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常具有年代感的关于家庭的影片。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讲述一个中国家庭中三代人之间的亲情和疏离。“距离感”也许是用在片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上最恰当的形容词。
片中的父母是在日本东京打拼的上海家庭。爸爸是曾经荣耀的前乒乓球国手,去了日本却为了养家赚钱不得不甘当社畜,疲于应付同事之间的应酬和上司语言上的轻视,自己租住在简陋又狭小的单间,只有周末才能跟家人团聚。爸爸因为从小在运动队集训,所以不大讲上海话,跟家人基本说普通话。
妈妈有自己的坚持和骄傲,不甘心成为带孩子做家务的家庭主妇,而是坚持去上班打工赚钱,甚至不介意日本人同事对自己的鄙视。她没有把太多心思放在教育孩子上,只一心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宁愿跟新结识的蛋糕店女老板聊心事,也不愿意和自己的老公倾诉。妈妈就是典型的上海女人,聪明伶俐,在语言上上海话普通话日语来回切换,运用自如。
由于双亲在教育上的忽视,小孙子不喜欢学习不爱写作业,一心只想着玩。但他其实内心非常渴望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小孙子不太会说也不愿意讲中文,他说在学校跟同学老师都只说日语。
爷爷可以算是整部影片最完美的人物形象了,他善良温和慈爱,不依赖拖累子女,也非常关爱呵护小孙子。在异国他乡,爷爷自己一个人出去逛街买菜,给全家人烧饭,帮小孙子参加妈妈从来都不屑于去的学校家长日活动。甚至他买礼物时都先想着自己的老伴需要什么,还能记住家里人穿衣的尺码。他对儿子对媳妇对小孙子都是非常宽容的,真的是我非常非常羡慕的那种别人家的爷爷了。爷爷说着一口地道的老克勒上海话,但是他与说日语的小孙子之间居然能够非常顺畅地交流,可能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能跨越一切障碍的魔力吧!
影片的剧情从一家三口去机场接爷爷来日本开始,到一家三口一起去机场送爷爷回国结束。开头时在车里忍不住想吐的小孙子,在结尾时终于习惯了车里的烟味,也不再晕车了,对他来说这也是成长的一种表现。
关于影片的片名和主题“离”“秋”,这两个字都充满着浓厚的离别之愁绪——“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影片的情节紧紧围绕着“离别”,首先是爸爸妈妈离开祖国故土移居日本,然后爸爸想辞职离开公司离开日本,回国当教练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妈妈却不想离开日本,一心想要买新房想要搬家想要生活得更好;小孙子却不想搬家换学校离开现在的同学;爷爷住了一段时间要启程回国;小孙子又舍不得他离开,甚至说想和爷爷一起回去。离别对于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太沉重却又绕不去的主题。
影片为我们还原了九十年代的日本,尤其妈妈的服饰发型妆容特别具有代表性。很感谢主创用心的拍摄,让我再一次从别人家的家事里,看到了自己和家人的影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家和家人都是永恒的,是永远也甩不掉的“最亲密的敌人和最甜蜜的负担”。
在FIRST看的几部片子里比较喜欢的一部,看这部片子就好像在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的故事一样。 影片的总体气氛是那种比较压抑的,这种气氛很真实,就像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一样,父母不知道如何当父母,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一家四口语言的问题,很微妙但作用很大。人类为什么没有成功造就通天塔?就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四个人,三种语言,父母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爷爷主要说上海话,儿子主要说日语。
不同的语言划分了不同的时代和观念,爷爷代表了老一辈的观念,也是典型的中国老人的形象。(和我奶奶的思想观念很像,认为家庭最重要的是安居乐业,也乐于当子女关系中的和事佬)
父母这一代加了一层社会背景,他们由上海被迫到日本就业,这里不说太多。主要是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为了生活,他们贷款买房,背负着29年的房贷,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焦头烂额,为职业的担忧等等。他们被生活压迫,更不用提什么年轻时的梦想。(我也曾经问过我爸爸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跟我说他现在没什么梦想,就是想给家里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儿子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父母没有给他很多爱,所以他基本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去尊重别人,特别是家人。当全家人都说中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在说日文,距离感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但他心里还是十分向旺充满爱的家庭生活的,比如希望爷爷去参加家长会,半夜去和爷爷睡觉。但他还是有一丝恐惧的,因为父母当着他的面大吵,而爷爷又在训斥他的不懂事。一个小孩子,你不教他懂事,却希望他像成人一样懂事,这是现代家庭的普遍问题。
时代变迁、观念差异和代沟、原生家庭等很多东西都囊括其中。
1.本人没去过日本 在片中确感受到了那种真的给人带来日本的感觉 一种有淡淡陌生感不同于中国的感觉 一种真的身在日本的感觉 这两种感觉应该就是离乡之情吧 然而有人却说拍的不伦不类 难到他们真的不能感受到这个魅力吗 还是只会无脑的看剧看剧2.还有人吐槽不会说中国话的孙子和不会说日语的爷爷交流问题 难道他们不会想到孙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呀 片中也看到了他们在家都是用上海话说的呀 而且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其中爸爸明确就说了一句 在家怎么都不用中国话)难道他们不觉着导演故意用爷爷不会日语与不过说中国话的孙子交流 这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棒嘛 3.母亲下班后都会去找那个去欧洲旅游的单身女人 片中 爷爷和爸爸在酒吧对话,讨论妈妈只爱自己 不会做母亲。这不是在反映母亲身处在日本 总是受排挤融入不到这里 而从小接触中国文化的母亲 来到这里 反而大大激发了她内心的矛盾 渴望西方的自由 有着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以及自己现实中的无奈4.最后结尾 妻子三人坐在电车一起投纸团 三人也都笑的像个一家人 看似三人随着爷爷的离去 矛盾也离去了 然而镜头一转 小孩去追跑掉的纸团 镜头给到两人 小孩回来看到对坐的爸爸妈妈 默默选择远离了他们 孩子内心无疑是敏感的 而他们的矛盾真的会随着爷爷的离去也离去吗 哎 本来看完想来找共鸣的
写给人到中年
一、陈礼敏和王朝兴
讲个熟悉的故事:唐太宗问臣子创业和守成哪一个难,出生入死者说创业难,共安天下者说守成难,太宗说创业已成,守成当慎。太宗皇帝的话同样适用于婚姻。陈礼敏和王朝兴异邦安身立命,初初当是两情相悦,奈何生活总是一地鸡毛。王朝兴手中不灭的香烟,陈礼敏眼中无限的向往是这一对男女的情感寄托和无声发泄。王朝兴的身上有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他的词典里缺少对妻子的认可,而陈礼敏一直在追求独立和履行家庭职责中挣扎。所有矛盾被周末夫妻的相处模式掩盖起来,直到老爷子的到来打破了颤巍的平衡。王朝兴和父亲说,生活怎么那么难?老爷子说,再难的时光也已经过去了,组成一个家不容易,要珍惜。中国人的忍耐刻在骨子里,熬过去也该回头望望初衷。地铁上无言的夫妻不知道会续写出怎样的结局。
二、陈礼敏和蛋糕店老板
再讲一个故事:生育医生诊所里坐满渴望怀孕的太太,有一位流泪说:“真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堕胎。可以换就好了,你不要的给我,皆大欢喜。”这是亦舒写的一段话。陈礼敏赞赏老板独特的设计,渴慕她一年一次的欧洲之行,可老板却说她羡慕陈礼敏有家可回,用电视的声音来驱赶寂静是真寂寞。你厌恶的可能是别人梦寐以求的。
三、父子之间
两队父子,三代祖孙,一种僵硬的父子关系。王朝兴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旧时的父子关系在他这一代重新复制粘贴,老爷子对宏宏说,你要明白爸爸妈妈都爱你。这样的话对自己的儿子怕是从来没有说过吧。中国式的父爱是内敛而严厉的,以至于孩子觉得父亲可有可无,然后一代影响一代。何种爱说出来了才算。
离别之秋,说不出是欣慰还是惆怅,我只知道中年人的故事还在不停地演绎,结局,万千。
给大家说一下我的看法。 1.在《离秋》中,关于谭凯饰演角色用普通话的问题,我一开始也觉得挺尴尬的。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个状态。男主原本是一名运动员,肯定会接触很多不同地区的人,其次作为在日本漂泊近20年的人,待过不同城市,读过语言学校。接触的都是天南海北的人,乡音被改无可厚非。最感人的是,在与父亲对话的中,熟悉的落语都是用上海话,反而给了我一种感动。【制片人在影后交流说到这是个遗憾,我觉得反而是个意外之喜】 2.关于影片质感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真的还好。家庭的对话繁长是常态,只能说作为导演来讲应该尽量使用外部环境来减少这种弊端,这一点导演可能略有不足。但本片的夜景及灯光设计的处理都还算精致。 3.关于男主角打女主的问题的一个巨大转变,很多人可能会有些困惑。因为男主在此之前虽然状态不是很好,都还算克制。那我就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在此之前,男主角刚贷款买了房,并且读了一张报纸。根据制片人对拍摄时代的确定,我们可以想到关于日本房产泡沫的时代背景。男主角在日本房价上升时接盘,却在不久后房价出现了跌盘的趋势。30年的贷款压力让这个男人心理产生了变化。 4.虽然我目前还没看完影展所有的影片。但从观看过的情景来看,以电影本身为标准,它的完成度目前为止应该算是最高的。
电影写实的剧情,把琐碎生活的一地鸡毛都扬在了观众脸上,导演还用上海话硬生生隔开了非吴语区的文艺青年们。没有悬疑,没有血腥,没有露点,也没有王家卫那种故弄玄虚,无怪乎这里评分极低!
想来,文艺青年条件好的也就拖个拉杆箱去外面待个十天半个月,浮光掠影一下异国;条件受限的,只能坐在山洼洼里与对面山头阿妹唱情歌,大多都不是导演的受众。
剧情里,妈妈对孩子的吐槽像极了我媳妇,孩子的对待学习的不热情,对陌生人的那种疏离感,像极了我儿子,爷爷不太像我爸,但是和老丈人有几分神似~。
这里面老爸刻画的太过,苦大仇深,可能他小时候看高仓健的追捕长大的,演绎的硬汉一般,潇洒而苦闷,时不时叼根烟,演技也有些僵硬,不如另外几位演员柔顺。
最后媳妇带爷爷去买衣服的地方是上野的阿美横丁集市,这里都是卖小吃,海鲜,旅游物品的地摊货也就罢了,竟然带爷爷看的是二手衣服店,导演,你这是何居心?欺负我只到过纽约,东京,曼谷,巴黎,法兰克福,圣保罗的shopping mall,没逛过夜市?错!我在泰国拖家带口打工六七年,经常去曼谷和清迈夜市捡便宜的,这种摊子熟悉的很咧!
瑕不掩瑜,总之,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作品~
建议四十代以上中年大叔和大姐疫情封闭期间慢慢鉴赏~
在别处过着一种别人的生活
【上海电影节展映】中国导演拍日本90年代的年代戏不容易,演员造型上是下了功夫的,摄影光顾着躲避了。但整体成果仍不能差强人意。一家四口人各自操持着上海话、普通话、日语三种语言,上海人儿子全程跟家人说普通话,爷孙本应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电影却表现得沟通顺畅,造成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拧巴感油然而生。这种演员选角失败造成难以磨灭的出戏惨剧,无疑是导演、编剧的问题。让一家人不像一家人,再扎实的剧本都立不住。更何况故事本就平庸无奇甚至刻意,角色刻画也不够细腻。相比之下至于餐桌道具的小穿帮细节已不算什么槽点。一星半
父亲表演尴尬,台词水平很差。爷爷的表演是最好的。某些镜头和调色很小津,但也仅限于此了。
挺差的吧,看似有个社会环境,最终呈现却接近真空,口音梗毫无实际作用甚至导致bug频出。吃饭戏撕逼戏直逼国产电视剧水平。展现困境本身还是有效果的。
那些打一分的得了吧!里面弱弱的上海男人想出人头地,上海爸爸如姆妈一样的照顾,上海大小姐为人母后的那种抽离,日本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并且在异国他乡地无奈和坚持。背后的逻辑都是真实的。父母介入就是鸡飞狗跳,但是也不会一下子变好,这tm才是正常转变的节奏啊!而且画面也很干净。打这么低分,比历届上海电影节那些没头没尾的练习作品好不少吧!这个世界的审美糟糕到什么程度了…
导演有早期李安的影子 但是片子美术真的太假了,场景一切都干净的像样板间,远离生活化的生活片实在令人尴尬。但优点在于故事剧作真的蛮用心,以及片中丈夫向妻子扔筷子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仿佛站在那里的就是我的父亲
爷爷的外来人身份原本很适合处理成与这个家庭尤其是孙子之间的语言矛盾,谁知道这么有趣的点被编剧完美略过。我一直弄不懂他们是如何在你说日语,我说沪语,他说普通话之间无障碍交流的。在这个前提之下,你再怎么模仿小津都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爷爷这么拎得清,怎么养出这么浑蛋的儿子……男主的演员上海话、日语都不会,为啥选角时不换个人呢??? 内景真的太差了,风格庸俗,毫无特色,真像样板间,还是没人住过的那种。
虽然几个设定上有些不严谨的地方,整体还是“戏”味十足的。爷爷和妈妈两位有最佳男女演员级的演出。
家庭撕逼戏轻易别碰,看完这片唯一的感想是:《都挺好》拍得实在是太好了。表演痕迹重到让人冷汗直冒,剧作上各种低级Bug层出不穷。单说两点:1、孙子和爷爷一个日语一个上海话沟通如此畅通无阻,所以是吃了哆啦A梦送的翻译蒟蒻吗?2、宏宏这一张纯种日本血统的脸,爸爸和妈妈是不是应该带他去做一下DNA亲子鉴定?
男主不会说上海话,比孙子爷爷跨语种交流更可怕,不过片头看男主是出品人也没办法,但这片子不得不说对上海人诠释挺准的,如果你觉得价值观不太对劲,那就对了,要体现当代上海的畸形面嘛。
给所有一星点赞
没有中途离场的唯一理由是 实在不知道出去能干点啥...
观众瞎。
吃饭,一家人吃饭,上海祖孙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剧本还可以,但是整体拍得像国产电视剧,布景太不用心了,厨房干净得像样板间,没有一点生活气息,同在一个屋檐下,各自说着日语上海话普通话,中年危机代际隔阂都点到为止。
女主人实在是太讨人厌了,又不关心儿子,也不在意老公,公公给烧饭也没有感激之心
这真的是想讲什么就拍什么,谁说话就拍谁,丝毫看不到导演有什么有趣的想法。一个吃饭讲话的镜头,来回正反打好多次,家人出门还要拍一个尴尬的老头依依不舍的回望镜头...本来一个现实题材的电影,非要剪得稀碎,破坏它的真实性...语言台词上还有个巨大的bug,孙子用日语说橡皮将来要用,不懂日语的爷爷竟然还来了一句“将来用将来再买”...题材也老套,镜头也无聊,表演也虚假,台词也生硬,处处都想要模仿日本导演拍家庭生活,但根本把握不到日本电影的生活精髓。
2.5/5,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70分钟处的一个小冲突。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一些小事积累的情绪到最后都会爆发,对家庭问题的认知以及理解和作为异乡人的矛盾没有合适的事件去点睛,爷爷的闯入带来的首先是语言的问题,这个有解的bug被主创自动忽略后,很多问题就少了趣味!想做是枝裕和抑或山田洋次并没有那么容易。
#FIRST青年电影展#故事是在日本拍摄的一家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家庭 上海爷爷的到访之后 家庭矛盾的突然爆发,三代人之间贯穿故事的讲述,主要视角进入到这对生活在日本的夫妇与孩子身上,工作、生活、上学。影片结合当下移居国外与是否回国的现状展开了对生活,理想信念的探讨。很可惜没有去将影片所呈现完全交代清楚,剧情过于俗套。爷爷的表演很动人,演员的表演很不错,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