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4

主演:钟汉良,张晓龙,刘筱筱,吴刚,吴孟达,甘婷婷,王子子,戴春荣,严敏裘,景岗山,胡东,何佳怡,刘芷汐,徐扬,刘冠麟,陆纪依,杨德民,孙渤洋,陈龙,李宗翰,樊少皇,博弘,韩栋,陈大成

导演:鞠觉亮,邹集成

播放地址

 剧照

十月围城 剧照 NO.1十月围城 剧照 NO.2十月围城 剧照 NO.3十月围城 剧照 NO.4十月围城 剧照 NO.5十月围城 剧照 NO.6十月围城 剧照 NO.13十月围城 剧照 NO.14十月围城 剧照 NO.15十月围城 剧照 NO.16十月围城 剧照 NO.17十月围城 剧照 NO.18十月围城 剧照 NO.19十月围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0:09

详细剧情

20世纪初,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羸弱衰败的满清帝国勉勉强强扶正了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登台,而在王朝四野,革命的呼声愈加高涨。在此激流湍动的威望时刻,各方势力激烈碰撞,此消彼长,千万人的身家性命被卷入这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漩涡之中。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召集同盟会成员云集香港,商议举行反清活动。该消息被清廷获悉,于是密令广东将军铁山(胡东 饰)刺杀孙中山。出身商人家庭的留学生李重光(钟汉良 饰)在保护孙中山的行动中牺牲,与之偶然交错而改变命运的车夫阿四(钟汉良 饰)则在李父玉堂(吴刚 饰)的要求下假扮重光。   冲突过后,铁山和李家的仇恨似乎更加激烈,而阿四也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成长为足以担当家国大业的男子汉……

 长篇影评

 1 ) 大多数人,不知道

故事本身,已经被证实是虚构。但是,让我们还是仔细回顾电影的细节,看看电影制作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故事从孙文到港前四天开始,每一天,有更多的人牵扯进来。大多数人,并不知道,1905.10.15,会有什么样的大事发生,他们要保护,而清廷刺客千方百计要刺杀的,究竟是何等人物;而他们的保护行为,又有何意义。

第一,大多数人,不知道孙文
戏班方红,乞丐刘郁白,车夫阿四,捕快沈重阳,“臭豆腐”王复明。。。其中,少爷似乎知道孙文,但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报纸主编送给他的两本孙文著作。

第二,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那天要赴死
方红想着之后回老家天津
车夫阿四憧憬着之后的洞房
“臭豆腐”王复明是打算回少林的
捕快沈重阳和乞丐刘郁白一个为赌,一个为情,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而少爷虽然经常慷慨激昂,但是在生命终结前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孙母面前的发抖,另外就是在黄包车里的惊恐,则表明他至少没想到这种危险是如此骇人。

第三,大多数人,很年轻,对于死亡没有概念
按照今天的说法
方红是90后生人
少爷是89年生人
阿四也是80后人
王复明是78年生人
沈重阳和刘郁白应该也都不到40
所以,这群对于死亡没有概念的年轻人,在1905年10月15日死去的时候,都还很年轻。

第四,大多数人,看不到孙文理想的实现
孙文远非片中主角,但是他的几句话,是片子的点睛之笔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片尾列出1905-1911年若干起义。
我们知道的则更多,从1905到2005这100年,革命此起彼伏
那么今天观影的我们,达到孙文之所为幸福吗?
“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那么现状呢?

中场小结一下,为什么100年以来,有这么多赴死之人,有这么多次革命,而孙文最初用来感召人的基本理想,远远没有实现呢?
原因应该还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要说的更多一些,鲁迅笔下地那么多愚昧,麻木的人,其人格本质,其精神状态,岂能通过简单的外力一次性改变。而培养众人独立思考,勇敢质疑,小心求证,启迪心智的教育从来又没有系统性的发生过,所以,这种不改变众人心智,只凭外界蛮力的运动,已经被证明是无法使得孙先生“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在十年,五十年或者一百年的历程中实现的。如果这一百年的历史不够,还可以上溯300年,上溯2500年,上溯5000年。历史总是在一次次证明,没有大众心智的开启,所有的暴力最终只是沦为少数人获取利益的手段。


下半场开始。说完了这些小人物的“不知道”,说说他们的“知道”。

已经确认的消息表明,此片乃虚构;
我们能确认的是,孙文等大人物并非主角;
主角是这群小人物

小人物不知道大人物,不知道大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依然奋斗,希望“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小人物知道什么?

方红知道要追寻老父的道路
车夫阿四要让老板高兴,也是为了自己阿纯
王复明想出口气,一身武功从来没有用过
捕快直到事发前,因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有女儿,所以临阵倒戈
少爷呢,则是17岁少年典型的慷慨激昂

所以,这里面有
父女之情,爱人之情,主仆之情,不平之情,激昂之情
每一种感情就是渺小到写不进史书,刻不到石头上,但又是那么真实,一次一次,在人类的历史上不断的发生。
所以,小人物所知道的,就是这朴素的真情。


好了,小人物不知道大人物,不知道大道理;小人物知道朴素的善,小人物知道朴素的恶。这两点结合起来,又得出什么结论?
小人物不知道,因为“不知道”,即使他们的死会换来一些成果,而成果本身总是被少数人占有,而他们的儿辈,孙辈,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小人物不知道,所以尽管不断的有人死去,但简单的理想依然看不到踪影
小人物不知道,所以总是懵懂中赴死

小人物要求少,安居乐业即可
小人物很可怜,总是被利用
小人物很可悲,总是被蒙蔽

所以,大多数人的“不知道”,大多数人朴素的善念恶意,决定了,若干次外力的结果,并不能一劳永逸的改变他们,他们的儿辈,孙辈的命运。所以,真正的希望在于民众心智的开启。但是自上而下,系统性的开启民智,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

快终场了,还是讲讲电影本身吧
第一呢,这是虚构的电影,甚至开始有美国投资人希望把场景设在檀香山
第二呢,这是一部从1999年开始,历时十年的片子。所谓十年磨一剑,所以,不要错过了片子的苦心。
第三呢,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小人物”,通过对历史场景里小人物赴死的刻画,我们应该理解到这是一种何样的真实!
第四呢,把片中的年代简单的加100年。我们可以看到90后的方红,70后的王复明,以及80后的若干人。我们是不是在这群年轻的小人物身上,依稀看到自己的身影?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命运?
第五呢,真实的人物孙中山和杨衢云,在片中话语不多,都是点睛之笔。把这句话搬出来,一一叩问一下在座各位,在100年后的今天,有何感想。
“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第六呢,即使孙中山和杨衢云聊聊不多的话语,依然我们看到历史的每一段,即使是伟人都有的局限。杨衢云,临死前最后一句话大概是,我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云云,你们有希望云云。而孙文呢,一方面以为革命就是唯一的痛苦,痛苦之后就可以达到文明之幸福,另一方面认为清廷是外族入侵,所以才有沦陷200多年,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话语。

好了,终场了。作为小结,谈下一我们看电影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正好是对这个电影做一个注脚
我们昨晚看的是晚场电影,快11点开场。
前面放广告的时候,不时有一种中频的噪音传出,很是恼人
但是没有人出声,大概是以为正式开场时会消失
开始放电影了,依然不断有恼人的噪音,一下一下的
依然没有人做声
电影演到捕快闯到她女儿的卧室,很安静,这时噪音已经完全盖过电影了
终于有人开始大嚷怎么了
噪音似乎消退了,大家又开始不作声了
不一会,噪音又起,终于,有四五个声音,口哨,还有倒掌声
大家嚷着”心脏病要发作了“,有人嚷着要退票,有人嚷着要开灯,有人嚷着要补偿
终于灯开了,有工作人员进来了。
随后工作人员才知道,是二楼装修的噪音,可怜的装修工人,白天不能装,晚上装,岂料11点多还有几百人看电影。
有人建议报警,有人要把电影放完,同时补偿100块,还有人建议把电影声放的更大一些,压过噪音(我说姑娘,你以为这是2012?)
十分钟后,问题终于解决,电影从头放起,众人喊,”快进“
快进倒刚才捕快从她女儿的卧室跳下,大多数人满意
有人又喊”从头放“。众人说”别闹了“
于是众人息声

这个小小的插曲,无疑是这个电影最好的注脚。电影的主角是这些懵懂的小人物,真实而又可怜。而所有观影的人,难道看不到自己就是片中人物100年后的复刻?甚至更多的退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挂起不了,一走了之;心有不满,但不作声;自己不作声,希望别人出声;有人出声了;大家开始宣泄;宣泄结束,被小小安慰一下,然后就安静的看片;看完之后,曲终人散,这件事情就和没发生一样,就这样过去了。把这个影院看成我们的疆土,把三个小时内的事情看成这100年的历史,而我门即是这四万万或者十三万万”大多数“,由此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的命运以及这种命运的缘由。

总结一下,这是2009国内拍的最好的片子,当然,这个只有香港影人才能做出。
片子用虚构的历史取叩问今人,让人我们看到作为小人物,命运依然如旧,心智依然懵懂
所以,这部历时十年的片子,若能使各位观众,在娱乐片刻之后,还能有半点思考,那么电影人的良苦用心就达到了

那么我的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呢?
1)作为小人物,命运依然如旧;为啥依旧,每人自知
2)真正能使我们达到”文明之幸福“的手段,不是几次暴力的运动,而是系统性的启迪众多小人物的心智,让他思考,让他警醒,让他从善
3)这种系统性的教育不会自上而下的发生。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和挤公共汽车一样,车上座位有限而车下人数众多,没上车以前,你恨不得用大喇叭喊”再挤挤,都能上去“,刚一上车,你就恨不得车门马上关闭,而你的口号又变为”快挤死了,还不关门?你们等下辆!下一辆马上就到”
4)很多真正得有识之士正在投身去做这种启迪民智的教育,比如《财经》前主编胡舒立,比如李开复(在自传中透漏自己本来的理想和最终的理想都是创办一所民办大学)
5)在期待别人改变之前我们能做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呢,可以多读一些历史书(不是历时教科书),搞清楚最近100年,最近60年以及最近30年的历史。路呢,多在远处转转,多出国转转。仅仅拥在网上,宣泄一下感情,做一个愤青,最后只是网上暴民。纵使可以看到一个一个“门”的破裂,而不会对整个社会,对你的子孙辈有任何多的益处。

最后,关于“最幸福一代“的悖论。

第一,我们能证明,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论证过程如下

20世纪比以前强,这似乎是肯定的
新社会比旧社会好,这也是不用质疑的
父辈比爷爷奶奶辈强,因为爸爸常说爷爷没过过好日子
我们比父辈强,父母小时候饿过肚子,吃过病死的猪肉
所以,一路比下来,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

第二,我们个人的感受呢?似乎已经是最幸福了,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苦痛和困惑呢?

So something must be wrong, what is it?

 2 ) 天下围攻与绝地突围——《十月围城》

我是冲着“孙中山”去看的这部电影,没想到最后发现他并不是主角。主角是血已在影片里相继冰冷的贩夫走卒们。

 

孙中山是否曾在当时到过香港本是野史上一段无头公案的争议,陈德森就拿它来演绎了一节传奇。影片讲的是孙中山如何在三教九流的帮助下避开刺杀召开同盟会然后离港,情节故事在屏幕上惊心动魄,总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干巴巴的句子。

 

哪怕那个“帮助”是以性命为代价。

 

即使除了一个被选为替身的李重光,他们甚至谁也不能真正明白他们以命相护的男人有多重要。萍水相逢的落魄和尚,听说要“打坏人”就巴巴的赶来。潦倒为乞丐的昔日公子,心知肚明的去赴一场生死会。家养的奴仆希望他的少爷脱离危险,茫然的女儿承继着父亲的遗志,一事无成的赌棍只为了女儿长大以后可以知道她真正的父亲是谁……去死的理由可能有上千百种,但他们的几乎都不是伟大的一种。并没有什么足以拿来在灵堂上缅怀敬仰供凭吊的理由,于是当他们倒在地上时,打出的字幕也只有冷冰冰的姓名籍贯与生卒年。


李玉堂勉励着手下的员工,谁也看不出他在背诵前阵还在对朋友哧之以鼻的话。陈少白捂着伤口跌下屋檐,他的晕血症眼下已无关轻重。曾志伟的警察听说只是临时起意,却在我眼里成了神来之笔。轻言弃命太难为,在夹缝间成全着自己的良心才是绝大多数人能做出的艰难选择。甚至充当最大反派和坏人的杀手头子阎孝武的偏执与愚忠,也并不讨厌。当他执拗的吐出“已报国恩”这句遗言时,一路的鲜血也都成了不苟责他的注脚与理由。

 

这本也无关对错,只是各人信念的争夺,为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倾其全部未尝不是求仁得仁——腐朽与气节本来也只是一线之隔。

 

李重光在一片黑暗里迎来天光与自己的死亡,他笑了。

 

时代,家国,这些词都太沉重。留名青史的永远只是伟人们。哪怕有“闭上眼睛,我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这样煸情的台词,十月围城,仍然只是一轴小人物的悲歌。

 

我看到阿四笑得淳朴灿烂,为即将迎娶的新娘。我看到方红号啕大哭,为已不能对父亲说出的道歉。我看到王复明在惦念他的花草,我看到沈重阳蹲在屋脊上注视着他不能相认的女儿。

我看到刘郁白提襟转身,衣袂带起微光一片,公子世无双。

 

但这些对历史来说无关紧要。

 

历史甚至不会记载他们做过什么事,当然更不会记载他们爱过或恨过什么人。

我不想谈李宇春的演技,也不想谈谢霆锋的突破,甄子丹的打斗与王学圻的戏骨都很有看头。但这都不是重要的。

我只看到了影片的结尾:

 

孙中山抬起了头,面前是暮色沉沉,中国的黎明将近了。

明知道这不过是演绎的可能不曾存在的历史。

我仍希望着。

 

希望着一百年前的皇后大道上,曾经在某个早晨响彻了哀乐。

 

为我渺小的英雄们,奏一曲镇魂歌。

 3 ) 五星谢霆锋。

1980年8月29日,自从谢霆锋出生的那刻起,他就注定是个话题性人物。而后数十载,谢霆锋顶着“名门之后,天之骄子”这个光环接连不断的受到各界的关注,承受着各界的猜测和质疑,年仅16岁的他第一次登台演唱便遭受到半场观众的嘘声,大家会认为这样子承父业,即使成名也只是在挥霍他父亲从艺时攒下的基业,他只是个年少轻狂的太子爷,没什么实质内涵,而谢霆锋这样的身世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作为一个有梦想,有坚持的人,他如果想洗脱这样一个声名,就必须努力,再努力。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谢霆锋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从艺道路,这看似起点颇高却处处危机四伏的演艺道路在别人眼里是一条光芒万丈的星光大道,在他自己眼里却是一条只身对抗勾心斗角和栽赃非议的漫长旅程。

对于谢霆锋这些年的成长,大家可以借鉴百度百科,我就不详细说明了,一直对音乐偏爱有加的谢霆锋同时从未放弃从影之梦,而星途不平坦的他影途也并不平坦,烂片、烂角色接了一个又一个,但这都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是这样的,黄秋生老辣的演技也是靠一次又一次配角经验逐渐磨练出来的,现在回头看去,谢霆锋的电影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大概是从98年的《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开始,主要影片包括《特警新人类》《半支烟》《顺流逆流》《我的野蛮同学》等等,这些电影里的谢霆锋,大多扮演小混混或者不修边幅的社会青年和警察,很多角色像是专门为其设计的,不需要太多的演技,只需要留个长发穿身痞气的衣服去耍帅即可,那个阶段谢霆锋的演艺事业以音乐为主,电影只是予以辅助,可以轻易看出他在演技方面的青涩,哭戏非常假……谢霆锋不是一个天生的演员,缺少天赋,不像黄渤那样即使没受过专业训练也能浑身是戏。

第二个阶段大概是从《新警察故事》开始的,作为谢贤的挚友,成龙对于谢霆锋的提携自然不在话下,也非常重要,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同样饰演了个小混混,却不再只是肤浅的耍帅,演技怎样先放在一边,他的敬业精神开始在这部片里显现,片尾一幕从摩天楼上滑下的戏,他在拍片时甚至险些被绳索勒到窒息,看来成龙对其的影响不只是演戏,还有玩儿命。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是演人生,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历练和修行,戏路才能逐渐丰富,演戏时才能更加投入心无杂念。相信2002年的遭遇带给了谢霆锋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的成长,从那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谢霆锋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变化,那个勇往直前的愣头小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仍旧勇往直前却更加成熟大度的谢霆锋,这时他需要担起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还有更重要的家庭。

在之后的《玉观音》《无极》和《情癫大圣》中,谢霆锋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角色进行彻底的颠覆,开始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无极》中的无欢是我在这部电影中唯一肯定的角色,谢霆锋对其阴柔且矛盾的心理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又同时不失英俊帅气,虽仍可见“演”的痕迹,但相比之前已经进步太多,这几部电影逐渐让观众接受了那个“演员”谢霆锋,也让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开始对其刮目相看。

之后就是最重要的第三阶段,结婚后的谢霆锋肩负了更重的责任,昔日男孩已经成为男人,要开始为奶粉钱打拼,崎岖的演艺道路抑或可以说是人生道路被谢霆锋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并原谅着,《男儿本色》和《证人》是迄今为止谢霆锋最好的两部电影,无论是戏里成熟而自然的小警察刻画还是疯狂到不顾一切的卖命演出,都足以看出谢霆锋强迫自己突破自我的决心,人都是逼出来的,谢霆锋把自己放在了命悬一线的绝境,不断的试探着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极限,证明着自己除了血统外的其它价值,拼命三郎的形象深入人心,掌声和赞誉也比比皆是,更是成为颁奖典礼的常客。谢霆锋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好,他没有周润发那样的英雄气质,没有甄子丹那么好的身手,也没有张震那样沉默也是戏的气场,只好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谢霆锋在电影里总是被打的最多的那个,但以前看他被打的时候会觉得皮痒肉不痒,现在则能切身感受戏里那个男人所承受的疼痛,这就是谢霆锋的进步。

做为今年国产贺岁片的重头戏,我很高兴能在《十月围城》里面看到谢霆锋的身影,要知道这样一部汇集了胡军、梁家辉、王学圻等老戏骨的电影是非常考验演技道行的,而谢霆锋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以往英俊的形象,情愿让自己戴着化妆胶膜连续三天不卸妆,饰演了一个接近“面瘫”的年轻车夫阿四。

在封建思想牢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清末民初香港,车夫阿四的存在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抹纯白的阳光,努力的发着光,他那颗赤诚的心和明朗无邪的笑容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谢霆锋继续着自己的小人物戏路,阿四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20出头的男孩,有着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读书梦想,暗恋照相馆的漂亮女孩阿纯,对主人鞠躬尽瘁,对伙伴真诚仗义。而就在他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又成功的赢得阿纯芳心并提亲成功的时刻,“革命”到来了,他义无反顾的让自己瘦弱的身躯站在了革命的第一线,也许他还不能明白这次“革命”背后的重大意义,但对他来说,“革命”就是保护好自己的主人,哪怕是用生命去换。

这部戏里谢霆锋所饰演的阿四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是大喜大悲,纯朴的他不会功夫,没有慷慨陈词的口才,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可他还是让很多人深深的记住了。那种感动,是他看着一瘸一拐的阿纯时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他用所会的为数不多的汉字写给阿纯的情书,是他把衣服与三轮车系在一起时的坚决,是他最后纠缠住敌人时的撕心裂肺,“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阿四最后死了,这股强大的感染力依然存在,这不仅仅是阿四这个人物的成功,更是谢霆锋的成功。

《十月围城》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看,文戏的铺垫少有的精彩,一点不觉拖沓,非常恰当的介绍了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这就像一个拉弓的过程,在逐渐剑拔弩张的过程中,高潮一触即发。而后面长达60分钟的打戏可谓是拳拳到肉,使人的神经始终处在紧绷的状态,每个人物的消亡都足以带给我们良久的震撼,甚至在春哥死的时候我都曾真心希望她能原地满血复活……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用心演戏用心拍戏的人少之又少,我尊敬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这样的少数派最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

这是篇不是影评的影评,用来表达我对谢霆锋这些年在电影方面的肯定。

 4 ) 爱我者知我为何而死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林觉民的《与妻书》曾打动很多人, “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的诀别道出了满腔无奈,然而他说过死无余憾,放不下的只是所爱之人。革命者若有志向高远,确实不足奇。更有儿女情长,那真是难能可贵。《十月围城》恰好兼而有之,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冲撞。

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离开。到了后来,每一分一秒都牵动人物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着有人要付出生命——可能就是个早晚问题。因为这电影可不像昆汀那样架空历史,所以孙中山不能死也不会死。反过来一想,事实就很残酷了。

《十月围城》是讲牺牲,不同之处在于是小人物和无名无姓者的牺牲。他们人数众多,名字无法一一铭刻。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几个主线人物的姓名籍贯和生卒年份,大有为无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后声音就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这些人的思想觉悟可能跟林觉民有很大差距,不知革命为何、不知道要保护的人是谁。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凡夫俗子,思乡念父为主顾,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一去不回头。

电影延续这几年大片里常见的爱国主义包装,孙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怀渲染得悲壮无比。不得不说这确实行之有效,讲到了点上。这种东西不是绑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鸣和思索,那电影就成功了。香港人可以有很多意见不满,但说到爱国的底线,那其他电影里不早说了么,黑社会也有爱国的,人人都可以爱国,《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投名状》做的是《刺马》,肢解兄弟情。《十月围城》做的是《上海滩十三太保》,娱乐观赏说爱国。张彻的灵感概念被陈可辛跟陈德森拿出来大作一番,没有了从头打到尾不带歇息,但几场压轴戏的拳脚功夫煞是精彩。这帮人里面有奇人异士,能以一挡十。另有过大半的人没有功夫可言,遇上虎狼鹰犬,只有送死等死的份儿。英国人坐视不管,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结局可想而知。影片没有打斗的地方一样做足了戏,父子、上下、男女、知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让牺牲成为千篇一律,层次分明。

《十月围城》里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号完事,它的煽情时刻固然要引导多数观众往感动方向走——这也是一个商业片的正常做法,情有可原。可如果仔细考察结尾,革命党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无数人会问,这样做值得么,值得为一个不相干的人这样么。人性的自私总会让人抛出类似疑问,再回到前面一次对话:一方说为一个女人这样,值得么。一方说那这样做(出钱卖力搭性命去保护孙中山),值得么。这最弱一线反而引出了最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明知有错又怎样,我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到光明未来又怎样。国难当前,要装作浑然不知、偏安蜗居也可以,但有热血情怀的人无法坐视不理,一条命价值有限,他要唤醒周围人,卷入其中。四万万同胞命运由谁来主宰,他们需要找一个人,权当做历史的选择,正确错误无从知晓。

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义姿态或者直接升华主题拔高一切的做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十月围城》的结尾一幕。介于动容和落泪间的情感往往是最复杂的,他看见的只是香港风光,山顶、半山还有近海码头,可他的视线好像穿透建筑遮挡,见到那些为之流血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也许他还看见了中国未来和民主之光,即便我们知道他耗费一生也没能做到。

最后,不是夸海口,这片子让你看累了、喘不过气乃至几度落泪都大有可能。你可能会感到震撼,心情沉重,但就是回到前头那一句,它值得你去看。【新浪】

系列组合推荐: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5156/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43911/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59115/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77212/

 5 ) 如何穿起一大把珍珠

昨晚去看了《十月围城》。
去之前看了太多好评,所以会稍微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吧!”
在我看来,不着痕迹,无法学习的好,是神品;
有痕迹,可学习,可分析的好,是佳作。
《十月围城》是后者。

陈国富跟我说过,电影就是西班牙旅店,没有食物,
只有自带便当,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全看你吃的是什么。
看《十月围城》,我没太看出民主啊家国啊这些伟大的字眼和历程,
我是一个写东西的,我就老老实实的看编剧怎么讲故事去了。

《十月围城》就剧作来讲,属于精巧而复杂那种。
人物众多,线索自然就多,就像有许多珍珠,要巧妙的编织在几条丝线上。
所以故事里有几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前半部写筹备,这个人物是李玉堂,
下半部写保护,这个人物换成了陈少白。
有两个人物是贯彻始终的,一个是拉车的车夫,
上半部跟李玉堂,下半部跟陈少白,这个人物是阿四。
还有一个是沈重阳,为了也让这个巨贵的明星戏份跟满,给了他不同的任务,
一开始是跟踪告密,后半部是保护李玉堂。

有了两个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们的戏份虽然不是多么重要,
但是由于有他们作为主线,观众看戏的时候,绝对不会乱。
他们的行动,就是故事的主线。
次要的人物,全部和“针线”人物发生关系,确保穿在这根主线上。
比如说,方红在父亲死后,去找李玉堂,理由是“我要见你的朋友陈少白”,
就让她和李玉堂发生了人物关系,穿在了主线上。
其实,编剧完全可以写,方红到处找陈少白,结果找到了逃出的陈少白,
陈少白恳求她,完成父亲的事业。
这样写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乱了,另外伸出来一条线。

“臭豆腐”也是如此,李玉堂——阿四——臭豆腐,
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他穿在了主线上。
此外,“臭豆腐”拿过李玉堂的白米,听过他的演讲,
把这层关系敲得更紧实细密。
每一个小人物都这么做下来,搭建细密可靠的人物关系。
李玉堂——警察局局长史密夫。
李玉堂——四奶奶——沈重阳。
李玉堂——乞丐。
……

虽然写的是革命,是国家大事,但是每个人物的动机,都是个人感情,是“小事”。
阿四一心想帮助少爷和老爷,他的梦想是和阿纯结婚;
沈重阳想得到女儿和前妻的认可,找回尊严;
李玉堂是为了帮助失踪的老友;
方红是为了死去的父亲;
“臭豆腐”是为了证明自己;
乞丐是为了了断,为了一个女人……
这么多的感情和动机,为了直接而简单的传达出来,每个人物都有一件道具:
阿四是绣着“纯”字的围巾,
沈重阳是女儿的布娃娃,
李玉堂是那支陈少白的钢笔,
方红是那件被撕破又补好的外衣,
“臭豆腐”是头顶的戒疤,
重光摔坏了又补好的父亲的怀表……
虽然简单,但是有效。

然后就是,让这些人物,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引爆”,
让他们每个人都发出自己微不足道但是光芒万丈的光亮。
其实,单独拎出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都谈不上多么精彩,
但是巧妙的编织在一起,就不是加法的效果,是乘法。
这个故事,是被反复揣摩,反复试验,反复搭配,想得清清楚楚,
被焐在心里,焐得透透的,热热的,熟极而流,写成的故事。

坦白说,看中国电影,经常我也会怀疑自问:
这么烂的电影,也有口碑和票房吗?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标准吗?
《十月围城》让我欣慰,让我明确:
在这个世上,好电影是有标准的,只要你诚心去做,终于会不一样。

 6 ) 好电影上天堂——谨献《十月围城》

好电影上天堂——谨献《十月围城》

当在杂志报道中看到甄子丹一句:“这部片子关系香港电影的士气”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它真的会是一个承诺。《十月围城》,十年以来被所有香港电影人所熟知的剧本,仿佛慢慢编织的一个梦,没有人敢去触碰和实现。直到陈德森问陈可辛:“你肯为我造那座城吗?”,陈可辛只轻轻点头;“行。”于是十年一梦照进现实。
正是因为这份沉甸甸,真的走进电影院看的这一天,我依然忐忑。只怕梦和造梦之间会有偏差。观看过程很过瘾,是我许久未在影院里真正体会到的丝丝入扣、无从喘息、又哭又笑。看电影最美妙的是移情,是观众走进银幕的瞬间,而这部电影,我从头到尾都是剧中人。

关于故事
我很久没有在国内的电影院里看到一个好好讲故事的电影了。导演中心制现在算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再大的制作,也敢在编剧上灌上导演的大名,而完全不知故事所云。
《十月围城》说起来简单不过,如同预告片里说的一样:“他们舍生取义,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保护孙中山,一群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完全卷入了革命,最终为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对手血战,义士全部牺牲。
线撒的很开,讲好编圆并不容易。但是影片做到了。重点并没有放在贴靠主旋律的拔高主题上,而是用半场的文戏细细的讲了每个人物的前史。然而离孙文到港时间越紧迫,越能够隐隐感觉到笼罩的死亡阴影。这是刻意给观众的暗示,未卜先知。因而已暗自垂泪,为戏中人不知未来命运而揪心。
只想让人记住他叫王复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个子;一心为父报仇,父亲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的方红;得知有一个女儿,想做一件有尊严的事的沈重阳;一心想娶阿纯,只要老爷安全的阿四;为情所困但求解脱的落魄公子刘郁白,以及活了17年只为这一小时的李重光。他们力量其实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与黑暗进行极不平衡的较量,最终只能是全部牺牲。
有人说这部戏说的是西方民主政治,讲的却是东方的忠孝节义。其实尤其是这个“义”字。一群与孙文完全无关,甚至与革命都无关的人,为何会为了他而死,似乎谈不上意义。“义”的本身正是这种无知无畏。这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渗透的古老东方思想。宴之敖仅为一句承诺,可以不惜断头为眉间尺报仇。生命逝去的残酷,本身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意义。《忠臣藏》的故事一直为我所爱,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十月围城》一样。如没有舍生的凄凉,取义也不再崇高。

关于革命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一句孙先生的话,成为电影的主旨。最终已分不清是讲述革命,还是痛苦。
其实这本身就不是一部很正的史诗片。初次看完甚至觉得它有些反其意义。为了一个15分钟的会议,牺牲了这么多无辜生命。到底是有多值得?
电影看了两遍,我几乎每次都哭足半场。我并不是一个看电影爱流泪的人,我想这完全因为革命这个主题比较易触动我。我喜欢各国革命者与革命的故事。革命是患病的切深夜横渡亚马逊河,游向他的人民;是雨果的ABC咖啡馆里的高谈阔论;在这里,却是无辜小人物的奋不顾身。
革命始终是崇高而又有些荒谬的。今年的电影,我给了两部片五星。一部是《十月围城》,一部是《海盗电台》。两者似乎毫无联系。有人为梦而生,反败为胜,有人为梦而死,同归于尽。只是我看到李重光兴奋的发了疯似的喊着“支持孙先生!不做亡国奴!”只有17岁的他对革命的理解,我不觉得深刻到哪里去。大事不完全是清醒的人做成的,恰恰需要不清醒与不知情。黄花岗起义,有烈士是用竹筐背着自制的烈性炸弹与敌人拼搏。在纸上谈的慷慨激昂浪漫舒臆,真正实施,无论是读过多少书,懂得多少理,还是要用最鲁莽残酷的方式。血肉面前才是真正人人平等。拼的到底是理念还是身躯?
电影里,我最喜欢李玉堂与严孝国对于革命的看法。这是最出彩的戏份,然而也有遗憾,严孝国交代的不够完整,删节太多。李玉堂实际上是因为陈少白的失踪而失了常,他机械重复着陈少白告诉他的关于革命的话,有些滑稽。他是聪明人,他最早理解了陈少白说的革命就是要牺牲,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害人还是在救人。革命是对的,社会已腐败,即使他不做,政府也会逼迫他。但是他坚持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去,这是他无法度过的关。抱着死去的重光,李玉堂哭得天昏地暗,嚎啕中他看了陈少白一眼,说不清是愤恨还是无奈。
严孝国并不是恶人,他是全剧唯一对革命持完全反对的人。他受过很好的西式教育,却有自己坚定的一套理论和信念,他和革命党人没什么区别,在自己的信念中疯魔。孙文在他心中已经是祸国殃民的妖孽,不顾一切也要除掉。他与陈少白在密室里的那段谈话,到最后的郑重揖别,是全剧对革命最深刻的一次阐述。严孝国在听到王学圻大喊一声重光时,已知晓车里不是孙文,可他还是飞蛾扑火般务必要除掉那个坐在里面的人,临死前才能露出幸福一笑,为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至于孙文,他的唯一有效镜头仅仅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导演没有洒狗血,饱含热泪却没有流出来的眼睛,渐渐远去的香港,传奇至此结束,千言万语。

关于大片
这的确不是一个诞生大片的年代。以至于我已经有些模糊了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十月围城》却让我重新想起,关于台词凝练的剧本,关于精彩紧迫的故事,关于微小精准的细节,关于激烈飞扬的打斗……凡此种种,我重又体会了一次。
我的有关戏剧的学习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话是老师说:我们的故事不缺情致,可情怀却太少。情怀是什么,我说不清,如血色的夕晖或如最深远幽蓝的山壑。
《十月围城》不完美,遗憾也多。我可以一一例举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终于是站在大片的高度上去衡量,而不再是违心的评价着一个死在低级错误上的粗制滥造品。
最后想强调一点。《十月围城》监制是陈可辛,但是导演的名字是陈德森。他是个闷骚固执的老男孩。拍过《紫雨风暴》、拍过《童梦奇缘》,极富灵气,缺点也明显。《十月围城》是他坚持了十年,逼疯数次才产下的孩子,我由衷希望他能为现在的成绩感到幸福。
我不知道如今烂片可否靠着黄金和骗术一次次的取得成功,走遍四方。但是如果遇上了好电影,请让它上天堂。谨献《十月围城》。

 短评

1.原来张涵予是声优。2.打心眼喜欢那个小女孩。3.胡军放倒黎明后跑台阶的动作也太童真了。

8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推荐

如果孙文的扮演者行到最后都没有露脸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那么阿四、方红、王复明...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一个意象而死,会不会更加令人感到伤心。

9分钟前
  • Echo
  • 推荐

挺一般的啊,为啥就有人鼓掌看哭了呢

11分钟前
  • 豆维
  • 还行

论制作,在华语电影圈绝对是一流水准。遗憾的是,一成不变的煽情手段、按部就班的氛围营造和痕迹明显得就像把每下一秒钟都提前写在银幕上的执导和稍显混乱的剪辑(尤其是几场打戏)以及清一色脸谱型程式化的角色,令精彩度打了折扣。3-4星都是中肯的评价。

1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春哥救了孙中山,没有春哥就没有新中国!!!!!

17分钟前
  • 义达木糖醇
  • 力荐

凡是看到鼓励人牺牲的片子都感觉寒毛直竖。尤其是非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17岁的孩子。黎明的李公子扮相也太装 14 了(13+1)

22分钟前
  • Fenng
  • 较差

剧本有硬伤,但靠着凌厉的打戏和演员的集体精彩演出使得观众无暇顾及。制作精良,彼时的香港还原得非常真实,人物的塑造也很饱满。对孙文这个角色的拿捏和塑造最为有新意,几乎全是间接描写,但每一笔都很到位。有两次眼泪差点掉下来,都是谢少的戏,单纯专一的男人果然最打动我。全片感想:做人要低调

2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学友在开头的那场戏告诉我们:在某些地方说了不该说的,不管你多牛逼是歌神还是什么,都可能被一枪爆头。

27分钟前
  • 王若虚
  • 推荐

王学圻的表演抢了整个电影的风头。导演对动作-剧情混搭的驾驭还显稚嫩,但是很有诚意。4星鼓励。

28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非常平庸,可能我对本片期望值太高了

2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每个演员都有突破演出的一部电影--谢霆锋不再是帅哥,黎明不再是小白脸,胡军不再是大英雄,甄子丹不再是功夫之王,张涵予也不再是大老粗。春哥演得真的不错。我最喜欢甄子丹在街上被追的那个镜头,一气呵成,很爽。最感人的始终还是亲情,春哥为她爹,甄子丹为他女儿,王学圻为他儿子。

32分钟前
  • 伊豆
  • 推荐

前半段的文戏绝对是09华语片中群戏的最佳。。

3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有太多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地方,如何层层包夹突出重围。作为今年最优秀的一部华语商业影片,这个片,值得去影院看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王学圻真是老戏骨,极好看。春春和巴特尔演的都不错,小谢也挺让人意外的,就是据说最后的上映版没了那段让人笑场的胡军“飞”上楼梯的那段乌龙,还蛮可惜的。哈哈哈哈。话说,导演说他喜欢胡军,我砸不觉得呢。

41分钟前
  • 走走走走一
  • 推荐

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43分钟前
  • 喜连连福满满🌈
  • 力荐

这样做,值得吗?热血,情怀。民主启蒙,流血革命。过去一个世纪了,有些东西还是令人不满、难平,孙中山、剧中人和我们观众都没有看见。如果这片子无法从”三地烂片拼盘“中突围,如果网络上的愤怒只是无聊叫嚣,那我也没什么好说了……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2009年唯一让我激动的华语电影

48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一颗星给扎实的剧本,一颗星给陈德森的单纯;一颗星给陈可辛制造的品质,一颗星热乎乎的剧力和情感。还有半颗星,给明明白白拍戏,认认真真制作的劲头。

52分钟前
  • 程育海
  • 推荐

每个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精彩

5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看完《十月围城》,让《三枪》,《刺陵》,《风云》都打酱油去吧!

56分钟前
  • BTcook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