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疯狂

剧情片南非 / 博茨瓦纳1980

主演:马瑞斯·威尔斯  Sandra Prinsloo  历苏  Louw Verwey  Michael Thys  

导演:加美·尤伊斯

播放地址

 剧照

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2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3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4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5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6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3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4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5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6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7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8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9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5:10

详细剧情

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和谐共存。在离现代大都市六千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生活着仍未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布须曼人。他们刀耕火种,狩猎农作,过着与世无争、敬畏自然的平静生活。某天,一支来自现代文明的可乐瓶打乱了他们一成不变的日子。最先发现瓶子的基(N!xau 饰)将其带回部落,族人惊叹可乐瓶子的完美构造和繁多的用途,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可是兴奋的心情很快为别样的情绪所取代,习惯了平等共有的族人开始想要将瓶子据为己有,矛盾悄然而生。基不愿看到族人发生争吵与殴斗,于是决定将可乐瓶还给上帝,只为恢复曾经平静快乐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如此干净的种族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部喜剧,但看完后再思考,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喜剧那么简单的,它还包含着很多人类学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是表现了泰勒的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泰勒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始宗教,并提出万物有灵论或泛灵ο

凯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真、简单、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之争,非常纯净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没有烦恼、负担,快乐的生活,真是感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简单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2 ) 伊甸的沦陷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偶然翻出The Gods Must Be Crazy (《上帝也疯狂》)这部比我年纪还略大一点儿的“老”电影,思绪一下又飞回到我一直所向往的那片神秘的土地,只不过这一次主角不再是Okavango肆意涌漾的河水,而是隐居于Kalahari沙漠腹地的布须曼人。片子的画面质量和剧情设置皆可一笑置之,唯有老导演Uzy对现代文明的叩问是令我为之一震的,类似的叩问在宫崎骏老先生的《幽灵公主》中似曾相识。

两种生存方式的对比是如此鲜明,以至于刺眼,导演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但是,难道我们的文明真的走错了方向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Uzy的镜头里,赤身裸体的布须曼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生活,没有私欲,当然也没有纷争,不必每天被6点钟的闹钟吵醒,也不必整天担心被老板炒掉,这样的场景难免会让人想到伊甸园,想到《黄金时代》。然而实际情况是,或许布须曼人真的很快乐,但至少从物质上来讲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天堂里,现在更不是。想想吧,有谁会主动选择Kalahari这块不毛之地作为家园呢?有谁想尝试一下在零度以下的冬季夜晚光着身子睡在沙地上?反正这不是我所想象的天堂的样子。但他们别无选择,那里是这个古老民族最后的“保留地”。

"THE Bushmen were members of a division of the human species that in all probability once occupied the whole, or nearly the whole,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It would seem that they were either totally exterminated or partly exterminated and partly absorbed by more robust races pressing down from the north, except in a few secluded localities where they could manage to hold their own, and that as a distinct people they bad disappeared from nearly the whole of Northern and Central Africa before white men mad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there."

从Bleek和Lloyd1911年发表的研究笔记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个人种的命运:布须曼人(Bushman, or later 'San')曾经几乎是整个非洲大陆的主人,只是由于进化缓慢,逐渐被发展出更高文明水平的Hottentot人和Bantu人所取代(这是一个相对文雅的词汇,它掩盖了征服的血腥过程,想象一下白人是如何取代新大陆的印第安人的吧),所以当后来的白人殖民者发现他们时,他们的生存区域已经收缩到了沙漠腹地。当然,也正是由于与世隔绝,这最后的一小部分布须曼人才得以幸运的存活下来,得以出现在那个神奇的相机镜头前。

下面这张来自《国家地理》的地图清楚地标明了布须曼人领地不断萎缩的过程。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ngm/0102/images/feature6_mapFull.jpg

布须曼人的文明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其语言古老得令人类学者挠头(瞧瞧那个可爱的Xixo的扮演者,他的名字里还夹着一个!号呢,发这个音要把舌尖卷起来点一下上颚再快速收回,老天,这是个什么音阿),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相当的差,殖民者曾经采取的改造计划均以失败告终(当然也可能与方法有关),南非境内的布须曼人就是这样慢慢灭绝的。所以他们到现在还仍然只会制造木制工具,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虽然生存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但这些并不妨碍布须曼享受生活的快乐。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这样的乐观精神在其他“野蛮人”的社会中也常常看得到,比如南美的南比克瓦拉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一丝不挂)。反倒是我们这些享受先进物质文明的现代人整天愁眉不展,苦于生计。看来所谓幸福感更多的是与欲望而不是现状相关,中国不是有句老话“知足常乐”嘛,那些进化上的落伍者倒是都颇得懒汉哲学的真谛——当年我就是受了Heinrich那篇懒汉哲学的影响,从此以懒为荣了……不过如果我们都在为幸福而奔忙,那么似乎确实有必要停下来向Xixo取取经了。如果用快乐来评判,布须曼人的生活的确比我们更接近天堂。那么到底是谁走错了路呢?


恐怕已经来不及考虑了。很显然,这样一种生产力落后的文明是无法自保的,即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快乐。就算那里曾经是天堂,撒旦也必定会闯进来——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子,从一个飞行员手中偶然降临于Xixo的族群,便足以引起一场未有过的纷争。虽然在影片的结尾,Xixo将那个带来邪恶的瓶子潇洒地掷向了云间,但是谁又能保证这样一个脆弱的文明能够抵挡撒旦的下一次进攻呢?事实上,这片伊甸园现在已经沦陷了,年轻的布须曼人已经开始接受文明世界的事物:自行车、收音机,他们甚至已经学会通过诉讼索取药物专利使用费了!布须曼文化,那些举世无双的追踪高手,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多久呢?一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文明取代落后的另一种,进化的脚步从来就不思考其他复杂的问题,达尔文主义就是这样直白,胜利只用生存来衡量,这是一条单行线。很遗憾,我们已无从回头,只能走下去。

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我们离也许曾经拥有过的那个伊甸园越来越远,也许,在这条单行线的尽头也还有另一个天堂在等候。

Cited from my blog:
http://naturalist.bokee.com/4989502.html

 3 ) 被时间遗忘的人

有两种电影会让我看过之后十分高兴.一是未经别人介绍,没有看过宣传,不经意看到然后发现惊喜连连.还有一种是一开始看一会觉得很不好看,耐着性子逼着自己看却渐入佳境,一发不可收拾的好看.这种感觉像是捡来的喜欢.

昨天看的属于第二种情况.《上帝也疯狂》,是经师妹介绍的,片子年代久远比本人还老些,因此画面还很粗糙,刚开始看还以为是纪录片,尤其是看到一批非洲土著人的时候偶绝望了,心想又是诸如关爱第三世界之类的无聊片。可是看到大约十几分钟,介绍完这批与世隔绝的土著人,故事有了转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口可乐瓶子,打破了土著人平静的生活。故事情节曲折有趣,结构不乏精巧,以偶啰嗦滴笔调不知道几时能写完,只是有几个片断让我印象很深。导演用他独特而另类的视角给我们勾画了一个不同的非洲。

富饶的沙漠
首先是拍摄地选在环境恶劣的非洲大沙漠里,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贫困与痛苦这种主题,可影片恰恰就完全没有提到环境给人们带来什么痛苦,相反,这群乐天知命的土著人非常感激上天赐他们的点点滴滴的水源和少之又少的食物,他们只因饥饿而捕食,从不贪婪,他们捕杀到一只羚羊,认真的跪在它面前,废一大堆话,向它道歉,告诉它并不想杀它,是为生活所迫……

当野蛮遭遇文明
尽管他们不懂得什么叫文明,可土著人凯比文明人显得更文明,他懵懂的捕杀了牧羊人的羊,还大大方方的招呼牧羊人过来一起分享, 在他看来,牧羊人喊来的警察把他所猎的羊独占了,他很生气,可他并没有争执,而是转身去另外捕一只.警察把他送上法院,尽管也许他认为他受尽委屈,可他仍然保持微笑的面对那些文明人,可惜没有人给他回应.

滑稽的战乱
这是被称为非洲国家贫困的根源,可导演好像并没有对此进行什么深入的思考,严肃的政治在这里只是成为令人捧腹的笑料,被着实的讽刺的一把,一群又蠢又丑的恐怖分子,几枪就了结了一个国家一半的要员、火箭炮打落一把香蕉,战斗间隙偷空打牌的一对活宝……很有非洲版无厘头的味道。

世界尽头
经历千辛万苦,凯终于来到了一个断崖边,他深信已经到了世界的尽头,毫不犹豫的扔下了那个象征邪恶的可乐瓶子,瓶子在空中划了一个优雅的抛物线。凯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重任,回到了族人身边,重新过起快乐的生活。

看完电影,被这群光屁股滴土著人感动了,他们因感恩而富有,因无知而快乐,因善良而可爱,他们是幸福的,只希望老天不要再跟他们开玩笑,什么时候又来个不讲道德滴飞行员,从飞机里乱扔垃圾又刚好砸在这片净土上……

 4 ) 充满智慧和机敏的幽默

这部电影太经典了,它的幽默的境界恰恰合我的口味。不是令我目瞪口呆的英国黑色幽默,也不是日本动漫的囧式搞笑,更不是美国视觉搞笑剧的粗俗无聊。它是充满智慧和机敏的一种幽默。许多地方都用了快镜头,也大大增加了幽默之处。光是最后一段男主角向女主角告白时丑态百出,在一旁观看的朋友的无奈的表情和动作就已经让我不能自已了。

好笑也仅仅是它的表象。本片讲述的是在非洲的博茨瓦纳的沙漠里,生活着一群被时间遗忘的布希曼人。他们生活在最原始的状态,没有所有制的概念,也没有罪的概念,简单纯朴得令人吃惊。而离此仅仅六百公里处就是一个大城市,人人过着压力下繁忙的生活。旁白说得好:人类把自己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年轻人要花20 年时间来学习怎么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

有一天,天上掉下的一个可乐瓶打破了布希曼人宁静的生活。在布希曼人看来,“这是一个如水一般,但是坚硬无比的东西。它是上帝赐予的。”然而,上帝只赐予了一个圣物,原本在部落中从未出现的争夺和不和睦发生了。布希曼人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祥之物,于是派希去把这个不祥之物带到世界的尽头还给上帝。一路上,他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西方国家来的援助人员,动物研究者,相对文明的村民,军队,反政府武装,甚至汽车,衣服,全都是他没见过的,他觉得自己见到了好多上帝。当然还有他熟悉的犀牛、大象、蛇……

旁白是站在这个布希曼人的视角来讲的,可以想象多么有意思。非洲国家简陋的道路、边境检查站,动物研究者的烂汽车,喜欢灭火的犀牛,粘人的树,到处都透露着智慧的幽默。在这充满智慧的幽默下,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之间的对比,引发对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思考。光是一个可乐瓶的出现对整个部落人际关系的影响就很值得研究。

本片超越《王牌任务》和《你丫闭嘴》,成为我最喜欢的喜剧片。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上帝也疯狂——自然战胜论

  这是一个很显著的,自然战胜。
  视野里的非洲,是一个幕天席地的天真。上帝是好姑娘,她给了你露水和贫瘠,给了他水龙头和充盈。你不能说哪个更好,也许你两个都需要。但是如果你犹豫,你最好听从电影的建议。
  电影的象征意是可察的。通过一些特定的人和物,你看到两种存在的碰撞:
  博士当是自然主义者,土著是原生态的自然,女教师是可争取的社会受众,至于那个很懂得讨女人欢心的小资者,应当是大工业时代铺天盖地的废水和残渣。更直接的是政治,战乱和枪支。
疑问式给出我的看法:
1 博士在接女教师一路上的状况百出,二人之间的误会,是不是人们对自然的曲解乃至直接的无解和忽视?
2 博士面对女教师的笨拙,是不是自然在面对社会受众时的措手不及和无力?隔阂的产生,是不是在于工业时代,自然的陌生和距离化?
3 笨拙的博士却在土著的帮助下解救了人质,这是不是执导者最想告诉我们的:自然根本的战胜力量?
4 人质解救后,却是小资分子来冒领功劳,这是不是暗喻着人类社会制造对自然侵吞的事实和工业进化的表象利益?
5 土著最后将瓶子扔进了悬崖,这是不是象征着自然对工业和社会制造的摒弃和——最终战胜?

  电影的基调是幽默和调侃的,但是无法控制的思考带来沉底的悲哀。离开屏幕,我们看到什么,又可以做什么?
  自然主义者是悲壮的,电影让我看到绝望下不改初衷的战胜。在非洲草原上,好姑娘给了露水和天真,土著们用这两样东西圆满了单薄的生存之路。然而机车开进来,枪支喷火肆虐,草原上留下车辙痕迹和废弹的残骸;战乱和骚动,更是人类制造在自然脸上的疯狂涂鸦,执导者执意让自然战胜,似乎是在踮起脚尖向上拔离,渴望挣脱地心引力般的悲壮和挣扎。好吧,相信你的战胜,带点天真的色彩,但我不嘲笑。
而人们,我不能要求你效仿梭罗偏激的环境主义,但是我祈求你至少跟着我一起信任,带些天真。


编织一个天真的童话,与我亲爱的虫子共享。
                  ——献给孜孜不倦用QQ给我传本电影的虫子

 6 ) 凯特是他见过的最丑陋的人了!- 浅谈审美标准的差异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科伊桑人“奇”第一次见到白人女生凯特时的感受:“凯特是他见过的最丑陋的人了。她皮肤白的像从腐烂的木头中爬出来似的;她的头发又长又白,感觉应该岁数很大;她个子很大,你需要花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喂饱她;这么热的天,她还(傻乎乎地)用(废弃的)蛛网遮盖身体。” 从这段可以看出,科伊桑人和西方社会的审美标准很不一样。

审美标准是极具时效性且主观的。在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不同,审美标准会有相当大的差距。

让我们看看国外不同时期女生审美标准的变化:

石器时代:理想的女生是特别丰满的(可参考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雕塑);

古埃及:美女是瘦削的,有着很窄的肩,腰线高;

古希腊时期:大家都喜欢身材丰满、浅色皮肤、两根眉毛连到一起的女生(女生会特意把眉毛留得很浓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好看的女生是丰满、有小肚子、浅色且薄的皮肤(能看见血管的那种)、浅色头发、大脑门的;

伊丽莎白时期:浅色皮肤,涂口红的女生是最美的(那时候的人认为口红能赶走死亡);

维多利亚时期:完美的女生是瘦削的,有着很细的腰;

1890年: 流行吉布森女孩那种皮肤白、束腰、会展现真实曲线的样子(这样的形象最初不是来自现实中的女生。它来自美国著名插画家Charles Gibson的一幅画);

20世纪: 大家喜欢瘦削、短发、英气十足的女生(女生开始在美国有投票权了,想身材也能像更有权力的男性一样);

30年代:流行正常体型,开始穿男装(因为经济大萧条,顾不上减肥了);

5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开始流行曲线美(参考玛丽莲梦露),女生们都希望自己是沙漏型身材;

60年代(伦敦时尚事业变得繁荣): 最美的女生是高高瘦瘦的,有细长的腿的;

80年代: 健美苗条且有曲线的身材最受欢迎。最受欢迎的是个子高挑、健康肤色、有健美手臂线条的女生(这段时间得厌食症的人变多了);

90年代:非常瘦削的病态美开始流行(参考名模Kate Moss);

后现代美的标准:平坦的小腹、健康的瘦、沙漏型身材(参考金卡戴珊);

我们国家不同时代美女的标准如下:

先秦:高挑;

春秋战国时期:柔弱顺从;

汉朝:秀外慧中、面如凝脂、樱桃小口、浅色皮肤、体态轻盈、大眼睛、细腰、小脚、唇红齿白、长长的黑发;

魏晋南北朝:崇尚个性美、自然美;

隋唐五代时期:华丽、唯美、以胖为美;

宋元时期:淳朴淡雅、文弱清秀、削肩、柳腰、纤足;

明清时期:内外兼备;

民国时期:以林徽因为代表的留洋女文青引领了中分的发型、流行细长的弯眉;

5、60年代: 身材要健壮、精力充沛的;

7、80年代: 甜美的(参考邓丽君);

后现代:美的标准变得多元一些了。个性的、温柔的女生都可以很美。虽然大多数女生目前还是追求白皮肤,但深色皮肤的美女也逐渐被认可,审美观念包容性变得更强了。

审美标准本来就不是固定的,它是跟随着不同环境逐渐变化的。在互联网时代,有人曾预测审美标准会变化得更加快。与其一直费力追逐美的标准,不如多照照镜子学会接受且欣赏自己本身的样子。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weibo.com/u/3179898575

参考资料:

http://www.51meixue.cn/archives/713

//eladies.sina.cn/wzx/news/star/2018-04-03/detail-ifysuwzn4957999.d.html?from=wap

//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8942543840759747.html

//kknews.cc/health/42b85kg.html

//www.scienceofpeople.com/beauty-standards/

//www.thelist.com/44261/womens-perfect-body-types-changed-throughout-history/

//www.thelist.com/138325/surprising-traits-men-found-attractive-throughout-history/

//www.cnn.com/2018/03/07/health/body-image-history-of-beauty-explainer-intl/index.html

 短评

非常好的片子,很喜欢!从头笑到尾。不过笑过之后是惭愧。人因文明已失去了纯真。

4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力荐

上帝也笑了

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是一部朴素的、善意的电影。它从来不会让生活丧失希望。

8分钟前
  • S
  • 推荐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可乐罐就好了!只是如果!

12分钟前
  • Jacob
  • 力荐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

14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80年代拍出这种电影真的很棒了!感觉挺好玩的

19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6.5分。本片的评价很高,但我看下来却很不感冒。无非就是拿淳朴的非洲土著开涮而已。你如果真涮得精彩也就算了,问题是一旦镜头从土著身上转移到男女猪那条线,全片立即变成三流的喜剧电影了。无论镜头,表演,音乐都毫无亮点。可能还是一开始的创意在当时太过震撼了才会有如此的评价吧~

24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当被科技和现代化充斥的"被文明“的社会及成员面对一个被隔绝的族群,来到一个蛮荒之地,他们会发现,自己是无法生存的。而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会像一层人皮面具被烈日剥落,争夺打斗,尔虞我诈,文明社会真的文明吗?

27分钟前
  • o”mygod101
  • 推荐

看过好多遍 比较经典了

32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记得小时候学校就组织看过 现在回过头来又看 其实画面什么的现在看来都非常糟糕,但是对于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就能思考这么多的问题,却极其弥足珍贵

36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还行

小时后只看到表面的搞笑.........只有长大了才看得明....

39分钟前
  • 新世纪囧战士
  • 力荐

超棒的喜剧!笑过之后也引发思考

40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纯净原始的感动

44分钟前
  • Zia
  • 力荐

其实最具喜感的是那辆车~

48分钟前
  • makki_8786
  • 推荐

太搞笑了,在我心中可以排在看过的喜剧电影里的top3里

50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影也是如此。

51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看完很愉悦的电影,纯粹感

52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推荐

成龙早期电影的风格和这个超级像……

55分钟前
  • 熊野爷(老年版
  • 力荐

看海报还以为是个啥破电影,没想到这么好笑。

5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经过再三斟酌,我得出结论:贸然分析这片是不妥当的,而贸然的分析那两种文明也是不公平的。无论人性还是欲望,都绝非三言两语便能概括,毕竟好坏相生,对立而行的事物我们都已见太多。如此看来,影片阐述的最好的一点,便是两种差异繁多的文明最终能一起共存。而一部喜剧能做到引人深思,是很有意义的

1小时前
  • 回忆与否之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