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

记录片加拿大2003

主演:Jane Akre,Ray Anderson,Maude Barlow

导演:Mark Achbar,Jennifer Abbott

播放地址

 剧照

大企业 剧照 NO.1大企业 剧照 NO.2大企业 剧照 NO.3大企业 剧照 NO.4大企业 剧照 NO.5大企业 剧照 NO.6大企业 剧照 NO.13大企业 剧照 NO.14大企业 剧照 NO.15大企业 剧照 NO.16大企业 剧照 NO.17大企业 剧照 NO.18大企业 剧照 NO.19大企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17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从现代企业的本质、演变、冲击和可能的未来四个方面,批判地揭示了现代企业所隐含的内在运作、发展的历史、其所带来极具争议性的冲击及未来的可能发展。影片开篇便采用了“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对那些财团法人或大企业进行人格检查,试图揭开跨国大企业的真面目。本片耗时六年完成,采访了来自不同业界的40位人士,这些业界精英现身说法,道出了企业机构以牟取利润为终极使命的惊人秘密。我们的确患病了,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反社会人格等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决心去阻止它。  由马克·阿克巴与詹尼弗·阿尔伯特联合执导的发人深省的纪录片《大企业》,根据乔尔·巴肯的《企业的性格与命运》改编拍摄而成。本片荣获2004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大奖在内的26项国际大奖以及10项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大企业的悖论

  摩尔最后说的很有意思, 他说是大企业的存在才能让他有这个机会在这个电影上说话, 来说大企业的坏话, 因为这样能赚钱, 而且这是一个对所谓的 "大企业" 无害的纪录片.
  电影整出来一个精神病诊断表, 最后诊断出来如果企业是个人, 那他便是个病人.
  从头开始就开始反对, 反对企业的存在, 它只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它没有良知, 像是一种病态的疯狂, 要吞噬掉一切的感觉.
  其实企业是无罪的啊, 人们合作起来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好, 这样是无罪的. 现在的环境污染, 发展不均衡, 都归咎于这个人组成的形式, 总觉得有些荒谬.
  这更像是种现代化的问题, 是种劳动的异化, 我们造出了个让我们控制不住的东西, 一个常年在一个集体里工作, 最后他便失去了独立出来的能力. 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关心他人, 热爱和平, 爱护环境的人. 但是他的工作确在污染环境, 制造炸弹和枪支. 这样有罪吗?
  我看到那个壳牌的广告, 看到GE的风能, 还有IBM的smart planet, 看到在电影中被认为是作秀的广告,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要的啊. 而且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让这个世界变好的啊. 孟山都以前犯过很多错误, IBM和纳粹有关系, 芬达是纳粹饮料, 那都是历史了啊, 我喜欢和芬达, 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一种要拉出来清算打倒的状态不对. 企业只是一群人而已, 骂企业是让它学好, 而不是转向乌托邦式的梦幻.

 2 ) 《企业是什么》

《企业是什么》


现代西方模式的企业,其本质是什么呢?
若为一般性企业,应该还是经营性团体、集合或者合伙!若为大型,尤其是欧美跨国企业,那被赋予的含义,就太多了,甚至是地球主宰、主流国家政党代表、社会趋势领导者!
本片就是一部美国揭露类型的纪录片,从企业的结构入手,逐渐剖析大型主流企业的实质!

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通过了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明订保护个体财产与生命不受他人与政府威胁,然而这条原意是在保护解放黑人奴隶的法案,却被当时的企业律师加以延伸而套用在别处,高喊着「企业也是人!」于是法人的概念就此催生。
这场丧生六十万人的血腥内战,最终得益者却是数百个新兴企业。这群「法人」拥有买卖不动产并提起诉讼的权利,却与活生生的人类不同、没有所谓道德良知的既定概念,也毫无信念理想,只关心股东的商业利益。
「他们」信奉的唯有财务报表上的每季盈余营利,而以营利为终极目标这点甚至明文记载在法律条文中,相对来说企业却毫不需要对公众利益效忠。

确实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而存在的!
不过也试过,在全人类皆想着经济为本,一切以经济为手段,一切通过经济数据为衡量标尺的当下,企业若不以那个目的为根本目的,其存在的意义何处呢?
这个悖论,留给有智慧的头脑诠释吧!

而从本片鼓噪的关于资源耗尽、生态破坏、道德沦丧等!
喊出问题都是容易的,解决呢?试问,那个环保组织是划着竹筏去阻拦日本捕鲸船的?
片中在埃克森美孚公司CEO家门前抗议的几十人,难道是步行迢迢而聚?

同时,就算碳交易、气候组织、京都协定等等,他们除了可以延缓一下问题发展节奏、或者给有心者窥视新财富途径,难道真的可以解决当前问题吗?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其起-兴-衰,确乎必然,人类最终还是要飞跃“地月环”,或许资源的采集、利用和发展,都只是为了这个最终阶段目标吧!

扯远了!
回到企业,为悲剧鼓掌叫好!


 3 ) Pathological Personality

2005年8月份的《读书》有一篇书评,关于《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翻译是《公司: 对利润和权利的病态追逐》。

就公司而言,这是一个谎言,欺骗和利益至上的时代。“Corporation is created by law to function like a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此书是在同名记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写作的,作者Joel Bakan 是加拿大法律教授和法理学家。

(1) Corporations are required by law to elevate their own interests above those of others, making them prone to prey upon and exploit others without regard for legal rules or moral limit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ough sometimes yielding positive results, most often serves to mask the corporation's true character, not to change it.
(2) The corporation's unbridled self interest victimizes individuals, the environment, and even shareholders, and can cause corporations to self-destruct, as recent Wall Street scandals reveal.
(3) Despite its flawed character, governments have freed the corporation from legal constraints through deregulation, and granted it ever greater power over society through privatization.

作为Winner of 24 INTERNATIONAL AWARDS, 10 of them AUDIENCE CHOICE AWARDS including the AUDIENCE AWARD for DOCUMENTARY in WORLD CINEMA at the 2004 SUNDANCE FILM FESTIVAL. 在图书馆竟然借到了这部2004年出版的dvd 《The Corporation》,狂喜。
片长145分钟,访谈了40个各界人士。公司,媒体,学界,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其中包括Peter Drucker (崇拜一下), Milton Friedman(再崇拜一下),Michael Moore(因华氏911出名的那个风云人物)。

(1) Not a few Bad Apples.
Following Enron, WorldCom, all those mis-conducting firms are not a few bad apples. Problems fall into essence of Corporation.

(2) Origin of “legal personality”

公司制的最重要特性就是Limited Liability。Charter公布的那一天,公司就作为“法人”而独立存在和行为。但是这样的“人”仅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的,就必然导致对stakeholders, 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公司沦为“Pathological Person”。
然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公司going public后,公司(managers)利益又和股东(owner)利益发生了冲突,owner不能真正地拥有公司。引发一系列所谓Corporate Governance问题。Enron,AA尽葬送于这样的问题上。

(3) What have they done?
……
……

(4) What can we do?
联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讲,“颠了,跑了,怂了”之类颇为有趣。当然,公司不象政府一样有强制性,但是公司对社会和生活的渗透已经让人无处遁形。而且很多时候,消费者面对的是公司和政府的勾结。
Cochabamba要将供水系统私有化,直接导致人均1/4的收入要用于购买生活用水。民众组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政府镇压过程中,死一人,伤无数。最终供水私有化被放弃,民众胜。
Michael Moore 自封为反资本主义的斗士,他在片中作了一个比喻,他做的事情是反corporation的,但是corporation们为了profit而允许甚至支持他,因为民众需要。这就相当于“给我一个绳索,让我去勒死他”。

(5) “勒死”他们,我们吃什么去?

 4 ) 提着公文包的恶魔

《企业人格诊断书:提着公文包的恶魔》

(原刊于2007年十月号台湾Look杂志)

 

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通过了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明订保护个体财产与生命不受他人与政府威胁,然而这条原意是在保护解放黑人奴隶的法案,却被当时的企业律师加以延伸而套用在别处,高喊着「企业也是人!」于是法人的概念就此催生。这场丧生六十万人的血腥内战,最终得益者却是数百个新兴企业。这群「法人」拥有买卖不动产并提起诉讼的权利,却与活生生的人类不同、没有所谓道德良知的既定概念,也毫无信念理想,只关心股东的商业利益。

「他们」信奉的唯有财务报表上的每季盈余营利,而以营利为终极目标这点甚至明文记载在法律条文中,相对来说企业却毫不需要对公众利益效忠。正如英国瑟洛男爵所言:「他们没有灵魂可以救赎,也没有身体可以监禁。」甫于今年铁马影展上放映,并由蛮野心足生态协会推出DVD的2003年记录片《企业人格诊断书》,便带领观众一同走过百余年来企业发展至今日庞然巨兽规模的历史,从工业时代采矿时如何利用蒸气机器来提高产值效率,一直讲到现今微芯片与半导体雄霸的科技时代。

 



最是嗜血的凶猛鲨鱼

过去数千年来,人们信奉仰赖的是宗教、是政府,无论君权政体、民主或共产制度。但在现今资本主义横行的年代,企业才是人们信仰最虔诚的宗教。事实上在全球化浪潮大举入侵下,跨国企业早于世界各地都占有一定版图,不再受限于任何单一政府的权力管辖之下,已一举超越各国政治领袖而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势力的实质领导者。

电影更以科学怪人来比拟现今的跨国企业,虽然是藉人类之手才得以呱呱坠地,但在拥有无人能及的强大力量之下,早已超脱人类掌握而成为失控的脱缰野马,摇身一变为只为血腥味(钞票)而驱动的凶猛鲨鱼。但在一味追求繁荣利益的同时,企业也随之创造了毁灭性后果,最后将会吞噬整个地球与人类文明。

《企业人格诊断书》根据乔尔巴肯的〈企业的性格与命运〉拍摄而成,片中请来许多企业家、教授学者现身说法,不仅邀得了爱出风头的记录片导演麦可摩尔、反霸权异议学者乔姆斯基、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米尔顿傅利曼、〈No Logo〉一书作者娜欧蜜克莱恩,甚至连壳牌石油公司前董事长穆迪史都华等商场上赫赫有名的霸主也亲身接受访谈。

最难能可贵地还是请到了全球最大组合地毯制造公司Interface董事长雷安德森,亲口描述他如何从原本毫不关心企业责任的商场枭雄,顿悟成今日捍卫环保与地球永续经营最不遗余力的良心企业家,畅谈其间转变之心路历程。片中收录的一场企业座谈会上,雷安德森开头第一句话便是称呼在场同业为「我的掠夺者同伴们呀」,话语间满是悔恨悲痛的自省意味,镜头扫过台下观众席时可见到数人双目噙泪、聚精会神地聆听他演讲。

 

为悲剧鼓掌叫好

片中分从社会公义、环境保育、营销广告等层面来逐一分析当今企业的利弊优缺。正如前段所言,企业重视的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成本竭其所能地压缩降低、产能效率与获利尽可能地往上拉抬,这才是企业的无上目标;至于员工福祉与百姓生计则非企业所重视。也之所以,企业为了达成获利的目标往往无所不用其极,恶性裁员、打压工会、压榨劳工等各式卑劣手段尽皆出笼,在发展中国家设厂的跨国企业纷纷雇用当地黑道、或与极权政府连手来打压劳工,不仅驱赶劳工自救的抗议游行,甚至密谋暗杀反对劳工领袖,此类压榨事迹实是层出不穷。

由酷玩乐团大力倡导的「公平交易」运动,曾呼吁连锁咖啡品牌不应以强大企业力量为后盾,强制以低廉价格收购大量咖啡豆、剥削贫苦的咖啡农,相信人们对此应该不陌生;片中则更前往多米尼加等发展中国家去捕捉血汗工厂的真实面貌,观众将会发现那些在媒体上摆出热心公益伪善嘴脸的庞大企业,如何在恶劣工作环境下以过长工时与不合理的低廉薪资剥削旗下员工。片中提出秘密文件举证,一件光鲜亮丽的名牌运动衫规定员工要在不到七分钟内缝制完成,企业实质付给员工的报酬只占了零售价格的区区千分之三,反过头来却愿意砸下巨额金钱在广告宣传上,两相比较下实是令观者义愤填膺。

微软近来在欧盟又因反托拉斯法一案败诉而引起世人注目,但事实上包含奇异公司、三菱汽车、辉瑞药厂、柯达胶卷、IBM、希尔斯百货等无数个在广告上光鲜亮丽的庞大企业,都曾因反托拉斯法案、环境污染甚至诈欺政府的罪名而遭判罚数百万乃至于数亿美元的罚金。在企业会计师的小小算盘上,奉公守法不是首要考虑,而是缩减成本与违法风险相较之下是否划算,才决定要不要遵守政府法令。相较之下,劳工福利与社会公义被企业置若罔闻自然毫不奇怪。

如果有钱人能靠卖绳子赚到一块钱,就算那绳子是用来吊死他的,他还是会欣然出售。──记录片导演麦可摩尔

 


观众可能曾在《安隆风暴》里看到交易员如何制造大停电来藉此哄抬电价,《企业人格诊断书》里则亦有一名期货交易员在面对镜头时吐露真心话,他在911悲剧发生时浮现脑海的第一个念头竟是:「现在黄金价格涨到多少了?一定可以大捞一票!」也正是这同一批人,在波斯湾战争时藉由油价飙升而牟取暴利,一边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新闻上烈火焚烧着的孩童尸骨,一边计算着荷包的厚度。许多大企业更在世界各地以诈欺与强占手法夺取水资源,加以私有化并标上售价,让负担不起的贫苦第三世界人民苦无干净水源可用,需要耗费四分之一收入才能购买生活用水。

法西斯幕后帮凶

若回过头来审视这半个多世纪来新兴跨国企业的崛起历史,本就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脱不了干系,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纳粹等法西斯政党都曾受过不少企业资助,两者可说是鱼帮水、水帮鱼的关系。记录片《曾经是奴工》中指出,许多德国汽车工业如福斯、奔驰以及化学药厂法本公司等,在二战期间都仰赖纳粹政权提供近乎免费的奴工劳力,不惜人命地日夜工作才能发展至今日规模。

《企业人格诊断书》更大胆点破,原来连当时的美国企业诸如可口可乐的芬达汽水、通用汽车旗下的欧普、福特汽车等都不顾敌对立场而与纳粹政府携手合作,好在二战期间继续于德国营利。甚至纳粹集中营竟都是仰赖IBM的早期打卡系统来管理数百万名囚犯的身家数据,助纣为虐的IBM每个月还特地派专人到集中营去维修这些出租的设备器材。直至今日,美国企业都仍热衷与专制政权、恐怖份子与独裁者打交道并从中获利。

原本应以人民福祉为首要考虑的美国政府,反是常常倒过头来充当企业打手,勤于出兵来维护企业在海外的利益。表面以反恐为名、实则为石油出征的伊拉克战争当然不在话下,百余年来美军也曾无数次派军前往墨西哥、海地等拉丁美洲各国,只为保障美国企业在当地的蔗糖、石油等产业利益。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这些贪得无厌的黑心企业,起因于不满罗斯福总统的民粹主义,以固特异轮胎、通用汽车、美国钢铁等为首的大企业便曾在三○年代试图出资煽动军方推翻罗斯福政权,最终事迹败露而不了了之。

 

慢性谋杀的刽子手

自四○年代发明了化学合成以来,大幅改变了过去数千年以来人类生活的面貌。各式各样原本不存在于自然界的石油制品、塑料用具与化学药剂都能在实验室的试管里被制造出来,然而在这个炼金术师的小药炉里催生的更是无止尽的有毒废料与环境污染。残忍的活体实验不断进行的同时,无数自然栖息地也遭到破坏,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更是深深影响到自然气候。这是对全体人类以及地球的一场慢性谋杀,而真凶就是对此残酷现实置若罔闻的各大企业。

能造成婴孩先天缺陷的除草橘剂与DDT杀虫剂自然广为人知,而遭欧洲、纽澳等各国明令禁止的生长激素直至今日仍在美国牧场的牛只身上持续施打。这种生长激素虽能增进牛乳分泌,同时也在乳牛身上产生乳腺炎与各种不必要疼痛,更让发炎脓水、抗药性细菌与致癌化学产物掺入香醇牛奶里一同端上餐桌,让无数不知情的孩童吞下肚内。《法网边缘》、《永不妥协》的故事不只活在电影银幕里头,更每天在你我生活周遭上演。

他们没有灵魂可以救赎,也没有身体可以监禁。──英国瑟洛男爵

 

除利用虚妄不实的广告来打造良善企业形象之外,另一方面企业体更千方百计地利用广告预算为后盾来要挟电视台,插手干预新闻自由,好避免负面形象公诸于世。1996年福斯电视台旗下两名新闻主播原本已制作完前述生长激素真相的专题节目,却在播出前遭高层硬生生地喊卡,时而以开除要挟、时而诱之以利,希望两人打消播映的念头,最后不惜撕破脸对簿公堂也要阻止真相被揭露。

 

企业掌中的操线傀儡

现今社会盛行过度消费主义,广告营销更是其间攻无不克的一大利器,美国每年计有一百二十亿美金花费在广告营销预算上。企业早已熟知如何利用各种手段与社会调查来操纵消费者,其中更属针对儿童的媒体营销最是收得成效,麦当劳与迪斯尼等都是儿童营销的个中能手,记录片《麦胖报告》、报导文学〈快餐共和国〉都曾深入探讨此类现象。企业认识到成功塑造出一个企业品牌形象远比营销单一产品更为重要,透过营销策略来在人们脑海中深植入一种生活方式(Lifestyle),无论那是万宝路香烟的狂野不羁、还是名牌皮件的高贵奢华,并从中建立起消费习惯,一旦成功植入后消费者终此一生都将是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迪斯尼绝对是营销生活方式中最最出色的企业,甚至为此而在全世界最大的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附近出资建造了一座全新城镇。这座庆祝镇上容纳了一千三百栋房屋、五千名住户,希望从最根本之处来打造美国式生活价值、深植「家庭魔力」之品牌精神,并延伸营销品牌形象。由此可见,片中指称企业力量已超越政府之上实非虚言。

在这个营销泛滥的年代,什么都可以宣传,什么都可以卖。不仅空气、水、土地、航空路线、污染执照甚至生命(基因改造技术)都被放在商人的秤砣上吆喝叫卖,论斤秤两地换成绿油油的钞票,置入式营销更像埋伏的陆战队一样满脸油彩地躲在生活周遭随时准备突击。

那不只是像传统香烟公司与好莱坞的营销合作,甚至FedEx与《浩劫重生》的强势结合相比之下都算小儿科,现在的营销讯息更从电影布景里走将出来,虎视耽耽地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企业会雇用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付费请他们固定使用某种产品,藉此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广告讯息如老鼠会般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出去,而被蒙在鼓里的人们却对此毫无所悉,还以为一切都是出自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没想到早已成为企业掌中的操线傀儡。

 

得证:精神变态

正如本文首段所言,如果企业法人被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类,那他们又拥有什么样的个性?片中以世卫组织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作为根据,逐条逐项地审视这些企业体行事作风,并请来FBI首席精神分析师来作人格检查,最后诊断出了企业体实是典型精神变态的结论。

片中除了收录许多让任何有良知的观众看了都忍不住气血逆流的画面之外,也不乏让人会心一笑的片刻。有数名抗议人士闯入壳牌石油前董事长穆迪史都华的家中,并在屋顶上挂起「凶手」字样的布条,没想到最后双方却一同坐倒在草坪上啜饮咖啡、品尝饼干,畅谈起气候变迁与社会责任;然而在此同时,壳牌石油仍在世界各地持续造成大气污染。

企业家当然绝非洪水猛兽。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虽然骂名不断,却是热心公益的慈善家,光是本世纪以来便已捐赠近三十亿美金,洛克菲勒家族亦是投身慈善事业,股票圣手巴菲特的捐赠金额相较比尔盖兹也不遑多让。但这终究只是企业家一己的公益行为,企业家与总裁毕竟并不等同于企业本身,而企业体本身的行事作风究竟符不符合社会公义,又得放在另一个平台上检视。

企业家作为个体的道德良知,在企业体制与营利为先的首要考虑下,实是淹没在群体意识之中。由无数单一个体组成的企业早超脱出人类个体的掌控,而受限成为制度的傀儡。企业竞相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背后究竟是出自良善本意、还是为了节税,甚至企图漂白且重新营销企业形象,是一种冀求取得竞争优势、好卖出更多产品的市场策略,就有待消费者持续观察监督了。

政府需出面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严重违反社会公义时可藉取消执照来加以反制,而非受利益团体游说、修改法律条文来符合企业需求并打压劳工。人民更应时时藉由媒体报导或自发性地来接触社会议题,当不公现象发生时一同挺身而出抵制企业,集结公众舆论对抗财团势力。

耐吉球鞋剥削东南亚劳工所引发的反血汗工厂运动,在社运人士喧扰十数年后终于赢来了企业的道歉声明,并对恶劣工作环境有些许改善;在「公平交易」抗议浪潮下,近年来星巴克咖啡也开始采用公平交易认证的咖啡豆,虽然比例上仍占总使用量的少数,却已是北美购买量最大的买主。

人们已在零星战役中获得宝贵胜利,但这一场战争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导演简介:

Mark Achbar 马克·阿克巴


加拿大著名纪录片制作人。他同彼得•温托尼克合作制作了纪录片《制造协议》获得了 (1992)多伦多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篇奖,芝加哥电影节金雨果奖。他又在1997年启动了《解构企业》的拍摄,采访了众多企业巨头。该片在2003年获得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5 ) 企业“心机”

全片就是关于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的Skill解读,摄影者站在一个非常critical的角度来评判这件事,但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均是来源于此:

1.marketing 营销
现代营销突出的是说服力,如操作人们去购买某种商品的想法。
e.g.: 对孩子们的市场营销如何影响到其nagging?
一项调查让父母记录下三周内每次孩子们纠缠(nagging)他们要买具体某物的原因,时间,地点,表述方式。
比如说,1/4的主题公园是因为孩子们纠缠父母们才去的。电影,录像带,快餐食品都是如此。我们可以操作消费者去购买我的产品。
如今孩子们面对的广告,是心理学家精心炮制的,由媒体广泛传播的。为何要影响儿童?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成人消费者,所以现在就和他们对话,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就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他们长大后他们就成了你的消费者了。
你对消费者越有洞察力(获得消费者行为心理的数据越多),你在于其交流的策略上则更有创造力。

企业可以给消费者一种社会地位,塑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形象,叫做好的消费者。引导其关注并醉心于不重要的事物,比如时尚,奢侈品,品味等等,通过明星效益,羊群心理营造社会舆论,向消费者灌输一种我要这个的理念,创造出本来所不存在的消费需要。
人是群体的动物,其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要利用广告业和社会舆论去改造消费者,雇佣具有创造力的员工让消费者以我们希望的观点看世界,让他们认为这个是美的,好的,这个是他想要的,诱导消费者的喜好。

2. perception management 意识管理
作为大企业推广的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推销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包括who we are,how we got there,所谓的自由,平等到底是个神马玩意。可以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来给消费者洗脑,教育消费者以我们想要的方式来思考。并且为自己创造一个形象。
非常成功的企业,以及未来的企业不卖产品,而生产品牌概念。传播我们的idea,就是我们的生产过程。
我们必须认识到成功塑造出一个企业品牌形象远比营销单一产品更为重要,透过营销策略来在人们脑海中深植入一种生活方式(Lifestyle),无论那是万宝路香烟的狂野不羁、还是名牌皮件的高贵奢华,并从中建立起消费习惯,一旦成功植入后消费者终此一生都将是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如何令一个产品理念真实? ──通过建筑物。
建筑物是品牌的一个三维放大。比如disney建立了disney town,他们品牌的推动力是“家庭,魔力”。每件事这个公司做的都是围绕这两个词语来的:比如电影,家庭电视,内容如果不是围绕这两点,就不能brand disney,他们就不做。如果他们去做成人片,那么就与品牌理念不符。disney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品牌保证:是传统,是质量。disney为了推销其理念,甚至为此而在全世界最大的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附近出资建造了一座全新城镇。这座庆祝镇上容纳了一千三百栋房屋、五千名住户,希望从最根本之处来打造美国式生活价值、深植「家庭魔力」之品牌精神,并延伸营销品牌形象。
现在成功的产品广告营销已经不是讲广告移植到电影里,电影成了你的生活,雇来的人在你的生活中表演,比如给楼下的门卫一些有品牌logo的箱子,如雇佣人在街上大肆讨论一出音乐剧,如免费赞助你们公司的矿泉水。等等。

3.patent 专利
现在我们可以专利世界上任何活着的东西。表示现在企业可以拥有塑造生命的蓝图。
世界上的生物工程公司在不断的把基因专利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10年内,世界几家巨头公司就拥有组成人类进化的实际基因了。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专利不同的基因组,包括世界上所有活着的生物。可以这么说,生物工程已经控制了下个世纪人类的走向和未来。
启示:要么投资生物公司,要么开始和生物公司合作。

4.unsettling account
要销售一个新产品,最好拉拢政府,媒体,专家,学者入伙。让他们帮助你说服公众:这是个好产品。
对于新闻,所谓新闻的真实,就是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和媒体保持良好关系,恐吓甚至威胁媒体施加压力都是可行的。
想要让企业控制政府,现在已经不需要政变了。企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相比五六十年代,政府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控制权。今天的资本主义具有无上的权力,它可以玩弄政治,将政客们作为自己理念的传播者。

5.democracy Ltd
企业要注意宣传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要被认为和看作是有责任感的。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正面富有使命感的形象。

 6 ) 成见太深,社会一直在进化

导演应该是左派人士;大部分内容看着无新意而且内容和思想已经相对较老,最后部分还有点意思。

话题很多但缺少很深入的探讨。比如,(企业的)盈利+生存 VS 环境破坏+民主受到制约+缺少透明和公正;私有VS公共的划分。

实际上,商业民主化和开放社会近些年来已经有些进展,但是视“短视”和“局限”可能会让我们走更多的弯路。消费主义浪潮依旧,人性才是背后的最难以改变的因素。

我对于企业在社会进化中的发展倒是有更多乐观的期待,一是社会层面上文明的进步(更多来自于对过去的反思和人道主义的更加深入人心),政治文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二是企业实践中已经有很多不错的case,比如引领潮流的代表着开放力量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国内的胖东来和德胜洋楼所体现的新气象。

企业作为社会中最为广泛和重要的组织,真心肩负着实现“社会和人们良好生活”的重任啊。这个应该是我长时间将去关注和探讨的东西。

这两段话做个摘记,尤其是摩尔的这段话非常好!

我们从来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用来谋生的建造汽车,可能是南北极冰川开始解冻的最大原因,以及终结文明的最大原因。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我只是汽车生产线上的一个工人,对社会和人们有利,让他们可以跑来跑去,但从来没有想过更大的画面,我们所作的事情的最大的后果,最终我们不得不作为个体,接受我们集体行为的责任,以及我们行为的更大后果。“——麦克·莫尔

我很了解你到可以叫你抢劫者吗?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公司,任何一类组织,我的,你的,任何人的,是可以长生不息的,我被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说服了,我确实是地球的掠夺者,但这不是高扭矩我们文明的定义,根据文明的定义,我是工业的领导者,在很多人眼里,是时代的英雄,但实际上,实际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有问题的,它干得不好,不能持续下去,它是个错误,我们必须进行另一场更好的工业革命,这次,做对它。——Ray Anderson
 

 短评

贪婪,资本永恒的邪恶属性。公平与效率的跷跷板,经济领域没有结果的话题。

6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推荐

每次看这种纪录片,我都有种警觉感。我知道它在说什么,我也知道我照样应该做什么。制度总是有彼端的,关键是这个制度有没有能力自我完善。

10分钟前
  • 加勒比姐姐
  • 还行

institutionalization能用人的道德范畴来衡量么?看到Interface的CEO动情的说我们都是plunder时觉得他们的反思至少证明体制的希望还在,人类文明还不至于栽在企业手里

12分钟前
  • 梦溪
  • 力荐

当作企业史看吧。本来就是很严肃的一部纪录片,但是因为XBMC频繁死机,看得晕头转向。推荐给企管相关人士科普

16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推荐

信息量充足,思路推导也很顺滑;这样的海量整理下,能有很为清晰和好懂的传达,值得鼓掌。蛊惑孩子从而纠缠父母去的主题公园,战乱之时可口可乐也是“纳粹饮料”再到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控制力与在地理范围壮大的公司之下的左右互搏…末了电影者则是把自己的制作放置于同样命题的思考,略微有点“背脊发凉”的感受。它并非对某件事急迫的呼吁或是痛陈,也非冗长论调的重复;厘清关系、更加知晓,也算及格了。

2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很不错。导演应该是左派人士,字里行间对公有制企业还是颇为欣赏的。一句话概括这个片子,大概可以用马克思的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2分钟前
  • sonia
  • 推荐

原来资本主义还是不如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顶多把人都折腾死,把地球留下;资本主义最后能把地球折腾死。

27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not until enviromental conditions become commodities themselves...

32分钟前
  • 𝐓
  • 还行

所有人都不应错过的一课!

36分钟前
  • 大布
  • 力荐

前面讲得还不错,后头就有些偏激了,请的人倒是都挺牛

38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推荐

uttered an exquisite ejaculation on "Corporation", chapter-style's got a stout definition, but not with relish

39分钟前
  • shui5P0
  • 推荐

将资源私有化,本质“贪婪”,不顾后果的榨取利润。如果有天地球走向末日,那是自私的人类咎由自取的~!!

43分钟前
  • 心阅
  • 力荐

内容很好,出发点无法赞同。这部纪录片总得来说总结了企业的三大罪责:劳工问题、环境破坏、干涉政治。甚至于看到最后我简直要怀疑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们搞不好才是最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群体。过分的夸大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实际上该对此负责的不止是企业本身,被谴责或许是因为他们赚了太多钱。

45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推荐

纪录片很难保持中立态度。因为导演在制度外。在制度外我们都可以扮演一个好人的角色。而在邪恶的制度内我们都很难避免变成怪物。这正是贪婪的力量。

46分钟前
  • 李妙生
  • 推荐

1.最邪恶的Corporation无疑是军火、石油以及金融集团,片子没有涉及太多(也许是因为再讲它们就太陈词滥调了);2.环保是另一件事;3.我不相信Corporation、Government,我也不相信什么“People”;4.里面有两个“本阵营”受访嘉宾说话像弱智;5.女旁白那种有点indifferent的声音十分舒服,太舒服了。

49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还行

“企业的底线就是利润,这条底线凌驾于所有目标之上,董事会不会考虑你是不是一个好人,只会关心今年的分红有多少钱。”

52分钟前
  • 似水年华
  • 推荐

提供了详实的信息,改变了我的旧有认识。引人深思。

57分钟前
  • Golden Blue
  • 力荐

居然是十五年前的片子,那时候大概没人想到今日FAANG/BAT这样的巨头已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真正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品牌操控心智,资本主义操纵政局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只要想到我们蝼蚁般的一生会在为企业雇主打工,为收税的政府打工,再被消费主义挖空钱包的循环中度过,才真是细思甚恐。谷歌的不作恶,以为是基本要求,滴滴等事件后,发现这已经是垄断型企业的最高道德标准。

1小时前
  • 简纹
  • 推荐

希望我们不必在多年之后被迫拍这种教育片 虽然那也许就是査建英说的“好好儿(按:不如说乖乖儿)当左派”

1小时前
  • 于小师
  • 力荐

a corporation as a legal person -> John Rockfeller, Henry Ford, J P Morgan... ->the insane generation ->new mode high-end corp. running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