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园下的罪恶

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伊登·布洛林,威廉·鲍德温,奥莉维亚·卢卡尔迪,欧文·坎贝尔,布拉德·卡特,吉娜薇·特纳,比利·布莱尔,珊·奎汀,布鲁斯·戴维斯,Virginia,Rand,Mark,Ward,Paola,Beck,Gisler

导演:约翰·斯瓦布

播放地址

 剧照

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2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3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4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5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6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3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4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5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6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7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8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19甜园下的罪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5:46

详细剧情

暂无简介

 长篇影评

 1 ) 沉默不是坚强 隐忍并非美德

      “自己是不幸的,所以需要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身体构造与常人有异的双角人露西在孤儿院依然被同伴欺凌排挤,偷偷饲养的一只流浪狗成了她唯一的朋友,直到有一个女孩走到她面前伸出友谊的橄榄枝。几天后,男孩们带着流浪狗出现在露西面前并当面将小狗虐杀,新朋友邪恶的笑着告诉露西,小狗的藏身地是她告诉那群男孩的,悲伤和愤怒让露西体内潜能激发化生为嗜血的杀人机器。不幸创造不幸,这是《妖精的旋律》的剧情,故事的最后难免是谅解和爱的救赎,动画片无法黑暗彻底是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宽容和爱是高贵为人无法泯灭的美德,但无法抹杀的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永远躲藏在内心阴暗处蠢蠢欲动。

        16岁的少女西尔维亚与患小儿麻痹症的妹妹被寄养在一个有7个孩子的单亲家庭,少女早孕、丈夫落跑、没有工作、疾病缠身的单亲妈妈格特鲁德带着6个孩子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她恐惧于自己的大女儿宝拉未婚早孕步上和她同样的命运,迁怒到寄养家中的外人西尔维亚身上。她指责西尔维亚散播关于自己女儿的谎言、偷窃和私生活不检点,无数次将口头侮辱和体罚加诸在少女身上。用皮鞭抽打、烟头灼烫、将可乐瓶塞到下体、囚禁在地下室、不允许使用厕所、纵容自己和邻居的孩子捆绑殴打虐待并用烧红的别针在少女身上刻下“我是妓女,我很自豪”的句子,西尔维亚最终被虐待致死。这不是另一部暗黑系动画片,这是根据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发生的真实案件改编的伪纪录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任看过许多CULT电影,一见光明结局就鄙视电影不真实的我,也希望剧情能停顿在西尔维亚在宝拉的帮助下逃出地下室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那一刻,导演带我们看着西尔维亚的鬼魂站在地上她自己冰冷的尸体前,没有希望的电影结局之外是远比剧情更残酷的真实——1965年10月26日,少女西尔维亚被格特鲁德、格特鲁德的子女和邻居的孩子们共同虐待,死于脑出血、休克和营养不良,死于集体的冷漠和人类病态的狂欢。

        法庭宣判格特鲁德一级谋杀终生监禁(实际上牢狱二十年终获假释),宝拉及很多虐待过西尔维亚的孩子判处终生监禁到2年徒刑不等。历史让法律给了人们一个交代,但这仅仅证明规则存在,更甚者判决本身不过是道德伦理的一张残破的遮羞布,需要被审判的又岂止这些直接伤害了西尔维亚的人?共同虐待西尔维亚的孩子们的家长在知道事件后的充耳不闻、听到惨叫的邻居们的畏缩怕事、在地下室外嬉戏玩闹的孩子们的视若无睹,还有匆忙的不曾探望过自己女儿的父母、态度软弱的神父以及胆小怕事放任姐姐被一再伤害的金妮......是群体的癫狂诱发了隐藏的兽性,冷漠和怯懦巩固了庞大的共犯体系,造就这场长达数月囚禁虐待的谋杀事件。

      死者已逝,西尔维亚以生命为代价证明的不该只是人类失去责任约束后的残忍邪恶。相比对少女的集体凌虐更令我愤怒的是受虐者的沉默不反抗。也许她认为不抵抗就不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和伤害,也许她觉得不报警不求救不告诉父母是独立承担命运的坚强表现,甚至她把希望寄托给神,坚信忍耐伤害是对人生和信仰的试炼。然而个人的软弱不抵抗在集体的病态面前,无法唤起悲悯和同情,只能将暴行一再升级——连一开始也许带着迟疑和内疚的施虐者也在折磨的快感中催眠自己相信了这一切只是适当的“惩罚”。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西尔维亚的灵魂坐在旋转木马上说:上帝安排好了这一切,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我该去寻找我的宿命。我在心里对她说:你是来提醒所有的人,沉默不是坚强,隐忍并非美德,人如果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终将被凶猛世界的恶吞噬殆尽。

 2 ) 捂住嘴,别哭出声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浑身都很累,翻看别人影评的时候,手都没有力气滚动滑轮了,只能用手腕子带动。Sylvia坐在监狱的床上,注视杀死自己凶手时的那个表情,是最像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挂在脸上的一个表情。其他的时候,观看它,我痛哭。把脸埋在手里,胳膊肘里,自己的肩膀里,卫生纸里,我使劲的哭。这样哭过以后,我就露出那种空洞的,寻求的,控制的表情。然后到下一个镜头,我再哭,如此反复。
即使我许多次想要按下暂停键缓一缓,身体却像被鬼压床一样做不出反应。真是种酷刑。
我之前看过趣味游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还有伊甸湖。我看过暗袭12,狗镇(可能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此电影结局反转了),男孩别哭,迷雾。我很庆幸之前我看过了女主演的水果硬糖。我先吃了解药,然后喝了一整瓶敌敌畏。现在我被呛的无力反抗。因为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正试图从里到外地弄死我——六个字——真实事件改编。
我现在特想把那瓶敌敌畏吐出来。我后悔了。是的,和很多看过这电影的难兄难弟一样,我T'M的后悔了。
我看这豆瓣里别人的影评,也看影评下面的评论,在一个个惊叹号和省略号后面,我似乎捕捉到跟我一样的表情和内心。憋。
于是我痛哭,在Sylvia的妈妈开始痛哭的时候。在sylvia坐在床上,掀起肚皮上覆盖的衣服,露出鲜红的血字的时候。几分钟前,我还在疑惑她逃离的如此轻而易举。看过那么多“导演就是想要弄死你”类型的电影之后,我慢慢不再相信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我的思考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大女儿Paula扶着Sylvia悄悄走出地窖,却一定会被Gertrude发现。
其中一个小女儿下楼叫醒了Gertrude,她一定会跑出去把sylvia抓住。事实证明这个猜想最后灵验了,但让我们暂时跟着镜头走。
Raymond(微胖的邻居男孩,好像叫这个名字,但我不想再回去验证了)一定会把sylvia抓回gertrude的家里。
甚至,在sylvia逃到她父母的营地的时候,我以为她父母会不相信她的话,以至于做出伤害她的事。just call me a freak,我听说了这部电影的残酷程度,但没被剧透,所以我尽量去猜想一切我能想到的变态剧情,为自己脆弱的承受力做铺垫,好在真正变态的画面出现的时候,不会挂着还没掉完的泪线整个人傻掉,而是故作轻松的说一句"i knew it."
于是,当sylvia的母亲躺在她的女儿身旁和她流泪的时候,我的心里防线完全崩溃了。不管进度条还剩下远远超过一个片尾曲的长度,不管别人有没有告诉我这其实是一个悲剧故事,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是没有理由不跟着她们一起痛哭。
换了新衣服的sylvia重新站在gertrude的房子里,听到孩子们说"she is not breathing!"的时候,我以为这回是jenny。然后我看到jenny睁着她无辜的大眼睛,就像在整个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一样睁着她的眼睛,看着地上那具"not breathing"的尸体。这时我就明白了。
难怪人们都告诉我这是个残酷的电影。
不得不说s母亲这个配角的演技很棒。当然,出演gertrude的女演员的演技更是好的令人发指。
至于她妹妹,平心而论,我认为她懦弱,胆小如鼠,连挨第二下鞭子的勇气都没有,甚至直接导致了sylvia的死亡,但是我对她恨不起来。我知道豆瓣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对她恨之入骨,我不想因为这个就迎合你们。她既不属于施暴者,也并不完全是受害者。整部电影里,我认为jenny是唯一一个按常理出牌的角色(也许和演员也有关),并且,我对施暴者的强烈厌恶与愤怒已经将我对她的怨恨转走了。
捂住嘴,别哭出声。这是我在看《美》的时候,对自己情绪释放的唯一要求。这似乎也是jenny在她姐姐慢慢死亡的这个过程中,唯一所做的事。我随着这个角色的恐惧而恐惧,随着她的胆怯而颤抖,我做不到sylvia的勇敢和坚强。当sylvia在半昏厥状态下躺在地窖的地板上,jenny颤抖着问她,are you ok?设身处地,如果我身有残疾,手无缚鸡之力,头顶几米的地方就站着精神错乱随时会挥鞭子的疯女人,我不知道还能对躺在我面前的sylvia说些什么。我的心里,在看《美》的时候,也住着一个惊吓过度的jenny,对眼前所见的一切画面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我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写的东西代表我自己。现在,我开始慢慢从刚才的悲痛中脱离。同班的大学同学发来短信,约我寒假一起做手做,我也想起明天晚上还有my little airport的演出要看。慢慢的,这瓶敌敌畏带给我的痛苦的感觉开始慢慢消褪,卫生纸上的泪水开始蒸发,纸开始变硬。而我,又开始变得"麻木不仁"。

 3 ) 这个女孩的死,让我们陷入了对人性极恶的思考

不散作者 | 周周

凯特·布兰切特终于发声了!

最近凯特·布兰切特接受CNN采访谈及好莱坞的MeToo等平权运动以及与伍迪·艾伦的合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好莱坞的性侵和性别歧视等事件的看法。

她说:“社交媒体是一个很好的让大家意识到很多社会问题的平台,但社交媒体并不是法官和陪审团。” MeToo等平权运动兴起后导演伍迪·艾伦涉嫌性侵养女的案件再度被公众提及,导致其最新执导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无法在电影院公映。

△《纽约的一个雨天》片场蒂莫西·柴勒梅德&赛琳娜·戈麦斯

凯特·布兰切特作为好莱坞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她也因参演伍迪·艾伦执导的《蓝色茉莉》而获得奥斯卡影后,此时她出来发表公正的个人意见,多少让从去年年末开始的“打倒伍迪·艾伦”风潮开始悬崖勒马。

“那些都是伍迪·艾伦的自家事,是令人痛苦也非常复杂的局面,希望他们能自己解决。当年的事情已经有了裁决,我本人相信司法系统,但如果这个案子有必要重新调查,我完全支持。”

蒂莫西·柴勒梅德、格蕾塔·葛韦格、米拉·索维诺、艾伦·佩吉等演员公开表示非常后悔与伍迪·艾伦合作,这让伍迪·艾伦当年的性侵案件重新受到公众关注。(当年的判决是驳回对猥亵迪伦的指控,法庭的结论“evidence inconclusive”)

公开站在不支持伍迪·艾伦一方的阵营中,女演员艾伦·佩吉尤其引人注意。

△2012年艾伦·佩吉出演伍迪·艾伦作品《爱在罗马》

艾伦·佩吉一直是积极的平权运动参与者。

电影之外她勇敢地揭露对她有过性骚扰的导演、公开出柜并与女友结婚、起诉电影公司对她的形象进行“数字化裸体”……

而她本人也参与多部积极推动女性权益的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影后提名。

△少女怀孕《朱诺》

△少女复仇《水果硬糖》

△女同性恋生存现状《被拒人生》

今天要介绍艾伦·佩吉主演的另一部反映少女遭侵害的作品。这是一部看了让人怒不可遏而又感到无助的电影,让人陷入“人性到底有多恶”的深思。

美 国 田 园 下 的 罪 恶 A n A m e r i c a n C r i m e 导演 | 汤米·奥·哈沃主演 | 艾伦·佩吉 / 哈蕾·麦克法兰 / 凯瑟琳·基纳 / 詹姆斯·弗兰科类型 | 剧情 / 犯罪上映日期 | 2007-01-19

《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根据1966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女孩Sylvia(艾伦·佩吉 Ellen Page饰)和妹妹(哈蕾·麦克法兰 Hayley McFarland饰)因父母事务繁忙,被寄养在育有七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饰)的家中暂住。

△Sylvia(右)和妹妹

无情冷血的格特鲁德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都发泄在Sylvia的身上,不仅如此,她还怂恿她的孩子们,甚至让Sylvia的亲妹妹一起折磨Sylvia。

△被虐待的Sylvia

镇子上的其它儿童也开始参与到这残酷的虐待中,她脱水挨饿,被人用皮带抽,被烟头烫,被可乐瓶塞入阴道,被殴打,被凌辱,被烙印,被割伤,瘦弱的她成为了他们畸形马戏团中的女主角,在暗无天日的黑屋,被关起来供人戏谑欣赏。这罪恶至死未休。

△腹部被刻字

当年20岁的艾伦·佩吉,用演技折服了观众。镜头里脆弱无助又瘦弱的她叫人心疼。

△无助的Sylvia

电影的第一大看点是弱者之恶。中国有句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活的弱者,越懦弱,越胆怯,有时候却越凶残。暴行很多时候是弱者对更弱者的变态。肆意做恶,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理由。

△注意眼神

近几年国内外的许多新闻印证了这一点。生活的失意者,报复社会不去找给他带来灾难的强者,而是选择对学校、幼儿园的孩子施暴。还有点燃公交车的恶行,把自己的灾难拉上和自己一样为生活奔波、有着诸多不如意的普通市民垫背。

在这个案件中,以格特鲁德为代表的生活失意者,个性懦弱、无能、胆怯、自卑且心怀妒忌。在她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她自己非但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七个孩子。更糟的是,她还养了一个年轻的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出力的小混混,只为了求得生命中一点微弱光芒。

△格特鲁德与小混混男友

所以当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儿也像自己一样未婚先孕后,她彻底崩溃了。这种脆弱和愤怒的情绪使她深深迁怒于一个最早悉知女儿怀孕的外来者——Sylvia。

△格特鲁德与Sylvia

格特鲁德是属于典型脆弱型高自尊者,她对于自己,和眼下生活的良好评价都是建立在与别人攀比的过程中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人格会曲解对自我价值和能力产生威胁的任何信息,攻击性极强,迫害Sylvia的理由就是要把她从“高处”拉扯下来,好让她看起来与自己平等,或者远远不如自己,求得失败的平衡。

△试图逃跑的Sylvia

生活中,无数个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在如此强烈的自我否定下的生存,通常会采取行动证明自己的强大,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做各种残暴的极端举动;或者彻底地漠视生命,自我毁灭。

△恐怖片一样骇人的角色

影片另一大看点是少年儿童作恶。认识发生学把少年儿童作恶当做“性本恶”的源头。《十宗罪》有句话: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与残忍。这一主题好多电影都有所反应,比如《丑八怪》、《告白》、《大象》等等。

△《告白》

△《大象》

现实甚至要比电影更加残酷。曾经有新闻报道:河北四名未成年人以打扑克为名将被害人张某骗到小区楼顶天台进行殴打,然后在把张某勒死后还焚烧了他的尸体。英国利物浦2岁的小詹姆斯跟着妈妈一起逛街,被两名10岁翘课男孩拐走,他们往小詹姆斯脸上抹涂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裤子,拿起石头砸他,踢他,让他吞电池,最后把小詹姆斯的尸体放在铁轨上,用石板盖住他的头。这样的新闻数不胜数。

客观说,人性有善有恶,少年儿童为善作恶都是环境使然。这就牵扯到电影的第三大看点,平庸的恶——从众之恶。集体犯错比个人犯错的代价更低。在女主犯的恶毒主导下,大姐的谎言,小弟的暴戾,影片中一大波人涌入地下室,像欣赏喜剧表演一样看着这可怕的一幕幕上演,每个人都兴奋着尝试如何摧毁一个生命。

更令人心寒的是,连受害者的亲生妹妹,和喜欢受害者的戴眼镜胖哥儿也都参与其中。任何人都没能幸免。

△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

在《乌合之众》的书中写道:“异质性群体中间,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狂躁。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无能和心怀妒忌的人,为了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受到一种残忍,短暂却巨大的力量。”

△施虐者群像

格特鲁德和孩子们犯下了如此可怖的、不可饶恕的暴行。虽然她也是这个社会中最可悲的弱势群体。在观影结束后,我们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力感。但是,弱者不是暴行的遮羞布,弱者的残暴不能归于人性,毕竟不是所有弱者都选择残暴,个人一定要为罪恶的行为负责。

△被审判的格特鲁德 艾伦·佩吉这个演员从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反叛气质。其实我隐约期望她饰演的Sylvia是会站起来反抗不公和黑暗的。可惜她并没有。这点让人感到心痛,然而这正是现实里许多无辜受害者的真实境况。 没有神转折,没有主角光环。 面对黑暗,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永远把头埋在沙子里,享受象牙塔般的生活。我们需要保持敏感,也需要始终勇敢。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89 期 文章,嘉年华。

 4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好吧,操他妈的

    开始只是当一部平常的电影来看,看完后我知道了,这只是在通过胶片来告诉一个他真实的事.
    当看到Sylvia被虐待,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人去帮助她,在法庭上当律师问Sylvia的妹妹为什么不报警甚至去告诉街上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她只是说i'm scared,当问及那些孩子为什么要虐待Sylvia时,他们只是说了i don't know,当律师当面质问Gertrude Baniszewski,她他妈的竟然不承认.
    我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到了Sylvia被虐待,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肯去帮帮她,相反他们竟然帮着虐待Sylvia,每天都有人来用烟头烫她,她身上的字也是多人合作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呢
    人性可怕,这就是人的阴暗面,你敢说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去帮忙烫一烟头?在当时的情况下真的不会吗?
     当他们回过头来发现他们错了,他们忏悔,向他妈狗屁耶稣上帝忏悔,当时干吗去了,在烟头烫向Sylvia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支配着他们
     这就是人干出的事,操他妈的,我为做为一个人而感到羞耻

 5 ) 那年轻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人懦弱,胆怯。却能犯下暴行。

肆意做着违背道德之事,内心却总能卑微的为自己找到借口和退路。

Gertrude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钱,我的丈夫跑了女儿未婚先孕,我满屋都是吵闹的孩子,我和那仅仅企图我钱的情人生的孩子天天哭泣个没完,我对糖浆上瘾,我有时候觉得我病了。 我没有不对,从她进屋以来这个家庭只是带来不好的影响。我教训她,我做了我份内的事。

大女儿Paula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男朋友不爱我,我年纪轻轻却倒霉怀孕。对,我是撒了慌,让母亲对她偏见变得更深,让她因为我的谎话而饱受蹂躏,但是她先漏出我的秘密的,我只是要给她一些教训。

家中其他的孩子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是母亲的孩子,母亲让我们干什么,我们理当就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起去虐待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同样喜欢看别人虐待她。我们只是听了母亲的安排,我们都只是孩子阿。

Sylvia的妹妹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虽然那个女孩就是我姐姐。尽管她最早挨打是为了承受我的那一份。可是我受到了威胁,我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和屋子里其他的孩子睡在一起,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目睹他人虐待我那奄奄一息的姐姐,一切都像是马戏团。谁叫我是妹妹,是她自愿最早承担我那一份的。况且我也说了抱歉了。

来到地下室加入虐待的其他人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殴打她,嘲弄她,折磨她。我们是应邀而来,我们不是胆小鬼。


住在隔壁的邻居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本来就不应该多管闲事。


Sylvia的父母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们的错。 尽管她是我们的骨肉。我们从来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我们也是迫不得已,我们不是不关心小孩,我们只是不知情而已。


上帝说,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只是太忙了而已。





我唾弃影片中他们每一个人的嘴脸,他们可憎又可悲,无知而卑微。一个花般的美好少女,成了他们糟糕生活的牺牲品。

女孩苦苦哀求,无力呻吟,嘶声裂肺的尖叫,只会到头来变成他们生活的音符,有人听了痛心,有人听了愉悦,而有的人,根本听不到。

为何这样长期的暴行能够持续,是邪恶在维持么。整个大众约定俗成对施虐欲的依赖才使得他们从来未向外界多吭一声,而满足于整个荒唐野蛮的暴行中么。人们以虐待侮辱他人为乐,这种乐趣又是否使之害怕了起来。

到头来,这个女孩还是死了,她被皮带铲过,被烟头烫伤,被可乐瓶塞入阴道,被殴打被凌辱,她脱水挨饿,被烙印被划伤,她被人们关起来观赏,她是他们病态马戏团的主角。到头来,她还是死了,而他们还全部活着。最后的审判只是为了给道德一番安慰。


当人性从邪恶拨开一片片剥落的时候,留在最深处的苞蕾,不是善,而是无有。善恶交缠而生,从未对立。剥去恶的那部分,善也随之脱落。

而死去的Sylvia,则是那朵还未遭恶浸染的超世之花。也许是因为她不存在有恶,她才未能救出自己。没有恶的孩子,能在这恶欲横流是世界之中残存么。

 6 ) 人性悲凉如斯

    很久没有看到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了。所幸在那个毫无准备的深夜,看到今年新片《美国田园下的罪恶》(The American Crime),算是弥补了长久的苍白。

    还是我一贯的观点,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在演绎完一切的不可思议之后,告诉你所有事情都出自真实。

    本片讲述的是一起虐待儿童案,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1965年。残忍、无情、冷漠,所有冰冷的情绪都以视觉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虽然没有多少暴力血腥的镜头,可电影中你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事情进展,却让人在炎炎夏日亦觉不寒而栗。

    除去剧情的难以置信,此片最打动我的是,几乎每一个角色都那样普通,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他们却能表现出完全失控的人性丑恶。我们可以拿心理学去分析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背后原因,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任一角色,甚至我们将得出结论:如果是自己身处其境,说不定,更糟糕。

   比如由凯瑟琳·基纳扮演的母亲,在她的身上几乎显现着所有悲苦女人的不幸与不争:少女早孕而结婚,后来丈夫跑了,自己没有工作,疾病缠身,还要养活六个正读书和吃奶的孩子。最糟的是,最小的孩子属于她的年轻小姘头,一个只知道在她这里讨便宜却毫不付出的小混混。

    当我看到小混混用一场性爱就换取了她处心积虑才赚来的二十美元时,心里难过极了。他可以随时打她耳光,又轻而易举用一个吻来安抚住她,她只是忍受,渴求着那偶尔来临的一点点温暖,以此捱过余下的大部分暗淡时光。

  她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不幸的原因,只知道要防止自己的孩子出现同样的结果。于是当她的大女儿也传出未婚先孕的消息时,她感到自己的人生被彻底打碎了。为什么命运在她这里不停地做着恶性循环,她不在乎,她只是抱怨、生气、处罚犯错的孩子,并深深迁怒于最早获悉女儿怀孕的外来者——寄养在她家的女孩西尔维亚。

    在她昏沉而孱弱的头脑里,对西尔维亚做什么都不重要:肉体的惩罚算什么,怎么比得上她这一生所遭受的精神伤痛?尤其每次更坏的消息传来,她无力控制事情的走向,就只能更加怨恨西尔维亚,把所有火气发在她身上,用惩罚的快感治愈自我。

    那晚我 一个人窝在卧室里看片,看着这个又可悲又可恨的母亲,不由想起《危情十日》里面的女护士。天哪,你如何知道她下一步还有什么招数?

  另一个让我心有余悸形象的是片中西尔维亚的妹妹。她与姐姐一起被寄养,由于小儿麻痹症身体羸弱,内心也变得弱小无力。她有难时,西尔维亚会挺身而出,姐姐被虐待时,她却只是看着,默默哭泣,不敢多言一句。

    在战争或专制时代有无数这样的凡人,他们被强权吓破胆,违心地成为暴力的帮凶。然而更可悲的,当非常时刻过去,他们失去了外部的威胁,又会忍受良心的谴责。为了那一刻的沉默,他们将付出一生的内心安宁。

    还有更多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朋友们、邻居们,他们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时,非但不出声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无缘由的成为施虐者的一份子。他们把西尔维亚当成一个可以折磨的道具,却完全不考虑法律责任。这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或者德国屠杀犹太人时那些普通的德国民众。

    在一个自以为不需承担责任的环境里,人是多么容易表现出最恶劣的一面啊。往往这个时刻,你发现实在难以说服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的理论。

    至于艾伦·佩姬主演的主角西尔维亚,她虔诚地信奉一切都会过去,上帝会庇佑她的苦难。可惜,她的逆来顺受只迎来惨淡收场。导演在接近片尾处安排了一场温馨情节,当观众们以为西尔维亚终于逃出魔窟时,却发觉一切不过是假想。原来,人性真的这么悲凉,甚至无法企及它的一丝回暖。

    在法庭的最后一场审判里,无助的母亲茫然地坐在被告席上。当所有当事人,包括她的孩子们都证明她有罪时,她却一口咬定,不,我没有。他们都在撒谎。所有人。她始终用幼稚的顽固欺骗着自己,可惜她以为也能欺骗其他人。

 短评

说不出的难受。欲哭无泪。

8分钟前
  • 力荐

憋闷 难受 反正我不会再看第二次了 观影过程很痛苦 真实案件的残酷远非故事可企及的 对无意识集体的惩罚

12分钟前
  • 塞腮
  • 推荐

其实导演还可以把这个惊人的故事说得更好~Ellen Page和Catherine Keener的表演很加分~~

14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这也可以的??天哦。。最近看的最震惊的一部真实事件改编。多少个瞎了眼的人凑在一起才弄出这么一出啊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很难评判这种由于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到底是电影拍得好,还是故事本身震撼。现实有的时候反而难以理解

2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究竟是怎样的震撼会使得形容词匮乏?真实的电影,让人绝望的结尾。更残酷的是,电影已经艺术化了事件。原本的真实更是骇人听闻。不只是那个家庭,而是整个周围环境的冷漠、残忍甚至以此为乐才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24分钟前
  • Q。
  • 推荐

人应: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永远提醒自己,不要步入万劫不复的悔恨中,时时警醒,在那一丘之貉中,在那同流合污里,我不仅与之决裂,也不是冷眼旁观的过客,我一定是捍卫自己良心的勇士。

25分钟前
  • 小小农
  • 力荐

是什么让女人如此热爱互相伤害?

3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戏中那句“I can't judge.”人性真是复杂得以至于无法判断好坏。总觉得EP戏份很少是我错觉么?片末的悲剧有点《可爱的骨头》,同为以死后视觉叙述往后事情。“牺牲别人的孩子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再牺牲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

35分钟前
  • 国王KING
  • 力荐

Lightman闺女完爆Ellen Page啊!

36分钟前
  • 七曜日
  • 推荐

没人意识到这老女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么(弃妇、嗑药、小三)?她把自己当作道德的审判者并以暴制暴,而且最主要的是周围的人居然没有一个坚持理性的正义和宽容,包括邻居一味的事不关己,那些折磨她的小孩子们的无知,乃至其妹妹也屈服于老女人的淫威之下。整个小镇的悲剧,却是真实事件改编。8.1

4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你们人类真可怕。

4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环顾四周,多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实施”自己未完的梦想,多少父母将自己的过错推到孩子头上,又将孩子的过错推到他人头上;从来不缺自私愚昧麻木盲从的看客,不缺黑暗浓郁的悲凉;虽为真实案件改编,但心理变化处理得较表面,两位女主演技俱佳;自私妹妹和糊涂父母,胖墩追求者,你们也该死!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事件本身极为震撼,Catherine Keener演得实在精彩,但叙事角度表现力度都很温吞,关于人性之恶的展示篇幅微弱,也没提到对立法的影响。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个世上怎么就有那么多操蛋父母

49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力荐

好电影。但不推荐朋友看。冷冰冰的犹如活活的扒了我一层皮。心中的怒潮澎湃。人性的丑恶如斯在这部电影里面连那么一点点的遮羞布懒得给予裹体。这也是一个记录片,因为它真实发生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更加冰冷和荒凉的是,事实远比这部电影触目惊心。这是人性最丑陋的限制级麽?

52分钟前
  • L.L
  • 推荐

看完我胸更疼了,简直疯了。我不明白那些去教堂的人们都在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就能残酷如此,毫无人类的天性。为什么有如此愚蠢的父母和自私的妹妹(爸爸说如果没有孩子就好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逃跑,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是死人还是疯子?你过得不好,就不让别人好

56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先是牺牲别人的孩子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又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保护自己,好久没有这么咬牙切齿的痛恨一个电影中的人物了,看这个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少女基督

1小时前
  • Super S hit
  • 推荐

看丹麦电影狩猎的时候 我还没有孩子 我觉得很震惊 可能是因为把自己假象成了剧中男主。看此片的时候我有了孩子 觉得自己怎样真的不再重要 没什么比孩子生病更揪心 也就更没法接受剧中情形 几次想停下来不看了。可,世上处处是罪恶 唯有认清。

1小时前
  • 瑞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