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成

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3阴阳相成 剧照 NO.14阴阳相成 剧照 NO.15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20:07

详细剧情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长篇影评

 1 ) 沒微塵的,不是時光

紀錄片《追蹤電影未來》(Side by Side)所關注的一句那麼簡單:「要菲林還是數碼?」好一個Side by Side,它給你平衡、選擇、並肩而行的聯想,到把人哄進場去,才笑說你想多了,而且還要是妄想。

被訪陣容的確華麗,單是導演就有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拉斯馮艾特爾(Lars von Trier)、大衛連治(David Lynch)、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人 。我一邊看一邊在手中的筆記本上記下高姓大名,並就他們的立場在旁劃剔打叉。到頭來呢,我手上只有一個完好的剔—— 全心全意支持菲林的,只有基斯杜化諾倫(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有人讚說電影不偏不倚,兩邊意見兼容,但我就不明白這個一比九十九的處境有甚麼地方公平了。

很多人以為數碼這種講求科技與經濟效益的玩意,一定是荷里活的傑作。實質不然,先行者是來自丹麥的Dogme 95電影運動,當時由Thomas Vinterberg執導的《The Celebration》,展現了數碼技術作為新美學風格的衝擊。它隨意、即興、輕巧、粗糙、迅速,而最重要的是,它便宜。它的特質與所有時下流行的物事,一脈相承。

然後呢,它也擁有了類近的缺點。電腦剪接無聲而密集,身體不再有呼吸的空擋,更沒有了從前處理菲林的手起刀落;演員不再能趁著更換底片時稍作休息,數碼拍攝只要求你再來再來再來(芬查回憶說羅拔唐尼拍《殺謎藏》時連上洗手間都要在現場用膠樽解決);可變動的部份太多,特技太多,演員落得對著綠色的虛無哭哭笑笑、舉手頓足,觀眾則變得對眼前的影像完全失去信任。

惋惜嗎。電影只把這一切輕輕帶過,到說及數碼科技的改革時,音樂明朗輕快,使得旁人都在笑。支持菲林的,被指為保守、固執。支持菲林的被訪道,似乎都對菲林的必然道不出所以然,只能說:「菲林很美。」於是乎,擇善固執的變成含糊、非理性的一群。而數碼攝影那以K為單位的改革,有圖有真相,彷彿就證據確鑿。

芬查認為電影最重要還是人性,媒介不那麼重要。史高西斯覺得菲林與數碼該和平同處,但眼見第一部全數碼的電影獲得奧斯卡,丹尼波爾因著他的《一百萬零一夜》扯高氣揚,說:「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接受現實罷。」芬查心儀的數碼攝錄機公司RED說:「我們的目標是把菲林徹底淘汰。」——

真是兇猛。包容與放任無從護衛,它卻沒有教你如何爭取。取捨菲林成了電影工業的家事,觀眾成了隔岸觀火的外人。來港答問的導演說不出立場,我也沒敢借問觀眾的位置為何。對某些人來說,不過失去了一片風景罷了,但對某些人來說,那風景卻是家、卻是鄉愁。 我們失去事物的方式不同了,以致我們尋找失去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了。但保守行將失去的事物,那種方式,應該沒有改變,不是嗎?

寫在二零一二、四月五日、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天

 2 ) 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4. 撇开 nostalgia blah blah blah, 形式对内容的塑造,呈现,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胶片就只是给人一种更传统踏实的态度?数字就只是轻便,低成本,高效,未来的代名词?

5. 要是豆瓣或 IMDB 或其它网站能把纪录片里提到的电影做个 index 就好了。

 3 ) Keanu写给电影的情书

看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震惊的是
1. 每一个导演的外在气质都完全符合他们的电影风格
2. Sin City竟然是数码拍的
3. 拉斯·冯·提尔竟然是最早使用数码拍摄的,说好的道格玛宣言呢?说好的35mm胶片拍摄呢,什么鬼?这种行为让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个teen
4. 大卫林奇和Keanu的对话里都会带上他的名字,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但是这样让人感觉很亲切,于是想到诸如《象人》里的那些人文关怀
5. 詹姆斯卡梅隆这么大年纪了脾气还辣么爆。。。

也深深记住了几句话
1. “无论数码还是胶片(或者各种表现形式拍摄方法),一切都是为讲故事服务”
2. 科技的变革带来机遇也忽视了传承,"where are we?""We are fucked"
3. 廉价的成本让人人有了拍电影的可能,但是能有所成就的还是只有少数,就像人人都有纸笔,但是能成为文坛巨匠或者伟大画家的也是屈指可数
4. 每个人都能拍电影的可能性将会导致全体审美水平的下降

 4 ) 你是顽固守旧派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看看这部片子吧!

这部纪录片值得所有业内业外人士看一下,我作为一名边缘从业者,到不是看这些具体的细节,我看到的是那些顽固守旧派的那种令人可笑的保守思维。

而这种思维,到现在,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依然存在。

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改革、变法:

往远了说有,司马光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近了说有清政府的戊戌变法、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商业再到学习制度,再到推倒重来。哪怕在三四十年前,咱们这里依然有人持有保守思维,什么雇佣8个人就是资本家啥的,做个小买卖就是投机倒把。

到了现在,网络社会,信息时代,这种顽固派的人还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因为有了网络,因为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所以网上没有好文章了,网上都是垃圾文字,要看好文章,还是得看古人的,最好是看那些写在竹子上的,写在羊皮上的,这才经典。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看视频居然也能学到知识?在网上能学到个屁!要学习还得看书!还得科班出生!还得去学校!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就在几年前,关于是用胶片摄影机拍电影还是用数码摄影机拍电影,电影圈的人吵的是不可开交,当然现在数码已成定论,我们用数码人的眼光回过头来看那些玩股票当年的言论,就会觉得超级无敌巨可笑。

当然,看的时候也能引起我们很多反思。

下面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内容

支持胶片摄影的人的言论:

1.

会有很多人加入我们

为胶片而战

为在感光剂上摄影的经验而战

2.

在那时候,用DV拍电影意味着 拍得很渣。这基本上是个公认的事实,你根本不算认真拍电影,不管什么格式的视频。人们会说,天哪 看起来真够业余!我觉得我们倒霉透了!我记得我们把它在圣丹斯上放映的情形,可吓死他们了,反应都是"这是拿DV拍的"。“这种数字拍摄的效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作为胶片的替代品!”

——杰森·科略特 制片(查克和贝克/咖啡与香烟/夺命手术)

3.

我绝不会说

我需要能连拍45分钟什么的、不用换胶片的数字摄影机

因为整个团队只能集中注意力那么长时间

演员就能集中那么久

所以你需要2-3分钟的休息

正好换胶卷

当你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时候

每个人都比较当回事儿

当他们听见胶卷转的时候

其实基本上听见的都是钱的声音

每个人都拿出最好的表现

我第一次听到胶卷在摄影机中转动的声音

又兴奋又紧张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4.

数字技术带给你速度

不过同时也在挑战你

"我能思考那么快吗"

"我是不是需要时间喘息"

有时 这些有趣的年轻剪辑师

还做着非常有趣的工作

但他们不总是有时间安静坐下来

并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不过我想他们要是用胶片来工作

就会训练他们的大脑

多做一些思考

真的是另一种思考方式

胶片教给你原则

电脑让这原则性失传了一些

因为一旦你动了剪子

就得拿胶布再粘起来

通过机器时就会凹凸不平

所以你就会慎重得多

剪辑变得更好了吗

就因为有了无限的选择 我觉得不一定

事实上 有件事情我可以肯定

现在的很多电影更烂了

因为你将它推向死亡

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些东西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5.

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

他们会聚集起来开个大会

说数字摄影是恶魔的化身

说数字摄影会摧毁电影工业

6.

有人说"《克隆人的进攻》号称

是数字拍的 其实不是

我们听说他其实还是用胶片拍的"

"他没用数字拍 他骗了所有人"

7.

乔治·卢卡斯说用它拍了《星战前传》后

就再也不打算用胶片拍电影了

这在好莱坞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8.

数字技术和数字摄影机

看起来像是一种对人类存在

人们思考和工作方式的威胁

电影制作是艺术

对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者来说

我们像是在糟蹋艺术

9.

我记得10年前

乔治·卢卡斯把大家聚在一起

在旧金山的天行者牧场开了个会

当时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

认为数字技术是会把摄影的艺术终结

他说这只是另一个工具而已

而且这一点不错

当人们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测试

他们说 这可行不通

不过也有人保守认为

"我们大概再等10年才能接受它"

我不会等那么长时间

我说"我要紧跟欧比旺

欧比旺知道

他在说什么"(欧比旺代指卢卡斯吧)

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 他总是知道的

10.

我恨3D

我带上了眼镜会觉得反胃

黑的什么也看不清

整个的3D现象实际上就是他妈的市场炒作

难道不是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以肯定的说

我完全不感兴趣

一丁点兴趣也没有

我觉得这就是一时火爆

迟早会过去

制片厂把什么都做成3D是不明智的

《阿凡达》之所以做成3D是有原因的

它要给你一种体验

不是为了赚钱

哗众取宠或者玩把戏

因为它是被创作成那个样子的


支持胶片的和支持数字的两个人的对话

支持数字者:

我认为电影院应该很大

银幕应该有80尺宽

观众应该被银幕包围

因为那才是电影院

声音也每时每刻包围着你

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在电脑上看电影

我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iPhone看电影

然后我就想"不要"

不过我又有啥资格说这不好呢

也不一定就有那么糟

晚上我老婆睡了 而我睡不着

我就会拿起我的iPhone

打开NetFlix(在线影院)

再带上副不错的耳机

把屏幕几乎贴脸的看电影

这很有趣,一切都很私人

约会已经不会有人问"去看电影吧"

我觉得那已经是过去了

人们会说"我们在床上

看看Netflix(知名付费在线影院)有什么吧"

这大概成了24岁的年轻人

邀你上床的方式了

不过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能看任何一部戈达尔的电影

能看到任何一部老电影

Nexflix上就有

我只要坐下就能看

支持胶片者:

不过会丢掉好多细节

那就没法感受电影的魅力了

比如说就没法感受

支持数字者:

我的电视屏幕大着呢!

你是说和女孩子亲热这类的东西吗?

没兴趣 我早过了那个年龄了

支持胶片者:真的吗?

支持数字者:

相信我啦!

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

那也是分享经历的方式

"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正在改变

看电影很大程度上也变得虚拟了

社交空间已经大大向虚拟化延伸了

大家在虚拟世界里观看和分享电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支持胶片者:

怎么通过虚拟的方式交换费洛蒙(一种香水)呢?

怎么流血 流汗?

不接触怎么爽呢?

支持数字者:

你在影院做那些吗 ? 穿着拉风风衣

支持胶片者:

倒没有 不过可以一起笑一起哭

支持数字者:

有时候虚拟的经验反而更加奏效

因为总有实际的对话框在

这些20多岁的小年轻不在乎影院作为公共空间的流失

他们只谈论在脸书

还是什么上又交了什么好友

你得适应

你要适应不了也没事

因为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看开点吧

30以下的小孩们在电脑电视上看了无数的数字影像

对于他们 那就是他们的电影

支持胶片者:

我认为技术上 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有100多年用

胶片拍摄的历史

而现在胶片也还在使用

除了乔治·卢卡斯没有人说什么"胶片已死"

他其实20年前就这么说了

但是胶片没有死

人们还是喜欢用胶片拍

因为胶片真的可以呈现难以置信的美

支持数字者:

谁在乎?

20年内他们就不会

再说什么"看上去很像胶片"

转而说"看看我的数字摄影机能做什么吧"

支持胶片者:

我会是最后还在使用胶片摄影的人

诺兰会是最后一个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

我希望 要是5年10年后胶片还存在的话

我还是打算继续用胶片拍

支持数字者:

胶片是不是完了?

对 我猜它是完了!

而且我认为5年之内 胶片就会完了!

胶片电影的制作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

我从不相信

数字影像或数字技术会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

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完全是人文关怀

艺术是原生的 科学也是原生的

这其实很和谐

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我们已经到达了光化学摄影的顶峰

也就能走这么远了

但是用数字技术的话我们就重新回归到初始了

所以要跳出传统帮助创新

因为越多人使用 技术就越好

除非你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否则就会被落下

我们不能说"没我的事!看你们了"

不! 我们要参与其中

每个人都将使用这些制作工具

也能立刻观察到存在过的一切

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改变着我们讲故事的性质

我们也在改变

甚至这种改变我自己都不能理解

不过所有的都在改变

这就成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人们喜欢好故事

好故事能带他们去从未体验过的世界

至于是怎么去的 我觉得并不重要

人们不应该想

我不认为我想要去感觉

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我觉得我们总能做得更好

我们的前辈给了我们

做梦的全新方式

我认为我们要继续他们的事业

继续给人们创造梦想

所有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件事

如果你用心去做

如果你有诚意和感受力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纪录片中提到的人物和电影:

大卫·芬奇 导演(社交网络/搏击会/七宗罪)

约翰·马西森 摄影师(角斗士/浪人47/X战警:第一战)

大卫·斯坦普 视觉特效(X战警/X战警2/火星人玩转地球)

唐纳·麦卡派恩 摄影师(金刚狼/红磨坊/铁血战士)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导演/摄影师(罪恶之城/非常小特务/墨西哥往事)

大卫·塔特肖 摄影师(星球大战1-3/极速赛车手/绿里奇迹)

费尔·麦休克斯(皇家赌场/佐罗传奇/蓝精灵)

克里斯托弗·诺兰 导演(黑暗骑士/盗梦空间/记忆碎片)

马丁·斯科塞斯 导演(纽约黑帮/出租车司机/好家伙)

乔·舒马赫 导演(永远的蝙蝠侠/电话亭/粗野少年)

杰夫·波尔 摄影师(街头霸王:春丽传/变异编年史/黑暗乡村)

拉斯·冯·提尔 导演(抑郁症/反基督者/黑暗中的舞者)

安东尼·多德·曼妥 摄影师(家宴/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艾伦·库拉斯 摄影师(迷途人生/暖暖内含光/大毒枭)

达内尔·马丁 导演(冷门独立 不翻了)

约翰·马尔科维奇 演员(危险关系/太阳帝国/赤焰战场)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理查德·林克莱特 导演(黑暗扫描仪/都市浪人/年少轻狂)

丹尼·鲍尔 导演(海滩/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费尔·曼休斯 摄影师(皇家赌场/佐罗传奇/偷天陷阱)

格雷·伍德 剪辑(加勒比海盗/浪人47/午夜凶铃)

安·科兹 剪辑(阿拉伯的劳伦斯/永不妥协/黄金罗盘)

克里斯·莱本森(爱丽丝梦游仙境/世界末日/壮志凌云)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约翰·科诺 工业光魔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1-3)

亚当·瓦尔德斯 MPC视觉特效总监(指环王/纳尼亚传奇/星河战队)

乔纳森·福克纳 FrameStone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大侦探福尔摩斯/V字仇杀队)

詹姆斯·卡梅伦 导演/制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终结者)

拉娜/安迪·沃卓斯基 导演/制片(黑客帝国三部曲/极速赛车手/云图)

安德烈·巴克维亚 摄影师(非法入侵/生死时速/魔鬼代言人)

史蒂文·索德伯格 导演/摄影师(11罗汉/切格瓦拉/传染病)

史蒂凡·索纳菲德 DI配光师(DI指数字中间片)(借刀杀人/斯巴达300勇士/爱丽丝漫游仙境)

吉尔·博格丹诺维茨 DI配光师(胡佛/老爷车/灵魂歌王)

蒂姆·斯蒂潘 DI配光师(黑天鹅/摔跤王/切格瓦拉)

乔司·维克诺 摄影师(潜艇风暴/全面回忆/星河战队)

迪奥·毕博 摄影师(借刀杀人/绿灯侠/芝加哥)

维尔莫斯·齐格蒙德 摄影师(猎鹿人/激流四勇士/花村)

巴瑞·莱文森 导演(恐怖海湾/少年福尔摩斯/雨人)

 5 ) 好的故事会不朽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完居然有一点点心酸和感动。看着一代一代人为了更好的讲故事,在不懈的努力着。不过不管digital如何的发展,我还是更喜欢胶片的质感和包容性。数字化的东西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让一切变得浮躁和片面。而且数字化之后,也再也想受不到复刻之后的微妙感动。说我old school也好,conservative也罢,我十分同意那句“我们的下一代会因此遭殃,因为再没有品味可言了”。

 6 ) 胶片向数位转变的时代

   电影的发展历经了很多阶段,从无声到有声,比如《雨中曲》,《日落大道》等等电影都描述了无声到有声电影这个过渡时期对电影人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有声电影只是一种尝试,但却大获成功,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未来。紧接着电影从黑白时代步入彩色时代,让我们感觉电影越来越真实。而现在我们又经历着下一个巨变,从胶片到数位,这是我们这一代观影人所经历的改变。随着数位技术的完善,我们的观影体验会被完全颠覆,电影对于我们再不仅仅只是观看了,我们会成为电影中的一部分,观众与电影不再是割裂开的。
  从乔治卢卡斯在第二部星球大战开始尝试用数位相机来拍摄电影起,数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电影中。伴随着数位技术的完善,胶片技术越来越有被取代的可能,很多大型摄影生产商都停产了胶片设备。就像每一次巨变一样,人们都会对过去的东西表示出不舍,但还是有很多人坚持用胶片来拍摄电影,相信胶片还是有存在的优势的,虽然这个优势变得越来越小。胶片技术伴随了人类一百多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另外由于其物理特性,胶片还是有很多优点,比如存放时间长等等。但逐渐完善的数位技术代表着全新的电影体验,不仅改变额拍摄电影的方式,还改变了观看电影的方式。由于较低的投入成本,数位电影可以同时在多个角度拍一个镜头,甚至允许演员无限的NG,这都是胶片所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数位相机越来越清晰的拍摄,达到4k甚至5k的标准,这已经远远高于HD的标准了,这也是胶片所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数位还有后期的优势,剪辑和编辑变得也更容易了。但是数位也有它的劣势,它的保存时间是人们所顾虑的,不同的格式需要不同的播放器,有些已经没有使用的格式,只有那个时代的播放器才能播放,而这不像胶片那样,只要有光任何时候都可以看。但是数位确实代表着未来。
  数位技术带来的改变是全方面的,不但只是电影拍摄。它的改变还体现在电影的后期制作,影院的播放媒介,以及观众的观影体验。
影院上映电影不再需要笨重的胶片,因为胶片运到各地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数字存储解决的运输问题,影院放映的成本也降低了。另外数位技术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比如IMAX,3D,观众仿佛置身电影里一样,让电影变得鲜活。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改变,代表着一个暂新的时代。
  我们期待新的技术,期待新的体验,期待数位技术创造一个新的电影方式,但另外我们也感谢胶片电影陪伴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百多年,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感谢所有电影人和所有爱看电影的人
  

 短评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7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1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2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2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27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3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37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42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47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50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5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5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58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6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1小时前
  • jin.hao2940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