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

记录片英国2015

主演:艾米·怀恩豪斯,茅斯·达夫,马克·容森,托尼·本内特,皮特·多赫提,拉塞尔·布兰德,娜塔莉·科尔,弗农·凯伊,艾丽西亚·凯斯,杰·雷诺,大卫·莱特曼,格拉汉姆·诺顿,苏菲·拉沃斯,乔纳森·罗斯,杰斯

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艾米 剧照 NO.1艾米 剧照 NO.2艾米 剧照 NO.3艾米 剧照 NO.4艾米 剧照 NO.5艾米 剧照 NO.6艾米 剧照 NO.13艾米 剧照 NO.14艾米 剧照 NO.15艾米 剧照 NO.16艾米 剧照 NO.17艾米 剧照 NO.18艾米 剧照 NO.19艾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08

详细剧情

  曾获得7座格莱美奖杯的艾米·怀恩豪斯,于2011年7月23日,因饮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岁。此纪录片公开了一些艾米生前的私人影像,并且希望从艾米本人的角度来揭开这场悲剧的背后真相。制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这样一部拥有当代性的影片,能够抓住时代精神,以其 他电影无法达到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  艾米·怀恩豪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除了慵懒沙哑的嗓音,她总是顶着高耸蓬乱的蜂巢头,化着极致夸张的烟熏妆,穿着凌乱暴露的衣衫,让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她吸引。她的歌曲仿佛来自深不可测的心底,有一种蛊惑的魔力。然而可悲的是,艾米却成为了自己的成功、媒体、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囚徒。这个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赞赏她的才华,在另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在伤害和消费着她。

 长篇影评

 1 ) 她人生最风光的一刻,也是她最落寞的时候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些人要到去世,才开始变得熟悉。比如张国荣,比如梅艳芳,比如大卫·鲍伊……比如父亲。 艾米·怀恩豪斯去世前,如果你不听爵士乐,也许她只是你记忆中一个得过格莱美奖的英国传奇女歌手,喜欢高耸夸张的发型,喜欢化浓烈的烟熏妆,眼角斜飞,被外界称为“毒后”。 她去世时,最让人惊讶的是她的年轻。才27岁,对于很多大器晚成的明星,可能还没有机会登台,她却已经谢幕了。 她2011年去世后,年底,英国便出了一部纪录片。然而这部电影资料贫乏,角度单一,口碑并不好。 2015年的纪录片《艾米》,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对艾米·怀恩豪斯的亲友进行了100多次采访,1997年他就凭借24分钟的短片《盗羊贼》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电影基金会二等奖。《艾米》最早也在戛纳电影节亮相,最终获奖无数,几乎拿遍了那一年的纪录片大奖,包括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以及在前两天被点名批评的豆瓣,也获得了第2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2015)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艾米》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努力还原了艾米·怀恩豪斯短暂又跌宕的一生,她的音乐与毒品,她的才华与陋习,她的闪光与黑洞,她身边的那些爱她也附着在她身上吸血的人们,那些给予她灵感的爱与毒,同样也将她一点一点置于死地…… 而《艾米》所做的只是尽量记录,尽量还原,尽量丰富,但不做评判,不进行臧否。 据说《艾米》受到了怀恩豪斯家族公开的不满。一部关于亡者的纪录片并没有讨好到被记录者的家人,这其实是另一种肯定。 艾米·怀恩豪斯短短27年的人生拥有了很多人终期一生追求的才华、财富、名望、爱情……却也是这些所谓的成功一点一点将她摧毁。 艾米的歌迷都怪罪将她引上吸毒之路的丈夫布莱克,然而他们却是这世界上最相近的两个灵魂,都脆弱,黑暗,有自毁倾向,相互吸引。 在她荒凉的童年,父母离异,因为暴饮暴食肥胖而自卑,唯一肯定她才华的奶奶后来也去世了。他也许是她成年后唯一情感上的肯定和依赖。当别人都说她不应该怎样怎样,只有他会问她想不想怎样? 布莱克一度将艾米抛弃回到女友身边,这却给了艾米写歌的灵感,那张让她获得格莱美奖的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同名主题歌中艾米写道:“你回到她身边,我回到黑暗”。 后来两人又复合,纪录片中有很多他们那段时间的影像,两个人真的是如胶似漆,像一对接吻鱼,时刻亲吻,时刻黏在一起。 没有办法,她就是爱他,就是离不开他。哪怕他和她在一起时仍和另一个女孩交往,带她走上吸毒之路,后来又抛弃她,在她成名之后再回来找她……他就是她的毒,给了她最大的伤害,也给了她最深切的欢愉。 《Back To Black》中另一首歌《Rehab》就写的戒毒,艾米写说:“如果我老爸认为我没差,他们硬要我戒了它(毒品),我绝对不会去!去!去!” 爱情带着艾米往深渊里沉沦,亲情也是。当艾米染上毒瘾,别人希望她去戒毒中心治疗,她的爸爸却表示女儿挺好的,根本不需要戒毒……因为此时的艾米已经成名,父亲希望她不要因为戒毒而错失演出机会。 电影中有一幕是当艾米被盛名和毒品折磨得精疲力尽,逃去一个小岛,结果父亲也来了,还带来一支摄影队,拍摄以他为主角的真人秀。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艾米那时才二十出头,却已经觉得人生被耗掉一大半了,已然苍凉。 在小岛上,有歌迷来找艾米合影,之后,艾米的父亲还要对她的举动提出批评。以一个公众人物的要求来要求她。却丝毫不关心女儿为何会有这些异于常人的举止言行,为何女儿会骨瘦如柴,丝毫不关心此时女儿的身心已经完全破碎。 少年时,艾米曾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一个减肥的好办法,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然后再全部吐出来。”那时她患上暴食症,家人却全不放在心上。 到她生命的最后两年,她骨瘦如柴,毒品和酒精夺去了她的健康,她又患上厌食症。 不管是布莱克,还是后来与布莱克离婚后艾米短暂交往的男友,都是帅哥。看得出,本身并不美的艾米,才华再被肯定,依旧对外貌有着深深的执迷。 然而在她生命的最后,陪伴她最多,乃至她去世后最先发现她尸体的,是她其貌不扬的保镖。 艾米去世后,纪录片中有一个长镜头追随她保镖的身影,脸上有焦灼也有哀伤。或者,最后最关心她的却是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艾米的人生是一场事故,是一场战争,是从一个极端跑向另一个极端的无所适从,是一次怎样都无法讨好的跑偏,也是一个巨大的冷笑话。 《艾米》中最哀伤的一幕是艾米获得格莱美时。 那是她人生最得意的时刻。然而她当时因为吸毒被美国拒绝入境并不能去到现场见证自己的荣耀,最爱的人也不在自己身边(布莱克当时正入狱)。 当人们为她狂欢,她当然也是高兴的。 只是后来艾米将闺密拉去角落,对她说:“没有毒品,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也是她最落寞的时刻。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2 ) 旧文 | 27Club是传奇,但白发苍苍更是

2017-10-02

第一个版本

0

熬夜毁一天,再熬我是狗好吧。

压力很大,或者说,觉得自己很没用。

很多事情不敢开始,因为害怕做不到想做到的样子。

清理一千三百首的曲库如此,做酒如此,写这篇文章如此。

难得的一段没有机械重复的学习工作的空闲时间里,面对这些倾注心血的东西,却开始感觉到了疲惫和畏惧。

不过时间不是用来浪费的。

所以搞杯喝的给自己打打气,硬着头皮上。

1

今天要写的还是Amy Winehouse,之前熬夜就是突然看到了她的那部纪录片。

冷静、沉默、克制,因为纯粹真实就能给人情绪。

她不是网上搜索出的第一印象那样,就是个酗酒吸毒年纪轻轻把自己玩死的明星,歌曲声音磁性点外貌美得复古独特点只不过是附加品而已。

在她逝世后这么久,我们都还像当年那群名叫狗仔和脱口秀主持人的刽子手一样,满足着自己变态的猎奇心,挥舞刀子捅着一个不加掩饰鲜活脆弱的心脏,看滚烫到腐蚀自己尸冷皮肤的血液飞溅一脸来消解茶余饭后的无聊。

对,就TM只是无聊而已。

她是我认为的最纯粹的歌手之一。她说当时能听到的歌都假得令人作呕,所以她要尝试自己写歌,写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所以她只有两张专辑,毕竟每一次演唱都是拿起手术刀血淋林地剖开自己、迎着苦痛剖析自己,哪有别人给歌就录那么容易。

她写的都是些什么?写前男友的懦弱,写失去劈腿的男友,写戒毒,写老子就不是个你们以为的正经好人。

就像是很多歌手一煽情恨不得你陪她一起流眼泪,但Amy不是这样,你看着她在那里在聚光灯下流泪,她在自我解剖,她深陷绝望,但你能感觉到她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拥抱,她并不绝望,所以,每每这时,你只能尊重只能尊敬。 ——豆瓣 “毒牙小僵尸”

真实的歌手,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

在电视采访里气愤又有点小委屈地说“老子恨死往歌里加弦乐的混音师了,他根本没考虑老子的感受”。

“对我来说,‘成功’就是和有趣的人一起工作,不用管乱七八糟的鬼事,想录歌就录歌。”

这些话说得就像个傻大姐一样。

但过惯了虚伪的和气,人们看见真实,就像看见怪物一样。

她不想出名,不想被公众监控和指点她的言行,她不想遮掩伪装成赚钱而已的乖人偶。

她是一个会喝酒会抽烟会纹身的普通女孩而已,喜欢唱歌,喜欢在朋友面前露出一嘴大牙傻笑的一个傻女孩。

即使她无助地依赖儿时出轨的父亲却阻止她戒毒,还私自带摄影团队公然暴露她戒毒静养的度假,

即使她同情和迷恋的男友抛弃她之后带她染上毒瘾,两次把她的心扎成了泥,

即使她沉沦,颓败,吸毒过量送进医院,和男友浑身针孔一鞋血迹地出现在街头。

但这就是她真实的样子而已。

在一个人最脆弱最糟糕的时候,一群名叫脱口秀主持人和狗仔的人渣,用言论自由光环下的无耻调侃和闪不尽的闪光灯火上浇油,借刀杀人。

绝望的她甚至说,“如果不要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

身体极差地她昏睡中被公司拖上飞机。她喝醉酒,在台上四处寻求乐手的支持,在台下一片“不唱歌就退钱”的讨伐嘘声中,像个哭干眼泪后疲惫畏惧但坚定的小孩一样,慵懒地坐在音响上背对观众。

拿着毁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赌注取消所有巡演之后,她蹦蹦跳跳地登机,开心地只想着可以参加好朋友的婚礼了。

只是这个单纯得通透的灵魂,脆弱衰老得拿刀捅在层叠疤痕上满满流不出血得心脏,还是没等到婚礼到来的那天。

Everyonesayslifeisshort,butwenevertreatitseriouslyenough. Yousee, Lifeteachesyouhowtoliveit,ifyoulivelongenough. ——Tony Bennett

题外话,

我不喜欢跟弹幕一起无脑喷她父亲她经纪公司贪财和她男友是个渣男之类的。

她男友带她吸毒,算是她全无自我地爱这个男人的后果而已。

说实话,心疼,但这是她的选择,我也尊敬她的选择。

但出狱后的男人,谈起那个在他要割腕自杀的时候砸烂酒瓶割破自己手腕说“接下来你做什么我就跟着你做”的女人,是这么说的。

“I am a handsome fucking guy, I ain't on heroin. I'm going to the gym a lot, I dress well. So what the fuck am I doing wasting my time with her?

2

我曾经有个信条。

livefast, dieyoung, be wild, and have fun. ——曾经瘦过的肥雷女士

你们应该知道我不忌讳死。

我也曾经无数次地想过,

像我这种我都懒得费心概括的不学无术的酒鬼,要是在最年轻放浪的时候,抱着一颗熏成灰黑但还能泵血的心脏,体面或狼狈得自由地没有睁开眼的机会,

真是心向往之的终极浪漫的事情。

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

虽然这一切依然终极浪漫,

但是我不可能想死了。

Amy是不想加入27 Club的。

“I dont wanna die.”

很多年纪轻轻的年轻人在这个年纪,都以为放浪熬夜蹦迪鬼混酒烟黄赌毒,搞颗绝望黑洞的眼神,再来个浪漫点的死法,就算人生全体验无憾大圆满了。

我就不说我了,至少黄赌毒我是不搞的。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生而已。

除了年轻时候的你自以为是全世界的愤怒绝望麻醉自我伤害

你还有

梦想的实现和破灭,

毕业和亲友逝去的聚散离合,

有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纠结,

有钱权的蔑视和攀逐,

有终生伴侣的纠缠,

有陪伴另一个小生命的成长,

有看着他在我们这个年纪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愤怒绝望麻醉自残,

有看着他变得苍老温润沉默但坚定地长满胡渣,

有和当年挣扎放浪在酒馆里跳探戈的老婆子抱保温壶一起晒太阳,

有搭木筏带安眠药看着海上的晚霞安静离开。

人生还有很多折磨和夹杂其中的酸甜迷醉。

这个年纪的,即使它再热烈刺激,痛苦钻心剜骨得浪漫,

但这只人生很小的一部分。

心皮布满铁锈,一碰就撒一地,疤痕重叠,

但心不死。

鲜活粉红,刀刀迸血,

但总是顽强地愈合,留疤。

至死方休。

有人说过,疤痕是最酷的纹身。

比起把生命燃尽在酒精和毒品里的一团明火,

像一根烟一样,

花上一辈子烧成烟灰,

苦呛中的回甘,

才更是苦行和灼烧的终极浪漫。

 3 ) 名扬一世还是平淡一生,她根本没想选择

2015年最后一部电影,是纪录片《AMY》,毫不夸张的说,120分钟的电影,我每分钟都很难过。

片中,Amy的经纪人在回忆Amy第一次出事时说,“我觉得就是那会儿,我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我不是说那一定会有用,一般情况下你得去两三次,但她那时还不是明星,没有被狗仔成天追着,我们就可以让《Back to Black》滚一边去,《Back to Black》这首歌可能就永远不会出现,但那样她就能有一个机会,让专业人士来帮她好起来,而不是等到后来全世界都想利用她的时候。”

可是,如果没有那在地狱中挣扎的生不如死,没有那痛彻心扉宁可自我毁灭的感情经历,没有放任自己一点一点腐烂在身后的黑洞里,Amy不可能在录音室两三个小时就创造出这首歌。《Back to Black》的成功,也远远超乎了她自己的想象,在格莱美宣布得奖时,她那瞬间的眼神里都是不可思议的震惊。凭借《Back to Black》, Amy成为了那届格莱美最大的赢家,获得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歌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和最佳流行演唱专辑五个奖项,也成为第一个获得五项格莱美奖的英国歌手,难怪她最后在感谢了所有人之后说,It’s for London.

Amy的作品,都是关于她的生活,她也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的感情都倾倒在作品上,在很多人看来,难免像是她将所有的伤口扒开给大家看。她在决定自己写歌的时候说:“我觉得在我童年的时候,那些流行榜上的音乐,那个时候发行的所谓的歌曲,我觉得这不是音乐,全都是水货和垃圾,别人帮你把歌都写好了,你只需要开口唱就可以,现在有些音乐也是这样的。我开始创作歌曲,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看看我能不能写出来……我觉得那时候没有听到真正能表达我自己或是我的感受的音乐,所以我才开始写歌,写我自己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生活经历。”

用痛苦的经历写出的歌,在演唱的时候也在一遍遍的撕扯着她,导致她在被父亲逼上巡演的舞台上时,仍旧拒绝演唱这首歌。乐队持续的演奏背景乐,台下的观众从欢呼到嘘声,她在台上跌跌撞撞的徘徊,手足无措,背影单薄而无助。

这首歌一点一点的耗尽她所有的气息,她用生命写出了这首歌,但是现在,十首一百首的Back to Black也换不回Amy Winehouse。

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我一直困惑的问题,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宁可被牵引着陨落在艺术的绚烂烟花中,还是安稳的将自己的生命耗尽最后一刻,却要一生饱受平庸和名利之困扰?

去年被很多人誉为整年最好的电影的《爆裂故事》,阐述的就是一个极致的概念:be the greatest, or nothing. 男主在饭桌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那一声:“我宁愿吸毒嗑药三十岁就死去,成为所有人饭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肝脑肠肥的活到九十岁而默默无闻。”这暴力的奋斗故事直接将鲜血泼进了好莱坞的鸡汤式励志,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只有极致的痛苦才能换成极致的成功,想要伟大,拿命来换。

也许通向伟大的路途中,本就没有什么鲜花怒马烈焰繁花,只有一片萧杀的战场,一不留神就被抛弃。

曾经和一位资深荣迷讨论,也许我当初有些偏执,我觉得哥哥是爱着那个舞台上的荣光,享受着台下的欢呼声和万千宠爱的感觉,也执着的将自己毫无保留的送进了艺术这个大漩涡中。可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他没有回来,能否在加拿大平淡的度过一生?没了后面的奋不顾身的付出所得到的辉煌,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张国荣还是不是张国荣?我不停的问她,到底答案是什么,她突然就流下了眼泪,“可是他从来没有用生命来验证一件事情。”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剧《不死法医》里,Henry认识的那位女雕塑家,发现了自己只有在不停吸毒中才能不断的完成作品,她选择了赌上所有的体力加灵感,无限的透支着生命的潜能,最后完美的雕塑完成,她也躺在雕塑边再也没有醒来。的确,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不得不问自己,我们愿意为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付出多少?我们愿意冒多大的风险,去牺牲,去忍耐?我们愿不愿意赌上所有,包括这条命?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天才的搅动该有多么的味同嚼蜡,相当一部分的天才的故事,都有用短暂一生在一整个历史长河中炸出烟花的壮举,甚至可以说,没有了这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调味品,故事都会乏味许多,也少了世人的惋惜之情。

但是问题是,到底他们想不想做这个选择题?

没人否认Amy有天赋,这天赋如此耀眼,将她过早的送上了别人所渴求而不得的地位,然而这些天赋,又成为了她一生的梦魇。在片中最后,她的朋友回忆Amy对他说的话,“如果不要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这其中的无力,完全超过了我可以的想象。她总是和别人强调,“I am not a singer, I am a jazz singer.”我只能理解为,她并不想做这big star,她在闪光灯下麻木,在所有人的注视里感到恐惧,她只是想做一个安静唱歌的人,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走在街道的阳光下,有音乐,有爱情,可惜这时代,终究是给不了她这些。

 4 ) 世上有几个人能那样义无反顾?

(影评里插入了些Amy歌曲的歌词。建议喜欢Amy歌的朋友听着歌曲读完此文。)

今天看完《Amy》。虽然早知道她的毒品问题,以及她和Blake的感情纠葛,却也是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她对爱和音乐是那么的义无反顾。

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创作音乐的初衷完全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觉得当代社会没有好的爵士音乐想写写自己喜欢的音乐,有人在即使功成名就拿到多项格莱美奖后也能因为没灵感可以懒得创作休息好几年,可以率真的在舞台上一边嗑药一边唱爵士乐,可以因为心情不爽直接站在舞台上拒绝表演……

也有这样一个人每次都在爱情上如此疯狂如此义无反顾,也正因为如此,她的歌词经过她沙哑的歌喉后每一句都饱含情感,让人触动:

她对第一个男友说
You should be stronger than me
You've been here for 7 year longer than me
...
I've forgotten all of young love's joy.
Feel like a lady and you are my lady boy
(参照《Stronger Than Me》)

她对Blake的爱让她自我怀疑,不知所措
For you I was the flame
Love is a losing game
...
One I wished, I never played
Oh, what a mess we made
And now the final frame
Love is a losing game...
(《Love Is A Losing Game》)

自我怀疑的同时,又表现出像《东邪西毒》里描述的那种倔强: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式就是拒绝别人
I cheated myself,
Like I knew I would,
I told you I was trouble,
You know that I'm no good...
(《You Know That I'm Not Good》)

她的痴狂极端到几近自我毁灭……当她知道Blake不只爱她原来还和前女友有瓜葛时,她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完全瘫痪,整天活在酒精和毒品里。可也是这段感情让她开始了第二段创造高峰
He left no time to regret
Kept his dick wet
With his same old safe bet
Me and my head high
And my tears dry
Get on without my guy
...
We only said goodbye with words
I died a hundred times
You go back to her
And I go back to...
I go back to us
I love you much
It's not enough
You love blow and I love puff
...
You go back to her
And I go back to...
Black, black, black, black, black, black, black...
(《Back to Black》)

虽然知道艺术家的职业本身就要求他们放大自己的情绪并且极端的去表达。可我还是深深的被Amy感动。因为她太真实,她没有名利铜臭味,她其实很单纯。她其实只是需要能够头依偎在父亲的腿上被抚摸着头发,她其实只是需要有个男友用坚强臂膀抱住她让她有安全感。她是个从小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她用酒精和毒品麻痹自己,压制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是这些放纵的背后,是一颗单纯、内向、渴求爱的灵魂。

Amy,一路走好。


P.S.:之所以写这篇观影感,也是因为有感而发,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Amy那样真实和义无反顾。还记起几年前那个夏天我在伦敦认识的19岁西班牙男孩。那时候我俩都觉得Amy的《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Bridget Jones配乐版,//www.youtube.com/watch?v=GuanbnnzXQ4) 是此生最爱的歌。我们在Amy的歌下亲吻,抽着weeds做着爱。那时年纪还小,当他问我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时,我不经意的说当然。然后他真的义无反顾的爱了。后来我离开伦敦时,注销了在伦敦的MSN,摒弃了那个疯狂假日里的一切。他很坚强,即使有我的Facebook也从来不联系我,可是我知道他很伤心失望。这件事情我一直内疚,而且以后不想再说不负责任的假话了。而这首歌如此真切,百感交集,现在还是我此生最爱。

 5 ) Amy:I'm a jazz singer

第二次看AMY Winehouse的纪录片了,每次都会从back to black开始泪目。看的时候总会联想到三毛,布兰妮和Gaga,她们比她幸运的是荷西是真心爱着三毛实意与她厮守,布兰妮有孩子陪伴,gaga也是走出了黑暗的时期。酒精毒品贪食症渣男狗仔媒体工作,真真切切的摧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Amy,她只是个jazz singer,RIP 。

 6 ) 想要消失的人

两年后重看。对Amy短暂一生的悲剧性,没有了之前那么多愤慨、伤感。

Amy有天才的自觉,15岁朋友生日,她已经可以用日后的标志性唱腔为朋友唱生日歌。片中没有交代,她何时学会吉他,何时开始作曲写歌。但从她写歌词时的幼圆字体,以及18岁就不再上学,应该启蒙很早。

她有天才标志性的早熟。不幸的童年催化了她的敏锐感受力,13岁就开始吃抗抑郁药,15岁开始暴食催吐减肥,她的精神痛苦漫长持久,所以成名后的消耗更显得剧烈迅疾。

纪录片的时间脉络上,可以看到Amy从无名到盛名期间,完整的外形变化。之前是早熟少女的肉感、羞怯、青春痘。出道后开始找到自己的妆容——高耸的假发髻、粗重上翘的眼线、紧身短礼服裙。一点点变成磨骨人。肉体损耗可能源于15岁以前就开始的饮食紊乱,和整体上少有节制的吸毒、酗酒史。精神损耗则来自反复无常的绝望恋爱,创作状态的持续低谷,舆论伤害,狗仔无死角跟拍,和父亲无可修补的关系。

获得了根本无从想象的声名后,她从创作者成为偶像,饱受狗仔骚扰,生活与真实绝缘。在她身边,从头至尾没有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陪伴的关系存在。更遗憾的是,没有过来人的真诚指导、劝告。

围绕在她身边的,主要是因为她的商业价值而存在的人——唱片公司、经纪人、制作人等,还有合作的艺术家,他们都是自顾不暇的过客,只给她带来创作上的影响、经济收入的影响,鲜有精神上的慰藉理解。爱与理解,他们不想给。她的女朋友们,则离她的世界太遥远,只能给一些高中女友般的琐碎艳羡,口头上的关心。即使一起成长,离她的内心也有不可逾越的距离。爱与理解,不是她们不想给,而是给不了。

还有糟糕的、互相掠夺的爱情。Blake在天赋才华方面远不及她,可能同样的痛苦让他们共情。爱虽然难问原因,却可以致命。尤其是对方因爱之名拉着你沉堕。最后连Amy自己都承认,和Blake在一起,感觉要被他吞噬。即使如此,她仍然无法逃开。第一次失恋,她写了back to black和一整张专辑,一举把自己送上超级偶像的神坛。分分合合反复受伤消耗,最后离婚,再次自我放逐,毁灭自己。在每个人都看出来这是一段多么错误的感情时,仍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Amy,父母、朋友、工作伙伴,全都没有。

与父亲的关系,或许早就为Amy的命运,铺上黑暗底色。这个毫无责任感,几乎缺席她整个童年,自她八岁就和母亲离婚的男人,在她成名后,突然深度参与了她的生活。但悲剧的是,他就是最势力自私的那类人。哪怕面对女儿,也从来没表现过纯粹的爱(至少在影片里没有)。在朋友们第一次开车送Amy去戒毒所的中途,迎合她调头回家。不断在她精神崩溃期,催促她接商演。错过数次可以劝解女儿去戒毒的时机。从未给过她感情上的建议。在Amy名声坠落,长久在国外度假时,借着探望名义,带去一个真人秀摄制团队,给被狗仔困扰至深的Amy迎头一击。真人秀镜头里的Amy哀戚的说,如果你要钱爸爸,那你告诉我,我会给你钱,但你为什么这样伤害我。这是他们父女关系的所有缩影。

或许Amy在爱上感受到的痛苦消耗,早就在陈词滥调的原生家庭阴影里,埋下引线。让她即使深知爱在给她带来巨大的伤害,也没有办法逃离。

还有无可避免的偶像与大众媒体的冲突。如何与外界的声音共处,Amy从来没有找到方法。成名之初,她就在采访中真诚回应,从没想过自己会这么有名,更喜欢的依然是在酒吧舞台对着很少的人唱歌。商业世界的无情,对天真不问世事的人格外残忍。所以她才会在爆红、陷入吸毒丑闻、受伤创作、名气更盛的几轮循环之后,彻底厌倦。她的现实生活,已经是一种纯粹围绕其商业价值进行,并且不断被符号化的虚假生活。除了吸毒带来的短暂彻底的逃离,根本无路可走。所以,她才会在横扫格莱美后,对女朋友说,这一刻没有毒品真是太无聊了。所以,她才会说,如果让我失去所有的才华,换来毫无负担在街头游荡,我愿意。

Amy加入了27岁俱乐部。她生命中的问题,即使问出来也是无解的。我们连自己的一生都过得艰难,哪里有资格来指摘一个天才应该如何自我保全。说到底,才华这件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或许穷尽一生都无可能体验。

Amy 合作过的偶像和前辈Tony Bennett在片尾说,他想告诉还没认识到生活是怎样的Amy,慢慢来,你太重要了。

可惜就像那位爱过Amy的说唱歌手说的,他目睹Amy拿着锡纸在自己面前摁下打火机,用惋惜的口气说,This is someone who is trying to disappear. 是的,Amy是一个想要消失的天才。一个运气不够好的天才。

 短评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5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6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7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8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11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16分钟前
  • 夏晓光Pe
  • 推荐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1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25分钟前
  • 七宝
  • 还行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29分钟前
  • 胖胖
  • 力荐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35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3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41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

46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5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60分钟前
  • tat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