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

大陆剧中国大陆1993

主演:姜文,严晓频,王姬,马晓晴,周丽华,高国华,刘晓莉,慎广兰,戴博,柯志凌,福莱德,邢凯

导演:郑晓龙,冯小刚

 剧照

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2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3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4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5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6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3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4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5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6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7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8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19北京人在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6

详细剧情

1990年前后,移民美国成为许多国人的梦想,艺术家尤甚。 北京音乐家王起明(姜文)与妻子郭燕(严晓频)来到神往很久的美国不久,美好梦想即遭遇打击,几番挣扎终没做成艺术家的王起明消沉一段时间,成为商人,并在短短几年积累了可观财富。但陡然回头,他发现失、得实难计算:智慧与美貌并存的阿春(王姬)虽然成了他的红颜知己,郭燕却也跑去了他生意上的最大竞争对手David(Robert Daly)的身边。其后他的女儿宁宁(马晓晴)来到美国,完全无法理解他与郭燕的选择,更是将阿春视作仇敌,渐渐地,她开始以他与郭燕亦无法接受的美国式放纵来将他们报复。

 长篇影评

 1 ) 远看是闹剧 近看是悲剧

小时候看这部剧时,父母给我很多指导:王启明是纯爷们、不容易、是好人。阿春胡搞是个人精(聪明)+破鞋。郭燕爱上鬼佬就注定会被抛弃。鬼佬没好人。宁宁是不懂事的作死孩子。大李和秀梅是好人。郭燕的姨妈太没人情味。时隔30年,我再看此剧,大家只对阿春的评判有了天壤之别的变化。而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几乎对每个人都有了颠倒黑白的感觉:王启明是不容易 可那不代表他就可以肆意对妻儿撒疯儿闹脾气 那是精神暴力。阿春未必是聪明,她只是个明白的可怜人。最喜欢的就是郭燕 长大了才明白 她那么美 那么单纯 难怪David被她抛弃后 依然说她是他的love of my life. David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Mr.Right。宁宁那么年轻就活明白了 我真羡慕她。大李和秀梅是善良 却没有吸引有趣灵魂的魅力。郭燕的姨妈已经是个很不错的亲戚了。

我爸有些地方像王启明 比如有几分小聪明和帅气 拼了命的挣钱 穷富都觉得老婆孩子欠他的,我猜测 爸爸意识里是觉得爷爷奶奶欠他的 可他永远也无法直视这样的想法 他觉得那叫大逆不道。

B 站里那么多骂郭燕的,我却各种想抱抱这个真实的角色。她让我想到: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普通人 不断地受到诱惑的冲击 像一个反向的酷刑 不断升级 她究竟能扛多久 才能问心无愧的奔向幸福。 人们给她扣上道德的高帽 她其实并不在意 然而她却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的“贪婪”,如今同样 30+的我 想隔着屏幕对她喊 那不是贪婪 你也不孤单 你只是个普通人 碰巧遇到两个爱你的男人 选谁不要紧 别回头。

N 多年不追剧了,那天夜里脑子里忽然响起了 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好像冥冥之中 一个genie提醒我:正视我,认识你自己。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B站的弹幕 体现了大家三观的不断改变 和剧一样值得看,不过人家不让我发弹幕,我老人家只能在这发发牢骚了。回头看这剧 怎么每个角色都这么可怜,远看是喜剧/闹剧,近看是悲剧。

 2 ) 小人物的成长史

这部剧我觉得除了剧本不错,其次一个亮点就是选角色很好。姜文,自大又有点可爱,坚毅又刚愎,使得王启明这个角色很丰富。阿春,几乎是完美,睿智美丽坚强。郭燕,温柔却软弱、脆弱。宁宁,心苦然而叛逆。大卫也不错,很有多元的感觉,一个词形容不过来。

剧情发展很丰富,峰回路转,有时候我觉得甚至有点过于抽象,摸不着头脑。短短21集看了很久,不拖沓,但是剧情内容发展确实非常丰富。有些空镜头拍得非常好,例如墓地、宁宁刚来时候飞走的气球、一直在打鼓的男子……

结尾也是颇有讽刺意味。

这部剧对女性角色塑造还是有点呆板,不够立体也不够丰富,与男性角色相比之下有些不足,可以理解。毕竟是男性视角的剧。有些剧情我认为可以深挖一下,然而它却暂停。有很多地方很有戏剧性也很有张力。

本剧最大的特色我觉得在于文化差异的展现与思考,以及对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刻画,可以引发观众思考与共鸣,挺真实。不错的剧,主演也都很有魅力,值得一看。

 3 ) 生活,需要学习,也需要复习

周末,复习了一遍N年前的经典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感触颇多

==============关于国外的生活=================

剧中的王起明和郭燕一下飞机就被打晕了。面对着英文字母,他认得你,你不认得他;耳边飞过的单词,似曾相识却没法捉进耳朵里;求人问路,话到嘴边,却恨不得直接用中文来表达。住在地下室,潮湿不潮湿不知道,但至少阴暗,白天都要开灯。上餐馆打工,面对成山的盘子,以桶计的洋葱以及锋利的菜刀,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餐馆的背后是这样的。

类似的生活经历,引起我的共鸣。刚下飞机的时候,似乎只认得"出口",路边的告示似乎能够读出来,但却不知道啥意思。住的地方虽然没有地下室那样阴暗,但两个人挤在一个不足16平米的小屋里,放下一张兼书桌、饭桌和做饭的案板的四条腿的东西后,转个身都是一个技术活。在法国,我打工不算多,但同样也经历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当锋利的菜刀划进手指的时候,触觉神经先于痛觉神经感受到那冰冷的钢铁异物进入血肉之中。随之而来的钻心的痛才会让你下意识的弹开拿刀的手。没有酒精消毒,只能到前台倒一杯度数高的酒,把伤指泡在里面,眼看着酒杯被染红。。。。。相对而言,面对成山的碗碟要更容易点,因为已经麻木了,只有几个简单重复的动作,只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目的。时间和疲劳在这里已经凝固,比麻醉剂还管用。下工以后,精神已经疲倦到了极点,可身体却还因为惯性而兴奋着。那种矛盾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真正去体会。

出国的时候为了能够上飞机不超重,箱子里的东西是精简了又精简。于是,到了国外的生活也是精简了又精简。前几天,几个朋友一起吃饺子,谁都没有擀面杖,只有用酒瓶子代替。其中一个刚来法国不多久的朋友面带羡慕的说道“这才是真正的留学生活”,而我却笑笑不语。因为这些都只是表象,一种表现出来的形式而已。而真正的原因是生活所迫,有的东西带不过来,有的东西在这里买不到,有的东西要买却很贵。。。。就象剧中捡家具的情节,相信每一个出国的穷留学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经历不是用来羡慕的,经历是用来体会的,去体会那个过程,用那个过程在自己的心里印上一个烙印,而不仅仅是画一个“到此一游”。

=============关于梦想与现实==================

王起明在国内是大提琴演奏家,郭燕在国内是中医,一个艺术家,一个医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到了美国,却要睡地下室,洗盘子,受人白眼挤兑。那种心理落差比生活的简陋更加折磨人。因此,当王起明捡回电视机并且在那里自我满足的时候,郭燕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他“我觉得你变了”。在她心里,梦想断不能因为现实的残酷而磨灭。现实的残酷,让她无法接受,因为,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梦想实现的希望。而王起明在事业成功了以后对他女儿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我靠什么活着?就靠这把琴!!!”,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与七八个人挤一间屋的时候,梦想都始终跟随着他。

我们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里留学,可是,现实与梦想绝对是有差异的。在一年又一年的重修之后,在打工与上课的矛盾之中,如何去处理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

一个朋友,一起来到法国,一起学语言,也一起进专业。当初的他,怀揣着理想,雄心壮志。但生活所迫,不得不边打工边读。于是第一年挂掉,再重读,再挂。那个时候的他,依然没有放弃理想,因为碰到他时,他感概说浪费了很多时间,想要重新拿起课本,不然在这里光学杀鱼了。而再过三年后,再碰到他,他已经完全放弃学业,老板正在准备给他转身份。

我无权去评价别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而现实中却又有无数的岔路让你选择,如何去选择?生存与梦想,何去何从?这个朋友是幸运的,他能够做得很好以致于老板愿意帮他转身份,也许这是适合他走的路,而其他人呢?那种打了几年工最后既不能继续学业,也无法转换身份,最后只能等待收遣返信的人难道还少了吗?

================漂泊===================

出门在外的人,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漂泊感,无归属感。几个箱子,几套衣服,一台笔记本就差不多是全部的家当。哪里有家?哪里是家?是那个租住的睡觉的并堆放着行李的小小的空间吗?这个月可能在这里念书,下个月也许就得搬着所有的家当去到另一个城市实习,就象是北漂一族,无根的野草。找工作时,面试时,面试官问我,对地理位置有没有什么要求。我笑笑,答道:没有要求,全法,全欧乃至全世界。试想,我从一万多公里远离家乡来到法国,法国的面积相对于这一万多公里又能算得了什么?我已经作好了准备漂泊。

===================别拿文凭说事儿===============

大李,王起明在餐馆打工时候的北京同乡,为人老实。在美国8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打了8年的工,什么苦都吃了,什么罪都受了,好不容易拿到绿卡,却最后永远的留在了纽约。文凭,文凭什么都不是。

很多时候,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时不时的会说起,你都是PhD了,多了不起啊。但是,我从来都对别人用我的学历来说事儿很不以为然。在法国,博士文凭甚至比不上一个工程师文凭,为啥??其实,我并不是要鼓吹读书无用,更不是自贬身份。我只是想强调,学历,只是证明一个人有这样一个学习的经历并且拿到在这个教育框架下的合格的标准。但并不能代表,或者说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我知道,有很多人到法国来,想的是拿到文凭后就回国,把文凭当作来留学的唯一目标,只要考试能够混及格就皆大欢喜了。我也带过不少master的学生,有好多真的是属于混日子,根本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文凭,俨然成了他们的护身符,却殊不知这是一个多么脆弱的护身符。

===============爱情,亲情,夫妻===================

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述清楚的话题。引用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出国,就是对夫妻关系的一个破坏性试验”。无论是一起出国还是分处两地。异地的,就象齐秦的那首歌里唱的“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当我思念时你正入眠…………”,两个时空,两个生活,两个世界,时差和距离将两个人分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只凭电话和网络联系,却依然无法排解心中的寂寞。更何况,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境遇,两人的思想的差距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我不赞成门当户对这种选择方式,却不得不承认“门当户对”也有着它内含的道理。试想,两个境遇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思想不在同一个层次,如何又能够保证两颗心能够融合在一起,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如果你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你,两个人在一起又有何意义。

那么一起出国的呢?王起明和郭燕就是这样的例子。艰苦的生活,梦想的破灭,从高空摔到谷底的落差,生活的琐碎,极易让人的心情烦躁,生活的矛盾便由此而生。打击之余的失望,是对人的残酷折磨。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有高质量的婚姻?王起明为啥和郭燕分道扬镳?不就是这种落差吗?郭燕为啥最后嫁给 David?不也是因为David可以为她提供希望和优越的生活吗?虽然这样说起来很落俗,但在她的潜意识里,不可否认的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而在现实生活中,为着利益,国籍而投向有钱的老板或能够提供身份的外籍人士,这样的例子少吗?其实这种现实并不是只在国外才有,在国内同样有这样的现实,只是在国外的这种环境中,压力下,人更容易感到绝望,更容易没有安全感。寻找安全感,这是所有人,男人和女人,的最原始需求。

而王起明和郭燕毕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夫妻。他们是结婚十几年的夫妻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肌肤之爱可以去比较的。十几年的日夜相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那种抓住对方的手象抓住自己的手的那种感情;是那种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预料之中的熟悉;是那种过去十几年紧紧跟随一路的生命的融合;是那种挥之不去,伴随着成长过程的刻在骨髓里的记忆。所以,在两人分手之后,他们不可能完全的绝裂,也不可能仅仅成为简单的普通朋友,因为那种感情已经转化为亲情,已经融合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如何能够轻易的割舍。这也是为什么郭燕两次背叛David,向王起明提供信息;在David的车撞到王起明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300美元;在她知道王起明的工厂有困难的时候,跑到工厂里为他当工人为了按时完成订单;这也是为什么王起明在知道郭燕要拿到奖学金很困难后,主动向学校捐了一笔远高于郭燕奖学金的资金,既保证了郭燕的奖学金又保全了她的面子;当郭燕离家出走,王起明求助于私人侦探的时候,他说“他是我女儿的母亲”…………两个人十几年的情份,又岂是这样的分开可以轻易断绝的??

引用两句剧中的台词:“我和王起明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他对我比对谁都好,可是到这儿,我们招谁惹谁了?”“在国外,必须学会,把感情和生存区分开来”





生活,是美好的,但也有太多的无奈,所以有太多东西要去学习,所以,时不时的复习一下,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无奈。



 4 ) 难忘那一年

永远都会记得,那时候每天先学完走遍美国,之后马上换台看这个片子,总是一边看一边吃动物巧克力,那个巧克力的味道一辈子也忘不掉。总是有那么一瞬间,想起一件小事就仿佛回到从前。

 5 ) 时光已飞逝许多年

这么多年以后,当姜文已经拍了《太阳照旧升起》
我才在电视里重温这部片子

之前我所记得,只有刘欢的time and time again

严小频和他都是寻常人,王姬也是

只有你到了纽约,才能明白,有太多事情由不得我们抉择
是生活抉择我们的方向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方向,尽力奔跑
义无反顾

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很他,送他去纽约,那里是地狱

天堂地狱,一线之隔
看王启明地狱到天堂再落到地狱

其实他只是孤独,他只是想有个人一路相伴

天堂地狱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6 ) 郭燕和白秀梅

    继续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没有出国经历,甚至跳槽的经历都没有过。看过了,只能写对剧情的认识,对人物的感觉,只能写自己的感受。别想写出啥高度深度冷静客观。
    最让自己纠结的人物是郭燕,其次是白秀梅。
    先说郭燕,剧中的有关郭燕的两句话印象深刻,一句是“我和王起明十几年夫妻,到这分了。我们招谁惹谁了。”一句是白秀梅对郭燕的评论“她太软弱了”。
    郭燕和王起明的分手让我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就会分手呢?而机场分手后紧接着的场景竟然就是郭燕和大卫的婚礼,这样的对比反差强烈刺激我的神经,在还想不太明白分手的原因时,郭燕又走进了大卫的怀抱,一点不做作的说,作为观众,到这里,我则是对郭燕充满了怨怒。意识和潜意识里都无法接受郭燕这样的成长。
    当然,剧情里有了足够的铺垫。来美国,生活没有着落,只能打工,王起明来到湘院楼刷盘子,郭燕到了大卫的制衣厂。郭燕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勤苦、任劳任怨,赢得大卫的好感,进而是对郭燕明确的表白、狂热的追求,虽然郭燕严正的表达了对丈夫王起明的忠诚,但美国人不管这套,认准了自己喜欢的,就无所顾忌的追求,没有中国的所谓道德的讲究,破坏别人家庭的良心罪责。大卫的追求完全是美国式的正大光明,对郭燕表白,找到王起明说清楚,让王起明离开郭燕。对郭燕不停的加薪升职,参与公司管理,找各种机会带郭燕外出,增加和郭燕单独在一起的机会。通过对郭燕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郭燕。作为一个到异国他乡衣食无着的女人,得到老板的爱意深厚的关切,不动心似乎也说不过去,虽然,她和王起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然,之后她和王起明又夫妻十几年,恩爱无间;虽然,他们共同来到异国他乡,希望坚持挺过风风雨雨;虽然,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十二岁的女儿,虽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虽然,但,外部环境的置换,让他们从小营造的三十几年的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爱,慢慢裂开了痕。能说郭燕对王起明的爱和王起明给予郭燕的爱不够强大不够坚韧,似乎不能又似乎能。不能是因为二人似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返程,回国。但只是似乎,郭燕在犹豫担心,担心的是大卫会不会来送她最后一程。王起明也没有忘记和阿春的忘情告别。所谓的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是不是只有在孕育传统的土地上才能生长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根深参天,而一旦离开这片传统,离开故土的营养,夫妇之爱,就显得那么苍白脆弱那么无助无力,一如郭燕和王起明这样有着深不可测的情感基础,一样是神马浮云。
    如果没有返程的机票,继续下去。郭燕会有怎么样的选择?一种是离开大卫和他的制衣厂,另寻出路。坚定对王起明的爱。但这不符合郭燕的性格,郭燕的性格,白秀梅的评价恰如其分“太软弱”,或者说,感情上太软弱。其实,当大卫在湘院楼和王起明见面,到郭燕的住处和王起明表明态度后,郭燕向王起明所标榜的决绝的态度和决心,已经是心虚的表现,不然,又何须多言呢。只有信任不足爱意不够才会信誓旦旦如何如何。好像说出了一定绝对的话,王起明才会放心下来,恰恰表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从前无猜无忌。而心虚,也是因为此时的郭燕对大卫由刚刚开始的戒备甚至一点点反感到了接受喜欢的程度,正如大卫自己对郭燕所说的“我正在得分”。这是一个让我倍感感伤的发展,为郭燕和王起明的婚姻出现裂痕,为郭燕不够坚定的爱情意愿,为大卫的步步紧逼渐渐得势。纯粹个人观看感受,心理上不能接受的正是郭燕的变化,当然,郭燕根本没有变化,她的心理、性格一直如是,软弱,容易被左右,缺少主见,依附性强。所以,情感慢慢倒向大卫也是情理之中。自己不能接受,也是个人情感上不能接受郭燕对婚姻的不忠,对王起明的离弃,虽然形式上郭燕没有但郭燕心理的变化王起明了如指掌。所以,从机场出来,王起明会毫不犹豫的与郭燕分道扬镳,各走各路。不管郭燕如何请求痛哭,王起明则毅然决然地把郭燕送进出租车,自己头也不回。王起明对阿春的态度不免暧昧,但他更不能忍受的是郭燕精神情爱的出轨,可能他认为,自己对婚姻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诚要比郭燕做得足够好,所以他无法原谅郭燕,所以机场一幕是事情累积的必然的爆发,分手已经是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问题。还有,或许他认为郭燕离开他,可以在生活上脱离暂时的苦难,不必跟着他受苦。大卫对郭燕的追求是真实无虚的,而郭燕心理情感的转变是难以瞒住王起明的。郭燕离开自己的归宿,必然是大卫必然是衣食无忧,物质上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不必整日为生计打拼奔走了。再不然则是王起明对郭燕背叛的惩罚,这种惩罚是持续性的,分手只是开始。所以,当王起明把宁宁接来,宁宁入睡后,假扮夫妇的二人在客厅争吵。
    “就算我不该离开你,我也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你还要我怎么样?难道非要我跪在地上求你?求你宽恕我吗?”
    “你说你都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有意思吗,这么着?”
    “王起明,你变了,你是比过去有钱,也比过去有气派,可是你心眼变小了,你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我后悔。让我后悔不该离开你。”
    “你可以不后悔,我没逼着你后悔。你看看这房子,你再看看这家具,你再想想女儿,要不是你当初那么愚蠢,这不是一个挺好的家吗?后悔”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的一切是怎么来的?要不是我两次背叛了大卫,你会有今天吗?”
    “哎呦,可笑,真可笑。”
    正如郭燕所说,王起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她后悔,后悔离开,后悔背叛,都是做给郭燕看的,都是对郭燕的惩罚。
    所以,没有回程机票的话,郭燕的选择也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大卫,没有其他的假设的可能。
    对郭燕关注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阿春。每当王起明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阿春都会提起郭燕。王起明的发迹源于郭燕的愧疚,源于郭燕因愧疚而对大卫的背叛,给王起明介绍安东尼,告诉王起明大卫的商业机密。两次对大卫的背叛让大卫破产,让王起明发家。这就是在感情上摇摆的郭燕。一切源于她对感情的“太软弱”。迈出了第一步,就不可能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诸般波折之后,郭燕之于王起明,王起明之于郭燕,都已经不再是陌路、朋友、爱人、亲人所能解释的关系了。爱恨交织,恩怨情仇,万缕千丝,欲说还休。
    另外一个让我非常奇怪的人物是白秀梅。她是大卫的助理,少言寡语,务实能干,善良聪明。她对大卫一往情深,但她爱大卫的方式就是让他得到幸福,看大卫和郭燕的结合,而不是去追求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在大卫气急败坏责问是谁向王起明泄露了自己的机密的时候,白秀梅选择了自己承担责任,而没有说出郭燕,还告诉郭燕,大卫已经怀疑她,让她做好准备。当大卫算准了王起明会因为股市过热投资出现风险,而自己就可以趁机东山再起时,他再度邀请白秀梅来自己这边工作,白秀梅说,自己不会帮着别人出卖你,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大卫的忠心。而当王起明陷入大卫设计的局就要走进去的时候,白秀梅又再次提醒王起明要弄清楚状况再投资,不要盲目。合理而有分寸。当她和恋爱对象国内来的一陈姓画家约会时,无意听到了陈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她没有表现出生气恼怒,而是平静接受,继续交往、直到结婚,结婚时,她向陈杰提出请朱丹来参加婚礼,明确告诉陈杰,这是自己的选择,无论陈杰和朱丹的过去如何,她都会和你陈杰结婚。那句话“你有才气,可想在美国立住脚太难了,我能做的就是帮你在美国弄到身份。”怎么听怎么感觉就是雷锋,心地善良,善良到婚姻都是在帮助别人的程度了。郭燕好像曾经问过她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没有爱情。白秀梅的回答也很简单“因为他需要绿卡,我需要一个家”,似乎结婚无关爱情。
    白秀梅这样一个善良到一直都是默默助人到无我的人物让我简直无语。固然是善良的天性,还是因应异域的环境才会如此呢,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

 短评

当年也许很震动,现在看来已觉得是老生常谈。不过姜文和王姬还是让人物充满了生气,演郭燕的整个跟一游魂似地,毫无魅力。

2分钟前
  • 竹清影
  • 还行

有一种情怀,叫做american dream。有一种生活,叫做在别处。有一种灵魂,叫做漂泊。有一个地方,叫做回不去的家乡。

7分钟前
  • 好多人我好害怕
  • 力荐

美国似乎没有多么大的变化,纽约还是纽约,看到圣诞时想起洛克菲勒中心那窄小的溜冰场,顿时就掉眼泪了。美国改变人太多了,也能理解姜文的不得已,最喜欢王姬,能忍能狠能善能恶。看90年代初国剧这么开放!多少亲热镜头今儿的电视剧里都没有!

1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小时候的回忆。原来导演是冯小刚呀,有个认识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站在中国主流思想的前端。一点没错。

13分钟前
  • 中本葱
  • 推荐

很真实的反映出,出国热后的思考!

15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那时候的中国人还是有精气神和气质的。可能现在是最可怕的时代,看对女人审美的标准就可知。

16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3岁时的电视剧,以前的审查制度宽松多了,粗口,性暗示,咬文嚼字都有一股范。美国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只有胜利者的才配说讨厌。郭燕是中国式的优秀女性,可是由于自身没有主导力,产生了一些悲剧。为一直打鼓的黑人点赞

21分钟前
  • 明月清风与你
  • 力荐

我认为最灵魂的一句话是燕子的姨妈在酒后点出来的:“我永远不是一个美国人,可是我也忘记了中国人的滋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的眼里还是贫困国家,早期去海外淘金的华人归属感弱,时间久了,融不进异乡的文化,也忘记了本土的味道,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有风光,更多是心灵的艰辛。

23分钟前
  • duckey611
  • 力荐

http://www.letv.com/ptv/pplay/22360.html

24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呵呵。歌不错。姜文不错。

2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粗拙到穿帮的《北京人在纽约》放置现在终于可以翻译成“异乡人在北京”了。塑造人物从来都不是冯小刚的强项,他最擅长的是刻画其深得真传的资本原则。将那些脸谱化的人扔进犹似天堂又似地狱的“纽约”并不是他领先了时代而是未来早已存在了历史当中。想当初冯小刚请姜文在戏里洗碗吃拳头,如今姜文正在戏外喊崔永元和冯小刚看《邪不压正》呢!

2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第一部反映在外国的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拍得很经典。

30分钟前
  • 冷翳
  • 力荐

郑晓龙领先这个时代近20年啊

32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现在想想,这基本就是一个封闭系统里的“在”。跟真实的,或者大部分的纽约,没啥关系。也完全可以说,北京人在哥伦布大农村,一样成立,但移民的心态倒是蛮真实的。

37分钟前
  • fwb
  • 还行

发现小时候真是看了无数国产电视剧啊。

39分钟前
  • スダミルク🥛
  • 力荐

现在才知道当初这部是姜文拍的啊,好小的时候跟着妈妈一起看的,现在觉得姜文超有范儿的~~

42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推荐

有钱人的天堂、没钱的人的地狱,不光纽约,北京也快了。

45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吐血地发现:当年的我以幼齿的年纪观看了这么多部有着深刻时代内涵的电视剧,现在的我却死命拖着青春的尾巴不撒手倒回头去看了这么多部幼稚的电视剧。我的匪夷所思的电视剧之路啊~~~~~~~~~~~

50分钟前
  • 我的ABC
  • 力荐

以前的编剧水平太高,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思考,每一个人物都有饱满的性格特征。人这种生物就是介于神与恶魔之间的。为了姜文而来,被郑晓龙和冯小刚圈粉。

55分钟前
  • Messss
  • 推荐

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56分钟前
  • 张小活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