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

剧情片瑞典2008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阿曼达·奥慕斯,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导演:扬·特洛尔

 剧照

永恒记忆 剧照 NO.1永恒记忆 剧照 NO.2永恒记忆 剧照 NO.3永恒记忆 剧照 NO.4永恒记忆 剧照 NO.5永恒记忆 剧照 NO.6永恒记忆 剧照 NO.13永恒记忆 剧照 NO.14永恒记忆 剧照 NO.15永恒记忆 剧照 NO.16永恒记忆 剧照 NO.17永恒记忆 剧照 NO.18永恒记忆 剧照 NO.19永恒记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24

详细剧情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Maria Heiskanen 玛丽亚·海斯卡尼 饰)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一次偶然的博彩,让她中了一台相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  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他们也对照片特别满意,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经常冲印照片令玛丽亚与当地小照相馆老板佩特森(Jesper Christensen 饰)熟悉起来,他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二人产生淡淡的情愫,最终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 本片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豆瓣

 长篇影评

 1 ) 永恒时刻

20世纪初,社会动荡的瑞典,工人们总是面临失业。战争也在无形中逼近。宗教信仰似乎是人们唯一的慰藉。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类似,玛丽亚的家庭也并非完美无缺。同样存在着它的问题。不难看出,来自底层人民拮据的生活环境;酗酒暴力又小心眼的丈夫;再加上好几个孩子需要养活。玛丽亚不得不缝补衣服,给富人家打扫房子来维持家庭。生活好像本该是它所呈现出来的穷苦,但他们也会用他们的方式寻欢作乐。唱歌跳舞,参加戒酒舞会。在苦难的日子里寻找到一丝甜,用来度过接下来的时光。好似银币总是拥有它的两面,玛丽亚的丈夫酗酒、暴力,还和其他的女人鬼混。他像是漩涡的中心,总是给家庭制造和带来风暴,但这个角色的设定是复杂和矛盾的。他们的女儿回忆说没有人跳舞像父亲跳得那般好,他也知道因为酗酒给家里带来了多少麻烦,也曾流着泪忏悔,然后又故技重施。最好朋友的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创伤。社会矛盾和失业的压力使他日渐压抑,家庭是唯一宣泄内心情绪的出口但是也不能致使孤独消失。知道妻子的一颗心都在拍照上,并且可能记挂着别的男人而无法忍受。看到红色暗房里妻子洗照片时那般的忘我专注,便也窥见了妻子的心之所系。不动声色关上了暗房的门。

父亲告诉玛丽亚,没有人能明白上帝安排好的事情。也没人能反悔和上帝立下的约定。这些父亲口中在当时看起来奇怪和难以解释的话语,似乎提前预兆了未来。暗中预示了玛丽亚往后的命运。

一次偶然,玛丽亚发现了柜子里的照相机。当时的玛丽亚还并不知道,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黑色盒子,将和她的以后产生奇妙的联系。第一次看到蝴蝶的光斑,原来它可以在掌心里起舞。照相机可以拍下来她孩子们的模样,这多么神奇。抓住转瞬即逝的事物,让它定格在光影中,成为永久。近乎于追逐着时间的尾巴,这就是摄影的奥秘。

在物质水平拮据的情况下,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极其困难和不被理解的。如何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矛盾),并在当中安顿好自己。也许这是一个需要为之永恒思考的问题。在片中,玛丽亚不止摄影爱好者这一个身份,更多时候是处理和照料日常琐事的母亲,一个总是宽容和隐忍丈夫的妻子。那些占据了她生命里绝大多数时刻的琐碎与平庸。生活的海浪冲来,隐藏在这当中的艰辛和暗礁不止一次损伤了她摄影的天分,并且试图想让她放下相机。远离拍摄。摄影给了她养分,忍受苦难生活的理由,和随之诞生的欣喜。在旁人无从触及的地方,游离在母亲与妻子的身份之外,是自由而明快的,可以自在呼吸。影片的最后,丈夫送给了玛丽亚一个暗房,这个安慰性的举动算是不理解但好歹尊重并支持了她的爱好。但是也不能不去设想,曾经遭受的子女的反对和丈夫的歇斯底里,它们是危险并具有摧毁性的。设想如果没有照相馆老板的理解和劝告和玛丽亚本人随之诞生的坚定,这些迸发的冲突,会让摄影史上少了一位艺术家而多了一位默默无闻的母亲,不管它是否出于自愿。文艺一旦和生活碰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势必会因对于其中一方的规守而损伤另外一方。美是治愈性的,是微小的奇迹,心灵为之战栗的地方。窗棂上放走的蝴蝶、冬日里闪闪发光的冰棱、十几岁花龄躺在床上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瞬的女孩,也许死亡在那一刻就如同蝴蝶的翅膀飞走,花朵回归泥土。青年人的爱情可以顺着手心里的鱼腥味造访大海,坐在河流底部认真思考世界的男孩、和被放在包胶卷的纸里的玫瑰特有的香气、送走消失在绿荫小道中“情人”离开的背影。这或许是她一生之中除了丈夫唯一心动过的男人。导演温和的给这两者做着细腻的调节,试图平衡两者之间。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情况也许是装在盒子里的巧克力,比所呈现出的更为苦涩复杂。但总之,这些暗含在生活里的宽阔美好和难以言喻的时刻,不能被解释只能记录下来的时刻,沉默之中无声地提醒了玛丽亚。活下去,去爱,去生活,去抓住它们。去创造。

女性意识觉醒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并非一蹴而就。而它又总是和试图压在女性身上那沉重的东西相违背。忘却生而为人的自由。借助相机,玛丽亚在家庭、丈夫、孩子和穷苦的生活之外寻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不像金钱和面包,摄影没有把她从四面楚歌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却给了她一个安置内心的地方。就算是丈夫的不忠与暴力也变得坦然和无所畏惧。并且开始对不公作出反抗。丈夫也不曾获知,看起来一向渺小和卑微的妻子从何时开始怀有勇气,可以反抗他的独裁者地位。像是一直前进的道路上突然开设了另一条通道,没有人知道它将通往哪里。不能被理解也无需被理解,因为那是等待她独自探访的世界。心灵的自由之地。

人类历史上漫长又残酷的战争总会结束。如潮起潮落般简单自然和自带永恒性。父亲和母亲在经过了种种事情后依然守在一起,守着他们彼此的孩子。过往的家庭矛盾如同积雪消融在了漫长岁月里,最终将苦难化解,成为了草地上一支轻盈的舞,且深情款款。没有人知道,父亲和母亲为什么还在一起,母亲为何最终留下那匹马。就像没有人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选择结合在一起。爱像人性总是呈现出的那样,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具有它的原始性。我们不得不去相信,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有着旁人甚至孩子所不能理解的连结。正是这些连结,让他们没有选择分离。或许他们曾经也有一段令人艳羡的时光,那种只发生在年轻时的浪漫爱情故事,而后蒙上了生活之尘。毫无疑问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就像候鸟终于在晴朗的天气飞回,阴冷的天气里等候第一缕阳光,在冬天里想像着春天,航行了数个月的轮船终于上岸。他们的生活也终于好了起来。

过往的岁月是窗前的流水,缓慢淌过。我们不能清楚和毫无犹豫地数出,有哪些日子是生命里的永恒时刻,当死亡的幕布将一生盖上时。玛丽亚的女儿在她去世不久后发现母亲生前为自己拍的唯一一张照片,母亲躲藏在相片中那狡黠和意味深长的眼神。那是一个人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回首往事没有缺憾和心满意足的神色。她终于走完了她一生中最认为满足的时刻。镌刻在岁月洗礼后泛黄的一张张相片里那些沉默隽永的时刻。她灵魂的秘密。她的永恒时刻。

 2 ) 超越与留守

        摄影艺术在我看来一直是项文艺味道很浓的行当,而一部讲述摄影的电影,也似乎天然的会带上这种文艺的调调。《永恒时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这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传记电影,与很多类似电影表现传主的成就或者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或者天赋异禀不同,这部电影充满了文艺的气质,却带着生活的写实;洋溢着精神上的超脱,却又表现着立足于人间的苦涩。玛拉•拉森,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她在精神上看上去超越了同时代的女性,但是最终依然还是被时代超越,她的命运难免让人百感交集,很难对其人生盖棺定论。

        这部电影的开始一段,让我想起了那部讲述法国平民画家赛哈芬妮•路易的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虽然玛拉•拉森没有赛哈芬妮•路易那种怪异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与赛哈芬妮•路易相比,她还多了一个有幸而又不幸的身份,即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不可避免的受到男人世界的束缚,在这部影片中,某种程度上切入的就是她与生命中的男人们的生活、交流和战争。影片开场,玛拉的丈夫给人以辛勤工作支撑整个家庭的感觉,但是很快,幻象被打破,从他因为小错就用皮带狂抽孩子到酗酒后与工友互殴,进而将妻子打的头破血流眼睛浮肿开始,他身上的狂躁与大男子主义倾向就展露无疑。接下来,玛拉•拉森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出现在银幕上,那就是她病重的父亲,面对被打肿脸的女儿,他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和安慰,而是以这是上帝的旨意,劝女儿忍耐,而非离开丈夫。影片开始短短的30分钟,玛拉•拉森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被交代的很清楚了,这是20世纪初,是一个从父从夫的时代,是一个女权尚未唤醒的时代,作为一个底层的家庭妇女,她被时代紧紧的禁锢,感受着这份沉重,在艰难的生活和丈夫的辱骂拳脚下忍辱负重,而她的丈夫则毫无愧疚的酗酒宣泄,在外与情人风流,在他看来这天经地义,他的妻子无理也无力反抗。而玛拉•拉森的丈夫生活的是一个劳工权利倍受压抑的年代,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下微薄的工资,面对随时的失业危险,社会意义被压迫的他,在家中对妻子施加着家庭中的压迫和暴力,暴力常常就这样在整个社会传播。而同时,片中也交代了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当时的老公中传开,也包括了暴力反抗的熏陶,而当这些劳工们眼看似乎有了一丝寄托时,在他们的躁动不安下,玛拉•拉森却寻得了另一种宁静的寄托和思想的革命。

        玛拉•拉森在去照相馆变卖一部她购买奖券偶然得到的相机时,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照相馆的老板。在照相馆老板的劝说下,她尝试着拿起相机,从此,透过镜头,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男人们通过暴力对现实表现不满不同,这个经受了太多家庭暴力和屈辱的女人,用镜头去寻得心灵的另一份宁静,并改变了人生深层次的轨迹。不少社科学家都提到过工具的隐喻意义,即工具看似物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却又常常从精神层面改造个人与世界。摄影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其它工具来的更直观,凭借摄影,时间被留住,给人以美好的回忆,更给人一种对生活控制力的自信,生活从此不是按照时间轴被推动着向前,而是可以留下一个标记,可以以这个标记勾起对那一刻的记忆。对于玛拉•拉森来说,她长期处于对自己生活的失控状态,无法躲避拳打脚踢,无法干涉丈夫的出轨,而自从拿起了相机,她突然发现她可以控制镜头对向何方,控制审视生活的距离,控制镜头涵盖的人群,她突然发现,生活原来是可控的。从此,她的精神实际改变了,她快乐的生活,甚至对丈夫的出轨与否都感到无所谓。而慢慢地,社区里更多的人请她摄影更加深了她的这份自信,她的社交圈子被打开,她也充满了更多的自主性,小小的镜头让她面对的依然是这个保守的城镇,大男子主义控制下的家庭,但是又让她得以超脱这一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丈夫在影片前段看似为所欲为,掌控一切的状态后,却陷入了萎靡与困顿,革命喧嚣下,他终究面临失业困境,面对心灵的空虚,而酗酒也愈加严重。而最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妻子不再对她“惧怕”,这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危机,他们总是期待女人对他表现出依赖,表现出敬畏,而对于出轨,他一方面不希望妻子发现,另一方面又希望妻子知道却只能忍辱负重的忍受,表现他的不可一世。然而,玛拉•拉森却因为摄影,不再对他表现那么多的敬畏,是的,她依然要对他显得礼让三分,却在精神气质上少了那份卑贱的屈从。所以,对于正郁闷的丈夫来说,妻子不再带上害怕的面容让他感动挫折,妻子脸上带着更多的微笑让他失落,他甚至因此对小小的照相机吃醋,带着悲愤和暴怒的语调斥责妻子,而摄影确实已经成了玛拉•拉森的生命,这种矛盾在片中激化到最后,甚至让丈夫险些失控杀了妻子。

        玛拉•拉森在精神层面超越了时代,但是却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越,本片让人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惆怅正缘于这样的命运困境。玛拉•拉森与照相店老板有着一丝暧昧的精神上的感情,儒雅温和的照相店老板给了玛拉•拉森与丈夫截然相反的感觉,当他决定离开之时,对于她却是人生一次情感的打击,两人分别一幕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片末,在雨中,伊斯特伍德带着期待的离开,希望梅尔•斯特里普能够跟上,与他一同去为爱出走。而本片这段,同样带着一种双方的不舍与犹豫,当玛拉•拉森纠结许久追逐向精神恋人奔去的脚步时,却只能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玛拉•拉森最终如同他父亲所说的,没有离开丈夫,尽管她看上去已经有了离开的底气,在片中女儿的叙述中,也对此无法道明原因“但是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最终,夫妻俩和孩子们继续生活,玛拉•拉森因为心脏病死去。而生活,就如连续不断的照片组成,你总有一些或者构图、或者光线、或者表情、或者配饰不足留下遗憾的照片。作为观众,我多么希望玛拉•拉森有个更加完美的归宿,但是在那个时代,她毕竟用相机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已经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突破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ca218dadabb0a34fa41b2.html

 3 ) 《永恒时刻》超140字影评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4 ) (转载)掌心里的光之蝴蝶——观瑞典电影《永恒时刻》

原文: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557064472c/

作者:姜欣忆

去年此时,我正独自窝在Lund Vildanden学生公寓中的红色单人沙发上,静静等着1.4G的《永恒时刻》下载完成。彼时,窗外也如同近日的上海般,落着清浅的雨,让一派春末夏初之色犹显得碧绿清润。下雨天适合懒洋洋地看一部好片,我想。

待到高清电影下载完成,打开,细腻的画面和轻盈的配乐响起,世界突然安静。然而,不消片刻,我不得不合上电脑——是的,没有字幕,不谙瑞典语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将这部电影搁在一边。

倒也不是就此束之高阁。瑞典电影带着太多伯格曼的标签。像《永恒时刻》这样的温馨、复古、怀旧色调,我个人在北欧电影中所见并不多。因此我想,我对于它还是念念不忘的。甚至去年,也不惜将它从Skåne带回上海,穿越千山万水。

周六的下午,独自一人,找来字幕,耐心观赏。如果世上真有北欧神话中的彩虹桥(能使人瞬间到达任何地方),那么《永恒时刻》便是这座彩虹桥;如果世上真有机器猫的时光机,那么《永恒时刻》便是这架时光机。我摒弃了一切杂念,从最开始处慢慢解读,如若回到一年前。篇首那一串串细碎的机械调节声,好似一只错落有致的手,慢慢撩拨时间的刻度。假使摒弃电影的画面,闭上眼睛聆听,未必能分辨,那是在调整相机,还是在调整机械手表。

并不算漫长的片头就被这样的细碎充盈了。连着透过一个镜头般的圆,终于来到了1907年的瑞典。任何一部伟大的电影,之所以不朽,通常不外乎两点:一、对于人性进行细致深刻的剖析,歌颂人性的华美或者缺陷;二、将时代背景嵌入主题,反应某个固定时代的风貌,通常这会为电影带来一些史诗般的风格。

应当没有人会否认《永恒时刻》恰是兼具了这两点的伟大电影。这一个古老的斯堪迪纳维亚故事,取了女主人Maria的女儿的视角来进行第三者的整体叙述,让这个故事变得离我们很近,却又有一段跨不过去的距离。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在Lund所学的专业是Lund University和Copenhagen University联合举办,由此我们常常每周从Lund做跨海火车,经Malmö取道,以Öresund桥为介,越过小小的波罗的海峡抵达哥本哈根上课。

无疑,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对于电影更添一份亲近感,好像那也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个故事。久违的瑞典语,像那一串细碎的机械声,流畅、圆润、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地流泻出来。偶尔能够听懂几句简单的对话,甚至还跟着电影中的小朋友们一起用瑞典语数着“1、2、3、4、5……”。

在那些中世纪的童话建筑中,从Maria的身上看到一个坚强的女性灵魂慢慢地崛起,自然,在电影里,她靠的是一个相机;在现实历史之中,也可能是些其他的什么。这更加帮助我们理解,为何瑞典会成为最女权的国家。都说北欧人冷淡,我从未妄加赞同。他们的浪漫、热情和爱,只是遮掩在平淡的细节中,以最温婉最不经意地方式流露出来。

Maria Larsson,无论名抑或是姓,都在瑞典语中最为常见。她被定义为一个普通至极的平凡妇人。当她想把“伯爵夫人”相机(请忽略“伯爵夫人”这个带有女权主义的暗示)买掉时,店主取下了镜头,执起她的手,对着光和窗玻璃上的蝴蝶,将蝴蝶的影像倒影在她的掌心。Maria慢慢地拽紧了拳头,仿佛要将那一枚光之蝴蝶永远地握在手心里。无论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他们细微的动作诠释了经典的北欧式浪漫。

当五年后,Maria再次回到相机店想讨一些显影水,男主角毫不犹豫地撂下重要主顾,亲自为她准备材料,赠送与她。待到她回家打开,发现包裹里有一朵小巧美丽的玫瑰。看到这里,任是世间心肠最淡泊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动容吧。

如此浓烈的爱情,被双方隐忍克制地掩藏。这种北欧式的内敛,显示出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美感。没有失态,没有丑陋,相敬如宾。这样的爱情无关金钱和肉欲(同样的故事在意大利电影中,怕是……),正如女主角那一枚淡淡的吻,留下无限余味,又再次突显了人性中的理性光辉。

他们的爱情,是互相为对方拍摄一张照片。可是谁都能看出,这节制而未曾说出口的爱情是两人之间永恒的记忆。结尾处,Maria为自己拍了此生唯一一张照片——在她过世前不久。最后的一个镜头,她坐在撒满阳光的木屋里,看到窗栏上一枚扑闪的蝴蝶,无声微笑。

我想,所有的人都知道那抹微笑为的是什么。

掌心里的光之蝴蝶,是她生命中的永恒时刻。

 5 ) 一部相机,一段爱情——瑞典电影《永恒时刻》

原文出处: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cf8e37c073/

一部瑞典电影,三个北欧演员——分别来自瑞典的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更好的世界》的男主角),芬兰的玛利亚•海斯卡涅(与本片导演合作过另一部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船长》)和丹麦影坛常青树加斯帕•克里斯滕森(是个老帅哥)——这就是《永恒时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

故事的发展徐徐而进,稍显缓慢,但不沉闷,可谓波澜不惊——常常是仿佛风暴要来了,但却被现实的妥协或者说是家庭这一情感+社会纽带给不声不响地冲淡了。但正是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散溢出画面(这或许是许多欧洲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特色)。

影片的女主角是平凡主妇Maria,原本丈夫和孩子是她几乎全部的世界,在遇上摄影之后,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另外一份情感。男主角,从角色的重要性上说,有两个:好色、酗酒、粗暴、感情外露的丈夫Sigfrid和照相店老板——绅士Sebastian,虽然后者的戏份没有前者多。

Sigfrid 与Maria之间的情感很值得玩味。Sigfrid占有欲比较强,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却不许妻子的照片出现在照相店的橱窗里。Maria在遇上摄影以后,对Sigfrid还存在着多少爱(抑或是亲情,抑或是对子女的责任感),很难说清楚。只需记得当她看到Sebastian与一女子携一小孩在林中漫步,回家便把相机重重地扔在箱底,呵斥目睹这一行为的女儿去睡觉,并在此后的五年中不再使用相机或涉足照相店,就可知她那时心中的嫉妒、愤怒以及失望,也可知她对这一埋在心底的婚外感情投入之多。

然而,正是Maria与Sebastian之间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倍感惆怅。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故事似乎与《小城之春》一类讲究传统道德或情感克制的东方电影异曲同工,描写细腻而不张扬的感情,欲言又止的悸动,以及身不由己的遗憾。然而,爱情静谧的美又正源于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碰撞与行为上的克制。此时,如果男女主角中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迈出更主动的一步,那么,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爱情私奔,而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遗憾的美——或者说造就美的遗憾,那便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瑞典风格,而变成激情的弗拉明戈或者沦为廉价的快餐速食。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勇敢的:有一个在多方面令人失望的丈夫,却仍然坚持为这个家(或者说,为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丈夫因对她暴力相向而入狱后,又因为责任(或者亲情?)对他不离不弃。她的勇敢不是盲目或者不顾一切的,正因为这种勇气,她在阻止 Sebastian说出自己所期待的表白的同时,主动吻了心仪的人——也是唯一的一次吻,然后转身离开。这一吻似乎使得这段感情不再显得那么遗憾。但是,Sebestian最后的离去却让Maria始料未及,她脸上的痛苦、失望甚至懊恼说明了一切,或许此刻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遗憾。

 6 ) 不是历史,而是琐碎

     看完影片,罗素的那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荡,即学会接受生活的琐碎和乏味是必要的。面对那个酗酒好色,还使用家庭暴力的壮汉,拉森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而忍受着这一切。难道是爸爸的一句话让拉森对他不离不弃吗?我不知道。她是有底线的:她已经习惯了他的酗酒,他的好色;当然,她也会在暴力中反抗,她必然不会在拳头前低头。无论是撒酒疯,还是被毒打,每次暴风雨过后,她总是带着一丝苦笑,又回到他那个“混帐”身边。拉森,与其说她是妻子,不如说她是他的母亲:有这么一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宽容,可究竟如何是好?
   一个人无意中进入到她 的内心生活——拉森遇到了她的知己,佩德森先生,一位专业摄影师。当她苦于拮据,准备去照相馆典当这部相机时,是佩德森用那部相机为她拍的的一张照片,使疲于生活无奈的双眼中再次充满了希望。“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于是在佩德森的引导下,拉森开始研究摄影。她确实是个天生的“猎手”:不论是政治集会,还是军队行军,或是家长里短。她只要看到这些风趣十足的场景,便一路小跑去拿相机,如同一个小孩着急拿出新买的玩具秀给人看一样,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养着家中八个孩子、一天到晚几乎总是干着缝纫活的中年妇女干的事儿,匆匆忙忙地,小心闪着腰!不过,这是拉森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她愿意探索的新世界:她开始在暗房中洗照片,时不时会找佩登森先生,问他暗房的事情。因为她太喜欢摄影了,以至于孩子们以为她和佩有私情。不得不承认,拉森和佩登森因摄影而产生共鸣,工作上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面对这样一个会拉小提琴的绅士,她就不曾动心吗?但当佩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意时,却被拉森委婉地拒绝了:两只手指轻轻贴住他嘴唇,表示谢绝;自己回给他一个轻轻地吻,表示遗憾。每当马斯奈的《沉思》响起,拉森便不自禁地向外看,“那是佩德森先生吗?”当此后最后一次响起时,她匆忙下楼,循着声音走去——那是佩德森离去的背影,拉森目送佩的离去,直至那优雅的人消失在视线中,自己也只是微笑不语,没有遗憾的眼泪……
    拉森虽然向往和佩在一起的时光,但她仍忠于自己的初爱:她没有在他坐牢时卖掉他的马,在他出狱时,她的迎接也不冷漠,只是把厚厚的大衣递给他,不语微笑。那个“混帐”也明白了事理:戒了酒,造了暗房,最后像小伙子一样抱起他可爱的妻子跳舞,又是一场热烈的初恋……
    情感的波澜,生活的琐碎,无一不在相机的记录中。尽管战争,尽管政变,我们却总是被历史中的琐碎所感动。

 短评

就像小气的拉森钟情于酒,玛利亚喜爱的是对事物的探索,叙述和保留,片尾她把蝴蝶放走,我她背对镜头让人想起最初从塞巴斯蒂安手里攒住的那只影像,我想这也就是永恒时刻吧。喜欢摄像的朋友们必看。

4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又一部老人老事的欧洲传记片,记述上世纪初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的人生故事。一战前的穷苦工人家庭,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等,都通过女主对照相术的偶然获得及迷恋的独特视角,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古典绘画式的影像,琥珀色的色调,演员精彩的表演,让电影美伦美焕。虽然是11年前的片子了,如果错过了,值得补上。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这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与隐忍。CC#520

7分钟前
  • 怪力比多兽
  • 力荐

全片灰褐色調,沒有出現預期的高潮,但這是攝影史上的一章:平凡女性如何成為攝影師,映照她所見的世界!

9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S】摄影是光影谱诗的艺术,对焦点滴,就像在平凡琐碎的日常中谱写自己的回忆录,当记忆被框在黑匣子里的小小胶片上,就好像在世上终究留下了痕迹,延缓了衰老违抗了死亡,生活也变成了艺术,就像《冰山的阴影》——你一生的故事。而我们所热爱的电影,这项同样是光影之子的伟大艺术,因为摄影术的普及而迅猛发展,爱迪生发明电灯并尝试拍片后首次发现了光的无限魅力,之后梅里爱的StarFilm更是将采光能力充分发挥……片中他们看到动态影像露出的笑容以及卓别林的影片更让我相信其实这是一封写给光影的情书,看到了元电影的痕迹另外相知相吸的情愫太难得,当爱上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会变得又温柔又勇敢。若能刻画更加细腻微妙一些,以及将家庭的离合悲欢艺术化,定能升华层次,也正如影片的内涵,定格美好留住瞬间,此刻我很怀念马力克

11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讲述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人生经历的瑞典传记片,构图非常优美,主要人物表现都非常好,特别是女主角隐忍而克制,很完美。

16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寒夜月色渐浓,落于大地寂静无声,像轻盈着床的孢子,屋内昏灯摇曳,泛着蓝光的屏幕前,此刻我的周围,没有一个人、半个人,能体会我“哇”一声哭出泪来的摇颤悸动与瞬间幻灭。它击碎了我的心,我的固执,我的不由衷,我的微不足道的,魂牵梦绕的奢望。/ 我失落。在一个濒死的理想面前,费劲气力又能走多远呢。我难过。挤压喉咙摩擦出凄厉的怪叫,它把灵魂都囚死了。

19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无所谓文艺理想的实现或破灭,在母亲这里,它本就是和生活搅和在一起的,是自然生发出来,又可以随处落脚

21分钟前
  • 推荐

美則美矣,不夠過癮。藝術是有力量的。maria實在好運了點,在塞巴斯蒂安的啟蒙下,她有了美的意識,但並沒為此走出原有的生活軌道,且一次次的試圖拒絕。因為美需要付出代價。還好他的啟蒙人沒有放棄,一直鼓勵。Maria才堅持,並輕輕的對壓力說不,守得云開見月明。當然,即使月不明也會有美,哪怕殘缺

24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推荐

平淡,舒缓,隽永,情深。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被雕刻过似的,尽在瑞典国宝级导演杨特洛尔捕捉到的永恒时刻。

2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21世纪的人们虽然无法理解那个年代被强行捆绑的命运,仍钦佩于女主逆境中的勇敢坚持,心灵的滋养能支撑物质的粗砺和肉体的暴虐;摄影赞。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3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导演把妻的家族故事拍得饱满隽永,自有一番娓娓道来的小说感存在。从容将个人生活融入那些历史洪流与社会事件中,潮起潮落只是一段人生。摄影是留住记忆,永恒的家庭,女孩在白雪中消失,情人在夏木中远去;也是发现美,透过那面水幕女儿看情郎。对电影的爱叠化进故事里,就像对摄影的爱叠化进爱情里。

35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好像一只飞舞在掌心里蝴蝶,任世间如何冰凉,心田里总有一窝温暖。

39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那根本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和隐忍。而一个丈夫所能做出的最恶毒的事除了暴力相向,就是利用孩子绑住妻子——片中的父亲都做过了,还不算酗酒和不忠。照相馆先生至少是理解女主的。片子的色调取景美极了。

42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Imelda Staunton和Audrey Tautou结合的女主角。

43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为什么他们还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44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叙事算得上从容,慢慢地就把一个韩剧会拖沓几十集的故事讲完。是的,从容和拖沓不一样。@MOMA with DTM

46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这部关于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电影,摄影本身也非常精彩。职业的伟大与个体的渺小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用如此隽永幽美的画面来讲述一位摄影师的故事,再恰当不过,光线和构图都太完美;2.朴实无华的故事,婚姻、子女、爱好、止于礼的情愫,时光慢走,岁月静好;3.光影凝固,永恒记忆。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