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

喜剧片法国1970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克洛德·雅德  Hiroko Berghauer  芭芭拉勒琪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播放地址

 剧照

婚姻生活 剧照 NO.1婚姻生活 剧照 NO.2婚姻生活 剧照 NO.3婚姻生活 剧照 NO.4婚姻生活 剧照 NO.5婚姻生活 剧照 NO.6婚姻生活 剧照 NO.13婚姻生活 剧照 NO.14婚姻生活 剧照 NO.15婚姻生活 剧照 NO.16婚姻生活 剧照 NO.17婚姻生活 剧照 NO.18婚姻生活 剧照 NO.19婚姻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6

详细剧情

  本片是特吕弗著名的“安托万系列”的第四部。  25岁的安东尼(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与克里斯汀(克劳迪·贾德 Claude Jade 饰)结了婚,并在自家楼下开了一家深得左邻右舍喜欢的小花店,日子虽然平常,却也充满 小忧伤与小甜蜜。阴差阳错,他在水利公司谋得一份差事,工作中结识冷艳的日本女子Kyoko(Hiroko Berghauer)后,他被对方身上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两人坠入爱河,不久他与克里斯汀分居。但与东方美人一起生活时,巨大文化差异令他日益思念克里斯汀。

 长篇影评

 1 ) 婚姻、女权、责任和爱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完伯格曼导演的《婚姻生活》,我在想”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让男女主角经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从丈夫得不到理解,到性生活不和谐,到婚外情,到婚外情也厌倦,到回不去的婚姻到离婚,到终于对彼此坦诚。

电影拍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典,惨败的婚姻主题当谈和导演一生有着四次婚姻密不可分。而如果仅仅把这部剧看成是对婚姻生活的写真,未免太低估了伯格曼。

我看的是电视剧版,一共295分钟,分成六集,前两集描述了他们看似平淡幸福的婚姻,却为其后面的出轨买下种种伏笔。三四集是男主乔安坦白自己出轨,要和他的情人私奔,而女主玛丽安从难过挣扎挽留到重新找到自我。五六集中乔安的生活败落,而玛丽安却变得格外自信,并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又开始约会,彼此坦诚。

电影中,一条主线是婚姻生活的独白,那里有厌倦,有谎言,有隐忍。

另一条线是一个女性的觉醒,从对丈夫的唯命是从,到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日子,寻找自我,重塑自我,并看清生活。


电影的第一幕,女主玛丽安的记者同学来采访他们。玛丽安是一名主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师,每天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处理离婚案件,男主乔安心理技术学会的副教授,他们生有两个女儿,结婚十余年看上去一直很幸福。

在记者让其自我介绍的时候,丈夫乔安夸夸其谈,自信满满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现状,优点。而轮到玛丽安的时候,拘谨地不知说什么

想起古代时中国的女子大多数是没有名字的。由于古代妇女很少参与社会事务,甚少与公众交往,所以古代妇女没有太多的需要具备名字,就算到了公堂之上,也只是被称为“李氏、关氏、马大姐、孙二娘和黄婆”而已。

某一天晚上玛丽安和乔安说自己怀孕了,而且是意外怀孕,她寻求丈夫乔安的意见,但乔安让她自己决定,说“我无所谓。”两个人谁都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乔安其实是不想要这个孩子的,但玛丽安一直想留住,于是他拍拍玛丽安的独自,然后两个人继续看各自的书。

玛丽安突然哭了起来,乔安说道其实他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两个人的争吵和讨论后他们决定把这个孩子打掉了。

玛丽安在病房中,乔安来看望她。他们讨论生活的琐事,讨论即将要去的避暑山庄,却对孩子的事情避而不谈。在后面的戏中,可以看到回避痛苦是两个人经常应对问题的方式。而避而不谈的事情不代表内心不知,不疑虑,不困惑,不难受。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把被子盖过头顶,哭了起来。

第一幕在玛丽安的哭声中结束,这哭声却在我心里久久不能褪去。

它是一个女人的隐忍?还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玛丽安向乔安坦白自己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如果流产掉仿佛是亲手杀人一样,而乔安则冷漠地回复,让其想想给前两个孩子患尿布,无法安眠的场景。随即他们又讨论起如果要孩子如何向两个女儿交代等问题。最后玛丽安说:

我想问题不在孩子们身上,而在你和我。


有一天玛丽安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女人,女人说是来离婚的。经玛丽安询问,这位妇女已经结婚二十多年,物质生物不错,自己和丈夫都并没有婚外情,但她却执意要离婚。玛丽安很好奇问她,为什么想要离婚?

因为我的婚姻中没有爱情。

随后这位老妇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独白,我很喜欢她的对麻木生活的比喻,“就好像,我的手摸着桌子,我能知道我在抚摸它,但我却感受不到它。”

这位老妇人对婚姻生活的描述让玛丽安恐慌,她仿佛从描述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但下班后,依旧去了和乔安的约会。在约会中,玛丽安拿出一些旅游推荐广告,想商议和乔安的旅行,但乔安拒绝了它,声称“我不喜欢盯着烈日去周游世界,特别是当我可以去钓鱼时。“玛丽安则一脸微笑,一边说“那样的话,就一切照常吧。”一边收起了自己手中的画报。

乔安感到了这种不快,聊到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玛丽安坦白他对乔安的爱,“我很爱你,我很怕失去你。”

这种带着恐惧和不安的爱,让玛丽安选择隐忍,我想她并不爱乔安,只是恐惧支配着她,因为恐惧,她选择继续维持现状的婚姻。

看到这再次钦佩伯格曼,能把剧本的台词变成一部佳作。电影中两人说的每句话,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你就是我的唯一。”这些“爱”的宣言很多人都不陌生,而更多时候,相比于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否开心,有幸福感比起来,更多女人想知道的是“他到底爱不爱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公众号Knowyourself 有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当时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能感受到一样的自己的变化是,我已经不会在把关系中的事,像查字典,对照大众那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去查找意义。 我曾经会那样做,但那样做从来没有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任何好处。当我不那样做的时候,其实我对我们之间的模式、状态都是舒服的,而我一旦那样做,我就开始焦虑,试图为无法匹配的东西寻求解释和意义。 我开始从我们自己出发,接受关系中发生的事情。我不会给这种关系命名,接受它自然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这种我所感受到的羁绊就会自然消失,那也没什么。那必然也是那时我所需要的。”

任何关系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婚姻关系。而人常常想去寻求某种确定感,尤其在婚姻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更让人害怕被动摇,被改变。

而就像玛丽安一样,人们常把恐惧的内心包裹上爱的外衣。


日子还在继续,意外却在不经意间来临。在玛丽安和孩子在避暑山庄度假的一天晚上,乔安突然开车过来,说他爱上了别人,也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要离家出走。但乔安也坦白了其内心的内疚:

听完乔安的坦白,玛丽安却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她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是不知所措的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又把决定权抛给了乔安。

乔安要和他的情人离开8个月左右,选择在今晚告诉玛丽安也只是想尽快收拾东西而已。

玛丽安说:“我们睡吧,你明天很早就要走了吧。”在睡觉前,乔安说道他为何想要逃离这样的

这种生活并不陌生,每一天充斥着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仿佛就是玛丽安一直以来的生活。在后面乔安走后,玛丽安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她开始学习表达,开始写日记。这一段近乎女性内心觉醒剖析的独白:

她在日记中写道:“从我会记事起,我便是如此顺从、得体、近乎谦卑。妈妈对我和姐妹们的教导都旨在教我们成为温顺的人。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我拼死为了取悦他人。我从不思索自己所好,却总是思索别人想我有什么喜好。我知道这其实不过只是懦弱,更甚者,这一切根植于我对自己的漠视。

现如今,我才有一种想要寻找我所过的生活的动力。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小幸福里,我们对一切事默然,这是一种潜藏的残忍和冷酷,每每回想,我总是越感惊心。修饰我们稳定的关系,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便是你人性的逐步腐蚀。转瞬一念间,我将看到我将变成的人。早知如此,我决不甘自己让别人替我安排一生。

我还思索着,我是否已经迷失自我,孤独无助,是否深于我内心快乐的根源已经枯死,或是那根源仍潜藏着,随时能苏醒重生。我思索着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妻子和女人,若我能不受束缚,任性如初,乔安与我还是否会结合。我们都不曾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曾创造值得我们去过的理想生活。”

这段日记是玛丽安醒来的标志,她开始思索自我,思考自己的喜好,思考自己像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按照道德礼仪规范的样子来塑造自己。如果某一种责任是抹杀甚至不去考虑个体喜好而对其约束,那结果多半是让事情更遭。

也许某一段时间内事情运转的很好,像玛丽安和乔安10年的婚姻生活,但如果在其中不倾注自己的感情,不敞开自己,而仅仅按照某种世俗上已经约定俗称的模范家庭的样子去生活,也许可以走完一生,但也许某一个人突然在中途中的某一天醒来,像厌倦到处都是应该的乔安,像开始反思自己的玛丽安。


而这段婚姻的结束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总是要反反复复让人心生纠结几次。玛丽安虽然已经开始觉醒,但其内心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

有一天晚上乔安回来吃饭,他们聊起天,最后乔安决定在这过夜,在聊天中,玛丽安再一次哭诉,她依旧希望乔安可以回到她身边来。

这样反复的过程更真实,没有什么事情是按照直线发生的,我们心中的情绪总是要反复几次才能消停,困惑也总是在几次觉得自己明白后才清晰。

玛丽安也是。

并没有再续前缘。半夜,乔安起身离开了。

几年过去,玛丽安越来越享受自己的生活,乔安离家后,她重新搭理了房间,之前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书房是乔安的,里面都是他的书和物品,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清理了书房,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进行装修。

她开始约会。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时候,她很讨厌性,因为生完孩子之后她常常不能让乔安满足,她一直试图回避这件事,而在新的约会对象中,她开始享受身体的愉悦感,性生活也开始变得和谐。

他们开始着手离婚的事情。签署离婚协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乔安的办公室,他们开始回忆过往的种种,玛丽安说起过去,乔安用一贯讽刺又冷漠的态度说“现在翻这些旧账根本没有意义。”

玛丽安愤怒地“啊”的一声喊出来。“你那些愚蠢的讽刺听得我快发疯了。你有什么权利驾驭我的思想和感觉?”这是剧中玛丽安第一次发怒,面对玛丽安的愤怒,乔安开始数落她的女权主义,开始说她放荡的性行为,开始贬低她。即使这个人是他曾是的爱人。

玛丽安说出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而乔安却不想离婚了,他厌倦了和情人的生活。“现在我竟然成了没有家的人。”此时的乔安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他向玛丽安倾述自己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诸多不顺。

而此时的玛丽安,已经是一个新生的玛丽安。

看到这是时候我在想,这部剧很像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另一个版本,娜拉出走会怎样?《婚姻生活》可能是伯格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女性往往通过失败的感情或者婚姻开始醒来,她们不再作为附属品存在,不再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不再用表演的样子去生活以为迎合社会道德对其拷问。而最深处,醒来不过是对“我是谁”探索的开始。

玛丽安失败的婚姻,也是一种幸运。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伯格曼不仅仅是在讲婚姻,而是讲述女性透过婚姻找到自我的过程。

在开始的第二幕中,玛丽安和乔安商量这个周末不打算回娘家了,她打算和丈夫和孩子在家里过。而她给母亲打过电话后,妈妈在电话那头述说了爸爸对他们的想念,玛丽安虽然不愿意,还是答应母亲周末回家过周末。

在最后一集中,玛丽安回家探望母亲,母亲想让其参加父亲的葬礼,但玛丽安拒绝了。

这个女人终于在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后,学会了说不。

而和母亲的聊天中,玛丽安得知了母亲和父亲的婚姻生活何其像曾经的自己的。从不吵架,一生各自沉默。玛丽安问了母亲自己一直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你和父亲的性生活和谐吗?”

据对女权主义不多的了解,女权主义的演进伴随着性解放,瑞典是一个很女权的国家。而在近50年前,瑞典电影中老一辈的女人依旧如此看待性和自己的身体。

其实即使在今天,约炮已经人尽皆知,对性这件事情我们也羞于启齿,甚至依旧被看成满足男性或伴侣需求的方式。一个男人可以坦诚地承认自己享受这件事情,而如果一个女人这样说,会被认为骚气,放荡。

女性何时开始悦纳自己的身体?并坦诚地述说身体的需要?作为一个人一样的存在,而不是任何人的工具。


故事的结局,他们都开始了各自新的婚姻,而当再次相拥入眠时,仿佛彼此看见了爱。

故事中依旧有很多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细节,比如在他们各自离婚后,玛丽安坦白自己之前的精神出轨。以及在最后他们彼此相拥时各自的对白。这个电影长达5个小时,而且这5个小时中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的对白,比起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我觉得更真实。

婚姻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通过它看见不同的东西。站在万花筒外面的人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它是选择?还是归宿?它是爱的载体?还是让人日渐麻木的培养基?

我不知道答案。

电影的呈现和导演的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那句幸福的婚姻大致相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玛丽安的成长,一个结婚10年的女人在婚姻破败后的成长,它不像《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那样励志,却把人性的真实演绎得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

爱情让人向往,它带来的亲密和依恋也让人从一个角度体验着这世界的美好和温柔。但成为某人的妻子,如果因为这种身份而不得不履行某种责任,那是对一个人的奖赏?还是对一个人的摧残?

女性的成长,一方面来自对自我的认识,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写到这里,也只剩感叹自己活在相对自由的时代,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心理负担。

 2 ) 爱情是什么

婚姻生活本质是关于人性。即使在观看前通过剧透我有各种对故事的预测,但看完开场我还是要承认我高估自己了。

伯格曼底色太冷以至于只有哈内克可以与之一决高下。但底色冷片子却不高冷,婚姻生活直接粗暴充斥着暴力与色情,作为一部也凭对话构建起来的片子,谈话的尺度甚至让成年人都感到震悚,伯格曼可不留情面,撕掉痂看下面的伤痕是他热衷于做的事。

第一幕到最后就足以让沉迷于虚假和平的观众崩溃了。至此我才发现原来李安师从伯格曼,而伯格曼在对情绪的把控上有过之无不及。看夫妻二人反应就像在看纪录片,那甚至不是个剧本,二人反应就是生活本身了。我们对婚姻作为一种意象的构建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外人对我们婚姻的臆断,而跨过那个臆断的坦诚就涉及到分寸问题了。坦诚,越坦诚越陌生。越想逾越分寸突破某种障碍越显得不合时宜。毕比安德森和丈夫那段我看了他们的表情好几遍才慢慢察觉出了微妙感,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玩笑话就可以摧枯拉朽,瞬间粉碎所有伪装,这是婚姻的脆弱所在。但剑拔弩张时又可以镇定自若的怀旧,这是婚姻的强大所在。婚姻是肮脏与体面的结合,是自我和利他的抵抗,无时无刻都有两方势力在抗争在权衡,是拉锯战,但又因为打太极踢皮球,道德懒散与自我安慰这些顺应人性的东西,所以又变得强大以至于坚不可摧。

我们不看婚姻生活会觉得,只是婚姻而已,我受得了。受得了和掉层皮是两个概念,那些在婚姻中坚持的人没死也会脱层皮,只有当事人才懂那种崩溃感。伯格曼选的几幕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在于给了演员一个在灰色地带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场合,让整个灰色地带又向黑白那么靠近了一点。占有欲是什么?性欲是什么?性欲为什么和灵魂是相悖的?为什么我无法对爱人百分之百坦诚?为什么我可以和一个人百分之百坦诚就无法与之做爱?为什么我们可以不停说服自己在婚姻里得到自己其实不想要的东西?为什么甜蜜是新一轮厌倦的开始?为什么我们会有对一个人有最真切的爱意与恨意?我们能接受得了这些作为婚姻关系的副作用嘛?或者他们才是婚姻关系的主旋律?我们如何在婚姻中对抗人性以达到自我认同?我们为什么无法自控牺牲而自我感动自我催眠?

女主并不是当今社会待见的那类女人,她并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她温顺的让人心疼,但她好像又懂爱的真谛一样。她在牺牲,她在努力,她会低到尘埃,但她又不愿意放弃温存来维持自尊。1970s没有感情鸡汤没有感情博主没有一堆教程,维系二人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纯粹的表达和本能。第三幕是女主的自我觉醒,虽然此刻她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大概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会意识到事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本能反应与隐藏自控会告诉我们潜意识的真实想法。女主一向完美自控,男主更因为她的完美自控甘愿陪她演这场只有二人冷静狂欢的对手戏。戏可以一直演下去,可crush不能。心动就是心动了,未知因素x出现,一切虚假和平都被打乱了。婚姻意味着稳定嘛?女人为什么会崩溃?在女人那里的突发奇想是男人那里的积怨已深,原来人可以藏自己一辈子,即使是枕边人也改变不了什么。婚姻会让人产生错觉,爱情会让人产生错觉,甜蜜会让人产生错觉,厌倦也会让人产生错觉。我们为什么要残忍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甜蜜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温柔的对待彼此?情绪是从何而来的?是来源于日常还是义务,是来源于惊喜还是催眠?是来源于信仰还是现实?是来源于他人还是自我?

故事又很简单,爱了,不爱了,恨了,介于爱与不爱之间,又爱了。爱情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婚姻可作为爱情最好的容器嘛?如果不是最好的那最好的是什么?爱情就因为太虚无飘渺,每个人都不断求证和自证来寻找爱情的痕迹,“你爱我嘛?我觉得你爱过我。“

婚姻生活没什么不好接受的,婚姻和人类任何一种需要一张纸在作为意义载体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样都没什么不好接受的。我们只是喜欢假的东西,因为他们安全;我们只是不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讲,因为那样不体面。体面是人类文明的副产物,我们甚至界定不了它的好坏,我们又想坐享其成又想免受其扰,我们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因为人是脆弱的动物甚至连性别在这件事上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会不会怀念那个时候,没有文明,我们就把彼此按在地上搞一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生趣没有烦恼。接受了痛苦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就接受了婚姻,接受了关系,也接受了自己。瑞典人看完这部无爱的婚姻电影选择离婚,但离婚后如果你接受不了你作为你,那你还是接受不了你作为你

回到主题,伯格曼一部婚姻生活几乎养育了所有婚姻题材的电影,在这一部圣经后,以后的每一部都是从中抽取片段将之放大而已。“45年“,”流放岁月“, 终究到最后婚姻不仅仅只是个忠诚甚至道德问题,而更是我们能不能接受人性中的黑洞,能不能接受自己以为自己没有的情绪,如何处理意外以及一系列的问题。维系婚姻的人强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有个信仰之类的主心骨来指导一切,而是他们在自己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把自己在自我意识中毫无保留的交给另一个人。即使无保留意味着伤害,暴力,操纵和失去自我。婚姻强大的地方,是探究和一个永远不会百分百信任或理解的人之间深刻的纽带,是容错和容许可能性的存在,是接受违背人性的重心转移:从此我不再是第一,但家是,婚姻是,为了这些即使只是表面上体面的东西我愿意付出一切。我不再是我,但我又是新的我。

 3 ) 为什么要假装我们在婚姻中很幸福?

在优酷翻到这部电影,还专门充了会员,只为把这部接近3小时的电影看完。

电影没什么场景布置,也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男女主在卧室、办公室、偷情小屋完成。算是史上成本最低的影片吧?

我已结婚四年,自认为算是波澜不惊之人,但看到男主向女主坦白出轨一幕,心还是揪得疼。

男主是自己出轨了,明天就要和情人去巴黎,一走至少是半年,也可能七八个月。女主不知如何是好,就问他,衣服准备好了没?准备带的东西装包没?车子怎么处理?抚养费怎么给?……

大部分人都认为,面临人生重大转折时,人一定会歇斯底里,至少也应该把男主关在门外,让他自生自灭。但是,没有,她让他躺在床上,拥着他入睡,为他调好闹钟,温柔叫他起床,最后还来了个拥抱。

是因为女主爱男主多一点吗?不是,是因为女主是被抛弃的对象,她没有做好准备,只能通过温顺的性格尽量拖延离开的时间,说服自己慢慢接受。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直接让男主滚出家门,毕竟那意味着,接下来,你要开始在空荡荡房屋度过一个有一个凄清寒凉的夜。通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走出来。

我认为影片高潮部分,除了男主坦白出轨外,就是女主向男主念自己感受那段。

她说自己一直在按照别人的要求生活,一旦有叛逆行为,母亲就会狠狠惩罚她,于是她学到了,必须要伪装真实的自己,慢慢变得淑女、温顺,这样才会获得奖励。

虽然自己很想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但父亲希望她成为律师,她未反抗,变成了律师。

婚后,她假装爱孩子、爱老公、爱家庭,但实际上,她对这些没什么情感。剧中老太太来咨询离婚时,就对她说,他们的婚姻没有爱,已经把她完全束缚了,现在她看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毫无喜悦之情。没有情感的婚姻,把她变成一个听觉、视觉、嗅觉都开始退化的人。

女主听完,露出非常震惊的表情。原来老太太也在说自己。人们一定会为自己理解的事情改变,她也开始反思,她爱家庭吗?爱婚姻吗?爱孩子吗?还是她已经没有具备爱的能力?

在反省的文章中,她写道,她一直在装作喜欢,装作表现出别人希望她表现的模样。她一直在想啊想,发生了这件事,我的妈妈希望我怎么表现呢?

她从一个叛逆的女孩,伪装成温顺可人的妻子、妈妈,丈夫怎么能嫌弃自己呢?伪装的自己是一张盾牌,这张盾牌没有用了,她还能变成什么样子?

可惜,当她说完这一切的时候,丈夫已经睡着了。

多么讽刺,这边诉尽肝肠,那边鼾声四起。丈夫依然没有变,还是那个只关注自我的人,妻子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了。

她爱着他,但接受心理治疗期间,她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拒绝丈夫的求欢。

可惜,到正式签署离婚证书时,她又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个人伪装得坚硬无比,却句句刺痛一事无成的前夫,最后导致前夫对她当场家暴,终于离了婚。

心理学一直提倡,不要让他人的鼓励或惩罚把自己塑造成另一个模样,要找到真实的自我。但这个真实的自我,万一也是伤痕累累充满缺陷的呢?

女主即是如此,真实的她暴戾,充满愤怒,讨好型人格压抑她越久,她释放起来越恐怖。虽然是男主家暴女主,但女主似乎是故意让他家暴,听她说的每句话,好似都在激起对方的愤怒。

这样做,她有种操控感,她能控制对方的情绪,让一个体面得体的人瞬间变成魔鬼,哪怕是拿自己生命做赌注。

我看过一些文章,子女描绘父母打架的场景。一般女性会不停激怒对方,在对方叫停后,依然不停说话,甚至句句见血,直到对方殴打自己。女性不知道结局吗?知道,为何她还会企图激怒对方?因为此刻,对方正在注意她。

对于孩子来讲,奖励也好,惩罚也好,他们都会接受,他们最害怕的是,忽略。但很多人的心智一直停留在儿童时期,希望通过多种手段来获取他人的注意。如果得不到正面的注意,反面的注意也是可以的。所以,有的家暴,其实是两个人的问题,两个人都需要治疗。

结局比较欧亨利式,两人都已和他人结婚,趁双方伴侣外出旅行后,两人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偷情。女主看到收拾卫生的男主,甚至落下了眼泪。

毕竟对方还是有非常吸引自己的特点,但又没办法和对方长期生活在一起,只能靠着偷情来让自己情感得到慰藉。

很多人都说婚姻反人性,毕竟人性就是见异思迁,人性就是贪婪自私,所以才有了婚姻法。如果这样,那么那些婚姻长久的伴侣又是怎么回事?那些能长久的伴侣,要么懂得装傻充楞,要么学会看破事事,不那么较真。

其实婚姻扯来扯去,没什么好神奇之处,不过是妥协妥协,再妥协。实在忍不了,分开也是好选择。最忌讳,不愿妥协不愿分开,最后犹如磁铁,分开又合拢,合拢又会有间隙。

 4 ) Live Yourself

看完了三个小时的电影,随便扯两句。

这片子说的是婚姻,外表披着华丽的袍子,揭开了布满了虱子,尤其是中间一步步揭开两人相处中的种种矛盾外加人性弱点交织的种种藕断丝连,分开了又靠近,靠近了又伤害,看得人心塞。

不过,除却表现婚姻生活的真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心理活动的揭露。

女主角:在与丈夫分开六个月后,两人重聚,她向丈夫阅读自己的日记(后者睡着了。。。),承认自己从小到大都在被训导做一个对他人顺服的女人,包括自信心不高、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职业,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在两人准备签离婚协议的那场戏里,她竭斯底里症地道出了,婚姻失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过于关注丈夫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容易让自己情绪敏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矛盾,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自我意识缺乏,而一个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又怎么能够让别人来在乎你呢?于是丈夫有了外遇。。。(深刻的教训就是,卑躬屈膝换不来尊重和感情!)而在经历了男主的婚外情和离奇后,反而让她有了人生的自由和对人生更加自我的主张。

男主角:开始的采访就显示了他的“自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自己不仅有很多爱好,而且非常体贴家人,只有“完美”可以形容。(以后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与女主相似的是,他也一直在按照社会期望来扮演一个成年男子的角色,也是在压抑自己、取悦别人。而他骨子里无疑是脆弱的,他不能接受同事对他诗歌的评价,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不能理解妻子的需求(其实骨子里应该还是认为是自己无能),不能忍受婚姻中长久的压抑而选择与情人同居,其实自己内心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等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继续忍受和情人的空洞的在一起,却就焦躁甚至失去理智地不愿离婚,充分展示了自己对没有家、没有归宿的极度的恐惧!最后,冷静下来的他坦承,他所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而是父母的预期了!

这场婚姻的走势里,二人的心理状态是相反的,离婚让女主由弱变强,男主由强变弱,而经历了这一番变化,无论怎样,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时候,起码更舒服了。

所以,你觉得活出了自己吗?

 5 ) 婚姻场景

发信人: Bergman (Ingmar), 信区: Movie
标 题: 爱情的坟墓——《婚姻场景》


把伯格曼早期的《欢乐颂》和后期的《婚姻场景》连着来看是很有趣的观影经历。1949年,30岁的伯格曼正陷入到自己第二次婚姻的危机当中,《欢乐颂》是他这一时期心境的真实写照:一个年轻的导演,笨拙的想要表达自己对婚姻,对人生的想法。23年后,53岁的伯格曼拍完《呼喊与细语》以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于是他就替瑞典电视台拍摄了这一部六集的电视电影《婚姻场景》。经过了四次失败的婚姻,此时的老伯俨然一个婚姻专家,《婚姻场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虽然它描述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情节,每个人对此却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从而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无穷的恐惧感。(
谁会指望在伯格曼的电影里面找到人生希望呢?)

长达155分钟的电影版本居然可以一口气看完,流畅、生动,毫无晦涩之感,也没有需要费力理解的剧情,确实不太像是老伯的一贯作风。大部分的情节由对白支撑起来,没有他最拿手的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好过。斯特琳堡说,有什么比互相憎恨的夫妇更可怕呢?Johan和Marianne的婚姻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所有的爱情,欢愉以及双方的生命力。

影片开头十分钟的婚姻生活采访更像是一个魔术师玩的拙劣把戏,没有人会相信这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底下是风和日丽的死水微澜。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晚宴为全片奠定了基调。Katarina和Peter之间的伤害就像是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们,以至要互相刺痛对方,直到鲜血流出方能罢休。
“他们无法分开,也无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对对方作出各种残酷的伤害,只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人,才可能变得这么狠。就像一块而娴熟的跳着死亡之舞。”(《伯格曼论电影>)

Johan突然提出第二天就要离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Marianne还冷静的替他调好闹钟以防他睡过头。两人在办公室商量离婚细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最后的谈判却演变成最后的欢愉,然后是最后的殴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没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诠释这八个字了。相隔数年后的重温旧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声声轮船的汽笛,那是《欢乐颂》里面的警号。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爱的人,多么可怕。

 假如你正准备进入伯格曼的世界,《婚姻场景》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你无需应付其缓慢的节奏,浓厚的哲学氛围;但是你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以保证自己在影片传达给你的绝望信息之中保持希望。
--

 6 ) 豆瓣9.1《婚姻生活》:关于亲密关系的真相这部剧里全都有

最近在家闲来无事翻到一部老片子,看罢感叹大师就是大师,能把婚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影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的感情生活,三个小时的对话充满了哲理感,电影真实的表现了男女关系和婚姻的困境。

恨不得掐死对方的中年夫妻之所以不离婚是因为永恒的利益

一开始看《婚姻生活》的时候,差点弃剧,老旧昏黄的色调,夫妻二人冗长无聊的互相吹捧,直到他们的好朋友皮特和卡特琳娜来家里做客,一场撕逼大战一触即发。

“皮特是个笨蛋。

我很自豪我能当个笨蛋,卡特琳娜经常说我是个孬种。”

“皮特觉得我在他饭里下毒了。

我们家总拿这个开玩笑 一个难以消化的玩笑。”

“皮特在别的女人面前不举。”

“ 卡特琳娜是个男商人”

这对夫妻只对互相羞辱对方感兴趣。皮特称之为非人化的过程。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有一个经典论断:只要观看婚姻冲突录像的开头5分钟,就能以高达91%的正确率预测哪对夫妻未来会离婚。那些注定要离婚的夫妻,他们的谈话明显地有一个苛刻的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批评、鄙视、辩护、交战状态。

·“有什么比互相憎恶的夫妻更可怕?”

“有时候我真恨他 有时候半夜醒来睡不着我就想怎么狠狠地折磨他。”

婚姻里的不堪全部暴露在玛莉安面前。

这对对彼此恨之入骨以羞辱折磨对方为乐的中年夫妻,他们之所以不离婚因为他们的收入以合作为基础,皮特擅长分析,卡特琳娜智慧超群,他们的公司需要共同努力才运转下去。有什么比经济利益能让婚姻更持久的呢?没有。他们也离婚争吵了无数次,但是都因为财产分割无法达成一致而作罢。

2019年10月23日晚上,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与妻子俞渝在朋友圈给广大吃瓜群众呈现了一场年度炮火最猛烈撕逼大战。夫妻感情破裂事实浮出水面。李国庆7月底提交离婚书,但俞渝以感情未破裂为由不同意离婚。明明都已经反目成仇,为什么俞渝拒绝离婚?

两人感情没了,但还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最大的牵连就是两人共同经营将近20年的当当,到现在为止,他们共同持有当当93.5%的股份之多。天眼查的数据显示,俞渝的持股比例为64.2%,李国庆的持股比例为27.51%。

如今,李国庆提出了离婚申请,并表示要求两人股份平分,而俞渝则断然拒绝,她要求他接受25%股权就和平离婚。离婚股份分割谈不妥,这或许是两人势成水火,在网上终极互撕的真实原因。

剧中这对怨偶不离婚还有一个原因是:卡特琳娜和皮特非常了解对方“我们俩是两个孩子,卡特琳娜内心住着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她知道她倒下的时候无人安慰,而在角落里躲着一个哭泣的小男孩”皮特了解她铁骨铮铮外表下的脆弱无助,“我对他还抱有一丝无望的温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安慰却又深知不可能,她就在这种爱而不得的折磨和焦虑中更加的厌恶自己。就像男主约翰出轨之后对妻子说的一样:我们之间的羁绊比我想象的还要深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每个人背后都连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桩婚姻,身后已经不单单是男女双方的奋斗成果,更可能是双方父母数十年的心血积蓄。

中年夫妻离不离婚绝对没有爱不爱那么简单,经年累月,情感需求、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早已紧紧如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分不清彼此。选择分开是壮士断腕挥别过去的决心,不分开则是综合利益再三权衡利弊的结果。

没有爱情的婚姻最后的结局是迷失自我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怎样的感觉?一天一个气质优雅神态娴静的老年女人走进了玛莉安的办公室说道:

“老公是个负责任上进的好人,我们同属一个室内乐协会,经常一起玩音乐,但在一个无爱的婚姻里,你会感觉更寂寞。我对自己说我有能力去爱,但爱被困在瓶中了。我的生活把一切机会抹杀了,我的感觉、视力、触觉开始消失,我看的见也摸的到但我的感觉已经干枯、逝去,音乐、气味、脸孔、声音,一切一切看起来微不足道,在暗淡、了无尊严。”

没有爱情不至于崩溃死亡,但是它可以消磨你的激情,压抑你的感觉和潜能,束缚你的天性,最后你将变得迟钝麻木,像一具行走的躯壳,扮演好外界赋予你的角色、尽完自己的责任,走完自己的一生。

玛莉安的妈妈有同样的经历,结婚前玛莉安的妈妈曾经有过一个相爱的人想悔婚但是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最后嫁给了玛莉安的父亲。“ 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只有偶尔的不和谐。我们从未埋怨彼此,从未刻意中伤对方,我很想他,但是现在并没有比他在时更孤单。 ”

“糟糕的是两个人共度一生却没有真正的肌肤之亲。 他和他的生命已经走入了黑暗,可笑的是他也带走了我的生活”。妈妈重重地垂下了眼睑。这真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哀伤的句子了。

罗宾·威廉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孤独终老,而是跟使自己孤独的人终老。到底是没有爱让人更孤独,还是爱上了一个人而更孤独,抑或是孤独就是人生常态?

《月亮和六便士》中这样描述爱情:女人心中的爱,往往只是亲昵和安慰,大多数女人都是这种反应。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能够被任何一个人激起,就像藤蔓可以攀爬在任何一棵树上;当一个姑娘嫁给随便哪个男人,总相信日久生情,世俗之见,如此牢固。

”爱“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存在。这不是一种悲观主义论调,而是一种现实主义论调。当就像剧中老妇人所说:爱是什么,我无法描述没有见过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直到生命将尽才感叹婚姻没有爱情,因为年轻时人们忙于追逐外在的一切来构筑自己的安全感,物质、稳定、忠诚、友谊的需求满足了以后,便开始追问爱情的存在。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全封闭的避难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避难所,你的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发出这样灵魂拷问的人既要稳定、忠诚,又要惊险、浪漫和激情,但是等到发出这一拷问的这一刻,早已错失选择真正爱情的机会,换句话说,即便是真正的爱情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认得出来,真正的爱情需要真实的自我和足够的敏感去辨认。

人这一辈子,很大概率都会跟一个错误的人结婚。因为很多人很难面对真实的自我,觉察真实的自我需要时间,很多人在找到真实的自我之前早都结婚了。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在意你是否有真实的自我,甚至身边人潜意识并不希望你有真实的自我。

像那位老妇人、玛莉安的妈妈甚至玛莉安,她们的一生都不曾察觉到真实的自我,玛莉安在被出轨后才开始逐渐苏醒。一个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灵魂存在的人如何触摸到另一颗真实的灵魂,又如何真正找到soulmate?就像一个人不知道目标却忙碌着寻找一样,结果是徒劳的。

人生的困局换一个人是没有用的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叫做“怎样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倦怠感”,有研究表明,一对夫妻在一起一年就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了。

约翰和玛莉安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10年,晴天霹雳般,突然有一天约翰告诉玛丽安他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宝拉。

约翰是一个心理学教授,敏感焦虑,某种意义上他生活在自己建构的虚拟世界,而玛莉安更务实。性生活不和谐。玛莉安不敏感也不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悸动、困惑。他没有倾诉的地方。

大的问题来源于他自己:他突然厌倦了和玛莉安稳定而庸常的生活,没有晋升空间的工作,刻板而保守的妻子,厌倦了傻里傻气没有教养的孩子。内心的痛苦越来越强烈。而小三宝拉的直接和犀利让他活了过来。

这种感觉从《月亮和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独白中可窥一斑: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斯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后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颠沛流离,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和慰藉。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这种狂放不羁的后果,那种“惊险”甚至是追寻者无法接受和面对的。

约翰和情人私奔后没多久,就厌倦了她的反复无常、歇斯底里,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去美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被同事所取代,每个月还要支付高昂的抚养费,这一切的变故让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还没怎么来的及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就被啪啪打脸扇回原形。日渐困窘的他怀念起从前鄙视的安稳舒适井然有序的生活,渴望妻子温柔的安抚,之前的潇洒和决绝也荡然无存。

约翰试图从一段关系跳到另一段关系里,试图寻找到答案。就像一个网破了一个洞,换一个池塘,这个网上的洞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这徒劳的找寻更失望灰心了。这是很多人面对人生困境的做法,因为补洞是艰难而耗时旷日的。

感情自有它的规律: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有时又只是是一种情绪、情欲,悸动、吸引、疯狂,争吵、厌倦、疲惫、控制、压抑、背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泪与笑,爱与恨,时而混乱,时而平静。人性的矛盾和多变在感情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身处在其中的个体自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掀起惊涛骇浪,以为这是活着和存在的证据,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只能尽量地去感受和体验,接受命运和时间的馈赠罢了。换一种方式相处,换一个人也不过是多一种体验,多了一份阅历罢了。你能把把握的也只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人们一生不断地追寻,从爱侣(明知道是)残缺的爱意那里试图补完整自己。被人爱本身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够爱人也并非什么独特的能力。一个人在婚姻中能否幸福取决于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需要是否被看见、两个人的需要能否平衡。

《婚姻生活》借婚姻的壳论述人们的生活。挥之不去的孤独、空虚,怅然若失,敏感和痛苦,并不只存在于婚姻生活中,它存在于我们的职业选择,家庭生活,友谊,社交生活中……简言之,它是生活的本质而非婚姻特有的本质。婚姻成了我们追问痛苦时的替罪羊。

唯有不抱着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物能将自己彻底从这种生活的本质中解救出来的期望,婚姻才能被正视——就像毛毯上的花纹,或者沙发上附着的灰尘。

 短评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4分钟前
  • 铁铁
  • 较差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9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12分钟前
  • 37°2
  • 力荐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14分钟前
  • SureShot
  • 力荐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1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2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25分钟前
  • 兔牙小姐
  • 还行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2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3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39分钟前
  • RIC
  • 力荐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43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46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51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5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56分钟前
  • 还行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57分钟前
  • ahsimsim
  • 推荐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