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盛夏

剧情片法国2020

主演:菲利克斯·勒费弗尔,本杰明·瓦赞,菲莉皮娜·维莱芝,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梅尔维尔·珀波,伊莎贝尔·南蒂,洛朗·费尔南德斯,奥罗拉·布鲁坦,布鲁诺·洛歇,约恩·齐默,安托万·西蒙尼,帕特里克·齐默尔曼,塞缪尔·博拉夫曼-芒蒂尔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剧照

85年盛夏 剧照 NO.185年盛夏 剧照 NO.285年盛夏 剧照 NO.385年盛夏 剧照 NO.485年盛夏 剧照 NO.585年盛夏 剧照 NO.685年盛夏 剧照 NO.1385年盛夏 剧照 NO.1485年盛夏 剧照 NO.1585年盛夏 剧照 NO.1685年盛夏 剧照 NO.1785年盛夏 剧照 NO.1885年盛夏 剧照 NO.1985年盛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9

详细剧情

  亚历克西斯(菲利克斯·勒费弗尔 Félix Lefebvre 饰)是一位精力旺盛,向往自由的少年。一天,在独自出海的过程中,亚历克西斯遭遇了意外,所幸得到了大卫(本杰明·沃辛 Benjamin Voisin 饰)的出手相救才逃过了一劫。这次事件让两个少年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个放荡不羁古灵精怪,一个沉着稳重心思细腻,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然而,当一个名叫凯特(菲莉皮娜·维莱芝 Philippine Velge 饰)的女孩出现在两人的生活中时,亚历克西斯和大卫之间的关系开始慢慢出现裂痕。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亚历克西斯负气出走,不放心他的大卫驱车在后面追赶,哪知道因此遭遇了车祸命丧黄泉。

 长篇影评

 1 ) 从《在我坟上跳舞》到《85年盛夏》

尽管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两个男孩的爱已经注定了以死亡作为结束,但是欧容仍旧给我们展开了一段仿佛永恒的夏日同志恋情。仿佛越是知道结局,我们就越珍惜这里面的每一份每一秒。16岁男孩Alex喜欢文学并擅长思考,他在85年的盛夏邂逅了自带光芒的18岁男孩David。两个男孩航海,跳舞,戏水,观落日,骑机车,接吻做爱,尽情享受他们青春期的第一次爱情。然后他们开始讨论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概念的爱,这些伴随着青春期的勾引,激情,嫉妒和死亡。如果青春期初恋把这些都包括了,那这样的爱,肯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可是,最终一个男孩还要在死去的男孩的坟上跳舞,该是多么离经叛道。

《85年盛夏》中的两个男主角,和小说中的哈儿和巴瑞不同,改成了Alex和David。

欧容的《85年盛夏》改编自艾登·钱伯斯(Aiden Chambers)的长篇小说《在我坟上起舞》(又译《少年盟约》)。欧容使用的全部班底都是他经常合作的那些演员,而两个年轻演员则承载着欧容一贯的对青春期审美的标准。小男主角比《登堂入室》中的男孩更漂亮,《夏日吊带裙》中的性别心理和性倾向心理,及《5x2》中的爱情走向,是欧容非常熟悉的主题。《登堂入室》就是男孩以故事打入外部世界。

《在我坟上起舞》有着少年气质的独白主题。“少年时期的爱总是掺杂着不被理解的狂热和执著。”像这样一种少年文学,却是赤裸裸地描述同性恋的小说,的确有些让人惊讶,初次看到,就感觉如获至宝。

坟的意象,肯定和生相关。在对死亡的病态般的敬畏与抚慰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关于生的阴谋。人该如何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死的驱动。于是人们丧失了生的第一冲动。为什么两个男孩的誓言是要在坟上跳舞?这种违反习俗并对死大不敬的狂热行为,含有对生的礼赞,生是每分每秒,不是来日方长。它宣扬的是一种完全与迫切。

小说《在我坟上起舞》中,对于突然死去的犹太男孩巴瑞声称只是不想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哈儿把与巴瑞相处七周以来的所作所为列举了一个清单:八本书,四场电影,一百一十九顿饭,五封信,四个通宵,六个礼物,还有——五十五次真正的性交。这应该是一场生命力的爆发吧,即使对于一个处于16岁的青春期的少年来说。

Alex扮成女孩去太平间最后一次见David的尸体

欧容不放过每一个表达美少年的性的细节,包括晨勃,洗澡的脚的镜头,被David的母亲扒光并称赞他私处真的可以让妈妈骄傲的情节,还有各种颓废的镜头。

出于惯性,我们常常沉潜到毫无生命感的虚无中去,躲避来自现实的各种伤害。哈儿分明是一个积极找寻心中有“魔术豆子”的男孩。至于“魔术豆子”的隐喻,想必大家根据小说的描述情节很容易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因为小说从头到尾没有给两个男孩之间的爱和性,贴上任何标签。在经过两次找寻之后,哈儿显然已经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他有一个能让他心动的性感的男性朋友,但是他们仅仅是好朋友。但是巴瑞的死,让他对生,对性别,对朋友,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哈儿与巴瑞之间对于爱情的分歧,是重大的。这在青春期,就更显得格外重大。一个不断占有,一个已经厌倦。因为小说是属于青少年文学领域的,这本小说并没有像普鲁斯特那样,去深入挖掘爱情中那种占有欲和嫉妒心的描述。哈儿自己的日记体般的描述,只是将两个男孩的爱情变换成了时间,一种可以用数学衡量的、具有实用主义的充实感。因为时间过于短暂了,我们也无法从哈儿的叙述中得知,巴瑞是如何感受哈儿那种强烈占有欲的爱的,并且,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强烈占有欲的爱,是多么的令巴瑞生厌。

爱情就是把对方进行虚构性想象,然后将其占有。占有的其实是物,幻想的仍旧是自己的想象。巴瑞,用他母亲的话说,在哈儿之前就把很多翻船的小伙伴们带回家,交过很多对他影响不好的朋友。哈儿只是他享受爱情的一个阶段。陌生人充满了刺激和想象。那么,巴瑞满足了哈儿的爱情想象,而哈儿也满足了巴瑞的陌生感带来的刺激。而后就是试图占有和厌倦,爱情的老调开始重弹:忠诚和背叛。这些在介入他们关系的女孩,已经详细帮哈儿分析过了。

看来,只有死亡能够将这段短暂凄美的爱情,变成永恒。哈儿说,或许巴瑞在追求速度中,终于追赶上了速度本身,享受于速度泡泡的永恒真空之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知晓巴瑞的想法了。

哈儿化妆成女孩的情节,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在坟上跳舞的心理过程,成了哈儿继续转变自我的心理动机。从第三人称叙述的陌生化,再转回到第一人称,可以说是性倾向启蒙的一种从陌生到接受的心理转化,性倾向的接受过程,总是伴随着性别心理的防线的突破。欧容短片《夏日吊带裙》的主题就是这个。

欧容的电影将英国小说的改编,法国化了。他从原著中找到了法国电影最擅长的善感性的结合点。不仅如此,电影里面的同性恋因素,像小说中提到奥登的名字是W.H.,而莎士比亚将他最美的十四行诗送给的帅哥的名字也是W.H.。欧容改编成了法国的同性恋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结尾两个好友之间的同性恋情,电影变成了哈儿和当初邂逅的那个醉酒者之间的关系,意味同样很深长。小说中那场热热闹闹的闹剧——打群架的戏,删减至至简至略的程度,将英国人讨厌自己人,喜欢外国人的那种心理去除掉了。本以为会尴尬到不行的在坟上跳舞的戏,看上去并不尴尬,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

从报道中的故事情节,两个男孩为了一个女孩,发生争吵,其中一个男孩在试图追另一个男孩的过程中,因为车祸而死的故事,到了《在我坟上起舞》中,成了“活在当下”的爱情观,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去爱。如果厌倦了,就在爱情的放纵中死去,让所爱的人在你坟上起舞。而活着的人,实践了他们的少年盟约,然后再继续寻求新的爱情。这样看来,小说中哈儿的占有和巴瑞的厌倦,就算是有解了。在同性恋缺席的道德关系中,恐怕只有女孩能顺畅构建两个男孩之间紧张的性关系,只有死亡能让爱情走向高潮,只有在坟上起舞,才能让概念的爱,变成离经叛道的真正的爱。

艾登·钱伯斯小说《在我坟上起舞》又译作《少年盟约》

 2 ) 愿所有人都能幸福

电影是好电影,故事也是好故事,但是一口气看完感觉就是很难受,很压抑。 David是爱过Alex的,即使是Kate出现后,David有了新目标而冷落了Alex时应该也是有感情的,不然为什么吵架的时候明明嘴上说着对Alex厌倦了,却流出来眼泪呢,为什么Alex离开的时候会马上追出去呢? Alex一直疯狂的爱着David,少年的一颗心都恨不得掏出来给他看,以至于看到David的尸体和坟墓都会发疯,明知道会被David的母亲说一下不好听的话,也要打电话想要一张David的照片,就怕自己会忘记他。但是Alex爱的真的是真正的David吗,或许就如Kate所说,他爱的只是他想象中的David。 结局是he还是be全看个人理解。不知道David在最后一次坐摩托飞驰的时候是否抓住了他想要的速度。希望Alex通过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出来后能真正的走出伤痛向前看,预期说Alex活成了David,不如说是活成了他想象中的那个David,一个理想的目标。

 3 ) 青春的光芒与狗血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毕竟从《干柴烈火》《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

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

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为什么?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4 ) 用魏尔伦和兰波的两首诗,对应电影上半场与下半场

艾登·钱伯斯在年近50的时候写出了《Dance On My Grave》,弗朗索瓦·欧容在52岁的时候拍出了《85年盛夏》,已经饱经风霜的两个中年人创作的青少年题材作品,注定不再是少年心态了,或多或少沾染着后知后觉的遗憾和经历过后才会有的感悟。

85年盛夏,对应着海浪、帆船、绿荫、摩托车、沙滩、阳光,明亮快乐;Dance On My Grave ,对应着坟墓、死亡、尸体、不羁、脆弱、反抗,阴郁疯狂。

这就是电影的上半场和下半场。

电影中艾利克斯读了一段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戴维很默契的接上了后面几句。两个人都被同一位文学老师欣赏过,也都知道这对著名的诗人文青同性爱人魏尔伦和兰波,这巧合也挺“天造地设”的。

就分别用兰波和魏尔伦的两首诗,来烘托下上半场和下半场氛围好了。

兰波《十七岁的年龄,我们无所顾忌》

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 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 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 ——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

前半段像这首诗一样,浪漫快乐又美好,出海时英雄救美偶然相识,随后一起在阳光不错的天气逛集市,在晚霞中骑摩托吹风,去游乐园派对夜游,懒洋洋地躺在一起看书...俨然是另一部Call Me By Your Name.

但事情并不简单。

谈及青少年时期,欧容曾经和记者分享过这样一段话,“青少年时期是忧伤的孵育期,是个幻灭的时期,我们发觉爱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父母的权威、他们说的话未必是真实的。所以是一个所有事情都开始分裂的时期,这是非常暴力的,因为这之前,我们还在孩童的理想化中。”

残酷和温柔并存,喜剧和悲剧并存,这才是现实。

戴维和艾利克斯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需要不断更换伴侣维持新鲜感的戴维,只是把这当作一段夏日恋曲,激情和好奇一旦褪去,这段关系就该终结了,他的恋爱方式像暴风雨一样,来势汹汹,然后迅速消失,干脆果断,喜欢就交往,没感觉就分开。他喜欢的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一段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但暴风雨过境后,总是会留下一地残骸。

艾利克斯有在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段感情,并且“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俘虏。”,把所有激情还在场时的承诺都当真了。在原著里,艾利克斯是个“怪异”的少年,只有戴维愿意对他好,愿意帮他剪头发、选衣服,和他一起兜风,当一个从来没有被这样对待过的人遇到一个对自己无比温柔的人,必定会全身心地沦陷,这样就很危险,感情一翻船他就会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举动。

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过去——惟有这一点最为重要。

魏尔伦《绿》

让我的头在年轻的胸上得到栖息, 你最近的吻还在他上面留有印记; 让它栖息在猛烈的暴风雨后的宁静里, 让我微睡片刻,既然你也要小憩。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因为这样我们将会是最幸福的, 虽然在生活中也有悲伤的时刻, 至少我们将会在一起哭泣。

……

让我们做两个孩子,

两个年轻孩子,

不对任何事倾心,

对一切只有惊奇。

悄悄走到纯洁的榆树下,面色苍白地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宽恕。

无论拍电影还是写作,作品中都存在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投射。

欧容从1993年执导第一部短片《少年维克多之烦恼》开始到现在第19部片《85年盛夏》,他的大多数电影展示的都是情欲纠葛、少年心事,也几乎从不缺LGBT元素。

欧容在采访中说过,戴维突如其来的死亡,可以被看作是八十年代艾滋病爆发的隐喻,这让无数同志群体找不到爱情的出口,《夏日吊带裙》也探讨过。没找到正确的发泄方式前,艾利克斯扮成女孩去看戴维的尸体,甚至不顾别人的目光疯了一样趴在戴维的尸体上亲他,又深夜去挖戴维的坟墓,在他的坟墓上听那首他放给他的音乐(《初恋》)。

艾利克斯面对众人对他在坟墓上跳舞这一行为的误解,不做解释,不做道歉,他知道身在故事之外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看似异样的行为,说了也白说。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用写作当出口,发泄汹涌繁杂的情绪,这也成了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艾利克斯说,在写作中他感到那些自己曾经做过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变成了书中的角色的行为,间接杀死戴维也不是自己,而是一个角色。这样的投射是否在现实世界的创作者身上也有体现?

合理怀疑一下,弗朗索瓦·欧容是否也在用电影创作的方式,在回忆中重塑青春?他在《花容月貌》的访问中谈到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时说,“法国甚至世界上有很多青少年题材的影片,让我感觉很理想化、美好化,可我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却是痛苦而艰难的。所以我想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和经验,远距离地、以另外的方式重新谈论这个话题。”

电影所呈现的结果是,艾利克斯通过这种写作投射的方式,得到了自己的宽恕,和过去那段疯狂且偏执的青春告别,蜕变成了一个敢在沙滩边邀请别的男孩去出海的少年了。

 5 ) 何必青春总伤逝

疫情后看的第一部电影,高高兴兴进去,哭哭啼啼出来😂

关于青春,何人能不伤感?毕竟都是“逝去”二字。只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时间流逝之伤感,我们皆已平安上岸。摸着渐秃的头顶,渐圆的肚子,抹几滴泪水,叹一声青春。而对另一些人而言,他们没能熬过那残酷的热忱,做了永远的少年人。

影片美轮美奂。少年美好的肉体,夏日多情的海风,没心没肺的笑容,以及让我们这些懵懂中年望洋兴叹的激情之爱。“门背后的故事,世人皆知的秘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夜晚”。啊!想大声念诗!

但是也有那么几个不和谐音。仿佛一曲轻快小调,却总有几个地方不那么顺耳。比如开场Alex帆船遇雨,我这个中年人就在心里默念:一个人出海要看天气预报啊!后面两个人逆向飙车,我又在心里倒吸一口凉气: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在路上最痛恨遇到的傻逼吗?害人害己!(果然后面还真就出事了)

关于青春,从来不缺故事。就像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样,青春则由我们这些survivor话事。同样是青春叙事,同样是少年之爱,甚至同样是80年代的某一个夏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故事上不得不说略胜一筹。那个青春故事里没有你死我活,情绪的处理也举重若轻(一个桃子道尽所有)。

“这里的人夏天都在做什么?

等夏天过去。

之后呢?

等夏天到来。”

这淡淡忧伤恍若你我人生,够人品味良久。而《85年盛夏》的生离死别就不太能让人共鸣。可能是法国人更爱浓墨重彩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法国人真·汤显祖的欧陆知音是也🤣)。特别是墓地一场戏,我很出戏地满脑子都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我想起那个小情人是如何失魂落魄,一定要见到已故恋人的遗体。又是如何因为见到昔日佳人,如今竟成白骨,还发出阵阵腐臭而差点跟着死了。记得书里说他在目睹开棺时“Toute sa vie semblait être passée dans ses yeux......Armand ne bougeait pas. Ses yeux étaient rivés à cette fosse vide; il était pâle comme le cadavre que nous venions de voir....”(他的一生仿佛都浓缩在这一刻的注视里……他一动不动。双眼紧盯着空墓穴,他像我们刚看到的尸体那样苍白……)

我庆幸自己已成为很关心房地产价格的中年人。因为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样的电影,一定以找到David这样只活一个夏天但是活得无比漂亮的少年为己任,认为其他都是俗物,不燃烧的人生过它个屁!就像《红楼梦》一样,青春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已青春不再。

允许我再引一句《茶花女》:“oh! Les hommes sont impitoyables! ou plutôt, je me trompe, c’est Dieu qui est juste et inflexible!”(世人皆如此无情!哦不对,应该是上帝他如此公正而不容质疑!)

 6 ) 你在谁的坟头起舞?

在看完电影后,心里有一种久违的治愈与愉悦,因为不管是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拍摄,都有够精彩。

再回到豆瓣看短评时,却意外的发现很多友邻只给了三星,电影整体的评分也只有6.9分。

很讶异,于是看了一下大家的评价,有一些与大家不同的观点先抛出来,然后再说为什么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很精彩。

1、很多人在说结尾Alex很快就找了新的帅哥朋友,很快就从David的死亡中走出来,这就是电影所表达的青春的肆意与浅薄

额,我很不赞同。

第一,Alex找的这个人为什么不是其他人,电影一开场海滨小镇就不乏帅哥身影,为什么非是那个醉酒男?因为醉酒男很帅?不。

因为醉酒男跟David有过关系,所以,Alex才会在那一刻突然被击中,从而主动进行搭讪。

这恰恰说明,Alex想要找的,是跟David相关的东西,他并没有走出来。

第二,就是电影中的Alex不像是那种会主动跟陌生人搭话,并且在不熟的情况下会邀约他人上船玩的人。

那这更像谁呢?很明显是David。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很难过,就是我在想这个故事,为什么要把David写死,这么美好的人物死了多可惜。可是有一瞬间,我突然想到,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死的呢?David跟Alex到了40岁未必会继续这样美好,就算会,再过几十年,大家也都会死,所以死亡简直是一种必然。死亡和消失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从没有被人理解过。如果Alex理解David,那么David就没有死。Alex用自己的生命在延续David的行事风格,Alex身上已经有了David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就没有结束,以后Alex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在跟David共享,因为David在影响Alex做出选择。

这跟在坟头跳舞的约定有某种类似的关联,在坟头跳舞来怀念你,最好的祭奠/怀念你,就是把我的生命分出一部分写上你的名字。

所以,结局Alex找到醉酒男,一起登上船出海。这不是另一起新的激情事件。而是,在没有David的世界里,这是最后的,在坟头悲哀的舞蹈。

2、解读David是花心公子,解读这个故事是无聊的爱久生倦的俗气故事

这个我不完全否认,只是我个人可能会读到另外的一些滋味,而这些滋味,足以让我动容和心碎,从而支撑我认为这是个好故事。

首先,关于David这个人物,我想稍微聊一聊。David跟Alex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这种截然不同,第一是两者的生活态度,整个电影永远是David带着Alex去喝酒、去飙车、去改变形象,而Alex几乎没有带给David,除了陪伴。最致命的就是,单纯的陪伴,本身就很容易让人想要逃离,因为它太像一种剥夺和控制。

另一个层面的截然不同,是两者的情感观。David是不想被一个人拥有,“谁都别想拥有我,我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这是很现实的情感观。而Alex显然,是一种书本里的情感观,衷心不变,长久,跟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可是真正生活过的人就会明白,David的情感观才是真实的情感观。

所以,在学生时代,遇到一个有着这样情感观的David,本身就已经够好玩有趣了,况且David还深情过,流泪过,似乎在于自己的情感观对抗,这就已经足够打动人了。

其次我想说关于David这个人物,

Alex第一次因为翻船被带回家,David妈妈见到Alex,问David说:你把这个孩子怎么了?

你可以想想,David之前做过多少坏事,闯过多少祸?在中学时代,这就是典型的痞子、混混型学生。

而Alex典型的乖乖男。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会交集在一起,原因是为什么?只是因为David是好色之徒?

电影开场足够好的一场戏是:Alex翻船了,即将有风暴来临,这个时候一声哨声,David驾船从海面驶来,这个镜头的出场我想给满分。

David乐于助人,欣赏美物,愿与之发生联系。他想闯入很多人的生活,并且为此付出积极的努力。

这说明,这个人很孤独,并且它很努力的在追寻什么东西。

在电影里David遇到醉酒男,遇到篝火弹唱歌手,遇到女主凯特,他都透漏出友善甚至是爱意。他太想进入别人的世界了。看起来玩世不恭,其实内心非常缺乏爱。所以对任何人都保有被爱的奢求,从而自然而然的释放自己的友善。

我猜想这跟父亲应该有莫大的关联。

有注意到Alex和David在家里朗诵了一篇诗歌之后,Alex试图聊起过世的父亲的角色,而David神情冷漠。从那个时间起,我就已经预感到两者的梳理。

Alex太想抓入David,而David突然意识到,似乎Alex并非自己追寻的东西。

所以,把这个故事解读为爱久生厌的渣男行径。

我更愿意去想David到底在追寻什么?David之所以为David,使得他迷人。David之追求的David,使人心碎。


最后,不管是从故事的整体性来说,还是拍摄手法、台词方面,我都觉得有很多亮点。

比如在酒吧里,给对方带上耳机,自己身处一个快节奏,对方身处一个慢节奏中,我觉得是一个很高明的撩妹手段。

还有被诟病的采用了跟《登堂入室》一样的文本结构。

这一点,我也不明白。但其实思考下来,会发现两者会有本质的区别。《登堂入室》是引导你去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一个悬念进行时。而《85年的盛夏》更像一个悬念揭晓,会让我们去想学文学的都是变态?怎么杀的人?到底尸体是什么回事?

同一个文本在引领两种悬念的时候,居然都适用,从文本写作的角度还是能带给人思考。

其他的不写了,改变人是很难的一件事。

我只想表达我的喜欢。《85年的盛夏》值得5星,我心中的分数是8.0分。

感谢这样的故事,给人以力量和治愈。

感谢那些David一样的人。曾在我的青春里打过照面。谢谢你~

 短评

欧荣的奇情故事完全沦为地摊文学般平庸的作品,如果不是赶上今年特殊时期,怕是连拿戛纳标志都难。同性花美男的故事在欧洲电影语境中,不说是主流,也是屡见不鲜。可影片通片阿宝色所寻求的一种青春浪漫气息,也填补不了主角之间薄弱的化学反应。前段秀恩爱,后段讲痛苦。用一场既狗血又无脑的大型渣男吵架现场作为转折。整部片子根本找不到任何观众可以去着力的角色代入点,留下的全是攻渣受弱的刻板印象和无聊青春。

9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较差

哎呦喂 可太伤痛了吧 在初恋坟头蹦迪 在海边儿邂逅大帅逼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布列松之力闯入听觉,全知视角的Alex作为上帝的角色,可以幻想、创造,David俨然如木偶,全凭可被感知的、来自Alex的情感操纵,因而片中不完美的David恰好是完美的影像处理方式。两段音乐的响起达成的作用力完全不同,第一段是幻想世界的开始,是Alex脱离身体、迸发灵魂的写作之旅;第二段的坟前舞蹈是什么?是疯狂摇摆的肉体、是肆意倾泻的情感、是一切不可述但尤为自然的真诚的本能的肢体反映。除此以外,影片以“死亡”作为脉络,由死的着迷引出潜藏的父权之力,进而借助“出海”表达这种对脱离权力控制的渴望。那么,暴风雨是什么?快艇是什么?工作是什么?这些符号式的事物,最终导向了死亡其迷人的根源,那么,“停尸间”是什么?

17分钟前
  • 阿成
  • 力荐

My own private Idaho般的人物+The talented Mr. Ripley式的海边夏日+Call me by your name框架下的法式青春,可能因为改编自82年的青少年文学,很多常见夏日青春电影元素(游乐场、摩托、跳舞、善解人意的女伴),但Alex实在太可爱了,前半部分自带糖分。后半部围绕死亡展开的情节则让一个青春爱情故事变得更丰富。喜欢里面的喜剧元素(自来熟的David妈妈、扮女装去停尸房、Jackie舅舅),但故事背后对死亡的思考、对感情驱使的冲动行为的描绘却极为真实。类似的会更喜欢18年的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实在对Rod Stewart的Sailing爱不起来)

21分钟前
  • 出走的托马
  • 还行

好家伙,这可真是灵堂飙车,坟头蹦迪了…

22分钟前
  • Roy0205816
  • 推荐

80年代好美 少年好美 虚幻的爱情好美 多希望我是在18岁看到这电影

26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欧容18岁时喜爱的一部小说《Dance on My Grave》(中文译名《少年盟约》),那个年代同性恋在文学作品中总是负面的形象,但是这部小说是个例外,给他带了由始至今的影响。最初拍电影的时候,他隐隐约约地使用了这些符号... 今天重新找回青春的母题,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在不断重复当年的想法。我觉得欧容拍出《85年盛夏》是非常开心的,是在回到青春,实现一个青春时的梦想。原来曾经的作品是线索,这部(小说)才是原型。现场的欧容,比照片上更年轻,生动活泼,和两位男主站在一起也像个大男孩。怪不得法国人都这么爱。#La seule façon de retrouver un roman, c'est de le réaliser dans un film. 看了两遍。

27分钟前
  • Lelia🌈
  • 还行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两位演员的化学反应,一切都是如此浑然天成,甚至,为了在电影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出这种纯真原初的感情,欧容选择隐藏自己的导演身份,只是将叙述逻辑进行了巧妙的转化,情节发展和时间融合完全靠演员自身推动。正如在墓地时,那首熟悉的Sailing从Alex的耳机中传出来,Alex是那么格格不入地用力跳着舞,彷佛这不是一首包含了愤怒和悲伤的、复杂的歌曲,这般宣泄就像在酒吧夜场,为他戴上耳机后的David那样。不管是Alex还是David,他们都需要进入那个隐形的泡泡,要无限靠近彼此,才算和这段感情好好的道了别。

30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或许真的才尽,但起码还是好看的。欧荣拥抱了自己的影像源头,对喜欢他电影的人们敞开心扉,一同回味那个夏天的起点,他如何为他,又从何处出发。前半程的甜蜜,后半程的酸楚,个中味道的把握仍然敏锐心动,性别的交融转塑从80年代的文字升华为了一个作者丰富的生命谱系,温暖的重逢。梦想照进现实,欧荣或许是在同自己叩问,并虔诚的拥抱,哪怕是躲避,也是坦荡而深情。

3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我的意中人是花心男孩,有一天他会乘着帆船来搭救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透这结局。前半段有多甜后半段就有多虐,可能拍个正经爱情片太没难度了,欧容开始拍狗血知音体。但狗血的青春也是青春啊,我太爱这两个男孩在一起的段落了,爱到不亚于CMBYN!!!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给个及格分已经是我最大的善意了

35分钟前
  • Porc au Prince
  • 还行

we are only in love with the idea of being in love

38分钟前
  • 老海拉鲁人
  • 还行

郭敬明穷尽毕生所学连做梦都想拍出的那类电影,当然最让他享受的一定是选角的过程。一旦被演员迷住,导演将势必失去味觉。

4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3.5,既浪漫又现实,暧昧到恋爱部分都拍的很美,情绪转的猝不及防,在到女装停尸间和坟头蹦迪,再到法院判决说俩人因为女人曾有摩擦,又带有一丝荒诞诙谐的意味。最后还是如他所说的俩个人是同类,16岁的爱情,既可以刻骨铭心到在你的坟头蹦迪,也可以转身爱上其他人。

47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蹦迪时戴上耳机那一刻 条件反射:Reality

50分钟前
  • 林家雨翔
  • 还行

二刷时间线脉络理得更清楚了,非常多致敬彩蛋,无论是房间墙上的海报,服装,几个场景 镜头都尽力在向八十年代靠拢。两个角色间的不对等性,以及思想上的差异造成了悲剧,Kate的角色插入会略显生硬,老师的参与则是非常点睛。

55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推荐

欧容在我心里已经成为法兰西郭敬明。

57分钟前
  • 防寒对策
  • 还行

他是追求速度泡沫的神明,派来拯救我的夏日。我只是痴迷死亡幻觉的凡夫,如何能够追得上他?六周里我经历了人生最快乐的夜晚,最悲伤的瞬间。我已足够幸运,很多人并不知如何快乐就过完了一生。我该怎样兑现承诺,在他的坟前跳舞。或是压抑喷薄冲动,责问他冰冷的尸体,为何给予了快乐,却不给予永恒。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只有欧容才能把这样的故事依然拍得我心甚悦,镜头和音乐和抓人,坟头蹦迪也居然不违和,谁还不是个那些年被[知音][萌芽]毒害过的青少年了......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dance for me on the grave, coz 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 Sailing by Rod Stewart, Inbetween Days by The Cure,

1小时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