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

剧情片大陆1984

主演:薛白,王学圻,谭托,刘强

导演:陈凯歌

播放地址

 剧照

黄土地 剧照 NO.1黄土地 剧照 NO.2黄土地 剧照 NO.3黄土地 剧照 NO.4黄土地 剧照 NO.5黄土地 剧照 NO.6黄土地 剧照 NO.13黄土地 剧照 NO.14黄土地 剧照 NO.15黄土地 剧照 NO.16黄土地 剧照 NO.17黄土地 剧照 NO.18黄土地 剧照 NO.19黄土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2

详细剧情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薛白饰),自小由父亲(谭托饰)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王学圻饰),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翠巧弟弟憨憨(刘强饰)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转:悲情《黄土地》

作者: 小八姐
一九八四年出品的片子,依然让人感动,深深地沉浸于那种莫名的悲情中。《黄土地》不愧被称之为第五代电影的石破天惊之作。如果说现代的外国经典大片给人的是视听上的强烈冲击,那么,毫不夸张地说,《黄土地》给人的是心灵上的巨大震撼!
   看《黄土地》,心情是抑郁的,虽然有那辽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土地,以及那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但是画面之外的那种沉重的思想却紧紧压在人们心头,一刻也不放松;虽然有嘹亮的信天游、奔放、欢快的腰鼓阵,但是蕴蓄其中的又有多少的心酸和悲苦!《黄土地》上的痛,不仅仅是翠巧的不幸,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麻木,有更多、更多的东西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
   不知道看过《黄土地》的人们是否想到过罗中立的《父亲》,是否记得海子的诗:“半尺厚的黄土 / 麦子熟了”,是否听过崔健那“一无所有”的吼声。黄土地啊!孕育了华夏文明,赋予了我们生命,又给与过我们多少幸福,留给我们多少伤痛!他就像一位父亲,或许就像翠巧的父亲,何尝不盼着儿女们能得到幸福,可是却不得不把女儿们嫁出去——只为着能吃饱肚子,当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能追求爱情吗?翠巧是逃不出那个时代的,虽然她开始反抗,但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殒身于滔滔黄河之中。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军人也有军人的规矩,命运不会出现奇迹。顾青只是新文化的传播者而非救世主,电影也只能在憨憨于求雨队伍的逆向而行中结束,这仅是一种向往,却正和翠巧一样,也被淹没其中,不过前者是黄河水,后者是人群而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有人醒悟了,却只能酿造出时代的悲剧。或许,幸福,要在悲剧后才诞生——就像太阳在黎明最黑暗后升起!
   正如陈凯歌所意思到的:“黄土地的世界不是一个话语所能拯救的世界,正如它不是话语(酸曲儿、祷词)所能表述的世界。……喜儿尚可以在山洞中等待,琼花尚可以巧遇常青投奔红军,但这里,这山,这水,这土地天空,这匍匐的群体,这无谓的物态的生存却无可等待,什么也不投奔,它原本自生自灭,既无善亦无恶,既无鬼亦无人,既无罪孽又无正义,甚至没有名称,没有任何一种‘意义’本身。这里,连窑洞上的对联都不外是无意义的‘物象’,在本该有字(意义)的地方不过是一个圆圈。物象徒而有之,物的存在未经编码或不可编码。”所以,悲情黄土地,不仅是悲伤的爱情和人们那在我们眼中的所谓的原始和落后。看完黄土地,我们没有理由恨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批判什么,所有的只有留在心中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痛。
  人类,无法回避那个时代,但是,真正令人悲伤的是,当太阳出来了,幸福是否与阳光同在?现在的人们,有钱、有文化、有理想,可又有几个人生后在幸福之中?“翠巧”走到现在,是否就会得到快乐。可以不为生存,只为爱了,又有几个人在自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憨憨”就算冲出了人群,他是否就得到了生命中的“雨”,改变这个世界的干渴。
   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因时间的流逝和经济的发展有多大的改变!“黄土地”依然存在,你我依然在那一块贫瘠的黄土地上放牧着自己的牛羊。
   无语。是以为悲情……

 2 ) 一部一鸣惊人的影片

要理解当初《黄土地》在视觉冲击上的一鸣惊人,首先要了解在《黄土地》之前,我国电影观众习以为常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84年以前,我国电影的叙事、拍摄手法受到来自苏联电影和解放前电影的影响。而解放前电影主要接受好莱坞经典叙事那一套法则。在电影语言上用的是老老实实的经典语言:全景——交代环境,特写——交代人物,空镜头——表示人物的心理,画面的分割遵循黄金法则,体现一种平衡、对称、和谐的美感。各种象征的运用也都规规矩矩,如日出——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困境、痛苦等……。对这一套,当时的观众已经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谢晋、谢铁骊这一批导演的作品,也许内容上有不同,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根本区别。
《黄土地》则不一样,它拒绝了所有当时习以为常的电影表达式。这部电影的画面分割线常常打破平衡感,也就打破了平衡带来的和谐感,显得突兀。如影片中的画面常常被黄土地占据绝大部分的银幕空间,只在上方为天空留出一条线。这种画面让观众很不习惯,觉得呼吸受阻、视线受阻,从而制造了一种压抑感。并且这种压抑感和影片的主题保持了一致。
压抑来自贫穷。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挑一次水,要走十里。守着这艰难的日子,男人女人累得变了形状,翠巧的爹才47岁,就已经皱纹布满额头。
王学圻饰演的顾青在网络影评中常常被骂,说是不够胆,翠巧要跟他走的时候,他干嘛不带人家走。很多C刊上的专业论文也这么说,当然用词就比较含蓄,说是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与以往的八路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不同。
这些人看电影,一半是没看懂,另一半是因为对那个时代缺乏了解。不能了解,也就不能同情。
顾青对陕北农民的艰苦日子,是了解的。所以他很有分寸,住在翠巧家里,虽然是交了伙食费的,可是吃饭时绝不夹菜。那饭还是稀饭,没几粒米,他干起活来照样不惜力气。他给翠巧爹讲延安,讲男女平等自由恋爱,遭到翠巧爹的反驳。他并不因为这个,就把翠巧爹上岗上线。他只说延安那边,不把女儿当商品了,结婚不要彩礼。他不能说翠巧爹把自己女儿嫁出去,是在卖钱。因为他理解,翠巧爹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结婚在翠巧爹看来就是米面,嫁得好有白面吃,就是对女儿好。
束缚着翠巧爹他们的,不是哪个具体的地主恶霸,而是传统。这个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不是顾青用话语就可以打破得了的。不能打破,就不能拯救。
因为观念上的分歧,翠巧一家没告诉顾青,翠巧4月底要结婚的事。而翠巧有着少女的自尊。她只对顾青说,我跟你走。她不说原因,可能她觉得说出来像是在要挟。
对于顾青,翠巧还是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渴望去延安,这份渴望打动了他。但他不能就这样带她走,他有纪律。当时是1939年,他不能在采风的时候,就顺路带一个人回部队。他让她等,他保证回来接她。两个月之后,他确实回来接她了,信守诺言。可是她已等不到了。
影片还创造了几个常常被人称道的场面,一是安塞腰鼓,画面充满激情,摄影机在兴高采烈打腰鼓的男人们中穿行,镜头摇摇晃晃。一是求雨,众多的黝黑的男人,一色打扮,一样的求雨动作,如诉的求雨歌谣,令人叹息。
《黄土地》的画面是有感情的。常常,看着看着,明明没有对白,没有音乐,可是你就这样心情沉重了起来,振奋了起来,或者微笑,或者含泪。有时思考。
将来如果我写电影史,我一定好好写一章,关于陈凯歌和他的《黄土地》。

 3 ) 对中国传统色彩的颠覆

翻邮箱找一封很久以前发出的邮件,发现了这个,哈哈。好久以前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的随堂作业啊,放着保存着,免得以后又难得找。

恩,我喜欢纪莉老师。哈哈哈哈哈哈。


——评《黄土地》中色彩应用


 在《黄土地》里,色彩的应用成为一种极有说服力的语言。

弱势之红——自欺欺人的喜庆。

     红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是喜庆的象征,然而,在《黄土地》里,红色成为一个骗局。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的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在影片开头的一段对于婚礼的描述中始终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永远无法冲破整个背景环境的压抑和晦暗。红色成为了一个欺骗。
     而这,也正是影片希望表达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切只是一个毫无真实的欢喜情调为基础的麻木的流程,红色的布景只是一个习俗,一个传统,所以婚姻本该表达的美好的情愫在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背景里被扼杀和掩盖——这种冲突通过对红色的污蔑和弱势很好的表达的出来。

隐晦之黄色——旁敲侧击的怀疑。

    影片中大片黄色的对视觉的冲击,让人无法忘怀。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然而,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垂暮蔼蔼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黄色在中国传统中是一种最为尊贵与正统的色泽,甚至可以说,黄色,代表着一种中华民族的信仰。而《黄土地》里,正是通过对黄色的颠覆,表达着某种对这种主旋律色调的怀疑。
    经历了文革,陈凯歌与张艺谋对于上一代人的信仰产生了一些怀疑,甚至不得不说,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的信仰集体迷失了,所有都在茫然,比如“潘晓事件”的发生。这部电影的情节亦是如此。顾青给一家人带来了希望,却没有使他们获得最终的拯救。所以,当正统的黄色也成为一种隐晦的色泽,这正配合了电影的主题,使我们所有人都开始思考,我们以前那般坚定不渝的信仰,真的可以拯救我们吗?
   

     

 4 ) 陈凯歌自述:我怎样拍《黄土地》

当一部电影完成之后,要写一篇导演总结或体会一类的东西 ,我以为是很困难的。一来,你想说的一切不应该在影片中说完了吗?时候的文字还起什么作用呢?而来,你就不怕文字拘束了电影中的信息,拘束了观众的想象力吗?是小溪你不会用斗去量,何况那没准是一条河呢?再说,我害怕需要注解的电影。唯恐他人不懂,而以文字对视、听构成的自己的作品加以解释,那毋宁说我拍的不是电影。我希望能说得简短一点,只要这篇文字能像影片本身坦白就成了。

在拍摄之前我们想到了什么

《黄土地》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坦白地说,我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作者遇到的共同的问题。编剧在文字剧本中,描写了一个命运类似花花的陕北姑娘,因偶与一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邂逅,两人产生了爱情。但她本身是由父母代为做主的待嫁女子,在这位八路军离开之后,终因封建婚姻而投水自尽。八路军感到有异,急奔而回时,却只见到了一座荒冢。剧本文字清丽,余韵十足,遗憾的是未能脱前人之窠。

尽管如此,作者却为我们只出了可以进行再创作的天地。这就是我们的影片中展示的黄土高原。

1984年1月,我们几个在主创人员来到了陕北高原。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我们的祖先轩辕皇帝的安息之地。如今,这里是沉寂的。登高对比,一望千里,对朝暾,或落日照耀于连绵不断的沟壑与土塬。这里的山形地貌经过万载的风雨销蚀,大起大落,蜿蜒奔走,以龙蛇飞腾般的气势直抵天边。这里既有刀劈斧剁的陡崖,又有柔如胴体的山梁,抓一把,却都是温热的黄土。没有石头,也没有生意和绿色,冬天的大野仿佛是裸露着的热的胸怀,或许因为它是暖的黄色吧。这一阵风沙叫啸之后,便是无边的沉寂。极度的广博与至今犹存的贫困,仿佛一起在漫漫的岁月中做悠长的歌唱。我却感到,这里的土地就像是历史本身,它是荒凉的,又充满着希望。又多少山坳就可以藏下多少屈辱和不幸,但有多少土地便可以撒下多少种子。直至百丈的土崖犹如抗争的痕迹,冰封的泉水定是春天之所在。山峁上的黎明有牧羊人的身影,寂静之中腾起信天游的吟唱,静穆广漠的土层下有不安静的灵魂。

在佳县我们看到了黄河。有别于上游的细流与下游的咆哮,它以壮年的身躯平铺于千山万壑之间,深沉而又阔大。然后,它却自空流去,无法解救近在身边的久旱无雨的土地。

就在这样的土地和流水的怀抱中,陕北人,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小小村庄的村民们,像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民歌、腰鼓、窗花、刺绣、画幅和数不尽的传说。文化以惊人的美丽轰击着我们,是我们在温馨的射线中漫游。我们且悲且喜,似乎亲历了时间之水的消长,民族的盛衰和散如烟云的荣辱。我们感受到了由快乐和痛苦混合而成的全部诗意。出自黄土地的文化以它沉重而轻盈的力量掀翻了思绪,摧碎了自身,我们一片灵魂化作它了。

一天清晨,我们看到了以为老汉那样吃力地打起了两桶黄河水,佝偻着身体走去。在那个时候,所有的感受变成了又结实、又锋利的一片,割开了混沌,露出了我们久久寻找的东西。

我感到,一个人的命运的悲剧故事已经不能容纳我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来表达它们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是非此即彼的美和丑、善恶、文明和愚昧吗?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影片中充满着叹息、嘲讽、或是悲天悯人吗?要不就是那种对过去文化的可笑的自豪感和盲目的乐观?不是。我感到,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客观的角度、更为旷达的态度和严肃的勇气来面对我们的创作。因为在我们面前是一片历史和文化的沉积层。

我们做了些什么?

关于人物

我认为,人物构思是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电影固然有丰富的荧幕手段,但不能因此忽略人物的刻画。勿论什么样式的电影,如果人物写的不扎实,立不起来,思想一定缺乏附丽的基础。即使立意再深刻,也难免使人感到苍白和虚泛。因此,我们在创作这部电影时,在人物描写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影片中的几个人物,都取自生活中的素材。而且,无论是对翠巧、憨憨、还是对翠巧爹,我们既无褒扬,也无怜悯,因为形象比意志有力量的多。

翠巧爹的原型是我们在村里结识的一位老汉。我们一到他家,他就把羊皮背心往屁股下一垫,袖起双手,靠墙一坐(我们把这个动作细节用在了第一场窑洞的戏里),然后我们问一句,他答一句,慢吞吞地把他家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他告诉我们,女儿已经出嫁,是他说的亲,因为婆家有吃食,就嫁出去了。后来年成不好,女儿要离婚,老汉不同意,说:“咱受苦人说话算得个数,哪怕讨吃你也要相跟上。”老汉和老伴现在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但无论对自己女儿的命运,还是对自己的境遇,都感到很满足。他对我们说:“看我外孙子都十八岁了,个儿长得挺大,也有吃食。你瞅瞅这日子不也挺好吗?‘酒肉的朋友,米面的夫妻’。没吃食,啥恩爱!不喜不愁唱个啥!”言罢一笑。

对于这个形象,我的理解是,他是老一代农民中的一个。基本的性格特点是“静”,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身边体现得特别突出。在窑里,他总是泥塑般坐着,目光浑浊,举止迟缓。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沟壑般的皱纹,虽然正当四十七岁的壮年,看上去却像个六十岁的老人。但第二天早晨到了峁上,他就判若两人。他精神抖擞地扶犁扬鞭。不但动作敏捷,而且还不断粗鲁而情切地吆着牛,像是跟牲灵在说话。对于这个辛苦一生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的生命。他全部的热情和希望,都倾注在这块阳光下的土地上。作为慈父,他疼爱两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女儿,心里和她们一样苦,却从不对人表露。直到顾青离开前的那天晚上,出于一丝惆怅的离情,也因为担心顾青“搜不到酸曲儿”而被“公家撤了差”,他才低头袖手,用老迈、苍凉的嗓音,唱起了那支辛酸的小曲,把深埋在心中的对女子们命运的同情,倾诉出来。对于未来,他有着微弱而又模糊的希望。他在峁上吃饭时,听顾青讲起延安女子的生活,便问:“你说南方的女子们能念书,当真?”他是淳厚的。比如,他在峁上吃饭时,以一个农民面对上苍的虔诚,用筷子头挑了点糊糊,甩上天去,嘴里喃喃的念叨着:“......五谷发芽,早降雨水。”见顾青笑他,就谆谆地开导顾青:“后生家不懂,这点粮食爱惜不得。”接着又拍着身边的土地:“就说这老黄土,让你就这么一脚一脚地踩,一犁一犁地翻,换上你,行?—你不敬它!”我写这个人物时,内心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有点暖意,也有点悲凉。在最后求雨那场戏里,当圣水瓶沉入水中时,我们用一个二十英尺的超长近景,给老汉这个人物画上了一个句号。他默默地跪在地上,缓缓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在人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中,获得了内心的平衡。那张流着浑浊泪水的脸上,有悲哀,有满足,有愧疚,有对神明的庄严的虔诚,也有对来日的希翼。总之,是综合了农民性格中极其复杂的东西。演员的表演较好地传达了这些信息。在当时那个历史时代,这一辈农民是不可能改变了,但他的憨憨在前进。

待续-未编辑

 5 ) 曾经的导演们

其实并没有把陈凯歌的作品都看完,除了《霸王别姬》我真的没觉得他的哪部片有什么特别高的水平,看过了《黄土地》算是发现了第二部。只可惜那些曾经的导演们,有了一些外国捡来的成就就拿回来用变商业来骗钱了。

 6 ) 影像>故事

希区柯克曾在访谈中表示好的电影应该用镜头表达剧情,而不是通过演员反复的对话来“说”故事。因此,影坛出现了48秒钟78个机位的浴室谋杀,以及飞机追杀加里‧格兰特等经典段落。 《黄土地》便不是这样一部靠对话说故事的话痨电影,不是伍迪‧艾伦,不是侯麦。而更像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淡化情节,着重镜头语言,是一部完全的影像大于剧情的影片。片中经常可以看到在广袤的土地上,头部被裁出镜头外的人物处于画面顶端,在此,人物在“黄土地”这个主题上显得如此弱势无力和无可抗争;而对于造成女孩悲剧的娃娃亲,只用了一个没有对话的单一镜头:黑黑的大手摘掉红盖头和女孩惊恐的颤抖,便把信息传达得如此清晰;后半部,一群农民吹吹打打,由近景的个体特写到全景曲艺方阵,肩扛摄影机摇摇晃晃穿梭其间;半裸的求雨农民处于镜头下端,上方大量留白,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民群体和石龙图腾透漏出“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神的对话”这两个永恒的命题。以上种种拍摄方式在80年代的中国实属罕见,充满实验风格。从中可以看出那个年轻的,没有向现代商业出卖灵魂的陈导充满艺术渲染力的创作。 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很多观众表示看不懂。后来还是个小女孩说出了老库的心声,表示这是一部用心去体会的影片。在我看来,这种影片的重点不是表达了什么,而是怎样去表达。在人们分析宇航员与HAL的“人机大战”时,我却斜倚沙发,晃动杯中威士忌醉心于飘荡茫茫宇宙中的太空舱在蓝色多瑙河下的节奏,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境;《黄土地》也同样,在大家用毛泽东宣扬的“批判的眼光”来为娃娃亲等封建传统宣判时,我可以摇动蒲扇,穿着打补丁的老头衫,端着大碗茶坐在马扎子上解构影像画面,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之姿。 《黄土地》是部让人惊喜的电影,像是一个被凿子简单却精确凿出的石像,粗砺中揉入狂野的铿锵生命力。它确立了陈凯歌在中国影坛的地位,是有别于《霸王别姬》的另类经典。

 短评

爱情是唤醒女人最有效的突破口~~

7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革命队伍没有保卫住劳苦大众的处女之身。

9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还行

3.5。1.摄影:渺小于天空下,压迫在土地上。2.“被边缘”人物与通透嘹亮“酸曲儿”形成视听对比,贫瘠里干瘪的希望。3.一句不一样的“带上我走”。4.前半段无聊,最后二十分钟节节攀升。为数不多看着顺眼的体制内作品?5.不仅资源不好找,还压根没做过修复,中国电影活该不进反退。

14分钟前
  • Ocap
  • 还行

个人觉得这片和同时期的《红高粱》《芙蓉镇》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18分钟前
  • 小凯撒
  • 还行

从这部里真是看不出来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审美为什么会变成后来那样。

21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The best compost cannot saveparched seedlings.Nobody can save me, poor Cuiqiao.山歌也救不了翠巧我,翠巧我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未经修复的胶片版画质很差。电影关乎陕北民歌,关乎穷苦的农村老百姓,关乎卑微的女性地位,也关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30年前的陈凯歌导演犀利,张艺谋摄影先锋。真是大有可为。二人后来的走向,也许他们自己都未曾料到。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没看出好在哪里,真心觉得农民很穷,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如此。不是他们未开化,只是一直被忽略。

30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你看开头天空只占1/12的构图、结尾穿肚兜祈雨的男娃,陈凯歌那时候有多狠。这么狠的一个导演,现在却能因为怕观众接受不了而把《赵氏孤儿》改成那样。

32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陈凯歌的处女作已显出相当的实力,不过节奏把握的还不够好,故事性略显单薄,对于陕北农民生活刻画的较为传神,着重表现了新旧文化间的冲突,但仍然缺乏一种全面的视角。腰鼓与祈雨为亮点,这两个场景有强烈的张艺谋韵味,在这部电影中担任摄影的他,多少也贡献了自己那份对大场面掌握能力的才华。

33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为期两年的电影课的开始。第五代凸现的影像本体意识,视觉造型意识及创作主体意识,文化意蕴,大动荡年代。影像表意大于情节表意,时空跨越大,人物性格内向,行动僵滞,环境单一少变,画面多次同式反复。仪式写实写意结合,杂耍蒙太奇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在不断叠加的压抑和闷绝里,总有高亢的信天游破空而出,这是一种最后的抒发。一边是救万民靠咱共产党,一边是求龙王,清风细雨救万民,这就是现实和现实的差距,这就是那片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

38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天·地·人 黄土地的黄,与红高粱的红,两种颜色描绘同一片土地,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质感:前者象征落后、传统,后者则象征激情、生命。前者是历史的、太阳神的,走向霸王别姬,荆轲刺秦,后者则是视觉的、酒神的,走向菊豆,走向英雄。构图从功能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符号的诗意。

4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1,张艺谋的摄影异常刁钻锐气,老是把人逼到角落上去,好像是在说“我们斗不过自然啊我们斗不过命”。延安的腰鼓那一段又奔放热情到不可自拔,把月亮都活生生吼下来了。2,艳红的盖头,黢黑的手。3,劳苦的人说出的每句话都在弯绕的苦肠子里滚过十八趟,你问他原因,他不哭不恼,只说是命。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翠巧爹说,没愁没喜的,唱什么山歌。不说话的憨憨唱起来,是喜不自胜的。翠巧唱起来,就肝肠寸断了。知道前路苦到头,其实不比有了南方的希望更难熬。那只鬼般的手揭开红盖头,是这黄土地上最残忍的传说,只是那次出逃般的横渡,惹来更大怅惘。有意思的,是那三个字还没唱完。想想翠霞那时对顾青说,“我信了”,自己都要笑那份痴傻。第五代一个充满力量的呐喊,张艺谋用刁钻的摄影角度,配合了陈凯歌苏醒的叙述。王学圻那时可真俊啊。三星半。@资料馆,4K修复。今天正好是陈凯歌导演67岁生日。

4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还是主旋律的电影,还是八路军、民歌、黄河那套符号。我当时在纽约期待《黄土地》,期待第五代,以为是贾樟柯这种深沉的真实的电影,结果却看到一连串早已过时的日本式长镜头。我很不好意思跟凯歌讲,那时我们是好朋友,现在很多年过去我才敢说出来。我这么说可能有点过分,很冒犯,很抱歉。(陈丹青)

51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构图和色彩运用极佳,强烈的悲怆感,所展示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那些乡村中存在的保守和愚昧,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和控制。当然,意识形态上的宣传目的还是非常明显的,从本片上可见当劳苦people是很容易忽悠的。电影史:这电影代表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第五代”集体亮相之作,陈凯歌导演,张艺谋的摄影,展现一种空间大写实风格,构图饱满,浓郁土黄色色调隐喻民族性。赵季平采用的北方民歌配乐。8.5

5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赵季平配乐,第五代电影人成名作。全片厚重悲凉,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上,一代代愚昧贫苦却坚毅沉稳的农民形塑成中华民族的脊梁。土地或苍天占大头,人物边缘化的构图、破碎渐强的酸曲配乐很有实验色彩。腰鼓和求雨戏震撼人心。影片淡化戏剧冲突和批判,怜悯中暗含希望。(8.8/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顾青不是救世者,只是过客,他不知道只靠轻飘飘的信仰无法让活鱼摆上酒桌。翠巧没有新出路,只能牺牲,她不明白单凭苦巴巴的酸曲无法渡过奔涌的黄河。你听那憨憨把嗓喊破,愚昧的人们听不着,苍天听了也心折。你看那老汉把头磕破,饥渴的人们满山坡,龙王见了也泪落。黄土地给人温暖,又让人受尽折磨。

1小时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现在的陕北农民还在头上扎白毛巾么?还打着腰鼓唱着高亢的山歌么?陈凯歌×张艺谋,第五代崛起的标志性影片。女娃一直保持着饱含渴望的沉默凝视,直到她说,你,带上我走。极端构图:80%的贫瘠土壤,一线天。结尾祈雨群众看到的是龙王吐珠,憨憨看到的是蓝天黄土间一遍又一遍走出的八路,都是幻影。

1小时前
  • 水仙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