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2018

剧情片俄罗斯2018

主演: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Zhipargul Abdilaeva,David Alaverdyan,Sergey Mazur,Slava Agashkin,Ashkat Kuchinchirekov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

播放地址

 剧照

小家伙2018 剧照 NO.1小家伙2018 剧照 NO.2小家伙2018 剧照 NO.3小家伙2018 剧照 NO.4小家伙2018 剧照 NO.5小家伙2018 剧照 NO.6小家伙2018 剧照 NO.13小家伙2018 剧照 NO.14小家伙2018 剧照 NO.15小家伙2018 剧照 NO.16小家伙2018 剧照 NO.17小家伙2018 剧照 NO.18小家伙2018 剧照 NO.19小家伙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01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一名叫Ayka的年轻女工诞下、抛弃并最终试图找回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关注亚洲女性在莫斯科的生存处境,紧密跟随Ayka的脚 步,透过她的生活轨迹勾勒出作为群体的中亚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

 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用脑比较好,因为用心(看),可能会碎掉

这个电影真的戳到我了。早起看了一半,深夜看了后半段,然后就,没法睡着了。

同为女性,被那种特别深沉的,对于生育,或者单纯“身为女性”这件事的无力感击中。不知道她的未来在哪里,是毫无办法的那种。

从吉尔吉斯斯坦来,滞留在俄罗斯,被迫有了孩子,想放弃孩子,为了还债,又来找孩子,这都是最后才得知的故事。

我们知道的,是她一路在找活儿干,被拖欠或者被直接不付工钱,说好的工作因为天寒地冻没有了,之前的剧场工作也没有空缺了,全片一直在找,一直在匆忙,还是一个洗手间之顾,偶遇同胞的宠物店清洁工作,短暂的给了一片刻可以听收音机音乐吃片饼干的欢愉。是的,这是全片为数不多的快乐,大部分都是茫然的。谈不上绝望,她还在努力,还在找,还在筹钱,只是看到这些的我们,为她的现状绝望。

“你为什么不回老家生孩子啊,生在这里,还给我们添麻烦“,妇产科医生的轻微抱怨,在这一系列之后,都显得那么掷地有声。如果有的选,大概她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只是境遇,将人一步一步推至此。

她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默的,除了借钱的卑微,或者除了得知剧场无空缺的愤怒,她的沉默和气喘,又是惊人的有效,击打人脑子里,紧绷的神经。

可能这部电影用脑比较好,因为用心(看),可能会碎掉。

 2 ) 压抑的窒息

未看剧情介绍的情况下点开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一部母子俩的苦情戏,却没想到让我压抑的几乎窒息。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局促、狭窄、揪心、难以呼吸,整部影片都不断的出现嘈杂的吵闹声、车声、小家伙的哭声,车在路上的拥挤、人流的拥挤、房间的拥挤,从头到尾没有一处特别宽敞的感觉,正如剧中说的“你需要空气吗?”。从女主开窗逃跑时我就在考虑着结局会是什么,直到影片结束,我还在想:就这样结束啦?这跟开放式结局根本就不沾边,是让人特别难受的中断。女主一人撑起影片,近乎于纪实。让人从头到尾一直在担心她的身体,她的乳房。腊肠狗在哺乳的过程,黑诊所爱心医生对她的忠告,每一个镜头似乎都在刺伤她那坚强的身体,直到最后第一次喂奶,她终于承受不住了,彻底崩溃了,泪水模糊了。是什么让导演这么狠心拍出这样的片子?这是一部无关对错的记录片,记录着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让人感慨生活在中国是多么幸福的事。

 3 ) 小家伙

护士叫醒昏睡的产妇,告知她四胞胎正嗷嗷待哺,产妇艰难起床,没有强烈意愿关注孩子,提出去卫生间先。而后伺机翻窗进入茫茫大雪中。途中接到一个催还债的电话,对方似乎来头不小,她也没准备赖账,告知一个月内一定还。然后到了一个地下家禽屠宰场,结果没多久被告知场主卷款逃离……短短十分钟左右,极少的台词却交代清了女主的处境和留下了强烈的疑问:为什么遗弃自己的四胞胎?为什么身体没恢复就急急忙忙逃离?为什么欠债?为什么要打黑工?以后怎么办?太示范级的优质开篇,粗劣的画面毫不影响观影(应该是导演寻求纪实效果而选择的手持呈现。当然,他们的经费一定不会高)。女主全程一如素人的纪实性表演,让人恍惚了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偷拍出来的真实事件!他们得到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是真正优秀演员,是那些明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她巩固了什么是真正表演的认知!她是哈萨克斯坦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瑰宝!PS:虽然表演都是设计,但,坚决不能“意味深长”、“赋予”,因为剧情已经帮你在解释、述说,作为演员,要做的就是把发生的事情“真实化”、“初次化”、“没有预见化”🍵

 4 ) 穷则好大喜功

小家伙 的背景是原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向中亚输出先进技术,提高了中亚地区的生产力和教育水平,也促进了中亚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经济迅速衰退,大量人口通过独联体经济体系进入俄罗斯,从事低端工作。电影的女主角就是这样的背景。 所以群租房,杀鸡,铲雪,保洁,服务员这些电影里的日常场景中有大量的中亚黑工,也被警察和黑帮压榨。导演把镜头对准这个群体,不用太精心设计故事,只要展示出这样的莫斯科就好。何况开篇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件,刚生完就抛弃亲生骨肉,赶去做工。 全片手持,而且晃动的很厉害,的确是三年前流行的镜头美学。理由大概是记录感更强,落幅经常能给到特写,冲击力也更大。但这两年手持就稳多了,不知道是不是稳定器自动跟焦更准了,总之能带出节奏却不晕了。 对白大多数是俄语,却是代表哈萨克斯坦送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概俄罗斯也不喜欢这种描述莫斯科底层的电影吧,这些年俄罗斯拍了很多战争片,真是越穷越好大喜功。

 5 ) {香港电影节}导演和女主答观众问

刚看完深夜场,非常之好看,然后导演和女主居然都出现惹。直接进入问答互动环节。

一、关于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故事?

导演在新闻中看到每年在莫斯科的产房有大约150名婴儿被抛弃。而遗弃他们的母亲都是非法移民。他感到困惑,因为自己作为一名哈萨克斯坦人,很清楚亚洲的女性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

他想通过拍摄影片来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

至于这部电影到底拍了什么,首先,它是关于人的故事。

其次,它是关于女人的电影,一开始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对于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他曾觉得这部电影太难,应该由女导演来拍。因为有太多细节,关于妊辰、生产、流血、胀奶、疼痛。他无法体会。

所以导演不断学习,向生产过的女人或者是妇产科的医生了解每一个细节。导演说:“最终我变成她。”


二、关于电影镜头语言的选取。

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可是,她不说话,她藏起孩子,藏起自己,藏起自己的故事。所以要怎么讲她的故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镜头语言。

导演意识到镜头要离她特别近,让她面上的表情,她眼中的光来讲述故事。对于观众来说,太近的镜头,也许并不美,甚至有点另人不安。但这是真实的。另外是对于手持镜头的采用,这也是为了表现第一人称视觉。

因此,这部电影不止是社会,也是心理的。

至于外景,导演也致力于表现真实的冬日莫斯科。六年间,拍摄组等着莫斯科下大雪。期间有三年竟然片雪未下。外景用胶片,也没有群众演员,而是实际拍摄街上的人。


三、关于影片隐含意义或象征手法。(原问题是,片中时而把女主角从底层社会中抽离出来,让她瞥见光鲜亮丽的上层女子,这有何含义?)

导演说,首先,拍摄电影就需要丰富的信息与形象,至于是否有任何象征,我们不应该限定。在其他地区放映也有人问过,关于阶级对比甚至使用动物的符号象征。其实只有在不限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让观众自己解读,如果我们用很特定的符号,那就缩窄了意思。

但是莫斯科的现状也是世界上很多城市的现状,我们在各地放映,观众都能有所共鸣。每个城市都有贫富分化;而每座城市,只要它越大,就有越多的人孤独。

如果这个影片中有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符号,那就是那个婴儿。因为在这座大大的城市里,一名小小女子只能像一头野兽一样。在电影伊始,她只为了钱,为了逃跑,为了自己不断地进攻或咆哮,甚至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可在影片最后,她抱起孩子喂奶,终于流下眼泪,象征着她从动物变回了人。Ayka在这座孤独的城市中找回了自己,找到了一个只属于她、只依赖她的小生命。她重新获得了情绪,而不再孤独;他也重新获得勇气,会为这个孩子而战;同时她也明白,周围的世界困难重重,她才潸然泪下。


四、表演这个角色最难的是什么?

女主说自己没有过孩子,所以一开始并不能理解生过孩子的苦以及心理,在这方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向很多生产过的女性讨教。

同时这部电影断断续续拍了6年。期间,女主没有接其他的角色,而是一直保持这个形象与这样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一大难点。

 6 ) 莫斯科大雪下卑微的人生,如果是我早就哭了

一位25岁的哈萨克非法移民打工妹,诞下男婴(被俄罗斯移民警察强奸的)后从莫斯科的一家医院翻窗逃离,之后的5天,不停地找不同的杂工,以求生存。由于欠债(20万卢布约1.7万元人民币?如果是20万哈萨克坚戈则约为3000元人民币,用于学习缝纫,想开店),迫于黑帮追债的压力,不得已准备把孩子卖了抵债。

整个片子,背景是一场大雪,阴暗的背景,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亦是对主人公的生活、心情的一种映照。全片,主人公没有掉过一次泪,只是在从医院抱回了婴儿后,在一个公共楼道内给孩子喂奶之时,主人公哭了,是迫于压力哭了,亦或是想到马上要把自己的骨肉卖给他人而哭泣。

这个故事,是对那类非法移民打工人群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让人看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群,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在以这样的方式活着,非常可怜。我在看片子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要这样活着?主人公和妹妹的电话里也多少提及了一些,“就是不想像他们那样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所以选择了黑在莫斯科,以一己之力要突破自生的原生背景、原生家庭、原有人生轨迹。还好,这个姑娘还年轻、肯干、能吃苦,祝愿她会好。

片子看得十分压抑,也倍感难受,就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活,享受当下,认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吧。

 短评

哈萨克斯坦的申奥片,原名“艾卡”,俄罗斯导演始终只用近景、特写跟拍的长镜头,盯着艰辛打工还债的女主人公之五天的悲惨生活,完全是个独角戏,难怪演员可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极端戏剧性地情节,展现在莫斯科打黑工的吉尔吉斯非法移民群体,看得好悲催啊,真是“红旗一落地,重回旧社会”!

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Cannes71# 本届这个局能拿影后吧。虽说水平很高比十年前处女作成熟多了,但是这种罗马尼亚新浪潮式的片已经有点过时了……即便是登峰造极的苦情戏和自然主义拍法。「图潘」里的那点珍贵的灵动和异域风情没了真可惜。

1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吉尔吉斯斯坦曾美慧孜。

15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关于女人弃婴的故事,之前谈过,好像总离不开某种结局的召唤,剩下的,各有各的苦衷,苦到浓处,都不忍再看同类题材。在背弃的那段时日,一个女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崩溃,非常疼痛甚至残忍地推到观众面前。血流不止是很凶狠的画面,人如此,狗也如此。再加上大雪不断,人心化都化不开。飞机上点播这部,手持镜头在晃,气流在颤,更觉愁苦都被晃得看不到边界。三星半。

1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纪实风格又排除纪录片的语境,令冰天雪地之下的困境与观众保持距离又存在可感的温度。那些水蒸气也都很美。美学上朴实无华,技术前卫,语言新潮。Ayka真坚强,她一直在为生存而辗转,文化观念正在被生存改写。写实,不等于卖惨。俄吉历史上本是一国,而今吉尔吉斯人黑在莫斯科没有出路,这是事实。

19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确实很像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在莫斯科冬天,长镜头调度和对雪景使用足见导演视听方面功力。但整体剧情和人物动力都仅出自前置背景的强设定,则真的可以说是为了惨而惨。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她本只有两种声音,隐忍的说话声和沉重的喘气声,最后当她奶孩子时,她学会了发出哭声。

27分钟前
  • 2miao
  • 推荐

的确生不逢时,快点拍出来就好了,从电影手法到主题都已经被花式拍n遍了。纪实+苦哈哈的大女主是20年前的《罗塞塔》,而这种类移民题材在戛纳都拿过几轮奖了。不过对于窥探中亚人民在俄现状还是很有意义的,电影完全就是俄国梦的破碎。Akya一直说莫斯科这么大高利贷找不到她的,结果人转头就找到了,也许莫斯科也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大。

29分钟前
  • 我模糊了
  • 还行

太惨了,最后结尾当哺乳的母亲开始唤醒母性却不得不抛弃孩子,难受得我胃抽筋,上一次胃抽筋还是《大象席地而坐》。也太厉害了,手持摄影+逼仄构图,活生生把观众逼入女主的情景当中,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33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看得头大。全程移动跟拍➕超大特写,造成了极强的压迫感和致郁效果,漫天大雪、昏暗光线和逼仄空间,迅速把观众推到吉尔吉斯人(非法移民)在莫斯科的痛苦生活。仪器、铲雪、几乎不带停的电话彩铃和无路可退的话语倾轧,这些可怕的声音,加上女主几乎精疲力尽的喘息,却在最后的狗子有妈妈处,抖露了最大的感人瞬间。即便是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啊。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平遥第一部,影展之最(戛纳影后),睡不好再大早上起来看一度生理不适,要吐了……不是说电影不好,是这种剧烈晃动的手持跟拍、逼仄密集的面部特写、各种动物的血光画面展示,还真是锋利简单粗暴啊。莫斯科铲不完的雪,女主两腿间流不完的血、还不完的债......啊,太焦灼了。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比预想得还要好。如果不是对俄罗斯和中亚社会了解较多的话,可能会丢掉很多含义更深的信息,比如在俄中亚劳工(含黑工)对俄罗斯和对中亚的意义,比如电影里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在不同对象场景里的转换。当然这都不影响影片的表现力。顺便提一句,里面莫斯科的扫雪车让我激动了好久。

41分钟前
  • 莫陶客
  • 力荐

像是蒙吉的学生尝试拍达内的《罗塞塔》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孩子哭声和手机铃声一样恼人,下体血水和胸口奶水同样多余。陋室里的郁金香,医院里的宠物犬,都比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屋檐下的冰锥,陌生人的洋甘菊茶,都是最为廉价的恩赐。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消融,如同上天的玩笑。还不起的债务要用孩子抵扣,这是冷酷的现实。 当孩子不再啼哭,母亲终将哭出声来。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7,当女主开场一拔鸡毛,就预示着什么了,拔太快了。又是那种手持摄影记实风,太惨了,完全活不下去。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届戛纳影后够格。开场的环境音压迫感真强,后面才适应。长镜头调度厉害,手持近景跟拍人物极大增强纪实性。小狗吮奶的剧情安排得漂亮,一语双关。结局与整体的悲惨基调保持一致,没什么喜大普奔,非常现实。

54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近些年比较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全球化的城市里存在着太多这样人不如狗的dd人口在奔波着。一连串的手持摄影室内外的跟拍,场景里充满了其他类似人物和冷漠强势的本地人的设计,尤其是地铁那段人群中的渺小拍的太好了,莫斯科的罕见大雪和血色更显其寒冷疼痛。声音即配乐,各种环境音噪音手机和喘息声。蒙吉432和达内似的人物和风格,女主漂亮又有可怜泼辣坚强的多面塑造还每场戏都有她,拿戛纳影后无争议。前苏联的中亚小国家如今在俄罗斯也要面临被遣返和我国对照十分让人玩味。#金马55#国内上映估计会被删掉喂奶的镜头。

5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破窗雪原出逃,地下屠宰拔毛,私有床头柜和服装店手册,永远遭受侮辱排斥的异乡人,从追求梦想到挣扎求存,美好的莫斯科只存在于电话之中,谁剪去了几朵充满陋室的郁金香?后劲太足,厉害

5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资料馆留影##年度佳片#少见的把镜头对准俄罗斯的底层阶级,一个先是弃婴又希望留住婴儿的女人,她有开一家缝纫机店的梦想,却因此欠下巨债而东躲西藏,因生孩子弄出的病痛,为还债在马路上跌跌撞撞的奔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比天气更冷的是底层人的无奈与惊惶。女主完全融入了角色,不像在演而就是剧中人,戛纳影后可不是盖的。虽然制片人现场一直在卖情怀说很“温暖”,可我却分明觉得冰冷刺骨无比绝望,尤其是结尾用孩子抵债的一幕,看的人心疼。也不由让人对沙俄这片土地浮想联篇,从苏联时盲目的热,到解体后幻灭的冷,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吧。

59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C+ / 可供《迦百农》学习的至少有四点:①把人物放置到多层交织的社会环境里;②用镜头缔造断裂又黏连的空间,再反作用于人物的行动,而非孤立地展示断片式的行动;③把隐喻安放在连贯的叙事情境里,而不是当作反复戏耍的文学性符号;④用减法去向现实敞开,而不是用堆叠的口号切割(一个多么沉稳、细腻而气若游丝的结尾啊)。不过有些电影节文本标配还是有点想当然了,这样一个独立女性形象没有和她所对抗的社会制度产生视角上的分裂感着实可惜。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