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欧洲

战争片法国1990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德尔佩,René Hofschneider,彼得·科兹沃夫斯基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播放地址

 剧照

欧洲欧洲 剧照 NO.1欧洲欧洲 剧照 NO.2欧洲欧洲 剧照 NO.3欧洲欧洲 剧照 NO.4欧洲欧洲 剧照 NO.5欧洲欧洲 剧照 NO.6欧洲欧洲 剧照 NO.13欧洲欧洲 剧照 NO.14欧洲欧洲 剧照 NO.15欧洲欧洲 剧照 NO.16欧洲欧洲 剧照 NO.17欧洲欧洲 剧照 NO.18欧洲欧洲 剧照 NO.19欧洲欧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16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

 长篇影评

 1 ) 一部使人震惊的佳作

偶然间从豆瓣上看到了这部电影,就想方法找资源去看了一下,真的被震撼到了。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感觉电影中的情节比现实更传奇。

故事讲述了一个犹太男孩的逃亡之路。

二战爆发,德国人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了活命,犹太男孩只能逃往苏联。

苏联收容了他,他在那里加入了共青团。

电影中的苏联共青团
电影《红樱桃》中的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其实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电影《红樱桃》里的情节较为相似。它们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和纳粹德国,都曾被苏联收容过。

但安宁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苏德战争爆发了。为了活命,犹太男孩不得不再次逃亡。

但不幸的是,他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德军。

为了活命,他只能对德军撒谎,编造自己的身世,说自己是德国人,在一个由苏联人开办的孤儿院里长大,会德语和俄语,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身世。

德国人竟然很喜欢他,竟然还对他说:是布尔什维克害死了你的父母吧?

因为男孩精通俄语,德国士兵就让他给一位苏联士兵做翻译。德军要求苏联士兵拿出证件。

经过多次询问,德国人得知,这个士兵竟然是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电影中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时的场景
真实历史中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的场景
雅科夫的证件,请注意左上角他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真实的历史还原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然后,德国人看到犹太男孩精通俄语,索性让他当了德军的翻译。德国人对他还不错,这让犹太男孩十分困惑:为什么他们对自己这么好,却对其他的犹太人赶尽杀绝?

在德军服役了一段时间后,犹太男孩决定投奔苏军,弃暗投明。

他通过电台联系了苏军,说明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苏军赞赏他的勇敢,让他在晚上前往苏军阵地。

在晚上,当犹太男孩前往苏军阵地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战友竟然跟在他后面冲了上来。

原来战友们把他当成了偷袭苏军的英雄。

剧情到这里已经很意外了,不过后面还有更加意外的。

一个德国军官听说了犹太男孩的这一“勇敢行为”,决定把他收为养子,并送他到去一所法西斯主义学校训练。(其实就是法西斯青年团)

就这样,犹太男孩加入了法西斯青年团。电影中用了一个分镜头去记录了法西斯学校上课时的情节:一个德国教师给学生们洗脑,教一帮学生们如何识别犹太人并杀死他们。

看完这个镜头,我不寒而栗,一下想到了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学校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如“洗脑”神器。如陆军幼年学校国语教科书中有反映日俄战争时期“军神”乃木希典的课文《靖国神社》、有介绍海军战役的课文《水师营会见》,有记述军国主义家庭情感的课文《水兵之母》。

在法西斯青年团里的男女主人公的着装

1959年日本电影《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物语》里的男女主人公着装,生动的反映了二战时日本男女学生的装扮:男生立领式诘襟装,女生水手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衣服都是军国主义的产物。
二战时身着水手服练刺刀的日本女学生,图源网络
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图源网络

后来,盟军进攻德国本土,犹太男孩被苏军俘虏了。他告诉苏联军官,他是犹太人。

苏联军官怎么会信他的话,准备处死他。

这时,有人在叫犹太男孩的真名。

犹太男孩回头一看,是他的哥哥。

他们就这样相认了。

这剧情太玄幻了,也太戏剧性了。但它正是通过这种戏剧性,表现了战争中孩子遭受的苦难。这也正是片子的主旨——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这部电影与《红樱桃》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战争,只不过《红樱桃》是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看,而这部电影则二者兼得,通过对男孩身份转换的描写,同时从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去看。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以儿童视角拍摄的战争电影。

 2 ) 欧洲欧洲 简评

对德国二战的历史表现一度让人联想到法斯宾德和铁皮鼓,不同的是所选取的贯穿全片的意象——割礼,赋予了本片新的感官和意义体系,也打开了新的艺术观察视角。

青年人和割礼的连接统一了性的冲动和压抑,两方均是结果等同的魔鬼,有意暗合了波兰被双强瓜分的二战命运,不管是被挑动了性的冲动(德国右翼血统论,女性和繁殖的戏份),或是被遮掩的性的压抑(苏联左翼灭个体人欲,辩驳上帝的讽刺戏份),都导向残酷的结局,

直到战争结束,兄弟二人站在废墟边充满安全感地撒了泡尿,性器恢复了它最单纯无侵占欲的基本功能(而非总是出现于唤起性欲的冲动时刻和惊恐的压抑时刻),亦随着“我还是想做一个犹太人并让我的孩子接受割礼”的自我身份宣告而结束——冲动和压抑都不要,只想自由自在地撒泡尿。

结尾,年老的面庞取代青年,回归到一种普遍的无指认的人态(非性态,当然犹太人的男性面相是隐藏其中的),向远方走去,留下步伐和背影,以及同样无法指认的欧洲的模糊景象,人和这片地这份文化的路途在哪儿,无法辨认。

 3 ) 《欧洲欧洲》原型所罗门·佩雷尔科普(转)

1925 年 4 月 21 日,所罗门·佩雷尔(Solomon Perel)出生在德国北方靠近汉诺威的城市 Peine。他的父母是从俄罗斯移民到德国的犹太人。父亲经营着一家鞋店,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所罗门在德国度过了田园般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里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六口生活的无忧无虑。因为是移民家庭,父母要求 4 个孩子在家里只能说意第绪语(是日耳曼语的一种,大部分是犹太人使用),出门之后才可以说德语。 但随着阿道夫·XTL在 1930 年代上台后,佩雷尔和他的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纳粹上台后,德国开始系统性地迫害在德国的犹太公民。根据佩雷尔后来的回忆: “这是我最痛苦的童年经历。因为有人认为我与众不同,所以我被野蛮地开除出了学校。” 纳粹开始颁布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法律,禁止德国人去犹太人的商店购物或是禁止犹太人享受社会福利。1935 年,佩雷尔父亲的鞋店被抢劫。佩雷尔在学校的生活也不好过。作为学校里唯一的犹太人,学校根据新的纳粹法律将佩雷尔开除了学校。

小时候的所罗门·佩雷尔(前排中间)。1933 年阿道夫上台时,他将近八岁。

1936 年,佩雷尔一家逃离德国,投奔在波兰的亲戚。 但好景不长,3 年后的 1939 年 9 月,德军入侵波兰后。纳粹把在德国种族隔离的那一套,原封不动的在波兰实行,在波兰规划了犹太人隔离区。他们一家也被赶了进去。 就在入侵波兰的前一年,1938 年 11 月,德国各处的XTL青年团和盖世太保和德国党卫军的人,走上街头,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后来被称为“水晶之夜”。大批的犹太人在家中被捕,随后被送往集中营里。具体的人数无法统计,估计有 3 万多名犹太人被抓。

事件发生后,德国入侵了波兰。在波兰的犹太人也人人自危。他们害怕犹太人隔离区只是纳粹狂杀犹太人的前奏,等纳粹在波兰建好集中营后,他们的命运就会终结在集中营里。 佩雷尔的父母意识到,隔离区是一个你活着进入,但不知道能不能出来的地方。父母让佩雷尔的哥哥和他逃出去,去到苏联控制的波兰东部。没准在那里兄弟俩还能有生存机会。 俩兄弟成功从犹太隔离区里逃了出来。在路途中,佩雷尔和哥哥走散了。最终他来到一家苏联经营的孤儿院,在那里他接受了社会主义哲学的思想。 希特勒入侵苏联控制的地区时,他才 16 岁。 纳粹入侵的那天早上,孤儿院里的所有孩子都还在睡梦中。他们被老师从睡梦中叫醒,并被告知德军马上就要攻进来了,让他们赶紧往东跑。 --- 佩雷尔和逃难的人一起逃到了达明斯克的郊区,在那里被德军发现。 德军在空地上把他们一群人包围了起来,命令他们站成一排。然后一个一个询问:“你是犹太人吗?” 那是佩雷尔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据他回忆,“我知道,如果我说实话,我将立刻面临死亡”。 兄弟俩刚从犹太隔离区逃出来之前,他的父亲告诉他:“永远不要忘了你是谁”,他明白父亲是什么意思,让他不要忘记自己是犹太人。母亲嘱咐他,“去吧,你必须活着”。 佩雷尔回想起父母跟他说过的话,他决定了,他要活下去。 轮到他了,一个德军士兵站在他面前,命令他举起双手,问道:“你是犹太人吗?” 佩雷尔说:“不,我是德国人。”

1941年:佩雷尔(右)被捕后坐在德国半履带车上

可能是他坚定的语气,那个士兵相信了他,而且并没有让他脱裤子检查是否接受过割礼。(每个犹太男婴出生后 8 天会举行“割礼”,这是纳粹辨别犹太人的一种方法) 佩雷尔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而且因为他精通俄语,德语和波兰语,他被德军军官吸纳到军队里,并成为纳粹的一名翻译。 加入纳粹青年团 从 1941 年加入德军,他就不再是所罗门·佩雷尔 (Solomon Perel) ,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约瑟夫·佩雷尔(Josef Perjell).

所罗门·佩雷尔(中)与XTL青年团的其他成员。

有一次,德军在战场上俘虏了大林子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Yakov Dzhugashvili) 。审讯期间,他担任雅科夫的翻译。流利的俄语和德语,在审讯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给当时的德国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佩雷尔(左起第三位),担任冯·明楚上尉和苏联军官之间的翻译。

虽然佩雷尔确实在大林子儿子被捕时在场,但不能确定这张照片是否描绘了那次事件。 作为一个受过割礼的犹太人,佩雷尔在军队里的每一天都可能被发现。他好几次试图逃回苏联,但每次都没有成功。由于他还是未成年人,佩雷尔不能继续留在军队里。可惜的是,他被纳粹看中,希望继续培养,随后他被送往 XTL青年团。在那里他继续隐藏自己犹太人的身份。

所罗门·佩雷尔 (Solomon Perel) 的XTL青年军名片,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约瑟夫·佩雷尔 (Josef Perjell)” XTL青年团是专门为XTL培养的未成年纳粹士兵。根据佩雷尔后来的回忆说:“我患有精神分裂症”,白天我是一个想要赢得战争胜利的德国青年,我唱着反对犹太人的歌曲,高喊‘元首万岁’。晚上,在床上,我因思念家人而哭泣。” 4年来,佩雷尔一直不敢使用真名。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再吃犹太洁食,不再相信上帝。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德国人”。 在XTL青年团里的每一天对佩雷尔都是一种煎熬。每天都担心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被发现。每一次洗澡或是体检的时候,其他的德国人都可能会发现他接受过“割礼”。 有一次沐浴的时候,一名军医曾试图性侵他,发现他是个犹太人。奇怪的是,这个军医并没有告发他。 “他没有告发我,应该是害怕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被揭发。我知道他的秘密,而他也知道我的秘密。” 自那件事情之后,这名军医就非常照顾他。佩雷尔之后的体检都会帮他体隐瞒。  从 1941 年到 1945 年,佩雷尔一直都在XTL青年团里接受训练。 等到成年之后,他被派往前线。这时也接近二战的尾声,各地接连接到纳粹战败的消息。佩雷尔所待的部队也不例外。 

佩雷尔在XTL青年团,与朋友们打雪仗

佩雷尔跟随着部队去往了前线。 1945年4月20日晚上,在他20岁生日前夕,佩雷尔被美军俘虏。 一个穿着纳粹制服的犹太男孩囚禁在美国的军队里。 佩雷尔本来打算告诉美国人,他不是德国人。但是没过 2 天,美国人就释放了他。原因是美国人认为他还是未成年,待他签署了一份不会对美国人使用武器的声明之后,美国人释放了他。 是否真被纳粹洗脑? 事实上,佩雷尔从来就没有忘记过从隔离区逃出来前,父亲对他说过的话。 1943 年的圣诞节假期,他曾乘坐火车前往波兰的罗兹。他在城里四处游荡寻找亲人。在大街上佩雷尔看到的是装满犹太人尸体的手推车。多方的打听,他也没有找到亲人的下落。 美军释放之后,他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继续寻找父母的消息。经过多次询问,他终于知道他的哥哥已经结婚,并且住在德国的慕尼黑。佩雷尔随即搬到慕尼黑和他一起居住。 从哥哥的口中得知父母和姐姐已经在大屠杀中丧生。他的弟弟大卫还活着,而且在巴勒斯坦。佩雷尔决定前往以色列。 二战结束后 1948 年,佩雷尔曾在苏联军队担任过翻译。后来移民到以色列,准备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他的好运好像还没有到来。就在他到达以色列后,以巴战争爆发。他加入了以色列军队,直到次年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他于 1959 年结婚。婚后成为一名胜任,经营一家拉链厂。结婚之后他尝试忘记战争留下的阴影。也没有过多和别人提起自己在二战期间在纳粹服役的经历。  △ 然而,80 年代,在一次突发心脏病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公布出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 -- 《我是XTL青年所罗门》。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欧罗巴欧罗巴》(Europa Europa),于1990年首次上映。

1959年:佩雷尔和他的妻子
佩雷尔先生(右)在二战结束后担任苏联军队的翻译

在回忆录里,佩雷尔讲述了同时拥有犹太人和纳粹身份的不易。战争结束后他还和XTL青年团的同事们保持联系,他说他认为他们是朋友。后来他还曾给他们写信,承认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他说: 他们说:“收到我的信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质疑纳粹的思维方式”,我想深入他们年轻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独立思考,看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直到今天,我的身体里还有两个灵魂交织不清”。 在XTL青年团里为了活命,他曾努力“忘记”自己纳粹人的身份,但战争结束后他却刻意“遗忘”身上纳粹的影子。  可能就像他离开时父母说的,“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但要“努力的活下来”。看似完全相反的两句话,却解释了战争时期老百姓的不易。 2023 年 2 月 2 日,佩雷尔在以色列的吉瓦塔伊姆逝世,享年 97 岁。

佩雷尔(中)与XTL青年学校的一些同学会面

 4 ) 第22名:《欧罗巴欧罗巴》——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没有国家的人
 
《欧罗巴欧罗巴》 Europa Europa 年代:1990年 / 国家:德国&法国&波兰 /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黛比
 
      一个人能隐藏自己的真面目、戴着面具地活多久呢?这我不知道,但当人被迫要伪装自己的时候,一定是人格最为分裂的时候,成为一个矛盾体也绝非出于本意。
      1938年到1945年,希特勒被极端种族主义冲昏了头脑,发了疯一样地屠戮犹太人,犹太人的生存环境一度岌岌可危。索利流淌着犹太人的血统,却跟希特勒是同一天生日,又同为德国人,这似乎冥冥中让他跟法西斯主义有了某种暗藏的联系。当纳粹分子砸他们家玻璃,让他光不出溜地无处可躲时,一件纳粹制服,反倒成了他的遮羞布。从此,一个“纳粹穿在身,心是犹太心”的伪装者开始了他的“做戏”生涯。
     犹太族,是一个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偏见剥夺了生存权利的民族。他们活着,便总是望向深渊,深渊也在回望他们,他们比其他民族更能感觉到死亡的牵引,永恒、周而复始,以及浓浓的末世之感总是伴随着他们,因此,这样一个民族,对生存产生了最深沉的疑惑和最厚重的追求,也不得不活在疑问和抗争中。索利在波兰的一所俄国孤儿院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洗脑,成了斯大林的追随者,“宗教是精神鸦片”,从索利的嘴里说出,而罔顾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忠实信仰。信仰这回事就像糖果一样,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就像2001年的电影《信徒》中有一个犹太人林贝特,他就对犹太人的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最终成了一个纳粹分子。也许,任何信仰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只是一种被神化的约定俗成,是规则而非真理,它存在就是让你相信,它存在是为了安慰痛苦中的你。然而对于犹太人来说,坚实的信仰也未必能让他们免于各种灾难,而所有的灾祸都是来自于迫害这个民族信仰的人,倒莫不如摒弃信仰,转而做一个既得利益者。
      在跟孤儿院走散时,女老师抛给索利一个苹果,这个“祸根”的象征物,就像一个诅咒,让失去信仰的索利在接下来的流离失所中不得安宁。在遭到法西斯士兵搜查时,他如变色龙一样,立刻站到德军阵营,并做了个讨喜的翻译工作。他也许明白,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站在对立面上,会让自己不再处于被动。但更大的问题是,犹太人的身体属性骗不了人:所有的犹太人在出生时就要进行“割礼”,也就是割去包皮,如果被人发现自己没有包皮,那就等于找死。所以围绕着包皮,索利做了许多提心吊胆的掩饰,体检时假装牙疼溜走;跟女友恋爱时不能做爱;甚至干脆用绳子忍着疼痛往下撸包皮。性和政治总是被电影同时拿来调侃,而导演霍兰则毫不吝惜地展现那话儿,旨在提醒伪装者,在对立当前,身份的模糊仅仅是表面,因为肉体乃至灵魂仍旧无法撼动。就像在夜里索利在窗子上默默地画了一个犹太人的标志,而他身边躺着法西斯主义的女友,那一刻真实的本我仿佛一下子就跃了出来。
     用摇摆不定形容索利并不为过,他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制服和身份,在德军和俄军之间来回转换,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活下来。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被自己的祖国德国抛弃,流落到波兰,接受了俄国的教育,否定了犹太人的信仰,又被误认为是纯种的雅利安人,在斯大林和希特勒共舞的年代,像索利这样的普通小人物成了世间的弃儿。坚定者如詹尼克,却落得被卡车碾死的下场。幸运的是,索利曾多次化险为夷,他被一个纳粹士兵发现没有包皮,但士兵并没有告发他,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对索利心存爱慕。也就是说,化解这种摇摆不定的生活的,就只有爱。导演无意对索利的这种做法加以任何评价,而是随着他的情感变化客观观察,唯独当索利在电车里似乎看见自己的母亲在集中营的时候,他才被动了那根脆弱的神经。
     最后,索利和哥哥艾萨克移居到巴勒斯坦地区,在那里度过晚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段荒诞的经历竟是根据萨洛蒙·索利·佩雷尔真实的冒险生涯为依据的。更离奇的是,2010年初,有专家利用DNA跟踪了希特勒的39位亲戚亲戚,并从他扔掉的一块用过的餐巾上提取了DNA样本,结果表明,希特勒或许是犹太人的后裔。好像片中那个躲在衣柜里、捂着裆部的希特勒真的慌得有理由。

 5 ) 蜕变的信仰——记电影《欧罗巴,欧罗巴》

蜕变的信仰——记电影《欧罗巴,欧罗巴》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二战题材片。不同于过往我所看的很多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子中,德国一味的狰狞的面孔,犹太人受迫害的悲惨命运,或是几个英雄般的人物,用其智慧与英勇的光芒点亮那黑暗岁月中的一丝光明。在《欧罗巴,欧罗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犹太少年,他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为了在战争中存活下去,从故乡逃至苏联加入共青团,在被德军俘虏后,不惜抛弃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加入德军,还稀里糊涂成为德军的战斗英雄,成为希特勒所说的“未来的希望”。他绝不是一个所谓的无论身在何处都以自己的身份为傲,或者始终不背叛自己祖国与民族的有觉悟的英雄,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渴望在硝烟与鲜血中存活下来的年轻人,在一些人的眼中,他甚至可被视为“投机分子”。他在纳粹的军校中行纳粹礼;他对这希特勒的画像高喊“元首万岁”;他试图将自己的包皮往上拉并用绳子固定住,来抹煞自己曾被实行“割礼”这一犹太民族的标志,去过上德国人的生活;他还爱上了一个崇拜纳粹的亚利安女孩;他像一个德国人一样坐在封闭的车上穿梭于犹太人隔离区内;他像一个德国军人一样,拿着刺刀刺向犹太人的木偶……他小心翼翼的隐藏在德军中,他也不曾真的杀害过任何犹太人或苏联人,隔离区内那神似母亲的背影也始终鞭笞着他的心,面对美丽的女孩在激情中渴望的眼眸,他却只能因自己被施行过“割礼”,因为她对犹太人残忍的无知的盲目的仇恨,无奈的将她推开。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犹太人,只是,他太想活下去了。在联军攻入德国后,他终于无法按捺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举枪投向联军,但他身上的纳粹制服却又证明着他并没有经受他的犹太同胞的痛苦,他身上的制服恍若是他对犹太人身份的背叛……约瑟夫,是他所用的德国名字。直到在苏联军营内,面对着同胞的枪口,家乡同伴的一声呼喊,他才想起了自己的本名,一个犹如前世的名字——Solly,这一声呼喊就是对他的再一次洗礼,他,终于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犹太人了。

犹太人,是一个背负了千年苦楚的民族。就因为基督教认为犹太人是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千年来,他们一直在辗转迁移躲避屠杀。犹太人,是聪慧的,是坚忍的,也因此,无论在何处,他们在一些人眼里,总是富商的代表,“无奸不成商”,因此在很多穷人看来,犹太人又是奸诈的,贪婪的,剥削的。虽然进入二十世纪后,世界开始走向平等,但在经济萧条的三十年代,“反犹太人”成为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最具号召力与煽动性的口号,绝大多数德国人,尤其是激情澎湃的德国年轻人,聚集在高举这三大口号的希特勒的麾下。其实他们也只是想建立一个兴盛的国家,他们对犹太人的仇恨是来自教育的煽动,来自对国家盲目的热爱。当他们站在战场上为他们的爱国理想死去的时候,他们也不过是野心家的祭品而已。

当看到Solly为了存活下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放弃自己的民族尊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称赞他身为犹太人所拥有的“能屈能伸的智慧”,还是该怜悯他的软弱胆小。看这部电影时,我突然想起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本书其实还有另一个译名,那就是——“蜕变”。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关于人变成虫的荒谬的故事。主角从一个生活在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下的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了一只需要妹妹喂食,蜷缩在角落中的虫。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由人变成虫,这是一种退化,却也是一种逃避的“蜕变”。突然觉得Solly就像这个人,在战争的压力下,他抛弃了自己作为“人”的身份,“退化”成了一只蜷缩在德国军队中,躲在阴影中自我保护的“虫”——Jupp。恍若精神分裂,在不同的身份与立场中挣扎,徘徊。当德国人将他那所谓的“德国侨民”的谎言听信后,将他当作亲兄弟一般关爱,当他看到德国人为自己的军队战败而哭泣的时候,他是困惑的,他不明白,为什么仅仅是一个身份,一个“犹太人”的名号,却能让他们变得如此残忍。

犹太人和日耳曼人真的有着那么突兀的差别吗?当Solly在德国军校中,在所谓“如何识辨犹太人”的课堂上,被那自称了解犹太人能够在第一时间辨认出尤太人的教官唤出做教学范例,并最终鉴定他为“亚利安人”时,我想Solly应该也如屏幕前的我一样,在胆战心惊之余,感到荒谬而可笑。

外貌、身材、动作根本就无法辨别出一个人是犹太人还是日耳曼人,惟一的标志就是犹太人出生后所施行的“割礼”,而这也是真正与其相随一生不可改变的标志。每日餐前的祈祷,丰收节时吃蘸着盐水的煮鸡蛋,还有对上帝的忠诚,是他们不可改变的信仰。但这信仰,在面对战争、死亡、颠沛、流离中,一次又一次被颠覆。

在苏联时,Solly为了过好一些的生活,加入了共青团,而斯大林的共青团,是不可能让他崇拜上帝的。当另一个波兰的犹太青年人,斥责他抛弃上帝时他无话反驳,但是当那个犹太年轻人对着屋顶高喊“上帝赐予我们糖果”时,他们所得到的是一片沉寂。而当苏联那位年轻的指导员高喊“斯大林,赐予我们糖果”时,透过天窗竟掉落下数以百计的糖果,孩子们争相抢夺。荒诞的情节,却告诉我们在苏联,斯大林已经被等同于上帝。原本的俄国人大多是信仰东正教的,而在革命与战争中,那虚无缥缈的神被遗弃了,拥有刚强力量与不可侵犯的威严的斯大林,被塑造成了新的“上帝”。斯大林,成为了他们新的信仰。

而希特勒在德国所进行的也是一次树立新的信仰的运动。“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他相信神创造了不同的种族,每个种族都为生存而斗中,本就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希特勒不相信天主教,他在德国树立起了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宗教信仰,由于当时德国的经济萧条与动荡,他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坚定的信徒。就连影片中Solly所爱的女孩Leni都认为自己应该为元首献去一个纯血统的孩子。年轻人对希特勒的崇拜也已如神一般的狂热。

而在Solly看来,“宗教只是精神的鸦片”,即使在饭前再做祈祷,又有什么用呢?上帝并没有赐给他们安稳的生活,没有赐给他们鲜活的生命,当他在废墟中挣扎,当他在炮火中躲避时,上帝在哪里呢?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绝望,让许多人抛弃了原有的信仰,上帝恍若“戈多”,在人们无止境的等待中,变得烦闷,无聊而且缥缈。“我们是不是被戈多拴住了?”当人们开始怀疑、质疑、绝望而得不到回应时,他们不得不把希望转移到活生生的强权力量上。而斯大林也好,希特勒也好,他们竟变成了当时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新的神。

人类的历史上不乏造神运动,而在这一次又一次将活人变成神,然后维护这个活人神般的地位时,不知流淌着多少人的鲜血。从耶稣,到斯大林、希特勒,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各种荒谬的闹剧,都是底层民众绝望后寻求新的拯救自己的力量而发起的。“上帝已经死了”,那我们只好造出新的上帝。

而对于Solly来说,无论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不是他的神,对于他来说,活下去已经变成了唯一的信仰。他不希望伤害任何人,他也知道自己是犹太人,但是上帝不能归还他的家人,上帝不能让他活下去,他只能依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蜷缩在身份的阴暗处,像崩塌的山洞内的人,努力寻找穿过缝隙的一丝阳光。

影片中有两处梦境般的场景,一处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亲密共舞。这两位“人造神”为了彼此的利益,牺牲了小国的利益,结成了龌龊的秘密协定,但这不过是希特勒野心下的缓兵之计。一曲舞毕,斯大利和希特勒之间出现了一个斯大林的塑像,突然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两位“神”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还有一个场景,Solly梦见自己戴着纳粹的袖章,回到了家中,可家人对他都是一片漠然。轰炸机驶过,房屋颤抖,战争又开始了,家人惊慌的要他藏在壁柜里,壁柜里藏的另一个人竟是希特勒!“他总是将双手护在前面,他也是一个犹太人!”关于希特勒有犹太人的血统一事相传已久,而在电影中如此画面,更是让人感到犀利的讽刺。

在卡夫卡的《蜕变》的结局中,当主人公听到一直喂养它的妹妹说:“万一这条虫从头到尾都不是哥哥呢?”时,他知道自己将被全世界所遗弃,没有了承认他的家人,他也真的不再是一个人。拥有虫子躯壳的他,在人们的遗忘中死去。

所幸,还有人能够在那个错乱的年代中认出Solly。当苏联人不相信他是犹太人,当他将要被同胞报复的枪口打死的一刻,幼时的同伴的一声呼唤,他从德国人的Jupp变回了Solly,一个纯粹的犹太人。

当Solly有了孩子的时候,他略微犹豫了一刻,却还是给他的孩子实施了割礼。这是他对自己民族的最终的认同。

认同来的是如此不易。尤其当这认同仅仅为血缘信仰所维系时,却也变得更加脆弱,甚至荒谬。

其实犹太人还是幸运的,毕竟信仰是一种支撑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力量。而我们呢?现在的中国才真正是一个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年代。或者说长久以来我们就不曾有过真正的信仰,有的仅仅是对天子强权的崇拜。皇帝说灭佛我们就灭佛,皇帝说尊道尊儒我们就遵道尊儒,哪怕是玉皇大帝,也是天庭中的皇帝。而到了今天,没有天子,我们的信仰又在何处呢?

还好,中国不是一个需要信仰来“识别”自己民族的民族。

 6 ) 对身份认同的试释

师从安杰依·瓦伊达,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阿格涅丝卡·霍兰年轻时代的经历使得她早期的作品都与政治有关。加上父亲是犹太人的家庭背景,她的第二部电影[愤怒的收获]涉及二战犹太人与波兰人的关系。五年后的[欧洲欧洲]再度触及犹太问题,这部电影掀起了不小的争议。当年,德国拒绝选送[欧洲欧洲]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不仅如此,在波兰人与犹太人看来,这部电影极其“政治不正确”,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因为它施予了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间谍”、“叛徒”怜悯与宽恕。

波兰人和犹太人没有曲解阿格涅丝卡·霍兰的意思,[欧洲欧洲]的确是把一个为了活下来,假装成德国人的犹太孩子塑造成了一个正面的形象。他的行为也确实可以戴上“间谍”与“叛徒”的高帽。但整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褒扬一个贪生怕死的犹太人,而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探讨在战争中的身份认同命题。

德军准备清扫犹太人时,伊萨克只有13岁,他的妹妹在飞机轰炸中丧生。一家人搬到了邻国波兰,德军占领波兰后,伊萨克与父母分离,阴差阳错进了布尔什维克学校,当了一名共青团员。苏联人对他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让他学会了俄语,三年后德军摧毁学校,伊萨克假装德国侨民得以幸存,并以一口流利的俄语充当了德军的翻译。在纳粹军队他当了一名前线英雄,进了希特勒青年队,还爱上了一位纯雅利安姑娘。以上这是故事的基本内容,在极端的战争情况下,犹太人伊萨克隐瞒甚至是否定了自己的身份才免遭屠杀。但是用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去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正确的。对于尚未形成价值体系的孩子而言,自我身份的认同本来就是模糊的,在他身上去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纯属徒劳。

伊萨克第一次穿上纳粹军装纯属意外,那天他正在洗澡,突然遭遇德军突袭,他赤身裸体躲在街角,入夜邻居小女孩随手帮他拿了一件衣服,伊萨克对衣袖上的纳粹图案并不敏感,可以说披上纳粹外衣是一次无意识的行为,这个设置暗示了伊萨克之后的命运,也暗示了电影力图探讨“身份”的命题。因为逃难,伊萨克乘坐上逃离波兰西部的船,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当船行至河中央,人们听到波兰被苏德瓜分,波兰人相信德国人选择回到战火纷乱的西边,而他的犹太同胞则要投入苏军的怀抱。他的犹太人身份在布尔什维克学校得到了强化,那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阶级、出身的严格划分。在苏军这边,伊萨克认识到“宗教是鸦片”的观点,这个设置非常绝妙,因为在这之后,他就转而拥抱了德军。正是因为信仰的丢失,让这个孩子出于求生本能,一闭眼否认了自己在布尔什维克学校引以自豪的犹太人身份。

在纳粹的眼里,犹太人是肮脏、耻辱的。对于伊萨克来说,自己的出身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不敢认同,只能假装否定身份。可是,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其他类似题材电影所不同的是,阿格涅丝卡·霍兰强化了犹太教割礼这个概念。它也直接抨击了人种优劣论,指出了所谓欧罗巴人与雅利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同的宗教习俗,用伊萨克的话来说只是“一小节包皮”。这唯一的不同需要伊萨克去伪装,不能让德国人看见自己的下体,为了“可持续性”地隐瞒自己的身份,他忍痛用绳子拉长包皮。生理上的痛苦,是伊萨克内心煎熬的外化表现,足以测证犹太人身份给伊萨克带来的是恐惧与痛苦。但这是身份的错吗?显然不是。

伊萨克的内心独白占全片很重要的位置,它最重要的意义,无非是突出这个犹太孩子对于周遭一切的怀疑。当战友对着犹太人的居所狂轰滥炸时,眼前的一切撼动了伊萨克既有的是非观,他对自己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迷惑,究竟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为什么他们可以一方面对我这么亲切,同时那么残忍地杀人?”此时的伊萨克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为了存活他需要伪装成德国人,信仰希特勒;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处在一个随时暴露身份的环境下,他又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与德国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他是一个有感情的个体,丢弃犹太人身份意味着丢弃与之血肉相连的父母。所以自始至终,伊萨克都在与自己的内心作激烈的斗争。

那么伊萨克想过当“纯种”的德国人吗?也有的,当他遇上了爱情的时候。阿格涅丝卡·霍兰把伊萨克的恋人设置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她对于自己纯雅利安血统无限自豪,同时对伊萨克“不纯正血统”充满了鄙视。之后,我们从姑娘的母亲那里得知,这位年轻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因为自己的无知走入了更幽暗的深渊——她怀了伊萨克同学的孩子,并要向希特勒奉献自己的新生儿。这样双重的打击,使得伊萨克隐藏身份的痛苦在这条线上达到了最高点。

伊萨克投纳粹,“弃”苏维埃,“弃”犹太身份,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情感的转折点,都是向死而生的。因为年幼的“无知”,对世界的不理解,对身份概念的模棱两可,伊萨克没有被冠以“叛徒”的标签。甚至是相反,镜头数次以大特写逼近伊萨克的面部表情,一个孩子逼真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很容易激起共情。相比较路易·马勒在拍[拉孔布·吕西安]时的暧昧,阿格涅丝卡·霍兰的态度很坚定,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洗白这个常人眼中的“叛徒”孩子。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短评

男主角能将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安放在自己身上本身就是巨大的反讽,而他能在各种极端状况中生存下来既是命运使然也满足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传奇式书写依然滋养着现在绝大多数的二战题材通俗片,比如《波斯语课》、《江湖医生》之类的。

4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Based on True Story。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一个先后加入了苏联共青团和德国纳粹部队的犹太青年寻回民族认同感的故事。Julie的德语是配音的吧。

5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the subtitle is delayed... no match...

10分钟前
  • ryan
  • 还行

两个镜头调度很有趣,一个是离开家乡时电影院女售票员的追逐,还有一个是曾经是演员并帮助Solly在军中打掩护的德国军人的死。是极其幸运的人,因为无数次濒死又奇迹般活下来,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很难定义自己最后到底是什么身份。Holland说Solly Perel本人和她分享了当多年后和曾经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见面时,听到那些歌曲内心的澎湃和归属感。她也重现了这个场景,但她最终从电影里拿掉了这一幕,因为她说这样对于电影来说背离了初衷“英雄不再是英雄”。一言概之就是: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再是我。

15分钟前
  • 白昼白
  • 推荐

割,吸一管子都引来了,洗个身子全是转折,没有屁股开花没有把气放跑却被困在这怎会呢,没有致命一击没有失之交臂正好来电安培瓦特,茫前芒后还不阵亡会来黑我加深褪色,左右开弓到处长脸干嘛推我难以重合,破碎的声音占用应急通道欧了欧了能完美什么,呦吼吼俄了吗德了吧都打下烙印而如此包装也就太可,认与不认解与不解等不起了终要回撤,那临时性真天晓得。

18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3.5 本片拥有一个杰作潜力的剧本 可惜在导演呈现上差强人意 影片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致敬了《迷惘少年》 年轻人在二战中受到的蛊惑 对身份的迷茫 对爱情的无法触碰 因为一时得势而生的自负 用年轻人来写大时代中的普通人 正是这类二战反思类电影优秀之处 本片更注重刻画的是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犹太男孩的墙头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同时兼具苏联共青团员和希特勒青年队两重截然相反身份的男孩 其存在就像漂白了皮肤的黑人在当今一样充满时代讽刺 也引申出编导多次在影片中表现的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极权这个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当身穿集中营号服的哥哥抱着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弟弟哭泣时 讽刺之尖锐达到了顶峰 不过本片导演霍兰相比这个优秀的剧本 导演能力就平庸许多 大量独白和无质感的配乐都拉低了电影本应有的厚重与荒诞

23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影片后半部分delpy就这么出现了,但也只是一个花瓶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不过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影片,而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人对影片有了几分期许,但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忽略电影语言等技术化的电影,而波兰女导演Holland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人性化,没有刻意的标签化,也许只有女导演才如此细腻感性。ps:德尔佩真是水嫩!

32分钟前
  • 纪月航
  • 推荐

7/7.5 个体在时代洪流前是多么渺小,以男主的“出身”能够坚持活到战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同样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朱莉德尔佩年轻时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拍摄此部作品的波兰女导演也曾执导美剧火线。

35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那这电影比《钢琴师》更要曲折二三倍

40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45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4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德国人似乎比任何民族都善于挖掘一个真实的“人”,也许真如此,他才比任何民族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德意志人来说,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从田园诗意和豪迈英雄的意淫中摆脱出来,才是他们有勇气直面战争的血债的一脉真源。

47分钟前
  • S.H.
  • 推荐

7.7 你以为是文艺片,其实还是个商业片,工整,流畅。一方面告诉我们各样人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表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4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他的一生都在化险为夷中度过,他的一生也都在爱恨离别时伤神,可所幸活到了夕阳日落,回顾一生不曾因共青团而耻辱,也未曾因党卫军少年团而兴奋,他挣扎生存的欲望里,也许就是想写一折独特而不知后情的剧本。

52分钟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力荐

为了逃命,战斗英雄,亚利安人,共产主义,都可以胡乱的加在一个孩子头上,对于他来说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的只是生的渴望,人的欲望

57分钟前
  • Bin_林彡
  • 力荐

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孤儿院发糖果那段我多少猜到了会有空袭,毕竟波兰制作的片子不可能放任康米诋毁宗教;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安排得很是耐人寻味,一个估计在魏玛时代是混迹Gay Bar的存在,一个则代表了具有母性与良知的德国妇女。

60分钟前
  • 愚者
  • 推荐

每个犹太人在二战中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1小时前
  • xjc_jovi
  • 推荐

Ich bin kein Stein! Ich habe auch Gefuehle!

1小时前
  • 卡林
  • 推荐

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暗示和對比手法都極盡揶揄之能事,但是因為採用了內向性的敘事,從而將這種調侃的況味極大地消解了。當然,重要的在於反思和批判,用一個孩子的經歷來體察戰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所有的專斷和思想恐怖都是可恥的,民眾諾諾,卻總是成為強權之牲。

1小时前
  • 蘇小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