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幽灵

剧情片西班牙1973

主演:安娜·托伦特  Isabel Tellería  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特雷莎·希梅拉  

导演:维克多·艾里斯

 剧照

蜂巢幽灵 剧照 NO.1蜂巢幽灵 剧照 NO.2蜂巢幽灵 剧照 NO.3蜂巢幽灵 剧照 NO.4蜂巢幽灵 剧照 NO.5蜂巢幽灵 剧照 NO.6蜂巢幽灵 剧照 NO.13蜂巢幽灵 剧照 NO.14蜂巢幽灵 剧照 NO.15蜂巢幽灵 剧照 NO.16蜂巢幽灵 剧照 NO.17蜂巢幽灵 剧照 NO.18蜂巢幽灵 剧照 NO.19蜂巢幽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3

详细剧情

  1940年,一辆放映车驶入卡斯蒂利亚高原的某个村子,孩子们马上围拢了上去。放映的电影是《科学怪人》,座位上有女童安娜(Ana Torrent 饰)和她的小姐姐伊莎贝尔(Isabel Tellería 饰)。放映室外,父亲痴迷于自己的新蜂房,他掏出怀表,结束了今天的工作。母亲正在写一封信,尽管对方收到信的可能渺茫,母亲在信纸上倾诉思念之情,在火车站将信投递。安娜久久不能忘记科学怪人,伊莎贝尔向她虚构出荒原上一座孤立的砖房是怪人的出没之地。安娜惊慌逃开,但从此不时返回砖房查看。伊莎贝尔似乎洞悉了某种秘密,她装死、跳过火堆,诸如此类。不久一名受伤军人躲进砖房被安娜发现,当晚军人中枪死亡。父亲来到村公所拿走军人的物品,包括一只怀表。安娜独自一个跑出村子,夜里她在湖边遇到了科学怪人……  本片获1973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等多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板鸭布尔乔亚的历史转码

近几十年来,《蜂巢幽灵》始终在西方影评界享有较高声誉,截止2018年,该片依然在全球最佳影片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考虑到其拍摄年代的久远,说其是西班牙在国际上首部成功的电影也不为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电影中包含的叙事手段,气氛营造和郑智隐喻却经历了一轮此消彼长的过程,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的郑智隐喻已经让位于电影艺术本身。

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是深深扎根于时代背景的,该片拍摄于1973年,时处弗朗哥时代挨末阶段,内战时期左棍的压迫和屠杀早已成为遥远模糊的记忆,对艺术的审查早已放宽,但公开批评仍然是一种禁锢,本片中出彩的各种符号式情节,似有深意的比喻,停顿和明暗交错的场景,长时间的留白,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其主要艺术性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逃避这种审查,刻意利用压抑、沉默的气氛,让观众陷入沉思,这种效果在影片播放后被证实,交关死硬派的falangista在看到本片后也被气氛渲染,感到怒不可赦(当然伊拉的理解是反方向的)。

不过本片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其重点却并非在艺术和拍摄手法上有多少耳目一新,更多拾契合了当时国内外的时代背景。在60年代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中,西班牙社会经历了一轮内部的深刻变化过程,弗朗哥曾经一厢情愿的认为经济自由化同保守传统主义价值观并不矛盾(一如皮诺切特等人)、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以及欧洲内部大一统(欧共体)、梵蒂冈二次会议后教会进步化大环境的形成,正从两方面深刻影响着西班牙本身,内战后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布尔乔亚,怀着对现状的不满,试图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脱离当局对历史的阐释,出身于巴斯克地区,来自一个“战败者家庭”的导演Erice出身在1940年,典型的布尔乔亚背景,对战后自家“压抑”的记忆,让其在处理这种历史转码时显得得心应手。

影片选择Segovia乡间一处偏僻的村落进行拍摄,一望无际的苍凉田野凸显了村落的孤独和封闭,选择此地可能拾为了突出西班牙社会(当然,主要是卡斯蒂亚这种内战期间sublevado的核心区)与世界隔绝,“闭关锁国”的情形,片中大量出现的弗兰肯斯坦,刻意安排的家人间诡异的情感关系,两姐妹间难以言传的互动,无不透露出一种撕裂感,这种撕裂感乍一看会让人感到无比真实,不过就如同德国二战后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在联邦德国富裕和新一代人成长起来的70年代才开始冒出一样,对西班牙内战的“灰色记忆”的定型,对于弗朗哥的抱怨和不满也是1960年代“叛逆一代”的新近思潮产物,在影片所发生的1940年,这种压抑感很难说会再当时真实的西班牙社会中有多少市场,但很契合欧美白左学界对西班牙弗朗哥当局的一贯敌视和想当然认为西班牙人的“水深火热”,也契合了认为自家国家“死气沉沉”的交关西班牙自由化青年人对过去的重新解读。

时过境迁,将近半个世纪后的观众在观看此片时候,很难为这些历史诉求和隐喻中代表的郑智含义所打动,他们更多迷恋的是其导演通过拍摄手法和几近完美的气氛营造所塑造出的这类神秘、压抑、充满心理描写的意境,这些元素不会随着时代和意识形态的潮涨潮落而发生太大变化,也确保了该部电影的折旧率不会太高,依然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三观的人所欣赏。

 2 ) 【西班牙内战的教训】——1937.3.1《大公报》

                       【西班牙内战的教训】


                    陶孟和
                 (1937.3.1)

    如果国际战争是人类的最大不幸,一个民族本身的内讧当然更令人悲痛难堪;如果国际战争暴露人类的愚蠢,内战当然是更大的愚蠢。但是在历史上看来,差不多没有一个国家不发生内战的。最近的例便是西班牙。它的内战自从去年7月17日发生以来,现在已经6个半月了。我们试就西班牙的情形,及近年的政变,加一番检讨,从对于它的内战的意义的认识里,或者可以得到一些教训。
    西班牙可以说是现代的一个畸形的国家。它一方面充满了封建的色彩,大地主与教会(在1931年以前还有宫廷)代表绝大的封建势力。再一方面,它亦发展了幼稚的资本制度,然而同时却受着帝国主义的经济的压迫,过着半殖民地的生活。此外还加上一个根深蒂固的军阀,与封建及资本两势力,站在同一战线上,拥护自己阶级的势力。
    在西班牙2,400万人口之中,大地主占5万人,在5000万英亩耕地之中,他们的占了一半以上。大地主与佃户之间保存着旧的封建的关系。即佃户世代为地主服劳役,纳租粮,以换得他们的耕种权。在这样制度之下,佃户生活贫困,当然没有改进生产之能力。所以无论在小麦或葡萄酒,西班牙每亩的产量都较欧洲其他国家为低。不特此也,西班牙的耕地,每年常有四分之一休闲,无所生产,而大地主的田产又常以一部分保存作射猎或牧畜之用,于是不敷分配之耕地更显得狭小。西班牙有识之士说他们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人民,也是一块没有人民的土地,信哉此言。
    教会的势力弥漫了西班牙,其势力远在大地主,以先的王室,现在的军阀之上。西班牙全人口之中,仅有三万五千人不属天主教。在教皇所在之意大利,每两万人才有一个神父,而在西班牙却每九百人便有一个神父。以教会为职业的人在全国里总在十万人以上。教会是大地主,是资本家,是高利贷,同时还统制着全国的教育,例如耶稣会在马德里便有它独资创立的银行,支配着外省的四个银行。乡村的信用合作也有教会所支配的大组织。据说西班牙全国财富三分之一都在教会的手中。
    在封建色彩浓厚的国家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不容易的。举西班牙的铁路来说,它的运费的昂贵,欧洲各国无比。凡有势力者大多有“免票”,可以无费乘车。铁路之敷设,常因避免侵占大地主的田产,迂回曲折,有悖修筑铁路的用意,在这样情形之下,本国的资本制度势难发展,但外国的资本主义却可以蓬勃的生长了。西班牙本为世界铜产第一国家,在1873年,它便将所有最大的铜矿三处,以1万万丕西塔(每丕西塔约合华币四角五分)的代价卖给一个英国公司,这个公司此后获利据说有230万万丕西塔,比原来卖价高出230倍。铅锌矿产都是比国资本。电力公司由比、法、美、德四国的利益支配着。巴塞罗纳的市电车,也是比国的公司,每年获利九百万丕西塔。欧战期间,外国资本的侵略加紧,于是各种产业又分别由外国资本所垄断。例如酸类,肥料及颜料属德,矿产属法与比,电话属美等等。
    西班牙最特殊的阶级可以说是军阀了。西班牙军队的特点有三:第一,它与日本相对照,从来对外没有打过一次胜仗。第二,它虽然由国库支用浩繁的军费,但是它的枪械辎重,与欧洲各国比起来是最不齐备的。第三,它永远在内政上扮一个重要角色,永远与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立于反对的地位。历史家说,西班牙逐出拿破仑是人民,并不是军队。西班牙本来是一个大的殖民国家,蓄有巨大的军事组织,维持它的广远的疆宇。后来殖民地纷纷相继独立,疆土日见狭小,军队失其功用。等到1898,战败于美,西班牙所余之属地只有摩洛哥及其他几个小地方,更没有维持庞大军队之必要了。但是王室势微,正倚赖军队保持它的存在。及至王室逃遁,教会,大地主,大资本家还要藉重它的势力。压迫人民,保障自己的地位与利益。以先可以在属地耀武扬威的军人,现在便成了西班牙民族的癌了。西班牙军队中一个怪现状便是士官多。在1898年,西班牙军队有150,000人,而将军有499人,校官有578人,中下级军官有23,000人。及至1913年,驻西班牙的军官11,358人,士兵87,471人,驻摩洛哥的军官1,249人,士兵34,469人。将与士的比例是每一将官统率士兵6至10人。因此之故,军费之极大部分,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都是将官的薪俸。而将官又都是从大地主或资本阶级拔擢的。
    在封建制度,资本势力与军阀组织之下,农民,佃户,工人,一切受压迫的西班牙人当然要反抗的。西班牙于1898惨败于美以后,四十年来,人民,特别是劳农,无时不在挣扎,奋斗,但顽固的势力掌握政权,永远阻挠一切的改革。简单说来,最初是推翻王室,建设共和之运动,风起云涌。然而自1918至1923,6年间,内阁更迭12次;自1923至1930,7年间,李维拉将军之独裁,卒未能将王室保住,阿尔方梭十三世终于1931年4月14日悄悄的溜往巴黎,布尔朋王室便结束了它的一百年的统治。其次便是社会党,劳动党,无政府党要求实现经济的正义。但是共和的西班牙在共和党与社会党联立政府之下,二年半以来,碌碌无所表彰。它的唯一的成绩只有收复了8万英亩的土地,安插了五千农民,而对于50万的贫农,250万无地可耕的农人,它是一筹莫展。1933年11月,反动党乘机主政,倒行逆施,增加人民的仇恨。但这不过是暂时的,不到30个月人民阵线的联合于1936年2月的选举,以空前的胜利,获得了大多数的席位。(1933的选举,右党占352席,人民阵线各党仅占121席,次年,前者仅205席,后者占268席。)这表示西班牙人民真正的意志。从此以后,这个新政府要切实的实现它的新政策了。它首先以投票黜退向来与右党狼狈为奸的第一任总统。但各种顽固的势力,封建的地主,冥顽的教会,贪婪的资本家,不甘寂寞的军阀,开倒车的法西斯政客,马上觉得自己的利益与地位受胁迫,便相联合于去年7月17日,高揭叛旗,与合法的代表真正民意的马德里政府宣战了。
    由以上的简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次西班牙的内战完全是几种旧势力的联合对于人民的武力的压迫,因为几十年长期的压迫,结果总未成功,于是现在利用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武力。在这次战争,人民当然立于极不利的地位的:旧势力拥有雄厚的资本,有力的军队,摩洛哥的战士,最重要的,还有法西斯国家的种种有系统的援助。人民阵线政府这些都没有,但是它依然存在。马德里经了两个月的包围,还未被攻陷。这证明了西班牙的真正力量,这亦证明了武力的无力。假使那些顽固的势力,地主,教会,军阀,资本,没有外邦的协助,人民早已胜利,内战早应结束。只因外来的援助源源不绝,顽固的势力乃得以继续实施它的重大的压迫。两方胜负如何,现在虽不可知,但我敢说,如果顽固的势力战胜,西班牙将由半殖民地降为完全殖民地,以酬外力的帮助。至于人民的屈状也只是暂时的,在人民经济不能彻底解决之情况下,任何政府不能存在,何况倚赖外人以武力压迫自己同胞的政府呢?

 3 ) 两种世界观的形成

连看《蜂巢幽灵》三遍,写下个人愚见。

故事时间是1940年,多少带有政治隐喻,但我了解不多不就政治部分过多探讨。

影片名为《蜂巢幽灵》,蜂巢正如片中父亲所言,隐喻颇为明显,暗指当时的大人们如巢中蜜蜂一般,过着无规律而徒劳的生活。幽灵是不存在于现实,只存在于幻想中的事物,在电影中一指安娜眼中的世界,亦指“蜂巢”中的异类。片中的两个小女孩互为对比,反映两类世界观的形成。下面按时间顺序整理下重要的情节。

1、电影院放映《科学怪人》,片头有人出来介绍内容并说“希望各位不要当真”。为安娜世界观的错乱埋下伏笔。

2、父亲在蜂房工作,却切入母亲写给情人的书信,其中有一句“我们已经失去了感受生活的能力”。大胆猜测母亲曾与安娜一样爱幻想,却苦于现实压力称为“巢中之蜂”

3、母亲去车站送信,与火车上军人对视。军人眼中或许看到了在异乡的妻子,母亲眼中或许看到了参军的情人。火车第一次出现。

4、父亲收工拿出发条怀表,这是发条怀表第一次出现。(之前对怀表的部分存疑,现在有个猜测后文会提到。)

5、父亲回家,期间问仆人母亲的去向(这里与后文有呼应,大人喊仆人总是随叫随到,安娜喊仆人却失败。)

6、父亲回到书房,听到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声音,好奇打开窗细听。这是蜂巢状窗户第一次出现,打开窗加上电影对话似乎暗示父亲的个性复苏。

7、此时电影院正放映到科学怪人初见小女孩,影中两人都未形成三观,不会分辨美丑善恶,自然走到一起。此时安娜认真观看,伊莎贝拉一脸严肃,暗示安娜依旧天真,伊莎贝拉却比较成熟。

8、姐妹二人床头谈话,伊莎贝拉提出幽灵概念,并说“你若是他朋友,就能随时与他说话”。与后来装死一样,这里也是伊莎贝拉在逗安娜玩,安娜却当了真。

9、父亲在书房写工作日记,内容是全片的关键。写到“他观察这一切,当最初的惊讶消退后,他脸上迅速显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和惊骇”这段时,父亲划去了这一段。显然那人看到蜜蜂想到了自己,而父亲不愿面对如此苦涩的现实,选择逃避。随后天亮,蜂巢状窗户再次出现,画面还闪过网中的蜜蜂和桌上的纸蜜蜂。

10、课堂上老师问安娜模型缺了什么,安娜并不知道,伊莎贝拉告诉她是“眼睛”,安娜为模型补上眼睛。暗示安娜对“视觉”的茫然。

11、伊莎贝拉带安娜去废弃的石房,伊莎贝拉假装与幽灵对话,安娜将信将疑。数日后安娜独自来石房,向井里扔石头并进屋查看,当然一无所获。但她在屋前发现大脚印,故对伊莎贝拉的话信以为真,认定幽灵存在且只与伊莎贝拉交谈。(这段的远景非常漂亮)

12、父亲带二女采蘑菇,父亲踩碎气味好闻的毒蘑菇。这里或许勾起了伊莎贝拉心里的破坏欲?暗示安娜对嗅觉的茫然。

13、父亲出门前,母亲扔帽子给他。这是二人唯一一次同框,而且隔着一段距离。

14、二女打闹,仆人制止,二女模仿父亲剃须。母亲帮安娜梳头,告诉安娜“和好姑娘待在一起的就是好幽灵。”,这句话又非常关键。(母亲从未与伊莎贝拉同框,可以猜测母亲也曾与安娜非常相似)

15、二女于铁轨旁听火车,安娜看到火车却茫然无措,经伊莎贝拉喊叫才避开。暗示安娜听觉上的茫然。

16、安娜又去石房,伊莎贝拉跟踪。镜头直接从伊莎贝拉切至黑猫,形成暗喻。一方面暗示伊莎贝拉如黑猫般成熟、狡猾,一方面暗示她将带来不幸。

17、安娜翻看父母相册,二人从未同框,一张照片似乎是母亲与情人的合照,一张照片是父亲与两“权威人士”的合照。另一张似乎是情人为母亲拍的照片,称“母亲”为厌世者。可见父母二人年轻时迥然不同,可称父亲为“同流者”,即希望融入社会圈子中的人;母亲为“厌世者”,希望摆脱社会规则的人。随后切到母亲弹琴,以蜂巢为背景,暗示母亲最终还是被同化。

18、安娜在蜂巢外看蜜蜂,伊莎贝拉逗黑猫玩,无意间用力过猛差点掐死黑猫,黑猫挣脱反咬一口。伊莎贝拉把血摸在嘴唇上当作口红。暗示伊莎贝拉心理早熟。

19、安娜听到伊莎贝拉的叫声,穿过三道门三个方面(出现过多次,只有小孩子穿过,或是暗示小孩自由的天性,反衬大人不敢打破规则),看到装死的伊莎贝拉。安娜一开始误以为是伊莎贝拉是为了躲避幽灵朋友,关上了窗户。但耳语,听心跳,装作离开都未能唤醒伊莎贝拉,确信伊莎贝拉已死。(这里安娜听过心跳,但还是用视觉做确认,意味着她此时不相信自己的听觉。)随后安娜找女仆,未果(前面提到大人找女仆总是随叫随到,暗指女仆与安娜不是一类人)。

20、安娜回房间发现窗开了,伊莎贝拉失踪。关上窗后被伊莎贝拉从后面吓了一跳。此时安娜一脸茫然,分不清伊莎贝拉是人是幽灵。

21、一群孩子跳火堆,安娜并未参与,火光映出几个孩子的影子,看上去就像安娜被一群幽灵围在中间。此时安娜已经彻底模糊了幻想与现实。(之后安娜和伊莎贝拉的脸再未同框)

22、安娜坐在火堆旁,一脸迷惘,被仆人带走。

23、安娜第一次夜间离家(前面伊莎贝拉说幽灵总在晚上出没),系鞋带埋下伏笔。安娜对着天空闭上眼睛,画面直接切至军人跳火车逃生。军人逃入石屋避难,安娜回家。按照安娜的视角理解(关于幽灵的说法完全来自伊莎贝拉),夜晚离家或许就能与幽灵产生联系,再去石屋就可见到幽灵。此时伊莎贝拉询问安娜,安娜不答话,二人间已有隔阂。

24、画面直接从熟睡的安娜切至熟睡的军人,二人第一次见面,安娜拿苹果给军人,军人饿极,直接吃了起来。安娜又去石屋见军人,军人拿出发条怀表逗安娜玩。安娜离去,当天夜里军人被杀。

这段信息量巨大,仔细与11分钟处音乐比对,虽然起止不同,但应该是同一音乐的不同段落,军人手中怀表与父亲手中应该是同一款式。那我大胆推断,军人就是母亲的情人,怀表或为二人定情信物,军人参军后母亲就把自己的表送给了父亲。后续母亲烧信也可佐证这一点。

安娜这时是把军人当作自己的幽灵朋友,军人或许认出了安娜的长相,所以才大胆吃安娜给的苹果。安娜可能曾从父亲那里听过这段音乐,所以听完有些茫然,而后可能觉得幽灵朋友有相同的表并不奇怪,加之军人玩个魔术把表变没,才使安娜释然,觉得幽灵身上的事超乎常理也可以接受。

25、父亲前去认尸(尸体一只脚穿袜,一只不穿与《科学怪人》呼应),父亲不认得军人的脸,但听到表中音乐觉得奇怪。回家吃饭时还在思索(唯一一次一家四口在同一场景中,但四人皆未同框)。父亲似乎想到什么,打开表放起了音乐,并看向安娜,随后分别给了安娜和母亲的镜头。

父亲似乎怀疑军人是母亲的情人,甚至怀疑军人死在石屋与母亲有关,可能还在怀疑母亲是否在与军人偷情。但放音乐时不敢看向母亲(不想打乱当下的家庭关系),只敢在放完后偷瞄母亲的反应,此时看向安娜纯属无意。安娜手足无措,开始担心自己幽灵朋友的安危。母亲用喝咖啡掩饰表情。

26、安娜返回石屋,看屋里没人,还特意去检查水井。随后回屋仔细检查,发现血迹。撞见父亲转身就跑。

此处安娜误以为是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幽灵朋友;父亲则对安娜出现感到奇怪,想叫住安娜问个明白。

27、众人寻找安娜无果。安娜夜间漫步,触摸蘑菇,同时母亲烧毁写给情人的信(侧面佐证军人就是情人)。此处安娜开始独自踏上追寻幻想的路,母亲则彻底接受现实。

28、安娜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变成科学怪人,回头一看科学怪人竟长着父亲的脸。或是暗示安娜渴望更多的父爱,希望能与父亲多交流?此处场景颇象《科学怪人》中的场景。

29、众人寻得安娜。母亲与医生对话(此处又是蜂巢状窗户为背景),母亲说安娜“不睡觉,不吃东西,不说话,害怕光,似乎不认识家人或是当家人不存在”,医生表示安娜终会忘掉,仆人进来说安娜已经睡着了。此时安娜的世界观还是完全混乱的状态,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

30、伊莎贝拉进房间,可以看到她的床铺已经搬空。伊莎贝拉呼唤安娜,但没有回应。此时两姐妹已经彻底分割开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31、结局:天刚破晓,父亲在书房来回走动念着自己的日记;伊莎贝拉在新房间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母亲为熟睡的父亲合上日记,并熄灯;镜头从灯直接切至水杯,安娜起床喝水,下床呼唤幽灵朋友。

暗示父母与伊莎贝拉终究称为同流者,继续无规则却徒劳的生活。安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走了与他人不同的道路。

 4 ) 蜂巢幽灵

此片是维克多·艾里斯的代表作,影片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着迷于蜂巢封闭结构的父亲,移情别恋对家人冷漠的母亲,邪气逼人的姐姐、时有时无的女仆、懵懂的安娜在一场小镇上播放的《科学怪人》后影片逐渐陷入一种缓慢静谧却逐渐诡秘的气氛里,孤井旁的弃屋、迷雾中的火车、恶作剧装死的姐姐、父亲踩踏的毒菇、弃屋中的血迹……让安娜逐渐懂得恐惧及死亡而提前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从拍摄手法来说,本片特殊的孩童视角悬疑,所需营造气氛的手段较成人角度来说难度更高,从孩童可接触并可理解的周遭蛛丝马迹获得可疑片段拼凑不完整的信息面,放大了想象空间的不确定因素形成了本片中另类的悬疑。而更重要的是,影片显然也不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而炫技,影片埋设了一些故事隐线,包括影片后半部分逃兵的被杀,父亲的工作呼之欲出,而其对于蜂巢的着迷就有了很好的职业依据,母亲的不亲近而移情别恋也有了可能的注解,姐姐对死亡的不排斥甚至尝试就是一种必然的可怕趋势,而整个影片所营造的这种压抑诡异的半封闭环境几乎就是40年代西班牙佛朗哥转制统治的投射,这种明暗线虚实交叉叙事的方式在同类影片中可谓登峰造极。

 5 ) 《蜂巢幽灵》:以“隐喻”为路径 进入西班牙诗电影的艺术世界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示,隐喻即,給一事物以属于其他事物的名称。在亚里士多德这里,隐喻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修辞格。随着隐喻相关理论系统的建立,隐喻的概念和范畴逐渐清晰起来。今天,我们谈论隐喻,谈论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彼此暗示而产生的意蕴或者内涵。

在电影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因为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意象是构成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由此,视觉意象和隐喻之间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在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作品中,隐喻被发挥到了极致,拍摄于1973年的作品《蜂巢幽灵》可以说是隐喻艺术的集大成之

在《蜂巢幽灵》中,隐喻不再是语言学或者修辞学的问题,也涉及到了哲学等领域,透过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刻意设置的隐喻符号,我们能够分析出电影在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得承认,电影可以负载强大的隐喻意义,关于这一点,意大利电影导演帕索里尼表示:电影靠隐喻生存。

用隐喻来构建一部电影并不容易,导演首先得熟悉每种符号能够表述的意义,然后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排列组合。为了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导演构筑的隐喻时间,维克多.艾里斯摒弃了复杂的叙事方式,将故事聚焦在一个西班牙家庭中,通过孩子的成长来完成自己的艺术表达。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谈论《蜂巢幽灵》时,我们必然会说到西班牙近代以来的那段黑暗历史,从1939年开始,西班牙进入弗朗哥独裁统治时期,在此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弗朗哥政权给西班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西斯式国家制度的推行,让这个以热情和绚烂著称的国家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蒙板。迫害、死亡、监禁,无时无刻不逼视着那些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的人。

巧合的是,《蜂巢幽灵》拍摄于1973年,此时弗朗哥政权已经进入黄昏,而电影中的时间却是四十年代,弗朗哥政权刚开始时。在维克多.艾里斯这里,时间本身就是隐喻的一部分,因为他的生命始于1940年的夏天,所以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电影,也是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对自己童年的一次回溯。

《蜂巢幽灵》和遵守传统叙事规则的自传电影不同,我们在《蜂巢幽灵》捕捉不到任何完整的故事,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隐喻。两个女孩的成长,冷淡的母亲,对蜜蜂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的父亲、电影《科学怪人》、废弃的小屋、污染出现的受伤的士兵......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构成了这部电影,也构成了电影中的所有隐喻。

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这恰好符合弗朗哥时期的生活状态,故事发生的村庄也笼罩在一片寂寥之中。荒芜破败的房屋、空旷萧索的原野、死气沉沉的生活。所有的一切构成了电影的氛围和基调,也是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生命的底色。

电影中的主角是两个女孩安娜和伊莎贝尔,这是两个在弗朗哥政权中成长的女孩,在高压环境下,两个女孩截然不同,姐姐伊莎贝尔是独裁统治的牺牲品,她喜欢杀戮和刺激,麻木而缺乏生气,妹妹安娜恰恰相反,始终保持着童真和善良,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个角色恰好代表了独裁统治下的两类人。

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家庭内部自然也是不安的。电影的父亲整日沉迷对蜜蜂和蜂巢的研究,其实这就是在暗示整个家庭环境的封闭、混乱以及无序。整间屋子就像一个蜂巢,生活在其中的人便是蜜蜂。通过影片中父亲的喃喃自语,我们能够了解到整个家庭的状态。

“雄峰的神秘和疯狂”、“蜂后的侵略性”、“蜂巢的变化多样和永不停止的活动”。表面祥和而内心狂热便是这个家庭的不安所在。母亲在平淡无趣的婚姻生活中想念着远方的情人,父亲投身于对蜜蜂的研究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孤独。导演很含蓄的表达了父母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小家庭的冷漠疏离和大环境如出一辙。

《蜂巢幽灵》是一部含蓄而波澜不惊的电影,然而这静水下的波澜却无比汹涌。所幸的是,导演并没有将绝望和压抑贯穿到底,而是用隐喻,这种暧昧又神奇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电影的角度。如何理解隐喻,就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在《蜂巢幽灵》中,我们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由隐喻构成的迷宫,我们深陷其中,在光影的明暗间走进导演过往的生命。

【伊.皮洛所说:“艺术不一定都需要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一定都要塑造超凡的‘英雄'。实际上电影真正的、独特的领域是平凡的事物,电影教会我们品味日常平俗事物的魅力。】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但电影并不等同于电影。诗意潜藏在生活中,诗意的生成需要导演精准的编码。1925年,法国先锋派理论家A.伯克莱就提出了“电影应该成为诗”这样的观念。与此同时,苏联电影艺术家开始在电影艺术中进行诗意的考察和尝试,比如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象征等手法,试图让电影呈现出梦境中的画面。

从最初的理论建立到现在的成熟体系,诗电影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打破了电影叙事的疆域,扩宽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在《蜂巢幽灵》中,我们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缓慢流淌的美感。尽管电影充斥着不安压抑的氛围,但是,当空镜头闪过时,那来自大自然的静谧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我承认,《蜂巢幽灵》的观影过程并不顺利,甚至有些沉闷。没有冲突性的剧情,也没有抓人眼球的台词,电影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而流动的。对于这部电影,“看”并不是一个恰当的形容,聆听似乎更合适。我们在聆听,导演也在聆听。

既然诗电影如此沉闷,为何《蜂巢幽灵》能够成为经典?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就能了解诗电影略显暧昧和尴尬的处境。

和注重节奏和叙事的类型电影不同,诗电影不管是在叙事手法还是在视听语言上都自成一派。诗电影是一种非常挑观众的电影类型,它需要的是观众沉浸其中,如果追求短平快和视觉刺激,诗电影绝不是最佳选择。

诗电影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

《蜂巢幽灵》是一部典型的诗电影,导演在构建自己诗意艺术世界时,选择了“隐喻”这种方法。隐喻和故事不同,隐喻在暗处,故事在明处,维克多.艾里斯似乎希望通过明处的故事来表现暗处的涌动。时隔多年,当我再次点开《蜂巢幽灵》时,维克多.艾里斯无疑是成功的。

讲故事的重点有时候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熟悉维克多.艾里斯观众一定知晓他的艺术风格,神秘旖旎的光影、静默希声的角色特写、饱含诗意的构图、精心安置的疏离关系......这些都是他常用的魔法。在大量隐喻蒙太奇的使用下,维克多.艾里斯让诗电影在形式和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合二为一。

诗电影之所以难拍是因为情绪的多变,诗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含有大量情绪的电影,如果情绪本身是茫然的,诗电影在叙事上也会进入困境。而在《蜂巢幽灵》中,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在导演的镜头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个女孩儿的正常轨迹,她们性格中相背离的部分,对于死亡的看法,还有经常出现的“科学怪人”的形象,都让电影有了淡淡的跌宕起伏之感。

诗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别样的情感体验。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曾提出了“审美期待”这样的概念,他认为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人们会对欣赏对象产生文体期待、意象期待以及意蕴期待三个不同层次的期待类型。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往往想要从中获得视觉刺激亦或是审美体验。

《蜂巢幽灵》并不是一部商业电影,它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效,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成为经典作品呢?很显然,它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蜂巢幽灵》并不是属于维克多.艾里斯的个人作品,它属于整个西班牙历史,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的严肃和荒诞,能够了解人性被压抑之后的扭曲和变形。同时,这部电影没有沿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用大量隐喻完成了电影的艺术表达。

或许电影中从未出现过的“幽灵”便是这种特殊情感存在的由头,从未出现,却又一直在存在,这种感觉是我们在欣赏其他商业电影所没有的感受。换言之,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知道这种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能够产生的效果,所以,他执着于自己的选择,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

诗电影能够透露出民族独有的文化气质。

每一部诗电影都有无数种可以解读的角度,而这种解读性源于诗电影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赋予了诗电影的精神特质,让电影能够饱含深情。诗电影往往包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念,而创作者又会受到所处环境和成长轨迹的影响,所以,当一部诗电影问世后,很难脱离民族文化气质。

《蜂巢幽灵》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整体氛围和弗朗哥政权时期如出一辙,经历过那段暗黑岁月的维克多.艾里斯一定深有感触,所以他才能将电影氛围把握的恰到好处。在处理死亡这一严肃命题时,导演以儿童视角切入,削弱了死亡本身的沉重和复杂。这种死亡观念并非空来风,而是源于欧洲大陆本身的豁达。

每部电影的诞生都有一个大的土壤——民族文化。在西班牙电影史上,由隐喻构筑起来的电影并不少。其中不乏传世之作。到了维克多.艾里斯这里,历史变成了一段隐而不发的过往,但他的电影终究无法脱离历史和时代,因为他从那段历史中走来,只有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他的电影才有意义。

很多左翼评论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表示,电影的政治隐喻过于晦涩,缺乏直涉现实的批判性。姑且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中肯,可以肯定的是,维克多.艾里斯并非着重于“政治隐喻”,而是“隐喻”。导演的关注点是在家庭悲剧,并非高屋建瓴式的历史冲突,他选择了用更加动人的方式来诠释整个西班牙在二十世纪中所遭受的历史创伤。

而经受过那段历史的西班牙,恰好需要这样的展现,因为创伤的恢复需要时间。

诗电影往往是从隐喻开始的,不过,隐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电影的结局是女孩安娜的失踪和回归,她给死水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当她消失时,家人因为寻找她打破了彼此之间树立起来的壁垒,母亲为在书桌上熟睡的父亲摘掉了眼镜,烧掉了写给情人的信件,父亲在逐渐恢复的家庭温暖中甜甜睡去。这一丝丝温暖的回流让我们能够到晦暗中隐藏的情感。电影拍摄于1973年,导演维克多.艾里斯似乎从垂垂老矣的独裁者身上看见了一丝丝民主的希望,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隐喻。

 6 ) 剧情与分析

昏黄的镜头,迷离的配乐。1940年,一个西班牙家庭,母亲特丽莎思念着战争中的情人,父亲费尔南多醉心于养蜂、发明蜂巢,两人在片中几乎没交流,也没同框,貌合神离。女儿安娜和伊莎贝尔看了科学怪人后,伊莎贝尔告诉安娜村里一个破房子和井处住着科学怪人的幽灵,这个玩笑安娜当真了,经常去找,许久一无所获。她们打闹,上算术,认识器官,听火车,和父亲采蘑菇,认识有毒的蘑菇,父亲狠狠踩烂。伊莎贝尔想掐死黑猫结果被抓,用血涂嘴唇、装死吓妹妹,这时女仆米格尔罗斯偏不在。结果一天一个共和党士兵跳火车躲进房子,安娜以为她是幽灵,给他送苹果、蜂蜜、父亲的衣服,后来他被杀了,父亲迷惑地看着他的怀表、衣服怎么跑那里去了。安娜重返,只见血,撞上父亲,以为父亲杀了幽灵,她逃了,消失了,夜里幻觉电影里科学怪人和小女孩碰面。全村出动找到她在残垣断壁后,回家她似乎不认识父母了,不说话,母亲问医生很着急。夜里她又起身,按照伊莎贝尔的方法召唤幽灵。

片子很美,童年幽灵幻想很有意思。大背景,内战后佛朗哥上台,共和党士兵逃窜,而更多人被迫卷入二战。母亲对情人写信思念,偷偷烧信,却与父亲隔阂,她代表的是爱,父亲喜欢等级森严、井井有条的蜂房,好像独裁社会的权威,对于毒蘑菇狠狠踩死。姐姐伊莎贝尔虐猫,还用血涂口红,其狠心可见一斑,欺骗安娜有幽灵,装死吓人,跳跃过篝火,已经显现出镇定而狠心、不可靠、居心叵测的样子,不像安娜一样纯真,而这也是法西斯气质。安娜还小,说啥信啥,照顾幽灵,因为父亲杀了幽灵而逃跑,大受打击,在幻想中与科学怪人重逢,最后召唤幽灵,她的纯真又是否会被扼杀与法西斯社会中。

纠正:同框有一两次,最后给他睡觉披衣服也是对生活屈服。安娜感觉迟钝。视听都一样。

 短评

说它画面艺术吧,又感觉太过做作;说它故事考究吧,又仅仅只是单调的讲一个故事。反正我不喜欢

7分钟前
  • Hom
  • 还行

六角形纹路,昏黄色梦境。画面如湖面倒影般恬静荡漾,又如疾驶的火车匆匆掠过。幽灵是受伤军人,是科学怪人,是某种无法摆脱的神秘幻想。原野上刮起的粗犷的风将故事吹散,最后只留下一束清冷的光。

9分钟前
  • Stiles
  • 推荐

#351|對恐怖片的挪用,兒童演員過分精湛的表演,恰好都是使我毛骨悚然的東西。衹能在蜂房和淌著蜜色光彩的室內獲得些許療慰。

14分钟前
  • 介意
  • 推荐

7.8/8.0 不止一次地回想起片中小女孩Ana的眼睛,无助且困惑。小孩子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他们能感受更多的东西.他们用一种最真挚直接的方式去解读一切事物。

16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西班牙影展·美琪大戏院]①蜜与死的童年之诗,神秘而柔缓。②影片时而浸泡在蜂蜜般的金黄色之中(室内戏-蜂巢式的窗户-极权与父权象征),时而浸润在旷野的蓝白色之中(童年的自由与自然),时而又笼罩在夜晚幽谧的黑色之中(诡影、幻想与死亡)。③文本内蕴丰厚,科学怪人和电影,宗教与家庭,大众文化中的西班牙内战后集体记忆。④以感官的懵懂映衬出孩童的纯真与不成熟:视觉-课堂人体模型的眼睛&目击跳篝火时的幻影(定格)&弗兰肯斯坦幻觉;听觉-听火车后的震惊&听心跳时的失败;嗅觉:采蘑菇,分不出毒蘑菇之味。⑤永远分立于不同镜头中的父母。⑥荒原中的双门洞房子与老井。⑦几处叠化转场令人迷醉,如姐姐与黑猫的并置。 ⑧安娜·托伦特在这部影史最佳处女作候选中的表演令人叹服,23年后,她又主演了另一部极具水准的导演处女作[死亡论文]。(9.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想象和夜晚和眼睛构成另一个世界。

22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当孩子懂得人会死去时,童年就结束了。

25分钟前
  • NoirSky
  • 力荐

故事充满神秘性,角色的行为动机也很神秘,不成熟的心智被恐惧困扰产生的幻象很神秘,还有点奇幻色彩。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西班牙弗朗哥政府的高压和普通人的恐惧心理,大量的隐喻让人印象深刻。★★★★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D+ / 影片呈现出一种视角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孩童作为主线索将周遭化作贴合于时间流逝的静物,这种凝滞构造了“原初”一般的观看;另一方面则是前者挤压下的成人副线与影片整体的全知叙事,这种琐碎的堆叠反而像是在刻意阻隔段与段之间的流动,“日常化”被暴露为一种有明确导向的压缩。最终生活图景仿佛被转化为蜂巢一般的六边形封闭格子,符号的累积既未能创造情境,也无从生成叙事推进的动力。

2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弗兰肯斯坦的迷宫 全片1000个镜头 500内景 500外景 变态之极

32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在还没学会恐惧之前,我们已经饱尝孤独

34分钟前
  • nemo
  • 力荐

Lovely Ana 噩梦并不仅仅出现在梦里

39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推荐

4.0。十分怪异、独特、神秘的影像风格。待再看。

4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色调真迷人;小女孩安娜真纯净;受伤军人那段,想起了《城南旧事》,不过比《城南旧事》好得多。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好片。

47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重看。神秘诡异而惊心动魄,世间最恐怖的瞬间莫过于孩童认识到死亡的一刻。手指触碰蘑菇,火花迸裂,枪声和水边的科学怪人。蜂窝状窗框是成人世界的牢狱,将一夕毁灭永不可追的天真禁锢成时光的蜜与蜡。

51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深黄色是对于古典油画的摄影式模仿,也是“蜂房”——-在语境之中,封闭小镇的人被拟动物化,当我们观看蜜蜂会感受到一种可怜而受限,“激情”无法从外部观看,将“激情”可视化,即自然主义。在《蜂巢幽灵》中,火车,放映车的到来是城镇可见的闭锁与无趣,但维克多·艾里斯通过对起源于孩子之口的神秘空间实体化完成了空间的再一次生产,科学怪人的到来重新开启了某种不确定性,荒原上的破旧房屋与深井,不可知的神秘,通过孩童之眼,坐在银幕面前的观看者再一次获得对于影像的超验性恐惧。

5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4.5;半年后重看,总算是有所领悟。还是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隐喻在哪,但确实有种特殊的魅力在其中;这个小女孩是我自认为是自己看过所有的电影里长得最好看的女孩木有之一~~~~

56分钟前
  • RIC
  • 推荐

撇开政治不讲的话,这片就是在说小孩子别看恐怖片。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如果让我看着一部电影自杀,我选这个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