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山楂之恋:缺啥吃啥,吃啥补啥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原著小说改编的。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我没看过原著,而是直接看的电影。因此,不管原著如何曲折动人,我下面要谈到的所有直观感受都是来自影片。
对于我来说,《山楂树之恋》是一部非常乏味的电影。所谓“乏味”,就是整个片子让我感觉像蒸馏水一样。之前本片宣传一直在刻意强调这是“史上最清纯(或最干净)的爱情电影”,但是如果把甘甜的山泉换成实验室里的蒸馏水,这种所谓的“纯”也就成了乏味。
我相信有许多观众看了本片后都会被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所感动,但是我想这种感动其实和电影本身无关。所有的感动都是因为你被你自己感动了,这部电影只是一个渠道或者媒介,顺利地让你完成了有关纯洁爱情的一切想像与升华。而这种功能性的感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小说而非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本片在电影的视觉节奏上相对缓慢,但对故事节奏的处理上却有些慌张。男女主角的爱情关系中,大段可能关系到情感铺垫的非必要剧情被直接省略,以字幕的方式简单交代给观众。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对一般观众的观影不会造成困扰,但对部分影迷观众来说,这种用字幕交代剧情的方式实在是令人惊讶──这等于是导演彻底放弃了对于电影化叙事的掌控和追求。也许是导演出于控制电影时长的考虑而采取了这种处理方式,但从我个人的腹诽来说,导演这份工作的最重要职责不就是把文字变成影像吗?
作为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在电影技巧上相当地克制,几乎完全依赖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电影的情感推动。因此,本片男女主角的人选就对这部电影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两位演员人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尤其是女主角周冬雨,虽然原著小说的粉丝可能会对这个演员的外形和气质存有一定的争议,但从整部电影的气质和需求来说,周冬雨应该是完成了导演心目中的静秋这个角色的塑造。
如果《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导演私人化叙事为主要诉求点的电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艺片儿”),那么本片随便拍成什么样子其实都无所谓,因为这是导演个人的艺术选择,作为观众可以用天然拥有的权利──手里的钱包──去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是现在的《山楂树之恋》被打扮成了一部号称票房要过亿的商业片,同时还号称是“史上最清纯的爱情电影”,那么当各种不明真相的观众和它在电影院里遭遇后,收到各种观众的不同非议就是意料之中的了。
静秋或者周冬雨的这种“清纯”,应该只是导演张艺谋个人的趣味。作为电影导演,张艺谋天然拥有这项按照自己个人趣味来塑造女主角的权利。清纯没有问题,但你的清纯不等于我的或其他人的清纯。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影片由于商业目的而开始以“清纯”作为卖点进行推广时,就等于把全体观众给逼到了一个必须要琢磨“清纯”到底是什么的地步。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口味纷杂、价值观迥异的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不可能得出相对主流和大众的答案的。
无论观众是不是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其实所有的感动都只是观众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银幕上的映射。电影演员或角色是否清纯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你拥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你自然会认定什么样的情感是清纯。其他人的标准,甚至是导演的标准其实都不重要,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的体会。如果有人试图从《山楂树之恋》或其他电影里寻找世界上最清纯的爱情,那不是电影太美好,而是生活太残酷。
你还真以为你看了个所谓的纯爱电影你就变清纯了?
2 ) 干净的山楂树之恋
我特别不喜欢青春片爱情片里满满的亲个不停,上床翻个不停,怀孕流产不停,山楂树之恋,我觉得是一部特别干净纯粹的爱情。
那个时候男票在追我,他推荐的电影。看完三日仍飘悠于情感天地里,心里很难受,却又哭不出来,不愿接受已成定局的悲剧结局,却又无可奈何。一种揪心的感觉。我被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
一段文革末期的纯美爱情,但却是生活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男男女女们所艳羡的一段感情。“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是故事中的男主角老三对自己心爱的女孩静秋的一番心里表白。这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一遍又一遍地感叹着:爱到极深时,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了。
是的,老三一生都在等待这份甜蜜而酸涩的爱情。当静秋的母亲第一次得知他们的恋爱关系时,她明知眼前的老三是真心爱自己的女儿,但迫于现实,害怕会影响女儿的学习和就业,提出要老三一年零一个月后,静秋正式参加工作了,再来找静秋,老三欣然答应了;当18岁的静秋对老三的感情有所疑虑时,她提出自己只能在25岁之后才结婚,原以为他听后会转身离开,没想到,老三欣然答应,只要你允许我爱你,我等你到25岁;甚至到死,老三都在等待,“他走得太痛苦,太久,他进入弥留之际已经几天了,医院已经停止用药、停止抢救了,但他一直咽不下最后那口气,闭不上眼睛。我们想他肯定是想见你一面……”他连死等能拖延着、等待着,这是多么执着的等待啊,爱到极深时,等待成习惯啊!
我敬重老三,更羡慕静秋,他们的爱情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让我明白幸福就在自己身边时,一定要牢牢抓住,才不会留有遗憾!“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无论社会怎么样进步,怎么发展,我都相信,每个人心里仍然渴望获得一份真挚的爱情,即使这份渴望是份理想或是憧憬,每个人仍乐此不疲,这就是爱情的魅力!无论它带给我们的是甜蜜或苦涩,是激情或平淡,都在我们心中留下最深的一笔,成为我们记忆中永远不能磨灭的回忆!
应该说,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静秋和老三之间的几次短暂而甜蜜的约会,而是老三那种心甘情愿的付出,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付出。相反,静秋每次的胡思乱想,对老三的种种猜测都让我干着急没办法,生怕会因为这点疑虑和猜测而劳燕分飞。假如不是因为有静秋那么多个人的猜测、误会,假如不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限制、压抑,他们相处的时光应该会长久些,可是,他们相亲相爱的时间太少了,他们还没有熬到好时光,老三就撒手人寰了。这个结果让人遗憾得痛心疾首。我无意责备静秋,毕竟她只是个小人物,无力跳出时代的条条框框。而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在享受着充分自由的爱情婚姻时,又是怎样经营我们的婚姻呢?离婚大军不断壮大,离婚率直线上升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和深思。一个研究现代婚姻的专家说过一句话,“离婚率持续攀升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人在婚姻问题上缺乏耐心”。好精辟的见解。“耐心”,是的,缺乏了耐心,就无从等待了,没有了等待,爱情何来天长地久呢?
老三说:“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能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我们都盼望拥有这样的感情。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人在自己身边,无需山盟海誓,只要真诚相爱一生等待就可以了。
想起了一句经典爱情语录:叫老婆很容易,称太太也不难,但喊声老太婆却是一生的承诺。一生的甜蜜爱情人人都向往,那就让我们在经营自己的婚姻时,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花心,多一点担当,少一点计较吧。只要相爱,就携手一路走下去。
3 ) 致敬至纯至美的爱情
一直对知青的世界充满好奇,带有知青题材的电影也比较喜欢。
该片讲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为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教育。老师带着教育革命实践小组来到西坪村采风编教材。高中生静秋被安排在老村长家,村长媳妇介绍情况时,提到了一个名叫老三的小伙子。他是地质勘探队成员,平日作业,很少回家。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老三送她钢笔,陪她解忧,慢慢两人暗生情愫。
但静秋返城时,听到老三有女友的传闻,态度骤冷。静秋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在劳动改造,她和弟弟妹妹课余帮母亲糊信封,生活很艰苦。为了能留校,静秋还要辛勤打工。被误会的老三,只得暗暗想方设法帮助静秋,直到两人重归于好。但他们的事被静秋的母亲撞见了。为了静秋的前途,老三在逼迫下许下了彼此不再见面的誓言,后来的后来,山楂树还在 ,老三和静秋却是天人永隔。非常凄美又非常纯洁的一个故事,犹记得观看时候的怦然心动。
周冬雨首次触电表现还可以,眼睛忽闪忽闪会发光,灵气十足,契合角色,老谋子的眼光还是毒辣。世界这么大,但是纯纯的爱情,还是存在的。
4 ) 关于纯爱的一个误会
如果对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山楂树》可能是张艺谋拍的一部还算能看的电影。相对于黄金甲和三枪,这部电影至少从外观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清心寡欲,就像一个老和尚在回忆出家前的时光,没有传说中束胸的师太,没有过多的颜色和技巧,没有大牌和人海,甚至还不定时的稍微禅定一下,这怎能让我不唏嘘这个张艺谋和几年前的那个仿佛判若两人。张艺谋说他这部电影主要是一次情感回归,并不太在意票房和口碑。我知道他又在说假话,但这一次观影的确是我五六年来看老谋子的电影后唯一的没有感觉被抢劫的一次。其实从10多岁我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始,我就开始怀疑张艺谋的审美,觉得他似乎在视觉美学上很容易走极端主义,而且这种极端应该还是因为他青年得志之后的自恋引起的。那一年《高高挂》电影里数不清的鲜红灯笼和皑皑白雪的强烈反差几乎成为了我的梦魇,而相对的我如今已经完全记不得那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至于千禧年之后的几部商业剧,每一部都是这位曾经的国际名导水准无下限的里程碑式名作。
最近这个城市因为《山楂树之恋》而异常躁动,对于这个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故事,地方电视里采访的观众都是热情洋溢,男女主人公当年的街坊邻居大小姨妈们纷纷现身回忆,争先恐后的潸然泪下。当一个城市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个城市里的人们表现出一些自恋和矫情,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文学能使一个城市充满力量,就像在我居住的都柏林,那些被乔伊斯描写的场景都被当地悉心保留,而每一个去往当地的游客也能从这其中体会到当地居民的自信。现如今,不管你有多么高尚而纯洁的文化理想,都要首先去寻求市场的庇护,这是一个文艺作品基本存活的条件。这部在XX市宣传部口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最大的“喜闻”莫过于会催生很多意外的产业,XX市的山楂树今后几年基本上会升级为地方图腾,这怎能让人不“乐见”。
电影放映完毕之后,我看到放映厅中有些中年女性在悄悄抹泪。以纯情为卖点,这固然不是个坏主意。特别是在中国人对这个社会现状以及人心普遍悲观的情况下。然而即使这部以“纯爱”为基准电影最终的票房超越了以床戏为看点《色戒》,即使如某部门所说这会在短期给XX市带来五亿元的产值,也仍旧代表不了人心的回归和这类懵懂的知青爱情的市场容量。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对比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纯情”表达过度,浓度需要稀释;女主人公清纯稚嫩有余,可爱丰满不足,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来自大城市的老三会喜欢这相貌平平甚至还处在发育期的小姑娘;静秋和老三爱情诞生得太过粗糙,删掉了很多关键细节,居然用字幕来进行场景过度,要我说你张艺谋怎么不直接写上,“请观众们阅读原著XX-XX页,再往下观看”呢。这几个不足,还是张艺谋讲故事的能力上存在发育不良而引起的,这让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产生的莫名奇妙,发展的莫明其妙,死心塌地的也莫名奇妙,如果不是我这样看过原著的人在脑海里帮他填空,静秋和老三的搞上该是多么的匪夷所思啊。相比之下,或许潘金莲和西门庆之间奸情产生的还更自然更条理化一些,至少那是货真价实的郎财女貌,而不是一个穿越版的中学生早恋。即使是在那个爱情不是上床打炮,而只是牵手拥抱的年代,电影里对于“纯爱”的某种刻意的处理也让人觉得这不单单是性压抑性无知的结果,也不是老三爱惜静秋的处子之身,而是恋爱的双方似乎身体里根本没有激素分泌,咋一看觉得真是很低碳。
《山楂树》的故事过去很多年了,社会在发展,如今说一个人单纯已经像是在骂人了,男女之间爱情也似乎不再像曾经那么纯粹了。在市场上,爱情电影往往在票房上败的很惨,观影体验也不如其他的剧情大片那样可口。很多年来,中国人给老外一种只会拍苦情片的印象,得奖的都是《活着》,《三峡好人》这样看起来很憋屈很冷色调的电影。这种印象的确很符合中国国情,很符合中国人苦逼兮兮的命运。然而纯爱片依旧是有市场的,你看剧情如《山楂》这般通俗狗血的电影都能赚得眼泪汹涌,让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国人集体怀旧。所以说社会浮躁怎么样,人心不古又怎么样,说到纯爱片中的经典,我们提到最多的还不是那个以爱情动作片闻名于世的东洋国家。拍纯爱片需要导演发自内心的一种美好回忆和想象,是导演的青春期情感是否丰富的一个明证,而不是处心积虑的想着今天这部戏完了之后怎么把女主角潜规则一下。
悲剧是一种毁灭,越有力量的悲剧往往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的越彻底。这部所谓“纯爱”电影还算不太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这是个悲剧,又有原著做底,相对好拍,把悲剧都能拍得惨不忍睹得在中国还只有陈凯歌曾经做到过。老三死了,没有翻云覆雨没有接吻,只有相视微笑和漫长拥抱,如果说这就是纯洁,那么这一定是场误会。因为纯爱不是形式化的表演,而是一种情绪,是从感情开头的谨小慎微到结尾默契的心心相映。这部电影比书要失败,却比我原本想象的要好。不过作为与那代人目前生活习性的对照,《山楂树之恋》告诉了我们一个现实,那就是经过了那样的年代,好男孩都死了,好女孩都去了美国。
5 ) 一部容易让人带着挑刺的心态去看,却实际上没什么特色的电影
新世纪影城。看过原著小说的同学请降低期待,没看过原著的同学请以看韩剧的心态看此片。说的哗众取宠一点,就是一个90后富二代情圣在70年代泡妞的故事。
据x总介绍,原著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健康丰满,充满着某种气息的女性,不然怎么会是排球健将呢?看看张艺谋选的女主角,过于娇小单薄,似乎还未完全发育,可以说女主角的形象符合了张艺谋的一贯口味,但不符合原著精神。奚美娟也不适合饰演她母亲,据说其母是一个漂亮气质女性,才会在那个年代受尽打压折磨。
男主角,总觉得他的声音怪怪的,不过在片中表现为标准的富二代情圣。在那个年代啊,能说出21世纪都有人说不出口的话,还不及李雪健家的老二清纯。如果我是女主角,我会觉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个富二代随时随地都能出现,无时不刻的在偷窥你...
照理,表现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情故事的电影应该着墨于残酷的现实环境下的性压抑,而本片的两位90后主角显然把70年代的爱情故事当做韩剧来演了,居然搞出了池塘戏水这么一出,在当代这么开放的女孩也不占多数吧。总之本片在表现性压抑这方面很匮乏,这一点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表现的很好,话说其女主角宁静也更适合此类角色。
女主的小弟小妹也是早熟的典范,哇塞,八九岁的小孩,便知风月,心领神会,什么都懂的,汗颜。不过小孩子蛮可爱的,体现了00后的时代精神。
再有就是令人崩溃的背景音乐,这音乐是奥运的那个陈其纲搞的么?拜托能不能稍微有点诚意啊,从头至尾我耳边就萦绕着“我和你,心连心,相聚在北京...”
情节呢?可以看出电影把小说里所有不和谐的成分都和谐了,但是能不能不要再得白血病了啊?算了,小说里也得了白血病。但是知道为什么日韩爱情片都爱搞白血病吗?因为白血病是最干净、最纯洁、最凄美的绝症,甚至带有病态的浪漫气息,流鼻血,无故晕倒,优雅的吐血而亡,完全是此类电影的标准需求。但是张导演您为何把男主临死前搞的跟得了梅毒似的?
照这样说本片就一文不值咯?不是的,这么多苛求是建立在原著的水准和张艺谋的知名度之上的,有这么多的问题是难以容忍的。但是刨除这些背景,就抛给你这样一部韩剧或者穿越剧,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不妥的。不去理会原著的形象,这个女主角还是相当清纯的。用黑屏字幕做情节推动是比较懒,但也没给我带来特别的不适。总体情节还是流畅的,有人说没有高潮,没有高潮的电影多了,而且很多感情也是没有高潮的,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部容易让人带着挑刺的心态去看,却实际上没什么特色的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山楂树之恋》:潜藏在纯爱背后的生化危机
今天我看了《山楂树之恋》,开始的时候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感动,但是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回家的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着,然后想到了——是那棵山楂树。
众所周知,山楂树是开白花的,这是自然规律。但电影里的那棵山楂树,角色们都说开的是红花,这成为了电影一条重要的线索和隐喻。对于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女主角的老师在片子的开头解释说:“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它。”
这个解释是一种抒情诗化,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个认真的答案,就好像我们不会认真计较国旗的颜色到底是哪种血型染红的一样。
但从电影里,无论是老师、村长还是老三,人人都在谈论这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所以这棵山楂树不是被赋予了诗化,而是确实开的红花。
这棵山楂树,为何惟独它年年开出红花呢?
让我们把这条线索放下,看看另外一处细节。
老三得了白血病之后,静秋跑去村里地质队营地找他。地质队的人对她说了一番话,里面有几条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二队除了老三,也有人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白血病的,是地质队勘探的矿物;第三,老三怕二队的人继续得病,所以带着几块样品去城里化验去了。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老三也得了白血病,最终去世。
原著小说里只提到了老三的病可能跟勘探环境有关,约略一提而过。这一段对话,是电影原创。我们不禁要怀疑了,导演一直在刻意地控制影片的长度,许多地方甚至用字幕来交代过场。如此惜时如金,为何要加上这么一段貌似毫无必要的原创场面呢?
戏剧创作理论里有个说法,说如果在舞台的布景里挂了一支枪,那么它至少要响一下,否则就不要挂——意思是不要在戏剧里放入无关的东西。
按照这个理论,这场戏显然是有意义的。
这场戏里给我们最重要的提示是:老三的白血病,和他在二队勘探的那些石头,有着莫大的关系。
能导致白血病一个重要原因,是辐射。老三常年呆在地质勘探队,他接触到的,应该是有强烈辐射的矿物,比如铀矿。
可这并不能解决疑问。
地质勘探队都是专业人员,探明矿物种类是他们的专长,如果是铀矿,第一时间就会判明。二队怎么可能会糊涂到队里好多人得了白血病,才想起来让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呢?
而且,如果二队挖到的是铀矿,这是国家级的战略物资,第一时间就会并封锁起来,绝不会让主角三天两头跑出去跟女人约会,还把二队的加班挂在嘴边。
可见,这种矿物很神秘,神秘到二队无法判断其性质;但它又没有太强烈的辐射,所以二队在一开始并没重视,更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以致老三酿成悲剧。
我们姑且把这种神秘矿物,称之为艾米矿,以纪念小说原作者。
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电影的时间线。
静秋回城前的部分略去不说。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被静秋母亲发现;老三在县医院体检住院,静秋偷偷跑去看他,两人最后一次合影。然后老三不辞而别。静秋去地质队询问老三下落。最后是她在课堂上得知恋人过世。
把这条时间线与老三的动向做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猜测出二队的勘探进度。
首先,在静秋与老三初识的时候,二队在西坪村附近接触到了一条矿脉。这条矿脉的性质很奇特,不是铀,有辐射,但不太强烈。
二队一时无法判断艾米矿的性质,但并未多加重视,只是从其他勘探队抽调了一批人员,继续对该矿脉进行勘察。老三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加入二队工作,还可以自由往返县城与西坪村。恐怕就是在这期间,老三被艾米矿感染。
当老三与静秋一起游泳的时间前后,他的身体出现了异常状况,不仅表现出嗜睡,而且当静秋因为脚伤不肯去医院时,他居然拿出刀来划破自己的胳膊,这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但也反映出老三的情绪上已经出现暴躁,而且有暴力倾向。
这种症状在二队其他接触艾米矿的人身上也出现了,二队不得已,把这些队员送去了县医院,谎称体检,其实是留院做深度检查。
在病房里那场戏,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其实老三有着和静秋相同的疑问,已经对二队的安排产生了怀疑。电影里用一个细节表达出来,当静秋探病的时候,他正在翻阅一本《病理学》,说明他已经心存疑窦,打算自己找出真相。
他那时候还没想到艾米矿的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是白血病,也是这样告诉静秋的。
可惜他错了。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病房里满满的,都是人,说明这次艾米矿辐射感染的范围相当大,但不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传染。
这个阶段,勘探队仍旧没有重视异状,医院没有封锁,静秋晚上还能溜进去卿卿我我。在陪床期间,老三和静秋还能自由出入,两个人一起甜甜蜜蜜地拍了一张合影。
注意,在拍合影之前,老三做了一个非常古怪的举动,他竟然斗眼。
斗眼的时候,老三的表情是很狰狞的,我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一段,突然毛骨悚然。
这是和恋人照相,不是万圣节舞会啊!而且那是在文革期间,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照相是件严肃的事,就算是生性活泼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这种开放思维。
除非他不是自愿的,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
电影里,静秋看到老三的斗眼,以为他在搞怪,也开始斗眼。老三愣了一下,连忙继续做鬼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三此时的病情,已经出现了新的征兆。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说了一通情话后,两个人都睡着了。
孤男寡女,同居一室,老三摩挲了一阵,居然没有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柳下惠转世,那只能说明他在害怕。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当老三的手摸到静秋下身时,他犹豫了,脸上出现的,是恐慌,立刻要抽开手。最后还是静秋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按下去。
他在怕什么?
静秋没有性常识,但老三肯定有。静秋是处女,两人欢好之时,会流血。
难道老三晕血?
不可能。回想起老三割开自己胳膊血流出来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欢畅的。
由此可知:老三喜欢看到血,但他看到血后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那天夜里,老三毅然决然地停止了动作,是怕静秋见红之后,自己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伤害到自己爱人。
除此以外,无法解释他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突兀地收了手。
这无损于整个影片的氛围,反而更证明主角为爱情牺牲的决心。
这更解释了老三为何让静秋挑了一件红衣服,还买了一个底部红殷殷的脸盆,甚至之前送的日记本,都是红红的一片。
这些举动当然出自老三对静秋的爱,但老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举动也表明,在潜意识层面里嗜血冲动已经悄然控制了他的思维,让他对红色有了强烈的倾向性。
对于这个细节,导演在后面做了隐晦的暗示。在静秋的朋友流产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关于“得手”的对话,里面对性爱的细节欲言又止,正是对前头这段情节的呼应。
当静秋再一次去病房找老三时,病房里的其他病人都在,但老三却消失了,只来得及留下一个脸盆,甚至没时间写张纸条。
静秋问起医生病情,女护士却矢口否认白血病的事情,说老三没事。这造成了她对老三的误会。
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老三在县医院被诊断出重病,已是确凿无疑,那么女护士直说便是,何必撒谎呢?
有一段戏,讲女护士深夜里把静秋赶出医院,可以看出,她是个工作严谨认真的人。这样一个人,无端对病人病情撒谎,一定有她的理由。
这个理由不难猜到。这说明,老三被感染的程度,比其他人要深得多,已经到了县医院无法处置的地步,只能连夜转院。这一意外惊动了二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终于开始正视这一异状,开始封锁消息。
转院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所有知情人都被告知不能泄露。因此,女护士才对静秋撒了谎。
地质勘探队的人说老三带着石头去城里检验,不够准确,应该是老三和石头,一起被送去城里检验。这时候,艾米矿脉的异常性质应该已经通报给了国家,老三作为第一波感染者,和艾米矿石样本一同被送去检查。
最后,是静秋与老三的诀别。老三躺在病床上,脸色铅灰,浑身都是大块大块的青紫斑点,已经不能说话,眼皮还肿得吓人。
晚期白血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时,因为本身凝血功能已经丧失,要采取特殊的止血手段,皮肤确实会留下泛黑的青紫斑点。
这一点,电影的化装很符合事实,可是……老三身上的斑点覆盖了全身,有点太多了,也有点太大了。无论是透析还是注射,都是围绕着血管作业,白血病人不会在全身上下都扎满针眼——镜头里很明显地表现出,许多没有血管的肌肉部分也泛起黑紫斑点,这不是治疗后遗症,这更象是溃烂,还有些部位象是瘀伤,象是经历过剧烈格斗。
老三在病床上的姿势和周围的陈设,很多细节表明他的身体不是简单地平躺,而是被控制住了。
综合这两点看,难道说他之前有过狂暴的举动,被强行镇压,以至现在垂死前医生都不敢松开?
要注意,当时在病房里,除了静秋、老三父亲和老三一位哭泣的亲人(可能是奶奶,片子里没交代,不好妄自猜测),还有一大堆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个个穿着军装,表情严肃,除了其中一名女子有几句台词,其他人就那么沉默地站着。
电影里对他们的来历没有任何交代,没说是亲戚,朋友,还是老三父亲的部下。他们突兀地出现,又突兀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
如开头我说,山楂树是一部惜时如金的电影,不会出现无用的闲笔。病房里超乎寻常的人满为患,是要表达一些信息。
艾米矿的存在已经惊动了国家,那么作为第一例被感染者,老三肯定会得到特别重视,会有专人监视或者保护他。
再联想到老三病床上的控制痕迹,和他身上奇异的瘀伤。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三之前有过狂暴到局面几乎失控的地步,力气变大,破坏欲很强,没有三五个人根本制服不了他。所以病房里的那些军装人员,不是老三的朋友或亲戚,更不是老三父亲的部下,而是国家派来监视老三的护卫。
这些军方护卫很称职,哪怕是老三临终前见亲人,他们也不离开病房,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从护卫的数量,能看出来之前老三的狂暴举动有多么大的威力。
当周围所有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唤起老三反应时,静秋出现了——注意,此时的她,穿的正是一身红色衣服,血红血红——深情地呼唤老三,老三的眼角流出泪水。我们相信泪水是真情流露,不过唤起他意识的,恐怕更可能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此时的老三,嗜血性已经强大到压倒了理性,所以才会先本能地被
血红衣服唤醒,再理性地判断出自己恋人,进而流泪。可惜他那个时候,已经口不能言。
于是,我们从电影里老三不同时期的表现,能够总结出艾米矿物对人体的感染症状:
第一期症状,嗜睡,感染者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
第二期症状,易疲劳,面部肌肉开始不受控制。
第三期症状,强烈的嗜血性开始显现。
第四期症状,全身皮肤开始大面积溃烂,感染者逐渐丧失神智,嗜血性进一步加强。
第五期症状(?)体质得到异乎寻常的提高,攻击性与破坏力成倍上涨,但神智会大幅下降。
有没有觉得这些症状很眼熟?象不象某一类在游戏、电影和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物种?
现在,让我们回到影片的主题,那棵红色的山楂树。
科普作家刘夙在《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一文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山楂树都只开白花,因为一种叫AHS(花青素合成酶)的基因在它们的花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色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色的花青素……但有个别种的野生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色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
就是说,开红花的山楂树可以有,前提是它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正是受到辐射影响。
开红花的山楂树,就长在西坪村不远的地方。二队勘探到艾米矿,肯定也在那附近。
艾米矿物改变了山楂树的基因,让原本开白花的山楂树开出了红花。它既然能改变植物的基因,那么同样也能够改变人类的基因。接近艾米矿的老三和二队的队员,被它散发的不甚强烈但足以改变生物基因的辐射感染,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他们,就是人类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靠近艾米矿,就会被其辐射改变,那么西坪村的老百姓住了这么多年,怎么没事呢?
电影里,同样给出了解释。
电影里提到,静秋的妈妈身体有病,需要吃核桃冰糖。因此西坪村村长家老二得了老三授意,特意给送来一大口袋核桃。
说明核桃是西坪村的特产。
核桃这种东西富含多酚和脂多糖,正是防辐射最好的食品。宇航员因为要生活在外太空,辐射强烈,因此核桃是太空食品中的必备成分。
所以,习惯吃核桃的西坪村民安然地生活了这么多年,而外地前来的地质勘探队,却惨遭大变。
说到这里,《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开红花的山楂树,正是老三悲剧性命运的象征。他与山楂树是两体同命,而且比它更不幸。同样是被改变了基因,山楂树开出红花,被当成革命象征为人颂扬,而老三则只能眼看着自己一步步地丧失理智,终于变成一个异类,被军队控制直到临终。他和勘探二队的不幸遭遇,是这部电影在主线下潜藏的另外一根线。
而对这一切茫然无知的静秋,仍旧在变异的山楂树痴痴地思念着自己的爱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不该叫做《山楂树之恋》,而是叫做《山楂树之变》。
一个纯情大叔的萝莉正太梦。。
简单纯粹,让人心生向往。
寡淡单薄,而且除了结尾的一点煽情戏,也并不如何感人。苦情味道比所谓纯爱重得多。这个剧,仅仅把文革当了个背景。倒是张艺谋对那个时代的暧昧感觉值得玩味。
影片的情节没有那么的跌宕起伏,很平静,特别平静,男女主的感情又特别的纯粹,只是结局还是让人很不忍心,也算很凄美咯!
复古黑屏字幕流 《病理学》一书告诉老三 白血病期间不宜性生活 真是知识改变了命运
一个纯纯的小姑娘被老谋子挖出来了~
不认为这部片子不是宣传的那样“最纯的爱情”之类,不同年代理解不一样,轻松一笑而过,但没有嘲笑之意,唯是觉得这是份很执着和认真的爱情。结尾,像韩剧似的主人公之人去了天国,然后另一个人纪念其一辈子。感人的故事很多很多很多……且当他是老谋子自我沉静的一部作品吧!
把周冬雨拍的干净,灵动。有初恋的感觉。
【山楂树之恋】不仅很纯爱,而且很小资。小资气质是打向白领阶层的杀手锏,那个年代服装和“毛主席”情节这招打向中年人,而古典式的纯爱故事如果想打向所有观众,首要的条件就是干净。于是张艺谋的提纯化处理做的很有商业头脑!80后群体虽然外表看着很酷,其实骨子向往的还是这种古典式爱情★★★☆
刚看完首场放映,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和同样打煽情牌的唐山大地震比起来,高下立见。很不明白为何豆瓣的评分才6.3,因为电影今天才刚刚放映,感觉现在大家把张艺谋已经标签化了。陈其钢的配乐很优美,也很适合本片的氛围,看完电影余味犹存。
就是文革版的韩剧吧....
纯粹,干净
动人的爱情,差点把我看哭了,相信很多人会被感动的。。。
周冬雨笑起来真好看
爱情是什么呢。是老三的“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是静秋的“有你,真好。”纯真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个月,我等不到你的25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凄美的爱情是什么呢,是老三死前静秋都没有对他的称呼,只有“我是静秋”。
无聊得紧,就俩人啥事不干一直腻腻歪歪,然后把其中一个腻歪死了
老谋子强玩小清新,搞得一身鸡皮疙瘩。
安安静静的感动 去好好感受一下纯情
单纯总是能让人感动…周冬雨长得一点不丑,反倒越看越有味道,但她太过单薄了,好像感知不到静秋对老三的浓厚爱意,从一开始的好感,生发为深刻到骨髓的爱…窦骁虽然看上去很讨厌,很显摆,但演技很佳,很符合老三这个人物…张艺谋对时代的还原很棒,但时代仅仅是背景,没有深入到对时代的探究…
字幕,字幕,又是字幕。全用字幕说好不好,还演个什么劲。在小说电影化的过程中,编剧连起码的素材筛选都做不好,什么都想往里塞,结果情节跳,情绪跳,请三四个编剧干嘛。有几个细节还不错,但是仍然无法掩饰整体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