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的葬礼

剧情片日本1969

主演:池畑慎之介  土屋嘉男  东惠美子  栗津洁  藤田敏八  原正孝  小松方正  仲村纮一  蜷川幸雄  筱田正浩  

导演:松本俊夫

播放地址

 剧照

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2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3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4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5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6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3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4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5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6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7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8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19蔷薇的葬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3:06

详细剧情

  跟所有的先锋电影一样,《蔷薇的葬列》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同性恋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男主角Eddie是一个年青的男同性恋异装夜总会的招待(电影并没有明确说他是娼妓),同夜总会的经理(madam)不和,同经理的男人,也就是俱乐部的老板有一腿。Eddie总是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之下,在不断的闪回中他的童年往事逐渐清晰: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于是他对妈妈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很强的占有欲。他本来想和妈妈相依为命,但是妈妈最终还是出去找了个新的男人。于是有一天,Eddie把妈妈和妈妈的情人用刀刺死,并在妈妈的身上捅了很多很多刀。故事回到现在时。俱乐部的老板终于把原来的经理甩掉,导致经理为情自杀,Eddie晋升为新的经理。在夜总会改朝换代之后,Eddie和老板开始双宿双栖。一天晚上,老板在Eddie新搬进来的行李当中发现了Eddie小时候的照片……结果是老板在厕所里刎颈自尽,Eddie用老板自尽的刀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长篇影评

 1 ) 被《发条橙》《小武》等电影借鉴的日本新浪潮代表作

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日本就能拍出如此高艺术水准的电影了,全程看下来都非常有意思。

1.经典镜头

先是警察收拾桌子的延时摄影,明显被《发条橙》的3P场景借鉴;嬉皮士的镜头也被《发条橙》的猫女士片段借鉴;3女3妖的PK场景也被《发条橙》开始艾利克斯一伙的群殴场面借鉴;三妖逛街吃冰淇淋的场景也被《发条橙》中的唱片店场景借鉴。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最后结局的群众围观场面,完全就是《小武》的结尾的原型。

2.叙事风格

倒叙、插叙等叙事风格我认为奠定了《落水狗》等电影的叙事风格基础;中间穿插的新闻报道、花絮等玩法在现在看来也新颖无比。

3.台词

高逼格的台词很有戈达尔的味道,“每个人都有面具” “有的人人生因为累就止步不前”这些台词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4.题材

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同性恋题材,而是对LGBT中的T(跨性别者)进行了深度的刻画。片中不断穿插的采访也在告诉观众每一个T的内心世界: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同性恋,也不是单纯地喜欢男人,而是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是女孩,想要过女孩的生活。这种理念在当时看来,十分超前,甚至在现在也非常超前。

而T在爱情面前也是无力的,并且导演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乱伦的情结,加速了安迪世界的崩溃——第三者、色情工作者、性少数群体、乱伦都压在一个人身上时,悲剧的结局似乎是必然的。与《橘色》不同,直到电影的结尾,导演也没有展示出一丝温情的味道。

5.总结

无论是先锋程度,还是镜头语言,还是台词,还是叙事方式,这部电影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大师之作。

 2 ) 《蔷薇的葬礼》--可以闻的电影

69年的日本同性恋题材影片居然可以做到如此惊世骇俗:四处游荡的意识流放肆的盛开在啤酒沫中,用快进和异常欢快的配乐将最常见的荒诞演绎成最捧腹的喜剧,像是剥削电影和粉红电影的畸形胎儿,交叉蒙太奇和倒叙的手法将悬疑气氛推向高潮,魔幻和神秘艺术共同营造了最为悲哀的乱伦故事。

品尝现实世界中的存在主义电影是半醉半醒的快感:有时像是穿插着纪录片的真实;有时明白告诉你这是影中影的秘密;有时候将众多的结局糅杂成色彩斑斓的面团先丢向你砸晕你,然后在你面朝天花板背接地气的迷糊时刻认认真真的将每一条色彩的缘由细细讲与你听。

片尾的刀子直直指向围观的群众,沾满了鲜血的刀尖明亮耀过在场任何一个人的眼睛。他们仅仅是围站在一旁,露出或是恐惧或是讥讽的表情,而更多的是什么表情也没有,仿佛只有看着别人的痛苦才能让他们麻木的生活找到一点可怜的存活感。捅瞎了双眼的男妓直直的站在那,就像是堵住了通向圣洁的那条本就是狭窄的小路,不给别人一点救赎的机会。

那些肌肤之亲没有丝毫的猥亵,甚至不带有做爱时那充满占有欲的狂乱和迷离。仅仅是轻吻,吻过另一个人全身的皮肤,用嘴唇去感知对方身体的温度和他的颤动,仿佛所有再熟悉不过的身体部位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自己吸进去。黑白镜头下的情欲总是要比彩色的直白来的内敛,仿佛连欲望都来自旧时光,在岁月中学会了慢慢的欣赏和享受。

我是伤口,亦是匕首;我是受害者,亦是刽子手。

影片采访了许多同性恋人的心理活动,但只能让观众从支离破碎的过往中猜测男妓的心路历程。他的父亲不明原因的抛弃妻子,而母亲在寻欢作乐中慰藉人生,对尚且年幼的男妓关注甚少。开始发觉到自身欲望秘密的男妓被母亲所不齿,而羞耻和愤怒让他把尖刀刺向了曾想保护的对象。这成为了他成年后不断的白日噩梦,弑母的痛苦带着迷茫的本能痛觉仅仅揪住了他的心脏,只有荷尔蒙或药物带来的大狂欢才是些许绝望的平静。

写满语言的镜头在黑白色下时而扭曲时而狰狞,人们在虚无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对现实的种种不满都以惩罚自我的方式发泄在了生活中,用带血的热情和坚定的信仰对抗社会的种种荒谬。有时觉得整个社会都像是一锅巨大的温水,慢慢煮掉了自己所有反抗的力量,然后变成这温水中的一份子,去消融下一个带刺的灵魂。

白蔷薇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这一群人既是嫖客与男妓的关系,又夹杂着男同性恋间躲躲藏藏的隐私,复杂程度早已不是简单的爱恋可以满足,而死去的男妓正是绝望的看清了这一点而选择了解脱。周身铺满的白蔷薇是他最终的夙愿,而恶毒的充满了酸味的诅咒让人忍不住发笑,直到它实现了的那刻才惊觉命运之怖。爱情,奇怪又可怕的命题,让人生让人死,让人心甘情愿的用最大的痛苦赎罪。蔷薇没能开出结果,凋零的花瓣撵落成尘,继续酿造下一批悲剧。

这是一部可以闻到的电影,鲜血的腥味、花朵的甜味、旁白的纸味、光影的酒味等等就像一波波海浪,冲刷着观影的人。浪过之后,浑身冰冷。

 3 ) 生命与情感的扼杀

《蔷薇的葬礼》是一部关乎自我毁灭的电影。它向我们展现了上世纪日本跨性别的边缘年轻群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绝望、爱与死亡构成了一种戏剧性的谵妄,这种谵妄的强度对于观众而言,实际上如同被施了迷魂药一般。 主人公Eddie,爱到绝望,美到扭曲。黑白粗粝的摄影效果中,Eddie黑而浓密的睫毛,精致的唇妆,微笑抑或言语,皆有一种隐秘而微妙的堕落美,恰如日本文化中的野菊花,美丽、端庄。他放肆地穿着女人的服饰,和同为异装癖的地下同性恋俱乐部的友人行走在东京的街头,毫不顾忌地走进男厕。那是日本的1969年,全共斗运动席卷日本新一代,年轻人渴望摆脱政治上的虚无。学生运动、反越战,一切已经垮塌,日本沉没,没有未来。那是Eddie,又何尝不是六十年代末日本青年的造像:颓废、恍惚、扭曲、荒唐。松本俊夫的镜头不过是对日本精神缺失的现实世界投去的最低限度的一瞥。 电影的镜头在不断的闪回、跳转之下逐渐拼贴出了Eddie不堪的过去:Eddie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有着极强的占有欲。他对母亲说,忘了那个男人,母亲大笑。当母亲有了别的男人后,他感觉一种被母亲遗弃的愤怒,于是他就把仇恨与暴虐施加在母亲身上。。。。。。自此,就如同神谕在他身上下了诅咒一般,Eddie万劫不复。和帕索里尼的电影《俄狄浦斯王》不一样的是,松本俊夫继承并颠覆了弗洛伊德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的命题,Eddie的人设被定为弑母、与父乱伦。在影片末尾短短五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剧情发生了颠覆性的反转:父亲权田意外发现了Eddie夹在《父亲的回归》的书里被烟头烫过的全家福,父子乱伦的真相昭然若揭。权田自刎,Eddie自戳双目。从他的眼里流淌出来的,是血,是泪,是一朵绝望至死的蔷薇从绽放走向枯萎的印证。这是蔷薇的葬礼,也是晦涩而扭曲的爱,惨烈骇人,凄美异常。他是伤人的剑,也是剑伤的人;他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 这种由精神变态引发的冲破伦常的故事,特别容易对观众造成心理冲击波,但也恰恰说明,人类关心这类故事、命运和悲剧的下意识,正是指向着谋求一种满足和解释:它缘何如此发展,形成悲剧的社会原因何在?说到底,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松本俊夫对非常态伦理文化的透视,把观众的关注点引向了一些边缘群体。不要否定,他们在城市里形成了一个不可渗透的小小的区域,那里藏污纳垢,产生和消化一切罪孽,自生再自食,沿一种不可理喻的规律循环。他们病中带痛地生活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遭受着憎恶与排斥。其实电影更多地是隐喻了战后丧失了秩序、信仰和方向的年轻一代,性倒错、嗑药、对国家的不信任,自我的放逐,都是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标志。 《蔷薇的葬礼》其作为实验性的先锋电影和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日本’新浪潮’时期的发轫之作,其对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这一悲剧的充满野心的改编,用近乎极端的方式挑战观众的感官,带着挑衅的高调直指同性恋和异装癖问题,也使得电影外的反传统主题意义远超电影情节,成为同类中独一无二的作品。无论是其极具争议的题材,还是先锋前卫的表现方式,这部影片都已经在日本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松本俊夫作为与寺山修司、大岛渚齐名的日本60年代独立电影三大支柱之一,直接推动了日本电影’新浪潮’的发展。从《蔷薇的葬礼》、《十六岁的战争》到《Ginrin》、《石油的起源》,松本俊夫一直保持着实验性的创作,这些作品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感官体验。但精英化的前锋艺术与大众文化本身就有冲突,所以多数时间这些只是小众地生存在夹缝中。边缘艺术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然而那只是表象,先驱者的思考将会影响一波又一波艺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者和活动者。 诡谲的画面,前卫的艺术,这份坚硬晦涩令松本俊夫远离大众的艺术审美。但这份实验精神,也令人肃然起敬。

 4 ) 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

30日起床吃完早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蔷薇的葬礼》放进DVD机,从10点钟看到吃午饭,终于把日本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看完了。据我家婆娘的推荐词,是其中很多经典创意被《发条橙》拿来借鉴的牛片。(《蔷薇的葬礼》1969,发条橙《1971》)

想一想东瀛的创作力也确实很恐怖,战后百废待兴,老美民主输出的尴尬背景下,居然也像模像样得也弄出一个“毁掉的一代”的电影表意。人家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苦大仇深,顶多是被扔两枚原子弹,意淫得说也不过是被西方插入了一下下,就拿《蔷薇的葬礼》这样新浪潮的电影来说吧,画面纯净到略显病态的美学魅力,希腊神话中俄迪普斯式的不伦关系(有的影迷定义为反俄迪普斯式,盖因不是儿子娶了母亲,而是儿子和父亲的同性恋情),该剧最后艾迪父亲的自杀,艾迪自己刺瞎双眼,画面中白色背景下四散的血迹——纯净与暴烈的叠加,几乎都是日本最民族的特质。

       当然,撇开社会性与民族性不提,这首先是一部新浪潮的电影,六十年代后期独特的时代背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掀起了新浪潮电影的创作之风。六十年代末日本的大学生暴动运动,也恰恰证明了“毁掉的一代”中日本不曾缺席。
于是,独立精神、反叛、同性恋、大麻派对、切.格瓦拉崇拜、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否定成了影片,虽然凌乱得穿插在影片的各个部分,但是却让人生出不似东方电影的感觉,或者说是东方电影这么早就与世界同步了的惊讶。
  
      拍摄手法上新手法颇多,符号性的表意也恰到好处,同时一些台词如“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即和剧情结合紧密,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又代表了六十年代年轻人推到陈腐到不行的伪道德面具,追寻面具后隐藏的真实的生存价值的决绝与刚烈。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种起初的反抗与挣扎,后来很快便只留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躯壳,就像那句“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精神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他的目的是使自己永远不是前一个自己”的潜台词,摧毁一切的习惯是存在了,可是新的信仰只是一个华丽的空壳,或者说新的建立起来的信仰迟早也要毁于这种摧毁的惯性,当颠覆和摧毁的对象并不存在,这种信仰变成了摧毁本身,后来的摧毁者必然便要否定“摧毁”这一信念的正当性。
这大概就是”“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的意思所在。

 5 ) 现在时的电影

  电影不能表现过往和未来——这是一切历史剧和科幻剧所以不真实的根本原因。虽然,电影创造真实但这不意味着电影要反映“一种真实”。因此,所有历史剧和科幻片在本质上都与电影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哪怕能营造出某种效果来,但那不过是科幻小说的电气化舞台剧而已。决不能称之为电影。

  此片当然契合了时代主题——换言之,即时代性。当然,它不是以中间youxing的半记录式场面,来衔接六十年代的日本这个“现在时”的。实际上,影片是透过人物形象——印象来创造“基于影片的时代特性”的;这也就是电影的真实。

  自然,这一真实(同性恋酒吧的故事内容)是有别于社会主流的——其实在youxing场景中就已表现出了这种疏离感。作为六十年代热烈的社会运动来说,主人公既不感兴趣也不置身其中。他始终站在这种主流的边缘之上。因此,对比《东宫西宫》、《蓝宇》来说,本片是脱离于时代的。而上述两片则多多少少都被时代所裹挟。蓝宇结束于××事件的设定显然讨巧。而《蔷薇》则没有——因为首先它就从未被卷入到诸如赤军之类的运动里去。本片不是政治片。它一直在描述电影发生的“现在时”。尽管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故事内容,但并未沉迷于内容本身,而是集中在时代特性——混乱——它创造的真实(特别是各种巧合的设计)固然有做作之嫌,但通过戏剧性来创设时代的混乱和加诸于人身上的苦痛,确是达成了影片的主旨。

  至于说父子乱伦的情节,则是一个“戏剧性”的瑕疵。

 6 ) 被爱和加害

“我是剑

也是被剑气所伤之人

我是刽子手

也是被害者”

蔷薇的葬列是一首挽歌,也是一首激进的交响曲。

导演松本俊夫与寺山修司、大岛渚同为日本新浪潮的先驱。其中,大岛渚靠着几部惊世骇俗的电影,以及跨国际的制作和发行而世界闻名。寺山修司的作品只听说过《上海异人娼馆》,然而他的爱好似乎不只在拍电影上。这三人当中,好象只有松本俊夫一直执着的创作实验性质的映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松本俊夫似乎更具备“新浪潮”的精神。

黑白片的美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反白过度暴光等手法将具有底片感觉的映象生动的呈现在荧幕上。重复多角度的事件叙述错乱了时间感,却又如剥粽子的感觉,将事件的内核一层层同外在剥离开来。剩下可能赤裸裸也血淋淋的本质展现给人看。演员以角色和自己的身份交叉出现,故事外的故事,引人思索。至于后来库布里克是否受这部电影影响,才想到用快进和经过处理的背景音乐造成讽刺效果的方法运用到他的《发条橙》当中,那就不知了。

他从镜中走来,像魔女一样摆动着腰枝在舞池中摇曳。一个平凡的男孩,却是酒吧里最妖艳的陪酒女。他杀死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相恋,最后如殉葬的白色蔷薇,带着一身班驳的血迹,向这个世界控诉。

被大麻稀释的意识,被恋爱腐蚀的心。无论多么疯狂,也要活下去。这个世界需要改变,它已经腐朽不堪。政治也好,性别也好,性取向也好。对新的东西的渴望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它像一根跳跃的血管,在身体某处强烈的搏动,以至于全身的血液都因此而沸腾。回忆的照片被伤痛反复提起,被侵犯的自己和残酷弑母的自己。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者,是加害者又是受害人。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正义”的天平时时倾斜,他们的人生加加减减到最后,竟归为零。

流着血的双眼,手上沾满既是父亲又是情人的那个男人鲜血的刀,染血的纱质睡裙遮掩不住的光润肌肤。

这样的你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断否定的过程

和身体是绝对不同的”

 短评

看的有点不认真,总之没觉得哪里美~

6分钟前
  • 人可
  • 还行

悲剧啊。。。

10分钟前
  • Ex
  • 力荐

库布里克发条橙确凿无疑的东瀛源流.重点不在乱伦、异装癖、性爱等各种类别标签之上,亦不在所谓纪录片手法或者先锋电影手法诸如自然灯光、现场录音、模拟采访、快速剪接、快进、多次闪回、黑白等等,重点仍放在情节上,松本俊夫用一切影像手段表达出的是毫不晦涩的、具体的情绪,扭曲的绝望,爱与死亡

1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丝毫不觉得主角是美少年,难看的要命!从来不喜欢这类题材,无论话题有多刺激,观念有多激进,手法有多先锋;作为承上启下的探索过渡,此片形式大于内容。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如果是彩色的也很好

20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果然卸了妆都丑

21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推荐

令人回味悠长的一部片,充盈着种种实验镜头,导演的才华是超赞的!

2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其实我没看懂,但是电影的感觉我还是很喜欢。

27分钟前
  • 白阿毛
  • 推荐

影片被称为日本新浪潮先声之作,也是开启日本电影同性恋文化的第一部作品。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同性恋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戈达尔、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等法国新浪潮名将的痕迹,一部很新很浪很潮潮潮潮潮潮潮到爆的电影。影片也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对后来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有直接影响(人物造型以及里面的暴力场景)。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我一直觉得,同性电影中,无论是0还是T,毕竟还是男/女性,这是本质的东西,如果0就是伪娘T就是男人婆,那么根到底还是异性电影,根本就不是什么同性爱

36分钟前
  • 佛米
  • 还行

“一个人的精神是通过反复的自我否定而到达极致。”……松本俊夫,高开低走,总在实验,也不愿自我否定踏入主流一回。父亲的扮演者土屋嘉男是七武士中那位妻子遭山匪掠辱的农民,儿子的扮演者池畑慎之介则“将”在十余年后出演乱。同为新浪潮代表的筱田正浩客串出镜演他自己。

4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9.5;won't u follow me down to the rose parade?

43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娇萌美少年!!大家都在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个先锋怎么怎么个牛逼,不好意思!!!我只看见那个美少年了!!!我看见那个美少年之后我就看不见其他剧情了!!

46分钟前
  • Aki
  • 推荐

如果宝冢戏剧《凡尔赛的玫瑰》通过全女班扮演的男性提供了一个少女臆想中的梦境的话,那么《蔷薇的葬礼》则是其反向版本,它建立了一个全男性的酷儿乐园,其中男性成为了女性,混乱,毒品,以及焉指不详的政治激进,这同样是一个美学的世界。但《蔷薇的葬礼》通过重置俄狄浦斯神话构成了一种回溯——“父亲的回归”:另类的是,异装癖在语境中更亲源于拉康,弗洛伊德而非“性别搬演”的酷儿理论,“门缝的”母亲与镜像面前的少年,弑杀母亲,以便取代她,当Gay吧老板(与原文本对应的“另一个父亲”)再一次倒下时,我们终于发现了命运的另外的必然性,特尔斐的神谕赤裸裸地曝露在我们面前,最终,她(他)选择不再抵抗,以一种唯美的死亡走向自我之消亡,如同地上的蔷薇。

5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一点都不实验呀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可能也是被预告片骗了)。剧情甚至还比较老套:童年阴影,消失的父亲,失足的母亲,出柜,为男人撕逼,撕逼撕出人命... 但是画面和叙事方法都很先锋(好了付兰兰我知道你学的谁了),演员也很大胆犀利令人印象深刻,结局更是惨不忍睹。。#修复版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不断自我否定以寻找自我的途中,我是伤人的剑,也是剑伤的人;希腊悲剧的东瀛版本,弑父娶母变成弑母睡父,更突破底线,也更触动人心;导演在艺术手法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跳接、拼贴、快进、闪回、静态图片、仿纪录片……从心所欲不逾矩,令人目不暇接;扭曲的倒错之美,绝望的同性之爱。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人,都是戴面具生活着

60分钟前
  • La Roca
  • 力荐

非常西化的日本浪潮

1小时前
  • Connie
  • 推荐

以为老男孩够狠了,朴赞郁放到这儿还是保守了啊。

1小时前
  • 深邃
  • 推荐

60年代是《广岛之恋》的年代,这样拍电影,不坏,但也好不到哪里。

1小时前
  • Yuk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