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洛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西德尼玛,杨秀措

导演:万玛才旦

 剧照

塔洛 剧照 NO.1塔洛 剧照 NO.2塔洛 剧照 NO.3塔洛 剧照 NO.4塔洛 剧照 NO.5塔洛 剧照 NO.6塔洛 剧照 NO.13塔洛 剧照 NO.14塔洛 剧照 NO.15塔洛 剧照 NO.16塔洛 剧照 NO.17塔洛 剧照 NO.18塔洛 剧照 NO.19塔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7

详细剧情

  孤儿塔洛牧羊维生,他是记忆世界的国王,记得所有的事情,但他却是真实生活的边缘人,没人记得他,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唤他小辫子。直到他遇到理髮馆女孩,第一次被人记得,第一次爱,那就是存在的开始。塔洛开始一场爱情,很多惊奇,大多失望,见天地,望众生,然后回到自己。辫子失去了还会长回来,那关于这个世界呢?总是需要一次离开,然后才知道归来。  改编自导演万玛才旦短篇小说,聚焦藏人生活景况,以黑白影像粗粝质感勾勒出西藏大地的苍凉,更缩影这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惘。在心灵的高原上壮游,以为走得那麽远,其实仍踌躇传统原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欲离何曾离,云空未必空。

 长篇影评

 1 ) 一部隔绝了宗教,没有僧袍经文转经筒的西藏电影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一谋

万玛才旦,藏族,同时兼有编剧,双语作家,文学翻译者等多重身份。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2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以拍摄藏语母语电影为主。《塔洛》是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五部藏语作品,改编自他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

万玛才旦的电影不提供惯性的乐趣。这就像一道野味,美味和枪砂的危险混杂在一起。你可以停顿,或者分解它,甚至搅乱混和,那种悬念的美感一直都在。在这个时代,具备这种“意外”的能量的电影作者日渐稀缺,珍贵如杜蒙,克莱尔·德尼或洪常秀,他们的电影往往值得上佳肴和美酒,就像个节日。万玛才旦与这些作者略有不同,他只需要把西藏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稍加整理便可做到,一如早期的伊朗电影。难的是守得住那份纯粹的率真。

在他的新片《塔洛》中,“西藏”却被前所未有的淡化。西藏依然是背景,却被分解到店铺的招牌,服饰的样式中去。“西藏”不再发言解释,这个字眼不再具备各种意义;《塔洛》同时隔绝了宗教,这是一部没有僧袍经文转经筒的西藏电影,某种西藏与生俱来的精神符号在此遁形。

随之变化的是影像。不再有热闹的公路电影,或者吞食天地的大全景,没有雪域美景和沿途自然的剧情。《塔洛》每一个镜头都是静态的,细节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只器具,每一缕烟每一束光都出自作者的设计。这是万玛才旦的方式。

于是影像开始说话。

当塔洛口中念着“从没有人说我英俊”的时候,光线勾勒着他藏人鼻梁与额骨独特的曲线,当杨措谈论“我们的未来”的时候,镜子里是她荒忙伸向那些钱的颤抖的手。影像开始独立地说话,与叙事文本相互回应。甚至绎生出更多,比如镜中人物言之凿凿的同时,镜外他们的背影佝侈而萎琐,流露着他们对自己的承诺,对自己信仰的不确信。他们在镜中交流,真实的只有背影。那些分割空间的镜子让人想起逝去的奥利维拉耶;而倾斜和不均衡的构图,让人想起波兰电影《伊达》中窥伺的视角。这是作者叙事的邀请,进入,或不进入,观者可以选择。

在一个开放的框架之中,万玛才旦继续着他关于“执守”与“还俗”的推衍,这是他以往电影中最有趣的母题。比如《静静的嘛呢石》中小喇嘛的执守,他已是村中唯一没有还俗的僧侣,而整个故事则是关于俗世对他最初的引诱;《寻找智美更登》更加直接,自僧还俗的“老板”,讲述着自己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没有勇气带走自己的新娘,却在无意间富有,就像《索拉里斯》的故事中最终疯掉的富人;《塔洛》则是关于“还俗”的过程,诱惑也许不是决定力量但它是锈蚀的开始,还俗也许并非主动而是被放弃。塔洛是明天的小喇嘛,是昨天的“老板”。

塔洛不是一个僧侣,但他并非没有信仰。他的信仰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他的经文是《为人民服务》。他可以熟练地背诵,并为自己的记忆骄傲,一如僧侣最初感受到的佛惠。他从未想过放弃或走出这个世界;《塔洛》中另一个精神世界是拉伊中歌唱的的世界,关于古老的情感与真我。它如此微弱,几乎是隐形的,完全无法指引塔洛,甚至扰乱着他。因为为情所扰的塔洛会将拉伊中的劝诫,也当成催动。但随着塔洛为了泡妞一首一首学唱拉伊,这个世界缓缓地、渐渐地清晰。

塔洛在“还俗”之后看起来更象个僧侣,流露出一丝禅机,也许“还俗”只是另一种皈依。

我们无法去猜测藏族观众的感受,但可以选择带入。塔洛忘记自己的年龄,可会背诵“老三篇”是他身上时代的印记。这一代正在老去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关于他们曾经的故事,理应更加丰富,隐藏着更多复杂的情感。但是大家同时选择了不带入,选择了遗忘和被遗忘。其实大家都是杨措,选择了“走出大山”。塔洛最终的失忆是传神之笔,他本是一个被忘记的人,这也是需要办个身份证的原因,但是最终,他连自己的记忆也丢掉了。

《塔洛》在遥远的英国获得了回应。在同年的卡通电影《小羊肖恩》中,一群市郊的小羊乔装闯入现代都市,营救它们失忆的羊倌,将他带回自己的生活并找回自己的记忆。当时已成明星发型师的羊倌,正在妖艳发廊妹的簇拥下意乱情迷。不同的是,万玛才旦的羊和羊倌不可以捣毁流浪动物管制中心,或者抠打邪恶管理员,他没有这些超现实选项。塔洛怀中的小羊可不是肖恩,它没本事对付荒原狐。它连蒂米婴儿也不是,只能躲在塔洛的书包里咩咩叫着讨口奶吃,让塔洛觉得同命相连。

万玛才旦最终让塔洛被困在归途,远方是神山,那是拉伊歌唱的古老世界,但是琐碎的现实绊住了他,让他寸步难行。结局有些疼痛。失忆之后,我们对痛苦一无所知。

[责任编辑:杜鑫茂]

 2 ) FIFF16丨DAY4《塔洛》:迷失在原始与文明的分界线上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塔洛》,下面请看前线纯朴藏民融入世俗洪流的评价了!

迷幻松饼:

不错,摄影构图我喜,但有的镜头太长。

zzy花岗岩:

尘世里走一遭,生命便轻的不能再轻了。

曲有误:

镜子里,他是塔洛,镜子外,他是小辫子。

热可可加盐:

真诚且新颖,黑白的质感和对于身份的探索相当有意思。

赵小毯:

文学性和影像塑造上都有所建立,身份认同的触感孤独地延伸。

Spy Liu:

藏民在现代化中的“迷失”,个人感触不多,但文本和形式都不错。

非有想非无想:

人的成长、身份的认同,乃至整个社会,族群的成长,身份的认同都要被“骗”的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才能达成,也是悲哀。

Xavier-耐观影:

对于缺爱的人来说,你给他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余温都会换来他竭尽所有近乎他整个世界的回报,此时一切理性判断和系统认识全部失效。

Her Majesty:

万玛才旦的文字是极简的,仅剩下动词和名词;而当他把文字转化为影像后,则显得有些冗余。可能《塔洛》想要的东西太多,把导演的美学和经验挖掘得过多,所以在其后两部作品中他再也找不到话想说。

Pincent:

藏民牧羊人的生活,原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无身份证”是藏民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现代化与外来冲击过程中善良淳朴与拜金主义的矛盾,两次背诵毛主席语录的讽刺效果,黑白摄影很漂亮,人物总是在镜头边缘。

欧.尹:

极具作者风格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与黑白影像,开头长达十二分钟的为人民服务的背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充分的延展与解读空间,与结尾呼应,保证了本片较高的完成度。然而就我个人观感而言,承担着刻画人物精神状态任务的核心段落,即中段塔洛从城中归来后的部分反而有些出戏。可能这样的电影只有在电影院看才真正有其价值。

psychopath.MN:

听不惯说唱,只会唱伊拉。吸不惯新烟,只愿吸卷烟。从一口气背下语录,到无法背下去。从正写的“为人民服务”到变成镜像的反写。来“人间”一趟,为了身份证而回忆了自己是“塔洛”,却又迷失了自我。留了一生的辫子,今后不再留。以为是爱,那个说“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不就行了么”的他或许此后再也认不出自我。失了自我的“真”,被新世界唤醒,或许是必然。

布谷卟咕:

一个很简单的关于文化流失,身份迷茫的故事。节奏很慢,虽然银幕上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很有趣,但看了故事开头能猜到结尾。对身份思考的呈现有些流于表面,强调对立,感到片子里充满了焦虑而没有根基。导演是想通过拍摄来进一步解答自己的疑惑吗,还是他心中已经有一些观点?如果能在拍片过程中一层层剥离,一步步深化问题,不像现在这么工整的话会更讨喜吧。警察局的问答很有意思,温和的有一搭没一搭地通过在观众看来略显尴尬的氛围中呈现出双向交流的失败。

鲍勃粥:

最原始的藏族力量全然失语,起点已经是革命力量与经文的混杂,然而抵挡不住如“二代身份证”的更新,终点是崭新的魔幻现实主义,对外界的肤浅理解和似有似无的链接(照相馆背景的北京和纽约,说唱表演等)。塔洛内在身份是封闭的,外在身份逐渐被重建,头发剃去,在新环境的无力(爱情与城镇是相通的),镜子中的人物模糊,烟雾缭绕。黑暗的苍凉地貌上的浊酒独饮与二踢脚是为逝去的草原灵魂送葬。塔洛与局长被烟囱隔开,与女人被镜子隔开,构图已将他孤立无援。羊死了,死了的却不只是羊。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4日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导演的一些话在映后交流会上

第三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就是《塔洛》,映后交流会上Q&A环节导演的一些观点,不是原话,就是大概记了一下。

1 塔洛能完整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这些话(比如里面讲好人的死重于泰山 坏人的死轻于鸿毛之类的)像是他的宗教;

2 选用黑白影像 因为塔洛的世界kind of非黑即白 他对很多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

3 理发店的杨措让塔洛多学几首情歌 剧本里本来安排有个牧羊女教他情歌 但是后来去掉了 因为塔洛是孤独的。所以 此后在山上的场景设置也几近极致 塔洛都没遇到其他的人;

4 影片里很多场景背景噪音都很大,因为导演觉得 对于藏区来说 那些噪音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5 在很多县城的画面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框 因为在山上的时候塔洛是比较自由的状态 但是下了山 他就不自在 所以在很多画面中设置里框或者是塔洛会处于画幅的边缘;


6 理发店里很多都是镜子里的像,暗示塔洛与理发店女老板的的关系是虚幻的;

7 摄像机都是固定机位 主要是希望形成一个冷静的视角 ;

其他记不得了……总之是一个值得一看的电影,因为导演是个谦虚(not 谦逊)但是有原则不妥协的人(比如对于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他报以“不屑”但是礼貌但是又超级简短店的回答),是一个有哲思的人应该

 4 ) 塔洛:现代社会的“迷途羔羊”

电影最后,塔洛向派出所所长直承自己的“坏人”身份,坦言将“死得轻于鸿毛”之时,电影最开始那位要“为人民服务”、将“死得重于泰山”的牧羊人已经自食其言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剪掉了辫子,前往派出所领取证件的举动便被宣告作废;不管是“好人”塔洛还是“坏人”塔洛,最终都没能获得现代社会的身份认同。

<图片1>
我们应该来细致分析一下在电影开头与结尾,特意营造的对比。一开始塔洛留着具有象征意味的辫子,张口即来毛主席语录,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死得重于泰山”,而至结尾,同样是这位塔洛不仅失去了具有身份象征的辫子,在背诵语录时出错,同时卖掉别人委托他放牧的羊、危害了公共财产,他将“死得轻于鸿毛”。这一变化是非常显明的,通过一个更具象征意味的行为——办理身份证——所贯通。

无论是电影里中的社会,还是现实社会,身份证都被认为是用来确认个体身份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证明。有了它,塔洛便不会被照相馆门口的警察巡查,他也能像别人一样去到像拉萨或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塔洛需要办理身份证,也必须去办,我们需要看着他一步步地落入现实社会的罪恶深渊,看到他如何遍寻不着自己的身份。

而这,正是导演为电影设定下的坚实逻辑。如果塔洛不去办理身份证,他就没必要上县城去照相馆拍照,也就不会为了面容整洁去洗头,碰上那个将骗走他的钱财的洗头妹,自然不会落下 “坏人”这一盖棺定论。电影通过这种简单又缜密的因果联系,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抛进现代社会的漩涡之中,看他举动,看他挣扎。当塔洛最终从漩涡中走出,他发现的是自己的人财两空:他不仅失去了仅有的财产,同样失去了“好人”的身份。

<图片3>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会被堕落进现代社会的罪恶之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只能借助影像本身去寻找。一开始,在照相馆中出现的那三个拍摄背景:分别是拉萨布达拉宫、北京天安门、纽约自由女神像,已经为之后的一系列发展埋下了伏笔。对于这位终身牧羊的男人来说,这三张图象征着对另一个世界的全部想象。首先是布达拉宫,塔洛作为一个藏民身份对其形成的崇高想象(宗教),其次是天安门,因为从小背诵的语录中反复出现而成为“朝圣”之地(政治),最后是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美国梦所代表的全球化浪潮对一个西藏偏远县城的冲击(经济)。这三种想象为塔洛画下了一个圆圈,框住了他,同时等着他往下跳。

故而,当塔洛坐在理发馆里,面对既青春又漂亮的洗头妹的“勾引”,一种从不曾唤起的“情欲”起了作用。也许是爱情,也许不是;也许只是两性相吸的自然冲动;再加上从女孩口中所泄露的外面世界产生的“诱惑”,并通过在KTV唱的“拉伊”催化成熟。我们不能一口咬定塔洛对女孩产生了爱情,同时这份爱情导致了他的出格举动。这过于绝对,人的行为往往是通过一系列不明缘由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得说,塔洛也不例外。

从塔洛身上,我们看到两种力量间激烈的冲突:一种是被从小规训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一种是现代社会向他发起的“罪恶”勾引。当塔洛第一次从城里回到派出所,将拍好的照片交给所长之时,他有点茫然地提到:自己遇到了“坏人”。很明显,他所说的“坏人”指的便是那位企图诱惑他卖掉羊,拿着钱一起远走高飞的洗头妹。但这种声明却是以一种模糊的方式发出,从中我们便看出塔洛在两股力量间的摇摆。这一行为也可以看成是塔洛的潜意识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压抑而未完全胜利导致的自然结果。

<图片4>
引发塔洛真正走向“罪恶”的还在后头。在一次为了抑制咳嗽,喝下一瓶白酒后,塔洛便沉睡不起,导致放养的羊群受到了狼的袭击,死伤惨重;对于塔洛来说,唯一的职责便是:时刻警醒着狼群的临近,一旦发现便要点起鞭炮驱赶。他失职了。再加上第二天老板儿子来收羊粪,事情只能被败露。

对于这位终身力行“为人民服务”的“好人”,如今却要被面临“破坏人民财产”的指控,另一种来自现代社会的诱惑无疑开始逐渐往他的内心深处发展,并取得绝对优势。塔洛发现,自己还可以逃离,也许他想到的是他还没有身份的事实,别人便找不到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老实的牧羊人有这种精打算盘的本能。

塔洛最后走向“罪恶”,放弃“好人”身份,也就可以理解了。在这个无奈之举下,爱情到底占多少成分?很难说。当塔洛向女牧民学唱“拉伊”起,我们得说这种爱情已经很强烈了,尤其是这份爱情被外面的广阔世界所升华,成为逃离现实惨境的理想跳板。

<图片5>
我们或许还应看到,导演在解决塔洛的这趟身份追寻采取的最终方案。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塔洛停下摩托车,掏出烟和酒,背对着观众开始品酌。这里的指意是,塔洛确认自我身份不是通过遵照主席语录所划定的人生宗旨,也不是通过维系现代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一张身份证件,更不是借由被唤起的爱情;而是通过对个人喜好的认同。

那烟不是商店可以买到的纸烟,而是手工制作、因为味道太浓而被现代人抛弃的卷烟(演唱会一幕);那酒也不是普通的啤酒,而是味道够烈、也可抑制咳嗽的白酒(KTV一幕)。通过这两种个人喜好,塔洛完成了这趟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之旅。

塔洛虽然失去了辫子,做了坏事,被骗了感情,失去了各种社会身份,但通过对个人喜好的自我确认“寻找”到了自己,作为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挺立起来。

<图片6>

 5 ) 我就写几个我感触深的点吧

我就写几个我感触深的点吧
1.所长一开始跟塔洛说,我看你是好人,说我们做警察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塔洛问怎么看,所长说是秘密。
而最后,塔洛干了一件“坏事”,他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是坏人了,而剃了光头再去问所长,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所长倒说,你原来留了小辫子还有点像坏人,现在倒完全像一个好人了。
小时候我看电视剧,总会问大人,这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会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但是塔洛不一样,没有人告诉他这个道理,他的眼里唯一的三观就是“毛泽东语录”,所以他就是那么简单,非黑即白。
他在第二次见所长的时候说我在城里遇到一个人可能是坏人。所长说没有证据不能乱说话。那个时候我倒还不觉得洗头妹是多么“坏”的一个人。不是有句话说“我抽烟,喝酒,但是我是好女孩”吗😂但是塔洛从他的眼里看,一个藏族姑娘剪短发,抽烟,喝酒,已经是“像杀了人一样”了,并且还和他过了夜,怂恿他卖了羊和她一起远走高飞。大概在他眼里是十恶不赦了吧。
要不是那老板那么无礼地对待他,他也不会做出卖羊出逃这种事。但是他就是那么单纯的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就会把所有的,她想要的,都送给她,并且还为她准备了三首情歌。
可是最终也没能唱。
爱情的火光就熄灭了。

2.塔洛问所长你们抓不到坏人也有工资吗?所长说当然有,就靠这点钱养家。塔洛说你们真幸福。——作为一个牧羊人,羊被狼吃了,他就理所当然拿不到工钱,还要挨耳光挨骂,甚至还要赔钱,况且那死羊也全被老板拖去卖了,只最后怜悯他扔下一头死羊。

3.洗头妹看到塔洛拿出那十六万的神情演得真是好。先是慌张,然后马上收到了柜子里,然后从背后环抱着塔洛给他按摩,她爱不爱他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无奈当局者迷,毕竟我也做过这“当局者”,也被骗光过自己的所有积蓄。还不是为那自以为是的操蛋的爱情。

4.构图
在中后段有个镜头,塔洛一个人在山上生了一堆篝火。那个时候火光和人物在正中央,右边后方是一个电线支架之类的东西。我还在想为什么导演没有用惯用的黄金比例构图。后来见面会导演说其实构图都是精心设计的。塔洛在山上就总是在画面的中心,放羊,抽烟,生火,表现的就是他一个人孤独但是很自在的那种感觉。而在城里,他就不再是中心,在照相馆里,总得等着别人先照完,和洗头妹去唱歌,他就坐在不起眼的角落,表现他在城市里找不到他的存在感,世俗的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相当于一个“边缘人物”,人们眼中的异类。最后他开着摩托熄火,慢慢推车推到画面的边缘,逐渐消失在视野,大概表现的就是他从一开始那个记忆力好的、留着小辫子、一生没做过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塔洛,逐渐在城市中丧失了自我,失去了他的一切。
构图上的巧妙还有三次进派出所“为人民服务”
标语的转变。最后一次,是镜像拍摄,这几个字是翻转过来的。这个导演说也是他的精心安排之一。在派出所办身份证我也曾多次碰壁,办证难是所有政府机构的通病,因为换个发型就要求重新照相是情理之中,只是这样多少有点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5.黑白片为什么好看呐,因为去掉了色彩,它讲究的就是一个明暗,和构图。为什么要拍长镜头啊,就是为了让你好好看看导演是怎么精心设计明暗和构图的。——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虽然我也觉得中后段真的太长而且乏味如果精神不好肯定要打瞌睡。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塔洛从死羊里掏出内脏那个镜头,身边有女生感到恶心。如果是彩色估计会更恶心吧。但是黑白就有种,别样的感觉。
还有塔洛煨羊汤啃羊腿。那个镜头拍得特带感。
还有天一亮,羊圈里一群死羊,那个场面也很震撼。
电影好不好,拍摄是硬功夫。

6.结局
塔洛抽口烟,喝口酒,拿着鞭炮握在手里,砰,电影戛然而止。周围人都说没看懂,我以为他是自杀了。——我认为他当然应该是自杀,不是“人固有一死”么。但是他们说鞭炮不至于炸死啊。导演解释说之前小说的结局是在被所长要求重新拍照赶出派出所那刻就结束了。后来觉得拍电影应该更完整/深刻。设想了很多结局最后决定是这样,因为鞭炮在剧中也是出现多次的一个道具,最后塔洛自首却没人当回事,而在他心中他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坏人了,所以这种无奈堆积在心中无法释放,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惩罚自己,所以炸掉了自己的一只手。
好吧。那我还是觉得,要死就死个痛快才好。——没有了身份,记忆,小辫子,钱财,羊,爱情,。。已经是一无所有的人了,还活着有何意义?

 6 ) 黑白影像,固定的长镜头。

乍看之下是那种原生态的电影,看下去你会发现并不是,万玛才旦相当的学院范儿,完全就是在按照主流类型片的写法在做这个独立范儿的剧本,而且文本非常的细腻,各种隐喻的隐射的符号化的东西都是聪明的半遮半掩,就连藏族人的精神现状也是带有留白式的开放,以一个人见两个民族,完成度很高。城市社会于塔洛的双重洗劫。踏入社会建立身份标识就像是“还俗”仪式;而女性的侵入则又带来着巨大的诱惑与不安,从而被卷入孤独境地。毛语录的诵经化,KTV与藏摇Live现场,酥油灯式的照相馆等,以黑白影像、固定长镜头折射当代藏人的精神境遇,前半段隐现的温情更是加深着后续最终的迷茫无措。
     背语录如诵经,无身份即“坏人”。十六万剃个头,心一动梦已空。
     黑白影像,早早确立了二元对立和形式冲突,如生死,轻重,好坏,单纯与复杂,原始和现代,小辫子/塔洛,牧羊人/理发妹,荒野/县城……抛开这些意识上的先行,从影像美感来说,的确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万玛作品。对镜子的反射,还有KTV的LED射灯印象最为深刻。人的内心感情,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言说。
   摄影真的就是“修女艾达”,大量长镜头,黑白影像,只留一个人头在画面底部,自传体,孤独和暧昧…可看性更强,西藏背景也更有代入感。为自己受苦,为人民服务。黑白画质过滤多余情绪,固定长镜头冷静而五味杂陈,没有身份的孤独牧羊人,进城办身份证,遇见多情发廊女,情窦初开像吃禁果,心似沸水,不能再自由地守护羊群“为人民服务”,剪发、杀羊、拍照、背诵、骑行,道阻且长无法回头。原来藏族姑娘不喜欢古老情歌,只爱听嘻哈风格新藏歌,她不爱人只爱钱。

 短评

城市社会于塔洛的双重洗劫。踏入社会建立身份标识就像是“还俗”仪式;而女性的侵入则又带来着巨大的诱惑与不安,从而被卷入孤独境地。毛语录的诵经化,KTV与藏摇Live现场,酥油灯式的照相馆等,以黑白影像、固定长镜头折射当代藏人的精神境遇,前半段隐现的温情更是加深着后续最终的迷茫无措。

5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牧区生活遭现代化“绑架”,由好人变“好人”,产生身份质疑。各种隐喻的埋藏和之后的展现都如镜像般相互对照——三城市、身份证、女性、「为人民服务」及语录如经文、理发如梯度(辫子的自我阉割)都是对于自我身份的模棱两可,且通过“见自己”达到了“见众生”的目的。

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乍看之下是那种原生态的电影,看下去你会发现并不是,万玛才旦相当的学院范儿,完全就是在按照主流类型片的写法在做这个独立范儿的剧本,而且文本非常的细腻,各种隐喻的隐射的符号化的东西都是聪明的半遮半掩,就连藏族人的精神现状也是带有留白式的开放,以一个人见两个民族,完成度很高。★★★★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应该叫《牧人只喝四次酒》,第一次被姑娘睡了,第二次羊被狼吃了,第三次被姑娘偷了,第四次把自个儿炸了。故事晓畅但讲得太笨,意思都明白但处处透着一股“来解读我啊来解读我啊”的鸡贼,专供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和外国友人。

15分钟前
  • 风间隼
  • 较差

差点4星。心静的人可以一看。松太加和万玛才旦一比就看出来前者才叫真正的原生态,万玛才旦本质上是披着原生态皮囊的学院派独立导演,以学院派的身份和角度客观地(而不是松太加那样的藏族主观视角)看待藏族现状。

20分钟前
  • 小A
  • 还行

一再使用镜子作为构图要素,凸现了藏汉文化的疏离感,亦表现本该在广袤的草原上恣意的藏文化被现代文明的镜框框住。「塔洛」在藏语里意为逃离的人,可到最后他和他代表的藏文化好像无处遁形,不见出路,悲观如是。

25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片子较早就看过了,今日读完了导演以前写的同名小说集,不知为啥豆瓣图书里没有这本书的记录,只好在影片栏目下写感受。已经是读万马才旦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了,第一本是“嘛呢石,静静地敲”。万马先是成为作家,用藏语和汉语写了不少他熟悉的藏人藏事短篇小说,然后到电影学院进修成为导演,他的电影多是根据他过去的小说改编而成。有生活,又有作家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有艺术想象和构思的才华,万马拍自己民族生活的文艺片没有不成功的;他又非常勤奋,一年一部,甚至两部,经验越来越丰富,风格、个性越来越鲜明,坚持拍下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无可怀疑。祝福他!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前段引人入胜,中间有点乏味,后段意味深长。感觉导演内心好静好静。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黑白影像,早早确立了二元对立和形式冲突,如生死,轻重,好坏,单纯与复杂,原始和现代,小辫子/塔洛,牧羊人/理发妹,荒野/县城……抛开这些意识上的先行,从影像美感来说,的确是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万玛作品。对镜子的反射,还有KTV的LED射灯印象最为深刻。人的内心感情,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言说。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黑白粗粝的全固定镜头。关于一个牧羊人善良的孤守、对现代社会的体验,在拥抱物质文明的同时见证西藏的失落。导演拍得很平静,没有任何猎奇感,很多地方有着早期贾科长的风格~(第1个“为人民服务”的画面真是长长长长长啊)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黑白画质过滤多余情绪,固定长镜头冷静而五味杂陈,没有身份的孤独牧羊人,进城办身份证,遇见多情发廊女,情窦初开像吃禁果,心似沸水,不能再自由地守护羊群“为人民服务”,剪发、杀羊、拍照、背诵、骑行,道阻且长无法回头。原来藏族姑娘不喜欢古老情歌,只爱听嘻哈风格新藏歌,她不爱人只爱钱。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始于身份证,终于剃发,拥有官方(主流)身份,却失去个人(民族)记忆,结构封圆,构图对称,相当细腻沉静;事件展开多中景,前景笼罩于烟雾、水汽、沙尘,正如多处镜(水)面反射、玻璃透视、电光幻影,制造出水月镜花之效;最后一幕,字反人「反」,踏入「镜中世界」。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他像圣僧,被削去了头发。心里住进了女色与失意,再也背诵不出虔诚的“为人民服务”语录。

4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摄影真的就是“修女艾达”,大量长镜头,黑白影像,只留一个人头在画面底部,自传体,孤独和暧昧…可看性更强,西藏背景也更有代入感。为自己受苦,为人民服务。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1.第一个长镜头小吃一惊→《一次别离》;2.刻意营造真实,反而有些损害真实质感,镜子使用多了,生活也虚幻了;3.大家联想到《修女艾达》,我却与【小津安二郎】对比,只是同样在黑白画面长镜头里叙事,【万玛才旦】的反而有些沉闷地记录生活,而不如【小津】能很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张力;4.诚意3.5;…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每个镜头至少可以剪掉1/4

5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塔洛》首映和见面会。冷峻的藏区故事。汉人白酒卡拉OK摩托车的世界,宗教民族共同体覆灭后的废墟。为人民服务和布达拉宫只是招贴画和招魂幡。以一个无名者的名字命名,看过国内最好的作者电影。

57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爱情对塔洛就是一场咳嗽,来了想忍也忍不住;姑娘于生活则是一瓶白酒,倒头喝干酣畅止咳。所长,我遇到了坏人,一个偷光我生活的坏人;所长,我不再是好人,一个丧却了理想的好人。照相馆布达拉宫天安门自由女神像的背景瞬移无比魔幻,现实却是剃刀割断辫子人财两空的嗟叹。而我,重如鸿毛,轻若泰山。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背语录如诵经,无身份即“坏人”。十六万剃个头,心一动梦已空。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小武》、《路边野餐》、《塔洛》,洗头妹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了

1小时前
  • lingju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