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战争片其它1966

主演:安纳托利·索洛尼岑,伊万·拉皮科夫,尼古拉·格林科,尼古拉·谢尔盖耶夫,伊尔玛·拉乌什,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尤里·纳扎罗夫,尤里·尼库林,罗兰·贝科夫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3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4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5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6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7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8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19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9 18:04

详细剧情

  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  由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漂泊与抉择的一生。本片荣获1969年第22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总是lublev

部电影全长205分钟,分为2个部分7个章节,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二部分 复活,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一章节 小丑
安德烈 、克利尔和丹尼尔 是在躲雨的时候遇到那个小丑的, 那个时候他正卖弄着他的臀部 ,而观众们则笑弯了腰。 然而, 短暂而急促的快乐过后 ,就是长久的沉默, 淡淡的圣咏声中, 我们看到小丑忧伤的目光 。

三个修道士在一群农民中间 显得格格不入 。丹尼尔是个老式的知识分子 ,有空就研究圣经 ,累了就睡觉。 傲慢的克利尔则说“上帝带来了神甫 而魔鬼却带来了小丑。“
很快 巡捕来了 ,抓走了小丑 ,砸掉了琴, 人们只有沉默 ,修道士们也要走了, 丹尼尔对他们祈祷“上帝保佑你们“。 还是沉默, 确实 ,连小丑都被抓走了, 人民还有什么可以表达的呢?沉默而已。

第二章节 沙奥邦尼斯
克利尔 穿过了刑场 来到了希腊画家沙奥邦尼斯的住所 。当沙奥邦尼斯提起安德烈的时候 ,我们看到克利尔的嫉妒他:“(安德烈)的画很好,能道出真谛 ,但却比不上这个, 他的作品里面缺少恐惧 ,没有信仰 ,他的心底没有任何信仰。“当老沙称赞他聪明的时候, 他说:“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 人如果无知 岂不是要受别人的摆布么?“所以沙奥邦尼斯会说“智慧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悲惨 智慧越多就越悲惨“在这里, 克利尔引用了很多名言, 但更多的是出于对安德烈的才能的嫉妒而引起的卖弄而已。
这样的嫉妒在安德烈被招去莫斯科画教堂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而他的理由是那么冠冕堂皇 :“我厌倦了欺骗 我要回到俗世。安德烈丹尼尔 你们把兄弟的情谊看的高于信仰“”神甫 你出卖了多少灵魂 20个还是30个?““什么才能 仅仅只是会画圣像,我赞美上帝因为他并不赋予我这样的才能, 而我依然欢喜, 因为我没有才华 ,因为我纯朴。“
我们可以明白 ,如果一个人有知识却没有了道德 ,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可惜 克利尔这样的人 太多了。

接下去是安德烈和学徒foma之间 。有必要着重比较这两个人物。因为后者基本上是前者的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对位形象,也许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相生相克。二者的关系有点像伯格曼《第七封印》中的博洛克和琼斯。 Foma是个普通,粗鄙,懒惰,说谎的人。而卢布列夫总是希望可以改变他 。而很遗憾的是 ,到了最后 ,好像还是没有成功。 也许 ,在这个时候, 卢布列夫自己 也太天真了。
本章的最后 ,是卢布列夫和沙奥邦尼斯的对话。 这两个人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沙奥邦尼斯显然如同先知一样 长长的白色胡须,尖利的眼神,愤世,有末日审判般的威严。他身上有前辈艺术家严厉的训诫意味,其作品要给人留下悔恨,懊丧,和悲伤。而卢布耶夫则是博爱的,宽厚仁慈的,具有耶稣的人性的。有人说,他们两个分别代表了圣父和圣子。 呵呵 。。。。
值得一提的是, 当沙奥邦尼斯训诫小卢(^-^)说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的时候, 并且控诉说当耶稣再次降临尘世而我们依然将把他钉上十字架的时候。 卢布列夫认真地说 :”但是他们都后悔了, 而后悔永远都不为晚 ,“也许耶稣的降生和死亡只是为了达成上帝与人类的和平”,“人总有罪恶 ,但岂能因为这就让所有人都受惩罚。““我们杀死神 不是因为仇恨, 只是因为爱他。“ 呵呵 卢布列夫这个时候 还是非常天真而善良的。
第三章 异教徒的节日
老塔对待异教徒一向宽容, 在这里也一样 ,当卢布列夫因为误入了一个山村的情爱之夜的节日 ,而被绑起来的时候 。女巫问他“你为什么要头脚倒绑?“安德烈:”裸身跑和随心所欲是一种罪。“女巫继续问“今夜是情爱之夜 ,我们可以和所爱的人交欢 ,难道爱是有罪的么?你以为在恐惧中生存很容易么?“”安德烈“因为你们不懂爱, 爱是兄弟一样的。“女巫继续问“所有的爱都相同么?“ 安德烈终于无言以对了。

爱是有罪的么?在恐惧中生活容易么?所有的爱都相同么?这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最后还是觉得 实在无法回答, 现实就是这样的 ,尤其是最后当那些自以为正统的神甫和卫兵来捉拿这些异教徒的时候 ,他们扒光了女巫所有的衣裳。 当女巫一丝不挂的跳进水里游泳逃逸的时候 ,我们看到 卢布列夫和他的随从们一脸冷漠 ,让我们想象一下, 她能够逃到哪里去呢?岸上是捉拿他的卫兵 ,船上 那些象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所谓“良心“怎么会救异教徒?或者说 怎么能够违抗卫兵和神甫? 而她自己也是一丝不挂了, 也许, 这就是 在恐惧中生存把。而在这里 我们也可以明白 ,艺术也好道德也好知识也好, 在强权和政治面前 ,终究是软弱的。
记得《父与子〉里有一句话说俄国农民“连上帝都欺骗“。。赫赫 情有可原。

第四章末日审判
这章主要说明了艺术和强权的关系 什么关系呢?戈兰德王子的随从思蒂凡说的很明白了“你们应该让王子获得更多的赞美!“当那些艺术家想去为别人画画的时候 ,戈兰德王子毫不犹豫的挖去了他们的眼睛, 艺术家, 如此而已。对于这样的状况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人民在承受苦难 ,统治者为所欲为, 而知识分子们却在教堂里 朗读着于事无补的经文。 当圣愚(就是一个哑女人)闯进来的时候, 丹尼尔们是很冷漠, 不屑的 以至于安德烈喊出“他不是罪人 虽然他不戴披巾 但是她也有灵魂!“然后走出了教堂。教堂 依然死寂。

第二部分 复活
第5章 入侵
这里很简单, 蒙古人入侵并烧毁了大教堂 。但是,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是葛兰德王子和弟弟塔特王子之间的矛盾, 导致塔特王子向蒙古人求援。 然而, 统治阶级的矛盾 最后还是成就了人民的苦难。 焚烧的牛 、流血的马 、被强奸的女人, 无助的修女 ,令人心碎。
在这个时候, 圣愚被一个俄国士兵抢走了, 卢布列夫冲上去, 把他杀了。为了保护“圣愚”不被士兵强暴而杀人----行善的信条把他引向暴力,正是这种善恶交锋的两难困境使他的理想破灭。以至于当他再次遇到沙奥邦尼斯的时候 ,当初的天真已经不复存在 ,“我半生盲目 日夜为人民工作。。。但他们不是人 你以前说得对。“
沙奥邦尼斯, 此时已不再是一个尖锐的智者 ,他的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 所以 ,当安德烈说他不再作画 ,因为已经没有必要的时候 。他这样回答“莫非是因为你的作品被烧掉了?你可知道有多少艺术被毁灭了么?邪恶已经占据了人类的心灵 驱逐邪恶就意味着驱逐人类。 “”关于你的罪行 ,圣经上是怎么说的? 从善、 维持公正、 解救弱小 、为孤儿鸣冤、 为寡妇辩屈。“”你罪孽深重, 但是上帝会宽恕你。“ 他们还谈到了俄国“我的俄国母亲总是忍受苦难, 他忍受一切, 这要持续多久?“”不知道, 也许是永远。“
然而 ,我们的安德烈卢布列夫 终于还是立下了哑誓。艺术, 在苦难面前 是软弱的。

第六章 哑誓
这里有2件大事。 第一 是克利尔的回归 ,第二是圣愚和蒙古人走了 为了马肉。
克利尔以前是个嫉妒的人 。但是现在, 在经历了现实世界的磨难之后, 他的良知终于觉醒了。 于是向主教忏悔“不要赶走我 !让我回到宗教的世界里来吧! 如果你和我一样看到外面的世界 ,你会原谅我的。 在世俗世界里,人如果不说谎就一天也无法生存下去, 那里充满了罪恶!“终于, 主教允许了他的恳求,但是“必须抄写圣经15遍。“
关于圣愚和安德烈的关系, 别人说的很明白“他从韦拉米尔带来一个纯洁的傻瓜 ,他们在一起整天沉言无语, 这样它可以记住他的罪行。“ 所以, 圣愚对于安德烈来说 ,是一种赎罪的标志。而这样的关系, 在现实世界里 是很脆弱的。
当蒙古人用马肉和饰物带走圣愚的时候, 我们必须明白, 圣愚既然是神圣的, 所以是不会错的:) 我们只能这么看: 艺术 、赎罪 、哑誓, 都是一些很神圣的东西。 但是 ,人没有权利把这些精神世界的东西强加于人。 因为 ,在现实世界里 ,艺术永远不会比马肉更加有用。

第七章 铸钟
在这里, 卢布列夫退到了次席。 铸钟匠的儿子 ,波里斯卡 是主角 。他自称自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铸钟的秘密 ,但是事实上, 他不知道。他铸钟是因为热情, 在这里说明了 艺术家就算没有良好的天分(不知道秘密)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也可以做的很出色。
还有就是小丑也出现了, 十年过去了 ,他老了, 舌头也割掉了一半。 但是不变的是, 他依然在为人们带来快乐。 他对克利尔说了这样的话“王子的小丑死了, 他们想让我去, 可是我宁可做木匠也不去。“ 而后面人们对他善意的玩笑 也说明了 小丑 也是一个艺术家。 热爱自由, 不计得失的为人民带来快乐。 而克利尔向着小丑跪下的镜头,也意味深长 ,想想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小丑的鄙视把。 呵呵
然后 ,克利尔开始劝说安德烈继续画画 ,很多话说得很经典“神父对我很严格, 我担心我不能完成抄写圣经的任务。 但是你得罪比我更重! 我算什么,你呢?难道上帝给了你出众的天赋 而你却用它为人民做了些什么?“”他们才不关心你的生活 他们让你去作画只是为了增加他们的权势和威望 。但是, 醒醒吧安德烈,不要给自己的灵魂负担 ,不要为此而拒绝内心神圣的火花 ,为了面包皮 去完成生命中的工作吧!“
最后, 到了敲钟的时候了 王。子和他的随从们也来了。 我们看到 统治阶级依然骄横残暴,人民依然匍匐在地 。但是, 这并不重要。 因为当钟声响起的时候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我们看到圣愚再次出现, 穿着白色的修女袍, 牵着马, 在人群中微笑, 异常高贵圣洁。
安德烈卢布列夫 此时此刻, 终于复活 ,抱着哭泣的孩子, 说出了堪称全片中心思想的话语“起来吧,起来吧, 你做的很好 ,我们一起去蒙娜利得联合教堂巴 。你来铸钟, 我来画画。今天对于人民来说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你带给他们节日般的快乐 而你却哭泣。“
紧接着片尾展现了永恒创造的奇迹----那些彩色的传世画作。

最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片头的那个隐喻把。 一个农民, 阴差阳错的坐上了热气球 。艺术家就像他一样, 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和壮观 ,拥有别人没有的快乐和感觉。 但是 ,最后 ,他必然从天上落下摔死, 而在他的尸体旁边 一匹马 站了起来。

也许不仅仅是艺术家 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是这样的吧 。:)

 2 ) 观Andrei Tarkovsky《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34#

一开始便是企图超越教堂,升上天空的努力。

俄国人的生命力令人不寒而栗。

影像表现力的最直接简单的办法就是突出人物,人物在简单的布景的中心。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对俄罗斯历史、民族意识和宗教的全面反思。俄罗斯的母亲与泉源。

片中鞑靼人入城的场景用了长时间的慢镜,很强的仇恨。

挖大坑时以树的视角逐步上升很有意思。

 3 ) 救赎之道

安德烈鲁布廖夫,一部三小时长的史诗巨作。一共由九个部分组成,讲述了俄罗斯圣象画家鲁布廖夫的一生波折和15世纪俄罗斯的人间地狱。
九个部分:
序幕(Пролог),流浪艺人(Скоморох)1400,费奥凡•格列克(Феофан Грек)1405,安德烈的激情(Страсти по Андрею)1406,节日(Праздник)1408,末日审判(Страшный суд)1408,入侵(Набег)1408,沉默(Молчание)1412, 以及钟(Колокол)1423.
剧情:
在电影的开始,鲁布廖夫是个年轻白净的青年,在三一大教堂和修道院的象牙塔中,度过了单纯而天真的青年时代。一方面,显示出了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细腻的笔触,温柔的色彩;另一方面,也遭到了身边人的妒忌和离间。在也已成名的圣象画家费奥凡对他表现出兴趣的时候,他的朋友西里尔则表示,安德烈的画美则美矣,没有深入灵魂的恐惧。
随后,就如所有的主角必须要做的那样,他踏出修道院,离开他依赖的好友达尼拉,走向原野和未知的世界。在异教徒的狂欢之夜中被抓住与诱惑时,他恶狠狠地赌咒他们的淫乱和荒唐,却无法回答出她看似优质的提问;在被交付了画末日审判的时候,他困惑与为什么公爵要恐吓人民而不是去爱他们,愤怒贵族由于嫉妒心去弄瞎为他建造教堂的工匠。在鞑靼人的入侵下死里逃生时,在满目疮痍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他觉得谁都不需要他的画,反正画出来又会被摧毁,然后他们又重建,进入无穷的轮回,并且,他作为一个修道者,犯了杀戒。
这一切都发生在1408年。
之后就是长久的沉默,连他的上帝都未必知道他在想什么,流浪艺人指控他告密,他不辩解,西里尔向他忏悔,他也不作回应。最终让他重新振作的,是一个父母双亡,靠着意气和谎言强撑下来的铸钟少年。而此时,距离他开始沉默已经过了15年,而距离他生命的终结还剩下了七年。
角色:
电影的名字叫做安德烈鲁布廖夫不假,但是并行发生的,还有西里尔的妒忌,离间,和他出走后的报应,大公兄弟的恩怨情仇,和铸钟少年的倔强人生。
西里尔和达尼拉是和鲁布廖夫一起出现在雨后下午的两个修道士,不同于达尼拉的温柔忠厚,西里尔对安德烈有一种萨里耶里之于阿曼迪斯的妒忌。在流浪艺人一章中,流浪艺人的被抓后,基里尔慌忙从外面进来,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这件事基于基里尔的告密。在奥凡•格列克的面前,西里尔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妒忌和对安德烈才华的不屑,这是明线,而安德烈和达尼拉告别的时候,他俩都表示自己被狗搞迷了,从而互相敌视,这是暗线。简单的三个片段,就把基里尔的刚愎自用和满腹算计表现了出来,然而最终他仍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被愤怒和嫉妒冲昏头脑,辱骂所有人之后绝望的出走,连自己养的狗都背弃他,也不难推测他的报应——在影片的后半他拖着残破的躯体回来,忏悔并祈求一个安身之地。
公爵兄弟速来不和,在主教的强迫下在教堂发誓不再争斗,表面上他们互相亲吻,实际上则是弟弟单方面受到了侮辱。他带着鞑靼人血洗了这片他受到侮辱的土地,焚毁教堂,但是看这鞑靼人劫掠国土,屠杀同胞,在慢镜头下,他的表情俨然是空虚而痛苦的,他将会忏悔由于自己的意气之争带来的苦难, 或许。
铸钟少年的父亲是铸钟匠人,他村庄几乎被瘟疫毁灭了,老匠人知道铜钟的秘密,少年告诉所有人只有他得到了真传,因为鞑靼人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教堂需要重建,因此他得到了一份铸钟的工作。他几乎苛刻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也残忍的对待自己,那口将要被铸造的铜钟成了他生命的意义和所有人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舞了安德烈,重新回到人类中来。
还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疯女,她是非常特殊的角色,在安德烈开始迷茫的时候抱着一捆稻草,劈头散发的闯进了他们工作的教堂和他们的生活。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安德烈的心魔,她的疯狂映射出安德烈的不安和困惑,她的出走意味着安德烈彻底的与世隔绝,而在影片的最后,她穿着白衣牵着马,出现在铸钟的庆典上,神志清明,犹如圣母,也象征这他的救赎和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另一个是开篇乘坐气球并摔死的人,这个人看似和后面的故事毫无联系,只不过是导演的肆意之作,实则是对于这个民族的性情描述。俄罗斯人看似外表冷漠,内心却有不可比拟的热情——哪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成功毋宁死。
不能不说,这部电影的场面调度和演员演技都是史诗级的。饰演安德烈鲁布廖夫的索罗尼岑,是导演后来的老搭档,无论是青年的天真,中年的绝望都把控的游刃有余。安德烈的伙伴们,疯女,流浪艺人,鞑靼人,都像从历史中走来,毫无造作感。哪怕是导演认为演技浮夸生活放荡的铸钟少年,也表现的非常有张力。
以前从以为黑白片就是画质很差演员演技浮夸的作品,在彩色电影出现后就该被摒弃的糟粕,而《安德烈鲁布廖夫》却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成见,整部作品灰度异常饱满,细节丰富,甚至比起强于拍摄于80年代的《潜行者》更为细腻。更有意思的是,15世纪也是俄罗斯的圣象画从单色演进为彩色的时代,电影的最后,彩色的《圣三位一体》的细节非常细腻美丽,画家费奥凡•格列克就是以单色画著名,而鲁布廖夫则更擅长色彩……不知道这是机缘巧合还是刻意为之。
这部片中不仅有导演擅长的具有思辨意义的静态的长镜头,也有强大的动态的场面调度。尤其是在鞑靼人的劫掠那一章中,画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故事,无论看几遍,都能看到新的内容,钟的部分亦然, 把观众拉入了一个15世纪的世界,有一种既是观看者,又是参与者的体验。
安德烈鲁布廖夫并不是罗曼罗兰意义上的英雄,他走出了象牙塔看到了生活真相后,并没有热爱生活,相反的,他选择了避世与沉默。人出生的时候,内心是柔软的,渐渐的生活会让它不断受伤,长出坚硬的血痂,隔绝心灵以求保护。画像被烧,同胞被杀,自己也举起了杀人的利斧,安德烈觉得根本没有人需要他的画,哪怕画出再美的圣母,救得了谁,又有什么用?
他见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恶,那些从神话的年代潘多拉的盒子中释放到人间的恶让他痛苦挣扎,甚至觉得人本身就是恶的化身。在盒子中最后的是希望,事实是,人类真的会被看似虚无缥缈的的东西拯救——钟的声音,圣母的微笑。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救赎。辛苦建立起来的文明被摧毁了,那就重来吧,教堂烧毁了,那就重建吧,从振奋人的钟开始。人类被瘟疫戕害,被异族杀死,那就由活人来代替死者活下去吧。不放弃希望,倔强的在大地上生活下去,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与美么?

 4 ) 塔科夫斯基的风景

A.

又细细看了一遍《安德列·鲁勃廖夫》(Andrey Rublev,1969,Andrei Tarkovsky),可以借用人们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世上只有两种人,看过《安德列·鲁勃廖夫》的人和没看过《安德列·鲁勃廖夫》的人。

B.

在塔科夫斯基的摄像机里,焦点奇妙地从电影叙事本身上转移了。两位僧侣在探讨圣像绘画的美学问题,同时在寺院外,一个统领被拷打至死。更具有“动能”的刺激事件被置于弱处理的背景中,简单带过。

许多镜头都意味深长地停留在池塘的水纹、风中摇摆的树叶、泥泞飞溅的平原。即使影片在叙述坠落、争论、拷打、屠杀、狂欢、死亡、庆典,镜头的焦点依然会渐渐游移出“动作”之外,而转向亘古不变的自然。这和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表述的主题是相似的,自然永恒的的规律丝毫没有受到伊卡洛斯坠落的影响,那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远景。巧合的是《鲁勃廖夫》的开场就是一个热气球坠落的场景,也许这不是巧合。

C.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第四部第二章中有这么一段:“很奇怪,如今我孤身躺在病床上,远离所有我深切爱着的人,此时,过去一些琐事,一些当时被忽略和忘却的事,突然回到脑海,并获得了全新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我至今还无法理解的内情。”

这段话可以作为“塔科夫斯基式的自然”的一个注解:《安德烈·鲁勃廖夫》开头,三位浪游的画僧离开作画数年的修道院,前往他乡。其中一位突然注意到寺院外平原上的一丛白桦林,这是他们在此居住的几年中,从未注意到的,那么平凡的一丛白桦林。而现在要离开了,意味着他们再也见不到这丛白桦了,于是,微不足道的白桦林突然具有了某种重大的意义,成为生命中的一个路标。在影片后面,会突然打断时间的进程,插入“貌似无关”的场景:三位僧侣立于这丛白桦树下,凝望着在风中纷乱摇摆的白桦树叶(是否令人想起陈宏宽的“小径边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的完美”呢?)。

“塔科夫斯基式的自然”具有一种纯粹诗意的逻辑,但也是符合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由此我理解了,风景纯粹是精神世界的外化,这个传统也许来自列维坦。

 5 ) 笔记

看Andrei Rublev就好像攀岩一样,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对剧情安排基本是不在乎的,一切镜头都是为了象征主义服务。

“将极度抽象的符号通过画面实体化”这种很实用的技术词完全不足以形容电影本身的多层次(政治,哲学,宗教,以及斯拉夫文化)。

不过如果坚持看完电影,再继续来看Tarkovsky的访谈,你会觉得仿佛是攀至顶峰终可尽情眺望的风景。

 6 ) 塔可夫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老塔在一次採訪中說了一段關於這部電影的話“當時拍完以後,很多同事和電影委員會的人都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非常高,我覺得非常意外,因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究竟拍了什麼,很快這部電影就被當局雪藏了,接下來一直未能在蘇聯放映,因為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是反歷史的,那是完全錯誤的指責,我們盡可能的還原電影所處時代的真實狀況,卻被當局認為我是反俄的。”,

 短评

8/10。老塔为传记片注入了神秘主义的质感,譬如流血的手浸入小溪漾出乳白色液体,鞑靼人洗劫城镇时从天而降的鹅,许许多多的圣愚形象把观众代入一片精神领域:乘热气球的农民为实践理想而死,民间艺术的小丑无视世俗眼光,给死人编鞭子的傻女表现摆脱乱世的幸福渴望,执着勇敢的铸钟少年更像一位圣徒。大地与生命信仰紧紧相依,飞翔的农民注视着大地,不可避免的坠落回归大地(挣扎的马将死亡的痛苦含蓄化),铸钟少年在雨水泥泞的大地寻找祷钟的原料,结尾一群骏马在雨帘的草地上嬉戏,作为精神洗礼的宣示。光影造型追求肖像画特点:淡化景深,前景布光集中打在人物脸上,力求构图的完美平衡感,舒缓的气氛调动了无限的空间感受,当长镜头从引导铁水的沟槽移向拉风箱生火的工人,再由祈祷钟的模型摇拍大公及其卫队和围观群众,传递着诗意性的影像内涵。

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19th SIFF# 塔爷的大场面简直控得神乎其技。开头那个飞翔的长镜头,突袭和铸钟两端的长镜头看得眼泪都要下来了。修复版画质感人。

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B】①还是更喜欢老塔带点幻想色彩的片子,不管怎么说,一直号称本质塔粉的我总算把他片子都看完了②大场面调度骇人③友情提示:看这部电影前最好看看圣经,我没看,我懵逼了。

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史诗长卷宗。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探讨艺术、信仰、欺骗、世俗、欲望、战争,终至沉默。(不喜欢最后的《铸钟》一章)。从俯瞰镜头的震慑力量到坍塌教堂里一只走过的黑猫,塔科夫斯基是最好的影像作家。但是为了看懂情节很多镜头设置都没看懂。另外,资料馆的字幕是活人翻译的?

10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总会有这样的导演,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敬畏:布列松、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而老塔是其中最沉重的一位,看过此片,你会知道,沉重自有沉重的道理。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重看#siff@和平;深沉磅礴的史诗级作品,所谓用镜头写诗即是如此;开场的「上帝之眼」俯瞰众生,浸润着火与血的广袤土地,飘荡着尘与雾的教堂穹顶,爱是慈悲爱是忍耐;他游荡在俄罗斯的大地上,经受地狱一季,藉由铸钟少年开启神启,顿悟万物,涅槃天堂。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最近才真正明白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什么意思。那些脸庞所透露的人性悲喜,来自于对时代的观察;而中世纪末并非多么欣欣向荣的时代:战争、瘟疫、贫穷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深切把握住那个时代的画家视角的人文性,诗意、悲切、圣洁,也完美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信仰。创造者本身,即造物者(creator)。但只有心怀深切真挚的怜悯心,才可能创造出跨越岁月也能打动现代人的作品。

16分钟前
  • Helicopter
  • 力荐

前些天梦到了《Solaris》的曲调,赶紧找来了这一部看,看到最后才发现不完整。今天终于完整看了一遍。至此,老塔已全部补完。安德烈真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他们注视着人间疾苦,悲天悯人地想要去拯救人类。比起和费奥凡不同的态度,安德烈始终对人性抱有希望,所以这是他的不同之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无论教堂被毁,还是神圣的画像,都是外壳,巨钟鸣响才是本质,人类需要信仰,更需要对自身的信仰。安德烈只是一个代表,老塔借这个代表从迷惘,沉默,到燃起希望的过程,表达了他对人类无限的信心。就像最感动我的那段来自《哥林多前书》的话“爱是永不止息”。爱自己的民族和脚下的土地永不止息。

17分钟前
  • Elanor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183分钟胶片版。20220410资料馆数字版二刷。影片虽以圣像画师安德烈·卢布廖夫个人为核心主题,实则野心极大。仿佛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以多章节、多角色史诗般的手笔描绘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罗斯土地上王公黎民各阶层人士生活的图景。有讽刺丑角和异教徒,也有王公贵族和铸钟者。有耶稣受难的排演重现,有异教徒裸奔狂欢庆祝伊凡·库帕拉节,更有鞑靼人血洗弗拉基米尔城与从无到有铸起一口大钟的震撼场面。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俄罗斯土地、民族、历史的记忆。安德烈·卢布廖夫的人生乃至俄罗斯的历史都是黑白的,而他留下的圣像画是彩色的。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三小时坚持到结束,人生真是不容易,但最后总算是看到了一个勉强算是故事的造钟的故事,当然最终也免不了的疑问是:这个青年伊万造钟的故事关画画的卢布廖夫神马鸟事?空间处理依然是一塌糊涂,大部分时间视点都游离在故事之外,这样都能拍足180分钟,塔可夫斯基也是不容易,更何况据说还有200分钟的足版.......

21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不是鲁勃廖夫的传记,而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民族的诞生先于国家,而民族的诞生则始于它的文化的诞生,在15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帝国还没出现之前,俄罗斯文化的出现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鲁勃廖夫就是在历史、宗教、艺术交融砺练中的民族一份子。电影突破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叙事,以民族为潜在核心,给观众呈现

23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它特立独行,不着重铺述人物的生平过往,关注的是形成传主精神世界的素材,从艺术伦理/苦难见证/信仰重构等古典史诗形式去描绘艺术家曲折的一生。关乎卢氏如何创作,在全片未占到多少篇幅,以最接近精神本质的认知而非历史真实去探索,其中的力量足以击破时代隔阂;对待塔可夫斯基,需永怀敬畏之心。

25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塔可夫斯基犹如神迹的史诗片。1.热气球坠地与骏马翻滚;2.裸女的狂欢与游向彼岸;3.一切皆为虚空;4.白桦林中的灰蒙细雨;5.于神的宽恕与自我忏悔间踽踽独行;6."女源出于男"vs哑女面对泼墨白墙的啼泣;7.以少年铸钟喻指雕刻时光;8.末段对彩色壁画细节的驻足观赏+砖墙雨锈+四马雨中食水草。(9.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值得看一遍再看一遍以至无数遍的片子,因为它太沉,太深,离信仰太近,离我们太远。

3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完整电影神话的斯拉夫往事,采用构建诗歌的方法论,承载宏大主题的象征性元素作为氛围,镜框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封装元素是土地、雨水、树木等自然质感,它能链接厚重历史,同样也是老塔承托哲学生机的独属知觉,情感安静地流淌于影像,影像直觉则更简洁,只是在引起情绪能被认知的兴趣时,进入其中然后固化时间。

37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力荐

1、大约十五年前,我买了这部影片的DVD,2010年,我在豆瓣上标记“想看”,又过了十年余,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巨作,仿佛这般“宏大”的“观影历程”,才对得起这部经典之作。这也是老塔的七部半中,我最后观看的作品 ,首轮圆满了。2、“不明觉厉”用在此片或塔可夫斯基身上,必须是褒义词!老塔的七部半,每一部都值得一看再看,单是画面,就值得一再“凝视”。3、前半部以“隐喻”为主,后半部才是“传记”,九个章节,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4、电影史上,能够凭一部电影便可写出N篇博士论文的影片不多,此片必居一席,而且是那种可以有五百条以上注释的博士论文。5、俄罗斯大地、神性黯然、战乱、杀戮、苦修、天赋自弃、钟鸣回荡,没有一个镜头拍安德烈•卢布廖夫作画,最后,壁画在宏浑的音乐中出场。

39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88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卢布廖夫周游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目睹了农奴的绝望,同僚的背叛,原始的疯狂,异族的侵略,统治者的残暴,他甚至亲自举起屠刀,为了善意而侵染罪恶,并无数次由自我或他人践踏信仰;直至暮年,钟塔修成,他才收获了多年难觅的灵感——或许只是释然了而已,他创作圣三位一体,也不知其中的神性是才华横溢的施展还是苦修一生的所感所悟。联想到数年后也在动荡的时局中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塔可夫斯基,这似乎是所有伟大艺术家难逃的命运。

41分钟前
  • kozmojo
  • 力荐

老塔对受难场面的表现能力太强悍了,这绝对与民族性有关

46分钟前
  • LOOK
  • 推荐

9。漏雨屋堆流浪艺,夜裸异教图腾漂,教堂难挡鞑鞳马,暮年回首三圣诗

51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目前看过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诸如《安德烈·卢布廖夫》《乡愁》《镜子》《潜行者》《伊万的童年》《飞向太空》,有些人在短评里表示「看不懂、闷、看睡着……」却还打4/5星,也难怪会被说装13……小调查发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能是这类片子最多的导演,而最有名影片当属《2001太空漫游》?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