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双

喜剧片内地1962

主演:仲星火,张瑞芳

导演:鲁韧

 剧照

李双双 剧照 NO.1李双双 剧照 NO.2李双双 剧照 NO.3李双双 剧照 NO.4李双双 剧照 NO.5李双双 剧照 NO.6李双双 剧照 NO.13李双双 剧照 NO.14李双双 剧照 NO.15李双双 剧照 NO.16李双双 剧照 NO.17李双双 剧照 NO.18李双双 剧照 NO.19李双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5

详细剧情

性格火辣爽直的李双双爱管闲事,对自私爱贪生产队便宜的人直言快语当面指责。她的丈夫孙喜旺却和她相反,胆小怕事爱面子还大男子主义。

 长篇影评

 1 ) 教与愚

东方主义的视角看中国的片子,我是中国人;窥奇的心思观察人物的言行和场景的变幻,仿佛那段历史于我是陌生人。教育意义的电影,意识形态的电影,娱乐的电影
张瑞芳不够漂亮。只是我在想以我的眼光和想象力也看不出那种发型下脸色的性感。整个看片过程中一直禁不住想象我心目中的现代性,尽管有关此的所有均来自于昆德拉的小说或是别的读物,而如今它塑就了我。这是一部媚俗的作品,在某些说教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充分。人物在理直气壮的说教的同时,以一种不以为意无可察觉的仰视和高高在上感睥睨众生。
张瑞芳凭此片获得殊高赞誉,我以为是电影的原因和她本人相关性不大。她的表演没有超出时代独具一格,李双双的典型倒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某些想法。喜旺的扮演者仲星火,想我是孤陋寡闻而未有所闻。片子里他的表演最为出色,虽没有脱离时代典型氛围对于形象的渲染,然而典型中不失个性。这个符号化的人物在他的演绎下,人情味十足。
皇家的审美品位真是影响深远,那个年代所有人对农村美学都略通一二,可以从简单或粗糙的农事又或是通俗和混吝的话语中拾得一缕情趣和欢笑。

 2 ) 仲星火问人什么时候才会没有私心

评工记分,按劳分配。记工员可是个得罪人的活,要不要讲人情?遇到老熟人老领导亲属消极怠工该怎么办?仲星火问人什么时候才会没有私心,我的答案是人永远都会有私心,但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舆论监督,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就可以抑制私心。就像人体内永远都有细菌和废物,但只要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人就是健康的,并不需要消灭细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分化,消灭腐败等等同理。不断革命论。就像教员讲的,wg要年年搞月月搞,组织单位是革委会。

 3 ) 。。

女性女性最精彩的就是独立吧
思想独立,经济独立!
这样一个有原则有头脑有远见有见识的女性着实迷人哟,静以修身,静而深思,勇敢爱,勇敢做自己!
以前不敢谏言,怕得罪人,放低身段去讨好别人,后来越来越欣赏骄傲有原则的人,自己内心的想法越来越敢表达出来,这才是友人吖💕
还愿岁月你别改变人儿们脸上的笑容哟,家庭琐事,邻里矛盾!
一句“我来照顾你”在心灵较为脆弱需要一个依靠时如甘露如饥时食如渴时水如冬天的大棉袄❤️敢于承担,敢于认错(≧∇≦)



“十七年”(1949—1966)

  】“中国式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发育成型
  】一连串历史事件——婚姻法普及、公私合营、合作化运动、大跃进……

政治背景

  】妇女作为国家建设能力逐渐得到重视
  】低收入高就业率的就业模式(与美国高收入低就业率)
  劳动被价值化!
  半边天,改变了数千年女人的生存方式。今天,职业女性的双重紧张
  】中国妇女走出厨房进入社会

(一)“大国家”下的个体遮蔽
  “半边天”故事以国家建设需要(而非女性自身需要)作为女性登上社会舞台的原动力——女性叙事被附着在更宏大的主流的叙事之上!
 (王朔假大空荒诞化、个体崇高化)

   半边天影片中很难看到属于女性自身参与社会的动力:
   】提高在家庭中经济地位
    (马克思: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关键在于你对这价差在乎程度
   】增强社会身份归属感
   】通过参与公共事物将无语的生命写入历史
   】上述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妇女运动的根本性动因
   “妇女解放”西:夫权
   “解放妇女”东:父权

一种国家、民众、艺术三位一体的性别建构。

(二)“小屋檐”下的“家事”缺位
   “进步”与“落后”的斗争

“半边天”影片与家庭伦理片差异
  】后者创造私人空间,表达真正的家庭矛盾
  】经济冲突(财产掌控与分配)
  】情感冲突
  】文化冲突
  】亲情冲突
半边天的矛盾是国家的、政治的!

(三)半边天下的女性迷失
  】即以男性为榜样,以男性标准评价女人价值。
   1女性的“性征”被涂抹
       同是一种性别霸权
   2女人身体受到宰制
      50—60年代女性健康隐患(子宫脱垂)

“李双双”
 (二)成就
开创了农村轻喜剧的风格
张瑞芳(1918—2012)
(三)特色
 像一部话剧(没有复杂的蒙太奇)

“阶级敌人”未认错的孙有

(四)艺术无法修复的缺陷
  】公与私:苍白的道德拯救(法制)
  】城与乡:勉为其难的选择
  】进步与落后:生硬的思想转变

 4 ) 详解字幕第25部|1962年电影《李双双》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60年代农村题材片杰作——1962年黑白故事片《李双双》的详解字幕。

微博(内含某-盘-链-接):

//m.weibo.cn/5445337343/4764265980106570

AcFun播放:

//m.acfun.cn/v/?ac=34665651&sid=734f8a2801d272ca

另外,在本人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窗口发送“李双双”三个字,即可获取文件。文件的列表如下:

(1)无字幕片源,胶片精致修复版。

(2)压制好的硬字幕版。为保证原始清晰度建议下载到本地后再进行观看。

(3)李准的小说集《李双双小传》,作家出版社,1961年6月。该书的第一篇是《李双双小传》,后边还收录了作者写的其他小说。

(4)《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8月第2版。这本书我自己买的是1963年9月第1版,作为制作字幕的主要参考资料,但在网上只能找到1979年版本的pdf。按1979年版的重版后记,这个版本与1963年第1版的区别是:图片部分因为遗失而无法完全复原。两个版本的文字部分应该是一致的。

(5)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主编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二夹弦音乐(征求意见稿)》,共上、下两册。主要参考了下册第582页~第625页的《货郎翻箱》唱词剧本,影片里的《货郎翻箱》与该书的版本存在差异。这次特别感谢网友“dire 70”帮助听辨影片里的《货郎翻箱》唱词。

字幕制作的参考资料

①《〈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9月第1版。

②《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二夹弦音乐 征求意见稿(下册)》,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字幕版截图


欢迎关注本人公众号:

 5 ) 李准|向新人物精神世界学习探索——《李双双》创作上的一些感想

为配合最近制作发布的详解字幕版1962年电影《李双双》,方便大家了解电影主创的构思和电影深厚的现实根基,本号准备将《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的若干主创阐述文章发出。

这次分享的是第二篇:李准的《向新人物精神世界学习探索——〈李双双〉创作上的一些感想》。

本片的详解字幕版→详解字幕第25部|1962年电影《李双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本号已发出的李准另一篇《李双双》创作阐述文章→李准|我喜爱农村新人——关于写《李双双》的几点感受


向新人物精神世界学习探索

——《李双双》创作上的一些感想

作者:李准

(载《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9月第1版)

影片《李双双》上映了,我和观众共同看过两次,有一次是和工人同志们看的,还参加了两次工人同志们的座谈会,感情上是很激动的。倒不是影片使我这么激动,而是观众们的感情、观众们的爱憎、观众们对农村生活的关心、对农村成长起来的新人物的热爱,他们有时还超过了我对那些影片中主人公的感情。

从工人同志们的爽朗的笑声中,从里弄大嫂带笑和潮湿的眼角上,从一些老工人像爱护自己儿女一样的谈话中,我好像看到工人和农民联结在一起的心,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巩固的工农联盟。工人同志们是极度关心我们的农村生活和生产的。他们要看到他们用汗珠、用智慧生产出来的产品,送到什么样人手里。影片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特别是剧本。我在想:观众们对影片寄予了这么大的热情,我就是再背上行李到农村跑三年,再把剧本改十遍也值得。可是我在深入生活、提炼素材方面,做得都是很不够的。

在和工人同志交谈中,还使我受到一些极为宝贵的教育。座谈会上除了很多同志谈到他们喜欢李双双的大公无私、帮助别人、不怕得罪人、敢于斗争的品质外,还谈了这么一些感受。一个女工同志说:“李双双这个家庭过得有原则,过得新!”又有一个老工人,他一直听大家发言,最后他很激动地站起来说了两句话:“这一个农村生产队要办好,硬是得要几个李双双!”

我听了这些话,几乎感动得流出眼泪。对一个编剧,这就是最大的鼓励,最高的奖赏。我最初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意念,我所梦寐以求要说出的意思,让工人同志们一口讲出来了,我们就像交了心。

我也告诉工人同志们,我说你们制造出来的“电影”(指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到乡下要比我们的电影作用大得多!一部中型水泵可以把三十户农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一部手推车可以顶得上两头牛,还不要喂草喂料。从一块纺织品质量和图案设计上,可以看到工人们对农民兄弟的心。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和人都在一种新的关系下成长着。人们爱护每一点新的事物、新的创造,哪怕还是简陋的,很不成熟的。我们文艺工作者努力用这个信念去对待生活;社会上的观众,党的领导,前辈同辈艺术家又用这样的热情对待我们。《李双双》这部影片所受到的鼓励使我惭愧,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必须进一步改造自己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熟悉他们的生活,熟悉他们的感情。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党性,就是表现在执行Mao Zhu Xi文艺方针的坚决性上。在生活上、在创作上,不单是要坚决,而且还要坚持。

下边,我想谈谈剧本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主题思想的逐步加深

《李双双》从原小说改编成电影,情节作了很大的改动。改动的目的第一是为了符合更广大群众的需要;第二是为了能够更广阔地更多方面地塑造李双双的新性格和新品质。

这种“偷梁换柱”的大换法,对我说来是困难的,原来一些好的情节要舍弃,新的情节要补充。再加上一个电影和一个短篇小说的容量不同,这些工作都是相当艰巨的。沈浮同志为此事,专门到了郑州,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告诉他:“我要好好地想一想。”就这样,我又打开了在农村喧闹生活中的回忆。我回到我见到过的第一个李双双,第二个李双双,和一连串李双双的生动事迹给我的感受。在仔细回忆检验了这些生活记忆以后,我感到要寻找能够肩负塑造李双双和喜旺这两个人物的情节和细节,还不是太困难。主要的是我对主题的深度还挖掘得不够。

从加深主题深度上我逐渐找到了出路。

我记得从第一次产生创作李双双的冲动时,我给自己说:“这真是农村中活生生的新人!农村集体生产需要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可是当时还停留在写一个模范炊事员的角度上。如果单是写一个炊事员的模范事迹,不要说电影剧本,就是原小说也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了。我又回到写人、研究人物性格成长的工作上来,后来我读了些理论文章,和生活感受反复结合,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那就是:“这种新性格的形成,是新的集体生产的产物。它代表着这一个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流。”我记得我在前年出的一本小说集子的“后记”里写了这几句话:“一九五八年以来,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智慧上一次大的解放,大的喷发,它特别表现在劳动妇女的精神面貌上。”这就是我当时认识的记录。我用这样的认识写成了小说《李双双小传》。小说初步摆脱了写事件和写具体政策的范畴。此后我在小说发表后听到了一些群众反映,读到了评论家的文章(感谢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得到了很大启发。这对我改编电影剧本加强了信心。我进一步研究这个作品的主题,研究双双和喜旺这两种性格冲突的本质,我发现了使我自已吃惊的东西,这个主题上还蕴蓄着更加重大的东西,那就是这一对普通农民夫妻中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他们两个中间的斗争,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又是这么深刻。在集体经济制度下,集体主义的新品质新思想,在普通人身上成长起来的时候,它又是那么大吵大闹地占领了道德和思想的阵地。这个时期的新变化,简直是一场暴风雨,而这一场人的精神世界的暴风雨,却能概括在这一对年轻农民夫妻的身上。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觉得人物的典型性有了,典型环境也有了。从写人出发、从写性格冲突出发,把这两个人换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哪怕是他们两个进一次城,赶一次集都可以表现出来一点,因此我找沈浮同志说:“给他们搬搬家吧!”

沈浮同志听了很兴奋,又和摄制组同志们帮助我们设计了双双和喜旺中间那几场反复“拉锯”斗争的戏。

后来在进行写剧本的具体工作时,我对这一点更加明确。比如,我们选择了评工记分的线索,是因为这个事情在农村中太重要了。它涉及到每一户每一个人的生活,它又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大公无私对待集体事业的天平。但是,并不好写。比如双双这个人物,她如果只凭自己的热情劳动,不重视评工记分当然不行。反过来她如果只提倡评工记分不注意政治挂帅也不行。总之,弄到图解政策的框框里,就感到总是赶不上形势。如果把这些或那些事件只作为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的材料,那就只能使所有情节、事件对人物起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不允许产生相阻相碍的困难。

李双双原来没有意识到评工记分的重大作用,后来是她贴大字报提倡的,又是她到公社告状从而加强了政治工作。都是她,可是这并不矛盾,反而能展示出她不屈不挠坚持集体方针的精神来。总之,把主题思想提炼到最本质的深度,它就容易在写人物时把握得准,就敢于放手规划。

第二、对人物的探索

前面谈到对主题的提炼,但主题思想的加深只能帮助认识生活,提炼生活,并不能代替生活。表现生活还是需要活生生的人。李双双是我酝酿时间比较长的形象之一。在这里我必须提到一个人。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县里的大队去,在那里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老贫农,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是个共青团员,他们在这个村里是单姓独户。秋天,这个村里有几个富裕农民家的妇女,结伙偷了生产队的庄稼,这个共青团员发现了这件事,那几个妇女害怕了。因为她们知道这个共青团员平素嫉恶如仇、心直口快又不徇私情。她们想利用她,没有成功。结果这个团员把这件事向公社里揭发了。处理以后,那几个妇女怀恨在心,有一次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她们先骂她,又打她,撕她的头发,但是,这个农村小姑娘,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始终没有屈服。

这个案件以后得到县里依法严肃处理。我们听了这个事情以后,激动得不能平静,我流了眼泪,我睡不好觉,我感到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新人。当时,也就起了个志愿:一定要用文学形式来歌颂这一种新的人,新的英雄。让她这种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发扬光大。

当然,这只是个意愿。由于生活的不足,理解的不深,就这些素材我还不能写成作品。但有一点我感受是比较深刻的:那就是我们集体事业需要这样的新人。这些年在农村跑,我自己也感到农村基层干部确实重要。能当好农村基层干部,有两个条件最重要:一个是大公无私,坚持集体事业;一个是要懂得农业生产知识。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更难,更重要。在今天,衡量一个人的品质,主要的就是对待集体事业的态度。新人所以新,就在于他能够忘我劳动,忘我工作,忘我斗争。忘掉一个“我”字,看来简单,其实这里边包含着多少斗争啊!

有了这个意念,有了这探求的渴望,我在农村生活中像发现了颗颗闪烁光彩的珍珠。在队干部、小组长、饲养员、老农、会计各种各样的劳动人民身上,都能发现一些他们的忘我劳动品质。有的虽然不完整,有的虽然只表露出一点点萌芽,但是这种品质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在成长着,壮大着。

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选举会计的会上。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对我说:“还是选我们小孩他爹吧!他不会贪污,账也能算清楚,以前他当过。”

“他为什么不当了?”

“怕得罪人,现在队里叫他看菜园,也是重要部门,可是会计非他不行。”

她说得那么自然、由衷、诚恳,不亢不卑,毫没有觉得她提议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她想都没有想到!我信任她的话,后来又打问了一下,果然如她所说的。就在这个小事情上,我看到新人物的新。后来李双双选记工员的那场戏,就是这种生活给我提供了根据。

又一次,一个妇女小组长因为田头评工分,和一个妇女吵了嘴,那个妇女把锄头一掷回家了。这个小组长又好气又好笑,结果帮她锄了没锄好的地,还把她的锄头拾起来也扛回来了。我们问她:“你刚和她吵了嘴,又扛回她的锄头,也不记仇啊!”她笑着说:“我哪有工夫和她记仇哟!”

“没有工夫记仇”,又帮助她整理留下的农活,从这个普通人物身上,我又看到新人物的新,感受到了他们为集体事业那种负责精神和坦荡胸怀。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登封县骑庄住时,有个妇女社长,为了帮助人家打离婚官司(因为那个丈夫对老婆的虐待实在叫人气愤,可是在旧社会,这叫拆人姻缘),自己跑腿、听闲话、上区上县,还得叫那个受气妇女在自己家里住,管吃饭、贴盘费。她自已谈起这件事也哈哈大笑。难道这真的是她傻吗?这不是傻,而是一种见义勇为的崭新品质的表露。中国农村几千年小农经济生产的因袭相承,养成一种“自扫门前雪”的习惯势力,就是太缺乏这种人了!在新的集体经济生产制度下,锻炼、改造和提高了农民的思想。先进的工人阶级思想越来越深入地显示在农民精神世界里。当我们看到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出新的性格火花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第三、提炼与构思

上面谈到的是一些例子。例子还很多,就不一一细谈了。但是在生活中汲取到这些素材毕竟是杂乱的、零碎的。把这些素材真实地、准确地、和谐统一地塑造出人物来,却需要进一步提炼。

李双双和喜旺这两个形象,由于前后酝酿了四年多的时间,又从小说、电影来回改了六七遍,过程中能够取得很多同志的批评和指点,吸取很多意见,这就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遵循着鲁迅先生谈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嘱告来学习提炼。首先是李双双的性格,她的性格基调是大公无私、敢于斗争、见义勇为。为了把她这种鲜明的阶级特质比较生动地、多彩地体现出来,又研究设计了她的个性特色,那就是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纯洁乐观、天真善良等。安排这些性格特色,是根据感受到的生活素材决定的;是根据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新品质、新思想决定的。同时,也是为了把人物写得更丰满、更富于理想、更亲切,也是为了更准确符合典型环境的要求。

其次,也还有作者的喜爱和作者对他的读者喜爱的了解。我是喜欢这种人物的,正由于此,在生活中容易感受理解这种人,在学习古典作品中,也容易汲取这方面的形象。很难数清在创造李双双这个人物时所受到的影响。我只感到像《快嘴李翠莲》《婴宁》《野姑娘芭拉》《卡尔曼》、鲁迅先生的《离婚》等,还有近代作家、同辈作家作品中的人物,戏曲说唱中的人物,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都给我留下鲜明的印象。

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也是这样,有近几年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印象,也有我一二十年前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我的堂嫂子们、邻居们、亲戚们中间的人物印象。

但只是有这些印象和影子是无法创造出人物的。我所以希望写,要写,是前边谈到的那些新品质新思想给我的教育和鼓舞。时代赋予了她们新的灵魂,时代使他们在新环境中跃然纸上。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跃进的年代里。是新的集体主义思想蓬勃生长时期,它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它是资本主义思想受到批判的时期,由于资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反复斗争的深入,联带封建残余思想、习惯势力等一一都被摧毁、被批判。我就是根据这些看法,规定了双双和喜旺的思想角逐、性格冲突,规定了这对夫妻在波澜起伏的斗争中的变化。

如果把李双双的故事,只写作和敌人的斗争,我觉得还不能充分表现这个人。如果只写李双双和队里一些落后思想作斗争,我觉得也很难表现出斗争的深刻性。把这一场斗争安排在对待公和私的态度上,安排在两个人的性格冲突上,就比较有力地揭示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也有力地揭示了性格。喜旺的进步也是步步为营的。从自私自利到洁身自好,从洁身自好到勇敢地维护集体事业。所以当他拉大车回来,由于自己没有贪污,而沾沾自喜地向双双夸口时,双双又严肃地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来,他这时不得不痛苦地问:“双双,你还要我怎么样啊?”

谈到这里使我感觉到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斗争是有多么丰富广阔的天地啊!感谢党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人民内部矛盾斗争的规律性,文学创作脱离了这个领域的斗争,那是不可设想的,它不可能有力地推动社会前进!

上边谈到一些提炼和构思的体会,这里边需要说明的,这样处理是根据我所接触到的素材,也是根据自己表现能力所长所拙来写作的,并不是说只有这样处理才恰当。何况就现在的剧本说,缺点还很多,像双双的成长线索不明显,喜旺性格上的憨厚朴实一面还不够,次要人物的刻划很差等,都是明显的缺点。

总之,我觉得写人物时,应该是反复酝酿揣摩,烂熟于心,真正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方可动笔。人物的行动,语言,到什么地方,他会怎么说话,会表露什么感情,只有完全把握准确,成为浑然一体的时候,在创作时才可以随心所欲,从容不迫。

以上拉拉杂杂谈这些,不准确是肯定的,还可能有很多错误。我之所以这样幼稚地谈出来,第一是为了给研究反映新题材的同志提供些材料;第二是希望读者和同志们更了解我,更多给我一些指教和批评。

(全文到此结束)

 6 ) 拥有名字的女性

根据李凖的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目前还未看小说,之后会看的。

又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老电影。李双双的爽朗让她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或许她不懂得所谓“女性要自我觉醒“之类的理论术语,但是她有话就说,为人正直。而她的丈夫孙喜旺并非顽固派,而是爱着李双双的,他的几次离家出走,更像是赌气,是找台阶下,而非要以大男子主义压制李双双。但是孙喜旺离家出走的行为毫无疑问给李双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李双双既要管好家里,又要应付村里人,可谓左右逢难。很多时候,的确是李双双的坚持让整个村庄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凡她退一步,很多事情就会接踵而来,事情或许不会进展地那么顺利。李双双的”成功“还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支持,这是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力量,如果没有,那么双双终究不能成功,那她只能是孤胆英雄,而不是榜样。

 短评

好看!而且喜旺演得太好了。

8分钟前
  • Anjali
  • 还行

非常好看,非常洗脑,可是说到底李双双的魅力不过是在于人治至上法制缺乏,不顾人情的神人在共产主义精神中总是金光闪闪的。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吃吃捞面条~”

15分钟前
  • 阿朴
  • 还行

做女人就该爽快火爆如李双双!故事,人物都很丰满,布景都十分用心,60年代的黑白片,今天看也很出众。

18分钟前
  • 豌豆黄
  • 力荐

比原小說好看太多了,在當時看來有不少解放婦女的先進意識,且淡化了小說中政治掛帥歌頌人民公社的傳聲筒感。仲星火一貫的老好人形象深入人心。

21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推荐

仲星火很棒诶

22分钟前
  • 小噢哩
  • 推荐

1961年拍的,受时代束缚,能拍成这样,很牛逼了

26分钟前
  • 细水儿长流
  • 力荐

1996

31分钟前
  • van
  • 推荐

小时候只记得李双双的泼辣可爱,重看有了新想法。在50s60s同时期的电影里,不是只有日本电影里男性凝视中女性的细密隐忍,才算得上艺术,才真实构建了女人的第二性。通过性别想象营造的悲剧感是女性,朝气蓬勃的爽朗也是女性。不拍被压迫被扭曲的部分,去拍直接可以做到的部分,拍一个女人可以做成什么,比她不能做成什么,是一种“解放”的魅力。如果身为女性,却不肯承认某个历史阶段里女人真实的蓬勃,一律打为文宣工具,恐怕会看轻了女人,也看轻了时代。更何况,本片的镜头语言真的很棒,值得五星。

33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小时候看得可开心了,乐的叽叽嘎嘎的。

34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中国农村片在其理想化阶段最经典、最具范式意义的作品,轻喜剧,有浓烈的教谕色彩,展现出对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景象的想象式营造:“一个目标一致,干劲冲天的时代,一个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事里解放出来,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国家的集体生活中去的时代。”挑战男主内女主外的空间等级、劳动也是一种光荣且愉快的经验(此观念通过戏剧化的营造和演员健康干净的身体状态而传达)、村庄即是一个完整可控的社会主义空间(无全景/鸟瞰)。妇女能顶半边天,忽视生理差异的性别平等以喜旺最终对双双在公共空间里的身份认同为结。时代理想憧憬的美好产物,始终洋溢着浪漫主义式的集体情怀,人物塑造和在冲突中的成长历程都出乎意料地完满鲜活。将其与后续的《二嫫》相比较,可以发掘出一个过去时代的憧憬在哪里没有成为现实,而为什么这样的憧憬会继续萦绕徘徊。

37分钟前
  • 球球滚啊滚🌸
  • 推荐

贾霁在《新题材 新人物 新成就》中分析了影片《李双双》在题材、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在题材上,选择了新农村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以小概大。形象塑造上总结出四点可借鉴之处:(1)从夫妇关系,从两人思想性格冲突上来刻画人物,展示形象;(2)通常日常生活冲突来反映现实;(3)表现人物的成长历程;(4)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上刻画人物。//妇女能顶半边天//浓浓的意识形态气息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了

39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评工记分,按劳分配。记工员可是个得罪人的活,要不要讲人情?遇到老熟人老领导亲属消极怠工该怎么办?仲星火问人什么时候才会没有私心,我的答案是人永远都会有私心,但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舆论监督,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就可以抑制私心。就像人体内永远都有细菌和废物,但只要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人就是健康的,并不需要消灭细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分化,消灭腐败等等同理。不断革命论。就像教员讲的,wg要年年搞月月搞,组织单位是革委会。

44分钟前
  • 两个司令部
  • 力荐

这是艺术工作者们在讽刺喜剧和歌颂喜剧都无法立足之后选择的一条中庸之路 虽然艺术受到政治的牵连与压制实属不公 但也正因为有了时代的印记 才创作出了多样的喜剧样式 作为生活喜剧的代表作之一 《李双双》小讽小闹 抓住人民的道德素养而不触动国家的政治根基 这是艺术对政治的妥协 也是艺术家们的另一种抗争

48分钟前
  • 疯狐狸
  • 推荐

追求女性解放却沦为政治运动的工具也好,人性乌托邦也罢,都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开创农村喜剧先河,表演上佳,风格朴素自然充满泥土气息。

49分钟前
  • 空思
  • 推荐

这个电影不是《李双双》的吗?为啥张瑞芳的名字要排到仲星火和茂路后面,只能是第三?就算孙喜旺是男主排第一情有可原,那么老耿伯算啥?很重要吗?

51分钟前
  • 吃姜不吃葱
  • 推荐

六十年代的电影和文革期间的电影故事架构有些类似,区别在于一个强调阶级斗争势不两立,而另一个却用轻喜剧的形式简单化解,当然六十年代的电影更贴近生活,片中还有年轻人谈恋爱。

5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在远离那样环境的时空看这部电影,所做的解读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自己的解读。

59分钟前
  • 青鸟小姐不要飞
  • 推荐

小扁担啊三尺三,喜旺媳妇不简单,偷拿公物她会管,修筑水渠也争先,工分更是盯得紧,心直口快怼当面,甩脸翘家全无惧,妇女能顶半边天。不~~在本片中是顶了大半个天!……张瑞芳确实太过强势,而且比仲星火大了六岁,使得受委屈哭鼻子娇弱小女人面的性格刻画欠缺说服力。但导演鲁韧选择将夫妻之间情感紧密而立场分歧作为主视角的确是个好的叙事策略,它让这个原本没有太多移情与冲突潜质的故事(因为金樵孙有俩家的毛病太类型单维和时代局限)突然焕发出了持久而生动的艺术活力!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先结婚再恋爱,夫妻双双把家还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