·爱》中男主角)、安吉尔·克莱尔(《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男主角)、班纳特和达西(《傲慢与偏见》中的男女主角)、安娜(《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角)等皆如此,基本预设是:只有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才能培育出高贵的情感。

到马克·吐温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拥有多种传统、多种历史讲述方式,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移民彼此争夺解释权,其结果是,人们不得不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不论对哪个族群来说,一美元都是一美元,这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获取个人价值的方式。

曾经的多元变为一元,曾经的复杂变为简单……这使个体与背景之间剥离得如此滑稽:一个爱尔兰人为赚钱,可以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德国人,如果他手中的钱足够多,那么德国后裔也会集体同意,并其补上祖先曾在德国生活的履历。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吐温对“身份互换梗”特别敏感。在《王子与乞丐》中,衣服变得如此重要——穿上丝绸,乞丐变王子,侍从们坦然跪下,汤姆对此感到紧张时,侍从们反而觉得是跪的姿势还不够好;穿上乞丐服,王子即乞丐,来到皇宫前,卫兵们毫不客气将他轰走。

随着身份混淆,伴随身份而生的责任感也会崩溃:如果法官不认为自己是法官,教师不以“桃李满天下”为荣,工作只是挣饭吃的碗,大家都是商人,则“我”是谁?“我”该为什么而活?

中国古代作品为何很少用“身份互换梗”

然而,困扰着马克·吐温的这些问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却不甚突出。

至迟在宋代,中国已基本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化。宋代以后,很少家族能三代任官,甚至“富不过三代”,当权力与财富无法世袭,则个体在身份上就具备了一定平等性——只要愿意,付出努力,他就可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人。

在历史中,这被称为“唐宋革命”,即在唐宋期间,中国社会基本完成了“近世化”,个体拥有了身份权。比如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可以拥有私人财产、有姓名权、可以祭祖和建家庙……

在学界,“唐宋革命”尚有一定争议,从当代眼光看,“近世化”在尊重个体权利方面,仍存很多暗面,但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却犹如曙光。

法国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在《风俗论》中,称中国文明是模范文明,晚年伏尔泰书房中高悬孔子像、朱熹像,每晨必敬拜。

伏尔泰的赞美中,自然有误会的成分,但整体而言,从宋代起,中国人便不再把爱情视为贵族特有的情感,以白娘子传说为例,法海本是除魔镇妖的男主,后来却被书写成食古不化、破坏他人感情的恶魔。

明代冯梦龙曾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他笔下,爱情从来不是贵族老爷的特权,妓女、妖怪、狐仙等饱受歧视、侮辱,却都有爱情权。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妓女杜十娘的人性高度远胜“圣人门徒”李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王子与乞丐》式的故事未必成立。只是“五四”以降,在主动学习世界的过程中,误将不同传统下的创作视为“永恒”,以为一“批判”即严肃,不“批判”即通俗,即等而下之。

其实在美国,《王子与乞丐》属通俗小说,文学评论家布莱尔说:“这本书意在吸引儿童读者,因此它的风格和内容对美国的成年读者就不再具有吸引力。”

用世界的手法,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进程,创作也日趋全球化。在今天,“身份呼唤梗”在中国的小说、电影、电视中也经常出现,但成功之作却不多。相比之下,《人潮汹涌》堪称精品。深入观照,就会发现:虽然它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故事。

首先,剧中的女性是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有自己的性格成长史,不论是反派晖姐(黄小蕾饰)还是主角李想,都有自己的偏执与性格,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异常出彩。李想初期本是想找个出彩的故事,以挽救自己的职业生涯,却在周全的上进心、阳光感的触发下,爱被意外唤醒,从职业女性突然回归女性。成功只能让人赞叹,爱才会温暖心灵,这是大陆民族典型的心理特征——不愿被茫茫人海吞没,渴望拥抱自己。

在李想身上,聚焦着无数打工一族的梦想。他们既屈从于生活,又会在情感的召唤下义无反顾。

其次,投向世俗生活的温情与悲悯。在《人潮汹涌》中,为黑社会递刀的美团小哥不忘叮嘱“给个五星好评”啊;饱受晖姐蔑视的马仔,竟主动把李想的孩子送回家;突然有了钱的李小萌,不仅还了欠前女友的钱,在听说她将结婚后,还给了她一大笔钱,回归原身份后,他感到后悔,又闯到婚礼现场,希望能收回一点,前女友也大方地给了他一个红包……这类梗,只有中国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因为每个人都遭遇过类似的故事,或多或少做过类似的“傻事”,对于人性缺陷,我们常常不是战胜它,而是用包容,与之共存。

在《盗钥匙的方法》中,反复强调男主记日记,在日本,手账是生活必需品,在日本文化中,将清理内务、记日记视为美德,颇能引来观众的赞叹。而大陆民族性格更倾向于粗疏、豪爽、宽厚,在中国,记日记纯属个人习惯。在《人潮汹涌》中,也只将日记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一个梗,体现出创作者对中国故事的把握。

其三,大团圆式结尾。在相当时期,“大团圆”被视为很Low的创作手法,观众更渴望看到开放式结尾,保留“问题尚未解决,应继续思考”的意味,这种西方式表现手法固有高明处,但中国古代戏园中,舞台两边都会有这样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古人不认为戏剧是现实的刻板仿写,它通过一套程式,提醒观众:人生与戏剧不同,不可戏精上身。世界与人生可以讲成故事,但故事之外,人生还有更广阔的侧面。这种提醒对于动辄入戏的现代人,显然有价值。《人潮汹涌》采取了大团圆式结尾,但并没降低故事的力度。

“讲好中国故事”是多层面的,不仅要有正剧,也要有喜剧;不仅要写英雄勇士,也要写小人物;不仅要有严肃的宏观巨制,也要有沁人心脾的小故事。从这个角度看,《人潮汹涌》虽然采取了娱乐故事的框架,但不论是细节把握,还是精神内核,与饶晓志导演此前参与执导或是制作的《无名之辈》《平原上的夏洛克》具有一致性——这是一个既让人笑声不断,又催人泪下的中国故事。

 5 ) 让我重新回忆起十多年前合拍片的尴尬与割裂

最后一次更新:

今天打开豆瓣,骂人的更多了一点,也有几条讨论剧情的,只要是讨论剧情,不管是否认同我的观点,只要是正常讨论剧情,怎么批评我的观点都是没问题的。

几乎所有骂人都是在针对我打了1星评价这点,尽管我不仅详细说明了我打1星的理由,第一次更新的时候还认真描述了我打1星的心路历程,甚至我在刚出电影院的时候写的短评我还纠结过打1星还是2星,最终打了1星是因为走出影院的心情确实糟心。特别是结尾出字幕的那一段,简直是暴击,勾起了我当年不少糟糕的回忆,从《无间道3》,《黑社会》,还有我心目中的神作《神探》等等一系列的电影,那几年看完这些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找删减内容。作为翻拍电影如何在过审的大背景下带着镣铐跳舞才是本土化改编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这也是我之所以认为本片本土化改编只是浮于表面,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骂人的那架势好像觉得打了1星是犯了罪还是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一样,人身攻击都上来了,我还看到有篇影评打了3星,因为在文章中提了一句这部电影够不上7分以上的水平,评论区还有人说他收了黑钱,讲这种话的人居心何在,我只能说是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了。《肖申克的救赎》、《公民凯恩》、《活着》、《霸王别姬》这种影视留名的电影也该允许有人批评吧?迪丽热巴、范冰冰、杨超越也该允许有人觉得她们不好看吧。

知乎这两天有个问题是如何鉴别水军搅浑水带节奏的,有个答主的观点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分享一下。

简直可以对号入座

豆瓣对我来说就是个资源库,记录归类一下看过的书影音,大概10年前开始用豆瓣,我不是影评人,不是营销号,没有关注过几个人,也没有几个人关注,之前在豆瓣写的影评只有2篇,也没什么阅读量,发这篇前也没想到会有人看,只是记录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短评

票根

最后一次更新只是想说一点,我作为一个花了钱买了票的观众在豆瓣这个公共平台上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正常且合理的,如果因为我的观点居然一不小心或多或少挡了一点别人的财路——那与我无关。

如果之后还有愿意在这里讨论电影的,请随意;

有抬杠的,杠就是你对;

有骂人的,就是你不对。

——————原文分割线——————

好久没在电影院里度过如此尴尬的2个小时了,整体给我一种制作精良的网大或是十几年前大陆和香港合拍电影中常见的割裂感和不适感。

没有看过原版,单就这部电影来说,我第一次感到不适的时候看了下表,差不多是1个小时,在这之后我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面部一直扭曲,巨大的尴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你敢信这是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居然还有一堆人说本部电影本土化改编做得好,不是讲几句上海话,居委会大妈说一句你是什么垃圾就是本土化改编做得好,国际刑警、重案组咖啡这种话放在主要情节里而背景是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不是尬出天际?

大背景和主干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已经被釜底抽薪的故事不管再怎么玩梗玩情怀只能适得其反,就算观众领会到了,嘴角抽动一下之后在脸上凝固还是尴尬和无奈。

整个故事要是发生在香港,观影体验就会好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唐探和泰囧之类的电影那么闹腾观众也不那么容易产生不适感。

第二个尴尬来自4个戏份比较重的主演,不是说谁演得不好,而是刘德华、万茜、肖央和黄小蕾4个人感觉在演4部电影,万茜和刘德华的对戏尤其格格不入。一方面是由于导演没有把4位演员的表演方式协调好,演技方面都没有明显的问题,黄小蕾由于与另外三个人是对立关系,相对来说还更加出彩,但是整体没有默契,各演各的;另一方面由于剧情的不合理,尤其是两段感情线,更放大了表演方式的不协调。

除去这两个尴尬,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这部片子应该是几年前就在筹备,但最终出来的成片却像个半成品,肖央和小九那条线首先是缺乏存在感,莫名其妙的开始又匆匆结束,同时也缺乏存在感。

结局更是崩坏,本来我一直期待着结局能不能力挽狂澜一下,结果打了一架,放了几个慢镜头,玩了下假刀,就直接警察机械降神了,更不用说10年前合拍片的标准结尾字幕,让我想起了那个年代被广电支配的恐惧,下意识的想要找未删减版看。

总的来说,就这个剧本,演员们虽然感觉各演各的,但还是能看下去的,如果换一批演技差的,这片子就完全垮掉了。

另外不知道为啥画面的风格让我联想起摆渡人绝世高手等一众烂片,也许是因为布景也许是因为滤镜。

最后谈一下万茜,看来浪姐真是让她赚了热度,损失了不少路人缘。可能她更适合在不太显眼的地方安静的美丽。

补充一点,我一开始对这部电影还是抱有期待与热情的,大年初一的排片很少,我是特意从11点多看到初二的1点多,真是令人遗憾。

更新:

今天打开豆瓣,一看居然这么多骂人的,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看了一下,大部分骂人的都是新注册的号,连头像都没有,有一个甚至是2月13日注册的。这些人说的就不提了,回应2点吧。

1、为什么打1星。本来打分这个就是特别主观的事,我一年在电影院看60部以上,很少有如此尴尬煎熬的观影体验,有个评论让我去看大红包,确实大红包这种烂片我都是给的2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带着极低的期望值去消磨时间的,那几天电影院确实没啥可看的。

《人潮汹涌》我去之前没做什么功课,只知道是刘德华,肖央,翻拍片这几个信息点,刘德华我一直很喜欢,从小看到大,肖央这几年演了不少好角色,最近的翻拍片基本能保证一个不错的故事,连包贝尔这种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演员都凭一部翻拍片挽回一点口碑,这几点够得上一个中等偏上的期望值了吧,要是我知道导演还导过《无名之辈》,《无名之辈》我是打的4星,确实是一部让人惊喜的电影,那期待值还要更高。

我是初一晚上11点多的票,在我们小县城里这是当天唯一的排片,看完回到家1点多,憋了一肚子不痛快。《人潮汹涌》按我一贯的标准应该是个2星水平,情绪上的落差降1星,再次强调,打分本来就是个特别主观的事。有个评论提到《唐探3》我打了4星,真是麻烦你了,还点开我页面看,《唐探3》在我看来就是3星水准,但是是我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整个影厅观影氛围都很好,片子推理部分虽然拉胯,但是热热闹闹的,我就愿意加1星。几十人万评价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打个4星我乐意。

《人潮汹涌》我打1星碍着谁什么事了,片方又不跟我分钱,排片少主要原因是片子本身质量不过硬,加上宣发问题大,让影院赚不到钱,请水军黑我没用的。

2、看了几个好评,主要夸的是本土化改编和刘德华本人与角色的重合。本土化改编我之前提过了,这里讲讲电影玩的与刘德华相关的梗,《暗战》里的女装大佬《天若有情》里经典的摩托车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也能让观众会心一笑,但是重案组咖啡就过分了,因为那场是核心剧情啊,晖姐这个角色这么江湖,她能没和警察打过交道?我就没听说公安局里有什么重案组的,我能相信晖姐被操着福建口音的电信诈骗唬住,我不能相信晖姐被重案组唬住,太出戏了。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结局,我几次想提前离场,之所以不走就是等着结局,结果一个警笛声,然后出的那几行字幕,一下子让我恍然到了中国电影最糟糕的那几年,真的暴击,彻底破防了,之前的所有尴尬都变成了糟心,甚至有点愤怒。能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都是拿到中国电影圈最顶级的资源的,结果出来这样的东西,真的太可惜太遗憾了。

 6 ) 有的电影在贺年,有的电影在尬年

今年春节档给我的感觉是真的非常复杂,除了《唐人街探案3》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带给我符合预期的观影感受。奔着喜剧的标签去看《你好,李焕英》结果收获了一整段狂风暴雨式的煽情,奔着看奇幻冒险的心态去看《侍神令》结果看了个大风车风格的真人儿童片,奔着特效大片的心态去看《刺杀小说家》结果感觉在电影院里面被上刑,奔着燃着一把的心态去看《哪吒重生》结果发现是一颗哑炮。

总之,这个春节档整体的感觉就是差点意思,没有几部真正应景的贺岁片,更多的还是为了圈钱莫名其妙扎堆到这个档期的电影,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再难看,再折磨人,再对不起电影票,加在一起都没有《人潮汹涌》带给我的观影感受过分,这个号称春节档最佳口碑的黑色喜剧在我看来是开年到现在最让我反感和讨厌的电影。

《人潮汹涌》是《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也是他目前为止最失败的作品,从第一部《你好,疯子》,第二部《无名之辈》到现在的《人潮汹涌》,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导演水平三级跳,影片预算越来越高,表达却越来越贫瘠,演员阵容越来越强,故事却越来越没有灵魂,在经历了“德不配位”的《无名之辈》之后,底气十足的饶晓志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距离一个成功的电影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不伦不类、尴尬异常、无聊到让人发指的《人潮汹涌》就诞生了。

《人潮汹涌》翻拍自日本鬼才导演内田贤治2012年的年度口碑之作《盗钥匙的方式》,而本片也在2016年被韩国翻拍成影片《幸运钥匙》,日本原版是一部充满了生活情趣和黑色幽默的犯罪小品,诙谐、闷骚、温暖而内敛,延续着内田贤治浓郁的个人风格,而韩国翻拍版则是一部热热闹闹的爆笑喜剧,风格和原版完全不同,更张扬、更商业,观赏性也很足。

而这一次的内地翻拍版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一次对于原作的侮辱,一次导演个人表达的彻底迷失,一次自恋到无以复加的大翻车,尤其在原作如此优秀的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一部翻拍的电影居然可以难看到这个地步。

《人潮汹涌》是一部几乎全错的电影,一部导演没有选择正确的风格,制片人没有找到正确的类型定位,编剧没有写出合适的情节,演员没有拿到合适的角色的电影,你甚至都会怀疑导演饶晓志就没有看过原版电影,而是在听了核心创意之后瞎搞。

两个小时的时间,饶晓志给我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如坐针毡”。

首先来说,《人潮汹涌》从选择让刘德华饰演男主角开始,这部电影已经从根上失败了,因为这个选择就是对于原作本身魅力的一次巨大的摧毁。韩国的翻拍版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它的改编并没有丢掉《盗钥匙的方式》的灵魂设定,那就是一个长得又老又丑但是有涵养并且精英范儿的“杀手”以及一个长得又年轻又帅但是性格懦弱并且人生毫无希望的失败小演员的交换人生,两个人在每一个环节都完全不同,所以他们俩之间才会呈现出巨大的反差,而他们与其余角色的搭配才会产生足够的荒诞感和喜剧性,就比如香川照之和广末凉子谈恋爱,你就会特别好奇,好奇广末凉子如何爱上香川照之,但是在《人潮汹涌》中,没有人会好奇万茜怎么爱上刘德华。

原版电影中的微妙感在于你让一个看上去一点也不精英的人演绎精英,让一个一点也不像失败者的人演绎失败者,这样影片从选角上就杜绝了所谓的“顺拐”,但是《人潮汹涌》的本末倒置让整部电影从头顺拐到底,原本来说,刘德华的角色反而应该让肖央来演,而肖央的角色则应该找一个更年轻更帅气的演员来演,万茜和肖央对戏谈恋爱绝对比万茜和刘德华来得有火花,而光是想象肖央饰演一个干练的精英“杀手”都让人感觉影片的看点成倍增长。

第二点来说,本片的类型定位是整个档期里面最模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影片打出了“换个活法”的slogan,并且强调喜剧属性,让人以为这是一部两个男人因为互换人生引发各种笑料的爆笑喜剧,但是影片从第一场戏开始,强烈的“霓虹美学”风格和韩国犯罪片的暗黑影调几乎浇灭了观众对于喜剧的期待,而之后,占据大部分时间的言情戏更是让人完全蒙圈,使得影片的视听、文本、风格三者之间互相打架,这种感觉和年初的《缉魂》类似,明明是一个冷峻的视听风格,却让角色没完没了的煽情,强烈的不协调感让我从头到尾都无法入戏,只觉得导演疯了

第三点来说,《人潮汹涌》中饶晓志的电影审美是非常刻板和缺乏想象力的,慢镜头搭配古典乐,角色和背景模仿世界名画的构图以及没完没了消费经典港片的桥段,这就是饶晓志在影片中最多使用的手段,甚至,影片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戏都像是为刘德华获得什么终身成就奖而拍摄的致敬短片,非常荒谬。

而且,话剧导演出生的饶晓志直接把话剧舞台都搬到了影片当中,影片前半部分还算有点模仿韩片的视听设计,但是到了中后段,刘德华教肖央表演的那场戏和结尾废弃礼堂的那场戏就像是两场又臭又长的无聊话剧,尤其是前者,居然直接在画面中构建了一个舞台,表演节奏和叙事节奏都被拉胯得一塌糊涂。

第四点,饶晓志在《人潮汹涌》中丢掉了自己在《无名之辈》中唯二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就是故事的烟火气,第二就是情感的浓度。整部《人潮汹涌》看完,你都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故事,虽然影片在上海取景,数次展现了上海的地标,但是装腔作势的视听包装和人物完全悬浮的生活状态让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什么无聊的平行时空的无聊故事,从头到尾找不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就连万茜饰演的稍微正常一点的女主角都有极强的编造感,所谓的空中楼阁说的就是这样的电影。

而在情感上,万茜和刘德华角色的情感勾连非常莫名其妙,不仅仅是缺乏铺垫,甚至都缺乏矛盾,前半部分好不容易让编剧憋出了一个万茜想要用刘德华的生活写公众号的情节点,结果演到一半被万茜的角色自己给破了,反观全片,你会发现两个角色之间居然一点戏剧冲突都没有,就连原版电影制造笑料的年龄梗都被编剧给丢入了黄浦江,而另一边,肖央角色和程怡角色没头没尾的感情戏更是毫无存在的价值,明明韩国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双CP的模范,《人潮汹涌》连临摹都临摹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肖央角色的故事线反而显得可有可无,或许,饶晓志太爱刘德华了,就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双男主的电影。

第五点,不知道是导演个人的口味还是为了照顾审查,《人潮汹涌》居然是一部没有真正的生死危机甚至没有真正反派的电影,和《盗钥匙的方式》和《幸运钥匙》中存在绝对邪恶的反派不同,本片中黄小蕾饰演的反派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花架子,以至于影片的故事发展越往后越可笑,在经历了并不算什么紧张刺激的危机之后,角色们呈现出了让人迷惑的自我感动,两个小时憋了一个哑屁,更显得头重脚轻。

最后一点,导演自恋地在影片中加入了可能让他感到沾沾自喜的个人表达,那就是片名《人潮汹涌》的含义,明明从头到尾主打换个活法的概念,但是影片的片名却要传递一种“人潮汹涌,遇见你真好”的主题,两者之间非但没有必然联系,反而在互相拖累,一个喜剧的主题,和一个爱情的主题天生就不协调,以至于影片到最后反而可以说是毫无主题,全靠导演和编剧的自我说服。

在整个春节档,《刺杀小说家》和《人潮汹涌》就像是一对难兄难弟,都是中生代的年轻导演想要证明自己对于商业大制作的控制力,一个被预算砸到思维混乱,一个被顶配阵容搞得自我膨胀,明明都应该是商业电影,却感觉导演把自己凌驾于电影和观众之上,强行灌输自己混乱不堪并且不成体系的电影意识,非常可悲和可笑,不管你们把水弄得多浑浊,明眼人都知道这水到底有多深。

最后对某些留言的杠精说几句,我就是觉得《唐人街探案3》怎么了?我就是给本片打一星怎么了?我需要为我的审美向你做出什么解释吗?你们真觉得自己配得上高人一等的姿态吗?这样的评论看到一条直接拉黑用户和删除评论,没有为什么,没必要和傻逼废话!

 短评

万茜和刘德华为何能如此没有cp感

6分钟前
  • 馆馆
  • 还行

时光网的记者在采访导演时,提到《人潮汹涌》与《无名之辈》在标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我也没啥感觉,但观看过程中就有了这种共鸣。结合导演之前拍过的《你好,疯子》不难发现饶晓志导演其实非常关注都市边缘人的生活状况。所谓主角无非只是一个无名之辈,混迹在汹涌的人潮里。导演的特点就将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压力一一呈现,并让这些边缘人相互碰撞,摩擦出惊艳的火花。前作《无名之辈》口碑虽好,但结尾观众并不喜欢——观众很难接受这种好人犯罪被捕的结局。很多导演都能意识到这点,却又无力改变,因为犯罪片的结尾必须真相大白,罪犯必须受到惩罚,否则不能过审。而饶导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更改人设,让本片中的杀手只是一个假杀的演员,主角们的结局也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结局。这个创意想的很好,解决了犯罪片结局常见的桎梏。

9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力荐

万茜真好看!其他就那样了。

12分钟前
  • 椿的小鱼干
  • 还行

三星半吧,刘德华是真帅,肖央是真油腻,万茜是真一般,黄小蕾是真遗珠

15分钟前
  • 鸵鸟小爷
  • 还行

唯一的感受:自律的人啊 在逆境和顺境都是一样的。

19分钟前
  • 佩奇她哥佩恩
  • 推荐

晖姐真的太倒霉了

20分钟前
  • 烟花易冷
  • 推荐

挺好玩的,感觉比唐探和李焕英有意思

23分钟前
  • lovewei
  • 力荐

低于预期,有点失望。人物立不住,又假又尬。仅从喜剧表演的角度,肖阳过于油滑,万茜又太生硬,远不如隔壁的几个小品演员。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此片应改名叫《被坑骗的晖姐的一生》。他妈的晖姐又招谁惹谁了呢🙂 三星半吧,三星全给华仔,还是很帅很蛊。半星给四川话,自带喜感没办法。

27分钟前
  • 杉爷
  • 还行

短短一个月,华仔失忆两次。

30分钟前
  • 一文
  • 还行

初一带老妈去电影院渐渐成了惯例,矬子里拔出这部看是冲着日版……女主说话做作到散场老妈第一句话就是问女演员为什么口齿这么不清楚……不过我想的是,不断cue自己作品的导演你这么爱致敬戏剧,但是看起来准备在电影界一条道走到黑了?

31分钟前
  • Mumu
  • 还行

中国拍电影的地方就剩上海重庆了吗😅

34分钟前
  • 奈斯Biu
  • 还行

自律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38分钟前
  • 尹子
  • 推荐

一流的表演(除了万茜),二流的笑点,三流的剧本。同样是拍荒诞喜剧,饶晓志和宁浩最大的区别就是悬浮(即自以为是的接地气),其对喜剧的理解大概就是硬挠胳肢窝让人尬笑的东西,一如既往地要演员救场,至于万皇的表演,只能说您之前不火真的没毛病。

39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忘掉自己,就很容易扮演别人” 《天若有情》《旺角卡门》《喜剧之王》《无间道》《烈火战车》《五虎将之决裂》…竟然有这么多港片致敬彩蛋!“感谢你对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 导演还调侃了一把自己名字yao晓志和《无名之辈》。现在的电影连抖音神曲都用作配乐了,真有人读完了《演员的自我修养》吗?万茜的上海话飙的得劲,就只差跟刘德华来一段“六亲不认”步伐了~ 饶导说 “我最恨豆瓣没有半星,看着有些网友用文字敲出3.5星,结果评分3星,怎么就不四舍五入到4星呢?” 哈哈哈~ 3.5星

4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如果没有万茜这条感情线至少可以再加一分

45分钟前
  • 高哥729
  • 还行

饶晓志真把刘德华给辜负了

50分钟前
  • 是!憨🎱🐢明白
  • 还行

一群南腔北调的演员在丑陋的打光调色置景中互不打扰地扮演着完全不在同一次元的生旦净丑。导演对爱情的想象贫瘠到荒谬,女主的功能只剩时刻保持端庄的仪态和优雅的微笑,以及在必要时刻没来由地送温暖或扮柔弱。看来,公益广告是我国这帮中生代导演对现实主义电影唯一的想象,而且他们热衷于在一切题材中加入此种极尽虚假的现实关照,只为了拔高他们眼中的英雄男人。

5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有多难让人相信这故事,就是上海女人咋可能会看上这样的男人呢

5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以前华仔摩托车后面载的是白衣飘飘的吴倩莲,30年后只能带带傻乎乎的肖央。

55分钟前
  • 都柏林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