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2006

战争片美国2006

主演: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200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0 11:40

详细剧情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长篇影评

 1 ) 品男鉴

时下战争片都是讲人性,说白了就是撇清:怕死和孬种不是一回事儿,大好青年干什么都胜过上战场。这剧本的立意高明在把美国战时的几百亿债券和政经要人们拉过来作批判对象,让观众们误以为好莱坞要作自我批评了。其实人家只是表个姿态而已,从来不玩真的。量美国沙发上的土豆们也看不懂,更不感兴趣。锅盖头里说战争是如此扯淡,这片子一开始就摆明,英雄也是如此扯淡。但剧作和导演们可不仅仅停止与此。

其实梦工厂不如称作世界最佳教育学院,寓教于乐,学费源源不断。把两部姊妹篇看完,好莱坞让俺明白,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爆发,死也不能被征兵……如果人人都这么想,克导的苦心教诲,总算没有白费。

不假装正经了。战争片的好处之一是有很多eye candy可以看。演列兵的小帅哥,演中尉的精壮男,加上偶尔一两个少校级别的酷头儿,让俺的眼睛花差花差的不知往哪里看。片子一开始,很多小嫩男生身着紧身白T –shirt在兵营里晃。你说人家选演员就是有眼光,那白T-shirt虽然没有banana republic刻意的紧胸紧袖设计,但随便穿穿就不经意的性感。其实是‘即心是色’也。

当然,克导花这么珍贵的时间表现这些健康茁壮,活蹦乱跳的正太们,不是为了让我等发花痴的。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给人看。而喜欢悲剧的那种劣根性使得我急不可耐的要看这些年轻蓬勃的生命去做炮灰。私下里很羞愧:原来这也是偶喜欢战争片的原因之一….其实不过是里比多痒痒而以。古希腊人不是也喜欢看安德罗玛刻趴在赫克托尔的尸体上,没完没了的哀歌么?

Ryan Phillippe其实已经过了花朵儿般的年纪了。不过人家长了个娃娃脸,又生活优越,护肤彻底,居然可以出演二十出头的一等兵Doc。相对于在黑鹰坠地里的大批帅哥(Orland Bloom那个摔下飞机的倒霉蛋除外),这片子选的演员都显得嫩。话说回来了,毕竟50年差距,美国人民的饮食营养和体质都有提高嘛。二战时期,上战场的白种人居多,而且中西部的大多是北欧裔,盛产周正帅哥;到了索马里,军队里开始有墨西哥裔;到了现在,除了长官,兵营里又黑又棕,乌丫丫一片。所以,(坚定而激动地)这是另外一个俺喜欢二战片的原因!

在大军中惊喜地发现了Robert Patrick那坚硬冰冷的面孔。这个当年的T1000机器人星运不济,一直在演二流片子,或者一流片子里的二流角色。但这并不妨碍偶对他那酷到有些符号化的脸崇拜的五体投地。老天爷造他基因的时候,一定正在看约翰米勒的黑白漫画。果然,仅有的两句台词也非常有风格,自然是F字打头。

另外一个熟悉的面孔,是fast and furious里的Paul Walker。他不幸长得漂亮而没有特色,即使眼睛颜色很浅,浅得象蓝天一样让人想入非非,也在片子的炮火中被飞快的埋没了。俊男Paul的台词主要有两段:第一段是眯着眼睛说,掉到水里那个二百五没救了,第二段是安慰打头阵的大兵,说敌人从来不会撂倒头阵的,因为需要后面的人来上钩。两次都是极品乌鸦嘴,似乎老兵都是扫把星候选。这个乌鸦嘴不知在什么时候就挂了,让密切跟踪帅哥的我很怅然。说到这里,发现好莱坞近年的战争片很象TVB的早期武侠剧,多少名角都跑来做龙套。不过很多人都是功成名就了才来做大导演的龙套的,因为最近流行反思风,搞得不是宗师级导演,不敢拍战争片啊。

然后留着个超短寸头,浑身烟土气,操着巨难听的南方口音的Private Jackson就出场了。该狙击手在拯救大兵瑞安中靠着一个十字架和一个瞄准镜一举成名,见神杀神,遇佛灭佛,属于“大兵”一片中非常耀眼的绿叶,连死都死得很华丽:坦克专门奉献了一颗炮弹,陪葬一个钟楼。这次换汤不换药,从诺曼底跑到太平洋,转作军曹Mike Strank也。男女fans请尽情洒花……要说脸型硬,风华正茂的Barry Pepper不仅棱角分明,而且天生一副愤世嫉俗的五官。要看他凭着这看谁格拧谁的面孔发飚,请观赏Knock Around Guys。Pepper的演技是没什么可挑剔的,属于自己不会砸自己的台那种,而且近几年很是和好莱坞的演技高手们混得斯熟。长话短说,Pepper的角色,一直是男人中的男人,但粗中有细那种类型。所以他免不了要去演当兵的,也免不了要作烈士,更免不了被抓差去演We were Soldiers这种爱国教育无厘头大片 (他是加拿大人,跟白求恩似的跑到美国大兵队伍里搅什么啊?)---还算编剧手下留情,没让他在那片子里翘辫子。但这次就难说喽,因为三言两句说明,他要在提升前,带新兵作最后一次冲锋。Private Jackson,你还是多念点儿经吧。

据某位18世纪年纪轻轻就飞黄腾达的元帅说,世界上没有足够大的尺子来测量军人的愚蠢。首先参军就够蠢,然后片子就演着:一个冲着飞机叫好的二百五掉到海里去,估计下场就和perfect storm里的Mark Wahlberg一样了(在汪洋大海里失魂落魄,但很有情调的东张西望….)偶看到这里,居然一反常态的没有任何内心波澜。因为犯蠢而送命没啥好说的。如果机关算尽然后再送命,就真真让人扼腕,比如那个Peiper…(注意拼写。某欧洲人曾用斗大的红字提醒只会英语美国人,此ie非彼ei)。

登陆前,大兵们缩在船舱里听东京玫瑰的广播。千变万化的场景,总是要讲述同样的故事。柔和的歌声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开始多愁善感。Strank低头点着一个打火机,就着火光似乎在看什么信,但简直是默哀的姿式。有几个镜头胜过大兵瑞安里的黄昏街景:幽暗的舱房里,人们的心情如同青灰色的空气一般迷茫困惑。Feldgrau(田野灰)所表达的,既可以是平静,也可以是绝望。Strank侧面的剪影如钳凿刀刻,但手中火苗柔弱而娇媚的摇曳着。曲终,他手指一松,火苗便无声的熄灭,如同命运最后一声叹息。

偶一直觉的这片子的立意比Saving Private Ryan’s Ass要复杂些,也更喜欢这青灰色的暗示:没有黑白分明,交战双方都是稀里马虎的炮灰。斯皮尔伯格把诺曼底海滩拍成了德国人的屠杀场---小样儿的,帝国师正在上演“诺曼底缴匪记”呢,你换1942年的帝国师守诺曼底看看?扯远了,个人喜好而已。Feldgrau本来就比黄昏来的沉重,更何况Pepper比高大全的美国好好大丈夫Tom Hanks大叔养眼多了,虽然前者一直在作绿叶。

片子里没提到琉璜岛的战略意义是多么无足轻重,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从第5天开始,后面的战斗持续了零零碎碎的30多天。但观众们被告知,很多养眼的阿兵哥们,反而是在山顶竖起国旗后,就再也没能回到海滩上。Strank叼着一枝烟,脸上是烟熏火燎,手里是一捆电话线:“上尉要铺条电话线,猜怎么着?我们中奖了。”然后他们走到山顶上,竖起了第二面国旗。记者忙不迭的抢拍照片。没有一个人在照片中显出自己的面孔,没有一个人在历史上留下姓名。

我心惊胆颤的这么看啊看的,果然,xxx分钟后,这个带着一队兵娃娃的丘八哥就光荣了,还是被自己人的飞机炸的。这片子没有象Ryan一片里用血流如注来刺激观众。因为前面有很多当兵的莫名其妙,但是干净利索的中弹的镜头,偶原以为导演会安排帅哥舍身救人,然后在战友的怀抱中优雅的交党费呢。但为了说明炮弹不长眼,地毯式轰炸时人人平等的道理,导演叫帅哥在山坡上回身一招手,一颗炸弹就落在了他身后。为了不让大家太泄气,这次没有重复满天飞血肉零件儿的恐怖镜头。Mike Strank咬牙切齿的半躺在山坡上,还试图坐起身来。战友们围在他身边,慌忙解开被鲜血浸得一塌糊涂的衬衫,不知所措。“Fuck, fuck…it’s all right…”他看着几个新兵面面相觑的脸,不知道在安慰谁,然后头慢慢一歪,安安静静的咽气了。相对于各种战争片前40分钟用来吓人的死法,这算是死得好看的一种。

八卦了这么长,其实只不过欣赏了几个符号而已。符号因为其简单而印象强烈的特性,反倒是纷繁的战争作品中最闪亮的一点。观众记得Saving Private Ryan里几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的露脸时间Sweet and short。上面提及的几个英雄符号,或多或少都挂了。这些配角没有给演员多少发挥空间,只不过是给英雄这一名词下个定义:那些在琉璜岛上死去的人们。其实片子的真材料还没有开始。三个阿兵弟弟被荣幸的选作民族英雄,开始接受雪片似的鲜花掌声,奉命兜售国债券。一脸忠厚老实像的Adam Beach天生适合演纯洁土包子,在Wind Talker里就大大郁闷了一次,这次更是郁闷得无所适从。(插花:Wind Talker里Chritian Slater死得虽然很吴宇森风格,够有型,但总觉得吴导在战争片里都要慢动作瞄准,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

够嫩够无辜的主角Doc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英雄,不幸沦为导演设置的另一个符号。Doc是完美的,从头至尾都有一种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但克导还是试图解释了他的完美。一般说来,人的成长往往是在一瞬间意识到的,犹如幼虫在茧内挣扎良久,最后振翅奋飞的一刻,往往最是扎眼。硫磺岛的岩砾中,就在化蝶而出的前几秒钟,他还想哭,哭失掉的战友,哭面对死亡的无能为力。但战火连几秒钟的发泄机会都没有给他,一颗炮弹把他掀翻在地。等他回身镇定的看看自己的腿时,震惊后的反常平静让这个新手在这一瞬间成了老兵。四周出奇的清晰平静,一个人在叫医护员。他爬向一个伤员,因为只要有人在呼叫,他就要工作。至于后来,他待人处事那种荣辱不惊的架势,让人怀疑这个角色是用来解释真正英雄的定义的。可惜,高大全的形象往往不讨好。

而郁闷的Adam Beach演的角色,象阿甘一样在流浪的途中寻求安宁,坚持走着自己的独木桥。英雄事迹一辈子只需要作一次,而他所作的,不过是把事实真相告诉世界,虽然意义并不重要。这个皇帝的新装中的倒霉孩子,只能抱住Strank的母亲涕泗滂沱。

 2 ) 《父辈的旗帜》:以他们自己的样子

没有任何惊喜,也不会让我失望,也许因为他已经太老了,老得不屑再玩打开礼包蹦出一个一个surprise的游戏。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苍老,在《不可饶恕》的时候,在《神秘河》的时候,在《百万美元宝贝》的时候,在《父辈的旗帜》的时候。

这个人是Clint Eastwood,那个老牛仔。

关于战争,关于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战争里被称为英雄的人自己的看法是什么,他们自己的看法如何影响了这个世界,还是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Clint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父辈的旗帜》,在看过那么多的二战电影后,你会发现,这或许会是记录战争的最好方式,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和渲染,让人们了解战争并怀有敬畏之心的最好方法就是真实地记录这个人类文明的怪胎。但Clint并不想再拍一部《拯救大兵瑞恩》,重现两栖登陆作战的惨烈,他要拍的是人性-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硫磺岛上竖起一面美国国旗并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成为人们的英雄,被接回国内参加政府组织的战争债券促销活动,但他们却在突如其来的荣誉和自我认知之间挣扎,有人无法承担起这种巨大差异,不能认可自己仅仅竖起一面旗帜成为英雄而其他弟兄浴血沙场却默默无闻,有人在巨大的喝彩声中迷失方向,试图将眼前这些人造的光环落实为自己战后的一段富贵前程,也有人配合着这场表演,惦念着并肩作战的死去和活着的兄弟,在无数镁光灯前仍保持着自我。

人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英雄为什么不认同自己,或许可以看看这最后一段旁白: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For the man in front, for the man beside them.

And 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the way they really were, the way my dad remembered them.

在一片焦土的战场上,士兵无法选择如何去死,但他们可以选择为什么去死,如果我需要英雄的话,我愿意为这份赴死的勇气和真挚的情感向他们致敬,然后,请让我们以他们希望的样子记住每一个人。

 3 ) 老东木的二战情怀

看过《硫磺岛的来信》之后,这一部电影也是必看的。
同一个战役,由同一个导演在同一年拍摄了两部电影,前后脚上映,分别从交战的两方入手,虽然题材不太一样,但都是反战的主题,这样的情况影史上不多吧?老东木就任性地玩了一会。
所以观众不用诧异为什么两部电影有些镜头的画面几乎一模一样,因为两部电影几乎是同时拍摄的,是不是一个剧组我不清楚,但是道具什么的肯定没换。
上一部是讲家书,这一部是讲一张插旗的照片引发的故事。照片在美国国内火了,插旗的士兵也就成为了英雄。所以政府把他们召回美国,巡回各大城市,参加美国军债的发行游说。这部电影战争的场面比较多也比较惨,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点像,士兵参加的活动越多,越不如在战场上舒坦。为了卖军债,政府明知有一个士兵不是插旗者也不在乎,对于当局者来说,谁是英雄都一样。而英雄的风头一过,又有几个人会再记得?
两句台词印象比较深:那些死在硫磺岛上的才是英雄。他们怎么能想到我们可以用银质餐具吃饭?(大意)

 4 ) 迟来的安魂曲

    刚看完了《父辈的旗帜》,这部电影已经上映超过半年了,在上映前我就很期待,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把它搁置到现在。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网友对它的评论。因为,近两年很多新拍的战争片都很让人失望,所以我习惯在收碟前到论坛上看看网友的评论再做决定。关于此片的评论大多类似“战斗场面一般,全是小打小闹,而且在全片中比例极小”、“主基调阴沉”、“破坏英雄形象”等等,于是,当时仅仅注重“看打仗”的我和它保持了距离,直到...今天,我不用什么“杰作”、“伟大”一类的辞藻来称颂它,但是,我的确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不是被一颗炮弹炸飞一打人震撼,不是被抱着炸药包高喊着万岁震撼,更不是被所谓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震撼,震撼人心的,是人性,在战火中闪现的人性、在官样宣传和蒙昧大众前颤抖的人性、更是美国人敢于面对自己昔日对人性的误解和湮没的勇气!
    这是一部让人从头到尾都在思考而非玩赏甚或狂热的电影。二战中一幅经典照片“硫磺岛上的旗帜”,被报纸登载后风靡全美,一时间成为了美军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并被政府大肆宣传,而照片中的六名士兵更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自然而然地,特许回国、接受访问、总统接见,甚至全副武装在体育馆“做秀”等“殊荣”接踵降临到照片上六人中的三个幸存者身上。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所想得那么“壮烈”:照片中的场景只是战斗间隙毫无“激情”的一次插旗而已,甚至还是把第一面旗帜换下后的第二次插旗,而第一面旗帜则被海军部长作为“陆战队非凡勇气的象征”而下令摘下收藏了。所谓英雄,只是普普通通、正巧帮了把手的士兵。他们目睹过战友的惨死,经历了同伴的苦撑,认为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做得太少了,觉得那些牺牲者“都是好人,死得太不应该”,但他们却忽然因为官方的宣传需要而忽然被镁光灯包围,被于自己毫不相称的荣光笼罩。于是他们陷入了愧疚不安的折磨和深深地迷茫,但舆论却不容他们想这么多,当一名印第安士兵试图告诉范格里夫特这一切“都是狗屁”(That's holl a piece of bullshit!)时,却被后者威胁说这种对士气的破坏是不可容忍的。于是,他们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闹剧,人们需要的不是他们,只是“英雄故事”,他们只是凡人,真实的凡人,而真是和平凡,是人们无法接受的。这种强制的荣光在片中有一个形象的化身,即Rene的“未婚妻”,在Rene发表演讲时,他走上台挽住平生第一次见面的Rene宣称自己是他的未婚妻,观众立即激动地鼓掌欢呼,Rene一时有口莫辩,人们评论道“看她多迷人,不愧是英雄的妻子!”多么可怕,只要给人们一个基点(插旗照片),人们就能顺理成章地无限联想下去,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的媚俗癔症中,当事人只能闭嘴,否则难免身败名裂。由此让人联想到国内曾经对航天英雄某某某和试飞英雄某某某的宣传,让他们得到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但拉着他们四处巡回“报告”、“走穴”就太过疯狂了,甚至还让其妻子上台从丈夫的生活细节中总结其对党和祖国无限忠诚和奉献精神!不过似乎国人很热衷于此,但我发现,其实航天英雄在这些闹剧般的节目中,神色是冷然的,这才让我对其有了一分钦佩。......好像扯远了 插旗英雄们因为时代的需要而被病态的哄抬,自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遗弃,战后他们生活的很平凡,那个印第安人更是凄惨,一直无法从战争带给他的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在社会底层飘荡,最终酗酒而死。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正是插旗老兵中的一个,再隐藏了整整半个世纪后,他向昔日战友的儿子道出了这一切——“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凡人”。这是对那些被误解的人们的告慰,只是它来得太晚,他们大多早已带着人们的误读悄然离世,所以,《父辈的旗帜》更像一支迟来的安魂曲。
     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被摧毁,生命也面临毁灭,他们被战争机器推动着互相厮杀,有些人在血与火中任然迸发出生命的呐喊,于是他们成为了英雄,但却被人们以各自的偏见误解,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传诵英雄,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塑造成为战而生的机器,“殉教圣者”、“民族英雄”、“无产阶级战士”,人们记住了他们的事迹、记住(甚至是夸大的)了他们的信念,却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凡人,有情感、有痛楚的人,所以我们迷醉于征战,不知其返。
    让我们默念一遍照片中六个凡人的名字 ,然后忘记他们

Ira Hayes
Franklin Souley
John Bradley
Harlon Block
Michael Strank
Rene Gagnon

 5 ) 父辈的旗帜

这种群像式电影对我这种智商比较低又不了解战争史的人来说的确有点吃力,更何况外国人基本都长的差不多,再都带上一样的大钢盔就更是认不得了,所以基本跳着看了2遍。主题是不错的,很严肃,反战和拷问群众英雄观的影片,揭露政客发国难财的丑陋嘴脸。“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是我们”。但是叙事结构过于凌乱了,战争时、战后、现代三组时空交错,一开始交代的不清楚,叙事者也很乱,一会以医生的儿子的口吻,一会又以那个采访对象的口吻旁白,一会又切换到那三个扛旗的第一人称,感觉导演有点故意卖弄他的剪切手段的样子,结果却耍的适得其反。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伊基是怎么死掉的,难道是医生片头打死的?(因为片中打量运用黑白,而且敌我穿戴的都一样,很难分辨哪些是日本兵。。),他们在找伊基发现的那个洞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惨象?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还有那个叙事的老者是哪个战士,还是那个拍照的?当然也有为老克的另一部姊妹篇《硫磺岛家书》铺垫的伏笔,比如那个涵洞里的日本兵尸体。。

 6 ) 国旗插在硫磺岛上

1945年2月至1945年3月,日军和美军为争夺硫磺岛进行了一场激战,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场战斗——硫磺岛战役。在这个仅8公里长、4公里宽的小岛上,美军苦战一个多月,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共伤亡28686人,其中死亡6821人,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1945年2月23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师第28团哈罗德·希勒中尉率领的一支44人的小分队,一路血战,上午10时30分,终于冲上了硫磺岛制高点——拆钵山山顶。他们随即决定升起美国国旗。美联社随军记者乔.罗森塔尔闻讯赶来,在路上他碰到刚从山下来的《海军陆战队杂志》记者路易斯·苏莱上士,后者得意地说他已经拍到士兵在山顶升旗的照片,这使得罗森塔尔有些失望,但他仍决定继续上山去看看。

第一次插旗

巧合的是第一次插的那面旗太小,只有54×28吋,其他部队难以看到。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山顶的旗帜,他们决定换一面更大的国旗。于是,指挥员命令779号坦克登陆舰紧急将一面更大的国旗送上岸。希勒中尉小分队中的6名官兵奋力将这面大旗插上山顶。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正好被错失上次良机的美联社记者乔.罗森塔尔拍了下来,这才有了那张家喻户晓的补插旗旗照,而残酷的战争仍在进行着,此后美军伤亡依然惨重,六名升旗手中的三名在战役中牺牲了。

第二次补插旗

照片发表后,影响巨大,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看过这幅照片之后,认为这张照片是第七轮军券(为筹措军费而发行的国债)购买的极好宣传品,于是下令辨认照片中的士兵并带他们回国。

无意成为英雄的三名青年人感到无比内疚,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只是“换了一下国旗”而已。我们需要英雄,所以我们臆造了英雄,可是这让我们的英雄远离他们自己。

艾拉·海耶斯不愿独自逃离炮火连天的战场,享受万人敬仰的荣耀,他渴望回到战友的身边,和他们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束这该死的战争。

影片中雷内.加农在巡回演讲上一直强调“英雄是那些岛上的人们,”因为演讲是为了筹钱,我们轻易地忽略他讲话内容的真实,那些话恰恰是导演想通过他的口向我们表达的。

借着影片中主人公回忆的画面我们目睹了硫磺岛战役的残酷,很容易就能认识到硫磺岛那些死去的战士是英雄,却漠视了三个竖旗者的贡献。三名生还者在军券的巡回销售活动中共卖出了263亿美元,两倍于当时的目标。

约翰·布拉得利,站在宣传购买军券的海报旁

在战后无论是硫磺岛的英雄,还是人们臆造的英雄,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在国家危难困苦的时候挺身而出,损伤了他们的灵魂,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只为民族得以延续,国家能够得胜。演讲过后,人们转身就忘了刚刚为什么感动涕流,仿佛一切都是应该如此,英雄们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这伤了他们的心,让他们的鲜血白白的流淌。

而美军在硫磺岛的惨重伤亡,也使美军的高层意识到如果进攻日本本土,一定会遇到比在硫磺岛更顽强的抵抗,美军的伤亡将会更惨重,因此,日后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担心在日本本土登陆将会遭到硫磺岛那样的巨大伤亡。

第一次插旗相片中人物:

查尔斯·W·连特贝格(Charles W.Lindberg)

小恩尼斯特·I·汤姆斯(Ernest I. Thomas Jr.)

亨利·O·"汉克" 汉森(Henry O. "Hank" Hansen)

路易斯·C·查洛(Louis C. Charlo)

詹姆斯·米歇尔斯(James Michels)

第二次补插旗相片中人物:

迈可·史达兰克(Michael Strank)

雷内·加侬(Rene Gagnon)

艾拉·海耶斯(Ira Hayes)

富兰克林·苏斯利(Franklin Sousley)

约翰·布拉得利(John Bradley)

哈伦·布洛克(Harlon Block)

 短评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忙忙的,蜻蜓点水。演员表现一般,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8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表现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血肉横飞。

12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那么多飞机战船不知道是不是都真的,导演真牛逼,两部电影一起拍,看过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两部影片的镜头被放了许多次。

16分钟前
  • Seamoon
  • 还行

蠢片子,我还以为是中央电视台投资的

19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较差

硫磺岛战役的一体两面,东木的《硫磺岛来信》显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冲突,但在《父辈的旗帜》里显然找到了更适合他本土性的切入点。一张照片牵扯出战争本身的荒谬、对掌权者的讽刺、对美式价值观的怀疑。那些宏大的意义被个体生命的尊贵消解了,东木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英勇的生命正言,历史虽会过去,但生命的意义长存。

2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关于战争的反思我们已经看了很多,但是这部影片依旧算是精彩,由于过于的尊重事实,已经把重点放在三个士兵对英雄的认识上,这部战争片并不精彩激烈,但是内在的分析却弥足精彩,《硫磺岛的来信》因为虚构,所以好看而人性,但是战争并无人性。

23分钟前
  • 力荐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非常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2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电影的切入点,加分!别忘看字幕后。

3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heroes,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32分钟前
  • 粉红色大象
  • 还行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34分钟前
  • 观天
  • 推荐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实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37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力荐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4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A】切入点实在是太好太好,最后半小时无懈可击,又一次被东木这种现实而残酷的调性给无情击穿。反英雄、反宣传、反主旋律,用沉重的战争创伤去戳破众生相的虚伪,然后又将这一切交给时间,在无尽的阴霾中缓缓步入荒诞而静寂的结局。东木一如既往地把质问抛向政府,用愤怒发难高层,把最珍贵的温情留给镜头下那些被聚焦的个体。

41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45分钟前
  • 八月槎
  • 力荐

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实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5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很有趣老爷子在06年献上了一对极其出彩,两部分别用日美两军角度呈现的色调超赞剧本交相呼应的二战伦理片。《家书》也许更符合普通观众对“另类”剧本的挑剔但这也不能说明《旗帜》就略逊一筹。《家书》叙事剪辑不如《旗帜》那么独特所以就给我了个“冗长乏味”的印象= =|||我哪天重看

54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多是黑白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59分钟前
  • Wayne
  • 还行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先生。”“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的确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受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风格,几乎与胡拍无异。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1小时前
  • 小黄豹
  • 还行

又重新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好像没第一次粗看时候那么烂,其实老头导得挺好的,问题出在故事上,这个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冲突,哈吉斯一直在渲染的矛盾核心其实看上去并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纠结的点。不过金牌编剧所架构的渲染性桥段还是挺给力的。

1小时前
  • 小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