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退变

剧情片其它2020

主演:Vladimir Azhippo,Dmitry Kaledin,Olga Shkabarnya,Alexei Blinov,Viktoria Skitskaya,Maksim Martsinkevich,Zoya Popova,Alina Alekseeva,Alexey Trifonov,Kristina Voloschina,Nikita Nekrasov,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Romeo Castellucci,Adin Steinsaltz,瓦莱里·切斯普拉诺娃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伊利亚·佩尔米亚科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2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3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4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5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6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3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4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5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6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7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8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9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8

详细剧情

  一家秘密的苏联研究所结合了科学和神秘实验,旨在创造理想的人。 该研究涉及所有员工:特权量子物理学家,克格勃官员,厨房员工边缘人员和政治上激进的测试对象。 研究所的居民发现自己身处深处的生存危机中,被逼向悲惨和暴力的结局。

 长篇影评

 1 ) DAU理念简批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1.当对DAU系列,或者只对 《列夫·朗道:退变》DAU. Degeneratsia (2020) 展开批评式的评论时,总是显得不那么容易,从道德、伦理、剥削等等多面角度展开其实都多少有些有力未逮,对于这样的所谓影像实验,我认为或多或少要从比较根源的源头上去找才更合适。

当从根源上追溯Communism这个词的时候,这个从布尔乔亚的血脉中孕育出的反布尔乔亚理念,带着特殊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由马克思、恩格斯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一同赋予了某种无法摆脱的命运,它首先体现为布尔什维克式国家的集体经验必须被这种理念所认可,而不能反驳这种理念,这在这种理念的底层,形成了一种沛然的助推力;而后,则是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经验都有赖于这个理念的参与或某种指导,这在这种理念的四周,形成一种超然的保护,在推力与保护的双重作用下,该理念其实就会被推举到一个它看起来隐形,但时刻无所不在的地位,这种超然地位带来的超然属性可以被定义为Socialism的先验性。

但实际上,这种Socialism理念的现实应用就会出现和现代性中的理性一样的境遇,而这正是现代性中理性的二律背反,即与康德的存粹理性批判的差不多的类似问题。不难发现,Communism在实践现实阶段Socialism的理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球员”的境遇,这样的境遇带来阴魂不散的问题就是:理念将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时态,因为这个理念根本的问题是自己带来的,但它无法解决自身,它不得已得必须要求助于一些更高的原理,这必然会超越经验,也就带来了对理念所谓“道路”的异化与主观解释。那么没有办法去验证,没有办法被解释,没有办法去理解,也没有立场去质疑,但又必须对它产生一个共同的认可的尴尬,就会使这种理念跌入到黑暗和矛盾中去了,我们虽然得悉在某些地方必然隐藏着某种根本性的错误,但他无法被揭示出来,所以作为试金石的实践与经验,或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式的金科玉律,也就在此不攻自破了。

至此,可以提出对于DAU系列的整体大故事,亦或只对 《列夫·朗道:退变》而言,实验基地或者说实验城市来还原前苏联的历史作为理念,它无法被揭示出来的根本性错误作为矛盾性的内核,是电影最大的愿望表达,也可以说,DAU系列电影最大的麦格芬在于此:通过完成彼时空间历史建构的外在形式,来还原彼时时间历史所包含的内在内容,甚至依次影射现今。以此立论为基础,不难发现,《列夫·朗道:退变》中,无休止的冗长、杂乱、随性、因果逻辑链条不强,甚至松散,无修饰或者能称之为“就那么发生了”的故事情节;视听上手持,不太“讲究”的打光和构图等等自然主义的风范;癫狂有时候有些过火的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阐释前文理念的形而上学表现。

2.稍微走下神,让我们回顾下,由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构筑的意向性叙事传统伊始,美国传统成就的一项伟大创举,就是把电影中的时间变成了一个度量,一个无足轻重的单位载体,在这个载体坐标中,重视逻辑、展现因果,动作催生反映,问话需要回答变成了标准的模式化范本,动作-影像以其下辖范围的诸多最符合人类“常识与经验”的比喻、符号、意识形态乃至情感等,就成为了电影绝大多数的形式。

那么对历史上,社会原因必然存在,却更应该赞扬其意识的意大利人的“新”影像直觉意识而言,新的叙事,即新现实主义在这里展开。例如,战争末期的情境中,罗西里尼电影中片段化的零碎相遇情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战后危机的情境中,德·西卡不再用事件的媒介或世界线来衔接情节,打破封闭叙事(《骑自行车的人》);同样情景中,罗西里尼镜头中孩童漫无目的、神秘不解的“无意义”城市游荡(《德意志零年》); 弗朗西斯科·罗西抽空中心,完全散点叙事的亦步亦趋(《龙头之死》);费里尼如梦似幻复式展开的无限时间(《八部半》)等等。以其拒绝时间只作为载体单位意义的姿态,探求还原时间无限广延的不确定性的意图,掀起动作-影像危机的革命,在这种程度上,还原时间本来的面貌,正是在-反电影-,那种传统“老旧”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再审视《列夫·朗道:退变》,会发现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继承了时间随意性和偶然性:将角色的日常、肢体、行为等事无巨细的捕捉,随性无章法的跳切与时间“偶尔”相会,以纯粹“自然主义”的笔触描绘了DAU城中歌声欢笑,威逼、利诱、背叛,刑讯,审讯,死亡等等,这些松散切片式的影像,组合成为连续的影像时,才注意到它有意识地回避了为人物、事件、情绪甚至是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定性的惯用手段和方法,来组成一个充满向未来敞开时间性的,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式的新萨罗城。影像中可以被定义和定性的部分,被悄悄拆除,不确定性的时间由载体单位变为了表达主体,其-反电影-的意图看似消解了繁琐累赘的概念和符号,朝着无边无际无限广延的时间中奔去。

但其实,DAU系列或《列夫·朗道:退变》其终极悖论也就出现在这: 一个文本在完成后它就是封闭的,它的语境必然也是封闭的, 因为时间的度量在我们看来是以我们自己作为观察者,电影无论是6个小时、60个小时亦或600个小时,它必然受我们所处的观察位置封闭于某点,-反电影-的时间性,其原理是由封闭的文本语境扩展到无限现实语境的广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反电影-。DAU系列或《列夫·朗道:退变》中时间无边无际的新萨罗城,在现实语境下有一个最终的封闭,即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那么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其实真正的-反电影-也只是一个幻象,因为新现实主义也同样封闭于意大利战后重建城市,残垣断壁的消失,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但却不妨把-反电影-作为电影的某个终极麦格芬,或许会成为革新电影语言的那块砖。

再回到DAU系列和《列夫·朗道:退变》,按照话语层次区分,数百万美元建造的新萨罗城,当然要算作文本语境,苏联解体前可能真实存在的新萨罗城当然要算作现实语境,其间产生的大故事,是按照现在我们实际看到的电影那样发生的。当然可以设想,在你觉得义愤填膺,受不了这里面歇斯底里或者恐怖阴冷的时候,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完全可以学习昆汀,让一位来自漂亮国的刀枪不入、武力超凡的灯塔队长,瞬间突破国界与区域的限制进入小镇,杀光所有官僚与独裁者,救出无辜的,还有自由意志追求的人们,只要安排的合理,完全可以瞬间引爆影市,赚他个盆满钵满,不过导演其实并没有这样做,虽然某种固执以为文本之语境等同于现实、或者前者一定要服从后者的错误认知随处可见,但只要是电影就是叙事,其间必然存在一个封闭的文本语境,文本语境又必然与现实分离,所谓重合,纯属偶然,这是电影/故事的虚构性所决定的前提。基于这种虚构性/预设性,观众追求的是戏剧性不是“真实”,而导演需要尊重的是文本语境即故事世界的逻辑而非现实,所以,现实语境根本不会影响或决定故事语境,除非导演认为遵循现实有助营造戏剧性情境。

那么真遵循了现实语境的DAU,会因为DAU影响其风格吗?这其实也属于痴人说梦,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之所以要采取纯粹的“自然主义”手持,不甚“讲究”的打光和构图还有剥削式的表演,还是因为如此一来的电影语言就带有了强烈的情感倾向和表意,现实不会设限,这只是导演在严格地自我设限,风格也就由此产生。所以把现实语境的新萨罗城,视为故事必须遵守的语境之一,在语境不同种差的监督下,这个语境/背景显然不会参与到人物行为中去,因为它作为信息,需要交代,就像导演安排了精致的美术细节,表现其作为前提的重要性,且不断的将摄像机摇来摇去把这个背景信息塞进故事又无须解释拖慢叙事进展。之后我们也同样可以看见。随着叙事推进,不同种差语境的功能/序列的不断归并,它和它的存在将逐渐淡化至无,所以最后或许可以提出,《列夫·朗道》 系列和《列夫·朗道:退变》最大的风格,与最大的戏剧性,就是1938年到1968年这30年间苏联中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式的新萨罗城风貌。

但最后,我悲哀地预感到,即便可以拿风格与戏剧性当做对主题的解析,恐怕其核心等全系列放出也不一定能真正地揭示真相与真实,真相与真实可能永远埋藏在在了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国度里。

 2 ) 超字数了,写这里吧

再多说一些吧,相对Natasha,这部其实相对是对电影的回归,有旁白有空镜有配乐,每一幕的结束都让人惊叹悠长。尤其是最后的结局,你知道演员在现实中不会真的死掉,(我还真的去看了最后演员表有多少框。。。)放映结束你就知道这样是电影艺术化的呈现。

很多电影都会说based on a true story,完了之后放一下真实的footage,我们会更加感动,哎呀这个原来是真的,现实比电影更精彩。

到了DAU这里,一切是反过来的。DAU的诡谲之处是它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模糊了界限,用“虚假”的真实来呈现虚假。它是一个个相对虚构的故事,但它的影像里,表演是存在的,真实也是存在的,一种环境下的应激反应记录。所以当那些个场面出现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它只是一部电影。现实不是更精彩,而是更可怕。

 3 ) 神作还是造作(2)

二、《退化》

六个小时的电影,硬是扛着看完了。因为只有看完了,才有资格喷。

其实,电影更多的是故弄玄虚,电影的故事情节清晰简单得不得了:苏联科学研究所经历了三代领导人:道尔、特里福诺夫、阿志伯。道尔,应该就是列夫·朗道本人,因为就片中道夫的特殊的发型,与历史上真人列夫·朗道的照片一模一样。道尔代表着上一辈的科学家,他们有真正的才华,也有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真诚,所以他的确带领着苏联科学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个科学研究所应该说也是道尔一手创办出来的。可是道尔已经年迈多病了,尽管时不时被人请出来,但是他并不参与管理,也没有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出现(只参加一些会议)。影片一开始的研究所主任就已经是特里福诺夫。这个人,很明显他对于科学家们,对于服务于科学家们的员工们,都采取一种“放任式”的管理,要喝酒就喝酒,要唱歌就唱歌,要跳舞就跳舞。当然,他是否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我们也不清楚,他统治之下的科学家们是否有所发现有所成就,我们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一方面指责女科学家卓娅和尼基塔院士有私通的舆论(尼基塔是有妇之夫),但是其实正如他被掀下台的原因:他自己不仅威逼利诱与秘书有染,而且还曾经试图玷污其他女员工,而且他在经济上也存在挪用公款,以权谋私的问题。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说,他不是科研型的负责人,而是管理型或者权术型的负责人。不过,在他的治下,我们可以看到一点:至少科学家们和员工们虽然胡闹,但是至少是在认真进行研究的。回头,他被特务部门的阿志伯掀下台,阿志伯成为第三代负责人,意味着特务型的负责人上台了。这个家伙首先是从纪律性下手,把年轻的科学家修理了一顿(把他们都剃光头),威逼利诱一些加入特务组织,对研究所的服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也下手进行整顿。很明显他以铁腕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帝国。但是很明显,虽然两类科学家,做着两类研究(比前面的研究更加清晰,前面特里福诺夫治下,什么都研究,包括各种宗教神棍对死者所做的仪式;什么都不干预,比如老鼠的研究到底在研究什么没有人知道):一是军事用途上的超人,二是制度的发展。很明显研究方法方式以及结论都很模糊,甚至表述上都很空洞,但是我们可以清楚一点,他们都在迎合阿志伯。而到底阿志伯的管理模式,是否带来成果?很明显,没有。因为阿志伯引入的几个年轻人,他们是实验对象,也是特工人员,更是杀手。他们作为实验对象,好像是科学家们手下的小白鼠;但他们又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甚至生性凶残野蛮的家伙,他们破坏性的行为(包括欺负女员工,用屁股和大便绘画,当场杀死一只生猪),可以说是导演的“行为艺术”,但很明显让科学家们敢怒不敢言。而最后,阿志伯居然让他们把所有的科学家和员工全部杀死。为什么要杀死?很明显,阿志伯治下什么研究成果都没有出来!既然没有成果,那还留着这样的科学院干什么?所以三代负责人,也就展现了科学院的“退化”!

好了,假如把絮絮叨叨的故事,剪接成1个多小时的故事情节,把上面的主干情节和思想表达清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会说:有点意思,但也没啥。毕竟我们都知道,苏联的科学是没落了,可能也的确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与管理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系。

但是电影为什么需要六个小时?很明显,电影多了很多“啰嗦”“混乱”“露骨”的表演。这些表演,如果说要哗众取宠如网红无异,倒也可以理解;但是毕竟电影是强调了“实验性”“无剧本”,所以更多的是为了噱头而噱头。我的理解是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把乏味的汤药喝下去的一块黑糖。但黑糖是否好味道,药是否有效,则另说。

结合《娜塔莎》,我认为电影说不上真正的“没有剧本”。顶多是王家卫那种形式的导演。因为,影片中最少有阿志伯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导演肯定对他委以重任。不然我们假设一下自己加入这样的表演,尤其是知道四处有镜头在监控自己,要么是普通人在表演自己的剧本,要么特别无厘头,絮絮叨叨不知所谓;要么特别卖弄,比如一些床上表演。如果真的是以“电影实验”为目标,那么比如会导致一种“合法暴力”的存在,把电影演绎成为“斯坦福监狱实验”。一切肯定是混乱不堪的。所以即便导演放纵这样的表演和记录,得到的始终是虚假而又空洞的表演。我们可以推测,即便是找到一群真正的科学家,因为他们不同的研究领域,看起来可以脑力激荡,但其实没有统一的目标,也没有合适的实验设备和方法,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真正地研究出点什么,即便导演塞给他们一个苏联的目标:制造超级战士和研究完美的制度。不管是什么样的噱头,不说你给六个小时,你给一个小时,让观众看这些散乱没有意义的片段,观众肯定叫骂,专家肯定扔砖。所以,狡猾的导演还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于权力,有关于管理,关于科学,更关于政治的电影。从正面的角度解释,导演是出于爱祖国,反思历史,那么也是解释得通的。因为电影讲述的就是斯大林时期,而斯大林时期对于苏联科学家而言的确是一场噩梦。

但是抛开对于历史的审视,其实电影还是哗众取宠,故作深沉比较多。2020-04-30

 4 ) 列夫朗道展示的是哪种权力?

话说在前面,这不是正经影评,而是一些我觉得迫在眉睫不得不说的话,希望能有所帮助。当然以后有机会会写正经影评。

最重要的两条:

1. 我非常反感把它当porn或者猎奇想法来看的人,请停止消费创伤。不要以为这是什么随便B级片或者有大量暴力色情戏码来看,请做好心理准备,且不要抱着消费的心态来看。

2. 然后是一个trigger warning!!!我想说如果对性侵、暴力、政治迫害等非常敏感或者有类似经历的朋友请一定谨慎观看。我本人看完后ptsd了很久,尤其是看退变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几乎是强忍着呕吐欲和晕眩坚持下来的,之后整个人回去大病了一场。请千万不要学我,我也在慢慢克服我这种暴露疗法式的观影自虐行为。

如果真的想看非常大胆且百无禁忌的艺术批判,不如去看《圣山》,那才是电影艺术的高峰。当然,我依旧承认列夫朗道的可取之处,我给娜塔莎也打过五星,但我现在反思了,导演没有意识到它这种蹂躏qj和杀人戏码的危险性,而这其中的危险性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观看角度。因为我从《娜塔莎》体会到的确实是被权力qj,并因此能够去反思和记住这种痛。好的艺术是在创造一种记忆,在我感觉到“我的生命像尘土一样”的同时,我也会感觉到一种力量:那就是我要踏碎这让我感觉自己生命如同尘土一样的权力机器。

其次,分享一个让我对导演创作意图产生深深怀疑的映后片段,这也是我迟迟不敢给它打分的原因。当时在《退变》的Q&A有好几位女性观众问起了演这些戏会不会给女演员带来精神创伤,有没有给她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等等。注意,该女演员是台上四位主创中的唯一一位女性且只有她英文不够流畅需要携带翻译(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她开口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压力其实是相当大的)。哪怕在她委婉提出自己确实好几年才从中走出来,后来她又添了几句说自己现在蛮好的走出来了云云都还是让我深深的感觉她受到了切实的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被问到女演员需不需要mental support的时候,确是被一位男性主创回答的“我就在这部电影里,我没觉得需要什么mental supoort”(原话记不清了,大概这个意思)更可笑的是,在场的大部分观众(男性)居然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回答,爆发出揶揄的笑声?!我当时只觉得非常愤怒,还有恍惚,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没有什么呢?一位男性,一位在影片中担任施暴的角色的人,一个毋庸置疑的片场权力高位,有什么资格来替这位女演员决定她的精神创伤呢?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是部充斥着厌女的电影,因为你要拍强权就必须得拍厌女,它们在权力关系上一定是同构的。可问题是,导演在用电影反思XX政治的时候,可有去反思过在父权社会深受其害的女性吗?有吗,如果有的话,一定要选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吗?

 5 ) Degeneration: Elegy for a Past Not Yet Gone

A beautiful, brutal, distressingly simple, terribly romantic, ghastly pellucid and inevitably tragic showcase of the profundity and intricacies of humanity in a dehumanised world filtrated through brillant handheld camerawork from one of the best cinematographers in modern Europe and some most skillful focus-pulling I’ve ever seen. Viewed as an individual piece of cinema Degeneration’s six-hour length could easily be summarised as a lack of better structuring, yet as a fragment of the larger DAU œuvre it carries a great amount of rich, detailed observations on its fascinating characters, which when placed together with other works of the series depict startling and often horrifying changes that transcend decades’ worth of time - above all, it is hard to believe that the film could pull off such unexpected shock in the last 20 minutes.

Not only does Degeneration have the most striking ending scenes I’ve seen for a long time, it is also easily one of the best ensemble cast films ever made in our century. DAU is a notorious project - one can simply tell from the abundance of graphic violence in its films - but extremity can as well be a blessing in an age overflowing with mediocre media content. Not only do we, as viewers, need the experience of shock to reactivate our physical senses and artistic sensibilities, we also need it to remind us of the facts that we are constantly being told to overlook: the surge of nationalism and the gradual return of totalitarianism, among many other global crises in the present world. It now seems more alarming than ever that we are never too far from what’s already gone. Like Faulkner said, “the past is not dead, it is not even past.”

 6 ) 退变的是人类的本能,不变的是残暴的体制

序幕.如宗教般的统治方式,超度“死者”的仪式,燃烧的篝火,强烈的电流,封建思想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实验,也是退变。

1.不同领域专家关于善恶、上帝、思维和宗教的讨论;研究所里,做法事的僧人,燃烧的火堆,矗立的守卫;

饭桌上学生们谈论着死亡,当他们来到的餐厅,这里好似‘娜塔莎’曾经工作的地方,白天的餐厅,轻松的工作,吵闹的欢笑,夜晚的餐厅变成了‘娜塔莎’的挥之不去噩梦;

夜晚的聚会上,端着酒杯的共青团员谈论着革命,浮于表面的革命就像没有深入人心的爱意,终会破裂和消散;

酒后的舞蹈,轻松欢乐的人群中,一双诡异的眼睛盯视着独舞的女子,戴着眼镜的男人们讨论着人们的所作所为;屋外的人成双而舞,屋里的人纠结生活,男人摔碎酒杯,女人尖叫欢笑;

玻璃容器中,一边是猴,一边是人,人模仿着猴,猴观察着人,生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别性,一目了然,本能反应的再现,是科学的探究,是怪异的实验。

2.被关在牢笼里的老鼠,持续多年的实验,却无法探究其的意义,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是无所谓的重复无意义的工作行为;

简陋的休息室里,一盘食物,几杯白酒,短暂的空闲,闲暇的交流,日常的琐事与争吵,无法命令下属的管理者,愤然离去,被审问的女人,不能为自己辩解;

在厨房里打闹说着戏谑话语的员工,餐桌上啃食着肉骨头的学生,酒后胡言乱语的男人,抓着女人的屁股,说着爱的谎言,被逼得发狂的主管,摔碎酒瓶,走走停停,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

独处房间的两人,吃着巧克力冰淇淋,男人调情,女人陪笑,被脱下衣服,压在身下,半推半就,沦为男人的胯下之物;

“有多少科学进步,是由错误产生的,而这些错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呼吸实验,有人紧张,有人放松,有人焦虑,有人无感,有人痛苦,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摧残,像梦游一般的手舞足蹈,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没人关心发生了什么。

3.盘问细节,深究背景,不是规定,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是体制内部人员的过度敏感和紧张;

躺在摊子上的学生,被控制的呼吸,集体式的催眠,精神放空,肉体渴求,相互抚摸,彼此亲吻,在实验中所展示的是人类原始冲动里对性渴望的真实写照;

“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小白鼠。”

小白鼠展示了人类饥荒时期的面貌,为了观察本能而做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人比老鼠要冷酷得多,比任何动物都冷酷得多;

自认为是最强大的国家,无视社会的发展现状,只看见其它国家的缺陷,却不能审视自己的不足,分裂和失败是迟早的结局;

年迈的老人,在牧师的祈祷词中,吃下圣药,喝下圣水,在赞美上帝的话语中,渴望延续所剩无几的生命,一切都只是空想。

4.火红的房间,若有若无的歌声中,调情的两人,亲吻,抚摸,脱衣,还未开始,被突如其来的同志打断了性欲;被迫辞职,言听计从,是体制内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心有所怨,只能忍气吞声;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两种诱惑:自由和权力。”

晚餐时的聚会被打断,逐渐严厉的管制,使人既无权利也无自由,收走花哨鲜艳的家具,换上单一呆板的办公桌,是为了让所有人明白,这里只有工作和实验,其它的事都是违禁;

不明所以的学生,被强制剪下头发,被强迫写下宣言,被要求说出秘密,被威胁,被辱骂,被扇耳光,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类似的经历,再次让人想到了‘娜塔莎’;逆来顺受并不道德,却无人反抗,因为有心无力,因为软弱无力,只得剪下头发,留着和管理者一样的光头,慢慢被这个体制所吞噬。

5.被当做试验品的婴儿,注射药物,安置仪器,实验者冷眼旁观,只求创造,不计后果;

无人管辖的聚会上,砸碎餐盘,听吵闹的音乐,跳放纵的舞蹈,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与分歧;

充满了暴力的生活,需要刺激才会有趣的生活,是体制中领导者固有的本性,人谁都能看透,任谁都会明白,只有深陷其中目光短浅的人才不明所以;

用金属器具磨掉人的牙齿,不是为了获取情报,只是一种惩罚;关于救世主降临的信仰,思想与教义的密切关联性,人类体能极限测试。

6.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定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频率,只是片面的数据分析;

成年人下班后玩脱衣多米诺骨牌,却被认为是违禁行为,写承诺书,在人群前做忏悔;

抛洒树叶,营造秋天的景象,自娱自乐,自我安慰,是在严肃体制中为数不多的幻想;

“物质世界与我们所见、所感、所触,完全不同。”

在听不懂的吟唱声中,欢笑,思考,睡眠,烦躁,困惑,做平常之事。

7.“一旦开始自慰你就输了。”

所以人们选择做爱,相互满足,相互温暖,体验肉体之间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刻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唯一的感受只有高潮;

男人之间的格斗,身体上的适应,只是为精神上的控制做铺垫;

男女之间的玩笑,躺在一起欢笑亲吻;监狱是反映现实的镜子,研究所是社会的缩影,出卖灵魂的收据,和被迫写下的承诺书一样,是一种思想上的控制方式;

蒙上双眼,反复进行的体能实验,人类仿佛一台无休止的机器,不停运作,没有思想;

转盘上的抗眩晕式训练,广场上的撕纸实验,无不考验人的心智,想要解脱,唯有自救。

8.“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一无所知,那你也将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

重点不至于撕纸,而在于完成和观察;反复无常的实验,让人们混淆了实验和生活的区别;

每天的会议,讨论内容广泛,包括:政治、战争、思维、共产主义、国际关系、批判错误,工作安排,是新一天的思想控制和意志传播;

没有音乐和舞蹈的聚会,突然闯入的女人,泼洒的伏特加,无法忍受的矛盾,餐桌上的同性恋,人们习以为常;

画室里的现代艺术创作,屁股上涂上黄色颜料,怪异的作品,没有含义的作品;

聚会后餐桌上做爱的两人,宣泄过后,依然渴求,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被满足,只能暂时遏制。

9.参观研究所的合唱团,带领众人齐唱优美的歌曲,是严肃体制中少有的和谐之境;

“这个地方不适合有孩子。”

被选中的猪,套上头套,绑住四脚,写上死亡标语,锋利的长刀,捅入其中,沉重的斧头,砍下头颅,鲜血淋漓的地板,不敢直视的女人,热血歌唱的男人,以科学之名歌唱,以实验之名屠杀;

脱光上衣的人,站在餐桌上欢乐,飞舞的长刀,插入画作之中,病态的放纵,过度的欢乐;

防止腐烂的唯一方式,就是消灭一切存在的证据,只会执行任务,不惧后果的敢死队,摔碎所有东西,杀光所有的人,只剩几只无用的猪,和一堆堆残破的物品,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一个仿佛没有存在过的地方。

短评: 让人绝望无言的严肃体制下的各种实验,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意义,不过是体制下个人的空想;领导者说,下层人做,结果不重要,关键在于执行与完成,没人在意所谓的得或失,每个人都是体制下的一个零件,用完了也就废了;口口声声说着国际事态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却依然只顾着研究所实验的进展,从老鼠到猴子,从幼儿到成人,无不成为实验的对象;下班后的聚会和狂欢,被逐渐禁止,却从未消亡,每晚的音乐聚会,餐桌上的美酒咖啡,嬉戏欢笑的人群,一直都在;偷偷摸摸的性爱,情侣间的安慰,也抵不过那思想上的强制控制;心理上的个人需求,逐渐演变为不可控的屠杀,所有人写下的承诺书,不过是提前签下了自己的死亡证明,当一切发生之时,只能任人宰割,因为这个研究所无人知晓,破坏所有的东西,让其化为灰烬,在寒冷北风的吹浮之下,消逝在了历史之中。

 短评

楼下没看过也能评分?

7分钟前
  • 便民老板
  • 还行

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

12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不同于《娜塔莎》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degeneration》有意将格局拉大,更加直白地加入历史脚注和充满哲学意味的画外音以丰富文本的厚度。影片第一部分略显混乱,但第二部分渐入佳境,将一个逐渐走向疯狂的微型社会浇筑在六小时的宏篇巨制中。至此,柏林电影节上先后放的这两部《DAU》虽创作思路不尽相同,却殊途同归,既有宏大历史,也有小人物,犹如早已陨殁的苏联帝国的一次借尸还魂。

13分钟前
  • 日王仔
  • 推荐

不就是一个“新官上任抓生活作风”的故事嘛,硬生生地被导演拔高到了人性和政治的高度,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

14分钟前
  • 木石子
  • 还行

要PTSD了。最后一段多少能 justify 六个小时的长度,但也仅限于此了。塞满了太多琐碎的信息,想覆盖种种主题,结果只能靠旁白和exposition灌输;标榜是真人纪实,却又情不自禁玩预测未来假装本片很智慧;既然有明显的剧本和操控痕迹,何必玩“刻意不干预”那套?和看娜塔莎的感觉一样——大可不必。同样的素材交给大师处理会更上很多台阶,本片看似工程浩大,实际上是去艺术加工还偷工减料的产品,为国际观众创造猎奇话题和窥镜的噱头性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对于时刻能感受到现实与影像关联性的某些地区观众而言,这实在是一场受难。

18分钟前
  • Rebel Scum
  • 还行

不知如何评价了 结束和导演及主创的谈话 听得我很难受

21分钟前
  • 小马小马马
  • 还行

导演到底有没有底线?或者导演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底线?

25分钟前
  • 向好
  • 很差

这部六小时的群戏强化了《娜塔莎》的“极简”感。原本还想抱怨一句片尾的大血洗决定铺垫太少,但整部作品的逐层推进还是再次震撼到我(虽然更喜欢上一部的局部放大处理)。另外,片中关于现代艺术的那一刻钟精彩段落真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学术案例了。近期决定整理一下该片诞生背景以及被最终撤销的柏林展览等丰富细节的德语报导。

29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主题还是可以的 把某主义和萨满、佛教、基督、科学等放在一起比较 才知道这种主义是多么恐怖 空间也有多重有效性 但叙述和分段都有问题(绝对是狠狠减分) 能感觉到素材多得装不下 然后就只能按长篇小说那么个格式来写 还是能力赶不上野心的问题 除了横摇和手持就不会别的方法了 换句话说如果DAU宇宙是这样的 那么14部合起来不过就是套装电视剧的水平 说不定还不如

31分钟前
  • 灰狼
  • 较差

5/10。观影过程是痛苦的,可能是缺少一个主线的原因。分两次看完,每次看完就倒头大睡。给我留下印象的有真实杀猪、审问戏、餐馆糜乱生活、撕纸。

35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可能一部分国人喜欢以无为贵 😀

40分钟前
  • Eyo
  • 还行

#Berlinale20-40 前五个半小时的铺垫使得最后半小时的屠戮如此心惊又如此合理。导演是个大暴君,关于本项目的一切都将经受电影史的伦理争辩。

42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純粹的惡!是怎樣的力量讓導演和背後的資本將其邪惡的慾望付諸現實?制度對人性的碾壓並不需要額外的傷害來呈現,這是常識!

43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很差

#70th Berlinale#官方展映。影片全长9小时,这是为柏林制作的特别版。看完才觉得选[娜塔莎]进主竞赛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把[退变]放在[娜塔莎]之后再行展映也是非常有逻辑的。其第一部(分为5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政治强人阿日波的崛起”,第二部(分为4段)可以概括为“直到大厦崩塌”,占据重要篇幅的无视一切文化教养、信奉人种论和拳头的“土狼”们,我猜参考的一部分是戈尔丁的《蝇王》(猪头的典故都用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应该是WG。影片鸿篇巨制,但叙事并不完整,结尾清场戏虽然非常惨烈但是怎么看都像是导演意志强加的团灭结局,并且颇有十几个人物按照电影叙事要求必须交代的人物结局根本没交代。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四星是我能打出的最高分了。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是应该把自主权交给观众,但是如果是凑热闹的话,拜托不要煽风点火了。很害怕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48分钟前
  • 我坐
  • 还行

柏林电影节上看过两部DAU系列,听完两次主创talk,我已入DAU教。///早上起来收到很多留言,根据在talk上观众的反馈,大部分人震惊大于该片或准确说该项目应该给人带来的反思。昨天坐在剧组的前面,导演就在我的正后方,经常会听到女演员们在笑。就像主创们说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三年,彼此非常熟悉,这个电影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必须注意,电影中一切都是虚构的,有剧本,但不同于传统剧本,很多都是演员的现场发挥,类似于即兴表演。大家所关心的心理状态,包括Natasha本人都一再否认现场有心理医生,也没有人接受心理治疗,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和谐,所有人都很开心,那里充满了爱。这个对于外人,甚至对于去过现场但是只短暂停留的人恐怕都难以相信。另外一方面,这部电影又是真实的。

50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仍然是一个超五星,一部共产主义启示录,六个小时不间断的目不转睛几乎打破生理极限。如果说Natasha钻探到了人性的最深处,Degeneratsia则完成了坏制度的影像教学。我真的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影像,可以如此有力而完整展现人是如何一点一点从社达主义进化成种族主义恐怖分子的,更可怕的是环顾周围发现这种事情并非虚构,完全是真实存在的。全片最有力也最荒诞的一个段落,大概就是扛着斧头唱起我们爱科学。两段式结构,两种堕落,一种比一种恐怖。结尾其实很有铺垫的:其一,科学家被Azhippo引蛇出洞,一个KGB头子怎么可能让科学家干掉KGB,肯定是被先下手为强;其二,Azhippo被外国科学家光靠看面相就识得体无完肤,最后这一击显然是故意不动声色蓄谋已久;其三,众人的恐惧和沉默,恐怕也只能带来这样的结果。

5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补標】下载大屏再看已经忘了看过系列几部了

5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这个年代可能只有这个剧组敢拍得如此直接,血淋淋。6小时分成两部分,你会看到文明如何一步步被毁灭。第一部分结束时想了不少要写的点,然而极权和野蛮不断升级,一切都在影片结束的那刻崩塌,简单的文字描述已经没有意义,我也实在无法概括结尾部分带来的震撼与恐惧。

58分钟前
  • 蜘蛛我一脚踩爆
  • 力荐

开头两个小时,灯光团队还没到达?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