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451

科幻片美国2018

主演:迈克尔·B·乔丹,索菲亚·波多拉,迈克尔·珊农,梅寇·阮,迪伦·泰勒,萨阿德·西迪基,莉莉·辛格,德鲁·尼尔森,雷欧·巴奈扎,凯尔·杜拉,乔安妮·博兰德,林恩·格里芬,Zachary Wiseman,Alexander Yarwood,Scott Edgecombe,杜安·莫瑞,马丁·唐文,乔·平格,大卫·托帕,提姆·波斯特,查得卡米列里,坎蒂·亚历山大,格蕾丝·林恩·孔,简·莫凡特,肖恩·琼斯,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迈克尔·塞尔切基

导演:拉敏·巴哈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华氏451 剧照 NO.1华氏451 剧照 NO.2华氏451 剧照 NO.3华氏451 剧照 NO.4华氏451 剧照 NO.5华氏451 剧照 NO.6华氏451 剧照 NO.13华氏451 剧照 NO.14华氏451 剧照 NO.15华氏451 剧照 NO.16华氏451 剧照 NO.17华氏451 剧照 NO.18华氏451 剧照 NO.19华氏45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2:09

详细剧情

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雷的经典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将被HBO拍成电视电影,这不是该书第一次拍电影了,这次是一个当代美国的改编版。迈克尔·B·乔丹和迈克尔·珊农主演,故事设定在一个不允许人有自由思想的独裁世界,统治者焚烧一切图书,消防员的工作 也并非灭火,而是焚书。华氏451度就是纸的燃点(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典故)。  乔丹饰男主Montag,一个年轻的消防员,和很多反乌托邦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本来麻木愚昧的他经历了“觉醒”,并因此与曾经的导师——消防队队长比蒂(珊农饰)反目。该片由拉敏·巴哈尼(《99个家》《推手推车的男人》)导演,他和阿米尔·纳德瑞一起写剧本。

 长篇影评

 1 ) 反乌托邦者才会遁入乌托邦的怪圈

并不能说是失望,也许这种电影。本就没有太高的希望吧。

为什么呢?

因为我还是更希望于电影承载着健康的娱乐,而背负着意识形态的龟壳,很难彰显大师的纵横手笔。

明显的感觉到编剧是很用力的。对书为象征的人类的好奇心的反噬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性的阉割,编剧就像拿着一把刻刀硬生生的展现了反乌托邦的力道。

但是,人性的核心总是从一个极端不知不觉的滑向另一个极端。一个以人为书,以书为人的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可以承载万花筒一样的文化与人性。嗯,权威的治下,千篇一律的生存。是否可以武断的用标本式的复制保存取而代之?

 2 ) 现在就是未来世界

在未来世界,书籍被认为是禁书。消防员不是灭火,而是纵火烧书。
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读书,成为一部“书籍”。他们为了书籍的传承,逃离正常社会来到深山野林。老一辈的口述给年轻一辈,就是为了在黑暗时代,书籍不会灭亡,等到再被印刷的那一天。
而我们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未来世界”,没有人烧书,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一家家书店的倒闭。我们不会见书色变,但也很少会去翻开这本书。电影中的人们因为强制规定所以不去读书,现在的我们因为科技带来的世界太精彩而放下了书。书籍这种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死法,比强制性的烧书还要可怕。
但就像电影中仍有人在读书,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读书。即使纸质书籍的作用、功能大多可以被替代,它始终是文明的载体,是我们智慧的结晶;所以即使书籍不能给我们带来荣华富贵、带来权力地位,甚至有时候读书会让人“愁眉苦脸”。我笃定它会一直存在。不管多么黑暗的时代,都会有人在读“书”。

 3 ) 新浪潮科幻之《华氏451》:人格化的书籍与暧昧化的态度

打分:76/100,★★★★。

      《华氏451》是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66年创作的长片。这部电影略显特别:导演本人是法国人,原著小说作者雷·布拉德伯里是美国人,而电影又是由英国公司出品。同时,它还是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
      本片描绘了一个书籍受到禁止的反乌托邦社会,消防员在片中以清查并焚毁一切书籍为职责。故事则围绕一个名叫蒙塔格的消防员展开,讲述了他从焚书到读书到爱书并最终脱逃的历程。
      就电影本身而言,《华氏451》并不属于特吕弗最优秀的那批作品,但依然有颇为值得玩味的地方,以下主要说两点。至于电影与原著在剧情细节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本文不作阐述。
      首先是对书籍的人格化表现。
 <图片1>
      在以《朱尔与吉姆》(1962)为代表的过往作品中,特吕弗一直着力于抒写男女之间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华氏451》中,女性角色却退居次席,地位被书籍取而代之。于是细心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感觉——特吕弗似乎将书作为了角色来表现。他在蒙塔格初次读书时以特写长镜头拍摄手指缓缓划过文字,仿佛男主角在尝试与书籍交流;在几场重要的焚书戏中又反复以特写镜头拍摄烈火中蜷曲的书页,仿佛生命葬身于火海。而且,蒙塔格阅读的起点,正是狄更斯名作《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章——“我来到这个世上。”其意味不言自明。
 <图片2>
      更有趣的是,蒙塔格痴迷于书后日益神不守舍的表现,也像极了一个坠入情网的人。
      其次是在主题上的暧昧态度。
      片中出现了一个生活在乡间林中、不受禁书规则束缚的群体,自称“书族”(book-people)。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背诵一本书,并将书名当做自己的名字。
 <图片3>
      按常理说,“书族”作为禁书的反乌托邦社会的对立面,应该被描绘成光明与未来的象征,但特吕弗采取的角度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在片尾的场景中看到,“书族”只是在机械地背诵书籍,似乎既没有较紧密的组织,也没有更明确的目标,甚至相互之间都近乎没有日常的交谈。他们仿佛甘愿将自己当成了纯粹传承书的器具,只是被动地等待着世界的改变而不是主动去改变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成为书的化身的人们,并不比禁书规则束缚下只能看电视节目和无字漫画的群体更具主观能动性。
      在这样暧昧化的表现下,蒙塔格加入“书族”这一抉择的象征性也变得暧昧起来。
      总体上,《华氏451》虽然明显有着特吕弗的个人印记,但新浪潮风格体现得并不算突出。不过,这也让本片相对通俗化了些,没有《堤》与观众那么疏远。

 4 ) 读书越多越反动——观《华氏451度》【转】

非本人写的,看到这篇评论不错就转了上来。


  当年写论文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这么一篇文章:《华氏451.2度,互联网在燃烧吗?》这是攻击网络新闻审查的。后来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来源于一本非常有名的电影:《华氏451度》,我于是找来看了一下。

  这是一部类似政治寓言的电影,所以自然很对我的胃口。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道时代和地域的城市,这显然是为了暗示一种普遍性。主人公莫塔格供职于该市的消防队——他们的工作不是扑火,而是纵火——四处查找市民藏匿的书籍,然后焚烧掉。而“华氏451度”,正是纸质印刷品的燃点。

  这支消防队实际上进行一种“使文盲化”的头脑灭火工作,但是这些消防队员本身往往阅书甚多,尤其是他们的队长,对文学、历史、哲学都有不俗的造诣。但是他却极其反对市民拥有图书并阅读它们,理由是那些虚构的情节会让市民陷于幸福的憧憬,然后因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沮丧。换言之,市民应该只看到现状,并满足于现状。再换言之,市民只应该获得以他为代表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不容易受毒害的人所给予的信息。这种论调,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

  莫塔格是这列僵尸组成的刽子手队伍中能够独立思考的一个,并且他也不是那么凶残。他在每天上下班搭乘的列车上结识了住在他家附近的克拉丽思,这位美丽又大方的女孩多次向他表达了看书给人带来的愉悦,这最终促使莫塔格开始截留查抄到的书本,并在深夜悄悄翻阅。莫塔格的变化引起了他妻子的极度不安,她担心因私藏书本引发的灭顶之灾,所以她希望莫塔格作出决断,“要么选择我,要么选择书。”

  然而莫塔格已经被书深深吸引了,不久之前一位老太太在被查到私藏书籍时以身殉书的壮烈举动让他更加坚定了对书籍的热爱。这让他的妻子最终选择了举报。

  又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莫塔格惊恐的发现车子竟然停在了自己家门口,队长诡异的笑容预示了不安。妻子早已离他而去,绝望的莫塔格夺过了焚书用的火焰喷射器,指向了队长和同事,然后仓惶逃窜。

  克拉丽思又出现了,原来她是地下秘密读书会的一员。在她的帮助下,莫塔格逃到了他们中间。这个读书会对抗消防队洗脑的办法就是把书背下来,藏在脑子里。所以他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名字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莫塔格就在这样的团体中生活了下来,并且,他也开始了把自己变成一本书的行动。这个团体人数并不很多,能背出的书籍也很有限,但是他们不论冬夏,却在虔诚的进行这此类艰苦卓绝的工程,影片到此嘎然而止,只把无尽的猜测留给了观众。

  谈到焚书,我国是富有经验和荣耀的。秦始皇拍拍闹勺,就烧了很多书,当时的读书人除了偷偷把竹简砌到墙里,也选择了背诵这个艰苦的办法。再过了两千年,我们的红太阳也发出了远高于华氏451度的热力,而此时蹲在牛棚里的马寅初连嗑牙都会被举报为“仇恨共产主义”,想要找本书边看边背实在是不可能了。

  我相信在《华氏451度》中,书只不过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对象罢了。在独裁与专制的时代,统治者豢养的消防队的职责,是扑灭人民头脑中任何能激起聪慧与斗志的因素,然后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顺从与依赖。最后请看这么一张影片截图,当莫塔格烧死了消防队长并逃脱之后不久,他在地下读书会的电视机里就看到了官方发布的已经成功击毙莫塔格的录像,正义又一次战胜了邪恶,老百姓们山呼万岁。

  写到这里,怎么能不想起主席的名言呢,“读书越多越反动!”看来真的有点道理。

  2006-5-23

 5 ) 不讀書的城市

Fahrenheit 451,恰好是書會被燒成灰的溫度。有一群叫做Fireman的人,工作不是滅火,而是搜書、然後焚書,以及逮捕看書的人。所以這個城市不讀書,不印書,只讀圖、看同一個電視台。居住在那裡的人吃各種藥片,藥片的名字也只有“紅色6號”之類。 Montag的職業便是fireman,擅長焚書。直到被人問:你有沒有看過你所燒的書?他才開始嘗試去偷偷藏起書閱讀。妻子卻受不了,而舉報了他。 Montag說,他要把書藏進每一個fireman的家中,然後舉報他們。如此一來,System will kill itself。可,他的藏書被妻子舉報了,只能逃到遙遠的小村。那裡的人自覺地燒書,用背書的形式記住。 每一個人的都是一本書,他們等有一天書籍可以被出版,就背下來。口口相傳。

 6 ) 221127:华氏451度

“华氏451度是书的燃点……”

《1984》被麻木,被唤醒,被折服。《华氏451度》被麻木,被唤醒,被救赎。我更喜欢后者,这温柔的结尾。

前面很老套,倒是最后几分钟的“人书”富有新意,也富有希望。

 短评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语片,还是软科幻片。焚书坑儒这种事对我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传统。电影设定更极端化,读书会使人产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阅读,让民众沉溺于”奶头乐“娱乐节目就足够了。电影开头的演职人员表是用旁白说的,从形式上呼应”禁止文字阅读“的设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处,一线执法者长期接触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发生转变。男主角家里的壁挂平板电视,和21世纪当今的显示效果几乎相同,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3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4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我最爱的科幻小说被改编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结尾简直令人发指。。。色彩和构图很美,总体风格向希区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乐还是bernard herrmann, 不过从剧情本身而言,改编地很失败。

8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时期的几部还花哨,如果能贯穿全片并把人物抽离出来肯定会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肤浅,同戈达尔的《阿尔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11分钟前
  • 日灼
  • 还行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娘的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消防队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14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

特吕弗首部彩色片,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统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无聊与贫瘠,没有精神食粮的人类将多么空虚寂寞。结尾人们对书籍的背诵和传承令人鼓舞,能被销毁的是书籍本身,而存在头脑中则被更好的铭记。其实那个被烧死的老消防队长不是对每本书讲什么都了然于胸吗?这不是代表他都读过?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处。

16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18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力荐

反乌托邦类型又一神作。华氏451度是让书页能够燃烧起来的温度。非常喜欢其中一幕的设计,fireman闯进老妇人的家里要烧她的书,老妇人站在被扔的散乱成堆的书籍上自己点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书,宛如船长和她将沉的船,随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电影里表现的也就那样可是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烧毁书籍的画面也是让我觉得心酸,像看见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简单付之一炬,忍不住两眼一黑。还有最后每个人都是一部书那里,书是活的,书是可以说话的,特别是还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每个人像书籍的拟人一样,在被雪覆盖的道路尽头,宛如精神世界逃难的孤魂。更加离谱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20分钟前
  • 纯情奶1
  • 力荐

虽然许多人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特吕弗自个也如此看待,但我觉得带点未来科幻味道的感觉,在1966年看来还是很酷的

22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总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跟小说比还是电影好。镜头对准书,让那些代表文明的书醒目地展现,比空讲道理好。另外特吕弗加重了两个女性角色,让女孩有始有终,也给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时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实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卖个概念而已。

27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从基督教烧死女巫等异己到宗教裁判所烧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这个华氏451,都是当局对意见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性的恐惧,当然事物有其两面性,但是对资源的独占是危险的潜流,是把独占者本身推向深渊的警示,从电影本身来讲同奥威尔的小说一样都是遵循堡垒从内部攻克的方式叙事,体制内先反

30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特吕弗的。。彩色。。科幻。。英语片。。。其实我觉得这故事不错,概念还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拍得笑点频频的,大概是因为没钱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来是祖与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欢朱莉克里斯蒂!

3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意外得还算在好好讲故事,就还挺好看的~各种五毛钱特效很是欢乐,私货吐槽满地,结局book men部分也挺动人的~以及,本来以为法国新浪潮应该全灭的,这么看来,说不定,莫非,其实,是能对上特吕弗电波的。。。

34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焚烧”语言的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3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服还是批评。

42分钟前
  • 青衿
  • 推荐

片中焚烧的书大部分是特吕弗的最爱...还烧了本特吕弗写的书封面是筋疲力尽。祖哥和特吕弗全拧巴了互相讨厌对方,拍摄的最后两个星期俩人一句话没说过...祖哥还故意理发制造bug...贝尔蒙多曾被考虑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语国家观众不熟悉没能出演。

47分钟前
  • --
  • 还行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52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华氏451》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真正关乎书籍的,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作出爱书珍视书的姿态。影片的唯一矛盾点是在直接压迫进步人士的神经,毕竟远到秦始皇近到纳粹,焚书一事总是许多人最惊悚的梦靥。但这背后没有考虑到的是,书籍本身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重点之事在于什么样的书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书会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学地做出书籍拯救者的姿态,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对新媒体怀疑主义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吕弗的美学,影片的科幻布景简直是上承查克琼斯下启星球大战啊。

5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58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