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1926

恐怖片其它1926

主演:格斯塔·埃克曼,埃米尔·雅宁斯,卡米拉·霍恩,弗里达·李察

导演:F·W·茂瑙

播放地址

 剧照

浮士德1926 剧照 NO.1浮士德1926 剧照 NO.2浮士德1926 剧照 NO.3浮士德1926 剧照 NO.4浮士德1926 剧照 NO.5浮士德1926 剧照 NO.6浮士德1926 剧照 NO.13浮士德1926 剧照 NO.14浮士德1926 剧照 NO.15浮士德1926 剧照 NO.16浮士德1926 剧照 NO.17浮士德1926 剧照 NO.18浮士德1926 剧照 NO.19浮士德192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08

详细剧情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注打赌,梅菲斯特坚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浮士德(格斯塔·埃克曼 Gösta Ekman 饰)会在欲望的引诱之下日渐堕落,而上帝则相信浮士德的理性终究会打败欲望。  梅菲斯特化身成为一条黑狗来到了浮士德的身边,并且成为了随时随地满足他任何愿望的仆人。在梅菲斯特的带领下,浮士德返老还童成为了神采奕奕的青年,并且邂逅了单纯善良的玛格丽特(卡米拉·霍恩 Camilla Horn 饰),在梅菲斯特的作弄之下,玛格丽特坠入了爱河,却在意外之中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亦死在了浮士德的手中。绝望的玛格丽特最终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关入了监狱之中,而浮士德的旅途却并未走到尽头。

 长篇影评

 1 ) 喜欢"拷问灵魂"的德国人

  看着影片中的人类被魔鬼带来的瘟疫搞得哀鸿遍野,让我想起曾在电视上看见过的一个真实场面: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期间,(就是萨哒姆被抓住之后吊死的那次战争),美国的轰炸机正轰炸着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要知道美国军队可不管什么居民区,还是什么军事区,对他们来说只有“地毯式轰炸”,这个概念。这时我听到从被轰炸地区的一座清真寺里传出清晰,洪亮的祈祷声,让人撕心裂肺的爆炸声和无辜平民们发出的向上天乞求的声音交替出现,那时那刻,我确实悲伤的无话可说了……,只想起那句“无语问苍天”。(此真实画面来自于中国中央电视台转播的CNN电视实况新闻)。
  电影中那些受到瘟疫折磨的人类(包括浮士德),其实如果把他们看作只是上帝和魔鬼的赌资,实在是非常合理的,当然,你可也可以说,在魔鬼把瘟疫带给人类的这一刻,上帝的力量小于魔鬼,可是,这又似乎进入了一个宗教悖论。上帝的力量不是应该是最大的吗?(我忽然想起了Ingmar Bergman 的[第七封印])。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这个镜头,一名虔诚的传教士向绝望中的人们布道,告诉大家,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拯救,只有信仰才能超越死亡,而另一部分人,则嘲笑着这名传教士的观点,她们肆意狂欢,在纵情声色中迎接死亡的来临。
  实际上,浮士德实在是个很悲剧性的人物,他饱读诗书一辈子,却最后才知道,丰富的学识并不能让他拯救那些濒死中的人们,绝望中他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我拯救你们,以魔鬼的名义!”比起上帝,魔鬼给予人类的更多的是诱惑,和实在的好处,他就像一个极高明的推销员:“试试看吧?,就一天而已?”他让年老的家伙回到自己的青春时光,你想,这对垂垂老矣的浮士德是一个多大的诱惑?接着,魔鬼继续循循善诱,最终诱使浮士德和他签下一生的盟约!
  魔鬼在浮士德身上惟一的一次错误,(也是致命的一个错误),就是害死了爱上浮士德,并且怀上浮士德骨肉的那位少女,狡猾如魔鬼,怎么会犯下这样一个本不该犯下的愚蠢错误呢?片中那位天使(应该是加百列)的答案是:“因为魔鬼不懂得“爱”。但我觉得,事实远比这个解释要复杂。
  我想对于魔鬼来说,让一个纯真的少女,一个虔诚的上帝信徒堕落(这名少女和浮士德之间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实在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应该也是他的魔性(相对于人性而言)弱点。而魔鬼所做的做这种违反合同的事情(因为他同时背弃了浮士德),在西方人看来,其实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违反契约精神)。
  其次,就像我刚才说的,这名少女和浮士德之间发生了婚前性行为,这显然是违反基督教教义的,所以之后她在人世间受到的折磨明显是上帝对她的惩罚,但请注意,导演Murnau本人对此的心理矛盾,在此就显现出来了,观众们很明显就能看出,Murnau对于这个少女和浮士德之间的爱情明明是在赞美,而不是谴责。当然,这种赞美更多是对少女,而不是浮士德,因为浮士德,最终抛弃了这名少女。
  但我们回头再看,少女在影片中受尽磨难的形象,明显就是在人世间受苦的圣母玛利亚!Murnau此时又成为了一个虔诚的上帝信徒!
  西方的一班文化人,对于上帝,对于信仰,内心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纠结,Ingmar Bergman 是这样,Murnau也是这样。

        
        
  
        

 2 ) 一個字“愛”

電影《浮士德》原作是由十九世紀德國作家歌德所著,後加以改編,原著是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而成的詩劇。人物情節豐富,歷史題材宏大。講了一個人把靈魂賣給魔鬼的故事 。

這是一部1926年上映的電影,在電影史上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期。如梅裏愛、格裏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茂瑙等。是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換的時期,是默片最後的垂死掙紮。對於電影這一門現代藝術,雖然歷史較短,但在近代藝術學科中地位很重要。

默片時代的作品表演性強,演技生動,黑白畫面嚴謹,有張力,整體樸實飽滿,更具藝術性。正因為這個時期的電影在創作與實踐中已經積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讓以後的有聲電影才得以更好的發展。
  
影片開始就是魔鬼和天使的對話,這裡天使代表了上帝。
  
  魔鬼:這個世界是我的。
  
  天使:這個世界不可能是你的,人們屬於上帝。
  
  魔鬼:我打賭,我要把浮士德的靈魂從上帝那裡趕出。
  
  天使:如果你能做到,世界就是你的了。
  
  
影片中浮士德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他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命運與思想。當人類被魔鬼帶來的瘟疫屍橫遍野時,周圍的恐懼無時無刻的摧殘著浮士德的心靈。最初浮士德很渴望知識,但他把自己所有的書籍都燒毀了,燒毀書籍表現了知識的局限性。也開始放棄了信仰上帝。當人類面臨災難的時候,信仰總顯得蒼白無力。天使曾說過:“所有天堂人間的事情都是美妙的,但美妙的是人們有選擇善良和邪惡的自由”。可往往善惡就在人們的一念之間造就而成。一個意念就能改變一切,能造就你,亦能摧毀你。浮士德開始召喚出了魔鬼。人類總是在不停地嘗試著放棄這個的,尋找那個,不管如何總要找個依賴。其實上帝與魔鬼一直都在,只在於你的選擇。魔鬼開始引誘著跟浮士德說:“只要你簽了合約,我就能讓你救活身患瘟疫的人,但你要把靈魂給我。”浮士德答應了,他要以魔鬼的名義救人。最初只簽了一天的合約。浮士德剛開始救活了一些人,當他在救身上帶十字架的少女時,他無法靠近。不久就被周圍的人識破,眾人高呼:他與魔鬼為伍。紛紛用石頭砸向浮士德,浮士德痛苦無奈着跑回家中,正要準備服藥自殺,這時魔鬼出現了,魔鬼說你不能死,一天的期限還沒到呢。隨後,魔鬼又開始引誘浮士德,把白髮蒼蒼的他變成了年輕英俊的小夥子。魔鬼帶着浮士德找到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用魔法讓浮士德與女人……正要享樂之時,一天的期限到了。浮士德抵不住眼前的女色,最終和魔鬼簽了一個永久的合約。
  
  
  
合約的規則是: “魔鬼甘願做浮士德的僕人,而魔鬼要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得到了滿足,那麽他的靈魂就將歸魔鬼所有”。魔鬼不斷地使用陰謀詭計,設了一個個圈套滿足著浮士德。當然,人類跟魔鬼都不會意識到慾望是难以填满的。整個影片一直在反映人類對生 老病 死的痛苦與迷茫,因為人類的愚蠢,貪婪,執著,導致了最根深的恐懼“死亡”。 死亡是孤独的,人怕的是孤独。
  
  
浮士德经验過了一番經歷後,回到了自己家鄉,遇到了一見鍾情的少女克雷頓。魔鬼讓他們相聚在一起,可好景不長。魔鬼暗地裡使用魔法殺死了克雷頓的母親與哥哥,把罪名加害到浮士德身上,迫使浮士德逃走與克雷頓分離。此時,少女克雷頓在失去母親與哥哥還有浮士德的同時她也承受着周圍人的唾罵羞辱。她家破人亡無處可去,而且懷了浮士德的孩子。就在荒郊野外的冬天生下了孩子,孩子剛生下來不久就凍死了。被周圍的人發現後,謠言四起,眾人判了她一個殺死自己孩子的罪名,要當眾用火燒死克雷頓。看來在19世紀初的歐洲,封建社會之下宗教的影響是如此的荒謬。在火刑時克雷頓回憶起與浮士德一起的美好時光,嘴裡不停的喊着浮士德的名字。浮士德在遠處冥冥之中感受到了克雷頓以身處惡境,命令魔鬼馬上送他去見克雷頓,到了行刑之地,浮士德悲痛的高呼著:我真希望自己沒有年輕,這是何等的悲劇,詛咒,詛咒這樣年輕的錯覺”。魔鬼用魔法把浮士德變回了蒼老的自己。最後浮士德與克雷頓擁吻在一起被火燒死。整個故事融現實主義爛漫主義于一爐,把浮士德形象塑造出了更高的哲學涵義。在影片結束時,魔鬼得意的來到天使面前。
  
  天使:這裏沒有你的位置。
  
  魔鬼:我贏了。
  
  天使:一個字破壞了合約。
  
  魔鬼:什麽字?
  
  天使:一個帶著悲苦憂傷的字,一個化解所有人類罪惡的字,一個在全世界都回向的字,一個永恆的字。
  
  天使:你知道是什麽嗎?
  
  魔鬼:什麽?
  
  天使:愛
  
  此刻熒幕中出現了一個閃閃發亮的“愛”字。魔鬼被打入地獄。
  
上帝只給了人類一個愛字,魔鬼給了人類很多很多。魔鬼跟上帝的唯一區別就是上帝擁有愛而魔鬼不懂愛。魔鬼只會跟人類做交易。其實魔鬼是人類慾望的化身。當人類真正擁有愛的時候會不畏恐懼,疾病,衰老,死亡。
  
愛從不是佔有,佔有一個人的時候,你已經把它降低成一個東西,只有東西才會被佔有。 愛是自由,愛是無私的給予,不求回報,因為愛不是一種交易。愛是尊重,愛沒有大小深淺,愛不是痛苦,悲傷,抱怨,愛是幸福,只要你愛已經足夠。愛會化腐朽為神奇,化幹戈為玉帛,愛所向披靡。愛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愛即是宗教,愛即是上帝,愛是一切所有的美好,愛是永恆究竟的真理。
  

 3 ) 怀念经典"表现主义"

造型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在那样简陋的技术下, 茂瑙造出了这些和现在好莱坞巨片产生同样心理效果的电影. 的确,对于电影来说,额外的技术可以引发堕落. 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它只应该用在万不得已的时候.

 4 ) 简记一笔。

梅菲斯特从服饰到表演整个被塑造得简直出神入化,但是浮士德已经被弱化的可以视而不见了。当演完和格雷琴这一段,浮士德变成了天使,屏幕上出现了Liebe(爱)字,然后剧终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汗呐。

“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歌德1831年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这完全符合我们的宗教观念,因为根据这种宗教观念,我们单靠自己的努力还不能沐神福,还要加上神的恩宠才行。”

显然茂瑙根本不想在电影里搞到歌德书里的那个复杂境界,情节也被改的面目全非了。气势恢宏的开场半小时之后,就一心一意地去讲爱情故事了。此片里所说的爱无法上升为歌德书里所说的爱。

拍摄技术上不必多说了,1926年的这部默片一开场就惊艳全场,整个看下来经常想的就是这些在那时是怎么样做到的。

 5 ) 浮士德的纠结不是因为爱而是爱的多重影

思寻觅,虚空逐取春风碧。春风碧,山南海北,少年游迹。驹光浮影今钻隙,人生羁旅行如逆。行如逆,南柯无梦,追爱鸿逸。浮士德,浮士德,你究竟选择什么? 是坊间的神话传奇还是歌德的终生技艺,是宗教教义还是启蒙科技,是上帝还是魔鬼,是年老的忧虑还是青春的霹雳,是生亦或死,是莎士比亚的经典问题还是康德黑格尔的精神演绎。难道善与恶,二者取一只能永久对立? 茂瑙为浮士德装扮了智慧的胡须,晃动的光影下是苏格拉底的魅影,人生,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为了成为自身,他将获得幸福。可是人非神鬼,面对未知瘟疫,始终是一个有死的凡人,这将使一切意义终成幻影。 回乡,追寻人类栖居之地,追寻德国人的精神故乡古希腊。在雅典,人们在瘟疫到来之前献祭,东方智慧女哲人第俄提玛正在传授苏格拉底关于爱欲的事情,正是她使得灾难推迟了整整十年,这是人类对于命运的有效抗争。而这重影,美酒音乐,在复活节,在德国,在创造性的空间影像中,在故乡重演。 若非对立就只能是某种居间中介,介于有死的和不死的之间,传达两层契约,上帝与魔鬼的契约,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是一种精灵。在丰盈和贫乏中诞生,躺卧在雪地之中,刚要出现又即将消失,是倩影,是爱的精灵,是爱若斯。成为自己就是在美中孕生,凭身体,也凭灵魂。爱若斯必然就是爱欲不死。 那我们要问,在影片中究竟谁死了吗?浮士德的初恋玛格丽特的哥哥好像死了,死于和浮士德之间的决斗,作为一名战士,他天生拥有对荣誉的热爱,欲求不死地流芳百世,当他听闻妹妹不纯洁的传言拔剑而来,这是怕死吗,这是对不死的追求。 玛格丽特死了吗?教堂前转角处,初识时的灵魂一瞥,追逐中的躲躲闪闪,项链前的爱不释手,孩童中的天真无邪,爱既是美又是某种死亡的先兆。浮士德心中选择的困惑,爱若斯的真实,不过是玛格丽特手中随机运摘数树叶,爱或者不爱,不爱或者爱。在美中孕育生命,孕育灵魂,要害的是美之为美,美本身是什么。 而对于浮士德自己,只要他还在意镜中的自己,在意一个东西的美,他就是梅菲斯特的奴仆而非是他的主人,所谓死就是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浮士德的纠结不是因为爱而是爱的多重影,作为爱欲者他孕生德性的虚像,被梅菲斯特缠住与他订立死亡契约。他若不死,他就将是精神的奴仆,他若死,爱就成为幻相。 因此,当片尾打出点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字的时候,与其说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结论不如说这才是浮士德的真问题,爱——爱是什么?爱可信吗?美若真实,爱就可信,人就不会再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而是茂瑙的离意,是向影的告别,是相爱的人永不回头在烈火中的转向,转向浩然沧海,作如是观。

 6 ) 再一次源于短评不够写

我没去看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是如何的,只知道形容Delta blues 的那位约翰逊就是说他在十字路口和魔鬼进行了交易~这应当和奥尔弗斯的一回头同样迷人。不过自然会联想到歌德的那本著作,想来这里的编剧和导演都是第一部的提炼者。(回过头去翻看当初写的浮士德小论文,真是一番感慨啊~)第一部是歌德的抒情诗,这部电影在抒情上想来也不弱于诗剧~表现主义的调度真是像魔法一样,更难得的是在这么紧凑完整集中的故事里,还能保留着三个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只是末尾的爱多少有点通俗化了)尤其是梅菲斯特的三个可视形象,尤其是精心打扮的梅菲斯特,真是把那股人的味道流露得精妙极了。想起歌德写梅菲斯特,也从不是当他仅是一个恶魔。而玛格雷特的悲剧,也不是仅源于浮士德的欲望。茂瑙在最卑贱的人里就大量表现了社会中他人的冷漠与误解,无数“恶”性,这里也如此。遗憾的是,好像电影里少了浮士德内心的矛盾,也就是作者像歌德传达出的矛盾,就像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传达的矛盾~但是这样苛刻显得太不合理了,毕竟这部电影只有100分钟,而它做到的已经很强悍了。难怪是破产的大投资,真是厉害得很~

 短评

惊人的开篇。当凭借信仰和知识都不能拯救世人,是否可以借助魔鬼的力量?当召唤出魔鬼后,是否还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人类是否能够战胜无尽的欲望?魔鬼降临村镇、空中俯拍人间,这两段借助片场内搭建微缩模型拍摄出的画面,气势如虹,表现效果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高科技数字特效。而后一小时简化为一桩爱情悲剧,原本营造的史诗感坠落凡尘,本来是对男人的考验,偏要放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受苦受难。一切堕落的罪恶,最后都因为”爱“而得到救赎——这样的辩解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了。

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開場的確氣勢萬鈞,令人為之一亮,中後段以後只剩茂腦的搧情,瞬間變得不堪一擊

8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还行

2019-7-13重看;20年代的布景、特技、用光、场面均不输于21世纪任何一部大片,令人叹服,茂瑙的想象和调度、控制能力委实先锋!教堂里斜射的荣光如神性显现,女主温婉柔美,是为引领浮士德走出迷障心灵的天使;与魔鬼做交易的条约,抵不过真爱焕发的光芒,这个永恒不朽的词语拯救了人类。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侯麦评价说:jamais œuvre cinématographique n’a spéculé si peu sur le hasard la puissance de l’expression plastique prend manifestement le pas sur l’anecdote, (…). Les contemporains l’ont goûté, et nous le goûtons nous-mêmes comme une sorte d’opéra visuel, la

12分钟前
  • tomshiwo
  • 力荐

Faust凝望鏡中笑靨,豈止是渴望青春,簡直滿眼是愛意

16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在我目前看过的黑白默片中,深觉这是最好看的一部。作为一部爱情剧,本片有些失败,但若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故事,则非常出色,尤其女主角被绑在柱子上时,围观群众的各种表情,堪称神来之笔。个人感觉魔菲斯特更像是主角,浮士德始终很被动,没有起到主导剧情的作用。

1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好都源于表现主义,却也止于表现主义。技法上的优点到了极致,也无法掩盖由时代因素带来的解构不能,集中体现在人物侧重上。#今天凌晨#

20分钟前
  • Fae
  • 推荐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魔鬼给予人年轻、财富、地位、女人,上帝只教给人类“一个全世界都在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忧伤的字,一个化解人类所有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无法衡量的爱。

2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9.表现主义最后的巨投。目不暇的叠映,组合着一些停机再拍、推镜、倒放和微缩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变身,梦境等奇幻世界中的邪术时刻。海量的叠映确实给次年《日出》打好了基础。550

28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前半段的视效放在今天看依旧惊艳,秒杀一大把新世纪同行,只是后半段全然没了浮士德什么事。如果“爱”算神圣的一种,那为什么要骂人家小姑娘堕落?强行“爱最大”的结尾。飘雪那个镜头好美啊

32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

快要百年前的魔幻大片,无CG特效年代的胶片光学化学特效,不仅不逊色,就此题材而言反而有种类似老照片里散发的超越时间、神秘迷蒙、越凝视越诡异的魅力,天空中恶之翅膀遮天蔽日,骷髅骑士耀武扬威,“航拍”镜头更是效果惊喜原来《大师和玛格丽特》情节都早已有之;除魔幻也涉及多种类型片模式,神展开处莫名爱情喜剧,胖胖的恶魔都不叫人讨厌了,以及摘花瓣念叨喜欢不喜欢缘起于此麽?凭一部电影仿佛看了多部片,爱能破解一切的大团圆 ,更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原著改编,可见电影世界的初期,各位先驱制作者们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竭尽全力拓展电影剧情尤其是表现手法的疆域,为之付出的努力促使了电影技术的“茁壮成长” 20190713@天山重看

3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20年代默片的视觉特效享受。Emil Jannings的表演出神入化,特别是魔鬼跟老妇人谈情的那一段,太喜欢他的表演了,奸诈、恶毒、冷酷。Camilla Horn好美,末了的那个崩溃瞬间仿佛圣母玛利亚。不过描写爱情的那段实在是有点煞风景。

36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默片时期,特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过程中,电影更是从表现的方式来描摹故事的。假定性的手法,风格化的造型,灯光渲染都在此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7分钟前
  • 非了
  • 推荐

恶魔是乔杉演的吧

39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20190713天山虹桥 2013修复版】茂瑙的最后一部德国影片,表现主义佳作。1.特效技术华丽奇崛,将微缩模型(片头魔鬼张开黑袍睥睨全城一手遮天的场景与构图极为震撼)、叠印、遮片与多重曝光等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2.光与影的盛宴:浮士德招魔后所遇见者的双眼、教堂圣光(想及[日出])、雪地埋婴(摇篮幻象的遮片合成)等场景令人难忘。3.Emil Jannings的演技十分出彩,塑造出一个既狡猾邪恶又搞怪可爱的梅菲斯特形象。4.喜剧性段落的穿插(魔鬼与女仆的相互调戏),舒缓情绪并延宕剧情。5.美中不足的是将《浮士德》改编得十分肤浅,不过为了电影化也可以理解。(8.0/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开篇的神魔对峙可能是我至今看到最生猛的默片特效,随后茂瑙继续完美利用他魔术般的表现主义光影,制造压抑的气氛,管弦乐版本可能也是最适合于本片的辅助,整个结尾部分简直就是为之后的《日出》作预演,感情极为丰富,同时又是一出对女性的悲悯和歌颂。

44分钟前
  • TWY
  • 推荐

巨作改编得非常通俗了。梅菲斯特刚出现是是个下等人的打扮,却又有特别的礼数,后来还相当逗笑。我走了一点神在想,能成功召唤魔鬼,其实已经承认了上帝一定存在吧,所以最后落结在爱的救赎上。不过人类把魔鬼当成仆人,还是很傲慢哪。镇子上狂欢时候的节目很精彩。魔鬼的瘟疫和火焰都很震慑。女主角后段更好

47分钟前
  • aga四不象
  • 推荐

我看的是两个小时版本,配乐非常好,应该是“原配”。和原著比,电影几乎只是撷取了关于爱的片段,抽掉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所以,本片的价值尤在光影气氛的高超渲染,摄影棚里也制造出了宏大叙事,从茂瑙其他的电影如更早的《诺斯费拉图》里也能看出同样氛围的瘟疫及狂欢,相似造型的魔鬼等。

5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魔鬼作为一支邪恶的催化剂,将人性的崇高推向深渊,挖掘内心深处阴暗面。其用金钱女人青春等手段诱惑浮士德,并使其逐渐堕落。因其再次年轻产生的爱情,而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并扼杀少女的一生前途,愚民们却不断摒弃她,士兵们惩罚她,他们却用一个永恒的字得到救赎:爱。战胜了魔鬼,登上天国。导演运用明暗的光线分布,古典的房屋,怪异的场景,精美的文字的来形成一幅幅诡异,魔幻,压抑,诗意的构图,整体格调沉闷,配乐渲染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深层次的复杂内心。

53分钟前
  • Wand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