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乔什·卢卡斯,比尔·萨奇,科洛·塞维尼,瑞茜·威瑟斯彭,萨曼莎·玛西丝,杰瑞德·莱托,威廉·达福,卡拉·西摩

导演:玛丽·哈伦

 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04:10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

 长篇影评

 1 ) 沉沦

一个商品拜物教信徒的沉沦及失败的自我拯救

精致的中产生活带来空虚,主人公并不理解,这样制式化的精致到底有什么意义,当不解逐渐变成了愤怒,最终扭曲了其精神。

主人公所在的圈层,对于资本主义的适应是从头到脚的服帖,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主体,而且从开场的描绘方式可以看出,美国精神病人不是特指贝特曼,而是指像贝特曼那一类的人(考虑到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数量,我觉得美国精神病人指美国人整体也不算错,选择华尔街投行的高级中产来表现是好看的需要),他们审美趣味被规训得高度统一,言行也相当一致。即便如此,在这些高级中产者自己眼中,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区别集中在所使用的商品上。全片最辛辣的讽刺出现在交换名片段落,都是差不多的白底黑字名片,但是在这群人眼里却有明显的高下之别,无论是材质、厚度、字体还是印刷方式等等,都能看出门道来,哪一种是高级,哪一种是更加高级。他们熟知商品社会的一切规范,不仅仅是名片,还有衣着、饮食、音乐、(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一切都各有讲究,非常得体,十分高级。

精英视角下,社会底层的人们是如此的懒惰,仿佛底层不应该存在于这个「精致美好」的世界,「美国精神病人」这样说服自己,赋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合法性,即:我的生活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得来的,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但是终究事实并不是如此,这样拙劣的理由在美国精神病人自己哪怕是最轻微的审视下都会都会立刻破灭,如果他们有这个意识的话。电影没有点明,但是主人公作为美国精神病人的代表,很可能是看到了高级商品堆砌下的自己,并有了关于「是什么定义了我」的疑惑,但没能得到正确答案,他不解进而愤怒,转向了另一个答案——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极答案,主人公希望用他人的死亡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完成自我拯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终,无论是主人公幻想的他人之死,还是现实的他人之死,都没有那么重要了,美国精神病人已经彻底疯了。

 2 ) 帕特里克的子宫疾病

       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前几天在上课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讲到歇斯底里病。当时感觉很有趣,说歇斯底里病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古希腊吧)被认为是子宫在身体里面到处乱窜(佩服这想象力)造成的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喉咙那里像堵了一团东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个描述蛮形象的。挪用到这个片子里来也正好。

       这个片里的帕特里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严重失语的人,虽然他没有子宫可以乱窜(笑)。这个帕特里克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导演想说的真正的问题是。在他们那个国度,帕特里克所处的或者更多的社会阶层已经没有办法说话了。可能有的朋友就说了。怎么不能说话了?片子从头到尾他不都在说话么?但是仔细想想,帕特里克说的那些话。有人认真听过么?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关于话语的电影。当然了很多朋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法。关于社会压力,关于性等等。其实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什么样的女人做爱不都是关于话语权的斗争么?

       在影片里,帕特里克关于自己的一切描述都被选择性的无视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场就是帕和自己的未婚妻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帕对他的未婚妻说:“我疯狂杀人的渴望无法自抑。我就是无法满足,我们得谈谈。”而这个女的在做什么?东张西望,回过头来问一句“我们谈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旁人问帕的问题和帕本身其实根本无关。所有人都被商品所异化了,所有的人都在自觉地维护他们的那个充满了商品的,歌舞升平的社会。

       帕特里克怕什么?怕的是被人无视,怕和别人一模一样或者是显得比别人差。但是在那个维度的美国,很不幸的是,人人都差不多,就像那一大堆名片一样。良心话,我看着都差不多。都是一堆单向度的人。

       就是在这一群的差不多先生中间。帕特里克怕被别人比下去。怕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糟糕。

       帕特里克本身在他的社会群系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替他说话的是环绕他身周的商品。名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名片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的社会身份。每天美容健身塑造出他的外表却没有变法显示出他的本质。保健的技师会夸说:“哇,你皮肤好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把皮肤看成了一种商品。你可以有这样的皮肤。我也想要。这就是商品。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商品替他发了言,所以他才可以混迹在所谓的雅皮士圈子里。

       但实际上呢?商品说了太多。自我反而无话可说了。从衣食住行乃至于肉体都被商品化的人物能有多少自我?名片不能代表帕特里克。那只是一堆身份头衔。住哪里,吃什么也不能代表帕特里克,肌肉多皮肤白有什么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级播种机么?

       那么问题出来了。帕特里克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说实话,我自己也不会明白我自己是什么的。

       正因为帕特里克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想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想要从喉咙里那个不存在的子宫后面挤出两句话来。所以在电影里他才会不断地向其他人诉说他的罪行。当然,在影片结尾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直露的自我宣告最终会被其他人视作玩笑。还是很好的那种。我想这也是导演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说不出话。在权力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自己的男子气概没有得到满足怎么办?于是帕特里克把咸猪手伸向了漂亮妹子们。但是结果如何呢?帕特里克找来一个站街女。还自己给她取了个名字。他妄想这个用金钱买来的肉体(其实他想要的是心)是属于自己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站街女,他希望她是他理想中的那个女人,是他欲望中的那个女人,那个object a 。

       这当然是一种妄想。object a是不可能真正找到的。你以为找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现实上也就一个应召女郎。你也许觉得对方很特别,但天知道对方会不会觉得你还不如一根电动按摩棒。从床戏场景里就看出来了,在和她做爱时这个女人的表情是冷漠夹杂着一种鄙视。

       于是我们可怜的小帕在两性的战场上也光荣败北。当然,这其实不能怪他。这是他找错了对象。或者说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男人理想中的那种女性是不存在的(本人男)。

       所以。在性的话语权的争夺上,好吧,不能算彻底的失败。但他也的的确确的是被无视了。

       至于他在杀人。在做爱的时候还要录像。或者还要不停地说话。究其本质是一种被他者凝视的渴望。希望自己被关注。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变态杀人狂的书。里面就说到。其实有一部分杀人狂就有这种心理需求。既然常规的话语得不到关注。他们就用血肉和死亡来发声。当然,我并没有为杀人狂开脱的意思。他们更不是自由民主的斗士。他们只是一群该死的病人而已。

       关于失语症。影片里也有提到。帕和他的朋友在一起high之前。旁边有个莫明的声音再说:“失语症?那是病毒引起的?”这是导演很直白的提示。至于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后影片里二次取钱杀人之后了。帕走在路上捂着喉咙。暗示着帕那个不存在的子宫的作祟。
男子气质受到的挫折。社会话语权力中的失语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疯狂地变态。

       与此同时,扩大开来看。社会同时也受到着这个子宫的折磨。帕杀了保尔之后。拖着睡袋里的尸体走出公寓。一路的血印子。保安居然没看见。朋友看到他。也是问一句:“哇,睡袋不错,哪里买的?”喜欢着帕的那个好基友本来可以和帕快乐的在一起。因为说真的。这个基佬是一个很合格的娘娘腔吹嘘者(请原谅我的用词,不吐不快)。但是到了那一句话让他失去了他的帕特里克。就是那一句:“我记得那天晚上的你,你戴了一条红色条纹格的华伦天奴领带。”

       帕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失语症就是无视。因为这种对不正常的东西就像看不到一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后来帕再去保尔公寓故地重游时候那个房东老太的暧昧态度。是的。不用争了。这些杀人案都是真的。只不过整个社会把这些东西选择性遗忘掉了(就像河蟹,我在作死不用理我)。帕特里克翻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整个万恶的米帝至少算半个帮凶。

       好了,作死到此基本结束。没查错别字,也没好好再次梳理可能显得有些没头没尾。初次发文。中间有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依托的理论依据也很狭隘。各位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唯愿要喷的筒子怜惜一点新人,轻喷。

 3 ) 从个人到社会的神经分裂

我的死党有一天提到这部电影。他说很值得一看。他是一个标准按照这个社会价值观为手册的好学生。他追寻如何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最快的那到工程博士学位,如何拿着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证书去墙街找一份体面又有前途和钱途的工作。 说的这么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最好能在GS和别人一样年底分红超过了60万美金。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的目标。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眼里,简直都是怪癖。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面对妓女christin,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那种若似自言自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他开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他的脸上是泪水,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他是求解,还是赎罪。无从而知。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破案,却迟迟没有。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好吧,如果这只是幻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

 4 ) 关于真实性的几点看法

1.“paul的房间”

网友Bill已经做出了解释,或许是他的家人发现了家中的尸体和残骸,误以为paul负罪潜逃,而做出的掩盖罪行的行为。所以当那个女人看到Bateman的时候反应才会如此谨慎敏感,试想当一个打算出租房屋的房东看到一个西装笔挺的房客(即便他看上去有点慌张),会匆忙地将他赶走吗。当Bateman说,我在找paul allen的家。正常的回答应该是,你找错了,然后微笑地请他出门。而不是用下套的方式(TIME广告)来套取他来这里的真实意图。如果你要解释说那是房东出于防范心理,怕贼惦记似乎也说得通,但你要知道这间房子如今只是一个待出租的毛坯,至于如此小题大做吗?显然是心里有鬼。

2.律师的对话

Bateman在被追捕的那晚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坦诚了自己的罪行,但最后一句话是暧昧不清的“you know,keep your eyes”,有没有可能律师把这句话误以为Bateman是请求他帮他掩盖罪行呢。

作为一个在华尔街身经百战的律师,他也许早在各种金融要案以及重大丑闻中练就了一身随时随地灵活变通的好本领,为了雇主的利益违背良心使点小聪明也是极有可能的。

那天在酒吧里,或许他一眼就看出Bateman已经精神崩溃,甚至可能在无法自制的情况下当场说出真相。以求保护他的雇主,当场劝说可能效果欠佳,为了尽量不引人主意,律师将计就计使了一招迷魂计,故意将Bateman认错,以玩笑置之,并且委婉的告诉他,没有人会认为他能杀人。说在london遇到了paul,也是告诉他,我已经帮你做好了不在场证据。

当然还有一种更疯狂的解释,律师或许真的将Bateman认错。让我们留心一下影片中到底出现了多少次“认错”的桥段。paul将Bateman认错,被Bateman枪杀的保安也将Bateman认错,在警官调查的口供中,在london有人被认错为paul一次,Bateman莫名其妙多了一个不在场证据,可以被当做又一次认错。即便是在影片一开始,Bateman和他的朋友们就当场将robinson和paul allen搅混。所以律师将Bateman认错,甚至把他在london碰见的那个和paul很像的人误认为是paul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华尔街,每个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

3.如果之前的杀人片段都是真实的,那么影片最后传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更好的成立。

且看Bateman最后的独白——

“再没有什么障碍需要逾越了,所有桀骜不驯,精神错乱,作奸犯科者的不安,我的罪行造成的伤害,以及我对这些的漠视都被成功逾越了”

我的英语不够好,所以对照的是中文字幕的翻译,读解上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但就我现在的理解来看,这里的“逾越”应该指的是“跨越”,“掩盖”。所有的罪行和不安都被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掩盖了(甚至不需要Bateman出面),这种力量恰好来自于每个人潜在的阴暗心理,他们不知不觉的在相互作用,隐藏残酷事实。这一点让Bateman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在他的背后,远远有一股比直接暴力更加强大,危险的负面力量。(结尾提到了最善于说谎与掩盖的电视传媒)


“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我不希望世界为任何人变得更好,不希望谁能幸免。可即使我坦言相陈,我依然没有得到纾解,我无法逃脱我的罪罚,也不能再深刻地认识自我……这份自白也显得毫无意义”

前半句可以看做是Bateman的自我忏悔,或许他一直以来都承受着暴力和理性间的撕扯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对秘书下手的那一段)。他希望通过坦诚罪行得到解脱,来认清自己恶魔的面孔,但当他鼓起勇气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于一切根本无能为力,犯下的罪行随时可能会变成虚构,邪恶如此轻易地被空气中的诸位帮凶所深埋。这无疑是一个冷酷的反讽,他永远无法再进一步的面对自己了,“This is not Exit”,Bateman的身后没有出口,他无法回头,无法洗清罪恶,无法面对良心,也无法得到救赎,唯一的出口已经被这个充斥着暴力与谎言的残酷现实牢牢堵住,变成了罪恶的温床。American Psycho,病的是整个现代社会。

如果你觉得以上解释把我们的主人公想象的过于善良和温和,不要紧,再且从反面进行理解。Bateman的谈话中曾出现过一个美国的连环杀人狂,言谈中流露出对那人的欣赏与崇拜。假设Bateman希望效法前辈,借自己犯下的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来享誉世界,满足虚荣,也是可以成立的。但同样杯具的是,他还是没有料到自己的赫赫战功突然间就被洗得一干二净,想找都找不回来,此刻他就算满世界大喊我是杀手抓我吧,估计大家也只能当傻瓜看,当笑话听了。这无疑也是另一种黑色幽默。

4.我坚决不认为导演会愚蠢的用102分钟的分钟编造一个可笑的谎言。如果是这样,那之前一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独白也没有了力量。就像科幻故事里最差的万金油结尾就是,喔,原来我做了一个梦。

补充:片中有一些逻辑上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地方,如提款机上的古怪提示,Bateman不断吃药,笔记本上的涂鸦,都足以让人产生所有情节皆是虚构与妄想的感觉。如果这些地方能做的再明确一点,避免无谓的歧义,个人感觉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一切真的只是Bateman的假想,或者导演故意想造成这种半真半假的效果的话,这部影片我只能给一颗星到两颗星。

 5 ) 孤独造就了疯狂

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

他是英俊的华尔街精英阶层,自恋敏感攀比一切,竭尽全力展现完美,从衣着打扮到一言一行,无不精致到无可挑剔。只是标准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虚荣浮华的物质主义沉迷,解决不了他内在的孤独感疏离感。物欲横流之下无处舒缓的人心,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沉沉下坠,只能用臆想中肆无忌惮的虐杀来宣泄。疯狂之后,才能回归正常,白天依然继续他审慎的中产阶级生活。

 6 ) 脸,身份以及灵魂:Nothing

看片时总是忍不住想快进,跳过一些镜头接着看下面,然后我真的这么做了,发现前后剧情接不上——只不过跳了40秒或1~2分钟,剧情就跟不上了。
硬着头皮倒回去从刚才看的地方继续。

会这样不断地想快进,当然是因为不舒服。
另一个侧面证实这部片子的级别的确够呛。

开篇尚好,Patrick Bateman,Wall Street-Pierce & Pierce-Vice President,看着很有钱,有着漂亮的未婚妻。
喂喂,你的生活多么快乐……Patrick你每天还锻炼得这么多,如此爱惜自己……你以后一定能活很久。
喔,我刚发现这群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是忙着开会股票赚钱,而是认真讨论西装领带,谁订到了高级餐馆的位子,谁的名片更漂亮……
公司交给你们真的可以吗= =
……不过谁知道呢?

然后剧情让我也跟着开始失控……忍不住快进想跳过一些剧情,但是不行(遮脸)
于是我想,总有一些关键部分让我可以说点什么。

1.Dorsia

我先记住的,居然是这个老是订不到位子的酒店名字。
Patrick第一次打电话,语气有点儿紧张,然后被嘲笑。
为的是那个嗑药的秘密女友,未婚妻的女友。
最终她嗑药嗑得迷迷糊糊,镜头给了个特写——另一家酒店的菜单,而她竟然没注意。

第二次打电话,语气平静而保持着镇定,对方平静地重复了两遍“位子已经订完了”。
为的是女秘书Jean,Jean一再说“没关系,主要看你想去哪里”,我猜哪里她都会高兴?
最终带她去了Paul Allen的房子,而几件不同的巧合叠加,Jean没有死。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觉得Patrick和Jean在公寓里那段紧张的杀人未遂,算是全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高潮段。
我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最后他在崩溃之中打电话给Jean,我想Jean是只听声音就能辨认出Patrick的情况。
或许Jean算是全片中最了解这个人的存在。

2.金发

Patrick坚持要金发,未婚妻是金发,秘密女友是金发,模特儿是金发,J女也要求金发,秘书也是金发,除了那个红发姑娘外全是金发美人。
似乎通俗认为金发姑娘最性感,貌似是这样。
另一个层面的舆论导向。

3.名片

漂亮,品味,这就是名片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那更加强了讽刺,因为数个叫错名字认错人的状况,更加显出名片的毫无价值。
因此而互相妒忌的众人,暗地里的酸味一英里外都闻得到。
我觉得那很有趣的一幕是Patrick想掐死那家伙时,那男人却说我注意你很久了……
喔,老天,我都听得到Patrick心里纠结的苦笑。

4.手套

总是有手套,很多个手套的特写,不少杀人场景也戴上手套。
手套是另一层面具。
包括他那身昂贵的大衣。
我也注意到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杯垫,比如自我保养,比如抽烟。
而这显然说明他总是这样紧绷着。

5.女人们

Patrick说他是艺术家,用金钱就可以买到女人的身体,Christin的犹豫几乎注定了她将被杀,镜头给了她的脸很多特写。
我想她有注意到Patrick的异常,但她最后没有拒绝金钱的诱惑。

6.语言

开始一直在说自由,和平,以及那些道德的Patrick,我注意到他只吸引了别人的一小段时间注意,而众人的回答?敷衍与漫不经心。
与人交谈也是如此。
Patrick向洗衣店解释洗掉血迹的床单——无法沟通。
向未婚妻说要分手,未婚妻哭完就继续坐在那里。
向律师说真相,被误认为另一个,而Paul Allen又被误认……
我想只有Jean认真听他说话。
还有探长,虽然认真为了案件调查,但当他掏出Patrick杀人时放的那张CD时,我想要么他承认自己杀人(虽然这样就没戏了),要么他发现探长也和自己有一样的音乐品味而暗自高兴(这样后面也没戏了)
他选择的是最正常的回答,表明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案件继续迷糊……)

7.音乐

音乐要流行起来总是有理由的,说中了人们的内心——我想是这样。
Patrick杀人前总是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以及音乐有多么地美好,刚开始看时我忍不住想跳过去,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他自己,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真的没人听他说话。

8.漠然

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被人撞见也没被在意。
模特儿对他说You are Sweet,不知是否真心。
被认错的Patrick。
杀了如此多的人,依然没被发现。
被粉刷一新的Paul Allen的屋子,近乎惊悚的白色,房东说你别惹麻烦——这足以让人想上半天。

9.Jean

Patrick说她的衣服应该怎样变化,她就会换掉。
笑容甜美,眼神真诚。
给了她很多特写,导演很有企图XD
毫无戒心地来到公寓,看起来非常高兴,无论是不是在Dorsia。
吃冰淇淋也很高兴,Patrick拿起胶带又放回去,拿起电钻又放下,电话铃既是救命也是意外。
但他还是放下了,无论什么原因。
他们的对话可以说相当真诚:
J:你想要我离开吗?
P:是的……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
J:我知道,总是这样……我总是和得不到的男人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是,你想要我离开?
P:我想你如果留下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想我会伤害你的,你不想受到伤害,是吗?
J:不,我想不,我不想被揍得鼻青脸肿的。

是否有点暧昧,以及杀人的心情,我想这些是一语双关甚至三关。

10.Nothing

最后一幕,Patrick背后的门上是THIS IS NOT AN EXIT,据说是原著小说的最后一句。
做出一副无辜样子,可是骨子里毫无所谓。
作恶者的不安无需担心。
我想Patrick的痛苦长久而无解,而Jean读到了那些绘画,她为此哭泣。
看完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我想才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或许不清楚他是否杀人,但这一切根本无解。
我想Patrick无法挖掘自己更深,而他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被承诺努力加班就有奖金,而时常不被兑现。
被承诺我会爱你,然而连爱自己都做不到。
驴子吃不到近在眼前的胡萝卜。
我想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看不到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呆在某个小屋子里领着救济金,或许大发横财。
世界现实得很正常。
我想这儿没有人,没人真正关心——思考,诉说,即使说出真话。
其实是没有人的。
没人会在听。

我想真的没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没人真正在意你喜欢什么,也没人真正在意你是靠听音乐还是杀人探索自己的本质。
面目模糊的存在,而这才是最正常的地方。

So There Is Nothing.

安静地看着Christian Bale带着慢慢褪去的汗水,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看着电视抱怨。
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他什么也没在听。

Nothing.





From FoxChristy

 短评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4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8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11分钟前
  • m89
  • 较差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16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18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23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25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2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32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36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3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39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42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45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50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51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5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5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