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人不详

战争片韩国2001

主演:杨东根,金永敏,方银振,明桂南,赵宰贤

导演:金基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2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3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4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5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6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3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4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5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6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7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8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9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39

详细剧情

  韩战初结束时期,某个美军驻韩基地附近的村镇里,多数居民的生活被战后的虚无、迷茫和绝望笼罩,出路难寻。  皮肤黝黑的尚武(杨东根)因是母亲(方银珍)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自小受尽歧视,养成暴戾的性格,无处发泄时就会对母亲拳打脚踢;其母亲不甘接受命运的摆布,屡屡写信去美国,期望她的黑人丈夫能把她们母子接到美国,但每每只收回“收件人不详”的退信;而他靠画画谋生的好友恩吴(金英民),因体质纤弱,经常被混混欺负,心爱的女孩被人凌辱、委身美国大兵时,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暗自抓狂。

 长篇影评

 1 ) 朝鲜战争后,美国驻守下韩国人民的凄凉人生。

引子:

问:你跟别人打架,有人帮你,你高兴吗?

答:那指定帮手越多越好。

问:打完架,帮你的人不走了,还对你指手画脚,你什么感觉?

答:如鲠在喉。


背景:

朝鲜战争时期(我国的抗美援朝)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入韩国参战,在战后美军并未撤离并且签订合约,于1954年起长期驻留。驻韩美军的总兵力曾经达到了32万人的规模 ,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冷战结束和美军重新编制,规模一直在被缩减。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很穷,贫穷到比朝鲜还穷,世界上有排名的穷国。

美军驻守韩国。

社会矛盾复杂、多样。

社会秩序紊乱,如影片中的混混,和美国士兵交易杂质,欺负他人,强奸少女,无恶不作,无法无天。

有崇尚美国的,如影片杂种的母亲,胸上还纹着美国大兵的名字。

有回味战争还沾沾自喜的,如影片中男子的父亲,一心想要一枚勋章。

有恨美国的,如所有韩国百姓都叫美国大兵的儿子杂种。


导演通过微观世界,描写一些普通的人群,却揭露起沉重的痛点。这痛点似乎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从小而观大,不能自主的国家是多么的悲怆,人民群众多么的凄凉。


剧情:

杂种:美国士兵和韩国本土一女人的私生儿子,母亲胸上纹着美国人留下的纹身,母亲总在给美国的父亲写信,但一直被退回,母亲是韩国人却总是说美国话,总想着有一天能去美国。所有人都叫他杂种。有个收狗杀狗给饭店送狗的男人喜欢杂种的母亲。杂种看见母亲的癫狂,多次揍自己的母亲,杂种被所有韩国人唾弃,跟着男人送狗时,狗下车了,杂种还得待在狗笼子里,杂种也偷偷哭泣想念父亲,杂种总被男人揍,不想干杀狗的工作,杂种到工厂,工厂丢东西都怀疑是杂种。杂种要割掉癫狂母亲胸上的纹身。又被男人狠揍。杂种再也忍受不了,把男人吊死在专门杀狗的地方。回来又给她母亲吧胸给割了。自己开车摩托车坠死。过了很久母亲找到了杂种的尸体,母亲再也不向往美国,最后美国真的来了回信。但母亲伤心欲绝,烧毁了自己住的车自焚了。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女学生:从小跟哥哥玩,哥哥做了个手枪把妹妹的眼睛打瞎了一只,从此自卑。被男主偷偷喜欢。妹妹偷偷在屋子里脱衣服,男主在窗缝偷看,两人生情。正相约要爱,结果被经常欺负男主的混混发现,他们俩曾跟驻扎美军交易黄书,没有正事,他们强奸了妹妹,殴打了男主,妹妹还怀孕了,哥哥以为是男主的还把男主给揍了。男主性格软弱,唯一对他好的就是杂种,后来美国驻扎军队里的一名美国士兵找到了妹妹,并承诺会带妹妹去美军医院治疗眼睛,男主不悦,妹妹却一直耿耿于怀眼睛,只想治好眼睛,妹妹感谢士兵,跟士兵发生关系,但士兵并不尊重妹妹,士兵在军队里盼望回美国但却回不去,长期压抑,他想在妹妹的胸上纹上自己的名字,妹妹反抗,士兵又一次打妹妹,男主苦练箭术,射箭在了士兵的老二上。士兵逃跑被抓获。男主射杀了一个欺负自己的混混,自首入监狱,曾吞下铁丝,他在监狱厕所拉出来,要杀掉另一个欺负自己的混混。男主被警察押走路过看到杂种母亲的车着火了。焦急万分,但也无可奈何。

男主的父亲:曾杀死3个敌人,以富农自居,总觉得高人一等,总想要勋章,当知道儿子射击美军老二时,放弃勋章,想要顶替儿子。此刻。勋章显得多么没有意义。

 2 ) 不必太残忍

三年前看《野兽之都》,一不小心就成了“金基德迷”,以后断断续续看完他所有作品。总的来说,他的电影都有极强的形式感,画面尤其精美。影片人物对白很少,哭和笑是最好的语言,像《漂流欲室》中的哑女、《坏小子》里的男主角、《空房子》里男女主角,他们只是用眼神和表情和动作传达喜怒哀乐,虽然如此,观众却能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引起共鸣的同时浮想联翩。比如在《弓》中老人和少女在为他人算命,两人通过耳语,还产生了一种神秘气氛和悬疑的效果。

一个民族的隐喻

酷爱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的金基德,性和暴力这孪生姊妹贯穿他的所有作品。他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创意、新颖大胆的构思。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孤岛这个意象,在他片中重复出现,从《漂流欲室》中的“水上旅馆”为《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水上寺庙” 逐渐演变为《弓》中的废船。在“岛”这个大意象下,他的影片中还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少女、水草、弓、鱼钩。这些意象都在力图表现一个民族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漂流欲室》里哑女为了让男人回来,竟将带钩的鱼线放进自己的下体;《打回头的情书》中女孩为了眼睛复明而委身美国大兵,当大兵要在她胸前刺字时,她又亲自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在这已不是简单地挽回民族尊严的问题了,而是韩国人遭到轻贱时,采取玉石俱焚的强烈反映,这是韩国数千年悲情绵延下来的产物,也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在《空房子》里——泰石看到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他忍无可忍,用高尔夫球杆击打善华的丈夫。这样的情景只能算“软暴力”,当隐忍遭到蔑视甚至让人绝望时,很难想象那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情欲的关键

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无疑是举足轻重,她们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金基德不止一次将形形色色的女人变成了妓女,《撒玛利亚女孩》似乎都在揭开社会血淋淋的伤疤,同时揭示人的本性。在《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相约卖淫,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负责肉体交易。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在《雀笼小客栈》中,金基德把一尾金鱼和一组被焚烧的写真照片在首尾呼应,表现出妓女的轮回和两位妓女仪式性的交接。在这些作品中不单是对“性”的单纯阐释,其间内在蕴涵着佛家“救赎”、“因果报应”、“轮回”的意念,《春夏秋冬又一春》中——(1)在无邪的小孩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上,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讽刺的是,小孩历尽沧桑,成为老和尚,他收养的小孩,变本加厉地将石头硬生生塞入动物的口腔。(2)老和尚拉着石像上山是通过惩罚而自救(3)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佛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在处理情欲方面,我觉得,金基德是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在他作品里,动物出现每个角落。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秋天他带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在中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离奇得如同梦境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金基德说过:“如果我的电影不能表现这特别的10%的人的生活,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他所拍摄的生活往往超脱于现实,有的甚至在现实中无法发生,不过是导演一相情愿的构思,在他电影里人与现实关系往往超脱于社会常态,现实和梦幻纠葛在一起,令人进入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在《空房间》中青年泰石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子里破损的电器修理好,替人家把脏衣服洗干净。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那个发广告单溜到别人家寄宿的殡仪馆销售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撬门锁后者是偷配钥匙。与《爱情万岁》不同,《空房子》的主题却不是反映底层人的生活苦涩和心灵的苦闷,它的视角转向了都市形形色色的家庭,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心态,有还有他在监狱里开始进行“隐身术”,出狱后他来到女人的家,女人的丈夫根本看不到他。于是,三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在这里我们不是想说他的创作来自臆想,如果深入了解金基德后,我们会发现然他的创作绝非空穴来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个人和周围人的经历、故事创作的——比如《野兽之都》从他在巴黎学习美术时的经历提纯所得;《海岸线》与他的从军经历有关;《坏小子》其中的女主角金森华就是以金基德的情感经历演化而来;至于《春去冬来》则是我本人的一些很痛苦的经历和磨难才创作出来的。

出于惩罚而自虐

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韩国第一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富玄学色彩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贴近现实的是《海岸线》,情节最饱满最具张力,表现民族之痛最深刻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看来最单薄却最富隐喻色彩的是《弓》(弓在电影在片中首先是老人用来抗拒外部世界的武器,老人用射箭来阻挡外人对少女的侵扰;作为乐器,它是人物表达情绪的工具,最为诧异的是在片末弓箭象征着老人的阳物,那最后一箭真是惊世骇俗)。最有韵味的是《撒玛利亚女孩》,他以少有的怜悯和宽容,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他采取了类似于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方式,摆脱了此前他常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作为警察的父亲无意发现女儿援交,他无法接受现实,于是跟踪女儿、殴打嫖客,最后完全丧失理智,竟杀死了一个和女儿睡觉的嫖客,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这个情景意味深长,连同他所有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我的脑际闪回,构成了我对金基德的电影整体印象。

附:金基德的简历

金基德1960年生于韩国一偏远山村,1990曾赴法国学习美术,通过一次公开征集剧本的活动开始创作剧本。他的人生经历相当曲折,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最终学历是初中(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后来当了5年的兵,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作难找,就到一个残疾人收容所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用金基德自己的话说,“30岁之前的生活,我宁肯把它忘了”。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法国学习,两年的欧州生活使他充实了许多。回国后他利用闲暇创作剧本,没过多久他的剧本开始获奖,1996年写出了剧本《鳄鱼》,有一个电影公司希望将其拍成电影。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共创作电影12部,被我视为“韩国第一导演”。

 3 ) 相当丰富的电影

驻韩美军,弃妇,孤子仅仅从这几个词就能看出本片相当大的矛盾冲突,除此外还有亲子关系,兄妹关系,性,老兵,屠户,友情,爱情,偏执,毒品,故乡等等相当多的元素,张力十足。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恩落被强奸后怀孕,昌华为了保住恩落被强暴的事实,顶着恩落哥哥的拳头默认了孩子是他的。 还有就是昌华家门口挖出的士兵遗骸,是被处死的北韩士兵的枯骨,几乎是泡在泥水里的,在士兵身上有一张与妻子和孩子的合照,有一种特别特别悲凉的感觉,由于是北韩士兵,他的家人知道他已经被埋在泥浆里几十年了吗,他们会不会认为士兵逃往南韩了吗?

 4 ) 悲情十字——《收件人不详》

《不明收件人》是金基德2001年的作品,影片背景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韩国社会的一处横断面展现出来。对于一个被人遗忘的年代,一处被人忽视的角落,要一本正经地回顾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要唤醒内心深处埋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当以一个勇者的姿态直面那段如鲠在喉的民生苦难,影片便注定背负起了应该属于整个民族的悲情十字。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处于朝鲜战争之后的恢复期,而战争造成的巨大创痛并不能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平复。影片一方面表现了韩国战后本土第一代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毫无回避地触及了战争遗留下的美军在韩家属的问题。影片开始,哥哥自制了一把火药枪,然后射击妹妹头上的靶子,妹妹就变成了独眼。造枪木板是从标有"USA"的军械箱锯下的,此一细节意味深长地表明,战后的第一代人仍旧无法逃脱已经结束的战争波及下来的苦痛。在此种背景之下,影片一直笼罩在异常压抑的氛围里,愈要伸张便会愈觉无望。影片涉及的人物庞杂,但在故事行进中并没有失去控制,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女主人公恩洛(妹妹)用垂下的发际遮住了眼睛的缺陷,却不能抚平心中的伤痕,自我封闭的高中时代,她一任心性的乖戾暴躁。而昌古则由于自己是美韩混血儿的原因,倍遭歧视,他希图融入韩国人的群体之中,但总感受到强烈的排斥感,他的一步步绝望表现在杀狗的过程中,就是从心存怜悯到咬牙切齿。昌古的母亲,为了一家团聚,一直执著地联系远在美国的退役老兵,一封封家信寄出,又被一次次退回。透过这外在的表现看每一个人,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拼命地挣扎,但希望却永远渺不可及。 影片中不时穿插美军基地的场景,还有飞在天空的美式战斗机。它们的作用都是拉紧剧情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但在《不明收件人》里,让人领略了向来对美韩关系处之暧昧的韩国人的明确表态。片中还借美军之口,说出了一句:我们在人家的后院干什么?与其说这是美国人说的,倒不如说是清醒的韩国人自己的想法。美军作为一个战争和罪孽的符号,被主创者钉在了历史反思的耻辱柱上。昌古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明证。他是美国人,也是韩国人,又什么都不是,这种身份的尴尬使他融合的希望屡遭毁灭性的打击。在踏上死路之前,他用刀割下了母亲的乳房,这种仪式化的处理,表现了绝望中与血缘了断的激愤。而恩洛虽然以向美军献出贞操为代价治好了自己的眼疾,但当她以双眼看世界时,她却看到了一幅贪婪与暴虐的嘴脸,于是她果断的将眼睛再次弄瞎。其间对国与国的隐喻味道也不言自明。 我知道,对韩国人的民族品格不好通过一部电影来妄加揣测,但很明显,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不再是温情脉脉的一面。柔弱的恩洛决然自残,暗恋恩洛的吉华由懦弱到勇狠,虽然是特殊环境中的个体行为,但联系在一起却表现出了民族中涌动的一种血性。这种血性让人马上就能记忆起汉城太平门前一群年轻人挥刀斩落的数十只尾指。不得不使人感叹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刚烈。影片的主创者也许无意为民族品格作激情代言,但它所依托的影像力度却足以穿透任何自以为是的民族成见。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多是表现了在绝境中展现人物命运的激变与人性扭曲的特点,本片的关注点是由个体的畸变拓展到人群的异化。当昌古从飞奔的摩托车倒栽进荒野的泥潭,当恩洛将尖刀划向自己的眼睛,当吉华向混混射出仇恨的箭,当昌古的母亲抱着儿子的头颅悲鸣着自焚,所有的所有,都在充满着悲悯的诉说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这染了斑斑血痕的一切拼贴在一起,勾画出已经被人忘却的一个时代的悲剧群像。因为极尽悲惨,所以极具人道。这发自于心的人道是主创者讲出故事的原动力,也是无法拒绝背负的情感枷锁。影片全片都不事张扬,没有因为悲剧意味张得过满而陷入一泻千里的情感决堤。应该说导演在处理上,在尽量的收拢表达情绪的欲望,并一直抑制着艺术化色彩导致的不平实。但其间还是有两段戏由于精心设计而显出导演在艺术上的野心,第一段是昌古偷窥恩洛被戳伤了眼,吉华造枪报复小混混反伤了自己的眼,再加上独眼的恩洛,三个人次第走在路上,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的感觉。第二段便是影片结尾,已经是运命终结,死者长已矣的时候了,一群演习的美国士兵在田野里匍匐前进,其中一个捡到一封随风飘荡的信就撇开同伴停下来读,镜头拉开,雾气重重的天地间,一个美国士兵趴在韩国的土地上安然诵读着一封寄自美国的回复家信。画面就这么隐黑结束了,悲出一种孤绝的苍凉味道。

 5 ) 个人伤痛,民族伤痕

        金基德的知名作品多是台词少,意境深,让你在一个很清静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的苦乐。所以,《收件人不明》在他的作品中算是一部特别的,其情感表现直白,甚至激烈,在一种惨烈的宿命轮回中,表现着一个韩国导演对自己的祖国历史的思考。对于韩国战后经济发展,国内常有人不屑的说道,这是美国庇护,军费省了不少去搞经济建设,何况还得了援助之类,仿佛韩国人很享受外军驻留一般。或许,从金基德的视角可以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解读,或许因为激进和情绪化有失偏颇,但是这一充满情感体验和切肤之痛的维度,却可以让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添上一分客观和冷静。

        看《收件人不明》时,我自然的想起了日本电影《人证》,在那部电影中,类似地,一个日本女人与美国大兵同居,生下了一个混血儿,而这个混血儿带着对母亲的期待来到日本寻找生母。那部电影在一起案件中,以一种温情期待带来的生命的代价,表现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而这部《收件人不明》不同,看似相似的事件下,同样为韩国母亲与美国驻军士兵所生的混血儿尚武,却对母亲有一种令人发指的恨。在这个美军驻地的村镇中,尚武被视作异类、杂种,可以被任意耻笑,而在歧视之下,他的性格也愈加暴虐。而偏偏,她的母亲并不是那种一心抚养儿子,为其励志疗伤的类型,一心想的是向已离开韩国的美国大兵写去信件,希望能被带到美国。于是,矛盾产生了,尚武心存愤恨,因为他是一个无辜的人,要为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人生,他无从面对众人的讥笑,只能将怨恨反加在母亲身上,而母亲不断向给他带来“伤痛”的男人写信的行为,更足以成为他眼中毫无尊严的浪荡行为。尚武对母亲的辱骂与拳脚相加,场面令人震惊,尚武的生命至此所受的屈辱与内心的扭曲,自然的被这疾风暴雨似的暴力外在的展现,你可以从中体会一场孽情下的伤痛,进而体会金基德眼中,这段历史遗留的伤疤。

        在表现尚武的不幸之余,金基德也适时的转换角度,他的母亲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和卑贱?为了表现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丝无奈,金基德巧妙的并不是让尚武的母亲去回忆什么,而是立足剧情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一个女孩恩洛的经历自然再现,也更透出轮回般的悲剧性。因为一次意外,恩洛的一只眼睛被哥哥的自制手枪打瞎,如果说尚武的命运悲剧带着天生而来的宿命,那么恩洛的人生就是后天意外的不幸,相同的结果都是被嘲讽,都是心理的防御。同时,一个文弱的年轻人昌华默默的爱着这个女孩,渐渐的,两人在一些误会冲突中渐深爱意,却不想被流氓混混袭来,恩洛惨遭凌辱。而这时,一个美国大兵出现了,他可以庇护这个女孩,他也可以为她治疗残疾的眼睛,女孩对于这个强大的和看似温柔的男人,只能选择顺从。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种隐喻,恩洛就是韩国的化身,昌华就是那些希望独立保护国家的韩国人,但是,他们无力保护她不受侵害,而恩洛残疾的眼睛就如战后韩国的创伤,他们同样无力治愈,只能让美国来为她疗伤,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国的怀抱。然而,美国大兵并不是天使,他治疗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献出身体,需要她随他摆布,他当然也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挥舞巴掌。这就是金基德眼中当时韩国的现状,或许带着些激进,却以惨烈表现了现实的一个侧面,小镇的人民无力支撑自己的国土,美国大兵成为外来的强势势力,他强大,他不可侵犯,强势的站在这片土地之上。而尚武就是这种不对称关系下的后代,牺牲品,悲哀的符号,她的母亲看似癫狂,却与现实中恩洛的经历交相辉映,恩洛渐渐的走上她的老路,一切仿佛都是无尽的人生重复。

        而影片的高潮则更充满暴力和惨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与身份和历史的决裂态度,决绝而义无反顾。所以,我们看到尚武粗暴的划下母亲胸部屈辱的印记,同时自己以生命划出一个胜利的V字,对于他,或许只有这样惨烈的诀别才能结束人生的痛苦。恩洛最终选择了抗争,不让大兵在身上留下征服者的印记,不让尚武母亲的人生在自己身上重演,表现同样激烈,她甚至宁肯抛去强者的恩惠,回到失明状态。而昌华的选择更充满悲剧性,他曾有的伤痛和复仇,就是一个民族内部相互争斗的映照。这部电影,难以捕捉到温情,难以看到小人物的坚韧的励志,更少黑色幽默似的自嘲,它赤裸裸,血淋淋,反抗显得无望,却又是一种必然的解脱。只是最后,那最终的不知来自何人回信,令人感到纠结,我想金基德想说的肯定不是要坚持,而是表现这种寄望的无望,因为无望,所以片中人纷纷选择一种彻底的割裂态度,其结局的惨烈也更显一个民族的伤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ce90355892176c9b645ae7a.html

 6 ) A cold dead place

这片子看得让人难受,殴打、残杀的镜头贯穿始终,不仅仅是血腥,视觉冲击力极大的暴力画面让我几乎憋死在围巾里,不忍卒睹。

独眼的少女,孱弱的绘画青年,处处遭人歧视的混血孩,他的母亲及母亲的旧情人,甚至美国兵,每一个人都活得扭曲、痛苦而残暴。爱是希望吗?不是。那么美国呢?更不是。剩下什么,是绝望与无止无尽的折磨。

我并不了解南韩战争的背景,但我想,这一切违反人性的异常只可能是战争的结果。来得比撕心裂肺的痛苦还可怕的,是人性的泯灭及至因此带来的残暴。人已非人,还有什么生活与希望可言。一直以来,我都相信人性,相信意志坚强的力量,但片子里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互相侮辱,互相虐待,互相折磨,最后终于崩溃。我没有资格憎恨他们,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他们背负的这一切,但是,我心里又是那么难过,在愚蠢的战争面前,人的力量果真如此渺小,什么都承担不起?

总的来说,是有些后悔看这样的片子的。不是不能接受阴暗,而是这种阴暗来得令人难以理解。旁边的先生在银幕上出现刀子或者钢丝绕上脖子的时候,总会止不住一句"Oh Putain",好似暴力的前奏曲,这样骂娘不知是对残忍的错愕还是如我一般惊恐的表达。而我只能蜷缩下身子,将头蒙在温暖安全的围巾之中,散场后飞也似地逃回家。

 短评

婴儿占有乳房,乳房刻有名字,虐子割掉乳房。

6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金基德早期的最大问题是过分的象征主义。在野心勃勃的[收件人不详]里,他绕进了眼睛、信、狗、枪等一大堆意象,却在剧情线上磕磕绊绊阴晴不定,这些符号于是失去支持成了空中楼阁。他一味做出苦吟姿态,却盖不住英文戏指导的孱弱。这种廉价煽情来自于对内容的不自信,事实上这个现实题材本是很有力的。

1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把别的亚洲电影都抛一边吧

15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越来越敬佩韩国的电影,特别是金基德的。没有那么精彩,也许更加荒凉,人物木讷,自闭,但刻画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有温度的感情。和台湾的吴念真有点相似的感觉。。。相比起来近年的大陆港台片差距就形影自浊了·······

20分钟前
  • 南墙先生
  • 力荐

远去的年代,偏远的乡村,宁静中孕育着不安,压抑里燃烧着仇恨。残酷,凶狠。你看到了发生的一切,却很难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那是莫名其妙的仇恨,和那个民族隐秘不宣的伤痕有关。

24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像极了今村的《猪与军舰》,那里将日本比成猪,这里将韩国比作狗。源自历史,因而电影成了遗留问题的呈现。伤害与欺凌不断发生,希望与前景一片灰暗。多处伤疤都留有美国的印记,治愈后也不得不面对再创的结果。无法报仇便伤害自己。用一群人的挣扎与死亡换一个恶性循环的缺口。

25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看遍金基德几乎可以百毒不侵了就

29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像狗一样的活着

3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压抑的年代连吼叫都难以出声,在绝望的战争之后,我们只能用最残忍的办法虐待自己和别人

3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相当精彩,全是杯具

36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越想就会觉得越牛逼的一部。无论从人物、种族、男女、性爱、语言、空间等任何一个角度,全片都充满了二元关系。但不是彼此对立,而是相互混杂一起。所以本片也是如何提纯关系=韩国人如何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寓意电影。三位中心人物最终都选择了自我毁灭,以达到身份的回归与自我救赎。

41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朝鲜半岛战争结束后的荒芜期,人人自保、迷惑、无所依靠。沉默失语的年代无需任何回信,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明天。电影整体把握上还不够成熟,主角较多不分轻重,悲剧分散而显得杂乱。但已集合所有的金基德元素:含蓄的情色、歇斯底里的暴力、突破常理的畸恋、粘滞的悲情以及由始至终的道德控诉等等。

4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能有的沉重与荒诞都有了

47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韩国这十几年来拍的朝鲜战争片大多具有强烈的反思色彩,不过窃以为,金基德的这些作品反而比那些战争大片更适合作为韩国视角来参考。和诸多韩国导演相较,金基德一直显得很另类,他拍的片子没有韩片常见的浪漫,而是严肃而沉重,带有悲观色彩,其写实仿若杨德昌。本片讲述的是六位主角扭曲的精神状态。

4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5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收件人不明,自我身份不明。8.2

5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最后,美国大兵在荒野残阳中读出那封信时,头皮一阵阵发麻。金基德,你太狠了!

57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痛苦。我能感受到金基德电影中人物的痛苦,我想在电影拍摄中整个剧组应该都沉浸在一片压抑中。与自我的决裂,与环境的决裂,无处发泄的痛以极端的方式被释放出来。也许,极端的方式,才配得上极端的痛。《红高粱》里的男子,在剥下人皮后失去理智;而金基德的人物却都全然清醒着。这就是中韩电影之别。

58分钟前
  • 米格鲁猎兔泡茶
  • 还行

这个温带村庄有张压抑的脸孔,薄层土裸露,漫长干燥的冬春伴有沙尘,山地囚羁了男女老少,上帝护佑的美国人也插翅难飞。一柄刀,一张弓箭,一把手枪,都能自戕,一条钢丝、一张渔网、一根狗绳,一截电线,都能做成一个上吊的套索,孩子们纷纷向暴力投诚,谁也不留求生的余地。「地理决定论的悲观视点」

60分钟前
  • 婆罗洲1834
  • 推荐

1.金基德深揭民族历史疮疤之作。2.隐喻符号用得炉火纯青,直指韩美关系,宿命与轮回。3.老金拿手的动物象征:以狗喻人,兀想及[黄海]。4."失去"右眼的三人行场景极具黑色幽默。5.又见忧伤而荒诞的重口味奇观:以狗自慰,被狗吊死的狗贩,割乳,弓箭射裆,吞拉铁丝复仇,V字倒栽葱自尽。(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