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第七封印 剧照 NO.1第七封印 剧照 NO.2第七封印 剧照 NO.3第七封印 剧照 NO.4第七封印 剧照 NO.5第七封印 剧照 NO.6第七封印 剧照 NO.13第七封印 剧照 NO.14第七封印 剧照 NO.15第七封印 剧照 NO.16第七封印 剧照 NO.17第七封印 剧照 NO.18第七封印 剧照 NO.19第七封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3

详细剧情

  海滩边,巨浪滔天,英武的骑士布洛克(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与黑衣死神(本特•埃切罗特 Bengt Ekerot 饰)摆下了一盘生死棋局。在下棋的过程中,骑士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所见所闻暗合圣经的图景。十四世纪十字军东征后期,欧洲大陆瘟疫蔓延,民不聊生。布洛克曾遇到过马戏团的一对夫妻,丈夫笃信神明,无比虔诚,妻子则更加现实,唯命是从。他们的相濡以沫让幸福唾手可得。骑士在树林中邂逅了铁匠夫妇。铁匠非常粗鲁,他的妻子很是风骚,他们在树林里对着路人演出双簧,仿佛一对可笑的傀儡。最后,在经历过集体膜拜的祭奠仪式后,武士和他的朋友们再次遇到了死神,曾经的无助与恐惧,愤怒与怀疑,都化作了人生的诘问……  本片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我想要的是知识,而不是信仰。

很多宗教里都有审判日这个概念,对于Christianity,当第七封印被揭开的时候就是人们接受上帝审判的日子。人类的罪行无数,七卷不一定能写完。我猜是由于圣经对7的偏爱。

影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质疑。
质疑上帝的存在,质疑自己的信仰,以至于质疑生命的意义。
质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核心词。
有些人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有些人不置可否,更相信现实生活;有些人愿意相信却并不付出相应的行为;有些人徘徊在信与不信之间成为了不可知论者。。。于是敢于质疑,敢于探讨的人便成为了少数。

参加十字军归来的骑士对这种更接近于强盗的荒谬行为产生了质疑,遇到死神后,他向他寻求解答。但死神告诉他他得不到解答。实际上圣经里是没有死神这个概念的,电影中的死神公平地与骑士探讨上帝是否存在并表示自己一无所知,砍掉马戏团小丑抱住的树并对他说他应该感到羞耻。这更像是一个拥有常识与健全道德感的人。

就像死神说的那样,骑士最终也没有得到答案。在黑死病面前,有些人无力抵抗然后死去,有些人却凭借着内心忠实的信仰躲过去了。这种忠实的信仰可以理解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的上帝。

骑士告诉死神,他想要的是知识而不是信仰。他苦于无法验证上帝的存在,他不能强迫自己相信自己不能验证或推断出的事情。而这正是大多数一边祈祷一边受到黑死病威胁折磨的人们的感受。最终他在矛盾中死去,答案不会轻易显露出来。

p.s.瑞典语给我古老庄严的感觉,如果用英语拍这部电影也许达不到这么好的效果。

 2 ) 回想《第七封印》

应沈阳的要求瞎掰的,不是故意要充大瓣蒜的,大家见笑了。

        只看过伯格曼众多作品中的三部半:《野草莓》、《魔笛》、《第七封印》,《冬之光》看了很多次都没能坚持看完。看完的三部都很喜欢,尤其是《第七封印》,前两年看了很多遍。
        与其他自己喜欢的电影不同,关于《第七封印》,一直不想知道别人的观感。我觉得这不是一部需要读解的影片。它提供了完美的视野,从宏大的宗教、历史背景到微小的生命细节,看片的过程仿佛私人旅行,在如此完整的一座山脉中,只需注目自己眼前的风光即可,因为它的确值得你一再流连,重新走入,重新发现。这部影片展示了很多东西:信仰与疑惑、虚妄和踏实、上帝是谁、存在与否、如何与神相处、死亡、如何面对死亡、清醒或者混屯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艰深且值得思考,我想伯格曼在将近不惑之年拍成本片也不是偶然的,《第七封印》的确是成年人的电影。
        主角布洛克是从十字军东征战场败退回来的骑士,他十年前因神之名出征,并在这十年中开始怀疑神的存在。这种疑惑看来是每一个精神属神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约瑟夫 拉辛格(当今教皇本笃十六世)意在为现代基督教众答疑的《基督教导论》开篇便提到对信仰的怀疑,他甚至用齐克果的小丑故事来譬喻今天的传教者地位与形象的尴尬。影片开头布洛克正处于所谓“被绑缚在十字架上漂流于深海”的境遇,如果不从基督教的方向考虑,这种境遇仍旧十分现实,被理想放弃的感觉或许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见。我把随后的情节依旧看作布洛克寻找上帝的旅程,随后他遇到了死神,然而正是对信仰的追问使他有活下去的动力并选择与死神争夺生命。
        关于本片中死神形象的讨论众多,令我不能忘怀的是死神对布洛克的一句对白:“我是无知的。”想起这个镜头总让我有些颤栗。不管此处死神是“死亡的拟人化”①还是某一面的上帝本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都表明了伯格曼对死亡的态度,如果是后者,可能这句话还要更加意味深长。
  与布洛克照应的是杂耍艺人约瑟夫和米亚一家,约瑟夫笃信上帝,甚至经常在幻象中看见圣母。他对神的喜悦如同《耶稣》中马太见到基督的喜悦。他们一家子仿佛代表着所有享受生命欢愉悦的普通人,怯懦但是有信仰,与神保持了直接简单的关系。正是他们感动了布洛克,让这个疲惫不堪的人说出这样一段美妙的话:“我跟你夫妇坐在一起时,所说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而虚幻,顷刻间,一切都变得毫不重要。”布洛克喝了几口牛奶,继续说:“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刻,这份宁静、这份霞光、这碗草莓和牛奶....我会珍惜这份记忆。这些就是足够的启示了!这些就足够了”在此处我常常疑惑,这已经是布洛克旅程的结尾,他寻找到上帝了?还是折服于世俗的幸福?或者是与神达成了不对称的和解。但是我有一个想法,寻找神,也只能从人身上寻找证据。
  我很喜欢布洛克的一句话:“信仰就象躲在暗处的爱人,任凭怎样呼唤也不现身。”这句话也许是一个提点,既然呼唤不出,那么就亲身走进黑暗。暂时先这么多。


①《第七封印》/陈韵琳 信仰之门 http://www.godoor.net/text/image/film06.htm 

 3 ) 《第七封印》:探寻上帝存在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写这篇影评有2个原因,第一之前看过很多网上的影评,但觉得自己还有些话想补充的;第二,最近看了几本电影理论的书,想借此做个记录。

    很长一段时间前看的《第七封印》,现在全是凭印象写下这段影评,而且第一次写影评,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这是一部笼罩在死亡、瘟疫、恐惧、饥饿阴影中,基调阴沉的电影。理想主义者Block,怀疑主义者Jons,快乐的Jof一家,伪善的僧人,粗鲁的铁匠和他水性杨花的妻子,上刑架的女孩,恐惧的人群,宗教与信仰,上帝与追寻,死亡与恐惧,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主题,让人一下子拿不准这电影到底在讲什么。我想有一层肯定很多人都看出来了,那就是赞颂Jof一家对生活的热爱,单纯地信仰上帝。

    那么《第七封印》到底是在讲什么或者说思考些什么。我们先从影片开头出现的字幕谈起。“他擦去他们眼中的泪水:死亡不再,恐惧、尖叫与痛苦不再,因为古老的世界已经离去。”用做封印的第七枚印章被毁。此处是参照了圣让的《启示录》,于是影片也蕴含着《启示录》的意味之中。(《启示录》展现了:爱情,源自上帝,战胜死神的折磨。)影片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骑士Block的旅程,另一条则是Jof一家的旅程。其实这是代表着两种方式,骑士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虔诚信徒,他对抗死神,追问上帝,企求获得知识。Jof则歌唱生活与爱情,把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诗歌。他也信仰上帝,但仅是单纯地信仰上帝,每天感受着平和、天真的快乐。Block饱受烦恼和怀疑的折磨,最终没有战胜死神。Jof一家在Block的帮助下重新踏上光明的旅程。

    影片中有一处画面很动人,夕阳下骑士品尝牛奶和野草莓,在Jof一家身边感受到了少有的幸福感。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但另一方面也我们想到其实骑士原来的生活并不快乐,他不断追问、怀疑上帝,而未能得到答案。他其实是一个生活在精神困境中的人,无法在现实和他所渴望的和谐中找到平衡,无形之中为自己打造了镣铐。在这里伯格曼认为人的命运注定必须接受折磨,悲苦磨难是人生的本质,而真正的折磨并不是外在的体肤之痛,而是内在精神的磨炼,骑士也正是饱受这样的精神折磨。然而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精神困境呢?关于生命的问题,伯格曼曾经说过:“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终于能够看出事物本然的面貌,再也没有“上帝,为什么?”或者“她,为什么?”这一类问题,一个人若不自杀,就该接受生命。自杀和接受,二者择其一。我现在选择的是接受。”现在我们不难得出影片正真的主题,实质是探寻上帝存在与否与人类生存意义的问题。Jof虽然不富裕受人欺侮,但他与生活嬉戏获得心灵的愉悦,在烦恼和孤独中追寻与祈祷,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影片的最后,随着“哑巴”一声“一切都结束了”,Jof看到Block一行人在远处与死神共舞。这不正在告诉我们:没有死亡,而只有对死亡的恐惧。

    我想起了伯格曼晚年说过:“当一个人功成立就之后,坐享天下的财富,拥有他所想要的任何东西,然后他会发现万事皆空。最重要的是,人必须努力去克服人性的限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今生今世注定受层层限制,并非外在的环境限制,而是我们自身内在的“禁忌”!伯格曼在这部影片中借宗教这一基础,大谈上帝的存在与人生的意义。梦幻般的情节,深刻的内涵,都透着生命的哲思,无疑是发人深省的作品。

 4 ) 艺术史角度下的第七封印

其实也不是什么长评,只是因为短评放不下了......

因法罗岛电影节二刷

在宗教的外壳之下隐藏的是对电影,或者广义的艺术创作者的高度自反。我不同意第七封印文本压过图像的论点,两者必然是相辅相成。

影片开始骑士能认出死神的相貌是因为死神的长相和那些“壁画”“书”的描述相同,此时已经肯定了艺术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和“Beyond-Human”(超人)的精神所吻合,也就肯定了文本和图像之间的互译关系(ekphrasis)

小丑角色的演员在树下看见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圣像,但是他们在舞台上也尝尝耍一些魔术师的把戏(使得球悬空,后半段的刀子把戏使得人死而复生),这样的安排使得“扮演”或者“演出”和最高尚的“神迹”和“显灵”在外在表现上对等,观众即可以按照故事所表现的认为神迹实际并不存在(骑士:我不需要信仰,而是知识),也可以反向认为电影或其他饱含剧场化的和视觉效果的艺术的地位和神迹类似。

许多镜头中有死亡相关的形象不起眼地隐匿在背景中,即便是骑士食用野草莓喝牛奶所找到一些生活的充实感时,骷颅头面具也时常挂在树后,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常用的Memento Mori(死亡象征)相类似。

影片鲜少使用完全正面的特写镜头,唯有在驱赶疾病恶魔的列队中用这类镜头给予骑士,和最后面对死神的赎罪,其实饶有趣味,这类正面特写在宗教画中往往只可以被耶稣所使用,其中微妙值得细品。

许多例山羊羔羊之类的简单隐喻已经不值得我额外赘述。文本含义完全被解读则需要论文体量了。

 5 ) 马戏团约瑟夫的道路

       该片片名来自《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启示录》:天主的羔羊(耶稣)打开“第七封印”,这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整部影片围绕着这个欧洲文化的传统主题展开,即个人如何获得救赎。表面是在写欧洲中世纪的那个混乱、黑暗的时代的事,实际却是借此探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探讨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矛盾。

       影片的基本情节讲的是参加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和他的仆人返乡的一段旅程。路上骑士先是遇到了死神,他请求与死神对弈来决定自己的生死。之后骑士和他的仆人遇到了马戏团的夫妇俩、马戏团老板、神学院学生、铁匠和他的妻子等等人物,到最后骑士回到家,除马戏团夫妇外所有人都死去为止,死神一直陪伴着。从骑士和他的仆人一路所遭遇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欧洲大陆正在闹瘟疫,到处布满着死亡和恐惧的阴影。

       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的,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确实有过几次大的瘟疫,主要是鼠疫,导致整个欧洲陷入一片荒凉,人口大约锐减了三分之一。十字军东征也和这次大瘟疫有着直接的关系。瘟疫大范围的破坏了欧洲的生产力,农民没有出路,活不下去,社会动荡不安。教会就趁机出来作宣传,说东方有多少多少财富,并且套上从异教徒手中收复圣城耶路撒冷的宗教的外衣,鼓励大家组织十字军进行圣战,去征服东方。

       伯格曼把影片的时代背景安排在这样一个时候,无疑是有深意的。整个的画面显示的就是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上帝要把这个世界毁灭,重新来一遍。在这个时候,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人类感到无比的迷茫,找不到方向。一切原来信仰的东西在末日来临之际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命的意义瞬间荡然无存,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把握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二战后欧洲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伯格曼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向人们展示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他否定了骑士的道路,也否定了骑士的仆人的道路,更否定了以铁匠、铁匠的妻子、剧团老板有代表的那种浑浑噩噩或者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最后的答案是马戏团夫妻所代表的那种生活。其他人都被死神带走了,受着末日判决的煎熬,只有约瑟夫一家人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

       骑士所代表的是人类探索和追寻上帝的一种方式。他希望通过理性去认识上帝,认识死亡。他当初本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绅士,为着崇高的宗教理想,踏上了东征的道路。结果到了东方,发现教会所许诺的那些都是空的;回到欧洲,到处都是瘟疫、混乱和骚动不安。他相信人类知识的力量,这从他选择与死神对弈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就可以看出,他有信心自己会赢,也就是说,神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到。他向死神询问所发生的一切是什么原因,也体现了他的求知欲,他强烈的希望用理性来把握这个世界。

       骑士的仆人所代表的一种人类的处世方式,和骑士本人稍有不同。如果说骑士是一个忠诚的教徒,他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心是在于他觉得通过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够理解上帝的对世界的安排,并且他认为这正是人类理性的任务,那么骑士的仆人便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心来源于他觉得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完全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任何神学上的繁琐解释。也许当他出发参加十字军东征时,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是,当他再次回到欧洲、回到故乡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已经对一切关于上帝的崇拜、关于人类罪孽的宣传彻底失去了兴趣。他拯救那个失去亲人的年轻姑娘,惩罚神学院的学生,在酒馆替约瑟夫解围,打抱不平,所有这些行动,他都是在发扬一个“人”的精神,后面不存在神的力量。在他的思维里,全然没有他的主人对神的那种敬畏之情。

       如果我们套用柏拉图对人类灵魂的三分法,我们可以说,骑士所代表的是人类灵魂的理性部分,骑士的仆人所代表的是人类灵魂的意志部分。理性部分追求对世界提出人类所能理解的知识性的解释,而意志部分纯是在发扬人本能的、原始的生命力。理性部分追问在神的主宰之下的人类世界何以可能,问的是“为什么”,而意志部分追问的是人类怎么样控制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问的仅仅是“怎么做”。

       神学院的学生,代表了腐朽、僵化的教会势力。他们宣称自己是上帝和人类之间的桥梁,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可是在这件华丽的、神圣的外衣之下,他们做的全是最世俗的、甚至最肮脏的事情。其实他们一点也不配做上帝的代表;在末日临近之际,他们早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有其他一切最普通不过的人们一样只关心自己的私利——他们同样将受到公正的审判。那些假借神的名义行恶事的人,比一般行恶事的人罪孽更大。骑士和他的仆人,以及众多和他们有着相似遭遇的人,他们所受的苦,其实都是直接拜这批虚伪的神职人员所赐,这些神职人员用谎言骗取了他们的信仰,把他们送到遥远的东方。

       剧团老板和铁匠的妻子,代表了世上一类玩世不恭的人。这种人占了人类的一大部分。他们贪图一时的人世的享乐,不计较末日审判时的惩罚。铁匠的妻子跟着剧团老板私奔,可是在铁匠找到他们,她看到没有机会逃脱之时,她又转而对丈夫献起了殷勤,借口说自己是被剧团老板迷惑的(明明是她自己先卖弄风骚引诱别人的),转眼之间就变了副脸孔,抛弃情人而重新投向丈夫的怀抱。剧团老板先是勾引有夫之妇,后又作虚伪煽情的表演,骗取铁匠的同情和原谅。这些都是人性中丑陋一面的写照。人类自以为耍的这些小联明很高明,实不知在上帝眼里,这些都是看的清清楚楚的。无论耍多少伎俩,每个人都逃不出上帝早已安排好了的命运。剧团老板没被铁匠砍死,但随树倒下而摔死:结果都是一样的。

       铁匠呢,铁匠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对事情没有判断力,别人怎么诱导他就怎么想,生活浑浑噩噩,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从不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他没有骑士那种探索的精神,也没有骑士仆人的勇气。他的生活是无意义可言的。

       至于死神,基督教是一神教,本没有死神这个人物的,柏格曼在这里创造出这样一个形象,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而已,他本身并不具备神的属性。当骑士询问他时,死神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的,世间的所有安排只有上帝一人知道。索取人类性命的任务在影片中由死神执行,在现实中由各种各样的疾病、瘟疫、战争、饥荒等执行,两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差别。

       死神由于酷爱下象棋,答应骑士通过一局对弈来决定骑士的生死,双方之间的这盘棋其实象征了人与神的斗争。人不甘心就这么接受神为自己安排的命运,他要反抗,他要发扬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神的力量。在骑士这方面,代表的是人类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是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并不是他的棋艺不及死神,而是一来由于死神的欺骗,他泄漏了自己的战术,二来,更重要的一点,是骑士遇到了约瑟夫一家,从他们身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问题的答案,因此当再次回到棋盘上时,他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好像不再屑于与死神交手,把生命也看的淡了。

       最后说到约瑟夫一家,他们是解读整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代表的都是黑暗、痛苦,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阴森的,只有约瑟夫一家,在这黑暗阴森的世界之中,散发出一片温暖,他们一家是光明的、欢乐的,这不但与骑士、骑士的仆人、铁匠、神学院学生等等人相反,也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相反。

       我们看到,每当镜头对准约瑟夫一家的时候,总的白色压过黑色,光明、惬意、温暖。死神的脸是没有一丝血气的,苍白可怕,与他那套地狱般黑暗的大风衣搭配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切生命都在这里枯萎了。骑士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苍桑,他的深邃的眼神、舒缓的举止、风尘仆仆的着装,整个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历经了无数的世事的洗礼,有着洞察一切的智慧;不过,与这种深刻相伴随的,常常有另一样东西:忧郁。而在约瑟夫那里,这种忧郁消失了,无影无踪了,只余下纯朴、天真的欢笑。那么智慧呢?他的智慧比其他人多,只有他和骑士才能看到死神。他的“智慧”也比骑士多,因为他还看到了圣母,并且最后只有他和他的家人没有受到死神的侵犯。也许这里这个“智慧”,说成“信仰”更准确。

       约瑟夫不像骑士,去追寻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人类的理性是不能彻底理解神对这个世界的安排的。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看,如果说骑士代表的是理性,那么约瑟夫代表的就是信仰。伯格曼对约瑟夫和骑士的命运的不同安排,其实要回答的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信仰比理性更为根本,信仰是第一位的,理性是第二位的,有的东西,比如神迹,理性是不能解释的,在理性看来“神迹”是荒谬的,但是信仰却能够解释“神迹”,而且,“正因为它是荒谬的,所以我信仰它”。哲学是在理性的范围之内思考问题,遵循的是理性的原则,而神学是在信仰的范围内思考问题,遵循的是信仰的原则,这就是神学高于哲学之处。人们说《第七封印》这部影片有着浓重的宗教气息,而不仅仅是哲学的深度。单看它的题材,也就是以《圣经》中的一个典故为核心展开,还不够,只有深入到基督教神学的内部,发现这部影片所回答的基本的神学问题,即信仰和理性的关系,才能深刻的理解伯格曼的寓意。

       约瑟夫在尘世生活中的遭遇很差。他仅仅是一个跑江湖的马戏演员,人们把他当小丑一样看待;他是一个随处都可能被欺凌、被侮辱的弱者,在酒馆里的遭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是,就是在这个尘世的弱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他是一个心地的纯洁善良的小伙子,怀着对上帝的诚实的信仰,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家人和朋友的无私的爱。他的生活很简单,但是很令人羡慕。他过的日子也很普通、很没趣,但他并不是像铁匠那样浑浑噩噩的;他信仰上帝,但他并不像骑士那样穿入没有出路的牛角尖。有什么他能看到圣母和死神?因为他心无杂念,心地纯洁。套用禅宗的话来讲,那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他人之所以没有约瑟夫那样的眼光,只是因为他们被自己所犯下的重重罪孽裹住了,他们的信仰已经失去纯洁性了。

       这部影片最后不是以哲学的方式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以神学的方式。伯格曼告诉我们,要以约瑟夫那样的方式去信仰上帝,才能得救。

 6 ) 第七封印---生活态度的选择

    昨天,从BT 上下了这部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挺清晰的.
     
     1 理想主义者
     布洛克是理想主义,当理想幻灭时,理性的要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以前应该是理想主义,或者大多数人刚开始都是理想主义,但随着人生的经历,人们开始变化.
     2 犬儒主义者--玩世不恭
  布洛克的随从雄士,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其实他还是个不错的朋友,有些正义感,过的也挺快活,现实中这些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心肠也挺好,还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雄士偶而会显出侠义心肠,但是未必是因著什么深沈的道德理由。犬儒、玩世不恭的迎接所有的命运荒谬。
  
  
  3 伪善投机者
      以神学院毕业的博士拉发为代表。在世纪末死亡浩劫中,失去理想的拉发,以前是教士,现在是善用机会欺骗图利的伪善者,正在村庄四处打劫,剥除死人身上的首饰好拿去卖。拉发完全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没有诚实,但是他却以其伪善搧动有理想的人去追逐一场欺骗,使他们历经沧桑理想幻灭回来。这种人在当今很多人是成功者,也后投机未成的失败的.
  
   4 .混噩度日者
      混噩度日的人,则是只要还活著,就吃吃喝喝、为琐事劳烦,边传说著种种与黑死病有关的消息,从不多想远一点。这种混噩,柏格曼透过铁匠普洛、铁匠的妻子、和戏子史卡的三角闹剧表现出来。 混噩之人也没什么特别的,迟早会与死神相遇。
  
   现实中,大部分是这种人, 每天只是过着,但你也不能说他不好,
  
   5 受苦者与承担罪责者▲
   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是受苦这,就像中国的农民.
   
     6 承担罪责者
        现实中这些人也很多,因为群体是愚蠢的,当社会有些舆论导向时,有些人就成了承担罪责者,比如:当前医疗改革中的医药工业,和医药代表,包括可怜的一声成了老板姓看不起病的众矢之的,而真正的灾难制造者:医药监管改革部门,却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要争论医改是不是成功??? 一定要严管医疗腐败.可笑,公务员工资低,但官僚腐败是正常的,医生每月那么少工资,收个红包就不正常了?
     就像教士凶狠的喊着,就是她带来了灾难!!! 哈哈
  
 
  7 日子天天都无比的好 积极心态享受人生的人
  一对夫妇约夫、米亚和他们的孩子。这对夫妇从头到尾贯穿整场电影,在他们身上,柏格曼放了最多的与布洛克的对比,他们也是最让布洛克感动、并让布洛克决定营救他们脱离死神的人物,
一、日子天天都无比的好约夫、米亚和所有人一样,活在弥漫死亡气息的世纪末中,但是约夫、米亚和一般人、或当时的教会界面对的态度很不一样。
  
   约夫米亚就充分享受了生命的欢愉。
    
   「你看起来很不快乐。」米亚说。
  
   「对。」「你疲倦了吗?」
     「是的。」「我....觉得自己很无趣。」
      米亚说:「我懂了!」
      布洛克怀疑:「你真的懂吗?」
      是的,我很明白,我也常问自己,为什么人都爱折磨自己,你说是吗?」
      而后,约夫回来,布洛克看著他们夫妇间孩子气的亲匿对话,温馨、欢快、充满爱意的互相抚慰,约夫把头靠在米亚肩上,叹了口气。
   米亚说:「这样真好!」布洛克答:「只是暂时这么好。」米亚提出她不同的生命观照:「几乎永远这么好。今天跟明天一样好。夏天当然比冬天好,因为夏天不怕冻,可是最好的是春天。」约夫于是去拿琴,想唱首他自创的关于春天的歌。原来约夫也爱作歌谱词,只是都以歌颂生命为主,不像雄士,充满讥讽嘲弄玩世不恭。雄士原本兴致盎然想对比彼此的创作,被武士一瞪,便说:「我现在好像不宜唱我的歌,会让人难受。」
     当约夫谈唱时,布洛克说:「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总躲在暗处,任你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出来。」米亚完全听不懂:「我不懂你的意思。」布洛克:「我跟你夫妇坐在一起时,所说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而虚幻,顷刻间,一切都变得毫不重要。」布洛克像分享爱筵一般,小心的捧起碗,喝了几口牛奶,然后说:「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刻,这份宁静、这份霞光、这碗草莓和牛奶....我会珍惜这份记忆。这些就是足够的启示了!这些就足够了!」
       布洛克从这对单纯的夫妇中间,看到不可言喻的生命的喜悦,对生命的珍爱与信赖。那是他在死亡虚无中,看到的启示。这个复杂的人,竟然从最简单孩子般的人身上,看到他寻找呐喊呼唤寻找已久的启示!

   我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越来越像约夫,知道理想实现也不过如此,自己理想可能对于别人来说毫无意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也微不足道,但人生是真实的,在追求自己目标过程中,享受生活的整个过程,发现生活的乐趣, 例如在豆瓣发帖子,本质毫无意义,但自己开心就好了.......
  
  
  
  
  

 短评

8/10。以黑暗的气质艺术化了存在主义追问,骑士目睹了文明的浩劫,沙滩的岩石边横卧着腐烂尸首,他怀着对上帝的忠诚却对着伪装成神父的死神告解(十字军东征、烧死女巫都以上帝的名义替死神做事),上帝的存在变得虚无,与死神博弈的双手是自我存在的唯一确定。伯格曼抨击了盲从上帝的愚昧,地狱般的忏悔仪式打断了约夫夫妇美好的歌唱表演,愚民面对十字架上的耶稣像和披着死神黑色长袍布道的修士,鞭打身体、嚎啕大哭、请求上帝饶命,逃避死亡的虚假忏悔就如假死的马戏演员,演员用弹簧刀的特技哄骗了抡起板斧捉奸的铁匠,但哄骗不了死神锯断他的生命之树。约夫一家代表基督的爱,酒馆里被迫舞蹈的约夫本已身心受辱,却和妻子用满怀爱意的野草莓款待骑士,令怀疑里迷失的骑士从内心深处感受家庭的温暖,结尾新生的约夫一家和死神牵引之舞成为经典画面。

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伯格曼强就强在兼顾了故事、影像和哲理的统一。另外有一段特别像元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以及后来《大劈棺》之类的故事,我就知道元杂剧和明传奇绝对是个大宝库。

10分钟前
  • 江上
  • 力荐

当骑士在草坪上看着周遭的暮色黄昏、享受草莓与牛奶之味,觉得信仰似乎无关紧要了,这也是我对存在主义的注脚:英雄和神圣与我无关,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最后死神轮舞与走向新生并行,为这永恒的诘问留有余地。奇异美感近黑塞诗句:“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着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

14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第一部伯格曼。看了半小时我就决定放弃思考和猜疑,像对待商业爆米花一样藏起脑袋去对待它的镜头艺术,结果仍不见其亮处,所以不仅没碰着它的“好”,退一步也没觉得“好看”。倘若有日缘分成熟走过一遍《圣经》,我还会回来见你的。

17分钟前
  • Ocap
  • 还行

灵魂的庄严之舞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我祈祷,只有死神倾听。我告解,只有死神赴约。我有智慧,与死神博弈总能胜出,但为什么?上帝总向我隐藏?他总是躲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无法实现的奇迹背后?我输了,最终我只能身不由己的跳着死亡之舞,在黑暗中渐渐远去。留下那些从来不问问题的人,在温暖和光明中享受上帝造物的甜美。

2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the silence, the twilight, the bowl of strawberries, the bowl of milk. Your faces in the evening light. Mikael asleep, Jof with his lyre. I shall try to remember our talk. I shall carry this memory carefully in my hands as if it were a bowl brimful of fresh milk.

23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伯格曼最有名的作品,大约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被认同的作品。”对观福音书“时期重要作品,影剧传统,跟[假面]之后伟大的形式实验简直差好远。怎么看都是民俗传奇剧。Gunnar Björnstrand扮演的仆人好萌。

2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伯格曼代表作,与[野草莓]同年上映。影片通过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Block在黑死病肆虐的欧洲乡村的见闻,展示了不同人面对死亡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对信仰与理性、生命的意义与上帝的存在性作了探讨与质疑。高反差影调与奇诡诙谐的情节使本片兼具娱乐性与哲理性。与死神对弈和死亡之舞很经典。(9.0/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因此死,并非死神,第七封印里身穿连帽黑袍跟骑士下棋的死神。而是俯面朝着我的,生。

3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8.7/10 最后一次下棋,骑士故意弄翻棋子,死神后来摆的和先前的不一样,你们说是穿帮镜头,我看是死神在作弊。///补充下,其实就是穿帮,因为早在弄翻棋子前,两个正反打镜头里的棋子排布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一开始就是穿帮……当年还觉得自己挺独具慧眼,惭愧惭愧。

3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我始终认为,对于这类片子,只看剧本或者读一本哲学书更好。

38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如果《野草莓》是孤寂老人晚年生活里对过往人生的回溯,那《第七封印》则是血气方刚年纪里对生命的探求和死亡的反抗。不曾想,伯格曼的电影竟是奇幻的,《野草莓》里梦境与现实的融合,《第七封印》里死神的忽隐忽现;而两个片子开片的台词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只是我并没很享受的观感。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真的没看懂

42分钟前
  • 犀牛
  • 还行

哎,这才是电影艺术啊。

47分钟前
  • 江绪林
  • 力荐

对于这类出自殿堂级名导且彪炳电影史册同时又相对晦涩难懂还比较闷的电影,在交流与审视时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既然被影史如此推崇势必有它优秀且独道的地方,切勿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或者暂时无法理解就直接轻易地否定,并草率地认为别人也肯定看不懂,提起也只是为了装逼。另一方面也不用过于迷信权威,多数经典电影其实反映的只是少数影评人、策展人或电影学者的品位,只是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从而获得了定义电影优劣的资格,进而影响了普罗大众。回到这部电影本身,首先因为宗教语言年代的三重隔阂,造成了当下的我们在理解层面的巨大鸿沟,但透过细致的观赏也应能大致体会到导演通过这群人表达的对于死亡、爱情、宗教等命题的观察与思考,其中针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诘问充满力道,深得我意。进行高级的哲学性思考总归是宝贵的。

4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编排特别精彩,甚至可以当做中世纪公路片来看:见天地、见万物;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看过一遍,并不大明白。等我把圣经看完再对付你。

54分钟前
  • 2013
  • 力荐

经历过战争,遇见更先进的拜占庭文明,还目睹这瘟疫带来的死亡,骑士迷惘人生,怀疑上帝,他的信仰遭受到挫折,向死神寻求验证,这也注定他最终死亡的命运。信仰是单纯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有了信仰,人才活得快乐,才能获得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瑞典影史十五佳NO.09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2018年6月重温#“跳着庄严的死神舞蹈,去往那个黑暗的国度”隐喻度极高,各角色分别指代各阶层,在瘟疫弥漫、人性丧失的黑暗中世纪,无一幸免难逃死神(上帝)之手,唯有代表纯真、良善的演员一家走入澄澈的光明,这点在以后作品中也时有体现;集伯格曼风格之大成,人类终极拷问,恐惧吞噬灵魂。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