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

剧情片中国大陆1975

主演:内详

导演:傅杰

播放地址

 剧照

草原儿女 剧照 NO.1草原儿女 剧照 NO.2草原儿女 剧照 NO.3草原儿女 剧照 NO.4草原儿女 剧照 NO.5草原儿女 剧照 NO.6草原儿女 剧照 NO.13草原儿女 剧照 NO.14草原儿女 剧照 NO.15草原儿女 剧照 NO.16草原儿女 剧照 NO.17草原儿女 剧照 NO.18草原儿女 剧照 NO.19草原儿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6:0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蒙古精神》笔记

很多年前,我从荐碟杂志上得知此片,但一直误认为是外蒙的故事,今日资料馆一看,居然是中国内蒙的故事,给惊着了!

米哈尔科夫敏锐的捕捉到蒙古族面对极速发展的全球化变革、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中最后守护的游牧图景。

曾经的杭盖乐队

看过后,就让我想起第一次看杭盖乐队演出的情景,乐队主唱胡日查全程中唯一一次对台下观众说的汉话:“我们再也不能游牧了!“这句话五味杂陈,而个中意味,想必在二十多年前的这部《蒙古精神》中或许能解释一二。

片中多用京剧来暗喻汉文化对蒙古族的冲击,进城那段这种冲击尤为强烈,而且片中的蒙古夫妇面对不只是汉文化,避孕问题其实是对于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问题,古代伟大的民族面对着现代化文明的刺激、诱惑以及冲击,就像那台电视机一样,只有美国总统和中国京剧两个频道,沒有自己民族的频道,面对这些,蒙古族是无法阻挡的,就像刚巴的选择一样,生育可能是对现代化文明进程最后的抵抗。但反过来想,刚巴隔着电视机在看我们,我们有何尝不是隔着电视机在看他们呢?

另外片中运用史泰龙做为美国的隐喻,但到底是对美国霸权还是全球化的指涉或者二者兼有,无法明确,只能先存疑了。

我很困惑,为什么一个俄罗斯导演来内蒙拍这么一片儿,当然影片中有对苏联覆灭的况味,片中俄国司机在歌舞厅唱的那首歌究竟是苏联时期的,还是更早的沙俄时期的,我对此认知不足,无法确实,继续存疑,不过我猜想也许是蒙古文化受到汉文化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的冲击和苏联对俄罗斯文化的创伤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触动米氏来内蒙拍摄此片。

片中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北方城镇影像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弥足珍贵,简直和现在两个世界一般,内蒙的朋友看过也感叹是“满满的回忆”,而从影像中也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已经逝去了……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如今,《蒙古精神》确实验证了游牧民族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失败及妥协,与之伴随古老游牧文明的消亡,无不为米氏极其敏锐超前的文化视野和广阔的格局慨叹!

2016.11.15 记录

 2 ) 蒙古精神的失落

电影开始,是一些很温馨的画面,有人玩风琴、讲故事、玩小玩具,一家人其乐融融,虽然远离现代文明,物质生活不够丰富,但到处都可以感到亲情的温暖。接着,俄罗斯人的闯入,一开始是更加衬托了这家人的幸福,可是,慢慢地,扎在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生出了孤独,生出了隔绝、闭塞。
刚波进城那一段很有趣,像一种文明接触到另一种文明,碰到新事物,他有一些很天真的动作和话语。从城里回到草原的刚波,放下新买的电视机,坐在草原上吃罐头。紧接着跑出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还有他的妻子,要逮着那个背叛蒙古文明的刚波。沉浸在温馨思路的我,以为刚波买完东西后,会回家抚慰等待自己孩子和妻子,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支军队,把我弄迷糊了,之后才想到这事刚波的幻想。
刚波一直沉浸在成吉思汗时代,那是他们蒙古人的辉煌骄傲时代,但那段超现实的镜头是表达蒙古人对已逝文明的念想还是恐惧、束缚呢?
最后的那一幕是草原上立着烟囱,冒着浓浓黑烟,美丽的草地上多了几条乌黑的道路,刚波的后代也进了工厂,离开了游牧生活。

 3 ) 于我来说,无法再好。

1991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共产党执政的苏联解体,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灭亡。同年,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为了躲避国内政治动荡,他带领着自己的摄影小分队悄悄来到隶属于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了影片《Urga》,国内译作《蒙古精神》、《套马竿》。
 
“Urga”为蒙语,套马竿之意。套马竿是蒙古人传统放牧工具和最触手可及的武器。蒙古族男女欢娱时若往草地上插上套马竿,远方的人见了,便知趣避开。至于为什么选择内蒙古这块儿神秘的土地来表达自我情感,导演米哈尔科夫这样说到:“很早前,我就想拍一部中国内蒙的影片。至于为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出于一种下意识,也许是要延续祖先前进的足迹。蒙古人曾经统治俄罗斯二百七十多年,我们的血液中早就混有蒙古人的血。”
 
一、帝国的泯灭
俄罗斯与中国都拥有值得炫耀的辉煌历史并曾经在文明中傲然地俾睨世界。在米哈尔科夫的摄影机下,俄罗斯民族的悠久历史变成了歌曲中荒凉的叹息,而再高贵的艺术也不过沦为中国人赚取金钱的谋生手段。曾经的战士谢尔盖偶然听到刚波小女儿奏起故乡音乐时泪流满面。在丑陋的迪斯科舞厅里他被同乡人嘲笑不记得祖先——你还记得你祖父的名字吗?你的曾祖父呢?可笑。我们的灵魂在哪?她只不过和列宁像章一样,只值两块钱!悲愤中的谢尔盖眼前依稀浮现的仍旧是俄罗斯白雪皑皑下的广袤故土。背上刺着《曼楚里山》谱子的谢尔盖作为承载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普通人,在现代政治文明的冲刷之下,精神载体和力量载体不可避免地撕裂破碎。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坐在和俄罗斯民族有着同样困境的蒙古人的草原上,独自哼唱属于俄罗斯民族的挽歌。
 
二、消逝的蒙古
虽然米哈尔科夫无处不努力渲染蒙古的风土人情,但细节给予我们的印象仍旧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过分侵蚀了古老传统。墙上的海报、刚波的帽子、布因手中的玩具,我们甚至渐渐疑惑起那些蒙袍下面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几百年前,成吉思汗带领着蒙古铁蹄践踏了亚欧大陆三分之二的土地,而豪气冲天的蒙古人在现代文明下却变的有些软弱甚至妄自菲薄。面对城市,坐在旋转飞机上的刚波表现出好奇而又十分惧怕的一面,他要传递给我们的困惑是——是应该选择接受先进文明还是继续拙守一隅?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是否是永恒的悖论?冥冥中的某种力量给予刚波自信,我们仍旧看到了一个值得欣喜的结尾——从城市归来的他用蒙古搏克式的步法在彩虹下跳跃,用传统的套马竿方式稚拙地表达爱情。这趟城市之旅也同时意味着刚波完成了内心的自我审视——民族寻根之旅。
 
三、繁复的符号
米哈尔科夫在片中埋藏了多处隐喻,使得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压抑的神秘感。巴亚图是游离于影片情节之外的一个独特角色,他总是孤独地骑在一匹马上醉醺醺地闲逛。作为“根”的化身,他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刚波一家人或谢尔盖身边提醒着什么。而他本身所携带的非常扎眼的小红伞、红箱子、红喇叭,还有那张海报,又向人们昭示着他本身激烈的矛盾冲突。小布因对玩具的兴趣远远大于成吉思汗和九匹银合马的故事。两次出现的静止又突然溜走的蜻蜓幻化成从城市归来后天空出现的不进不退的雄鹰,在精神意义上注视并保护着蒙古族人。而一头扎入水中的卡车也巧妙寓意了俄罗斯民族的现状和蒙古人对于外来文明的迷惘。
 
四、旋律与镜头
本片中音乐不但但只作为媒介存在,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米哈尔科夫将音乐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使得与片中内容相得益彰。谢尔盖背上刺的《曼楚里山》内容慷慨激昂旋律却无比哀伤,弥漫着对逝去战士的深深怀念和对俄罗斯的浓浓乡愁。主旋律往往伴随着草原画面远远呈现,带有蒙古长调的悲伤色彩。几段不多的轻快节奏所配的画面却带有讽刺色彩,让人颇感忧心。剪接流畅,画面丰富且隐喻性强,大量的摇镜头和横移镜头从心理上扩展了视觉领域,给人以空旷之感。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却毫不凌乱,米哈尔科夫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十分耐人寻味——刚波骑马艰难地穿行于闹市中,下个镜头切到帕各玛骑马涉溪聚拢跑散的马群。奶奶对电视的漠不关心对比到孩子们看电视时候的目不转睛。转来转去的电视频道中总是播放美国总统讲话或者中国京戏。巴亚图的蒙古长调声中却是俄罗斯小姑娘对十月革命的解读。
 
五、超现实结构
片中有一段超现实主义片段十分有趣且引人深思,米哈尔科夫将刚波的幻想巧妙地融入进一个横移镜头中,使观者无法辨清幻境与现实的分界。刚波买回电视机和自行车坐在草地上吃罐头,镜头移动,出现一队铁骑——巴亚图成了成吉思汗,而自己的老婆帕各玛却成为了成吉思汗的夫人。成吉思汗严厉地责问刚波作为蒙古人为什么没有武器,为什么没有马。然后将刚波五花大绑拖在马后,而此时出现的谢尔盖也遭遇了相同的惩罚。身着铠甲的蒙古勇士在愤怒中摧毁了电视机,焚烧了卡车,并将它推下山坡。刚波作为蒙古传统的背叛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谢尔盖作为外来侵略者或者现代文明的化身也遭到了无情抵制,但是再英勇的蒙古战士面对电视机中蓝波的矫健的身影也只徒剩叹息。米哈尔科夫则在大卫·林奇之前巧妙地使用了循环结构。近片尾处,我们看到帕各玛走出蒙古包,电视上显现出她牵马走过的画面。刚波起身跟上去,紧接着出现的就是片头追逐那场戏。
 
六、其他
整个片子清新自然,节奏平稳,有着大自然的气息和略微伤感的色彩。米哈尔科夫通过对蒙古族的描绘传达他对蒙古更远处土地的无尚热爱和切切担忧。俄罗斯民族和蒙古族曾经同样的辉煌,同样的豪迈冲天,而现在他们也同样地陷入了破落的境地,俄罗斯民歌和蒙古长调又是那么相似地何其悲凉,都在呼唤着人类远去的灵魂。汉族向来视蒙古人为异族,欧洲人似乎也不把俄罗斯当做已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在两个民族同时浮现,米哈尔科夫借用蒙古抒情的思路也就清晰显现。而片中体现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碰撞,人类与自然的相生问题把此片推向广阔的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民族苏醒和文化复兴。片尾处,漂亮的草原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沙地,套马竿变成冒着黑烟的烟囱,叙事者的声音被电话铃声粗暴打断——我们最后得到的依然是米哈尔困惑的脸庞,如同开头小布因盯着蜻蜓时的迷惑与不解。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一片中曾经使用过了本片的结尾。虽然片中大量蒙古风情的描写有取悦欧洲观众之嫌(比如用十多分钟来表现蒙古式的杀羊方法),但这并不妨碍观者的价值判断,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有关于全人类的精神式命题。
 

 4 ) 成吉思汗大战兰博

虽然我总是吹牛逼自己很懂苏联东欧电影,但平心而论我拉的美国片还是最多的。美国片是小说,技巧性强,容易分析容易学,俄罗斯电影是诗,诗怎么分析啊!就好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几乎就是大白话了,小学生都看得懂,有什么可分析的?但是这又是最牛逼的文化遗产,只要还有人会说汉语,那这首诗就能一直流传下去,这就是诗歌的力量,我最常回味,最打动我的也还是几部苏联诗电影。

月初开车去了一趟草原,又找到了几年前在内蒙挖油的感觉。一路总是想起很多年前看的《套马杆》和张承志的《黑骏马》,好像也有了一些对草原的乡愁,斗胆分析一下这部我非常喜欢的《套马杆》,看看俄罗斯诗电影中的诗意从何而来。


套马杆

片名《Urga》是套马杆的意思,国内翻译成《蒙古精神》,这和蒙古精神有什么关系吗?简直莫名其妙。套马杆除了套牲口,还有一个的作用是蒙古人在草原上做爱的时候会立起套马杆,示意周围的人不要打搅,所以影片还有一个副标题“爱的领地”。在影片中,套马杆代表传统的传承,当现代滚滚而来时,传统的生活方式必将发生变化,当蒙古人不需要再套马,住进楼房后,套马杆作为传统的消失就成了必然。


新生和死亡

草原就像大海一样无限辽阔,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这种环境中会诞生蒙古长调,一个人同时唱高低两个声部,那是蒙古骑手在草原上给自己作伴的孤独的声音。在这样辽阔的环境中一切问题都是小事,只有生死是大事。

猎物

猎人

套马杆勇往直前

《套马杆》的开场就大气磅礴。影片从一个女人的后背开始,她骑在马上,是猎物。接下来是一个运动镜头,从马眼睛开始,然后缓缓移动到握着套马杆的手,最后停在主角刚巴的脸上,这是一个蒙古猎手。猎物骑着马站在远远的平坦的草原上,猎人站在小山包上,极美的静止镜头,静是为了强调接下来惊心动魄的“动”。随着猎人嚎叫一声,猎物受惊飞奔,两人开始了追逐。套马杆上装饰了一个红穗子,在奔驰的马上起起伏伏勇往直前,这是阳性的象征。背景音乐由猎人的嚎叫、马蹄声和鼓组成,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终于在镜头的尽头,猎人的套马杆套住了猎物的马,两个人下马继续追逐。猎人用套马杆反复套猎物,终于捉住了,两个人在草原上厮打起来,最后两个人都累了,骑马奔向蒙古包。

这并不是一个抢亲的故事,猎人和猎物其实是一对生活在草原上的夫妻,他们已经生了3个孩子,正被一个问题困扰——要不要避孕。和他们生活在一个蒙古包中的母亲就唠唠叨叨的说自己早就劝过刚巴不要娶城里女人。对旧时代的人来说,生孩子是好事儿,怎么还要避孕呢?避孕是一个相当新的、相当现代的日常问题。

美满的家庭

刚巴和他老婆巴德玛惊心动魄的“抢亲”对我们这些现代观众有误导作用,蒙古人一家人其实生活的相当美满,他们过着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养了一大群牛、一大群马,还有一大群羊,日子过得富裕。男的放牧,女的织布,两个人共同抚养孩子,其乐融融。

驾驶室里的全家福

俄国人谢尔盖的出场是在一望无际草原上行驶的卡车上,镜头中的卡车看起来比马还小,在草原的尺度面前马和车都是微不足道的。司机谢尔盖的驾驶室里挂着咿咿呀呀的收音机和家人的照片。他犯困了,车驶出道路,在即将一头扎进湖中时谢尔盖突然醒来,捡了一条命。

谢尔盖下车活动,意外撞见了天葬,看到了被鹰撕碎的尸体,一路逃回卡车,慌乱之中卡车一头扎进河里。

抛锚的卡车

蒙古人的出场代表新生,而谢尔盖的出场代表死亡。新生和死亡在片中对于俄国人的意义除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和文化的传承外还代表苏联的死亡和俄罗斯的新生。米哈尔科夫特别喜欢开车迷路的设计,在《烈日灼人》中也有一个到处问路的司机,象征了斯大林时期不知何去何从的俄罗斯的灵魂。


野蛮和文明

刚巴一家有蒙古人特有的好客,杀了一只羊来招待死里逃生的谢尔盖。影片用了一个长镜头非常细致的拍了蒙古人杀羊的过程。刚巴先把羊按倒,拔掉肚子上的毛,麻利的割开一个小口,手伸进去用手指勾断羊脊背上的动脉血管,羊便不再挣扎,血流进肚子里,这时温柔的女主人巴德玛让羊闭上眼睛,这就杀完了,全过程一滴血都没有,和采摘果实似乎没什么区别。然后是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剥皮,就连小孩子也要上手。

文明杀羊

这一段中间穿插了几个谢尔盖的近景镜头,他先是震惊,然后转过身去,不忍目睹。这是文明的冲突,在俄国人代表的文明人或者说城里人眼中这是野蛮,而在信仰萨满教的蒙古人眼中这是文明。吃羊就要杀羊这是天经地义的,并不野蛮,文明在于不能浪费,不能让羊受苦,一切都是长生天的恩赐,而既不杀,也不养,吃现成的,这是野蛮。

觉得蒙古人太野蛮的谢尔盖

目睹了整个过程的谢尔盖笃定的认为蒙古人是野蛮的,而自己是文明的,宁愿在毡房外啃面包也不想进蒙古包吃手把肉。刚巴一家也不气恼,就是安静的等着,小孩子忍不住要上手,刚巴温柔安静的把孩子的手拿开。谢尔盖熬不住了,走进蒙古包,几杯酒下肚后,文明的俄国人和野蛮的蒙古人就找到了共同话题。谢尔盖请求让刚巴的大女儿拉一段手风琴,女主人自豪的同意了。谢尔盖搂着刚巴在《斗牛士圆舞曲》中露出了惊讶又欣赏的笑容,刚巴一家则露出了自豪的微笑,最后镜头再次停在谢尔盖泪流满面的脸上,这里没用特写,而是近景,在草原上一切的感情都是淡淡的。接下来是一个圆月和草原的空镜头,背景音乐变成了管风琴。从情绪上看这段的主题是思乡,但这个乡在哪里?是代表“文明”的手风琴还是代表“原始野蛮”的月亮和草原?谢尔盖也说不清楚。

想家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谓文明和野蛮其实是成年人的文化概念,孩子眼中没有这些复杂的东西。谢尔盖在洗脸时无意间露出了后背《满洲里的山岗上》纹身,小儿子惊讶的跑过去和姐姐说:他背后的字和你书上的一样!这是绝妙的设计,手风琴在片中无疑是文明的象征,乐谱成了语言不通的蒙古人和俄国人通用的语言,而杀羊同样是共同的语言,只是一个文明一个野蛮。但这些在孩子眼中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传统和现代

片头的“抢亲”、天葬可以说是文明和野蛮的冲突,但杀羊的一场戏就把这种文明和野蛮的道德判断化解掉了。在草原上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的道德判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蒙古人一家面临的问题用现代和传统的冲突更加贴切,而且现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刚巴一家只是探索,并不抗拒现代的到来。影片中有一个有趣的人巴亚图,他是刚巴一家的邻居。从女主人的话中我们了解到,这个蒙古人没有牛也没有羊,只有胯下一匹瘦马,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到处游荡,与其说他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幽灵,即是传统的幽灵也是现代的幽灵,在片中他一共出现了五次:

不着调的巴雅图

第一次是在片头,巴亚图骑在马背上撑着小红伞,唱着蒙古长调悠哉游哉。

第二次是在刚巴遇到谢尔盖之前,他给了刚巴一跟香蕉,一个小喇叭和史泰龙的海报,他说史泰龙是他在美国的弟弟

第三次是在刚巴和谢尔盖进城前,给了刚巴夫妇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

第四次是他骑着马走在宾馆的走廊里,给了小女孩一个苹果

第五次是在刚巴的梦中,巴亚图化身成吉思汗,教训了刚巴和谢尔盖这两个不成器的后代。

分享鸡蛋和苹果的夫妇俩

在刚巴进城前,刚巴家所有的代表现代的东西都是巴亚图带来的,每次来都受到刚巴夫妇的欢迎,小孩子们更是相当开心。他的第三次到来是重要的,他在刚巴夫妇在讨论进城市买避孕套时出现,给了他们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两人小心翼翼的吃,仿佛是第一次吃这两样东西。女人先吃苹果,男人先吃鸡蛋,吃到一半的时候交换。从基督教角度苹果代表智慧,鸡蛋代表重生,我们知道晚些时候刚巴就要和谢尔盖进城了,女主人巴德玛期待着刚巴进城能带来电视(智慧),也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生。

人的渺小

和环境的不协调

刚巴明显适应不了城里的环境,他穿着镶着金边的华丽蒙古袍骑着马走在水泥路上高人一等,而周围的工厂和烟囱显然又高他一等,这里用了远景镜头表达这种尺度关系,显得刚巴游离在两者中间格格不入。

玩魂斗罗的小孩

盛装“坐飞机”

刚巴进城第一件事是去药店买避孕套,穿白大褂的售货员清一色都是女的。镜头从刚巴的脸移动到妻子给写的纸条,再移动到避孕套,又从避孕套移动到营业员又大又圆的脸。营业员主动问他是不是要买避孕套,他害羞的摇摇头,忙说不是不是逃出了药店。走在街上看到了糖葫芦,直接就咬了一个;去了游乐场拿出一堆钱玩一个小时的旋转小飞机,第一圈还被吓得够呛,而城里的小朋友们都已经在打魂斗罗了。刚巴感兴趣的都是小孩喜欢的东西,对城里人的概念:钱、时间、距离都没什么概念,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但适应城市环境并不困难,坐第一圈小飞机还被吓得大叫的刚巴很快就睡着了,现代也就那么回事儿。刚巴在城里的戏拍的很轻松有趣,蒙古大汉的害羞和童趣和他的不自在产生了反差,消解了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他只是像个孩子一样在学习,既不害怕,也不抗拒,甚至还有一点点喜欢。

灵魂两块钱一个

谢尔盖在城市里游刃有余,晚上和朋友、刚巴一起在舞厅喝酒。俄国人喝大了都喜欢聊点灵魂什么的。和面对现代很迷茫的刚巴一样,谢尔盖也要面对一个未知的的世界。苏联解体了,以后的世界是什么?赚点钱吧。灵魂值几个钱?两块钱!谢尔盖和朋友争论起爷爷的爸爸叫啥,两个人都不记得了,原来一切都是会被忘掉的,那现在这些担心和爱恨情仇还有意义吗?谢尔盖起身就走,又觉得不对,恍惚间好像看到了祖先,又回到歌厅。

满洲里的山岗上

喝大的谢尔盖走上舞台脱掉上衣,让乐队按着他背后的乐谱纹身演奏《满洲里的山岗上》,然后对着台下唱。这是个蛮滑稽的镜头,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谢尔盖谢尔盖虽然是城里人,但他一样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只有刚巴似乎听懂了他的歌。这一段并不是一个中国人不理解俄国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人都不理解谢尔盖,在同为俄国人的朋友眼中谢尔盖也是在耍酒疯。而在已经喝大了的谢尔盖眼中,他是能够引起舞厅中所有人的共鸣的,人们在音乐中跳起了华尔兹。这里剪辑进了一个山岗上的白色教堂的镜头,这是米哈尔科夫给出关于变革的答案,俄罗斯未来的方向要从东正教中寻找,和刚巴打算问问喇嘛就是不是要用避孕套的问题一样。

白色教堂

很快我们就知道这段完全是是谢尔盖的幻想,颇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老莫决斗”的意思。其实大家该干啥干啥,根本没人搭理谢尔盖,他确实是在耍酒疯,很快就被志得意满穿燕尾服的经理叫警察架出了舞厅。这样的超现实剧情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4次,都是在表现两位主角内心的转变。

接下来是刚巴去找他的朋友王斌两个人一起去营救谢尔盖,本该紧张的情节还是轻松又有趣,两个人骑着马讨论要不要用避孕套的问题,这里刚巴第一次表达了他的想法:成吉思汗是老四,而他才生了3个,还得再生啊,不能把成吉思汗扼杀了,蒙古人一直在等他们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美国元素和戈尔巴乔夫

进城归来的刚巴买了一大堆东西,除了避孕套。刚巴坐在草原上望着没插电的电视机,然后开始吃罐头肉,用茶碗喝饮料,还在草原上骑自行车,这时他其实已经睡着了。梦中化身成吉思汗的巴亚图和化身孛儿帖的巴德玛出现把刚巴和谢尔盖教训了一顿:你们是蒙古人,为什么没有马?在这场戏中电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在“成吉思汗”大军站在电视机前的时候电视突然亮了,开始播放《第一滴血》第二集史泰龙在阿富汗和塔利班玩马背叼羊的段落,影片正是史泰龙演的兰博带领成阿富汗的成吉思汗后人打苏联人的故事。然后蒙古大军在欢呼声中打碎了刚巴的电视,烧掉了谢尔盖的卡车。

电视中的成吉思汗

电视中的兰博

成吉思汗大战兰博

这段的含义非常丰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冷战结束后世界必然会跟着美国走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代表美国的形象却是肌肉男史泰龙,这是暴力的象征。虽然没有买避孕套,但是巴德玛理解了刚巴,两个人走进了电视,代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此前电视中反复出现戈尔巴乔夫的影像,电视后面挂着拔牙图送给巴德玛的史泰龙海报。

电视中出现的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

走进电视的巴德玛

叠化成烟囱的套马杆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歌声中,草原上立起了套马杆,套马杆叠化成烟囱,旁白是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取名铁木真,他当了一个石油工人。


鹰、月亮和教堂

鹰在藏传佛教中是神鸟。佛教故事中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死后舍身是一种布施,人吃羊,鹰吃人,都是一种循环。在内蒙打井时候去过成吉思汗陵,传说棺材被开过,里面并没有成吉思汗的尸骨,是个衣冠冢。但是萨满教认为要在人咽气之前拿一搓雪白的驼毛放在鼻子前,人死后灵魂便会附着在这搓驼毛上,安葬灵魂比安葬肉身更为重要。鹰吃了人,人的灵魂便成了鹰,藏传佛教讲究“光荣随鹰背飞翔”,这也是一种对灵魂和精神的崇拜。

静止在天空中的雄鹰

影片中多次出现鹰,第一次是谢尔盖意外撞见天葬,惊飞了一群鹰鹫。第二次是谢尔盖回去拿帽子,镜头缓缓向前运动,就在马上要露出尸体时一只鹰飞了起来,米哈尔科夫和观众开了个小玩笑,但却非常符合藏传佛教的精神,真是绝妙的设计。

彩虹下的鹰舞

鹰最后一次出现是接近片尾,从梦中醒来的刚巴在彩虹下跳起“鹰舞”,这是博克摔跤之前的舞蹈,象征武士的勇猛,准备像鹰一样搏击。这里剪辑进了一个鹰的镜头,它好像挂在天上一动不动。电影中运动是常态,静止是反常,静止的鹰代表着草原精神的永恒。

宾馆窗台上的教堂和圣像

教堂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谢尔盖唱《满洲里的山岗上》插进去的回忆镜头,一次是谢尔盖给老婆讲套马杆时窗台上的一个教堂摆件。教堂和喇嘛一样,象征在变革时代蒙古人和俄国人都应该从宗教和传统中寻找答案。

月亮作为影像出现在谢尔盖听《斗牛士圆舞曲》时,这是思乡的符号,好像在各种文化中月亮都和故乡紧密相连。月亮的意向还出现在《满洲里的山冈上》。这首歌有多个版本,谢尔盖演唱的是战前的华尔兹版本,这里月亮同样代表着思乡。

山上轻雾笼罩

月儿露出云层

照亮那静静的墓碑

夜色中惨白的十字架

保护着沉睡的英雄

逝去的亡灵永远的游荡

他们诉说着战争中死去的人们


刚巴的第四个儿子

我第一次去内蒙古还是因为挖油,一天一夜开了1400公里去乌拉特后旗一个已经没什么的人的荒村给人送钻头。那个村的样子有点像那种世界末日电影的布景,全村只有两条街,仅有的四户人家占着街口的四个房子:一间澡堂、一个小商店、一个饭店和一个早已废弃的空无一人的学校。我开丰田坦途,客户开一个英菲尼迪SUV,两辆车在正午的十字街口相遇了。我们都光头戴着墨镜,一起把钻头塞进客户的后备箱后英菲尼迪便扬长而去,只留下我在空无一人的街头。那场景真应该拍下来,既像极了黑帮片,也像西部片。

交货后我去假的蒙古包饭店吃饭,蒙古包虽然是水泥的,但门口立着的苏鲁锭可是真家伙,屋里挂着成吉思汗的十字绣,看来他们确实一直在等新的成吉思汗。老板一家都有蒙古人的大圆脸,汉语说得都不怎么流利,他女儿胖胖的,穿着淘宝爆款T恤,在不停的刷淘宝。店里只有一道菜就是手把肉,点菜以后我不停的从暖壶里倒咸奶茶喝,但还是顶不住睡意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没梦到成吉思汗。醒来以后大吃一顿羊肉,走出门顿时觉得烈日灼人,疲惫得迈不动步子。我想老板可能就是刚巴的第四个儿子,或者我是才是刚巴的第四个儿子。

 5 ) 失落的灵魂

一个民族如一面镜子,游客可从中看清自己。——莫洛亚(André Maurois)

说多种语言、尊重多种价值观念和对人生意义抱有不同信念的人类,迟早都必须考虑到一切有关人性的东西。——加德纳·墨菲(Gardner Murphy)

1991年,我还在上美专,总也弄不清绘画中的明暗交界线到底是什么,也还不太明白俄罗斯绘画曾经给中国的绘画界产生过多么深远的影响。那一年在苏联发生了很多事情,圣诞节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成立了70多年的共产党执政的苏联正式解体,成立了俄罗斯联邦。

13年后,我看了一部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Urga》,蒙语意思是套马杆。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又翻译作《蒙古精神》、《乌尔加》。蒙古男子用套马杆套马,追逐恋人,追到后把套马杆插在那里,天做被地做床,别人远远看见插着的套马杆,便不会走近。当我被这部电影恬淡的叙事风格和那草原上忧伤的风景深深打动之后,我发现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是1991年。于是,电影中给我带来震撼和疑惑的部分就自然得到了解答。

这是一部带着淡淡的忧伤、温暖、安静的电影,在中国境内的内蒙古拍摄,故事简单无奇。

逐水而居的一家住在草原上——老母亲,丈夫刚波,妻子帕格玛,三个儿女,一个蒙古包,一群马,一圈羊——和乐美满。那时的季节,正如席慕容的诗《草原》说的那样:
…… ……
从五月到九月初,森林中
瀑布奔腾,草原上会开满了花朵。
无边无际的茂草丛中野花盛放。
有猩红的小百合,浅蓝的野风信子,
金黄的毛莨和紫色的喇叭花,
还有樱草、飞燕草及细高的萝菲草,
整块草原象一片织锦的花毯,
带着清香无限,一直一直铺向天边。

在边境的修路工俄罗斯人赛尔格因为疲劳驾驶偏离了大路,卡车差点滑进河里,他却也因此得到了刚波一家的热情款待——刚波遵循着蒙古传统,为远方而来的客人宰了一头羊。语言不通又不喜羊肉的塞尔格觉得有些尴尬,但很快他便连比带划的和他们聊起来,还欣赏了刚波大女儿热情洋溢的手风琴表演。

刚波一家幸福快乐,但刚波的愁虑是,帕尔玛刚生了第三个孩子,不愿意再生第四个,并告诉他中国已经实行计划生育,城里人都只生一个,丈夫应该去买避孕套。清晨的草原刮着风,刚波搂紧了妻子,决定翌日进城一趟。

骑着马的刚波与满是人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他因为羞涩而没有买成避孕套。他在城里逛着,体会着草原上没有的游戏。

电影中唯一的冲突和高潮是刚波与塞尔格在歌厅再次相会的那一段,一个俄罗斯商人嘲笑刚波不通俄罗斯语,说道:他一点也不懂得我们的灵魂。塞尔格双手拍着胸口,愤怒的说道:如果不是他,我已经死在了草原上。什么灵魂?什么灵魂?我的灵魂在这!在这!然后他拿起旁边盒子里卖的俄罗斯五星徽章,伤心地说,这才是我的灵魂,我的灵魂在这!两块一个!我们的灵魂两块一个!我们的灵魂,灵魂,见鬼去吧!嘿,等等,你爸爸叫什么来着?你爷爷呢?你曾祖父呢?啊,他想不起他的曾祖父了!

被诘问的商人急了,反问道:你的曾祖父呢?……疯子!

塞尔格愣住了。是的,他也记不起自己曾祖父的名字了。他跌跌撞撞的走到舞台上,要求乐手们演奏他背上的刺青——一篇乐谱,《曼楚里山》,他深情而忧伤的唱着……为了俄罗斯倒下,为了祖国而死……

塞尔格被警察带走了,刚波找朋友把他带了回家。第二天,刚波带着电视机回家,去寺里祈祷,在草原上吃罐头,在电视机里看见成吉思汗的大旗,他把套马杆插在草原上,生了第四个孩子铁木真,塞尔格再不去歌厅买醉、而是让刚波的女儿用有力的手风琴拉出《曼楚里山》的旋律……

电影看完后,留下的是诗一样的惆怅。刚波刚毅、情绪不露于色的表情,塞尔格忧伤地唱着本应激昂的《曼楚里山》,那张典型的俄罗斯的脸上,带着深深的迷茫、失落和困惑。

是的,俄罗斯曾经在什么时候走出过自己的困惑呢?如果他们曾经走出过,那是在什么时候呢?在蒙古统治他们的那240年间?——谁敢说俄罗斯人的血管里没有几分蒙古人的血呢?如果他们曾经走出过,那么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停止战斗、宿醉、吟咏?他们总是那么忧伤而直至绝望?

普希金一边吟咏着爱情,一边服从了命运,在决斗中死去;果戈理一直在冷笑着,“他一面嘲笑,透视这种卑鄙、可恶的灵魂最隐秘的角落”(赫尔岑语)。阿赫玛托娃在承受了沉重的生活之后,在她的诗中写道:倘若有一天 在这块土地 有人想为我建纪念碑 我郑重地同意这个建议 但有一个条件——不得让此碑 濒临大海 我的出生地 我已与大海断绝了关系……

姆索尔斯基创作了《荒山之夜》,那是他生命的写照,带有浓重的宿命感;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悲怆交响曲,他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有人这样形容拉赫马尼洛夫的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它凝聚了人所有的感受和经验,那是用文字所无法表达的。

如果不说曾经对中国油画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画家们,画作极富音乐感的作为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则曾经对欧洲艺术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康定斯基写道,“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锤子,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

没有哪个民族如此关注心灵,歌颂心灵。但与此同时,许多人类隐藏起来的性格特征都在俄罗斯人身上凸显出来:温顺、善良、暴躁、没有耐力、嗜酒无度、好斗、自大……是的,那是因为他们从有国家的历史开始,就承受着双重力量的冲击。俄罗斯的春天很短,气候寒冷,它的广阔版图占有亚洲三分之一的陆地,但它的政治文化中心却都在欧洲。有学者说,“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他们不断的分裂又融合,不断建立制度又不断推翻,他们没有足够的耐性却又总是服从命运的安排。

我曾经问过热爱俄罗斯音乐的朋友,那音乐中流露出来的俄罗斯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他无语。我看到塞尔格脸上的表情在说,我们再次的失落了。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里带着全人类的悲哀,在夹缝中为了理想而奋争的力量和与命运对抗的悲哀。这悲哀渗透在他们的文学、音乐、艺术的各个方面,和全人类一起共鸣。而这悲哀,在1991年的俄罗斯,1991年的米哈尔科夫那里,则显得如此无力。

2005-1-15完稿于北京朝南居
一些资料: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正式灭亡。——来自wikipedia。

米哈尔科夫,他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他是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是19世纪俄罗斯的画坛巨匠瓦西里·苏里科夫,他的外祖父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著名画家尤特·冈察洛夫斯基,父亲是一个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母亲则是作家兼翻译家。对他有着直接的电影启蒙影响的,是他的哥哥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他也是一位电影导演。所以,出身于这样一个对俄罗斯文化深具影响力的家族,米哈尔科夫的文化理想,自然是试图恢复旧俄罗斯时代高贵和理想主义浓厚的气氛。他是公认的自塔尔科夫斯基去世之后, 当代最重要的俄罗斯电影文化的象征人物。——邱华栋《从边缘突进》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戈宝权 译

无悔
蒙古谚语说:
 “既然说了好,就不再说疼。”
那意思就是说,我如果答应了你,
任凭怎样艰难困苦,也绝不会反悔。
是怎样光明灿亮热血胸膛啊!
——席慕容

 6 ) FIFF11丨DAY4《蒙古精神》:原始草原的精神何以承继?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蒙古精神》,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草原牧民们广阔辽远的评价了!

费了木:

写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的诗。有困惑也有乡愁。

格系艺人:

现代与古代的矛盾冲突,导演在立意之深的基础上流动的摄影,情绪的渲染都做到了极致。

River:

怪诞,隽永,绝美,以凄美而崇敬的目光凝视着广袤的蒙古大地,超脱了国界与zz的束缚。多处妙笔,回味无穷。

不是兔槽:

现代文明侵入游牧精神的开始,在万玛才旦的《塔洛》和《气球》之前就被讨论,文化失语和闯入无根迷茫的状态。

蹦擦擦:

现代文明入侵后的迷茫,以及,依旧坚持的游牧民族理想。可能是本身对这个文化就不太了解,所以并没有那么喜欢。

Sparrow: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明与乡愁,也是对苏联解体后命运去从的思考。传统生活与不可知的未来碰撞时,缺憾仍有现形,成吉思汗的拷问、计生的尴尬、电视机前的茫然都是个体命运的挣扎。

George:

和我的期待有一定差距,不是蒙古精神就是nostalgia啊,而且洪尚秀是不是就是这里学的超现实?红伞打马走过确实很美,各种地方都做得很好,但是我说不出,也许是mood不对,感觉差一点,也许是不喜欢那个“幽默感”。

果树:

大师米哈尔科夫的华语片。辽阔的草原实景,如果能在大银幕上看肯定相当震憾(就如同他镜头里的西伯利亚林海一秀)。关于传统的精神如何在现代继续保存,电影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用最后的结局传达了关于延续的主题。

我略知她一二:

蒙古精神是反叛而融合,是传统被代替而非消亡,是热情好客而淳朴善良,是在梦中遇到祖辈祖先,是在冷战后追赶妻子,是在城市中体验新生,是在草原中交换人生,是迷茫的注视,是果敢的回答,是思想的延续,是乡愁的复兴。

子夜无人:

最开始以为是传统的异域文化题材里,关于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之间对立的命题。蒙古包与越野车,繁殖欲和保险套,荒野上被抛弃的电视机,但慢慢看下去就发现所有猎奇的符号展示都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一旦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真正的视角,那个在舞厅的喧闹里突然呆滞流泪的人来自体制的崩塌,那片与世隔绝自成天地的大草原是生产力的崩塌,那座看起来五光十色其实全然空洞无物的繁华新都市里脱胎于精神世界的崩塌。没有人还记得曾祖父的名字,唯有如梦似幻的时刻里,烽烟四起、行军赫赫、天神降临,可那些辉煌的过去,与今天寻不到根、追溯不到源头的我们,又有何干系?

Bob_Chow:

前半段最初相遇后的用餐一段过于拖沓,杀羊时候的特写正反打等把逐步升级的奇幻情绪弱化或者变化成为矛盾,有点走偏,直到进城才好些。部分镜头和桥段的确富有创意性和魔幻性,眼前一亮,但是调度和视听语言不仅拖泥带水而且模糊不清,畏缩起来,譬如询问喇嘛一段轻描淡写的苹果,甚至于最后的错乱战争场景反复借用拖走这一镜头,开头先使用的过于混乱动荡的动镜处理也突兀,并没有把胃口吊起来。不错,许多文化的政策的民族的甚至于文明的东西穿插在其中(城市化,消逝的民族,独生子女,国家),遍地开花以至于每个都不清不楚,站位不定。人物也没有完整的站立起来,以行动为导向。

Pincent:

过山车让人晕晕乎乎的,我还是更习惯骑着大马安心的感觉,逆行在满是自行车的街道上,真不如骑在草原上让人觉得舒服,陌生的红色人民他们来了,把一切都改变了,政策我都能明白,只是内心有些不太愿意。在从前,一切都更简单、更自在,我能观看广角全彩的草原天地,为何要看电视盒子那么小的模糊画面。我将永远怀念旧时代,无论蒙古人还是苏联人,我们都是一样的沦落人,活在过去里的人,我醉了,他也醉了。蒙古精神就是苏联精神,我的记忆与梦境是那驰骋疆场,我的马跑了,我的兵器不见了,我两块一个的乡愁无处安放,只能刺痛我、纹在我的背上。套马杆变成烟囱,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我脑海中奔跑。

#FIFF11#DAY4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10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12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太绕了,竟然要在中国,通过讲成吉思汗远去后的蒙古,来说苏联的终结。还是难以摆脱在几个民族之间穿插叙事的时候被民俗迷住,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90年代的集体神情,一种往现代过渡的进行时。

14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16分钟前
  • 尤米尼斯
  • 推荐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底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成立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19分钟前
  • EeveeKu
  • 还行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24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26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推荐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28分钟前
  • Trailleo
  • 力荐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31分钟前
  • munianhe
  • 力荐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34分钟前
  • 🍑Polaris.J
  • 还行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39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44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49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53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59分钟前
  • 炮灰lz
  • 力荐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1小时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1小时前
  • 艾弗砷
  • 推荐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1小时前
  • 丁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