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记录片美国1988

主演:约翰·列侬,小野洋子,辛西娅·列侬,Julian Lennon,肖恩·列侬,George Martin,May Pang

导演:安德鲁·索特

 剧照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2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3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4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5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6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3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4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5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6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7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8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19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0

详细剧情

  本部描写摇滚史上最伟大音乐家之一约翰·温斯顿·列侬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以超过240小时的电影及录影片段,及穿插其中的36首经典名曲,讲述着这位摇滚乐坛有史以来最富传奇色彩的灵魂人物。  影片收录了多段未被公开的私人视频片段,扑捉记录下列侬这位在音乐世界中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天才,在生活中的多重侧面。这些精彩珍贵的视频镜头在36首传唱度极高的经典歌曲中,道出了列侬这位乐坛巨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爱:列侬的理想世界

即便是在看纪录片,仍然能感受到Beatles的强烈感染力,如同在现场聆听一样。看到年轻时的列侬,还有台下那些疯狂的年轻人,忍不住感慨那个早已经过去的遥远的年代。有理想,有激情,有摇滚,有Beatles陪伴。

有点羡慕Yoko Ono,她是能与列侬分享精神世界,并且陪伴他走到生命终点的女人。以前并没觉得洋子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她大他七岁,外表并不美丽出众,一头状似狂野的浓黑长发遮住半个面孔,小小的个子,脸上总是挂着漠然的微笑和迷幻的表情,有点像个神秘的女巫。他们在床上并排而卧,Yoko羞涩地笑着说:Fortunately, I'm in love with you.列侬用自信的语气接着她的话说:Unfortunately, I'm in love with you.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幸与不幸,都只在一念之间。列侬在世的时候,她一直都是站在他身边的女人,他们肩并肩地面对质疑。一开始,当摄影机紧紧对住列侬拍摄时,偶尔能看到她在一旁仰着脸看着他,脸上挂着崇拜的表情。不知道那时的她心里是否也曾有过一些不自信,对住那样一个像神一样被人膜拜的男人。可是只要他爱了她,她便也成了他的女神。她开始用表面的柔弱和内里的强势影响列侬,也承担了随之而来的非议和骂名。

后来列侬死去,她独自一人过了很多年,如今已年过七旬。Yoko仍在执著地从事着她所热爱的艺术,只是感情生活却始终是一片空白。这一点也不奇怪,曾经爱过列侬,就好像经历过爱情的天堂,还有谁能再把她拉回人间呢。不如停留在回忆里更好。在之前的另一部关于列侬的纪录片里看到过如今的Yoko,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说话慢条斯理,语气平淡温柔,身上有一种经岁月沉淀后的优雅,倒像是比当年更美了。倘若列侬不是那么早就死去,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能否成为传奇。

不知为何总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Yoko的眼神坚定,列侬则更像个孩子,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她更接近于现实。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人并非如外界所传闻的那般亲密无间。在他们的婚姻里就曾经存在过一个叫May Pang的女人。而且她还是Yoko主动推到列侬怀里去的。也许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并不一定就能够长期和平共处。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正如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短暂的瞬间。

片子的结尾处,列侬在一间白色的大屋里弹着钢琴,对着镜头唱起那首著名的“Imagine”:“你也许会觉得我是个梦想家,但我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身着白裙的Yoko在他身后打开窗户,露出屋外的风景。列侬和Yoko手牵手在迷雾中穿行。"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我所熟悉的约翰·列农,并不是你们通过传媒认识的约翰·列农。我对你们说,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农。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大野洋子

 2 ) 在列侬背后的女人和在列侬身边的女人

这几天看完了眼馋很久的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看完之后有很多感受,这一篇仅仅写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纪录片里花大量笔墨描写了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爱情,是的,似乎说到列侬夫妇,想到的都是列侬与洋子,很少有人会提起他的前妻辛西娅。辛西娅,一个平凡的英国女子,大学时代列侬的同学。在纪录片里,她是一个戴着眼镜神情疲惫,语气柔和的女子,第一眼看到她我就觉得,这样的女人注定栓不住不羁的约翰,因为他实在不适合做一个普通的丈夫。在利物浦艺术学院的日子里,辛西娅是一个优等生,列侬是一个小混混,两人的生活轨迹似乎找不到交点,然而就像现在烂俗的电视剧一样,有一天,他在她面前弹起了吉他。这个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对了,太像小学时候看的《我为歌狂》里某某和某某了。。。。= =

列侬和辛西娅结婚的时候,披头士还未出名。如果披头士永远是一支给酒吧助兴的小乐队,那么也许两人的生活就会那么平淡地过下去。然而,披头士还是风靡全球了。列侬成了少女的梦中情人,为了不影响他的明星形象,歌迷们从来不知道他们的偶像已经结婚,甚至辛西娅的孩子朱利安已在襁褓中。接下来便是没完没了的巡回演唱与其他,列侬已经没有时间去顾及自己的家庭,直到1968年,他遇见了洋子。

豆瓣里有位网友的话很精辟,一个小家碧玉如何驯服得了列侬?能巡抚野狼的只有女巫,而那个女巫,便是小野洋子。洋子和列侬瞬间陷入爱河,列侬不假思索地和辛西娅离婚,在直布罗陀与洋子结婚。

列侬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他希望的不是吃着辛西娅为他做的饭,而是吸食洋子递过来的大麻。在辛西娅面前他是一个疲惫不堪的摇滚歌手,在洋子面前,却是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似乎这个才是真爱,然而不可否认,列侬与洋子结婚,带来的是对辛西娅和儿子朱利安的双重伤害。

这么多年过去了,多少人赞美羡慕着列侬和洋子的爱情:列侬深情地唱着《I Want You》;他挽着洋子的腰迷失在大雾中;躺在床上说着不着边的情话.....太多了,洋子的回忆太多了。

那么有关辛西娅的呢?她只能记得少女时代,一个男孩坏笑着为她弹吉他;默默看着他在舞台上风光;回到家,对年幼的朱利安大吼大叫;最后,冷漠地和她离婚,牵起了另一个女人的手。

其实这些还好。在纪录片里,辛西娅说出了最伤心的一段记忆:当年披头四子携各自的妻子去印度修身冥想,在开往印度的火车站,其他人都上车了,唯独辛西娅没有赶上。然后她看见约翰在火车里,隔着车窗狂怒地吼道:辛西娅,为什么你总是这么迟钝?我本不该带你去的,你走吧!那一刻,辛西娅觉得眼泪毫无知觉的流下了。

直到现在,有资格当列侬遗孀,继承其爱与和平理念的,似乎被小野洋子垄断了。辛西娅只是列侬的前妻,如此而已。那个满世界播撒爱与和平的男人,在她身上倾注的却只有恨与家庭战争。看来,谁也不是完人。

在列侬身边的女人是幸福的。至于在列侬背后的女人,却在默默擦着脸上的泪。

 3 ) 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艺术是往内找。列侬前期说自己写的只是自己的事情,他只是个写歌唱歌的普通人,后来说所有人是个整体,他写的是所有人。这不矛盾,但前提是你必须往内心走到很深的地方,这样才能走到所有人内心很深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歌会一直传唱,而他的那些行为艺术几乎毫无意义——像其他行为艺术一样。道理也许是这样:如果没有技术门槛等约束使得前人无法做出同样的行为艺术,那类似的东西在历史上就应该出现过,但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要么是因为表达的东西没有永恒性,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根本就不是种合适的表达形式,因此在与其他形式的竞争中被淘汰了。所以像文学,像音乐,作为表达形式,它们不仅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强大的。

学术是往外找。昨天晚上重读费正清写在剑桥共和国史开篇的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学者的那种深刻。之前读时之所以没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自己对他讨论的问题不熟悉,也并无真正的兴趣,在自己尝试去理解过同样的问题后,才体会到了那种博大和精深。当你意识到写出那样的文章需要研读多少材料并融会贯通,就会意识到那是真正的结晶。

艺术,学术,或是其他,到底应该做什么,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列侬说写歌就是停不下来而已,好作家也是那些不写就难受的人。所以,就应该做自己当下最想做的。

小野洋子令人生厌,在我看来这是注定的。对列侬这种水准的艺术家,绝大多数人只有崇拜,但一个人能爱上的只能是在某些方面高于他,起码平等于他的人。列侬要寻找的还是所谓灵魂伴侣,平等就更为重要,小野洋子能给他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甚至还不仅仅是平等,他们感情的基础反而可能是列侬要崇拜小野洋子。她可以随意干涉他的生活和工作,可以为了可以进行自己所谓的思考让他get out,这会更让他崇拜她,进而着迷于她。但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她当然不配。她强行装作与列侬一个高度,那种姿态让人很不舒服,应该说,列侬不仅对她没有光环加成,还更映衬出她的浅薄。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列侬能爱的只能是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人,但他自己已在巅峰,无人能及,所以他最后爱上的只能是小野洋子这样的“演员”——无论她是否真正相信自己“出演”的角色。

可是,像列侬这样的大艺术家就察觉不到小野洋子之流的真实水准么?很可能是察觉不到的,高的水准和好的品味在一些人身上就会发生奇怪的分离。其实别说小野洋子了,他可能都无法判断自己的水准,不然也不会跟着她去做那些浅薄的事情。

这让我们回到了披头士的精神:就顺其自然吧。人终归是渺小和浅薄的——列侬也不例外,但幸运的话,伟大和深刻会从你身上经过。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4 ) 永远的孩子

总觉得列侬是永远的孩子,看到他疯颠颠一面,他在记者会上总是抢话筒;也看到他深沉的一面,劝一位闯进院子的歌迷重回人生——但不论是疯癫还是深沉,他都是孩子。我相信孩子有成人无法理解的智慧。

不知为什么每一个非暴力的和平主义者都以这样暴力的方式结束,但我同样无法想象七十岁的列侬会是什么样子。是上帝嫉妒列侬么?但列侬根本不信他。

和看《The U.S. v.s. John Lennon》不同,这部纪录片给人一种更温馨的感觉,让列侬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所谓的和平斗士。我们看到他比普通人其实更脆弱,更需要爱,看到他在大麻和酒精中追求一时的沉醉。即使他从不逃避摄像机,但他在镜头里的自己也从来是真的自己,就像一个爱炫耀的孩子。

或许那个暗杀他的人也是他的歌迷:不想让他长大,不想让他变成一个普通的男人,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让他定格了呢?列侬如果活在今天会怎么样?他会像在《when I'm 64》中唱的那样和膝下的孙子们玩耍,他会和洋子再拍一个裸照专辑,看皱纹布满他们的皮肤,他会在麦克风前逡巡,然后突然唱起一首新想到的歌来。他会变得普通么?我知道他不会的。

孩子是永远不会普通的。

 5 ) 如果你想做摇滚明星的情人

   
   最初看这个片子的想法十分单纯,若是和Liam崇拜同一个偶像,就能在偶像的宗谱上与Liam平起平坐,同等辈分。结果是被小野洋子给迷住了。

    摇滚明星的情人是如同图腾一般的事物。第一次意识到是看五月天拥抱的MV,女孩枕在陈主唱的膝上,他紧闭眼睛抓着话筒,她没有参与,却又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安静听着。又或者是Kurt Corbain和Courtney Love,犹如天生杀人狂里那对亡命鸳鸯,划破手臂,血与血融在一起的同类。

    叛逆先锋如小野洋子,她伴在列侬身边却是异乎寻常的安静,仿佛是参透和知晓房间中的其他人,无论是面对这一切指责,质疑和嘲讽,还是身边那个随时准备出言不逊抑或唱出摇滚情歌的宗教般传奇的摇滚明星。而这种安静又随时迸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如同是某种特殊的气味,渗透在空气的每个角落。骨子里的反叛形式上是那样温顺的,所以才可以完整存活下来。
    
    有人流浪是为了最终停下来,有人流浪却是为了流浪本身。其实这两种人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没有停下来的人或者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列侬的前妻Cynthia是标准的俗世伴侣,会碎碎念健康饮食,孩子教育,端庄大方,吵起架来也能歇斯底里。列侬拥有她的时候能继续孤独又愤怒地放纵享乐着在路上的时光。无法真正沟通的另一个世界的女人不足以成为他仰慕或者挂念的事物。她只能够隔着千里变成一个普通观众,隐姓埋名地忍受着一个风华绝代的另一半带来的“灯下黑”,而不是如影随形的坐在他身边,裸着的或者穿着衣服,他唱歌,他看着她,她也看着他。

    洋子是列侬想要变成的异类,加上英国人和日本人骨子里共通的恋母情结,他们的恋爱是一种水到渠成,是本质相同表达各异的同伙的结盟。洋子变成列侬的安全感,继而变成他部分的信仰所在。这让我想到达利和加拉。止庵说加拉或许是达利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一切都在变异之中,只有加拉不。“加拉的崇拜者”是他永远扮演的角色,只是他对加拉表现的绝对真诚可能仍然是达利式恶作剧的一部分。洋子并非是列侬定义的宗教。他们曾分居一年半,虽然最终仍是以列侬回到洋子身边告终。比起宗教,洋子更像是列侬眼中的理想世界。那一场把他们纠缠到一起的展览,列侬爬上梯子,用放大镜看到了洋子写在天花板上的温暖字句。所以在日后的日子,列侬完成着向洋子的靠拢。这不仅指他开始叫自己约翰.小野.列侬,他变得越来越像一个艺术先锋,而不再是那个站在舞台中央因观众呼喊太大声听不到自己声音的乐队主唱。

 6 ) 再也没有神样的偶像可以崇拜.

最近看了<约翰.列农的理想世界>那张DVD.
看到一些很美丽的东西在里面.
列农死的时候,最后一个神样的偶像死了.
我们错过了一个时代,80年代开始的时候,某个时代正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
可以将音乐变得伟大.在迷茫的时代里唱出了他的声音.呼唤爱跟和平.
我变得不想多做评价,因为我以前用了太多的热情在没用的事情.
也许我一直都没有向前看过,而总是回头看着已经落幕于历史舞台的那些人.
我们被无用的资讯填满,接受着没有真实价值的新闻,听着没有意义哀叹爱情的歌曲,
咀嚼着并没有经历真正痛苦矫柔造作的伤痕青春文学.
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没有真正的大师,没有上帝,没有信仰,甚至没有爱.
文明和人们的思想,一寸一寸的被核弹爆炸般充斥着于我们视觉听觉的资讯吞噬掉,
然后产下如被核辐射毒害过的幼儿般的所谓的"文化"
没有干净的信息来源.
我们的时代是如此的和平美好.所以没有人能察觉到这种由利益驱使着的污染.
如果列农活到今天,会不会知道我们被一种多么畸形的文化包围着?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问题.
人类还是一样生生不息的延续下来.
在这样一个时代,再也没有神样的偶像可以崇拜.

 短评

列侬,虽然有很多珍贵的画面,信息量很大,但是不是足够的大,而且也不太连贯。也怪列侬的故事那么多,而且文不对题的感觉。总之导演水品很差。怪不得叫摇滚乐之父,最初的现场混乱的创始人。

3分钟前
  • 蕾蕾
  • 推荐

温柔嗓音,百年回响

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你吃了鸡蛋,何必一定要看鸡呢?”所谓偶像啊,还是要留点Imagine空间才是好的。

11分钟前
  • Aaa
  • 推荐

the man to do and try to do something which is still need to do today.

14分钟前
  • 贰叁
  • 力荐

让这些珍贵的影音永远留存下去

18分钟前
  • 风立青山
  • 力荐

NICE

20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期间无可避免的有john嘲笑paul!~

21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他院子里晃悠了几天,他说你要把歌词和生活分开,然后还是带他进屋吃了顿饭。

2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因为结尾曲的五星。没有Paul的John,不够完整。大概是以Yoko的视角来描述吧,结果只是让我更加厌恶Yoko和Sean,连Cynthia也讨厌了,唯有Julia,觉得很好……

28分钟前
  • 蒜托
  • 力荐

好的音乐家必须大量阅读,列侬和墨丘利都是如此。朴树在这点上遗憾,希望有人告诉易烊千玺read more read better,别老是看《活着》了。

30分钟前
  • 晴耕雨读
  • 力荐

曾经可能注意过这部纪录片,毕竟追听过披头士所有录音室专辑的我也算是小歌迷一个,不过鉴于一直没观影就淡忘了,昨晚看完《听说 第二季》第15期披头士的节目后,今天就在网易云音乐听了<Imagine: John Lennon>,本以为是<Imagine>豪华版的我在豆瓣音乐标记时才发现这其实是纪录片《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的原声带,刚好B站有在线,于是乎就观看了。P.S.:查看了下,发现还有蛮多披头士的相关纪录片让我感兴趣想看,可是时间精力有限,还是未来有缘再看吧!& 我的天,彼得·杰克逊还没把我想看已经的《丁丁历险记2》拍出来,竟然先去拍了披头士的纪录片?期待一下!

3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内牛满面~

36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John Lennon是我所见过的音乐家里面最接近神的,而Paul McCartney是我所见过的神里面最接近音乐家的。”

38分钟前
  • veryfamous山川
  • 力荐

记录·

39分钟前
  • 安非
  • 力荐

实在是,不理解那个时代很难代入感情,对于列侬一直以来的印象不过是黄色小圆墨镜,他其实跟甘地差不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思想,还是都不损人那种。

41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令人着迷的六十年代,美好的爱情。

43分钟前
  • 代码24
  • 力荐

让人着迷的60年代。

47分钟前
  • Karen Tung
  • 力荐

断断续续看了三天每次都睡着....真是伤不起

49分钟前
  • rhine
  • 还行

其实另一个译名更贴切些:《回想:约翰列侬的世界》。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列侬的传记。片尾处理得很煽情。

5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其实我觉得,John遇上Yoko,就是个悲剧

51分钟前
  • 邏輯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